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禮記正義】

 關閉 [複製鏈接]
154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13:40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三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其次」,謂「自明誠」者也。

 

致,至也。

 

曲,猶小小之事也。

 

不能盡性而有至誠,於有義焉而已,形謂人見其功也。

 

盡性之誠,人不能見也。

 

著,形之大者也。

 

明,著之顯者也。

 

動,動人心也。

 

變,改惡為善也,變之久則化而性善也。

 

[疏]「其次」至「能化」。

 

○正義曰:此一經明賢人習學而致至誠,故云「其次致曲」。

 

曲,謂細小之事。

 

言其賢人致行細小之事不能盡性,於細小之事能有至誠也。

 

○「誠則形,形則著」者,謂不能自然至誠,由學而來,故誠則人見其功,是「誠則形」也。

 

初有小形,後乃大而明,著故云「形則著」也。

 

若天性至誠之人不能見,則不形不著也。

 

○「著則明,明則動」者,由著故顯明,由明能感動於眾。

 

○「動則變,變則化」者,既感動人心,漸變惡為善,變而既久,遂至於化。

 

言惡人全化為善,人無復為惡也。

 

○「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言唯天下學致至誠之人,為能化惡為善,改移舊俗。

 

不如前經天生至誠,能盡其性,與天地參矣。

 

○注「其次」至「善也」。

 

○正義曰:以前經云「自明誠謂之教」,是由明而致誠,是賢人,次於聖人,故云「其次,謂自明誠也」。

 

云「不能盡性而有至誠,於有義焉而已」者,言此次誠不能如至誠盡物之性,但能有至誠於細小物焉而已。

 

云「形謂人見其功也」者,由次誠彰露,人皆見其功也。

 

云「盡性之誠,人不能見也」者,言天性至誠,神妙無體,人不見也。

 

云「著,形之大者也」,解經「形則著」,初有微形,後則大而形著。

 

云「變之久則化而性善也」者,解經「變則化」,初漸謂之變,變時新舊兩體俱有,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為「化」。

 

如《月令》鳩化為鷹,是為鷹之時非復鳩也,猶如善人無復有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14:5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三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

 

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可以前知」者,言天不欺至誠者也。

 

前,亦先也。

 

禎祥、妖孽,蓍龜之占,雖其時有小人、愚主,皆為至誠能知者出也。

 

四體,謂龜之四足,春占後左,夏占前左,秋占前右,冬占後右。

 

○禎音貞。

 

妖,於驕反。

 

《左傳》云:「地反物為妖。」

 

《說文》作「祅」,云「衣服、歌謠、草木之怪謂之祅」。

 

孽,魚列反,《說文》「蠥」,云「禽獸蟲蝗之怪謂之蠥」。

 

一本乎作於。

 

蓍音屍。

 

為,於偽反。

 

[疏]「至誠」至「如神」。

 

○正義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者,此由身有至誠,可以豫知前事。

 

此至誠之內,是天生至誠,亦通學而至誠,故前經云「自明誠謂之教」,是賢人至誠同聖人也。

 

言聖人、賢人俱有至誠之行,天所不欺,可知前事。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者,禎祥,吉之萌兆;

 

祥,善也。

 

言國家之將興,必先有嘉慶善祥也。

 

《文說》:「禎祥者,言人有至誠,天地不能隱,如文王有至誠,招赤雀之瑞也。」

 

國本有今異曰禎,本無今有曰祥。

 

何為本有今異者?

 

何胤云:「國本有雀,今有赤雀來,是禎也。

 

國本無鳳,今有鳳來,是祥也。」

 

《尚書》「祥桑、穀共生於朝」,是惡,此經云善,何?

 

得入國者,以吉凶先見者皆曰「祥」,別無義也。

 

「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者,妖孽,謂兇惡之萌兆也。

 

妖猶傷也,傷甚曰孽,謂惡物來為妖傷之徵。

 

若魯國賓鵒來巢,以為國之傷徵。

 

案《左傳》云:「地反物為妖。」

 

《說文》云:「衣服、歌謠、草木之怪為妖,禽獸、蟲蝗之怪為孽。」

 

○「見乎蓍龜,動乎四體」者,所以先知禎祥妖孽見乎蓍龜,卦兆發動於龜之四體也。

 

○「福福將至」者。

 

禍謂妖孽,福謂禎祥。

 

萌兆豫來,是「禍福將至」。

 

○「善必先知之」者,善,謂福也。

 

○「不善必先知之」者,不善謂禍也。

 

○「故至誠如神」者,言至誠之道,先知前事,如神之微妙,故云「至誠如神」也。

 

注云「雖其時有小人、愚主,皆為至誠能知者出也」。

 

○正義曰:鄭以聖人君子將興之時,或聖人有至誠,或賢人有至誠,則國之將興,禎祥可知。

 

而小人、愚主之世無至誠,又時無賢人,亦無至誠,所以得知國家之將亡而有妖孽者,雖小人、愚主,由至誠之人生在亂世,猶有至誠之德,此妖孽為有至誠能知者出也。

 

案《周語》云:「幽王二年,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時三川皆震,為周之惡瑞,是伯陽父有至誠能知周亡也。

 

又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於莘。

 

莘,虢國地名。

 

周惠王問內史過,史過對曰:「夏之興也,祝融降於崇山,其亡也,回祿信於聆隧。

 

商之興也,檮杭次於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

 

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其衰也,杜伯射宣王於鎬。

 

今虢多涼德,虢必亡也。」

 

又內史過有至誠之德,神為之出。

 

是愚主之世,以妖孽為至誠能知者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16:40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三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言人能至誠,所以「自成」也。

 

有道藝所以自道達。

 

○自道音導,注「自道」同。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物,萬物也,亦事也。

 

大人無誠,萬物不生,小人無誠,則事不成。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言貴至誠。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

 

以至誠成己,則仁道立。

 

以至誠成物,則知彌博。

 

此五性之所以為德也,外內所須而合也,外內猶上下。

 

○知音智,注同。

 

故時措之宜也。

 

時措,言得其時而用也。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徵,猶效驗也。

 

此言至誠之德既著於四方,其高厚日以廣大也。

 

徵或為「徹」。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後言悠久者,言至誠之德,既至「博厚」、「高明」,配乎天地,又欲其長久行之。

 

○疆,居良反。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

 

言其德化與天地相似,可一言而盡,要在至誠。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言至誠無貳,乃能生萬物多無數也。

 

○不貳,本亦作貳,音二。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此言其著見成功也。

 

[疏]「誠者」至「久也」。

 

○此經明巳有至誠能成就物也。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者,言人有至誠,非但自成就己身而已,又能成就外物。

 

○「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者,若成能就己身,則仁道興立,故云「成己,仁也」。

 

若能成就外物,則知力廣遠,故云「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者,言誠者是人五性之德,則仁、義、禮、知、信皆猶至誠而為德,故云「性之德也」。

 

○「合外內之道也」者,言至誠之行合於外內之道,無問外內,皆須至誠。

 

於人事言之,有外有內,於萬物言之,外內猶上下。

 

上謂天,下謂地。

 

天體高明,故為外;

 

地體博厚閉藏,故為內也。

 

是至誠合天地之道也。

 

○「故時措之宜也」,措,猶用也。

 

言至誠者成萬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時而用之,則無往而不宜,故注云「時措,言得其時而用也」。

 

○「故至誠無息」,言至誠之德,所用皆宜,無有止息,故能久遠、博厚、高明以配天地也。

 

○「不息則久」者,以其不息,故能長久也。

 

○「久則徵」,徵,驗也。

 

以其久行,故有徵驗。

 

○「徵則悠遠」者,悠,長也。

 

若事有徵驗,則可行長遠也。

 

○「悠遠則博厚」,以其德既長遠,無所不周,故「博厚」也。

 

養物博厚,則功業顯著,故「博厚則高明」也。

 

○「博厚所以載物也」,以其德博厚,所以負載於物。

 

○「高明所以覆物也」,以其功業高明,所以覆蓋於萬物也。

 

○「悠久所以成物也」,以行之長久,能成就於物,此謂至誠之德也。

 

○「博厚配地」,言聖人之德博厚配偶於地,與地同功,能載物也。

 

○「高明配天」,言聖人功業高明配偶於天,與天同功,能覆物也。

 

○「悠久無疆」疆,窮也。

 

言聖人之德既能覆載,又能長久行之,所以無窮。

 

「悠久」,則上經「悠遠」。

 

「悠久」在「博厚高明」之上,此經「悠久」在「博厚高明」之下者,上經欲明積漸先悠久,後能博厚高明。

 

此經既能博厚高明,又須行之悠久,故反覆言之。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者,言聖人之德如此博厚高明悠久,不見所為而功業章顯,不見動作而萬物改變,無所施為而道德成就。

 

○「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者,言聖人之德能同於天地之道,欲尋求所由,可一句之言而能盡其事理,正由於至誠,是「壹言而盡也」。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者,言聖人行至誠,接待於物不有差貳,以此之故,能生殖眾物不可測量,故鄭云「言多無數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

 

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此言天之高明,本生「昭昭」;

 

地之博厚,本由「撮土」;

 

山之廣大,本起「卷石」;

 

水之不測,本從「一勺」:皆合少成多,自小致大,為至誠者,以如此乎!

 

昭昭猶耿耿,小明也。

 

振,猶收也。

 

卷,猶區也。

 

○夫音扶,下同。

 

昭,章遙反,注同,本亦作「炤」,同。

 

撮,七活反。

 

華岳,戶化、戶瓜二反,本亦作「山嶽」。

 

洩,息列反。

 

卷,李音權,又羌權反,范羌阮反,注同。

 

藏,才浪反。

 

勺,徐市若反。

 

黿音元。

 

鼉,徒河反,一音直丹反。

 

鮫音交,本又作蛟。

 

鱉,必列反。

 

耿,公迥反,又公公頂反,舊音孔頂反。

 

區,羌俱反。

 

《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

 

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天所以為天,文王所以為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17:43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三


皆由行之無己,為之不止,如天地山川之云也。

 

《易》曰「君子以順德,積小以成高大」是與。

 

○於穆,上音烏,下「於乎」亦同。

 

乎,呼奴反。

 

慎如字,一本又作「順」。

 

與音餘。

 

[疏]「今夫」至「不已」。

 

○正義曰:此一節明至誠不已,則能從微至著,從小至大。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者,斯,此也;

 

昭昭,狹小之貌。

 

言天初時唯有此昭昭之多小貌爾,故云「昭昭之多」。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言土之初時唯一撮土之多,言多少唯一撮土。

 

○「振河海而不洩」者,振,收也。

 

言地之廣大,載五嶽而不重,振收河海而不漏洩。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言山之初時唯一卷石之多,多少唯一卷石耳。

 

故鄭注云:「卷猶區也。」

 

「今夫水,一勺之多」,言水初時多少唯一勺耳。

 

此以下皆言為之不已,從小至大。

 

然天之與地,造化之初,清濁二氣為天地,分而成二體,元初作盤薄穹隆,非是以小至大。

 

今云「昭昭」與「撮土」、「卷石」與「勺水」者何?

 

但山或壘石為高,水或眾流而成大,是從微至著。

 

因說聖人至誠之功亦是從小至大,以今天地體大,假言由小而來,以譬至誠,非實論也。

 

○「《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此一經以上文至誠不已,已能從小至大,故此經引《詩》明不已之事。

 

所引《詩》者,《周頌•維天之命》文也。

 

《詩》稱「維天之命」,謂四時運行所為教命。

 

穆,美也。

 

「於穆不已」者,美之不休已也,此《詩》之本文也。

 

○「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此是孔子之言,記者載之。

 

此《詩》所論,蓋說天之所以為天在乎不已。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此亦《周頌•文王》之詩。

 

純,謂不已。

 

顯,謂光明。

 

詩人歎之云,於乎不光明乎,言光明矣。

 

「文王之德之純」,謂不已也,言文王德教不有休已,與天同功。

 

○「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此亦孔子之言,解《詩》之文也。

 

○「純亦不已」者,言文王之德之純,亦如天之不休已,故云「純亦不已」。

 

○注「《易》曰君子慎德,積小以高大」。

 

○正義曰:此《易•升卦》之象辭。

 

案《升卦》,巽下坤上,木生於地中,升進之義,故為「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18:55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三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幼萬物,峻極於天。

 

育,生也。

 

峻,高大也。

 

○洋音羊。

 

峻,思潤反。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言為政在人,政由禮也。

 

凝,猶成也。

 

○優,於求反。

 

倡,優也。

 

凝,本又作疑,魚澄反。

 

[疏]「大哉」至「凝焉」。

 

○正義曰:此一節明聖人之道高大,苟非至德,其道不成。

 

洋洋,謂道德充滿之貌天下洋洋。

 

育,生也。

 

峻,高也。

 

言聖人之道,高大與山相似,上極於天。

 

○「優優大哉」,優優,寬裕之貌。

 

聖人優優然寬裕其道。

 

「禮儀三百」者,《周禮》有三百六十官,言「三百」者,舉其成數耳。

 

○「威儀三千」者,即《儀禮》行事之威儀。

 

《儀禮》雖十七篇,其中事有三千。

 

○「待其人然後行」者,言三百、三千之禮,必待賢人然後施行其事。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凝,成也。

 

古語先有其文,今夫子既言三百、三千待其賢人始行,故引古語證之。

 

苟,誠也。

 

不,非也。

 

苟誠非至德之人,則聖人至極之道不可成也。

 

俗本「不」作「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19:55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德性,謂性至誠者。

 

道,猶由也。

 

問學,學誠者也。

 

廣大,猶博厚也。

 

溫,讀如「燅溫」之「溫」,謂故學之孰矣,後「時習之」謂之「溫」。

 

○燅音尋。

 

[疏]「故君」至「崇禮」。

 

○正義曰:此一經明君子欲行聖人之道,當須勤學。

 

前經明聖人性之至誠,此經明賢人學而至誠也。

 

○「君子尊德性」者,謂君子賢人尊敬此聖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誠也。

 

○「而道問學」者,言賢人行道由於問學,謂勤學乃致至誠也。

 

○「致廣大而盡精微」者,廣大謂地也,言賢人由學能致廣大,如地之生養之德也。

 

「而盡精微」,謂致其生養之德既能致於廣大,盡育物之精微,言無微不盡也。

 

○「極高明而道中庸」者,高明,謂天也,言賢人由學極盡天之高明之德。

 

道,通也,又能通達於中庸之理也。

 

○「溫故而知新」者,言賢人由學既能溫尋故事,又能知新事也。

 

○「敦厚以崇禮」者,言以敦厚重行於學,故以尊崇三百、三千之禮也。

 

○注「溫讀如燅溫之溫」。

 

○正義曰:案《左傳》哀十二年,公會吳於橐皋,大宰嚭請尋盟。

 

子貢對曰:「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

 

賈逵注云:「尋,溫也。」

 

又《有司徹》云「乃燅屍俎」,是燅為溫也。

 

云「謂故學之孰矣,後時習之,謂之溫」者,謂賢人舊學已精熟,在後更習之,猶若溫尋故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21:34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三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

 

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興謂起在位也。

 

○驕,本亦作「喬」,音嬌。

 

倍音佩。

 

默,亡北反。

 

《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謂與?

 

保,安也。

 

○哲,涉列反,徐本作知,音智。

 

與音餘。

 

[疏]「是故」至「謂與」。

 

○正義曰:此一節明賢人學至誠之道,中庸之行,若國有道之時,盡竭知謀,其言足以興成其國。

 

興,謂發謀出慮。

 

○「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若無道之時,則韜光潛默,足以自容其身,免於禍害。

 

○「《詩》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大雅•烝民》之篇,美宣王之詩,言宣王任用仲山甫,能顯明其事任,且又哲知保安全其己身,言中庸之人亦能如此,故云「其此之謂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22:3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三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反古之道」,謂曉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從。

 

○好,呼報反,下同。

 

災音災。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此天下所共行,天子乃能一之也。

 

禮,謂人所服行也。

 

度,國家宮室及車輿也。

 

文,書名也。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今,孔子謂其時。

 

○行,下孟反。

 

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

 

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言作禮樂者,必聖人在天子之位。

 

[疏]「子曰」至「樂焉」。

 

○正義曰:上經論賢人學至誠,商量國之有道無道能或語或默,以保其身。

 

若不能中庸者,皆不能量事制宜,必及禍患矣。

 

因明己以此之故,不敢專輒製作禮樂也。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此謂尋常之人,不知大道。

 

若賢人君子,雖生今時,能持古法,故《儒行》云「今人與居,古人與稽」是也。

 

俗本「反」下有「行」字,又無「如此者」三字,非也。

 

○「非天子不議禮」者,此論禮由天子所行,既非天子,不得論議禮之是非。

 

○「不制度」,謂不敢製造法度,及國家宮室大小高下及車輿也。

 

○「不考文」,亦不得考成文章書籍之名也。

 

○「今天下車同軌」者,今謂孔子時車同軌,覆上「不制度」。

 

「書同文」,覆上「不考文」。

 

「行同倫」,倫,道也,言人所行之行,皆同道理,覆上「不議禮」。

 

當孔子時,禮壞樂崩,家殊國異,而云此者,欲明己雖有德,身無其位,不敢造作禮樂,故極行而虛己,先說以自謙也。

 

○注「反古之道,謂曉一孔之人」。

 

○正義曰:孔,謂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塗。

 

今唯曉知一孔之人,不知餘孔通達,唯守此一處,故云「曉一孔之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37:2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

 

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徵,猶明也,吾能說夏禮,顧杞之君不足與明之也。

 

「吾從周」,行今之道。

 

○杞音起。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三重」,三王之禮。

 

○王,於況反,又如字。

 

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上,謂君也。

 

君雖善,善無明徵,則其善不信也。

 

下,謂臣也。

 

臣雖善,善而不尊君,則其善亦不信也。

 

征或為「證」。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知天、知人,謂知其道也。

 

鬼神,從天地者也。

 

《易》曰:「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

 

聖人則之,百世同道。

 

徵或為「證」。

 

○繆音謬。

 

悖,布內反,後同。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用其法度,想思若其將來也。

 

○遠如字,又於萬反。

 

近如字,又附近之近。

 

厭,於艷反,後皆同。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射,厭也。

 

永,長也。

 

○射音亦,注同。

 

蚤音早。

 

[疏]「子曰」至「者也」。

 

○正義曰:以上文孔子身無其位,不敢製作二代之禮,夏、殷不足可從,所以獨從周禮之意,因明君子行道,須本於身,達諸天地,質諸鬼神,使動則為天下之道,行則為後世之法,故能早有名譽於天下。

 

蓋孔子微自明已之意。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徵,成也,明也。

 

孔子言:我欲明說夏代之禮,須行夏禮之國贊而成之。

 

杞雖行夏禮,其君闇弱,不足贊而成之。

 

○「吾學殷禮,有宋存焉」者,宋行殷禮,故云「有宋存焉」。

 

但宋君闇弱,欲其贊明殷禮,亦不足可成。

 

故《論語》云:「宋不足徵也。」

 

此云「杞不足徵」,即宋亦不足徵。

 

此云「有宋存焉」,則杞亦存焉。

 

互文見義。

 

○「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者,既杞、宋二國不足明,己當不復行前代之禮,故云「吾從周」。

 

案趙商問:孔子稱「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檀弓》云「今丘也,殷人也」,兩楹奠殯哭師之處,皆所法於殷禮,未必由周,而云「吾從周」者,何也?

 

鄭答曰:「今用之者,魯與諸侯皆用周之禮法,非專自施於己。

 

在宋冠章甫之冠,在魯衣逢掖之衣,何必純用之。

 

『吾從周』者,言周禮法最備,其為殷、周事豈一也。」

 

如鄭此言,諸侯禮法則從周,身之所行雜用殷禮也。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言為君王有天下者,有三種之重焉,謂夏、殷、週三王之禮,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於過矣。

 

○「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上,謂君也,言為君雖有善行,無分明徵驗,則不信著於下,既不信著,則民不從。

 

「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下,謂臣也,言臣所行之事,雖有善行而不尊,不尊敬於君,則善不信著於下,既不信著,則民不從,故下云「徵諸庶民」,謂行善須有徵驗於庶民也。

 

皇氏云「無徵,謂無符應之徵」,其義非也。

 

○「故君子之道」者,言君臣為善,須有徵驗,民乃順從,故明之也。

 

○「本諸身」者,言君子行道,先從身起,是「本諸身」也。

 

○「徵諸庶民」者,徵,驗也;

 

諸,於也。

 

謂立身行善,使有徵驗於庶民。

 

若晉文公出定襄王,示民尊上也;

 

伐原,示民以信之類也。

 

○「考諸茸荃而不繆」者,繆,亂也。

 

謂已所行之事,考校與三王合同,不有錯繆也。

 

○「建諸天地而不悖」者,悖,逆也。

 

言己所行道,建達於天地,而不有悖逆,謂與天地合也。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者,質,正也。

 

謂己所行之行,正諸鬼神不有疑惑,是識知天道也。

 

此鬼神,是陰陽七八、九六之鬼神生成萬物者。

 

此是天地所為,既能質正陰陽,不有疑惑,是識知天道也。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者,以聖人身有聖人之德,垂法於後,雖在後百世亦堪俟待。

 

後世世之聖人,其道不異,故云「知人也」。

 

○注「知天」至「同道」。

 

○正義曰:以經云知天、知人,故鄭引經總結之。

 

云「知其道」者,以天地陰陽,生成萬物,今能正諸陰陽鬼神而不有疑惑,是知天道也。

 

以聖人之道,雖相去百世,其歸一揆,今能百世以待聖人而不有疑惑,是知聖人之道也。

 

云「鬼神從天地者也」,解所以質諸鬼神之德、知天道之意,引《易》曰「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者,證鬼神從天地之意。

 

案《易•繫辭》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鄭云:「木火之神生物,金水之鬼成物。」

 

以七八之神生物,九六之鬼成物,是鬼神以生成為功,天地亦以生成為務,是鬼神之狀與天地相似。

 

云「聖人則之,百世同道」者,解經知人之道,以前世聖人既能垂法以俟待後世聖人,是識知聖人之道百世不殊,故「聖人則之,百世同道」也。

 

○「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者,言聖人之道,為世法則,若遠離之則有企望,思慕之深也。

 

若附近之則不厭倦,言人愛之無已。

 

「《詩》云: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此引《周頌•振鷺》之篇,言微子來朝,身有美德,在彼宋國之內,民無惡之,在此來朝,人無厭倦。

 

故庶幾夙夜,以長永終竟美善聲譽。

 

言君子之德亦能如此,故引《詩》以結成之。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言欲蚤有名譽會須如此,未嘗有不行如此而蚤得有聲譽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38:34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三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此以《春秋》之義說孔子之德。

 

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二經固足以明之,孔子所述堯、舜之道而制《春秋》,而斷以文王、武王之法度。

 

《春秋傳》曰:「君子曷為為《春秋》?

 

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

 

末不亦樂乎?

 

堯舜之知君子也。」

 

又曰:「是子也,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

 

文王之法無求而求,故譏之也。」

 

又曰:「王者孰謂,謂文王也。」

 

此孔子兼包堯、舜、文、武之盛德而著之《春秋》,以俟後聖者也。

 

律,述也。

 

述天時,謂編年,四時具也。

 

襲,因也。

 

因水土,謂記諸夏之事,山川之異。

 

○行,下孟反。

 

斷,丁亂反。

 

曷為,於偽反。

 

以,如字。

 

撥,生末反。

 

近,附近之近,又如字。

 

與音餘。

 

編,必縣反,又甫連反。

 

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聖人製作,其德配天地,如此唯五始可以當焉。

 

幬亦覆也。

 

「小德川流」,浸潤萌芽,喻諸侯也。

 

「大德敦化」,厚生萬物,喻天子也。

 

幬或作「燾」。

 

○辟音譬,下同。

 

幬,徒報反。

 

錯,七各反。

 

當,丁浪反,又下郎反。

 

浸,子鴆反。

 

燾,徒報反。

 

唯天下至聖為能。

 

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

 

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

 

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

 

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言德不如此,不可以君天下也。

 

蓋傷孔子有其德而無其命。

 

○睿音銳。

 

知音智,下「聖知」同。

 

齊,側皆反。

 

別,彼列反。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言其臨下普遍,思慮深重,非得其時不出政教。

 

○溥音普。

 

遍音遍。

 

嗯,息嗣反,又如字。

 

「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如天取其運照不已也,如淵取其清深不測也。

 

「尊親」,尊而親之。

 

○見,賢遍反。

 

說音悅。

 

施,以豉反。

 

貉,本又作「貊」,武伯反。

 

《說文》云:「北方人也。」

 

隊,直類反。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至誠」,性至誠,謂孔子也。

 

「大經」,謂六藝,而指《春秋》也。

 

「大本」,《孝經》也。

 

○論,本又作「綸」,同音倫。

 

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安無所倚,言無所偏倚也。

 

故人人自以被德尤厚,似偏頗者。

 

肫肫讀如「誨爾忳忳」之「忳」。

 

忳忳,懇誠貌也。

 

肫肫,或為「純純」。

 

○焉,於虔反。

 

倚,依綺、於寄二反,注同。

 

肫肫,依注音之淳反。

 

浩,胡老反。

 

被,皮義反。

 

頗,破河反。

 

懇,苦很反。

 

純音淳,又之淳反。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言唯聖人乃能知聖人也。

 

《春秋傳》曰「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明凡人不知。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

 

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言君子深遠難知,小人淺近易知。

 

人所以不知孔子,以其深遠。

 

襌為絅。

 

錦衣之美而君子以絅表之,為其文章露見,似小人也。

 

○絅,本又作「顈」,《詩》作「褧」,同口迥反,徐口定反,一音口穎反。

 

惡,烏路反。

 

著,張慮反。

 

闇,於感反,又如字。

 

日,而一反,下同。

 

的,丁歷反。

 

易,以豉反,下「易舉」同。

 

襌為音丹。

 

為其,於偽反。

 

見,賢遍反。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淡其味似薄也,簡而文,溫而理,猶簡而辨,直而溫也。

 

「自」,謂所從來也。

 

「三知」者,皆言其睹末察本,探端知緒也。

 

入德,入聖人之德。

 

○淡,徒暫反,又大敢反,下注同。

 

厭,於艷反。

 

睹音睹。

 

探音貪。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

 

孔,甚也。

 

昭,明也。

 

言聖人雖隱遯,其德亦甚明矣。

 

疚,病也。

 

君子自省,身無愆病,雖不遇世,亦無損害於己志。

 

○昭,本又作炤,同之召反,又章遙反。

 

疚,九又反。

 

遯,大困反,本又作「遁」,字亦同。

 

愆,起虔反。

 

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言君子雖隱居,不失其君子之容德也。

 

相,視也。

 

室西北隅謂之「屋漏」。

 

視女在室獨居者,猶不愧於屋漏。

 

屋漏非有人也,況有人乎?

 

○相,息亮反,注同。

 

愧,本又作媿,同九位反。

 

女音汝。

 

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

 

假,大也。

 

此《頌》也。

 

言奏大樂於宗廟之中,人皆肅敬。

 

金聲玉色,無有言者,以時太平,和合無所爭也。

 

○奏如字,《詩》作鬷,子公反。

 

假,古雅反。

 

爭,爭鬥之爭,注同。

 

大平音泰。

 

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

 

爭?

 

不顯,言顯也。

 

辟,君也。

 

此《頌》也。

 

言不顯乎文王之德,百君盡刑之,諸侯法之也。

 

○鈇,方於反,又音斧。

 

鉞音越。

 

辟音璧,注同。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曰:「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

 

予,我也。

 

懷,歸也。

 

言我歸有明德者,以其不大聲為嚴厲之色以威我也。

 

[疏]「仲尼」至「以色」。

 

○正義曰:此一節明子思申明夫子之德,與天地相似堪以配天地而育萬物,傷有聖德無其位也。

 

今各隨文解之。

 

○「仲尼祖述堯舜」者,祖,始也。

 

言仲尼祖述始行堯、舜之道也。

 

○「憲章文武」者,憲,法也;

 

章,明也。

 

言夫子發明文、武之德。

 

○「上律天時」者,律,述也。

 

言夫子上則述行天時,以與言陰陽時候也。

 

○「下襲水土」者,襲,因也。

 

下則因襲諸侯之事,水土所在。

 

此言子思讚揚聖祖之德,以仲尼修《春秋》而有此等之事也。

 

○注「吾志」至「之異」。

 

○正義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者,《孝經緯》文,言褒貶諸侯善惡,志在於《春秋》,人倫尊卑之行在於《孝經》。

 

云「二經固足以明之」者,此是鄭語,言《春秋》、《孝經》足以顯明先祖述憲章之事。

 

云「孔子祖述堯舜之道而制《春秋》」者,則下文所引《公羊傳》云「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是也。

 

云「斷以文王武王之法度」者,則下文引《公羊》云「王者孰謂?

 

謂文王」是也。

 

云「《春秋傳》曰」至「堯舜之知君子」也。

 

哀十四年《公羊傳》文。

 

引之者,謂祖述堯、舜之事。

 

「君子曷為為春秋」,曷,何也;

 

「君子」,謂孔子。

 

傳曰「孔子何為作《春秋》」,云「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者,此傳之文,答孔子為《春秋》之意。

 

何休云:「撥猶治也。」

 

言欲治於亂世,使反歸正道。

 

莫近,莫過也。

 

言餘書莫過於《春秋》,言治亂世者,《春秋》最近之也。

 

云「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者,上「道」,論道;

 

下「道」,謂道德;

 

「與」,語辭;

 

言「君子」,孔子也。

 

言孔子樂欲論道堯舜之道與也。

 

云「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者,末謂終末,謂孔子末,聖漢之初,豈不亦愛樂堯、舜之知君子也。

 

案何休云:「得麟之後,天下血書魯端門,曰『趨作法,孔聖沒,周姬亡,彗東出。

 

秦政起,胡破術,書記散,孔不絕』。

 

子夏明日往視之,血書飛為赤鳥,化為白書。」

 

漢當秦大亂之後,故作撥亂之法,是其事也。

 

云「又曰是子也,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文王之法無求而求,故譏之也」者,此文九年《公羊傳》文。

 

八年天王崩,謂周襄王也。

 

九年春,毛伯來求金,傳云:「是子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

 

文王之法無求而求,故譏之。」

 

「是子」謂嗣位之王,在喪未合稱王,故稱「是子」。

 

嗣位之王,守文王之法度。

 

文王之法度無所求也,謂三分有二以服事殷。

 

謂在喪之內,無合求金之法度,今遣毛伯來求金,是「無求而求」也,故書以譏之。

 

彼傳云「是子」,俗本云「子是」者,誤也。

 

云「又曰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此隱元年《公羊傳》文。

 

案傳云:「元年,春,王,正月。

 

王者孰謂?

 

謂文王也。」

 

武王道同,舉文王可知也。

 

云「著之《春秋》,以俟後聖者也」,哀十四年《公羊傳》云「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

 

何休云:「待聖漢之王,以為法也。」

 

云「述天時,謂編年,四時具也」,案《合成圖》云:「皇帝立五始,制以天道。」

 

《元命包》云:「諸侯不上奉王之正,則不得即位。

 

正不由王出,不得為正。

 

王不承於天以制號令,則無法。

 

天不得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也。」

 

○「五始」者,元年,一也;

 

春,二也;

 

王,三也;

 

正月,四也;

 

公即位,五也。

 

此《春秋》元年,即當《堯典》「欽若昊天」也。

 

《春秋》四時,即當《堯典》「日中星鳥,日永星火,宵中星虛,日短星昴」之類是也。

 

《春秋》獲麟,則當《益稷》「百獸率舞,鳳凰來儀」是也。

 

此皆祖述堯、舜之事,言《春秋》四時皆具。

 

桓四年及七年不書「秋七月」、「冬十月」,成十年不書「冬十月」,桓十七年直云「五月」不云「夏」,昭十年直云「十二月」不云「冬」,如此不具者,賈、服之義:若登台而不視朔,則書「時」不書「月」;

 

若視朔而不登台,則書「月」不書「時」;

 

若雖無事視朔、登台,則空書時月。

 

若杜元凱之意,凡時月不具者,皆史闕文。

 

其《公羊》、《穀梁》之義,各為曲說。

 

今略而不取也。

 

云「襲,因也。

 

因水土,謂記諸夏之事,山川之異」者,「諸夏之事」,謂諸侯征伐、會盟所在之地。

 

「山川之異」,若僖十四年「沙鹿崩」,成五年「梁山崩」之屬是也。

 

○「譬如」至「大也。

 

○正義曰:此明孔子之德與天地日月相似,與天子、諸侯德化無異。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者,言孔子所作《春秋》,若以諸侯「小德」言之,如川水之流,浸潤萌芽。

 

若以天子「大德」言之,則仁愛敦厚,化生萬物也。

 

「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言夫子之德比並天地,所以為大不可測也。

 

○「唯天」至「別也」。

 

○此又申明夫子之德聰明寬裕,足以容養天下,傷其有聖德而無位也。

 

○「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言夫子寬弘性善,溫克和柔,足以包容也。

 

○「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發,起也;

 

執,猶斷也。

 

言孔子發起志意,堅強剛毅,足以斷決事物也。

 

○「溥博」至「配天。

 

○此節更申明夫子蘊蓄聖德,俟時而出,日月所照之處,無不尊仰。

 

○「溥博淵泉」者,溥,謂無不周遍;

 

博,謂所及廣遠。

 

以其浸潤之澤,如似淵泉溥大也。

 

既思慮深重,非得其時不出政教,必以俟時而出。

 

○「溥博如天」者,言似天「無不覆幬」。

 

○「淵泉如淵」,言潤澤深厚,如川水之流。

 

○「夫焉有所倚」至「浩浩其天」,以前經贊明夫子之德,此又云夫子無所偏倚,而仁德自然盛大也。

 

倚,謂偏有所倚近,言夫子之德,普被於人,何有獨倚近於一人,言不特有偏頗也。

 

○「肫肫其仁」,肫肫,懇誠之貌。

 

仁,謂施惠仁厚。

 

言又能肫肫然懇誠行此仁厚爾。

 

○「淵淵其淵」,淵水深之貌也,言夫子之德,淵淵然若水之深也。

 

○「浩浩其天」,言夫子之德,浩浩盛大,其若如天也。

 

○注「肫肫讀如誨爾忳忳之忳」。

 

○正義曰:此《大雅•抑》之篇,剌厲王之詩。

 

言詩人誨爾厲王忳忳然懇誠不已,厲王聽我藐藐然而不入也。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者,上經論夫子之德大如天,此經論唯至聖乃知夫子之德。

 

苟,誠也。

 

固,堅固也。

 

言帝誠不堅固聰明睿聖通知曉達天德者,其誰能識知夫子之德?

 

故注引《公羊傳》云「堯舜之知君子」者,言有堯、舜之德乃知夫子,明凡人不知也。

 

○「《詩》曰衣錦尚褧,惡其文之著也」,以前經論夫子之德難知,故此經因明君子、小人隱顯不同之事。

 

此《詩•衛風•碩人》之篇,美莊姜之詩。

 

言莊姜初嫁在塗,衣著錦衣,為其文之大著,尚著襌絅加於錦衣之上。

 

絅,襌也,以單縠為衣,尚以覆錦衣也。

 

案《詩》本文云「衣錦褧衣」,此云「尚絅」者,斷截《詩》文也。

 

又俗本云「衣錦褧裳」,又與定本不同者。

 

記人慾明君子謙退,惡其文之彰著,故引《詩》以結之。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者,章,明也。

 

言君子以其道德深遠謙退,初視未見,故曰「闇然」。

 

其後明著,故曰日章明也。

 

○「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者,若小人好自矜大,故初視時「的然」。

 

以其才藝淺近,後無所取,故曰日益亡。

 

○「君子」至「德矣」。

 

○此一經明君子之道,察微知著,故能「入德」。

 

○「淡而不厭」者,言不媚悅於人,初似淡薄,久而愈敬,無惡可厭也。

 

○「簡而文」者,性無嗜欲,故簡靜,才藝明辨,故有文也。

 

○「溫而理」,氣性和潤,故溫也。

 

正直不違,故修理也。

 

○「知遠之近」,言欲知遠處,必先之適於近,乃後及遠。

 

「知風之自」,自,謂所從來處,言見目前之風則知之適所從來處,故鄭注云「睹末察本」。

 

遠是近之末,風是所原空缺五字從來之末也。

 

「知微之顯」,此初時所微之事,久乃適於顯明,微是初端,顯是縱緒,故鄭注云「探端知緒」。

 

○「可與入德矣」,言君子或探末以知本,或睹本而知末,察微知著,終始皆知,故可以入聖人之德矣。

 

○「《詩》曰: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此明君子其身雖隱,其德昭著。

 

所引者《小雅•正月》之篇,剌幽王之詩。

 

《詩》之本文以幽王無道,喻賢人君子雖隱其身,德亦甚明著,不能免禍害,猶如魚伏於水,亦甚著見,被人采捕。

 

記者斷章取義,言賢人君子身雖藏隱,猶如魚伏於水,其道德亦甚彰矣。

 

○「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者,疚,病也。

 

言君子雖不遇世,內自省身,不有愆病,則亦不損害於己志。

 

言守志彌堅固也。

 

○注「孔,甚也」。

 

○正義曰:《爾雅•釋言》文。

 

○「君子」至「屋漏」。

 

○此明君子之閒居獨處,不敢為非,故云「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此《大雅•抑》之篇,剌厲王之詩。

 

詩人意稱王朝小人不敬鬼神,瞻視女在廟堂之中,猶尚不愧畏於屋漏之神。

 

記者引之斷章取義,言君子之人在室之中「屋漏」,雖無人之處不敢為非,猶愧懼於屋漏之神,況有人之處君子愧懼可知也。

 

言君子雖獨居,常能恭敬。

 

○注「言君」至「人乎」。

 

○正義曰:言「君子雖隱居,不失其君子之容德也」者,隱居,謂在室獨居猶不愧畏,無人之處又常能恭敬,是「不失其君子之容德也」。

 

云「西北隅謂之屋漏」者,《爾雅•釋宮》文。

 

以戶明漏照其處,故稱「屋漏」。

 

「屋漏非有人」者,言人之所居,多近於戶,屋漏深邃之處,非人所居,故云無有人也。

 

云「況有人乎」者,言無人之處尚不愧之,況有人之處不愧之可知也。

 

言君子無問有人無人,恆能畏懼也。

 

○「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者,以君子敬懼如是,故不動而民敬之,不言而民信之。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此《商頌•烈祖》之篇,美成湯之詩。

 

詩本文云「鬷假無言」,此云「奏假」者,與《詩》反異也。

 

假,大也。

 

言祭成湯之時,奏此大樂於宗廟之中,人皆肅敬,無有喧嘩之言。

 

所以然者,時既太平,無有爭訟之事,故「無言」也。

 

引證君子不言而民信。

 

○注「假,大也」。

 

○正義曰:《爾雅•釋詁》文。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此《周頌•烈文》之篇,美文王之德。

 

不顯乎文王之德,言其顯矣。

 

以道德顯著,故天下百辟諸侯皆刑法之。

 

引之者,證君子之德猶若文王,其德顯明在外,明眾人皆刑法之。

 

○注「辟,君也」。

 

○正義曰:《爾雅•釋詁》文。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爾雅》釋詁,此《大雅•皇矣》之篇,美文王之詩。

 

予,我也。

 

懷,歸也。

 

言天謂文王曰,我歸就爾之明德,所以歸之者,以文王不大作音聲以為嚴厲之色,故歸之。

 

記者引之,證君子亦不作大音聲以為嚴厲之色,與文王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39:39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三


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詩》曰:『德輶如毛。』

 

輶,輕也。

 

言化民常以德,德之易舉而用,其輕如毛耳。

 

○末,下葛反。

 

輶音酉,一音由,注同。

 

易,以豉反。

 

毛猶有倫。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至矣。」

 

倫,猶比也。

 

載讀曰「栽」,謂生物也。

 

言毛雖輕,尚有所比;

 

有所比,則有重。

 

上天之造生萬物,人無聞其聲音,亦無知其臭氣者。

 

化民之德,清明如神,淵淵浩浩然後善。

 

○載,依注讀曰栽,音災,生也。

 

《詩》音再。

 

比,必覆反,下同;

 

或音毗志反,又必利反,皆非也。

 

重,直勇反,又直容反。

 

[疏]「子曰」至「至矣」。

 

○正義曰:此一節是夫子之言。

 

子思既說君子之德不大聲以色,引夫子舊語聲色之事以接之,言化民之法當以德為本,不用聲色以化民也。

 

若用聲色化民,是其末事,故云「化民末也」。

 

○「詩曰:德輶如毛」者,此《大雅•烝民》之篇,美宣王之詩。

 

輶,輕也。

 

言用德化民,舉行甚易,其輕如毛也。

 

○「毛猶有倫」,倫,比也。

 

既引《詩》文「德輶如毛」,又言德之至極本自無體,何直如毛?

 

毛雖細物,猶有形體可比並,故云「毛猶有倫」也。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至矣」,載,生也,言天之生物無音聲無臭氣,寂然無象而物自生。

 

言聖人用德化民,亦無音聲,亦無臭氣而人自化。

 

是聖人之德至極,與天地同。

 

此二句是《大雅•文王》之詩,美文王之德。

 

不言「《詩》云」者,孔子略而不言,直取《詩》之文爾。

 

此亦斷章取義。

 

○注「載讀」至「後善」。

 

○正義曰:案文以「載」為事,此讀為「栽」者,言其生物,故讀「載」為「栽」也。

 

云「毛雖輕,尚有所比,有所比,則有重」,言毛雖輕物,尚有形體,以他物來比,有可比之形,則是有重。

 

毛在虛中猶得隊下,是有重也。

 

云「化民之德,清明如神,淵淵浩浩」,則上文「淵淵其淵,浩浩其天」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40:1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表記第三十二

陸曰:「鄭云:『以其記君子之德,見於儀表者也。』」

 

[疏]正義曰:按鄭《目錄》云:「名曰《表記》者,以其記君子之德,見於儀表。

 

此於《別錄》屬《通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41:13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言之:「歸乎,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

 

此孔子行應聘諸侯,莫能用己,心厭倦之辭也。

 

矜,謂自尊大也。

 

厲,謂嚴顏色。

 

○矜,居陵反。

 

應,應對之應。

 

己音紀。

 

厭,於艷反。

 

[疏]「子言」至「而信」。

 

○正義曰:此一篇總論君子及小人為行之本,並論虞、夏、殷、周質文之異,又論為臣事君之道,各依文解之。

 

稱「子言之」,凡有八所。

 

皇氏云:「皆是發端起義,事之頭首,記者詳之,故稱『子言之』。

 

若於『子言之』下更廣開其事,或曲說其理,則直稱『子曰』。」

 

今檢上下體例,或如皇氏之言。

 

今依用之。

 

此一節是孔子應聘諸國,莫能用己,心有厭倦而為此辭。

 

託之「君子」,所以自明其德。

 

○「歸乎」者,於時孔子身在他國,不被任用,故稱「歸乎」。

 

○「君子隱而顯」者,君子身雖幽隱而道德潛通,聲名顯著,故云「隱而顯」也。

 

○「不矜而莊」者,矜,謂自尊大;

 

莊,敬也。

 

言不自尊大而人尊敬也。

 

○「不厲而威」者,常行仁義道德,不自嚴厲而人威服也。

 

「不言而信」者,不須出言而人體信,以其積德咸通,故所致如此。

 

此皆夫子自道己德而然,但假諸君子。

 

○注「此孔」至「辭也」。

 

○正義曰:知此是「應聘諸侯,莫能用己,心厭倦之辭」者,以發首云「歸乎」,是從他國欲歸於魯,猶若《論語》云:「子在陳,稱『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

 

云是其不用而辭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42:0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

 

失,謂失其容止之節也。

 

《玉藻》曰:「足容重,色容莊,口容止。」

 

○憚,大旦反。

 

《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

 

《甫刑》,《尚書》篇名。

 

忌之言戒也。

 

言己外敬而心戒慎,則無有可擇之言加於身也。

 

[疏]「子曰」至「在躬」。

 

○正義曰:此一經廣明君子之德,亦夫子竊自言也。

 

「不失足於人」者,「足容重」,不失此足之容儀,而作夸毗進退於眾人也。

 

○「不失色於人」者,色容須矜莊,不失此色之容儀,而作籧篨戚施於眾人也。

 

○「不失口於人」者,口容須安止,不失此口之容儀,而作諂私曲媚於眾人也。

 

○「是故」至「足信也」,此皆覆結上文。

 

○「《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者,《甫刑》,《尚書》篇名《呂刑》也。

 

甫侯為穆王說刑,故稱「《甫刑》」。

 

忌,戒也。

 

罔,無也。

 

言己外貌恭敬,心能戒忌,而無有可擇去之言在於躬也。

 

今君子之德亦能如此,故引《甫刑》以結之,證君子無可擇去之言,則上云「言足信」是也。

 

然則敬之與忌,則是君子貌足畏、色足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43:09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裼襲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為敬,或以襲為敬,禮盛者,以襲為敬,執玉龜之屬也。

 

禮不盛者,以裼為敬,受享是也。

 

○裼襲,思歷反,下音習。

 

毋音無,下同。

 

瀆,大木反。

 

子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

 

朝極辨,不繼之以倦。」

 

極,猶盡也。

 

辨,分別政事也。

 

《祭義》曰:「祭之日,樂與哀半。

 

饗之必樂,已至必哀。」

 

○樂音洛,注同,又音岳。

 

朝,直遙反,下注「朝聘」同。

 

倦,本又作倦,其眷反。

 

別,彼列反。

 

已音以。

 

[疏]「子曰」至「以倦」。

 

○正義曰:以前經云君子「貌足畏,色足憚」,故此經云「毋相瀆」,即是可憚之事也。

 

「裼襲之不相因也」者,行禮之時,禮不盛者則露見裼衣,禮盛之時則重襲上服。

 

是行禮初盛則襲衣,禮不盛則裼衣,是裼襲不相因也。

 

若始末恆裼襲,是相因也。

 

其行禮之時,或初襲而後裼,或初裼而後襲,所以然者,欲使人民無相褻瀆,使禮相變革也。

 

○注「禮盛」至「是也」。

 

○正義曰:案《聘禮》賓初行聘時則襲,故《聘禮》云「賓襲執圭」是也。

 

至聘訖受享之時,賓裼,奉束帛加璧行享。

 

聘為禮盛,故襲;

 

享為禮不盛,故裼。

 

聘時有玉,故云「執玉」也。

 

《玉藻》曰「執玉龜襲」,故云「之屬」也。

 

案行享執璧,璧亦是玉,於時裼衣,而云「以襲執玉龜」者,但享時雖執璧,以璧致享,比聘時執玉為輕,故享雖有璧而裼也。

 

又賓介自相授玉之時,介禮輕,裼而執圭以受賓;

 

賓禮重,則襲而後受圭。

 

是賓之與介,亦裼襲不相因,故《聘禮》云「上介不襲執圭,屈繅授賓,賓襲執圭」是也。

 

○「子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

 

朝極辨,不繼之以倦」。

 

○正義曰:以前經「毋相瀆」,故此經明行敬之時,不可以樂、倦也。

 

極,盡也。

 

言祭祀極盡於敬,不可以終末繼之以樂而不敬,言朝禮極盡於分別政事,不可以終末繼之以解惓而不分別也。

 

○注「祭義」至「必哀」。

 

○正義曰:引之者,證明此經不可繼之以樂之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44:04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君子慎以辟禍,篤以不揜,恭以遠恥。」

 

篤,厚也。

 

揜,猶困迫也。

 

○辟音避。

 

揜,於檢反。

 

遠,於萬反。

 

[疏]「子曰」至「遠恥」。

 

○正義曰:「慎以辟禍」者,言君子恆須謹慎以辟禍患也。

 

「篤以不揜」者,篤,厚也;

 

揜,謂困迫也。

 

言君子篤厚行於善道,不使揜而而被困迫也。

 

言「恭以遠恥」者,又能恭敬而遠恥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45:00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

 

肆,猶放恣也。

 

偷,苟且也。

 

肆或為「褻」。

 

○日強,上人實反,下同;

 

下其良反。

 

肆音四。

 

偷,他侯反,注同。

 

恣,咨嗣反。

 

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

 

「儳焉」,可輕賤之貌也。

 

「如不終日」,言人而無禮,死無時。

 

○儳,徐在鑒反,又仕鑒反,輕賤貌。

 

子曰:「齊戒以事鬼神,擇日月以見君,恐民之不敬也。」

 

「擇日月以見君」,謂臣在邑竟者。

 

○齊,側皆反。

 

見,賢遍反,注同。

 

竟音境。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忕於無敬心也。

 

○狎,下甲反,習也。

 

侮,亡甫反。

 

忕,時世反,又時設反。

 

[疏]「子曰」至「畏也」。

 

○正義曰:此經又廣明恭敬之事,言君子之人,恆能莊敬,故德業日強。

 

○「安肆日偷」者,肆,謂放恣;

 

偷,謂苟且。

 

言小人安樂放恣,則其情性日為苟且。

 

經不云「小人」,文不具也。

 

○「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者,儳,可輕賤之貌。

 

言君子則常行善道,不以一日之間使其身儳焉可輕賤,如小人不能終竟一日也。

 

言不得長久也。

 

若小人恆為無禮,使其身可輕賤,死期促近,不能終竟一日也。

 

○注「擇日月以見君,謂臣在邑竟者」。

 

○正義曰:知者,以其經云「擇日月以見君」,若朝廷之臣則每日朝君,何得云「擇日月」?

 

據此故知邑竟,或擇日出使在外,或食邑別都,見君之時,須「擇日月」也。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正義曰:前經明君子恆能行恭敬,此明小人唯好狎侮。

 

言小人遞相輕狎,侮慢相侵,雖有死焉禍害而不知畏懼也,以其「忕於無敬心」故也。

 

言數為無恭敬之心,好相狎侮,故至於死焉而不知畏懼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45:57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曰:「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欲民之毋相褻也。

 

辭,所以通情也。

 

禮,謂摯也。

 

《春秋傳》曰:古者諸侯有朝聘之事,「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也。

 

○褻,息列反。

 

摯音至,本亦作贄。

 

《易》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瀆之言褻也。

 

○筮市制反。

 

三息暫反。

 

又如字。

 

[疏]「子曰」至「不告」。

 

○正義曰:前明小人狎侮至於死亡。

 

此明君子無相褻瀆。

 

○「無辭不相接」者,言朝聘會聚之時,必有言辭以通情意。

 

若無言辭,則不得相交接也。

 

○「無禮不相見」者,禮,謂贄幣也,贄幣所以示己情。

 

若無贄幣之禮,不得相見,所以然者,欲民之無相褻瀆也。

 

○「《易》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者,此《易•蒙》卦辭。

 

《蒙》卦,坎下艮上,「艮」為山,「坎」為水,山下出泉,是物之蒙昧童蒙之象也。

 

筮,問也。

 

言童蒙初來問師,師則告之。

 

若再三來問,是為褻瀆。

 

問既褻瀆,師則不復告之。

 

引者,證無相褻瀆之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46:56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

 

義者,天下之制也;

 

報者,天下之利也。」

 

報,謂禮也。

 

禮尚往來。

 

子曰:「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

 

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

 

懲,謂創艾。

 

○懲,直陵反。

 

創,初亮反,又初良反。

 

乂或又作艾,魚廢反,皇魚蓋反。

 

《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

 

讎,猶答也。

 

○讎音酬。

 

《大甲》曰:『民非後,無能胥以寧。

 

後非民,無以辟四方。』」

 

大甲,湯孫也。

 

《書》以名篇。

 

胥,相也。

 

民非君,不能以相安。

 

○大音泰,下注同。

 

無能胥以寧,《尚書》作「罔克胥匡以生」。

 

辟音璧,君也。

 

子曰:「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

 

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

 

寬,猶愛也,愛身以息怨非禮之正也。

 

仁,亦當言「民」聲之誤。

 

○戮音六,本又或作「僇」,音同。

 

子曰:「無慾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是故君子議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一人而已」,喻少也。

 

「自己」,自盡己所能行。

 

○好,乎報反。

 

惡,烏路反。

 

子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

 

三,謂安仁也,利仁也,強仁也。

 

利仁、強仁,功雖與安仁者同,本情則異。

 

○強,其兩反。

 

下文同。

 

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

 

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

 

功者,人所貪也。

 

過者,人所辟也。

 

在過之中,非其本情者,或有悔者焉。

 

○知者音智。

 

辟音避。

 

仁者右也,道者左也;

 

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右也」,「左也」,言相須而成也,「人也」,謂施以人恩也。

 

「義也」,謂斷以事宜也。

 

《春秋傳》曰:「執未有言捨之者,此其言捨之何?

 

仁之也。」

 

○斷,丁亂反。

 

於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

 

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

 

言仁義並行者也。

 

仁多則人親之,義多則人尊之。

 

道有至義有考,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考道以為無失。」

 

此讀當言道有至有義有考,字脫一有「耳」。

 

「有至」,謂兼仁義者。

 

「有義」,則無仁矣。

 

「有考」,考,成也,能取仁義之一成之,以不失於人,非性也。

 

○道有至義,依注讀為「道有至有義」。

 

王,於況反。

 

脫音奪。

 

[疏]「子言」至「無失」。

 

○正義曰:此一節總明仁義之事,各隨文解之。

 

以其與上別端,故更稱「子言之」。

 

○「仁者天下之表也」,表謂儀表,言仁恩是行之盛極,故為天下之儀表也。

 

○「義者天下之制也」,義,宜也;

 

制謂裁斷。

 

既使物各得其宜,是能裁斷於事也。

 

○「報者天下之利也」者,報謂禮也。

 

禮尚往來,相反報物得其利,故云「天下之利也」。

 

○「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者,此《詩•大雅•抑》之篇,剌厲王之詩。

 

引之者,證經「相報」之義。

 

○「大甲曰:民非後,無能胥以寧,後非民,無以辟四方」者,此《尚書•大甲》之篇。

 

大甲,湯孫,大丁之子。

 

湯崩,大甲立。

 

伊尹作書訓之,故云「大甲後君也」。

 

胥,相也。

 

伊尹言民若無君,無能相匡正以自安居也。

 

君若無民,無以君領四方。

 

引之者,證君之與民,上下各以其事相報,是相報答之義也,故引以結之。

 

○「子曰: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言「子曰」者,廣明以禮相報之義。

 

「寬身之仁」者,若以直報怨,是禮之當也。

 

今「以德報怨」,但是寬愛己身之民,欲苟息禍患,非禮之正也。

 

○「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者,禮當「以德報德」,今「以怨報德」,其人兇惡,是合刑戮之民也。

 

○「子曰無慾而好仁」者,自此以下,廣明仁道。

 

凡仁道有三,一是安仁,二是利仁,三是強仁。

 

此明安仁之事。

 

安仁者,無所畏惡,而自安仁道。

 

凡人好仁,皆有所欲。

 

今無有所求欲而自好仁道。

 

○「無畏而惡不仁」者,凡人憎惡不仁,皆有所畏,始惡不仁。

 

今無有所畏而能惡不仁者。

 

○「天下一人而已矣」者,言無慾好仁,無畏惡不仁,雖天下之人,廣能行此者,但有一人而已喻其少也。

 

○「是故君子議道自已」者,好仁之法,須恩惠及人,當恕己而行,故君子謀議道理,先自已而始。

 

○「置法以民」者,己所能行,乃施於人,故云「置法以民」。

 

言從己而始,乃可以施置法度於它人。

 

○「子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此明仁道有三,其功雖同,其情則異,以終能泛愛,其功同也。

 

一則無所求為而安靜行仁,一則規求其利而行仁,一則畏懼於罪而行仁,是「異情」也。

 

○「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者,此一經申明同功異情之事。

 

三者之仁,其功俱是,泛施博愛,其事一種,是未可知也。

 

○「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者,過,謂利之與害。

 

若遭遇利害之事,其行仁之情則可知也。

 

○「仁者安仁」者,此明三者可知之事,若天性仁者,非關利害而安仁也。

 

○「知者利仁」者,若有知謀者,貪利而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非本情也。

 

○「畏罪者強仁」者,若畏懼於罪者,自強行仁,望免離於罪。

 

若無所畏,則不能行仁也。

 

○「仁者右也,道者左也」,此經明仁義相須,若手之左右。

 

仁恩者,若人之右手,右手是用之便也,仁恩亦行之急也。

 

○「道者左也」,道是履蹈而行,比仁恩稍劣,故為左也。

 

○「仁者人也」,言仁恩之道,以人情相愛偶也。

 

○「道者義也」,義,宜也。

 

凡可履蹈而行者,必斷割得宜,然後可履蹈,故云「道者義也」。

 

○注「人也」至「人也」。

 

○正義曰:「人也,謂施以人恩也」,解經中「仁者人也」。

 

仁,謂施以人恩,言施人以恩,正謂意相愛偶人也。

 

云「義也,謂斷以事宜也」,謂裁斷其理,使合事宜,故可履蹈而行,是「道者義也」。

 

引《春秋傳》者,此成十六年《公羊傳》文。

 

案彼稱晉人執季孫行父,捨之於招丘。

 

傳云:「執未有言捨之者,此其言捨之何?

 

仁也。」

 

傳稱春秋諸侯執大夫,經不書「捨」。

 

此執行父言「捨之招丘」何?

 

欲人愛此行父,故特言「捨之」。

 

引之者,證人是人偶相存愛之義也。

 

○「道有至義有考」者,如注所云,當云「道有至有義有考」,「義」上脫一「有」字。

 

言道之所用「有至」,一也。

 

「至」,謂兼行仁義,行之至極,故云「有至」。

 

「有義」,二也。

 

謂仁義之中,唯有義無仁,故云「有義」。

 

「有考」,三也。

 

考,成也。

 

謂於仁義之中,或取仁,或取義之一事,勉力成之,非本性也。

 

○「至道以王」者,既能兼行仁義,至極可以王有天下,故云「至道以王」。

 

○「義道以霸」者,直能斷決,若齊桓、晉文以甲兵斷割,可以霸於諸侯,故云「義道以霸」也。

 

○「考道以為無失」者,既於仁義之中,隨取其一而成之以道,不違於理,故云「考道以為無失搖輩。

 

○注「有至」至「性也」。

 

○正義曰:知「有至,謂兼仁義」者,此經云「至道以王」,故《穀梁傳》云「仁義歸往曰王」,是王有仁義也。

 

又案:前經「道者義也」,是唯義與道。

 

此經云「道有至有義有考」,是一道之內兼有三種,與前經不同者。

 

但道之為義,取開通履蹈而行,兼包大小精粗。

 

若大而言之,則天道造化,自然之理,謂之為道。

 

則《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

 

則自然造化虛無之謂也。

 

若小而言之,凡人才藝,亦謂之為道。

 

是道無定分,隨大小異言,皆是開通於物,其身履蹈而行也。

 

云「考,成也」,《爾雅•釋詁》文也。

 

云「能取仁義之一成之,以不失於人」者,以「考道」劣於「至道」,又劣於義,但能於仁義之中隨其一能成就之,「不失於人」,謂於人不失也。

 

云「非性也」者,言考道勉強而行以成就之,非是天性自然所稟者。

 

然則至道、義道,天性有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18:48:0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五十四


子言之:「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

 

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

 

率法而強之,資仁者也。

 

資,取也。

 

數,與長短小大互言之耳。

 

性仁義者,其數長大。

 

取仁義者,其數短小。

 

○數,所住反。

 

憯,七惑反。

 

怛,丹葛反。

 

《詩》云;

 

『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

 

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武王烝哉!』

 

數世之人也。

 

芑,枸杞也。

 

仕之言事也。

 

詒,遺也。

 

燕,安也。

 

烝,君也。

 

言武王豈不念天下之事乎,如豐水之有芑矣,乃遺其後世之子孫以善謀,以安翼其子也。

 

君哉武王,美之也。

 

○豐,芳弓反。

 

芑音起。

 

詒,以之反。

 

烝,之承反。

 

數,色主反。

 

枸本亦作苟。

 

杞音計。

 

遺,於季反,下同。

 

《國風》曰:『我今不閱,皇恤我後。』

 

終身之仁也。」

 

閱,猶容也。

 

皇,暇也。

 

恤,憂也。

 

言我今尚恐不能自容,何暇憂我後之人乎。

 

○「我今」,《毛詩》作「我躬」。

 

閱音悅。

 

[疏]「子言」至「仁也」。

 

○正義曰:自此以下至「不稱其服」,更廣明仁義之道,又顯中心外貌內外相稱,故更稱「子言之」。

 

○「仁有數」者,行仁之道有度數多少也。

 

○「義有長短小大」者,言義之為體,有長有短,有小有大。

 

言仁有數,則義亦有數。

 

義言長短小大,則仁亦有長短小大,互言之也。

 

若天性仁義者,則其數長而大。

 

若強取仁義而行者,則其數短而小。

 

長謂國祚久遠,大謂覆養廣多,短謂世位淺促,小謂所施狹近也。

 

○「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此明性有仁者,以天性自仁,故中心淒憯傷怛,憐愛於人,故云「愛人之仁也」。

 

○「率法而強之,資仁者也」,此明取仁者。

 

率,循也。

 

資,取也。

 

率循善法,自強行之,非是天性,直取仁道行之者也。

 

○「《詩》云: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者,證天性之仁其數長。

 

所引《詩》者,《大雅•文王有聲》之篇,美武王之德,言豐水自然有芑,喻武王之身自然有天下之事,故云「武王豈不仕」。

 

仕之言事也。

 

言武王豈不念天下之事乎,猶如豐水豈無此芑乎。

 

○「詒厥孫謀」者,詒,遺也;

 

厥,其也;

 

孫,謂子孫;

 

謀,謂善謀。

 

言武王能遺其子孫以美善之謀,謂伐紂定天下,以王業遺於子孫。

 

○「以燕翼子」者,燕,安也;

 

翼,助也。

 

言武王能安助其子孫也。

 

○「武王烝哉」者,烝,君也。

 

言武王有為君之德哉。

 

○「數世之仁」者,以武王行仁,遺及子孫,是仁之所及其數長也。

 

○「《國風》曰:我今不閱,皇恤我後」,此引《國風》者,明取仁義者,其數短也。

 

所引《詩》者,是《邶風•谷風》之篇。

 

婦人被夫棄絕,初憂子孫困苦,還自悔之。

 

云「我今不閱」,閱,容也。

 

言我今尚不能自容,被夫放棄。

 

○「皇恤我後」者,皇,暇也;

 

恤,憂也。

 

言我有何閒暇能憂我後世子孫之人乎。

 

引之者,證取仁而行主,唯在我當身之主,何暇能憂及後世,是「終身之仁也」。

 

唯望終竟一身,是其數短也。

 

前文云「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仁義並言,此獨說「仁」者,以仁事為重,故舉仁言之,則其「義」可知也。

 

○注「芑枸」至「之也」。

 

○正義曰:「芑,枸杞」,《爾雅•釋木》文。

 

孫炎云:「則今枸芑也。」

 

云「乃遺其後世之子孫以善謀」者,孫,謂子孫也。

 

云「以安翼其子也」者,翼,助也。

 

謂以王業保安翼助其子孫。

 

案《詩箋》以「詒」為「傳」,以「孫」為「順」,以「翼」為「敬」,言傳其所順天下之謀,以安其敬事之子孫,謂使其長行之也。

 

與此乖者,引《詩》斷章。

 

此經云數世之仁,故以為子孫而翼成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2:42 , Processed in 0.250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