【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禮記正義】

 關閉 [複製鏈接]
156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49:0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仁之為器重,其為道遠,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能致也。

 

取數多者,仁也。

 

夫勉於仁者,不亦難乎?

 

「取數多」,言計天下之道,仁居其多。

 

○勝音升。

 

數,色住反。

 

是故君子以義度人,則難為人。

 

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已矣。」

 

言以先王成法擬度人則難中也,當以時人相比方耳。

 

○度,待洛反,注同。

 

擬,魚起反。

 

中,丁仲反。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我儀圖之,惟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輶,輕也。

 

鮮,罕也。

 

儀,匹也。

 

圖,謀也。

 

愛,猶惜也。

 

言德之輕如毛耳,人皆以為重,罕能舉行之者。

 

作此《詩》者,周宣王之大臣也。

 

言我之匹謀之,仲山甫則能舉行之,美之也。

 

惜乎時人無能助之者,言賢者少。

 

○輶音酉,一音由。

 

鮮,息淺反,注及下並同。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仰高勤行者,仁之次也。

 

景,明也。

 

有明行者,謂古賢聖也。

 

○仰止,本或作「仰之」。

 

景行,下孟反,注「明行」同。

 

行止,《詩》作「行之」。

 

子曰:「《詩》之好仁如此。

 

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

 

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廢,喻力極罷頓不能復行則止也。

 

俛焉,勤勞之貌。

 

斃,僕也, ○好,呼報反,下同。

 

鄉,許亮反。

 

數,色住反。

 

強,其兩反,一本作俛,音勉,本或作儳,非也。

 

孳音茲。

 

斃音幣,僕也,本又作弊。

 

已音以。

 

罷音皮。

 

頓如字,又徒困反。

 

復,扶又反。

 

僕,蒲北反,又音赴。

 

子曰:「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

 

言仁道不成,人所由不得其志。

 

故仁者之過,易辭也。」

 

辭猶解說也。

 

仁者恭儉,雖有過,不為甚矣。

 

唯聖人無過。

 

○易,以豉反,下同。

 

解,古買反,徐又音蟹。

 

子曰:「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敬讓以行。

 

此雖有過,其不甚矣。

 

夫恭寡過,情可信,儉易容也。

 

以此失之者,不亦鮮乎?

 

言罕以此失之。

 

○近,附近之近。

 

下同。

 

《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

 

子曰:「仁之難成久矣,惟君子能之。

 

言能成人道者少也。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病、愧,謂罪咎之。

 

○咎,其九反。

 

是故聖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

 

以中人為制,則賢者「勸勉」,不及者「愧恥」,聖人之言乃行也。

 

○甫行,下孟反。

 

己音紀。

 

禮以節之,信以結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極之,欲民之有壹也。

 

移,讀如「禾氾移」之「移」,移,猶廣大也。

 

極,致也。

 

壹,謂專心於善。

 

○移,昌氏反,注「氾移之移」、「移猶大也」同,徐又怡耆反,一音以示反。

 

氾,芳劍反。

 

《小雅》曰:『不愧於人,不畏於天。』

 

言人有所行,當慚怖於天人也。

 

○怖,普故反。

 

是故君子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

 

有其容,則文以君子之辭;

 

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

 

遂,猶成也。

 

是故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

 

「無其行」,謂不行其德。

 

是故君子衰絰則有哀色,端冕則有敬色甲冑則有不可辱之色。

 

言色稱其服也。

 

○衰,七雷反。

 

絰,田節反。

 

胄,直又反。

 

《詩》云:『惟鵜在梁,不濡其翼。

 

彼記之子,不稱其服。』」

 

鵜,鵜胡,污澤也。

 

污澤善居泥水之中。

 

在魚原以不濡污其翼為才,如君子以稱其服為有德。

 

○鵜音啼。

 

鵜,鵜胡,音徒兮反,一名淘河。

 

濡,而朱反。

 

記,徐紀吏反。

 

污澤一音烏,下又作洿,一音化故反。

 

濡污,污辱之污。

 

[疏]「子曰」至「其服」。

 

○此一節廣明仁,故言「子曰」。

 

○「仁之為器重」者,仁是愛養,非賢聖不能行,故言「為器重」。

 

○「其為道遠」者,以廣博覆物,是為道廣遠也。

 

○「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能致也」,據凡庸,於仁不能勝致也。

 

○「取數多者仁也」,言於萬種善事之中,論利益於物,取數最多者是仁也。

 

言仁恩於善事之中,利益最多也。

 

○「夫勉於仁者,不亦難乎」,言仁為愛養,行之不易,故勉力行仁者不亦難乎,言其難也。

 

○「是故君子以義度人,則難為人者」,義,宜也。

 

言在上君子,以先王之義擬度於人,欲使人必行先王成法,則難可為人,言人難中於古法也。

 

○「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已矣」者,望,比也。

 

言以今世人道比望於古人,能合於今世事者,則是賢人也。

 

若不能合於今世事者,則非賢人也,故云「則賢者可知已矣」。

 

「已矣」,語助也。

 

此明仁道不可以古義責人,當以時事擬人,是仁恩之心。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言中心安靜行仁,是天性仁者,天下之間唯一人而已矣,言少也。

 

○「《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我儀圖之」,引《詩•大雅•烝民》之篇,以明行仁者少也。

 

「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者,此詩美宣王之大臣仲山甫也。

 

輶,輕也。

 

鮮,罕也。

 

克,能也。

 

言德之輕,易舉如毛然,民尚以為重,罕能舉而行之也。

 

「我儀圖之」者,儀,匹也;

 

圖,謀也。

 

詩人言我與倫匹共圖謀能舉行之也。

 

○「雅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者,愛,惜也。

 

言唯有仲山甫能舉行其德,可惜乎無人能助行之者。

 

記人引此者,證中心安仁者少,亦無人能行之,言賢者少也。

 

○注「輶,輕也。

 

圖,謀也」。

 

○正義曰:「輶,輕也」,《爾雅•釋言》文。

 

「圖,謀也」,《釋詁》文。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此《小雅》剌幽王之《詩•車舝》之篇。

 

言幽王若能脩德如高山,則天下之人瞻仰之。

 

若幽王有景明之行,則天下之人仰行之。

 

引之者,證古昔賢聖能行仁道,則後世之人瞻仰慕行也。

 

○「子曰:詩之好仁如此」者,言高山景行,瞻仰慕行,是好愛仁德如此之甚也。

 

○「鄉道而行,中道而廢」者,言好仁之甚,鄉仁道而行,在於中道,力之罷極而始休廢之也。

 

○「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言行仁勤急,忘己身之衰老,不自覺知年數之不足,言己雖年老,謂為數淺少,不復盈足,猶行仁不止。

 

○「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者,言形貌俛俛焉,勤勞行仁,每日恆有孳孳,唯力之斃僕而後已止,言行仁之道深也。

 

熊氏云:「『俛焉』,謂前儳焉可輕賤。」

 

以為字同而注異。

 

熊氏之說非也。

 

○「子曰:仁之難成久矣」,言仁道難成,非始今日,其來久矣。

 

○「人人失其所好」者,人人,謂天下眾人。

 

由仁道不成,天下眾人皆失其所愛好之事,若有仁道,人皆得其所愛好之事。

 

所愛好者,是吉慶福祥也。

 

○注「言仁」至「其志」。

 

○正義曰:言「仁道不成」,解「仁之難成久」矣。

 

云「人所由不得其志」,解經「人人失其所好」。

 

由仁道不成,無所依恃,民人由此不得其志意之所好,多有禍害。

 

若仁道成,人皆得所原也。

 

「故仁者之過遙蹔辭也」者,以仁是善行,故仁者有過,其惡不甚,易可以言辭解說也。

 

此謂取仁行者,故有過耳。

 

其聖人天性仁者,全無過也。

 

子曰:「恭近禮,禮主於敬。」

 

故恭近於禮。

 

○「儉近仁」者,以儉不費用,無害於物,故「近仁」也。

 

○「信近情」者,信,謂言語信實,故「近情」也。

 

○「夫恭寡過」者,恆能恭敬,故寡少於過也。

 

○「情可信」者,以情示人,故「可信」也。

 

○「儉易容也」者,以儉則寡求,故「易容」也。

 

○「《詩》云:溫溫恭人,惟德之基」者,此《大雅•抑》之篇,剌厲王之詩。

 

言顏色溫溫和柔恭敬之人,惟能為德之基也。

 

引之者,結上文恭近,其過寡少,是為德之基也。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者,謂不以己之所能使他人必能,若他人不能則為困病,是不以所能之事病困於人也。

 

○「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者,謂他人力所不能,必欲使之能行,若他人之所不能則以為愧恥,故不以人之所不能恥愧困苦於人。

 

若能如此,亦仁者之行也。

 

○「是故聖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者,言聖人之製法立行,不造制以己之所能,謂不將己之所能以為製法,恐凡人不能行也。

 

○「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者,既不制以己之所能,但制以中人之行,使得可行,則民有所自勸勉,不能者自懷愧恥。

 

如此則民得以行其聖人之言也。

 

○「衣服以移之」者,言聖人用中禮而作法,故制以禮信容貌,又用衣服移大之,使之尊嚴也。

 

○「朋友以極之」者,謂朋友相勸勵,以極致於道也。

 

○「欲民之有壹也」者,壹謂專壹於善道,所以為此教化者,欲使民人專心壹意於善道也。

 

○「《小雅》曰:不愧於人,不畏於天者」,此《詩•何人斯》之篇,是蘇公剌責暴公。

 

暴公讒譖於己,是不愧慚於人,不畏懼於天。

 

引之者,言人之行,當須愧於人,畏於天也。

 

○「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者,遂,猶成也;

 

實,猶充也。

 

言君子既成其文辭,則當充實之以君子之德也。

 

○「恥有其德,而無其行」者,德在於內,行接於外。

 

內既有德,當須以德行之於外,以接於人民。

 

若有德無行,是君子所恥,故云「恥有其德而無其行」也。

 

○「《詩》云:惟鵜在梁,不濡其翼」者,此《詩•曹風•候人》之篇,剌曹共公之詩。

 

鵜是污澤也,言鵜在魚梁之上,能不濡濕其翼,以其為善,猶如君子在朝,能稱可其服,亦為善。

 

「彼記之子,不稱其服」者,記是語辭。

 

言彼曹朝小人之子,內無其德,不能稱可其在外之服。

 

引之者,以前經言君子內外皆須相稱,故引此詩結之。

 

○注「鵜鵜」至「有德」。

 

○正義曰:「鵜,污澤」,《爾雅•釋鳥》文。

 

郭景純云:「今之鵜鶘也,好群飛,沈於水,食魚,故名『污澤』,俗呼之為『淘河』也。」

 

云「以不濡污其翼為才」者,言凡鳥居水中,必濡濕其翼。

 

今鵜鶘在水中,獨能不濡其翼,故為才。

 

案《詩》注云:「鵜鳥在梁,可謂不濡其翼乎?」

 

言必濡其翼也,猶如小人在位,必辱其職。

 

與此乖者,《注》禮在前,注《詩》在後,故所注不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49:59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言之:「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天子親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故諸侯勤以輔事於天子。」

 

言無事而居位食祿,是「不義而富且貴」。

 

○粢盛音咨。

 

杜預云:「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秬音巨,黑黍。

 

鬯,敕亮反,香酒也。

 

子曰:「下之事上也,雖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

 

庇,覆也。

 

無「君民之心」,是思不出其位。

 

○庇,必利反,徐方至反,又音秘。

 

是故君子恭儉以求役仁,信讓以求役禮,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儉於位而寡於欲,讓於賢,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義,求以事君。

 

役之言為也。

 

「求以事君」者,欲成其忠臣之名也。

 

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聽天命。

 

言不易道徼祿利也。

 

○易音亦。

 

僥,古堯反。

 

《詩》云:『莫莫葛藟,施於條枚。

 

凱弟君子,求福不回。』

 

凱,樂也。

 

弟,易也。

 

言樂易之君子,其求福修德以俟之,不為回邪之行要之,如葛藟之延蔓於條枚,是其性也。

 

○藟音誄,力水反。

 

施,以豉反。

 

條枚,亡回反。

 

《毛詩傳》云:「枝曰條,幹曰枚。」

 

凱,本亦作愷,又作豈,同開待反,後放此。

 

弟如字,本又作悌,音同,注及下皆同。

 

樂音洛,下同。

 

易,以豉反,下同。

 

邪,似嗟反,曲也。

 

行,下孟反,下至下文「行之浮於名也」及注皆同。

 

要,一遙反。

 

蔓音萬。

 

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謂與?

 

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

 

言此德當不回也。

 

○與音餘。

 

《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昭,明也。

 

上帝,天也。

 

聿,述也。

 

懷,至也。

 

言述行上帝德,以至於多福也。

 

方,四方也。

 

受四方之國,謂王天下。

 

○聿,尹必反。

 

謂,王於況反。

 

子曰:「先王謚以尊名,節以壹惠,恥名之浮於行也。

 

謚者行之跡也。

 

名者謂聲譽也。

 

言先王論行以為謚。

 

「以尊名」者,使聲譽可得而尊信也。

 

壹讀為一。

 

惠猶善也。

 

言聲譽雖有眾多者,即以其行一大善者為謚耳。

 

在上曰「浮」。

 

君子勤行成功,聲譽逾行是所恥。

 

○謚音示。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

 

過行弗率,以求處厚。

 

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賢。

 

率,循也。

 

行過不復循行,猶不二過。

 

○下,戶嫁反。

 

復,扶又反。

 

是故君子雖自卑而民敬尊之。」

 

言謙者所以成行立德。

 

子曰:「後稷,天下之為烈也,豈一手一足哉。」

 

烈,業也。

 

言後稷造稼穡,天下世以為業。

 

「豈一手一足」,喻用之者多無數也。

 

唯欲行之,浮於名也,故自謂便人。」

 

亦言其謙也。

 

辟仁聖之名,云自便習於此事之人耳。

 

○行,下孟反。

 

便,婢面反,又婢綿反,注同。

 

辟音避。

 

[疏]「子言」至「便人」。

 

○正義曰:此一節明天子以下,各有其事;

 

又明舜、禹、文王、周公之德,皆能上事天帝,下庇四方。

 

事異於上,故記者詳之,又稱「子言之」也。

 

○「天子親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者,天子事上帝,諸侯事天子,是貴賤皆有事於天子。

 

案《小宰》注云:「天地大神,至尊不祼。」

 

此祭上帝有秬鬯者,凡鬯有二,若和之以郁,謂之郁鬯,「郁人」所掌是也。

 

祭宗廟而灌也,若不和郁,謂之秬鬯,「鬯人」所掌是也。

 

謂五齊之酒,以秬鬯為之,以芬芳調暢,故言「秬鬯」,故得以事上帝。

 

《大宗伯》云「蒞玉鬯」者,謂享大鬼也。

 

《棫樸》詩云「奉璋峨峨」者,謂據祭宗廟也,故與此不同也。

 

○「是故君子恭儉以求役仁」,「君子」,有仁德至誠之君子。

 

言君子既有庇民大德,又自謙退不敢有君民之心,是仁愛深厚。

 

以此之故,君子恭敬節儉,以求施為仁道也。

 

役,為也。

 

言以此求施為仁道也。

 

○「信讓以求役禮」者,謂信實退讓,以求施為於禮也。

 

○「得之自是,不得自是」者,「得之」,謂得利祿也,言雖得利祿,自行其為是之道。

 

若不得利祿,亦自行其為是之道。

 

言不問得之與失,恆行其是,而不行非也。

 

○「以聽天命」者,言不苟易其道也。

 

○「《詩》云:莫莫葛藟,施於條枚」者,此《詩•大雅•旱麓》之篇,美文王之詩。

 

言文王之興,依約先祖,莫莫然如葛藟之蔓草,延施於條枚之木,猶如子孫之興,亦由先祖而德盛也。

 

○「凱弟君子,求福不回」者,凱,樂也;

 

弟,易也。

 

言大王、王季樂易之君子求福,不為回邪之行。

 

引之者,證君子以聽天命,雖求福祿,不為邪僻之行。

 

今以為葛藟「施於條枚」,是其性也。

 

君子求福,不為回邪,亦是其性。

 

引斷章取義,故與《詩》文不同也。

 

「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謂與」者,此是凱弟君子求福不回邪之謂與?

 

以其雖有庇民之大德,恆有事君之小心,常能畏懼,是不回也。

 

○「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懷多福」者,此《詩•大雅•大明》之篇,美文王之詩,言文王,小心翼翼。

 

以昭明道德,尊事上帝。

 

聿,述也。

 

懷,至也。

 

言文王述行上帝之德,以受眾多之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者,其德不有回邪,故受四方眾國為天子也。

 

引之者,證上「求福不回」也。

 

○「子曰先王謚以尊名」,以前經論君子「求福不回」,此一節廣明君子名行相副、卑己尊人之義。

 

「謚以尊名」者,謚謂謚號,名謂聲譽。

 

言人身死之後,累列生時之行跡作謚號者,以尊敬生前之聲名,可得傳於後世。

 

○「節以一惠」者,言為謚之時,善行雖多,但限節以一個善惠以為謚也。

 

○「恥名之浮於行也」者,所以善行既多,但取一事為謚者,恥善名之多,浮過於行,忠行不副於名,所以減眾書之名,但取一事之善為謚也。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者,大,謂誇大。

 

既不欲行過於名,故不自誇大其所為之事,不自加尚其所為之功名。

 

所以不「大」、「尚」者,以求處情實,不欲虛為矯節也。

 

○「過行弗率,以求處厚」者,率,循也。

 

若有過失之行,不復循而行之,即脩改以求處其仁厚之道。

 

過失即改,以求處其厚也。

 

○注「壹讀為一。

 

惠猶善也。

 

言聲譽雖有」至「逾行所恥」。

 

○正義曰:上一是齊一,下一是數之一、二也。

 

今經文為大一之字,鄭恐是均同之理,故讀為小一,取一個善名而為謚耳。

 

○云「在上曰浮」者,言物在水上稱浮如浮云。

 

云「君子勤行成功,聲譽逾行是所恥」者,言君子之人,唯寢默勤行成功,不自彰伐。

 

若使聲譽逾越於行,是君子所恥也。

 

○「子曰:後稷,天下之為烈也,豈一手一足哉」,以上經君子取名浮於行,故此經名後稷,證名不可過行也。

 

言後稷雖有大業,不自謂聖人,而稱「便人」。

 

「後稷,天下之為烈」者,言後稷周之始祖,有播殖之功。

 

烈,業也。

 

言天下之人,並將為業。

 

「豈一手一足哉」者,言後稷之功,豈止一人之手,一人之足而用之哉。

 

言用之者多,天下皆是也。

 

○「唯欲行之,浮於名也,故自謂便人」者,言後稷唯欲得實行過於虛名,故自謂便於稼穡之人,不自謂己之仁聖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50:56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言之:「君子之所謂仁者,其難乎?

 

《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

 

凱以強教之,弟以說安之。

 

樂而毋荒,有禮而親,威莊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

 

如此而後可以為民父母矣。

 

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

 

「有父之尊,有母之親」,謂其尊親己如父母。

 

○強,其良反,徐其兩反,說音悅。

 

毋荒音無。

 

[疏]「子言」至「此乎」。

 

○正義曰:此以下至「不勝其文」,更廣明仁道,又顯尊親之異,並論虞、夏、商、周質文不等。

 

今各隨文解之。

 

○「仁者其難乎」,言行仁之道,其甚難乎為之不易。

 

○「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者,言仁道為難,若有仁行可以為民之父母。

 

此《詩•大雅•泂酌》之篇,戒成王之詩也。

 

凱,樂也。

 

弟,易也。

 

言使民樂易之君子,則得為民之父母,言不易也。

 

○「凱以強教之,弟以說安之」,孔子既引《詩》,又釋「凱」、「弟」之義。

 

凱,樂也。

 

言君子初以仁政化下,使人樂仰,自強不息,是「凱以強教之」。

 

弟,謂遜弟。

 

言以遜弟之道下化於民,民皆說豫而康安,是「弟以說安之」也。

 

○「樂而毋荒,有禮而親」者,樂失於荒,禮失於疏,言明君教下為樂而毋荒,有禮而相親也。

 

「威莊而安,孝慈而敬」者,凡矜莊者,失在危懼;

 

孝慈者,失在慢易。

 

今明君臨下,威嚴矜莊而民安也,孝順慈愛而民敬也。

 

○「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者,以有威莊,故「有父之尊」,言尊之如父。

 

以有孝慈,故「有母之親」,言親之如母也。

 

○「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者,言若非至德之君,其誰能使民如此,言仁道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51:57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今父之親子也,親賢而下無能。

 

母之親子也,賢則親之,無能則憐之。

 

母親而不尊,父尊而不親。

 

水之於民也,親而不尊。

 

火尊而不親。

 

土之於民也,親而不尊。

 

天尊而不親命。

 

之於民也,親而不尊。

 

鬼尊而不親。」

 

或見尊或見親,以其嚴與恩所尚異也。

 

命,謂四時政令,所以教民勤事也。

 

鬼,謂四時祭祀,所以訓民事君也。

 

○憐,力田反。

 

[疏]「今父」至「不親」。

 

○正義曰:此明尊親之異,父母不同。

 

「今父之親子也,親賢而下無能」者,言父之於子,若見賢者則親愛之,若見無能者則下賤之,以父立於義,分別善惡也。

 

○「母之親子也,賢則親之,無能則憐之」者,言母之於子,見賢則親愛之,見其子無能則憐愛之,母以恩愛,不能分別善惡故也。

 

○「水之於民也,親而不尊」者,水沐浴人多用,故「親而不尊」。

 

○「火尊而不親」者,火須離之,近則傷害人。

 

不須輕近,故「尊而不親」。

 

○「土之於民也,親而不尊」者,土能生物載養,於人是親也。

 

於人為近,人所居處,遂「不尊」也。

 

○「天尊而不親」者,天有雷霆日月,震耀殺戮,是尊也,而體高遠,是「不親」也。

 

○「命之於民也,親而不尊」者,謂人君教命隨四時以教於人,欲人生厚,是親也。

 

附近於民,使民勤事,是「不尊」。

 

○「鬼尊而不親」者,鬼,謂鬼神。

 

神道嚴敬,降人禍福,是尊也。

 

人神道隔,無形可見,是「不親」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54:0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

 

遠鬼神、近人,謂外宗廟,內朝廷。

 

○遠,於萬反,注及下同。

 

近,附近之近,注及下同。

 

朝,直遙反,下同。

 

其民之敝,憃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

 

以本不困於刑罰,少詐諼也。

 

敝,謂政教衰失之時也。

 

○憃,傷容反,徐昌容反,范陽江反,又丁絳反,《字林》音丑降反,丑凶反。

 

喬音驕。

 

樸,普角反。

 

諼,況袁反,詐也,忘之也。

 

[疏]「子曰」至「不文」。

 

○正義曰:此一節明夏道「親而不尊」之義。

 

○「夏道尊命」言夏之為政之道,尊重四時政教之命,使人勸事樂功也。

 

○「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者,宗廟在外,是「遠鬼神」也。

 

朝廷在內,是「近人」也。

 

以忠恕養於民,是「忠焉」也。

 

所為如此,是「親而不尊」也。

 

○「其民之敝憃而愚」者,敝,謂其後世政教衰敗時。

 

夏家後世政教敗時,民皆憃愚。

 

所以然者,昔時恆先祿後,罰則民皆承寬裕,無澆詭也。

 

情既不澆詭,至於衰末,猶不知避嚴刑峻法,如憃愚也。

 

○「喬而野」者,亦因昔時寬裕忠恕,至末世民猶驕野如淳樸之時也。

 

○「樸而不文」者,淳時民皆質樸,不競文華。

 

至亂時猶承奉之亦然也。

 

○注「以本不困於刑罰,少詐諼也」。

 

○正義曰:以夏尚仁恩,其民不困苦於刑罰,及其衰末,猶有先世遺風,少有詐偽諼妄。

 

《爾雅•釋訓》云:「萲、諼,忘也。」

 

則忘字「亡」下著「心」。

 

今與詐相對,則諼是詐之義,當「亡」下著「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55:14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

 

先鬼後禮,謂內宗廟,外朝廷也。

 

禮者,君臣朝會,凡以摯交接相施予。

 

○以摯音至。

 

相施,始至反,下文同。

 

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

 

以本忕於鬼神虛無之事,令其心放蕩無所定,困於刑罰,苟勝免而無恥也。

 

《月令》曰:「無作淫巧,以蕩上心。」

 

○勝而,始證反。

 

忕音誓,與上「忕於」同。

 

令其,力呈反。

 

巧,苦教反,又如字。

 

[疏]「殷人」至「無恥」。

 

○正義曰:此一節明殷代「尊而不親」之事。

 

尚虛無之事,故「率民以事神」。

 

○「先罰而後賞」者,案:襄二十六年《左傳》云:「賞以春夏,罰以秋冬。」

 

又《月令》云:「春行夏賞,秋冬行刑。」

 

與此違者,彼謂王者大體一歲之中法天道生殺,故春夏賞,秋冬刑。

 

此《記》所云,謂賞罰同時所行,夏則先賞後罰,殷則先罰後賞,其民之敝蕩而不靜者,以其本尚虛無之事,尊敬鬼神,至其末世敝失,其民放蕩不能安靜也。

 

○「勝而無恥」者,由本「困於刑罰」,但得「苟勝」,無以慚恥。

 

○注云「先鬼而後禮,謂內宗廟,外朝廷也」。

 

○正義曰:以夏、周人「敬鬼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外宗廟,內朝廷」。

 

以此反之,則殷人先鬼後禮,是「內宗廟,外朝廷」也。

 

○注「以本忕於鬼神虛無之事,令其心放蕩無所定」。

 

○正義曰:忕,串也,習也。

 

貴尚習鬼神,鬼神無體,故云「虛無之事」。

 

以為事不在實,故心放蕩無所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56:16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

 

「賞罰用爵列」,以尊卑為差。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

 

以本數交接以言辭,尊卑多獄訟。

 

○蔽,畢世反,又音弊。

 

數,色角反。

 

[疏]「周人」至「而敝」。

 

○此明周代「親而不尊」之事。

 

○「尊禮尚施」者,謂尊重禮之往來之法,貴尚施惠之事也。

 

○「其賞罰用爵列」者,既不先賞後罰,亦不先罰後賞,唯用爵列尊卑,或賞或罰也。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者,以其尚禮本數交接往來,故便利機巧,多文辭而無慚愧之心也。

 

○「賊而蔽」者,以本為治之時,上下有序,至其敝末,尊卑錯失,為饒獄訟,共相賊害而困蔽。

 

以其禮失於煩,故致然也。

 

「夏道尊命」,至「殷人尊神」,「周人尊禮」,三代所尊不同者,案《元命包》云:「三王有失,故立三教以相變。

 

夏人之立教以忠,其失野,故救野莫若敬。

 

殷人之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莫若文。

 

周人之立教以文,其失蕩,故救蕩莫若忠。」

 

如此循環,周則復始,窮則相承,此亦三王之道,故三代不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57:34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夏道未瀆辭,不求備、不大望於民,民未厭其親。

 

殷人未瀆禮,而求備於民。

 

周人強民,未瀆神,而賞爵刑罰窮矣。」

 

「未瀆辭」者,謂時王不尚辭,民不褻為也。

 

「不求備、不大望」,言其政寬,貢稅輕也。

 

「強民」,言承殷難變之敝也。

 

「賞爵刑罰窮矣」,言其繁文備設。

 

○厭,於艷反。

 

強,其兩反,注同。

 

稅,申銳反。

 

[疏]「子曰」至「窮矣」。

 

○上明三代親尊有異,此經更明三代治民有異之事。

 

○「未瀆辭」者,瀆謂褻瀆,辭謂言辭。

 

夏時為政之道,未褻瀆於言辭。

 

君既不尚辭,民亦不為,故言「未瀆辭」。

 

夏言「未瀆辭」,則殷瀆辭也。

 

○「不求備、不大望於民」者,求備,謂每事徵求,皆令備足。

 

大望,謂賦稅既重,大所責望於民。

 

夏代不然,故云「不求備、不大望於民」也。

 

○「民未厭其親」者,以上「不求備、不大望於民」,民無困苦,故未厭其上下相親之心也。

 

○「殷人未瀆禮,而求備於民」者,以殷承夏後,雖已褻瀆言辭,仍未褻瀆於禮,言君臣上下,於禮事簡略,不褻瀆也。

 

殷言「未瀆禮」,則周瀆禮矣。

 

○「而求備於民?

 

瀆者,言殷不如夏寬,每事求備於民,亦大望於民也。

 

○「周人強民」,以周承殷後,遭紂衰亂,風俗頑凶,故周人設教,強勸人以禮義,亦比夏、殷多此一句也。

 

○「未瀆神」者,言周治太平之時,雖已瀆於禮,猶未褻瀆鬼神,祭天地宗廟諸神,尚有時限,未褻瀆也。

 

則周衰之後,而瀆神也。

 

○「而賞爵刑罰窮矣」者,以周人貴禮,禮尚往來交接,故賞爵、刑罰之事,窮極煩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58:4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於民。

 

殷、周之道,不勝其敝。」

 

勝,猶任也。

 

言殷、周極文,民無恥而巧利,後世之政難復。

 

○勝音升,注同。

 

敝音弊。

 

任,如金反。

 

復音伏。

 

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

 

言後有王者,其作質、文,不能易之。

 

○易音亦。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

 

殷、周之質,不勝其文。」

 

言王者相變,質、文各有所多。

 

○勝,世證反,又音升。

 

子言之曰:「後世雖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

 

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親而尊,安而敬,威而愛,富而有禮,惠而能散。

 

其君子尊仁畏義,恥費輕實,忠而不犯,義而順,文而靜,寬而有辨。

 

「死不厚其子」,言既不傳位,又無以豐饒於諸臣也。

 

「恥費」,不為辭費出空言也。

 

實,謂財貨也。

 

辨,別也,猶寬而栗也。

 

靜,或為「情」。

 

○憯,七感反。

 

怛,旦達反。

 

費,芳貴反,注同。

 

傳,文專反。

 

別,彼列反,下「不別」同。

 

《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

 

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德所威則人皆畏之,言服罪也。

 

德所明則人皆尊寵之,言得人也。

 

○曰音越。

 

威如字,威畏也,讀者亦依《尚書》音畏也。

 

[疏]「子曰」至「此乎」。

 

○正義曰:此一節總明虞、夏、商、週四代質、文之異。

 

○「虞夏之道,寡怨於民」,以其政寬,故「寡怨於民」,言民怨尚少。

 

「殷周之道,不勝其敝」者,以殷、周文煩,失在苛碎,故其民不堪勝敝敗也。

 

不言無怨,而言「寡怨於民」者,天地之大,猶有所憾,如冬寒夏雨,民猶怨之,如聖人之德,無善不包,人猶怨之,是不備也。

 

如舜,寡怨於民也。

 

○「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者,至,謂至極也。

 

言虞、夏為質,殷、周為文,並已至極矣。

 

縱令後王為質,不能過於虞、夏;

 

後王為文,亦不能過於殷、周,是至極矣。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者,言虞、夏之時,雖有其文,但文少而質多,故文不勝於質。

 

「殷周之質,不勝其文」者,言殷、周雖有其質,亦質少而文多,故「不勝其文」。

 

然案《三正記》云:「文質再而後始。」

 

則虞質夏文,殷質周文。

 

而云「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者,夏家雖文,比殷家之文猶質。

 

殷家雖質,比夏家之質猶文於夏。

 

故夏雖有文,同虞之質,殷雖有質,同周之文。

 

○「子言之曰:後世雖有作者,虞帝不可及也」。

 

○正義曰:以上經論虞、夏、商、周,此特明虞帝之美已矣者,言後世之君,雖有作其善政者,而比於虞帝,不可齊及之也。

 

○「君天下,生無私」者,明虞帝之德,後世雖作,不可及。

 

言舜為天下序爵,必以德而不用私也。

 

○「死不厚其子」者,厚,謂豐厚。

 

既不傳位,又不以財物豐厚於其子,故云「不厚其子」。

 

「子」,謂商均也。

 

○「子民如父母」者,子,謂子愛於民,如父母愛子也。

 

○「有憯怛之愛」者,言愛民之志,有淒憯惻怛,言舜天性自仁,故憐愛於人。

 

「有忠利之教」者,言有忠恕利益之教也。

 

○「親而尊」者,有母之親,有父之尊。

 

○「安而敬」者,體安而能敬,敬,即前「威莊而安」也。

 

○「威而愛」者,有威而又有愛也。

 

○「富而有禮」者,富,有四海而不驕,是「有禮」也。

 

○「惠而能散」者,施惠得所,為能散也。

 

○「其君子尊仁畏義」者,「其君子」,謂虞朝之臣也。

 

君聖臣賢,是由舜而得然也,若民有仁者則尊之,有義者則畏之。

 

○「恥費輕實」者,費,辭費也。

 

言而不行,謂之「辭費」也。

 

言必履而行之,是恥於辭費也。

 

「輕實」者,實,財貨也。

 

貴人而賤祿,是輕財也。

 

○「忠而不犯」者,盡心於君,是其忠也;

 

無違政教,是不犯也。

 

○「義而順」者,至極君臣之義而不悖德,是「義而順」也。

 

○「文而靜」者,臣皆有文章,而又清淨。

 

「寬而有辨」者,辨,別也。

 

臣之效舜之寬容,治政不慢而有分別也。

 

○「《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引之者,所以結舜德也。

 

下「威」訓「畏」,下「明」訓「尊」。

 

言舜之道德,欲威懼於人,則在下之民惟畏懼之,故云「德威惟威」。

 

「德明惟明」者,謂舜以德標明善人,惟能得善人,惟天下之人皆所以尊重之。

 

○「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者,如上之事不是虞帝,其誰人能得如此乎?

 

案今《尚書》之篇,以明堯德,而云「虞帝」者,言虞帝亦能如是,且記者斷章而為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59:53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言之:「事君先資其言,拜自獻其身,以成其信。

 

資,謀也。

 

獻,猶進也。

 

言臣事君,必先謀定其言,乃後親進為君言也。

 

是故君有責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故其受祿不誣,其受罪益寡。」

 

「死其言」者,竭力於其所言之事,死而不負。

 

於事不信曰誣。

 

○誣音無。

 

[疏]「子言」至「益寡」。

 

○正義曰:此一節至「辭欲巧」,廣明君子事君之道,又明君子為行,須內外相副。

 

今各隨文解之。

 

○「事君先資其言」者,言臣欲見君,必須先謀度其言,言定然後見也。

 

○「拜自獻其身」者,獻,進也。

 

為謀既定,乃拜見自進其身也。

 

「以成其信」者,謂先謀後見,成其言之信實。

 

○「是故君有責於臣,臣有死於其言」者,以其先謀,乃可見君,故君有責於其臣,臣當竭力守節,死於其所言也。

 

○「故其受祿不誣,其受罪益寡」者,以其言善乃受祿,是受祿不誣罔也。

 

順死其言,以竭臣力,是受罪益寡少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9:01: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4-21 19:03 編輯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事君,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

 

大言,可以立大事也。

 

小言,可以立小事也。

 

入,為君受之。

 

利,祿賞也。

 

入,或為「人」。

 

○為君,於偽反。

 

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

 

言臣受祿,各用其德能也。

 

《易》曰:『不家食吉。』」

 

此《大畜•彖》辭也。

 

《彖》曰:「不家食吉,養賢也。」

 

言君有大畜積,不與家食之而已。

 

必以祿賢者,賢有大小,祿有多少。

 

○畜,敕六反,下同。

 

彖,吐亂反。

 

[疏]「子曰」至「食吉」。

 

○正義曰:此一節廣事君之道,依言大小而受祿。

 

○「大言入則望大利」者,入,猶受也。

 

利,祿也。

 

大言,謂立大事之言,進入於君,君所受納,如此乃望大祿。

 

○「小言入則望小利」者,小言,謂立小事之言。

 

小言進入受於君,則唯望小利也。

 

○「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言臣祿各以其德能相稱。

 

若小言受大祿則臣濫,若大言受小祿則君重財而薄德也。

 

○「《易》曰:不家食吉」,此《大畜》卦辭也。

 

案:《易•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不家食吉」者,言君有大畜積,不唯與家人食之而已,當與賢人食之,故得吉。

 

此《大畜》,乾下艮上之卦,注云:「自九三至上九,有頤象居外,是不家食吉,而養賢。」

 

引之者,證君有祿而養賢,賢有大小,故祿亦有多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9:04:0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事君不下達,不尚辭,非其人弗自。

 

「不下達」,不以私事自通於君也。

 

「不尚辭」,不多出浮華之言也。

 

「弗自」,不身與相親。

 

《小雅》曰:『靖共爾位,正直是與。

 

神之聽之,式穀以女。』」

 

靖,治也。

 

爾,女也。

 

式,用也。

 

穀,祿也。

 

言敬治女位之職事,正直之人乃與為倫友,神聽女之所為,用祿與女。

 

○共音恭,本亦作恭,同。

 

女音汝,注同。

 

[疏]「子曰」至「以女」。

 

○此一節廣明臣之事君,當以正直之道。

 

「不下達」者,不以在下細碎小事通達於君。

 

○「不尚辭」者,不貴尚浮華之言辭。

 

「非其人弗自」者,非其好人,不身自與之相親。

 

○「《小雅》曰:靖共爾位,正直是與」,此《詩•小雅•小明》之篇,刺幽王之詩。

 

大夫悔仕亂世,戒其未仕者,云「靖共爾位」。

 

靖,謀也。

 

共,具也。

 

言明君靖謀共具爾之爵位,有正直之德者,於是與也。

 

○「神之聽之,式穀以女」者,式,用也;

 

穀,善也;

 

以,用也。

 

言神明聽聆女德,君若用其善人,則當用女也。

 

《詩》之本文如此,今記者斷章取義,證明非善人不德與之相親。

 

靖,治也。

 

爾,女也。

 

言為女之道,治理恭敬女之職位;

 

若見正直善人,於是與之為朋友,如此則神明聽聆女之所為。

 

穀,祿也。

 

用此福祿,以與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9:05:01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事君遠而諫,則諂也;

 

近而不諫,則尸利也。」

 

屍,謂不知人事無辭讓也。

 

○諂,本亦作諂,敕撿反。

 

子曰:「邇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慮四方。」

 

邇,近也。

 

和,謂調和君事者也。

 

齊景公曰:唯據與我和。

 

宰,塚宰也。

 

塚宰主治百官。

 

子曰:「事君欲諫不欲陳。

 

陳,謂言其過於外也。

 

《詩》云:『心乎愛矣,瑕不謂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瑕之言胡也。

 

謂,猶告也。

 

○藏如字,鄭解《詩》作「藏」,云「善也」。

 

[疏]「子曰」至「忘之」。

 

○此一節明臣事君諫諍之道。

 

「遠而諫則諂也」者,若與君疏遠,強欲諫諍,則是諂佞之人,望欲自達也。

 

○「近而不諫,則尸利也」者,若親近於君而不諫,則似如屍之受利祿也。

 

祭祀之屍,無言辭而受享祭時,猶似近臣不諫,不知人事,無辭讓之心,如屍之受利然也。

 

○「子曰邇臣守和」者,邇,近也;

 

和,謂調和。

 

言親近之臣,獻可替否,毗輔贊助於君,守其調和之事也。

 

○「宰正百官」者,宰,謂塚宰;

 

正,治百官。

 

○「大臣慮四方」者,謂二伯州牧之等,謀慮四方。

 

此大臣亦兼塚宰,但塚宰居於中,故言「正百官」耳。

 

○「《詩》云:心乎愛矣,瑕不謂矣」,此《小雅•隰桑》之篇,剌幽王之詩。

 

君子在野,詩人念之,云心乎愛此君子矣。

 

瑕,遠也。

 

謂,勤也。

 

言念此君子遠離,此不勤乎,言近於勤矣,終當念之。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者,藏,善也。

 

言中心善此君子,何日忘此君子矣。

 

《詩》之本文如此,今記人所引此,云心乎愛此君子矣。

 

瑕之言胡,胡,何也。

 

謂,猶告也。

 

言何不以事告諫於君矣。

 

「中心藏之」,與《詩》文同。

 

王肅以為「藏,善」,鄭亦然也。

 

皇氏以為人臣中心包藏君惡,不欲鄉人陳之,非其義也。

 

凡諫者,若常諫之時,天子諍臣七人,諸侯五人,大夫三人。

 

唯大臣得諫,若歲初則貴賤皆得諫也,故襄十四年《左傳》師曠對晉侯云:「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

 

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於市,百工獻藝。」

 

《國語》又云:「天下聽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典,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

 

此皆孟春之月,上下皆諫,故傳引《夏書》曰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於路」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9:06:46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事君,軍旅不辟難,朝廷不辭賤。

 

言尚忠且謙也。

 

○辟音避。

 

難,乃旦反。

 

朝,直遙反。

 

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

 

履,猶行也。

 

故君使其臣,得志則慎慮而從之。

 

否則孰慮而從之。

 

終事而退,臣之厚也。

 

使,謂使之聘問、師役之屬也。

 

「慎慮而從之」者,此己志也,欲其心有成也。

 

否,謂非己志也,「孰慮而從之」,又計於已利害也。

 

「終事而退」,非己志者,事成則去也。

 

事,或為「身」。

 

○慎字,本亦作古慎字。

 

《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言臣致仕而去,不復事君也,君猶高尚其所為之事,言尊大其成功也。

 

○復,扶又反。

 

[疏]「子曰」至「其事」。

 

○此廣明為臣事君之禮。

 

○「軍旅不辟難」者,謂使之在軍旅之中,不辟危亡之難也。

 

○「朝廷不辭賤」者,謂在朝廷之中,不得辭其卑賤之所也。

 

○「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履,行也。

 

謂臣處其位而不行其事,則近亂也。

 

○「故君使其臣,得志則慎慮而從之」者,既必無辟,故有此以下事也。

 

使之,謂聘問、師役之事。

 

得志,謂君使臣當己才。

 

雖當己才,猶宜謹慎思慮,從君之命而行之,必使成功也。

 

○「否則孰慮而從之」者,否,謂君所使之事非己本才也。

 

雖非已本才而君命無擇,則彌孰思慮而從行之。

 

○「終事而退」者,終事,謂事畢也。

 

既本非己才,而幸得終竟,竟即辭而退也。

 

○「臣之厚也」者,得志及不得志,並從而無違,是臣行之篤厚也。

 

○「《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者,此《易•蠱卦》上九爻辭,案:《易•蠱卦》,巽下艮上,上九艮爻,艮為山,辰在戌,得乾氣父老之象,是臣之致事也,故「不事王侯」。

 

是不得事君,君猶高尚其所為之事。

 

引之者,證臣之事君,終事而退,是臣之厚重也。

 

○注「使謂」至「去也」。

 

○正義曰:知「使謂聘問、師役」者,以經云「慎慮而從之」,又云「孰慮而從之」,謂隨從其事,故知出使在外也。

 

云「慎慮而從之者,此己志也,欲其必有成也」者,所以謹慎思慮,而從就此事者,是己之思慮所及,欲其必有成功,故須「慎慮」也。

 

云「否謂非己志也,孰慮而從之,又計於己利害也」者,謂此事非本己志,當孰須思慮計謀此事於我已身利之與害。

 

若於己為利,當勤力為之。

 

若於己害,亦須為之,不得辭也。

 

云「終事而退,非己志者,事成則去也」者,若元是己志,其事雖成,猶須為之,不可即退。

 

若此事元非己志,為君暫使,己事成之後,則當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9:07:49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唯天子受命於天,士受命於君。

 

言皆有所受,不敢專也。

 

「唯」,當為「雖」字之誤也。

 

○唯天子,唯音雖,出注。

 

故君命順,則臣有順命;

 

君命逆,則臣有逆命。

 

言臣受順則行順,受逆則行逆,如其所受於君,則為君不易矣。

 

○易,以豉反。

 

《詩》曰:『鵲之姜姜,鶉之賁賁。

 

人之無良,我以為君。』」

 

姜姜、賁賁,爭鬥惡貌也。

 

良,善也。

 

言我以惡人為君,亦使我惡如大鳥「姜姜」於上,小鳥「賁賁」於下。

 

○鵲,《字林》作鵲,《說文》作鵲,音七略反。

 

姜,居良反。

 

鶉,士倫反。

 

賁音奔,注同。

 

[疏]「子曰」至「為君」。

 

○此節明臣事君不敢專輒,又明君之出命不可不慎。

 

為與上更端,故言「子曰」。

 

○「唯天子受命於天」者,「唯」,當為「雖」,雖天子之尊,不敢自專,猶須受命於天然後行也。

 

○「《詩》曰:鵲之姜姜」者,此《詩•鄘風•鶉之奔奔》篇,剌宣姜之詩。

 

其詩之意,以宣姜通於公子頑,母與子淫,鶉、鵲之不若,故剌之。

 

云鵲自匹偶「姜姜」然,鶉自匹偶「賁賁」然,各當有匹。

 

今宣姜與公子頑私通,不如鶉、鵲也。

 

○「人之無良,我以為君」者,人,謂宣姜,無良善之行,我君惠公反以此為小君。

 

此經引《詩》斷章,言君有逆命,似大鳥「姜姜」爭鬥於上,小鳥「賁賁」亦爭鬥於下,謂君無良善,我等萬民以惡人為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9:08:50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君子不以辭盡人。

 

不見人之言語,則以為善,言其餘行或時惡也。

 

○行,下孟反,下文並注同。

 

故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

 

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

 

「行有枝葉」,所以益德也。

 

言有枝葉,是眾虛華也。

 

枝葉依幹而生,言行亦由禮出。

 

是故君子於有喪者之側,不能賻焉,則不問其所費。

 

於有病者之側,不能饋焉,則不問其所欲。

 

有客不能館,則不問其所捨。

 

皆辟有言而無其實。

 

○賻音附。

 

費,芳貴反。

 

饋,其位反。

 

辟音避。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

 

水相得,合而已。

 

酒醴相得,則敗。

 

淡,無酸酢少味也。

 

接,或為「交」。

 

○醴,徐音禮。

 

淡,大敢反,又大暫反,徐徒闞反,注同。

 

酸,悉官反。

 

酢,七故反。

 

《小雅》曰:『盜言孔甘,亂是用餤。』」

 

盜,賊也。

 

孔,甚也。

 

餤,進也。

 

○餤音談,徐本作監,以占反。

 

[疏]「子曰」至「用餤」。

 

○前明事君之道,此明君子之行,不可虛用其辭。

 

以事殊於上,故言「子曰」。

 

○「君子不以辭盡人」者,皆君子與人之交,必須驗行,不得以其言辭之善,則謂行之盡善。

 

或發言善而行惡也。

 

○「故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者,言有道之世,則依禮所行,外餘有美好,猶如樹幹之外,更有枝葉也。

 

○「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者,無道之世,人皆無禮,行不誠實,但言辭虛美,如樹幹之外,而更有枝葉也。

 

○「是故君子於有喪者之側,不能賻焉,則不問其所費」者,此經皆有言無實,戒其不得虛言也。

 

○「君子之接如水」者,言君子相接,不用虛言,如兩水相交尋合而已。

 

○「小人之接如醴」者,小人以虛辭相飾,如似酒醴相合,必致敗壞。

 

○「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者,水相合為江河,酒醴相合而久乃敗壞也。

 

○「《小雅》曰:盜言孔甘,亂是用餤」者,此《巧言》之篇,剌幽王之詩。

 

孔,甚也。

 

餤,進也。

 

言盜賊小人,其言甚美,幽王信之,禍亂用是進益。

 

引之者,證小人「甘以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9:09:46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君子不以口譽人,則民作忠。

 

譽,繩也。

 

○譽音餘,注同。

 

繩,市升反。

 

《左傳》以「繩」為「譽」。

 

故君子問人之寒則衣之,問人之饑則食之,稱人之美則爵之。

 

皆為有言不可以無實。

 

○衣,於既反。

 

食音嗣。

 

為,於偽反。

 

《國風》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欲歸其所說忠信之人也。

 

○說音悅,又始銳反,注同。

 

[疏]「子曰」至「歸說」。

 

所以前經君子不用虛言,故此經明言當以實,其事稍殊,故言「子曰」。

 

○注「譽,繩也」。

 

○正義曰:言繩可以度量於物,凡口譽於人,先須付度,亦量之於心,故以「譽」為「繩」也。

 

案莊十四年《左傳》云:「蔡侯繩息媯以語楚子。」

 

杜注云:「繩,譽也。」

 

繩既訓為「譽」,譽亦訓「繩」鄭注以為此解。

 

○「《國風》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說」者,此《曹風•蜉蝣》之篇,剌曹君之詩。

 

言曹君好絜其衣服,不修政事,國將滅亡,故賢臣之心憂矣。

 

說,捨也。

 

國既滅亡,於我之身,何所歸捨。

 

此則引《詩》斷章,故義不與《詩》相當,言虛華之人,心憂矣,我今歸此所說忠信之人。

 

引之者,證疾其虛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9:10:47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

 

善言而無信,人所惡也。

 

○菑音災。

 

惡,烏路反。

 

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已,謂不許也。

 

言諾而不與,其怨大於不許。

 

○已音以。

 

《國風》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此皆相與為昏禮而不終也。

 

言始合會,言笑和說,要誓甚信。

 

今不思其本,恩之反覆,反覆之不思,亦已焉哉。

 

無如此人,何怨之深也。

 

○晏,於諫反。

 

信誓,本亦作「矢誓」。

 

旦如字,《字林》作「{旦心}。

 

亦已音以。

 

說音悅。

 

覆,反覆,並芳服反。

 

[疏]「子曰」至「焉哉」。

 

○正義曰:前經明其言當實,此明言若不實,則怨及身。

 

「口惠而實不至」者,言口施恩惠於人,而實行不至,人則怨之,故言「怨菑及其身」也。

 

○「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者,諾,謂許人之物。

 

責,謂詐而不與而被責。

 

若其有物許人,不與被責也。

 

○「寧有已怨」者,已,謂休已。

 

寧可有發初休已不許而被怨。

 

許而不與,其責大。

 

發初不與,其責小。

 

○「《國風》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者,《衛風•氓》之篇也。

 

婦人被男子所誘,在後色衰見棄,追恨男子云,初時與我言笑晏晏然和悅也,信其言誓旦旦然相思懇誠也。

 

○「不思其反」者,謂今男子不思念其本恩之反覆,是男子不思之事如此,則無如之何。

 

「亦已焉哉」,言恨之甚也。

 

引者,證許而不與,被人所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9:12:0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君子不以色親人。

 

情疏而貌親,在小人則穿窬之盜也與?」

 

子曰:「情慾信,辭欲巧。」

 

巧,謂順而說也。

 

○穿音川。

 

窬,范羊朱反,徐音旦。

 

與音餘。

 

說音悅。

 

[疏]「子曰」至「欲巧」。

 

○正義曰:此明更申以情行相副,故稱「子曰」。

 

○「君子不以色親人」者,謂不以虛偽善色詐親於人也。

 

○「在小人則穿窬之盜也與」,言情疏貌親,而心不愨實,恆畏於人,譬之於細小人,則「穿窬之盜」也。

 

許慎《說文》云穿窬者,外貌為好,而內懷奸盜,似此情疏貌親之人,外內乖異,故云「穿窬之盜也與」。

 

○「子曰情慾信,辭欲巧」者,既稱「情疏而貌親」,故更明情貌信實,所以重言之也。

 

○「辭欲巧」者,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實,言辭欲得和順美巧,不違逆於理,與「巧言令色」者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9:13:15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無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褻事上帝。

 

言動任卜筮也。

 

神明,謂群神也。

 

是故不犯日月,不違卜筮。

 

日月,謂冬、夏至,正月及四時也。

 

所不違者,日與牲屍也。

 

○夏,戶嫁反。

 

卜、筮不相襲也。

 

襲,因也。

 

大事則卜,小事則筮。

 

大事有時日。

 

大事,有事於大神,有常時常日也。

 

小事無時日,有筮。

 

有事於小神,無常時常日。

 

「有筮」,臨有事筮之。

 

外事用剛日,內事用柔日。

 

順陰陽也。

 

陽為外,陰為內。

 

事之外內,別乎四郊。

 

○別,彼列反。

 

不違龜筮。」

 

子曰:「牲牷禮樂齊盛,是以無害乎鬼神,無怨乎百姓。」

 

牷,猶純也。

 

○牷音全,絕色也,本亦作全,注同。

 

齊音粢,本亦作繼。

 

[疏]「子言」至「百姓」。

 

○正義曰:此以下至於篇末,總明卜筮之用,各隨文解之。

 

○「昔三代明王」者,謂夏、殷、周。

 

○「皆事天地之神明」者,謂祭事天地及諸神明也。

 

「無非卜筮之用」者,言皆須卜筮,唯九月大享帝於明堂,不用卜也。

 

故《曲禮》下篇云:「大饗不問卜。」

 

鄭云:「莫適卜也。

 

以其總饗五帝,不知主何帝而卜之,故不卜矣。」

 

所以必須卜者,不敢以其私褻奉事上帝,故皆卜之也。

 

○「子曰牲牷禮樂齊盛,是以無害乎鬼神,無怨乎百姓」者,以其事上帝神明,不敢自專,皆依卜筮,動合於禮,故夫子總更結之。

 

牲牷之等,禮樂之儔,粢盛之實,皆不違龜筮。

 

是以此等所用,無虧害於鬼神,無見怨於百姓,以其無非卜筮之用,動順於禮故也。

 

○注「日月」至「屍也」。

 

○正義曰:冬至,謂祭圜丘;

 

夏至,謂祭方澤;

 

正月,謂祭感生之帝;

 

及四時迎氣,用四時之吉日也。

 

知冬、夏及四時皆卜者,案《大宰》云:「祀五帝,帥執事而卜日。」

 

鄭注云「五帝,謂四郊及明堂」,是四郊有卜也。

 

《大宰》又云:「祀大神,祭大示亦如之。」

 

大神,則冬至祭圜丘,大示,則夏至祭方澤。

 

案:《公羊》、《穀梁》「魯郊」傳云「卜三正」,則知天子郊用夏正亦卜之,故知「冬、夏至,正月及四時」皆卜日也。

 

然明堂不問卜,而注「大宰祀五帝卜日」云「四郊及明堂」者,廣解五帝所在,其實祀明堂不卜也。

 

案《周禮》,祀宗廟亦卜日。

 

注不言宗廟者,以經云「事上帝」,故唯解祭天之時。

 

云「不違者,日與牲屍」者,案僖三十一年《左傳》云:「禮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

 

是有其牲日也。

 

案《特牲》、《少牢》云:大夫、士筮屍。

 

則天子諸侯有卜屍也。

 

○注「大事則卜,小事則筮」。

 

○正義曰:此解經「卜、筮不相襲」之事。

 

既大事卜,小事筮,是二者不相因襲也。

 

此大事,謂征伐出師及巡守也。

 

其實是中事對小事為大耳。

 

「小事則筮」者,若《周禮•簭人》有九簭,「筮更」、「筮咸」之屬是也。

 

此與《曲禮》文同而注異者,各隨文勢也。

 

○注「大事,有事於大神,有常時常日也」。

 

○正義曰:既有「常時常日」而用卜者,亦不敢專也。

 

故《曲禮》篇云:「日而行事則必踐之。」

 

又《祭統》云:「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

 

是雖有常日,猶用卜也。

 

○注「有事於小神,無常時常日,有筮,臨有事筮之」。

 

○正義曰:此經皆論祭祀之事,故解小事。

 

云「有小事於小神」,其實《周禮》小事非唯小祀而已。

 

既云小事用筮,而《大卜》云「凡小事蒞卜」者,彼謂大事中之小事,非此之小事也。

 

○注「事之外內,別乎四郊」。

 

○正義曰:先師以為祭天而用辛,雖外用柔日,祭社用甲,雖內用剛日,殊別於四郊之祭,言用剛、柔之日,不可與四郊同。

 

其餘他事,今謂「事之外內,別乎四郊」者,謂四郊之外為外事,若「甲午祠兵,吉日庚午,既差我馬」之屬是也。

 

四郊之內為內事,若郊之用辛,及宗廟少牢用丁亥之屬是也,故言「別於四郊」。

 

外內別用,限別以四郊為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1 21:29 , Processed in 0.26562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