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禮記正義】

 關閉 [複製鏈接]
114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09:3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

 

廉,廉隅。

 

[疏]「絲聲」至「之臣」。

 

○此一經明絲聲哀者。

 

哀,謂哀怨也,謂聲音之體婉妙,故哀怨矣。

 

○「哀以立廉」者,廉,謂廉隅。

 

以哀怨之,故能立廉隅,不越其分也。

 

○「廉以立志」者,既不越分,故能自立其志。

 

○「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者,言絲聲捨志不可,犯故聞絲聲而思其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10:3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

 

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

 

「濫」之意,猶攬聚也。

 

會,猶聚也。

 

聚,或為最。

 

○濫,力敢反,下及注皆同。

 

會,戶外反,及古外反,下同。

 

畜,敕六反。

 

攬,力敢反。

 

[疏]「竹聲」至「之臣」。

 

○此一經明「竹聲濫」者,濫,猶攬也。

 

言竹聲攬然有積聚之意也。

 

○「濫以立會」者,以竹聲既攬聚,故能立會矣。

 

○「會以聚眾」者,以合會而能聚其眾也。

 

○「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者,亦聞其音而思其事也。

 

笙以匏為之,而在竹聲之中者,但笙以匏為體,插竹於匏,匏竹兼有,故笙文在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11:26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眾。

 

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

 

聞讙囂,則人意動作。

 

讙或為歡,動或為勳。

 

○鼙,步西反。

 

讙,呼端反,又音喧。

 

將,子亮反,下注「大將」、下「將帥」同。

 

帥,本又作率,用類反,下「將帥」同。

 

囂,許驕反,又五羔反。

 

[疏]「鼓鼙」至「之臣」。

 

○正義曰:此一經明鼓鼙之聲讙者,讙,謂讙囂也,其聲讙雜矣。

 

○「讙以立動」者,以其聲讙,故使人意動作也。

 

○「動以進眾」者,以動作,故能進發其眾也。

 

○「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者,將帥,眾,聚也。

 

言鼓能進眾,故聞其聲而思其事也。

 

不云「□」而云「鼙」者,廣其類也。

 

○注「聞讙囂,則人意動作」。

 

○正義曰:是聲能感動於人也。

 

如鄭此言,則五者之器,皆據其聲。

 

聲各不同,立事有異,事隨聲起,是聲能立事也。

 

皇氏用崔氏之說,云「鐘聲為兌,石聲為乾,絲聲為離,竹聲為震,鼓鞞為坎」,妄取五方之義,棄其五器之聲,背經違注,曲為雜說。

 

言及於數,非關義理,又無明文,今並略而不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12:34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以聲合成己之志。

 

○鎗,七羊反,又吐衡反,徐敕庚反。

 

[疏]「君子」至「合之也」。

 

○正義曰:此一經總結上文五者,言君子之聽音聲,非徒聽其音聲鏗鎗而已彼謂樂聲亦有合成巳之志意也。

 

崔氏云:「但釋五音。

 

八卦屬四方四維之音,所以皆應,與四方同。

 

所以應同者,四維處四方之間,四方皆五行相生。

 

水生木,匏同竹音。

 

木生火,木音同絲。

 

火生土,土不當於方。

 

土生金,土處金火之間,土音屬金。

 

金生水,石不可屬於水,故不同於革,而不同者,以乾為君父,君父之音不可屬於人,故不同於革,而磬別有所感。

 

乾為天,坤為地。

 

天既不屬人,坤所以不別出者,為坤卑故也。」

 

今按崔氏此說浮虛,體例不等,上下混雜,記人之意,不應如此。

 

鄭注無文,不可附會。

 

今略存崔氏之義,賢者擇焉。

 

今謂八音,唯論五者,以鍾與武臣相會,石與死封疆相將,絲與志義是同,竹與畜聚相類,鼓鼙與將帥同等,故五器而有五事。

 

其匏與土、木不同,無此五器之象,故記者不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13:47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

 

對曰:「病不得其眾也。」

 

《武》,謂周舞也。

 

備戒,擊鼓警眾。

 

病,猶憂也,以不得眾心為憂,憂其難也。

 

○牟,亡侯反。

 

坐,才臥反,又如字。

 

[疏]「賓牟」至「眾也」。

 

○正義曰:此一經,《別錄》是「賓牟賈問」章,自此以下至「不亦宜乎」,總是賓牟賈與夫子相問答之事。

 

今各依文解之。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者,姓賓牟,名賈,侍坐於孔子。

 

○「孔子與之言,及樂」者,孔子與賓牟賈言說,初論他事,次及於樂。

 

○「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者,此是孔子之問。

 

凡有五。

 

「夫」,是發語之端。

 

《武》,謂周之武樂,欲作武樂之前,先擊鼓備戒其眾。

 

備戒之後,久始作舞,故孔子問之云:「《武》樂先擊鼓備戒已久,乃始作舞何?

 

○「對曰:病不得其眾也」者,此賓牟賈所答,亦有五,但三答是,二答非,今此答是也。

 

病,謂憂也。

 

言武王伐紂之時,憂病不得士眾之心,故先鳴鼓以戒士眾,久乃出戰。

 

今《武》樂故令舞者久而不即出,是象武王憂不得眾心故也。

 

○注「武謂」至「難也」。

 

○正義曰:此以下王事,故知周舞也。

 

「憂其難」者,憂其不得士眾之難,故擊鼓久而不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21:10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詠歎之,淫液之,何也?」

 

對曰:「恐不逮事也。」

 

詠歎、淫,液歌遲之也。

 

逮,及也。

 

事,戎事也。

 

○詠歎,上音永,下音歎。

 

液音亦。

 

逮音代,又代計反。

 

遲,直冀反。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

 

對曰:「及時事也。」

 

時至,武事當施也。

 

○蹈音悼,蚤音早。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

 

對曰:「非《武》坐也。」

 

言《武》之事無坐也。

 

致,謂膝至地也。

 

憲讀為軒,聲之誤也。

 

○憲,依注音軒。

 

「聲淫及商,何也?」

 

對曰:「非《武》音也。」

 

言《武》歌在正其軍,不貪商也。

 

時人或說其義為貪商也。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

 

對曰:「有司失其傳也。

 

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

 

有司,典樂者也。

 

傳,猶說也。

 

荒,老耄也。

 

言典樂者失其說也,而時人妄說也。

 

《書》曰:「王耄荒。」

 

○「傳,直專反,下及注同。

 

傳,猶說也。

 

旄,莫報反,下同。

 

子曰:「唯。

 

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萇弘,周大夫。

 

○萇,直良反。

 

[疏]「詠歎」至「是也」。

 

○正義曰:「詠歎之,淫液之,何也」者,此孔子之問,欲舞之前,其歌聲吟詠之,長歎之,其聲淫液,是貪羨之貌,言欲舞之前,其歌聲何意吟歆長歎歆羨也。

 

○「對曰:恐不逮事也」,此是賓牟賈答孔子之詞。

 

所以舞前有此詠歎淫液之歌者,像武王伐紂,恐諸侯不至,不逮及戰事,故歌聲吟詠而歆羨。

 

此答是也。

 

○注「詠歎、淫液,歌遲之也」。

 

○正義曰:詠歎者,謂長聲而歎矣。

 

淫液,謂音連延而流液不絕之意。

 

歌遲之,謂作此歌吟思之,欲待眾之至也。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者,此又明是孔子之問。

 

初舞之時,手足發揚蹈地而猛厲言,舞初則然,故云:「已蚤,何也?」

 

意謂舞時發揚蹈厲即大蚤。

 

○「對曰:及時事也」者,此亦賓牟賈對詞。

 

所以舞時蚤為發揚蹈厲,像武王及時伐紂戰事也,故發揚象戰。

 

此答非也,知非者,下云「發揚蹈厲」,是「大公之志」,故知此答非也。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者,此亦孔子問詞。

 

坐,跪也。

 

致,志也。

 

軒,起也。

 

問武人何忽有時而跪,以右膝至地,而左足仰起,何故也?

 

○「對曰:非《武》坐也」,此是賓牟賈答云。

 

致右軒左,非是武人之坐,言以舞法無坐也。

 

此答亦非。

 

知者,下云「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

 

是武法有坐,故知此答非也。

 

○「聲淫及商,何也」者,此亦孔子問詞。

 

淫,貪也。

 

問奏樂之聲,何意有貪商之聲也?

 

王氏云:「聲韻歆羨,淫液貪商也。」

 

○「對曰:非《武》音也」者,此賓牟賈之答。

 

非武音,謂非是《武》樂之音。

 

賓牟賈言武王應天從人,不得已而伐之,何容有貪商之聲,故言「非《武》音」。

 

此答是。

 

○注「言《武》」至「商也」。

 

○正義曰:言「《武》歌在正其軍不貪商」者,解經「非《武》音」,言《武》歌象武王正其軍事,不得有貪商之歌,故知貪商者非《武》樂之音也。

 

云「時人或說其義為貪商也」者,解經中「聲淫及商」之義,言當時人不曉《武》音,謂此歌聲為貪商,故云「或說其義為貪商」。

 

孔子以時人之意而問賓牟賈,然時人之說非也。

 

孔子大聖,應知其非,而問之者,孔子雖知其非,而問賓牟賈,是知非而故問矣。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者,賓牟賈既答貪商非是《武》音,孔子因而問之,云:貪商之歌,若非《武》樂之音,則何音也?

 

○「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者,此賓牟賈答云。

 

有司,謂典樂者。

 

失傳說也,言《武》樂之歌,有貪商之意者,是典樂有司失其傳說。

 

謂為貪商,故時人惑之。

 

○「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者,賓牟賈又云,若非是有司失其傳說,將言武王實為貪商,則是武王之志荒耄矣。

 

言武王荒耄,遂有貪商也。

 

然武王大聖,伐暴除殘,何有貪商之意?

 

故知有司妄說為貪商,使時人致惑。

 

○注「荒老」至「耄荒」。

 

○正義曰:按《大戴禮》云:「文王年十五而生武王發。」

 

又《文王世子》篇云:「文王九十七而崩。」

 

則武王九十三而終矣。

 

文王受命七年而崩,十三年伐紂,是文王崩後六年伐紂,時武王八十九矣,年雖老而大聖不荒耄也。

 

《書》曰「王耄荒」,《呂刑》文也。

 

言穆王享國百年而耄荒,證荒為老耄也。

 

○「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者,孔子既得賓牟賈之答,故云「聞諸萇弘」。

 

諸,於也,聞於萇弘之說。

 

○「亦若吾子之言是也」者,謂賓牟賈為吾子者,《儀禮》注云:「子,男子之美稱。

 

言吾子,相親之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22:44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詠歎之,淫液之,何也?」

 

對曰:「恐不逮事也。」

 

詠歎、淫,液歌遲之也。

 

逮,及也。

 

事,戎事也。

 

○詠歎,上音永,下音歎。

 

液音亦。

 

逮音代,又代計反。

 

遲,直冀反。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

 

對曰:「及時事也。」

 

時至,武事當施也。

 

○蹈音悼,蚤音早。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

 

對曰:「非《武》坐也。」

 

言《武》之事無坐也。

 

致,謂膝至地也。

 

憲讀為軒,聲之誤也。

 

○憲,依注音軒。

 

「聲淫及商,何也?」

 

對曰:「非《武》音也。」

 

言《武》歌在正其軍,不貪商也。

 

時人或說其義為貪商也。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

 

對曰:「有司失其傳也。

 

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

 

有司,典樂者也。

 

傳,猶說也。

 

荒,老耄也。

 

言典樂者失其說也,而時人妄說也。

 

《書》曰:「王耄荒。」

 

○「傳,直專反,下及注同。

 

傳,猶說也。

 

旄,莫報反,下同。

 

子曰:「唯。

 

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萇弘,周大夫。

 

○萇,直良反。

 

[疏]「詠歎」至「是也」。

 

○正義曰:「詠歎之,淫液之,何也」者,此孔子之問,欲舞之前,其歌聲吟詠之,長歎之,其聲淫液,是貪羨之貌,言欲舞之前,其歌聲何意吟歆長歎歆羨也。

 

○「對曰:恐不逮事也」,此是賓牟賈答孔子之詞。

 

所以舞前有此詠歎淫液之歌者,像武王伐紂,恐諸侯不至,不逮及戰事,故歌聲吟詠而歆羨。

 

此答是也。

 

○注「詠歎、淫液,歌遲之也」。

 

○正義曰:詠歎者,謂長聲而歎矣。

 

淫液,謂音連延而流液不絕之意。

 

歌遲之,謂作此歌吟思之,欲待眾之至也。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者,此又明是孔子之問。

 

初舞之時,手足發揚蹈地而猛厲言,舞初則然,故云:「已蚤,何也?」

 

意謂舞時發揚蹈厲即大蚤。

 

○「對曰:及時事也」者,此亦賓牟賈對詞。

 

所以舞時蚤為發揚蹈厲,像武王及時伐紂戰事也,故發揚象戰。

 

此答非也,知非者,下云「發揚蹈厲」,是「大公之志」,故知此答非也。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者,此亦孔子問詞。

 

坐,跪也。

 

致,志也。

 

軒,起也。

 

問武人何忽有時而跪,以右膝至地,而左足仰起,何故也?

 

○「對曰:非《武》坐也」,此是賓牟賈答云。

 

致右軒左,非是武人之坐,言以舞法無坐也。

 

此答亦非。

 

知者,下云「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

 

是武法有坐,故知此答非也。

 

○「聲淫及商,何也」者,此亦孔子問詞。

 

淫,貪也。

 

問奏樂之聲,何意有貪商之聲也?

 

王氏云:「聲韻歆羨,淫液貪商也。」

 

○「對曰:非《武》音也」者,此賓牟賈之答。

 

非武音,謂非是《武》樂之音。

 

賓牟賈言武王應天從人,不得已而伐之,何容有貪商之聲,故言「非《武》音」。

 

此答是。

 

○注「言《武》」至「商也」。

 

○正義曰:言「《武》歌在正其軍不貪商」者,解經「非《武》音」,言《武》歌象武王正其軍事,不得有貪商之歌,故知貪商者非《武》樂之音也。

 

云「時人或說其義為貪商也」者,解經中「聲淫及商」之義,言當時人不曉《武》音,謂此歌聲為貪商,故云「或說其義為貪商」。

 

孔子以時人之意而問賓牟賈,然時人之說非也。

 

孔子大聖,應知其非,而問之者,孔子雖知其非,而問賓牟賈,是知非而故問矣。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者,賓牟賈既答貪商非是《武》音,孔子因而問之,云:貪商之歌,若非《武》樂之音,則何音也?

 

○「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者,此賓牟賈答云。

 

有司,謂典樂者。

 

失傳說也,言《武》樂之歌,有貪商之意者,是典樂有司失其傳說。

 

謂為貪商,故時人惑之。

 

○「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者,賓牟賈又云,若非是有司失其傳說,將言武王實為貪商,則是武王之志荒耄矣。

 

言武王荒耄,遂有貪商也。

 

然武王大聖,伐暴除殘,何有貪商之意?

 

故知有司妄說為貪商,使時人致惑。

 

○注「荒老」至「耄荒」。

 

○正義曰:按《大戴禮》云:「文王年十五而生武王發。」

 

又《文王世子》篇云:「文王九十七而崩。」

 

則武王九十三而終矣。

 

文王受命七年而崩,十三年伐紂,是文王崩後六年伐紂,時武王八十九矣,年雖老而大聖不荒耄也。

 

《書》曰「王耄荒」,《呂刑》文也。

 

言穆王享國百年而耄荒,證荒為老耄也。

 

○「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者,孔子既得賓牟賈之答,故云「聞諸萇弘」。

 

諸,於也,聞於萇弘之說。

 

○「亦若吾子之言是也」者,謂賓牟賈為吾子者,《儀禮》注云:「子,男子之美稱。

 

言吾子,相親之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23:51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

 

遲之遲,謂久立於綴。

 

○遲之遲,並直詩反,徐直尼反。

 

[疏]「賓牟」至「何也」。

 

○正義曰:自此以前,孔子問賓牟賈。

 

自此以後,是賓牟賈問孔子。

 

此一經是賓牟賈問詞也。

 

○「免席而請曰」者,免席,謂避席也。

 

言賓牟賈前答孔子,雖被孔子所許,於前答之事猶有不曉,而反請問孔子,故曰「免席而請」焉。

 

○「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者,前經是夫子之問,賓牟賈前答其已久之意,被孔子所許,不得為非,是「既聞命矣」。

 

○「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者,此賓牟賈問孔子之詞。

 

「遲之遲」者,賀氏云:「備戒已久是遲,久立於綴亦是遲。」

 

而又久,何意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50:30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子曰:「居,吾語汝。

 

夫樂者,像成者也。

 

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

 

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

 

《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

 

居,猶安坐也。

 

成,謂已成之事也。

 

總干,持盾也。

 

山立,猶正立也,像武王持盾正立待諸侯也。

 

發揚蹈厲,所以象威武時也。

 

《武》舞,像戰鬥也。

 

亂,謂失行列也。

 

失行列則皆坐,像周公、召公以文止武也。

 

○語,魚據反。

 

女音汝,下「且女」同。

 

大音泰。

 

召音邵,注及下同。

 

治,直吏反,下注及下同。

 

盾,述尹反,又音允。

 

行,戶剛反,下同。

 

[疏]「子曰」至「治也」。

 

○正義曰:自此以下,孔子為賓牟賈說《武》樂之意,並廣明克殷以後之事。

 

此一經為賓牟賈說其將舞之事。

 

○「夫樂者,像成者也」,言作樂者放象其成功者也。

 

○「總干而山立」者,言將舞之時,舞人總持干盾以正立,似山不動搖,像武王持盾,以待諸侯之至也。

 

○「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者,言《武》樂之舞,發揚蹈厲,像大公威武鷹揚之志也。

 

○「《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者,亂,謂失行列。

 

作此《武》舞,回移轉動,亂失行列皆坐,所以坐者,像周公、召公以文德治之,以文止武,像周、召之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52:40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

 

夾振之者,王與大將夾舞者,振鐸以為節也。

 

駟當為四,聲之誤也。

 

《武》舞,戰象也。

 

每奏四伐,一擊一剌為一伐。

 

《牧誓》曰:「今日之事,不過四伐五伐。」

 

○夾,古洽反,注及下同。

 

鐸,大各反。

 

一剌,本亦作壹剌,七亦反。

 

[疏]「天子」至「國也」。

 

○正義曰:「天子夾振之」者,謂《武》樂之作,言天子與大將夾舞者,振鐸以節之。

 

○「而駟伐」者,駟當為四。

 

四伐,謂擊剌。

 

作《武》樂之時,每一奏之中,而四度擊剌。

 

像武王伐紂四伐也。

 

○「盛威於中國也」者,像武王之德,盛大威武於中國。

 

○注「夾振」至「五伐」。

 

○正義曰:「王與大將夾舞者,振鐸以為節也」者,經云「天子夾振」,是兩邊相夾。

 

天子與大將相對,明是尊者,故知王與大將也。

 

經云「振之」,鐸是所振之物,故知振鐸以為舞者之節也。

 

《武》樂在庭,天子尊極,所以得親夾舞人為振舞者。

 

熊氏按《祭統》云:「君執干戚就舞位,冕而總干,率其群臣以樂皇屍。」

 

又下云:「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冕而總干。」

 

尚得親舞,何以不得親執鐸乎?

 

此執鐸為祭天時也。

 

皇氏云:「武王伐紂之時,王與大將親自執鐸以夾軍眾。

 

今作《武》樂之時,令二人振舞夾舞者,像武王與大將伐紂之時矣。」

 

皇氏此說,稍近人情,理通,勝於熊氏。

 

但注云「王與大將夾舞」者,則似天子親夾舞人,則皇氏說不便,未知孰是,故備存焉。

 

王肅讀「天子」上屬,謂「作樂六成,尊崇天子之德矣」。

 

以是《聖證論》王肅引《家語》而難鄭云:「六成而復綴,以崇其為天子,此《家語》之文也。」

 

馬昭申鄭意,云:「凡樂之作,皆所以昭天子之德,豈特六成之末而崇之乎?」

 

孔晁又難馬昭云:「天子夾振用舞之法,在於經典。

 

今謂天子夾振,此經之正文,又親舞總干具。」

 

如熊氏之說,此則經典之證也。

 

云「駟當為四,聲之誤也」者,以《牧誓》有四伐之文,故讀為四也。

 

云「每奏四伐」者,《武》樂六奏,每一奏之中,舞者以戈矛四度擊剌,像伐紂時也。

 

引「《牧誓》曰:今日之事,不過四伐五伐」者,此武王戒誓士眾,云「今日戰事,前進不得過四伐五伐,乃止齊焉」。

 

今《武》樂惟用四伐,不用五伐者,尚其少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53:53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分夾而進,事蚤濟也。

 

分,猶部曲也。

 

事,猶為也。

 

濟,成也。

 

舞者各有部曲之列,又夾振之者,像用兵務於早成也。

 

○分,扶問反,注同。

 

分,部曲。

 

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像武王伐紂待諸侯也。

 

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

 

欲語以作《武》樂之意。

 

○牧野,音也,徐又以汝反。

 

欲語,魚據反。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

 

庶民弛政,庶士倍祿。

 

濟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車甲釁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

 

「反」當為「及」字之誤也。

 

及商,謂至紂都也。

 

《牧誓》曰:「至於商郊牧野。」

 

封,謂故無土地者也。

 

投,舉徙之辭也。

 

時武王封紂子武庚於殷墟,所徙者,微子也,後周公更封而大之。

 

積土為封。

 

封比干墓,崇賢也。

 

行,猶視也。

 

使箕子視商禮樂之官,賢者所處,皆令反其居也。

 

弛政,去其紂時苛政也。

 

倍祿,復其紂時薄者也。

 

散,猶放也。

 

桃林,在華山旁。

 

甲,鎧也。

 

釁,釁字也,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建,讀為鍵,字之誤也。

 

兵甲之衣曰櫜。

 

鍵櫜,言閉藏兵甲也。

 

《詩》曰:「載櫜弓矢。」

 

《春秋傳》曰:「垂櫜而入。」

 

《周禮》曰:「櫜之欲其約也。」

 

薊或為續。

 

祝或為鑄。

 

○反,依注音及。

 

封黃帝之後於薊,音計,今涿郡薊縣是也,即燕國之都也。

 

孔安國、司馬遷及鄭皆云:「燕國郡。」

 

邵公與周同姓。

 

按黃帝姓姬,君奭蓋其後也。

 

或黃帝之後封薊者,滅絕而更封燕郡乎?

 

疑不能明也。

 

而皇甫謐以邵公為文王之庶子,記傳更無所出。

 

又《左傳》富辰之言,亦無燕也。

 

祝,之六反。

 

杞音起。

 

使之行,下孟反,注同。

 

視也。

 

商容,如字,孔安國云:「殷之賢人也。」

 

鄭云:「商禮樂之官也。」

 

復音伏。

 

弛,始氏反,注同,廢也。

 

華如字,又戶化反。

 

而弗復,扶又反,下同。

 

釁,字又作釁,同,許靳反。

 

倒,丁老反。

 

建,依注讀為鍵,其展反,徐其偃反。

 

櫜音羔,注同。

 

虛音墟。

 

令,力呈反。

 

去,起呂反。

 

苛音何,本又作荷,役也。

 

鎧,苦代反,又開改反。

 

鑄,止樹反。

 

[疏]「分夾」至「兵也」。

 

○正義曰:「分夾而進,事蚤濟也」者,分,謂部分;

 

夾,謂振鐸夾之。

 

言舞者各有部分,振鐸夾之而進也。

 

事,為也。

 

像武王伐紂為蚤。

 

濟,成也,像為事之蚤成,故前進也。

 

○「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者,言未舞之前舞者,久立於酇綴,像武王待諸侯之至。

 

○「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孔子既為賓牟賈說《武》樂之體也,又欲為賓牟賈廣論牧野作《武》樂之意,故云「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

 

將欲語以牧野之事,畢周道四達之意也。

 

○「武王克殷反商」,此孔子為賓牟賈說牧野克殷後事。

 

反商者,反當為及,言武王牧野克殷已畢,及至商紂之都也。

 

○「未及下車」者,言速封諸侯,未遑暇及下車,即封黃帝、堯、舜之後也。

 

○「下車而封夏殷之後」者,以二王之後,以其禮大,故待下車而封之。

 

按《周本紀》云:武王以與戰伐紂,兵皆崩畔。

 

武王入,至紂死之所。

 

周公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

 

武王既入,立於社南。

 

召公奭貢兵,師尚父牽牲。

 

尹逸祝曰:「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

 

又云:乃封紂子祿父,使其弟管叔、蔡叔相祿父。

 

命召公釋箕子之囚。

 

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

 

命南宮適散鹿台之財,發鉅橋之粟。

 

命閎天封比干之墓。

 

武王追思先聖,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及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

 

大禹與此同。

 

然如武王追思先聖,乃封之,與此未及下車義反,當以《禮記》為正。

 

此不云封神農者,舉三恪二代也。

 

○「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者,既釋箕子,使之行商容者。

 

行,視也。

 

容,謂禮樂之官。

 

使箕子檢視殷家禮樂之官。

 

若有賢者所處,皆令復居其故位也。

 

○「庶民弛政」者,弛,去也。

 

庶民被紂虐政者而放去之也。

 

○「庶士倍祿」者,謂庶士紂時祿薄者而倍益之。

 

○「車甲釁而藏之府庫」者,言車甲不復更,用故以血釁而藏之。

 

○「倒載干戈」者,倒載而還鎬京也,所以倒之者,熊氏云:「凡載兵之法,皆刃向外。

 

今倒載者,刃向國,不與常同,故云倒載也。」

 

○「包之以虎皮」者,虎皮,武猛之物也。

 

用此虎皮包裹兵器,示武王威猛,能包制服天下兵戈也。

 

或以虎皮有文,欲以見文止武也。

 

○「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者,封為諸侯者,以報勞賞其功也。

 

即《牧誓》云「千夫長」是也。

 

「名之曰建櫜」者,鍵,籥牡也。

 

櫜,兵鎧之櫜也。

 

言鎧及兵戈悉櫜韜之,置於府庫而鍵閉之,故云「名之曰建櫜」也。

 

○「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者,見其放牛藏器,故知也。

 

○注「反當」至「約也」。

 

○正義曰:「反當為及」者,以下文云「濟河而西」,明知此反商是及至商也。

 

云「投,舉徙之詞也」者,以武王之時,封紂子武庚於殷墟。

 

初克紂,微子復其故位。

 

《左傳》云「武王親釋其縛,使復其所《武》是也。

 

而暫時復所,武王即徙而居宋也,故云「所徙者,微子也」。

 

云「後周公更封而大之」者,以武庚於周公居攝之時作亂被滅,周公因封微子。

 

先在於宋,更封而大之者,按《書序》云:「成王既黜殷命,命微子啟作《微子之命》。」

 

是封而大之。

 

其實封為五百里,在制禮之後。

 

故《發墨守》云「六年制禮作樂,封殷之後,稱公於宋」是也。

 

云「使箕子視商禮樂之官」者,容為禮樂,故云「視商禮樂之官」。

 

知容為禮樂者,《漢書•儒林傳》云:「孝文時,徐生善為容。」

 

是善禮樂者謂之容也。

 

而《武成》篇云「式商容閭」,則商容人名。

 

鄭不見古文,故為禮樂也。

 

云「釁,釁字也」者,以《禮傳》所云「以血塗物皆為釁」,故從釁也。

 

云「建,讀為鍵」者,鍵是管籥閉藏之名,故讀為鍵。

 

或以管籥,或以櫜衣閉藏兵革,故云「鍵櫜」也。

 

引「《詩》曰:載櫜弓矢」者,《詩•頌•時邁》篇也。

 

論武王伐紂畢,載櫜弓矢也。

 

引「《春秋傳》:垂櫜而入」者,昭元年《左傳》文。

 

時楚公子圍聘於鄭,公孫段云:「請垂櫜而入。」

 

示無弓,但垂櫜而已。

 

引「《周禮》櫜之欲其約也」者,《考工記》文,言以皮為甲,櫜中盛之,欲其約。

 

所引此諸文者,證櫜是韜盛之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56:49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

 

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說劍也。

 

祀乎明堂,而民知孝。

 

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

 

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

 

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郊射,為射宮於郊也。

 

左,東學也。

 

右,西學也。

 

《貍首》、《騶虞》,所以歌為節也。

 

貫革,射穿甲革也。

 

裨冕,衣裨衣而冠冕也。

 

裨衣,袞之屬也。

 

搢,猶插也。

 

賁,憤怒也。

 

文王之廟為明堂制。

 

耕藉,藉田也。

 

○郊射,食亦反,「左射」、下「右射」同,沈皆食夜反。

 

貍,力之反。

 

騶,側由反。

 

貫,古亂反,後同。

 

裨,婢支反。

 

搢音進。

 

笏音忽。

 

賁音奔,注同。

 

孔安國云:「虎賁,若虎賁獸,言其猛也。」

 

說,吐活反。

 

朝,直遙反。

 

射穿,食亦反。

 

衣裨衣,上於既反,下如字。

 

而冠,古亂反。

 

猶捷,本亦作插,初洽反,徐采協反。

 

憤,扶粉反。

 

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冕而總干,親在舞位也。

 

周名大學於東膠。

 

○食音嗣。

 

更,古衡反,注同。

 

大學,音泰,注「大學」同。

 

饋,其愧反。

 

酳音胤,又仕覲反。

 

弟,大計反。

 

膠音交。

 

[疏]「散軍」至「弟也」 ○正義曰:此一經論克商之後脩文教也。

 

○「散軍而郊射」者,還鎬京,止武而習文也。

 

郊射,射於射宮,在郊學之中也。

 

天子於郊學而射,所以擇士簡德也。

 

○「左射《貍首》」者,左,東學也,亦在於東郊。

 

《貍首》,諸侯之所射詩也。

 

周立虞庠之學於西郊,故知使諸侯習射於東,學歌《貍首》詩也。

 

所以歌《貍首》者,皇氏以為舊解云:「貍之取物,則伏下其頭,然後必得,言射亦必中,如貍之取物矣。」

 

鄭注《大射》云:「《貍首》,逸詩。

 

貍之言不來也,其《詩》有射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

 

不取於貍之伏物。

 

而皇氏所說違鄭注,其義非也。

 

○「右射《騶虞》」者,右是西學,在西郊也。

 

《騶虞》,天子於西學中習射也。

 

騶虞,白虎黑文,義應之獸也,故知唯天子射歌之《詩》。

 

其《騶虞》篇云:「彼茁者葭,一發五豝。」

 

鄭注《射義》云:「一發五豝,喻得賢者多也。」

 

○「而貫革之射息也」者,貫,穿也。

 

革,甲鎧也。

 

所謂軍射也,言軍中不習於容儀,又無別物,但取甲鎧張之而射,唯穿多重為善,謂為「貫革」也。

 

《春秋》養由基射七札是也。

 

此既習禮射於學,故貫革之射止息也。

 

○「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說劍也」者,裨冕,入廟之服也。

 

搢笏,插笏也。

 

虎賁,言奔走有力如,虎之在軍。

 

說劍者既並習文,故皆說劍也。

 

○「祀乎明堂,而民知孝」者,罷武而教民之行孝於明堂。

 

明堂是文王之廟也,於時未有明堂,而云「明堂」者,文王廟如明堂之制,故云「明堂」也。

 

天子於中祀其父也,故教民知孝之道矣。

 

然不於後稷廟,而於文王廟者,既是述父之志,故初於中祀也。

 

○「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者,六服更朝,故諸侯知為臣之道,還國而教也。

 

○「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者,王自耕藉田,以供粢盛,故諸侯見而知其敬,亦還國而耕也。

 

○「五者,天下之大教也」者,郊射一,裨冕二,祀乎明堂三,朝覲四,耕藉五。

 

此五者大益於天下,並使諸侯還其本國而為教,故云「大教」也。

 

○注「郊射」至「田也」。

 

○正義曰:「郊射,為射宮於郊也」者,皇氏云:「於東郊。」

 

熊氏云:「《王制》篇云:殷禮: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武王伐紂之後,猶用殷制,故小學射《貍首》,大學射《騶虞》也。

 

言為射宮於郊者,據《大學》也。

 

云「裨冕,衣裨衣而冠冕也」者,《覲禮》云:「侯氏裨冕。」

 

鄭云:「裨之為言埤也。

 

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餘為埤。」

 

故此云:「裨衣,袞之屬也。」

 

袞謂從袞冕之衣以下皆是也。

 

言身著衣而首冠冕,故云:「裨冕,衣裨衣而冠冕」也。

 

云「文王之廟為明堂制」者,以周公攝政六年始朝諸侯於明堂,當武王伐紂之時,未有明堂。

 

今云「祀乎明堂」,故知是文王之廟制耳,非正明堂也。

 

○「天子袒而割牲」者,謂天子養三老五更之時,親袒衣而割牲也。

 

○「執醬而饋」者,謂天子親執醬而饋之。

 

○「執爵而酳」者,謂食訖,天子親執爵而酳口也。

 

○「冕而總干」者,謂天子親自著冕,手持干盾而親舞也。

 

此冕當鷩冕,享先公以饗射養老之類。

 

○「所以教諸侯之弟也」者,天子親自養老,則諸侯亦然。

 

不言教以孝者,與上互文。

 

○注「三老」至「東膠」。

 

○正義曰:「三老五更,互言之耳」者,三老亦五更,五更亦三老,故云:「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三德,謂正直、剛、柔。

 

五事謂貌、言、視、聽、思也。

 

《文王世子》注云:「像三辰五星者,義相包矣。」

 

云「周名大學曰東膠」者,按《王制》云:「周人養國老於東膠。」

 

以「養國老」,故知大學也。

 

此經云「食三老五更於大學」,亦謂殷禮,周則右射《騶虞》之處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6:57:49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言武遲久為重禮樂。

 

○夫音扶。

 

為,於偽反。

 

[疏]「若此」至「宜乎」。

 

○正義曰:若,如也。

 

言周德如此之後,則是周之道德四方通達,禮樂交通,無所不備也。

 

○「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者,凡功小者易就,其時速也。

 

功大者難成,其時久也。

 

周之禮樂功大,故作此《大武》之樂,遲停而久。

 

「不亦宜乎」者,其宜合當然也。

 

以其功德盛大,故須遲久重慎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7:57:2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

 

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

 

致,猶深審也。

 

子,讀如不子之子。

 

油然,新生好貌也。

 

善心生則寡於利慾,寡於利慾則樂矣。

 

志明行成,不言而見信如天也,不怒而見畏如神也。

 

樂由中出,故治心。

 

○易,以豉反,下及注皆同。

 

子諒,子如字,徐將吏反,諒音亮。

 

油音由。

 

行,下孟反,下同。

 

[疏]「君子」至「者也」。

 

○正義曰:自此以下,至「可謂盛矣」,名為《樂化》,言樂能化人,始至於善,故名《樂化》。

 

各隨文解之。

 

○正義曰:此一經明樂以治心,記者引君子之言,故云「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者,言禮樂是治身之具,不可斯須去離於身也。

 

○「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者,致,謂深致詳審。

 

易,謂和易。

 

直,謂正直。

 

子,謂子愛。

 

諒,謂誠信。

 

言能深遠詳審此樂以治正其心,則和易、正直、子愛、誠信之心油油然從內而生矣。

 

言樂能感人,使善心生也。

 

○「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者,四善之心生,則令人和樂。

 

○「樂則安」者,心樂故體安而不躁也。

 

○「安則久」者,既身不躁,故性命長久也。

 

○「久則天」者,志明行成,久而不改,則人信之如天。

 

○「天則神」者,既為人所信如天,故又為人所畏如神也。

 

○「天則不言而信」者,謂四時不失。

 

○「神則不怒而威」者,言宗廟社稷之中,而民自敬,是「不怒而威也」。

 

言聖王既能用樂和心,故不言而信似天也,不怒而威似神也。

 

「致樂以治心者也」。

 

言聖王所以能如此者,正由詳審於樂以和治民心,遂能如此。

 

○注「致猶」至「治心」。

 

○正義曰:「致,猶深審也」者,言深遠詳審樂之道理,能致如此,故云「致,猶深審也」。

 

云「子,讀如不子之子」者,按《尚書》云:「啟呱呱而泣,予弗子。」

 

是子愛之義。

 

而此經「子」亦是慈愛,故讀如不子之子。

 

云「油然,新生好貌也」,《書傳》:「箕子歌云:禾黍之油油,潤澤好之貌。」

 

然善心內生,其貌美好油然也。

 

云「善心生則寡於利慾」者,凡利慾之發,由貪鄙而來。

 

心若思利慾,則神勞形苦。

 

今善心既生,則利慾寡少,利慾既少,則情性和樂。

 

云「志明行成」者,不貪於利,用是志意清明,神和性樂,是善行得成矣。

 

云「不言而見信,如天也。

 

不怒而見畏,如神也」者,以其志明行成之後,故人皆信其德行,敬其威重,不須言,見信之如天,不須怒,而見畏如神也。

 

但天之與神,其事是一,俱不言,而信不怒而威。

 

天則有形,事似稍近;

 

神則無體,理如幽深。

 

故經先云「久則天」,後云「天則神」也。

 

但天者四時不失,故云「不言而信」。

 

神是人所畏敬,故云「不怒而威」,其實一也,所從之異耳。

 

云「樂由中出,故治心」者,解「樂以治心」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7:58:16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

 

躬,身也。

 

禮自外作,故治身。

 

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

 

鄙詐,是貪多詐偽。

 

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易,輕易也。

 

[疏]「致禮」至「之矣」。

 

○正義曰:「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者,前經云「致樂」,此經云「致禮而治躬」,謂致禮意以治躬,外貌則莊嚴而恭敬。

 

若能莊嚴而恭敬,則嚴肅威重也。

 

言內心莊嚴恭敬,則人懼之嚴肅威重。

 

○「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者,前經明致樂治心,則向善心生。

 

此經明樂治心失,則怨心起。

 

言不能致樂治心,心中斯須不能調和,則不能喜樂,而有鄙吝詐偽之心入於內矣。

 

由貪慾多,故鄙詐起也。

 

○「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者,前經致禮以治躬,得則莊敬起。

 

此經明致禮以治躬,失則易慢生。

 

故云「外貌斯須不莊不敬」,不能致禮治躬,故輕易怠慢之心從外而入內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7:59:2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

 

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故德煇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

 

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

 

德煇,顏色潤澤也。

 

理,容貌之進止也。

 

○爭,爭鬥之爭。

 

煇音輝。

 

[疏]「故樂」至「承順」。

 

○正義曰:此一經言聖人用禮樂以治身,內外兼備,使德煇動於內,而民順於外。

 

○「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者,但樂從心起,故感動於內。

 

○「禮也者,動於外者也」,禮從外生,故發動於外也。

 

○「樂極和」者,樂能感人心,故極益於和也。

 

○「禮極順」者,禮以檢貌,故極益於順也。

 

○「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者,由心內和,色和於外順之,能望其顏色,而弗與爭。

 

內和色見於外,故不爭矣。

 

此覆結上「內和」也。

 

○「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者,外貌和順,故民不生易慢。

 

此覆結「外順」也。

 

○「故德煇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者,由樂以和心,故德煇美發動於內,而民莫不承奉聽從也。

 

○「理發於外,而民莫不承順」者,由禮以治貌,故理發見於外,而民莫不承奉敬順也。

 

○注「德煇」至「止之」。

 

○正義曰:「德煇,顏色潤澤也」,由內心和順,故和順之德,煇然發見於顏色,是德煇由動於內而來也。

 

云「理,容貌之進止也」者,以經云「理發諸外」。

 

凡道理從內心而生,今云「理發諸外」,非道理之理,止謂容貌進止之理。

 

鄭恐有道理之謙,故云「容貌之進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8:00:2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疏]「故曰」至「難矣」。

 

○正義曰:此一經總結致備禮樂之道也。

 

言聖人若能詳審極致禮樂之道,舉而錯置於天下,悉皆敬從,無復有難為之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8:01:4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

 

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

 

禮主於減,人所倦也。

 

樂主其盈,人所歡也。

 

○錯,本亦作措,同,七路反。

 

減,胡斬反,又古斬反,注及下同。

 

禮減而進,以進為文。

 

樂盈而反,以反為文。

 

進,謂自勉強也。

 

反,謂自抑止也。

 

文,猶美也,善也。

 

○強,其丈反。

 

又其兩反。

 

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

 

放於淫聲,樂不能止也。

 

報讀曰褒,猶進也。

 

○銷音消。

 

報,依注讀曰褒,音保毛反,下同。

 

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

 

得,謂曉其義,知其吉凶之歸。

 

○樂樂,上音洛,下音岳。

 

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俱趨立於中,不銷不放也。

 

[疏]「樂也」至「一也」。

 

○正義曰:此一節論樂之體,或減或盈,其事各異,王者當各依其事而和節之也。

 

○「故禮主其減」者,行禮在於困匱,主在減損,謂人不能行也。

 

○「樂主其盈」者,作樂,人所歡樂,言樂主於盈滿,人皆欲得聞也。

 

○「禮減而進,以進為文」者,禮既減損,當須勉勵於前。

 

進文,謂美善之名。

 

若能前進,則為美善也。

 

○「樂盈而反以反為文」者,樂主其盈,當須抑退而自反,則為美善也。

 

○「禮減而不進則銷」者,覆明前經禮須進之意。

 

禮既減損,若不勉強自進,則禮道銷衰也。

 

○「樂盈而不反則放」者,言樂主盈滿,若不反自抑損,則樂道流放也。

 

○「故禮有報而樂有反」者,報讀為褒,褒,猶進也。

 

以其病害如此,故行禮之道,須有自進,作樂之道,須有自退反也。

 

○「禮得其報則樂」者,言禮能曉其義理而自進,則和樂不至困苦,故和樂也。

 

○「樂得其反,則安」者,言樂能知吉凶之歸而得其反,則安靜而不流放也。

 

○「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者,言禮能自進,樂能自反,其義於中和之義一也。

 

言俱得其中,故云「一也」。

 

○注「得謂」至「之歸」。

 

○正義曰:「得,謂曉其義」者,言禮樂俱有義理。

 

云「知其吉凶之歸」者,謂禮之與樂俱有吉凶,行禮得所為吉,失禮則凶;

 

為樂美善則吉,為樂惡則凶。

 

今按注意分明,兼解禮樂,故鄭唯言「得,謂曉其義」,是兼解「禮得」「樂得」之字,則自然吉凶之言解禮樂。

 

皇氏之意,乃謂「曉其義」者解「禮」,「知其吉凶所歸」解「樂」,其義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8:02:46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人之道也。

 

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

 

免,猶自止也。

 

人道,人之所為也。

 

性術,言此出於性也。

 

盡於此,不可過。

 

[疏]「夫樂」至「此矣」。

 

○「夫樂者,樂也」者,言樂之為體,是人情所歡樂也。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者,免,猶止退也。

 

言喜樂動心,是人情之所不能自抑退也。

 

○「樂必發於聲音」者,言人歡樂之事,發見於聲音,言內心歡樂,聲音發見,前「嗟歎之,詠歌之」是也。

 

○「形於動靜」者,形,見也。

 

內心歡樂,發見於外貌動靜,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也。

 

○「人之道也」者,謂內心歡樂,發見聲音動靜,是人道自然之常。

 

○「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者,術,謂道路。

 

變,謂變動。

 

言口為聲音,貌為動靜,是人性道路之變轉,竭盡於此矣,而不可過也。

 

內心善則變轉出音聲,善外貌變轉為動靜,此自然情性為變改,不過於此度。

 

此外不復更有餘事,故云「盡於此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8:03:5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九


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

 

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

 

形,聲音動靜也。

 

耐,古書「能」字也,後世變之,此獨存焉。

 

古以能為三台字。

 

○耐,古能字,下及注同。

 

台,味才反。

 

[疏]「故人」至「無亂」。

 

○正義曰:此一節明人稟自然之性而有喜樂。

 

○「故人不耐無樂」者,言人感五常之性,自然之常,若見好事,內心不能無喜樂也。

 

○「樂不耐無形」者,內既歡樂,不能無形見於外,謂聲音動靜而見於外也。

 

○「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者,歡樂既形於外,而不依道理,或歌舞不節,俾晝作夜,是不依道理。

 

既不為道,不能無淫亂之事,以至於亡國喪家也。

 

○注「耐古」至「台字」。

 

○正義曰:言經之「耐」字,是古書「能」字之義,言古書「能」字皆作「耐」字。

 

云「後世變之」者,言後世以來變耐為能,不作耐字也。

 

云「此獨存焉」者,言此《樂記》獨存「耐」字以為「能」也。

 

云「古以『能』為三台字」者,言古時以今「能」字為三台之字,是古者之「耐」字為今之「能」字,「能」字為三台之字,後世以來廢古「耐」字,以三台之「能」替「耐」字之變而為「能」也,又更作三台之字,是今古變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6 02:44 , Processed in 0.10938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