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禮記正義】

 關閉 [複製鏈接]
106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18:05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五


贊幣自左,詔辭自右。

 

自,由也。

 

謂為君授幣,為君出命也。

 

立者尊右。

 

○為,於偽反,下「為君」同。

 

[疏]「贊幣」至「自右」。

 

○正義曰:此一經論贊幣讚辭之異。

 

自,由也。

 

贊,助也。

 

謂為君授幣之時由君左。

 

○「詔辭自右」者,詔辭,謂為君傳辭也。

 

君辭貴重,若傳與人時,則由君之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19:05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五


酌屍之僕,如君之僕。

 

當其為屍則尊。

 

其在車,則左執轡,右受爵,祭左右軌、范,乃飲。

 

《周禮•大御》「祭兩軹,祭軌,乃飲」。

 

軌與軹於車同謂□頭也。

 

軓與范聲同,謂軾前也。

 

○軌,媿美反。

 

范音犯。

 

軹音旨。

 

□音衛。

 

軾音式。

 

[疏]「酌屍」至「乃飲」。

 

○正義曰:此一節明為屍之僕祖道祭軷之宜。

 

○「酌屍之僕」者,僕,為屍御車之人,將欲祭軷,酌酒與屍之僕,令為軷祭,如似酌酒與君之僕,以其為屍,則尊之似君也。

 

○「其在車,則左執轡,右受爵」者,屍僕受酒法也。

 

「其在車」,謂僕在車中時也。

 

僕既所主屍車,故於車執轡而受爵也。

 

屍位在左,僕立於右,故左執轡,右受爵祭酒也。

 

君僕亦然。

 

○「祭左右軌、范」者,軌謂轂末,范謂式前。

 

僕受爵將飲,則祭之酒於車左右軌及前范也。

 

所以祭者,為其神助已,不使傾危故也。

 

「乃飲」者,祭遍乃自飲也。

 

○注「周禮」至「前也」。

 

○正義曰:案《周禮•大馭》「祭兩軹,祭軌」,此云「祭右右軌、范」,兩文不同,則左右軌與兩軹是一,故云「軌與軹於車同謂□頭」,謂車轂小頭也。

 

此云「范」,《大馭》云「軓」,兩事是一,聲同字異,故云「聲同」。

 

謂式前之「范」,與此「范」俱是式前也。

 

但式前之軓,車旁著凡,或作「范」字。

 

雖作「范」字,聲同而字異,即《詩•邶風》「濟盈不濡軓」,亦車旁凡,與此同也。

 

若轂末之軌,則車旁著九,此經「左右軌」是也。

 

其車轍亦謂之「軌」,亦車旁著九,則《考工記》經「塗九軌」,是與此字同而事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20:19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五


凡羞有俎者,則於俎內祭。

 

俎於人為橫,不得祭於間也。

 

君子不食圂腴。

 

《周禮》「圂」作「豢」,謂大豕之屬,食米穀者也。

 

腴,有似人穢。

 

○圂與豢同,音患。

 

濊,本又作穢,紆廢反,一音烏外反。

 

小子走而不趨,舉爵則坐立飲。

 

小子,弟子也。

 

卑,不得與賓、介具備禮容也。

 

凡洗必盥。

 

先盥乃洗爵,先自絜也。

 

盥有不洗也。

 

○盥音管,又古亂反。

 

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提猶絕也。

 

奎離之,不絕中央少者,使易絕以祭耳。

 

○不提心,丁禮反,注同,絕句。

 

奎,苦圭反。

 

犁,本又作離,同,力兮反,又力知反。

 

凡羞有湆者,不以齊。

 

齊,和也。

 

湆,起及反。

 

為君子擇蔥薤,則絕其本末。

 

為有萎乾。

 

○為,於偽反,注同。

 

薤,戶戒反。

 

萎乾,上於范反,又於偽反,下音竿。

 

羞首者,進喙祭耳。

 

耳出見也。

 

○喙,許穢反。

 

見,賢遍反。

 

尊者以酌者之左為上尊。

 

尊者,設尊者也。

 

酌者鄉尊,其左則右尊也。

 

○遵,本又作尊,注下皆同。

 

鄉,許亮反,下「鄉人」同。

 

尊壺者面其鼻。

 

鼻在面中,言鄉人也。

 

飲酒者、禨者、醮者,有折俎不坐。

 

折俎尊,徹之乃坐也。

 

已沐飲曰禨。

 

酌始冠曰醮。

 

○禨,其記反。

 

醮,子笑反。

 

折,之設反,下及注皆同。

 

冠,古亂反。

 

末步爵,不嘗羞。

 

步,行也。

 

牛與羊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

 

聶之言<月葉>也。

 

先藿葉切之,復報切之,則成膾。

 

○聶,之涉反,注反下皆同。

 

膾,古外反。

 

<月葉>,直輒反。

 

復,扶又反。

 

麋鹿為菹,野豕為軒,皆聶而不切。

 

麇為辟雞,兔為宛脾,皆聶而切之。

 

切蔥若薤實之,醯以柔之。

 

此軒、辟雞、宛脾,皆菹類也。

 

其作之狀,以醯與葷菜淹之,殺肉及腥氣也。

 

○麋音眉。

 

軒音獻,注同,俱倫反。

 

辟音壁,又補麥反,徐扶益反,注同。

 

兔,他故反。

 

宛脾,上於阮反,下毗支反。

 

「切蔥若薤實之」,絕句。

 

菹,莊居反。

 

葷,許云反。

 

淹,於廉反,又於劫反。

 

 

○其有折俎者,取祭肺,反之,不坐,燔亦如之。

 

亦為尺柄之類也。

 

燔,炙也。

 

《鄉射》曰:「賓奠爵於薦西,興,取肺,坐,絕祭,左手嚌之,興,加於俎,坐帨手。」

 

○璠音煩。

 

柄,兵命反。

 

齊之,才細反。

 

帨,本亦作稅,始銳反。

 

屍則坐。

 

屍尊也。

 

《少牢饋食禮》曰:「屍左執爵,右兼取肝肺,擩於俎鹽,振祭嚌之,加於菹豆。」

 

○食音嗣。

 

擩,本又作耎,而專反,又而悅反,徐耳誰反。

 

[疏]「凡羞」至「則坐」。

 

○正義曰:此一節廣明祭俎及羞膳之事。

 

○「凡羞有俎者,則於俎內祭」者,若羞在豆,則祭於豆間,若脩在俎,則於俎內而祭。

 

俎在人前橫設,俎內近人之處,以俎於人為橫,不得祭於俎間也。

 

俎橫在人前,故不得祭於俎外及兩俎間也。

 

○「君子不食圂腴」,圂,豬、犬也。

 

腴,豬、犬腸也。

 

言豬、犬亦食米穀,其腹與人相似,故君子但食他處,辟其腴,謂腸胃也。

 

故鼎闕一也。

 

○「小子」至「立飲」,小子,弟子也。

 

趨,徐趨也。

 

弟子不得與賓主參預禮,但給役使,故宜驅走,不得趨翔為容也。

 

○「舉爵則坐祭立飲」者,謂弟子若得酒,舉爵時則先以坐祭,祭竟而立飲之也。

 

○「凡洗必盥」,洗,洗爵也。

 

盥,洗手也。

 

○凡飲酒必洗爵,洗爵必宜先洗手也。

 

○「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謂祭肺法也。

 

提,猶絕也。

 

取肺奎離之,不絕心,心謂肺中央少許耳。

 

「凡羞有湆者,不以齊」,庾云:「湆,汁也。」

 

若羞有汁,則有鹽梅齊和。

 

若食者更調和之,則嫌薄主人味,故「不以齊」也。

 

賀瑒云:「凡湆皆謂大羹,大羹不和也。」

 

○「為君」至「本末」。

 

○本,根也。

 

蔥薤根不淨,末萎乾,故擇者必絕其二處。

 

為君子如此,則非君子不然。

 

○「羞首」者,進喙祭耳。

 

羞亦膳羞也。

 

首,頭也。

 

喙,口也。

 

若膳羞有牲頭者,則進口以向尊者,尊者若祭,先取牲耳祭之也。

 

○「尊者」至「嘗羞」。

 

○此一節論設尊及折俎行爵嘗羞之儀。

 

尊者,謂設尊人也。

 

人君陳尊在東楹之西,於南北列之,設尊之人,在尊東西面,以右為上,則尊以南為上也。

 

酌謂酌酒人也。

 

酌人在尊東西面,以左為上,亦上南也。

 

二人俱以南為上也,故云「以酌者之左為上尊」。

 

○注「尊者」至「尊也」。

 

○正義曰:庾云:「《燕禮》:『司宮尊於東楹之西,兩方壺,左玄酒南上。』

 

注《玉藻》云:唯君面尊,玄酒在南,順君之面也。

 

『下云:『公席阼階上,西鄉。』

 

下又云:『執幕者升自西階,立於尊南北面東上。』

 

案『左玄酒南上』之言,是設尊者東鄉,酌者西鄉,設者之右,則酌者之左也。」

 

○「尊壺者面其鼻」者,尊與壺悉有面,面有鼻,鼻宜向於尊者,故言「面其鼻」也。

 

○「飲酒者」,則下文「禨者」、「醮者」是也,總以「飲酒」目之。

 

禨者,謂沐而飲酒,醮者,謂冠而飲酒者。

 

○「有折俎不坐」者,折俎,謂折骨體於俎也。

 

禨、醮者,若折俎為尊,禨、醮小事為卑,故不得坐也。

 

折俎所以為尊者,賀云:「折俎則殽饌尊。」

 

故《冠禮》:庶子冠於房戶之前,而冠者受醮不敢坐,及禨者並不敢坐也。

 

案《鄉飲酒》、《燕禮》有折俎者皆不坐,獨云禨者、醮者不坐者,以禨者、醮者無酒俎之時則得坐,嫌畏有折俎亦坐,故特明之,云「有折俎不坐」。

 

○「未步爵,不嘗羞」者,步,行也。

 

羞,殽羞也。

 

殽羞本為酒設,若爵未行而先嘗羞,是貪食矣,故不先爵嘗之也。

 

此謂無筭爵之時。

 

羞,庶羞,行爵之後始嘗之。

 

若正羞脯醢折俎,未飲酒之前則嘗之。

 

故《鄉飲酒》、《鄉射》、《燕禮》、《大射》獻後乃薦賓,皆先祭脯醢,嚌肺,乃飲卒爵。

 

○「牛與」至「柔之」。

 

此一節明膾及齏菹粗細之異。

 

○「聶而切之」者,謂先牒為大臠,而後報切之為膾也。

 

「麋鹿為菹」以下,已於《內則》具釋之。

 

○「其有」至「則坐」。

 

○此一節明祭菹之儀。

 

折俎,謂折骨於俎。

 

俎既有足,柄尺之類,故就俎取所祭肺,立而取之,升席坐祭。

 

祭訖,反此所祭之物,加之於俎,皆立而為之,故云「取祭,反之,不坐」,祭時坐耳。

 

○「燔亦如之」者,燔,謂燔肉。

 

雖非折骨,其肉在俎,其取及祭、反時,皆亦不坐,故云「燔亦如之」。

 

○「屍則坐」者,前云「不坐」者,是賓客耳。

 

若為屍,屍尊,雖折俎,初取祭、反之,皆坐也。

 

○注「屍尊」至「菹豆」。

 

○正義曰:引《少牢饋食禮》者,證「屍坐」之義。

 

前注引《鄉射禮》云「賓奠爵於薦西,興,取肺」,云「興則立」也。

 

此引《少牢禮》云「屍左執爵,右兼取肝肺」,不云「興」,故知屍則坐。

 

菹豆,盛菹之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21:2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五


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為罔。

 

罔,猶惘惘,無知貌。

 

○罔,本亦作岡,又作網,云兩反。

 

[疏]「衣服」至「為罔」。

 

○正義曰:衣服文章,所以表人之德,亦勸人慕德,若著之而不識知其名義者,則是惘惘無知之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22:20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五


其未有燭,而後至者,則以在者告。

 

道瞽亦然。

 

為其不見,意欲知之也。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道音導。

 

為,於偽反,下「為宵」,下文「為人」、「為已」同。

 

冕見,賢遍反。

 

凡飲酒,為獻主者,執燭抱燋,客作而辭,然後以授人。

 

為宵言也。

 

主人親執燭敬賓,示不倦也。

 

言「獻主者」,容君使宰夫也。

 

未蓺曰「燋」。

 

○燋,側角反,又子約反,又音在遙反。

 

蓺,人悅反。

 

執燭不讓,不辭,不歌。

 

以燭繼晝,禮殺。

 

○殺,色戒反。

 

[疏]「其未」至「不歌」。

 

○正義曰:此一節明有燭無燭之儀,為主人法也。

 

在者,謂已在於坐者。

 

若日已暗,而坐中未有燭繼,新有人後來至者,則主人以在坐中者而告之,云某人在此,某人在此,使後來人知之也。

 

○「道瞽亦然」者,瞽無目,恆如日暗,故道示之,亦如無燭時也。

 

○「凡飲酒,為獻主者」,獻主,主人也,謂為飲酒主人法也。

 

凡飲酒,主人自獻賓。

 

若尊卑不敵,則使宰夫為主人以獻賓,故「為獻主」也。

 

○「執燭」者,謂夜暗執燭。

 

○「抱燋」者,燋,謂未蓺之炬。

 

既欲留客,又取未然之炬抱之也。

 

○「客作而辭」者,作,起也。

 

客既見主人執燭抱燋,故自起辭之也。

 

○「然後以授人」者,主人見客起辭,故從辭而止,以燭乃授已執事之人。

 

○「執燭不讓,不辭,不歌」者,執燭,夜時也。

 

禮:賓主有讓,及更相辭謝,又各歌《詩》相顯德。

 

今既夜莫,所以殺於三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23:20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五


洗、盥、執食飲者,勿氣。

 

有問焉,則辟咡而對。

 

示不敢歆臭也。

 

○口旁曰咡。

 

○辟,四亦反,徐孚益反。

 

咡,而志反。

 

歆,許金反。

 

臭,許又反。

 

[疏]「洗盥」至「而對」。

 

○正義曰:洗,謂與尊長洗爵也。

 

盥,謂與尊長洗手也。

 

若為尊長洗盥及執尊長飲食,則勿氣,謂不鼻嗅尊長飲食也。

 

○「有問焉,則辟咡而對」者,咡,口旁也。

 

當為尊者洗盥及執飲食之時,而尊者有事問已,已則辟口而對,不使口氣及尊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24:19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五


為人祭曰「致福」,為已祭而致膳於君子曰「膳」,祔、練曰「告」。

 

此皆致祭祀之餘於君子也。

 

攝主言「致福」,申其辭也。

 

自祭言「膳」,謙也。

 

祔、練言「告」,不敢以為福膳也。

 

凡膳、告於君子,主人展之,以授使者於阼階之南,南面,再拜稽首送,反命,主人又再拜稽首。

 

展,省具也。

 

○使,色吏反。

 

其禮:大牢則以牛左肩、臂、臑折九個,少牢則以羊左肩七個,犆豕則以豕左肩五個。

 

折,斷分之也。

 

皆用左者,右以祭也。

 

羊豕不言臂、臑,因牛序之可知。

 

○臂,本亦作辟,以豉反,注同。

 

儒,奴報反,又奴到反。

 

《說文》云:「臂羊犬,讀若儒。」

 

《字林》人於反。

 

個,古賀反,下同。

 

犆,大得反。

 

斷,丁管反,又大喚反。

 

分,方云反,又扶問反,本又作個,古賀反。

 

[疏]「為人」至「五個」。

 

○正義曰:此一節明致福及膳於君子及所膳牲體之數,謂為人攝祭而致飲酢於君子也。

 

其致胙將命之辭則曰「致福」也,謂致彼祭祀之福於君子也。

 

○「為已祭而致膳於君子曰膳」者,若已自祭而致胙於君子,則不敢云「福」,而言致「膳」。

 

膳,善也,言致善味耳。

 

○「祔、練曰告」者,若已祔祥而致胙,又不敢云「福」、「膳」,但云「告」,言以祭胙告君子,使知已祔祥而已,故顏回之喪,饋孔子祥肉是也。

 

○「凡膳告於君子」者,結上也,膳自祭及告祥也。

 

○「主人展之,以授使者於阼階之南,南面,再拜稽首送」者,謂初遣使膳,告君子之去時也。

 

展,省視,敬君子,故主人自省視飲食多少備具,而阼階南稽首拜送使者。

 

○「反命,主人又再拜稽首」者,使從君子處還反,則主人亦再拜稽首受命也,亦當在阼階南,南面也。

 

《曲禮》云「使者反,必下堂而受命」是也。

 

○「其禮:大牢則以牛左肩、臂、臑折九個」者,明所膳數也。

 

若得大牢祭者,則用牛膳也。

 

周人牲體尚右,右邊已祭,所以獻左也。

 

周貴肩,故用左肩也。

 

「九個」者,取肩自上斷折之,至蹄為九段,以獻之也。

 

臂、臑,謂肩腳也。

 

○「少牢則以羊左肩七個」者,若禮得少牢者,則膳羊左肩。

 

折為七個,不云「臂臑」,從上可知也。

 

然並用上牲,不並備饌,故大牢者唯牛,少牢者唯羊也。

 

○「犆豕則以豕左肩五個」者,若祭唯特豕以用豕左肩,亦用五個以為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25:20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五


國家靡敝,則車不雕幾,甲不組縢,食器不刻鏤,君子不履絲屨,馬不常抹。

 

靡敝,賦稅亟也。

 

雕,畫也。

 

幾,附纏為沂鄂也。

 

組縢,以組飾之及紟帶也。

 

《詩》云:「公徒三萬,貝冑朱綅。」

 

亦鎧飾也。

 

○靡,亡皮反,注同。

 

幾,其衣反,注同。

 

組音祖。

 

縢,大登反。

 

常如字,恆也,本亦作嘗。

 

秣音末,穀馬。

 

亟,本又作極,紀力反,急也,一音其力反。

 

沂,魚巾反。

 

鄂,五合反。

 

紟,其蔭反,結也。

 

綅,息廉反,又音侵。

 

鎧,若代反。

 

[疏]「國家」至「常秣」。

 

○正義曰:此一節明國家靡敝減省之禮。

 

靡,謂侈靡。

 

敝,謂凋敝。

 

由君造作侈靡,賦稅煩急,則物凋敝,則改往脩來或可。

 

靡為糜,謂財物麋散凋敝,古字通用。

 

○「車不雕幾」者,幾,謂沂鄂,不雕畫漆飾以為沂鄂。

 

○「甲不組縢」者,縢,謂紟帶,其甲不用組以為飾及紟帶。

 

○「君子不履絲屨」者,絲屨謂絇繶純之屬,不以絲飾之,故云「不履絲屨」。

 

○注「組縢」至「飾也」。

 

○正義曰:云以組飾者,謂以組飾甲也。

 

云「及紟帶也」者,謂以組連甲及為甲。

 

帶言紟帶,解經「縢」字。

 

縢是縳約之名,故《秦詩》云:「竹閉緄縢。」

 

注云:「縢,約也。」

 

引《詩》「公徒三萬」者,《魯頌•閟宮》文。

 

引之者,「貝冑朱綅」,貝冑,謂以貝飾胄,朱綅綴之也,謂以朱繩綴甲,故鄭云「亦鎧飾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26:04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六


學記第十八

 陸曰:「鄭云:《學記》者,以其記人學教之義。」

 

[疏]正義曰:按鄭《目錄》云:「名曰《學記》者,以其記人學教之義,此於《別錄》屬《通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27:0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六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

 

憲,法也,言發計慮當擬度於法式也。

 

求,謂招來也。

 

謏之言小也。

 

動眾,謂師役之事。

 

○憲音獻。

 

謏,思了反,徐所穆反。

 

聞音問,聲聞。

 

度,大各反。

 

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

 

就,謂躬下之。

 

體,猶親也。

 

○下,戶嫁反。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所學者,聖人之道在方策。

 

○策,初革反。

 

[疏]「發慮」至「學乎」。

 

○正義曰:此一節明雖有餘善,欲化民成俗,不如學之為重。

 

○「發慮憲」者,發,謂起發。

 

慮,謂謀慮。

 

憲,謂法式也。

 

言有人不學,而起發謀慮,終不動眾,舉動必能擬度於法式,故云「發慮憲」。

 

○「求善良」者,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

 

○「足以謏聞」者,謏之言小。

 

聞,聲聞也。

 

言不學之人,能有片識謀慮法式,求善以自輔。

 

此是人身上小善,故小有聲聞也。

 

○「不足以動眾」者,眾,謂師役也。

 

雖有以小善,恩未被物,若御軍動眾則不能,故云「不足以動眾」也。

 

○「就賢體遠」者,賢,謂德行賢良,屈下從就之。

 

遠,謂才藝廣遠,心意能親愛之也。

 

○「足以動眾」者,以恩被於外,故足以動眾也。

 

「未足以化民」者,雖復恩能動眾,識見猶淺,仁義未備,故未足以化民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者,君,謂君於上位。

 

子,謂子愛下民。

 

謂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學不可,故云「其必由學乎」。

 

學則博識多聞,知古知今,既身有善行,示民軌儀,故可以化民成俗也。

 

○注「憲,法也,言發計慮當擬度於法式也。

 

求,謂招來也。

 

謏之言小也。

 

動眾,謂師役之事。

 

○正義曰:「憲,法」,《釋詁》文。

 

「謏之言小也」,言謏音近小,故云「謏之言小也」。

 

云「動眾,謂師役之事」者,動眾以與化民相對,化民事難,動眾稍易,故知是師役之事。

 

○注「所學者,聖人之道在方策」。

 

○正義曰:鄭恐所學惟小小才藝之事,故云「所學者,聖人之道」。

 

以其化民成俗,非聖人之道不可。

 

云「在方策」者,下篇「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29:27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六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術,當為「遂」,聲之誤也。

 

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裡,朝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

 

《周禮》:五百家為黨,萬二千五百家為遂。

 

黨屬於鄉,遂在遠郊之外。

 

○塾音熟,一音育。

 

術音遂,出注。

 

比年入學,學者每歲來入也。

 

中年考校。

 

中,猶間也。

 

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之德行道藝。

 

《周禮》:三歲大比乃考焉。

 

○中,徐丁仲反,注同。

 

間,間側之間,下同。

 

比,毗志反。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離經,斷句絕也。

 

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鄉也。

 

知類,知事義之比也。

 

強立,臨事不惑也。

 

不反,不違失師道。

 

○樂,五孝反,又音岳,下「不能樂學」同。

 

斷句,丁亂反。

 

別,彼列反。

 

趣,七住反。

 

鄉,許亮反。

 

比,必履反,一音必利反。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

 

此大學之道也。

 

懷,來也,安也。

 

○說音悅。

 

記曰:「蛾子時術之。」

 

其此之謂乎!

 

蛾,蚍蜉也。

 

蚍蜉之子,微蟲耳,時術蚍蜉之所為,其功乃復成大垤。

 

○蛾,魚起反,注同,本或作蟻。

 

蚍音毗。

 

蜉音孚。

 

《爾雅》云:「蚍蜉,大蟻。」

 

復,扶又反。

 

垤,大結反,《毛詩傳》云:「蟻塚也。」

 

[疏]「古之」至「謂乎」。

 

○正義曰:此一節明國家立庠、序上下之殊,並明入學年歲之差。

 

○「古之教」者,謂上代也。

 

○「家有塾」者,此明學之所在。

 

《周禮》:百里之內,二十五家為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謂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恆受教於塾,故云「家有塾」。

 

《白虎通》云:「古之教民者裡皆有師,裡中之老有道德者,為裡右師,其次為左師,教裡中之子弟以道藝、孝悌、仁義也。」

 

○「黨有庠」者,黨,謂《周禮》五百家也。

 

庠,學名也。

 

於黨中立學,教閭中所升者也。

 

○「術有序」者,術,遂也。

 

《周禮》:萬二千五百家為遂。

 

遂有序,亦學名。

 

於遂中立學,教黨學所升者也。

 

○「國有學」者,國,謂天子所都及諸侯國中也。

 

《周禮》天子立四代學,以教世子及群後之子,及鄉中俊選所升之士也。

 

而尊魯,亦立四代學。

 

餘諸侯於國,但立時王之學,故云「國有學」也。

 

○「比年入學」者,比年,謂每年也,謂年年恆入學也。

 

○「中年考校」者,「中」猶間也。

 

謂每間一歲,鄉遂大夫考校其藝也。

 

○「一年視離經辨志」者,謂學者初入學一年,鄉遂大夫於年終之時,考視其業。

 

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絕也。

 

辨志,謂辨其志意趣鄉,習學何經矣。

 

○「三年視敬業樂群」者,謂學者入學三年,考校之時,視此學者。

 

敬業,謂藝業長者,敬而親之。

 

樂群,謂群居,朋友善者,原而樂之。

 

○「五年視博習親師」者,言五年考校之時,視此學者。

 

博習,謂廣博學習也。

 

親師,謂親愛其師。

 

○「七年視論學取友」者,言七年考校之時,視此學者。

 

論學,謂學問向成,論說學之是非。

 

取友,謂選擇好人,取之為友。

 

「謂之小成」者,比六年巳前,其業稍成,比九年之學,其業小,故曰「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者,謂九年考校之時,視此學者,言知義理事類,通達無疑。

 

強立,謂專強獨立,不有疑滯。

 

「而不反」,謂不違失師教之道,謂之大成。

 

「此大學之道也」者,言如此所論,是大學賢聖之道理,非小學技藝耳。

 

○「《記》曰:蛾子時術之」者,謂舊人之《記》,先有此語,記禮者引舊《記》之言,故云「蛾子時術之」。

 

蟻子小蟲,蚍蜉之子,時時術學啣土之事,而成大垤,猶如學者時時學問,而成大道矣。

 

《記》之所云,其此學問之謂乎?

 

○注「術當為遂,聲之誤也。

 

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裡」至「在遠郊之外」。

 

○正義曰:此云「術」,《周禮》作「遂」者,此《記》與「黨」連文,故知「術」當為「遂」,以聲相近而錯誤也。

 

云「古者仕焉而巳者,歸教於閭裡,朝夕坐於門」者,「已」猶退也,謂仕年老而退歸者。

 

案《書傳說》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而退老歸其鄉里。

 

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

 

新穀已入,餘子皆入學,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上老乎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餘子畢出,然後皆歸,夕亦如之。

 

云「門側之堂謂之塾」者,《爾雅•釋宮》文。

 

引《周禮》者,證黨、遂之異。

 

案《周禮》:六鄉之內,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

 

六遂之內,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里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

 

今此經六鄉舉「黨」,六遂舉「序」,則餘閭裡以上,皆有學可知,故此注云「歸教於閭裡」。

 

其比與鄰近,止五家而巳,不必皆有學。

 

云「遂在遠郊之外」者,案《周禮》:遂人,掌野之官,百里之外。

 

故知遂在遠郊之外。

 

鄭注《州長職》云:「序,州黨之學。」

 

則黨學曰「序」。

 

此云「黨有庠」者,鄉學曰「庠」,故《鄉飲酒》之義云:「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

 

注云:「庠,鄉學也。」

 

州黨曰序,此云「黨有庠」者,是鄉之所居黨為鄉學之庠,不別立序。

 

凡六鄉之內,州學以下皆為庠。

 

六遂之內,縣學以下皆為序也。

 

皇氏云「遂學曰庠」,與此文違,其義非也。

 

庾氏云「黨有庠,謂夏殷禮,非周法」,義或然也。

 

○注「中猶間也。

 

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之德行道藝。

 

《周禮》:三歲大比乃考焉」。

 

○正義曰:間年,謂下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之類是也。

 

云「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計學者入學多少之間歲,非是鄉遂大夫間歲三年入學也。

 

云「《周禮》:三歲大比乃考焉」者,鄭引《周禮》「三年大比考校」,則此中年考校,非《周禮》也。

 

故《周禮•鄉大夫職》云:「三年大比,而興賢者能者。」

 

皇氏云「此中年考校亦周法」,非也。

 

皇氏又以此「中年考校」,謂鄉遂學也,下文云「一年視離經辨志」以下,皆謂國學,亦非也。

 

但應入大學者,自國家考校之耳。

 

其未入大學者,鄉遂大夫考校也。

 

○注「蛾,蚍蜉也。

 

蚍蜉之子」。

 

按《釋蟲》云:「蚍蜉,大蟻。

 

小者蟻。」

 

是蟻為蚍蜉大者,又云「蟻子」,故云「蚍蜉之子」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30:23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六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皮弁,天子之朝朝服也。

 

祭菜,禮先聖先師。

 

菜,謂芹藻之屬。

 

○朝朝,並直遙反。

 

芹音勤。

 

藻音早。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宵之言小也。

 

肄,習也。

 

習《小雅》之三,謂《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也。

 

此皆君臣宴樂相勞苦之詩,為始學者習之,所以勸之以官,且取上下相和厚。

 

○宵音消。

 

肄,本又作肆,同,以二反,注同。

 

樂音洛。

 

勞,力告反,又如字。

 

為,於偽反。

 

入學鼓篋,孫其業也。

 

鼓篋,擊鼓警眾,乃發篋,出所治經業也。

 

孫,猶恭順也。

 

○篋,古協反。

 

孫音遜,注及下皆同。

 

警,京領反。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夏,槄也。

 

楚,荊也。

 

二者所以撲撻犯禮者收,謂收斂整齊之。

 

威,威儀也。

 

○夏,古雅反,注同。

 

槄,吐刀反。

 

《爾雅》云:「槄,山檟。」

 

撲,普卜反,《尚書》云:「作教刑。」

 

撻,他達反。

 

禘不視,學游其志也。

 

禘,大祭也。

 

天子諸侯既祭,乃視學考校,以游暇學者之志意。

 

○禘,大計反。

 

斿音由,本亦作游。

 

暇,戶嫁反,舊古雅反。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

 

使之悱悱憤憤,然後啟發也。

 

○語,魚庶反。

 

悱,芳鬼反。

 

憤,扶粉反,一本直作「悱憤」。

 

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

 

學,教也,教之長稚。

 

○學,胡孝反,注同。

 

躐,音裡輒反。

 

稚,直吏反。

 

此七者,教之大倫也。

 

倫,理也。

 

自大學始教至此,其義七也。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謂乎!

 

官,居官者也。

 

士,學士也。

 

[疏]「大學」至「謂乎」。

 

○正義曰:此一節明天子諸侯教學大理,凡有七種,各依文解之。

 

○「大學始教」者,大學,謂天子諸侯使學者入大學,習先王之道矣。

 

熊氏云:「始教,謂始立學教。」

 

「皮弁祭菜」者,謂天子使有司服皮弁,祭先聖先師以蘋藻之菜也。

 

○「示敬道也」者,崔氏云:「著皮弁,祭菜蔬,並是質素,示學者以謙敬之道矣。」

 

○注「祭菜」至「先師」。

 

○正義曰:熊氏云:「以注『禮先聖先師』之義解經。

 

『始教』謂始立學也。

 

若學士春始入學,唯得祭先師,故《文王世子》云:『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唯祭先師。』

 

巳不祭先聖,故《大胥》『春釋菜合舞』,鄭云:『釋菜,禮先師。』

 

是春始入學,不祭先聖也。」

 

皇氏云:「以為『始教,謂春時學始入學也』,其義恐非。」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宵,小也。

 

肄,習也。

 

當祭菜之時,便歌《小雅》,習其三篇,《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取其上下之官,勸其始學之人,使上下順序也,故云「官其始也」。

 

亦謂以官勸其始也。

 

○注「宵之」至「和厚」。

 

○正義曰:宵,音近小,故讀從「小」。

 

按《鄉飲酒禮》、《燕禮》皆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

 

又襄四年穆叔如晉,歌《小雅》三篇,故知「《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也」。

 

云「為始學者,習之所以勸之以官者,《小雅》三篇,皆君臣燕樂及相勞苦。

 

今為學者歌之,欲使學者得為官,與君臣相燕樂,各自勸勵,故云「所以勸之以官也」。

 

此云「始者」,謂學者始來入學,故云「始入學習之」也。

 

○「入學鼓篋,孫其業也」。

 

○入學,謂學士入學之時,大胥之官,先擊鼓以召之。

 

學者既至,發其筐篋,以出其書,故云「鼓篋」也。

 

所以然者,欲使學者「孫其業」,謂恭順其所持經業。

 

○注「鼓篋」至「業也」。

 

○正義曰:鼓,謂擊鼓,故《大胥》云:「用樂者,以鼓征學士。」

 

《文王世子》云:「大昕鼓征,所以警眾也。」

 

《文王世子》云:謂天子視學之時,擊鼓警眾也。

 

若是凡常入學用樂,及為祭祀用樂者,「以鼓徵學士」是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學者不勸其業,師則以夏、楚二物以笞撻之。

 

所以然者,欲令學者畏之,收斂其威儀也。

 

○注「夏槄」至「禮者」。

 

○正義曰:《爾雅•釋木》云:「槄,山檟。」

 

郭景純云:「今之山楸。」

 

盧氏云:「扑作教刑。」

 

是撲撻犯禮者。

 

○「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

 

○夏氏云:「禘,大祭,在於夏。」

 

天子諸侯視學之時,必在禘祭之後。

 

「未卜禘」,謂未為禘也。

 

禘是大祭,必先卜,故連言之。

 

是未為禘祭,不視學。

 

所以然者,欲游其學者之志,謂優遊縱暇學者之志,不欲急切之,故禘祭之後,乃視學考校優劣焉。

 

○注「禘大」至「考校」。

 

○正義曰:「禘,大祭」,《爾雅•釋天》文。

 

云「天子諸侯既祭,乃視學」者,謂於夏祭之時,既為禘祭之後,乃視學考校。

 

當祭之年,故云「未卜禘,不視學」。

 

若不當禘祭之年,亦待時祭之後,乃視學也。

 

此視學,謂考試學者經業,或君親往,或使有司為之,非天子大禮視學也。

 

若大禮視學,在仲春、仲秋及季春,故《文王世子》云:「凡大合樂,必遂養老。」

 

注云:「大合樂,謂春入學舍菜合舞,秋頒學合聲。

 

於是時也,天子則視學焉。」

 

《月令》:「季春大合樂,天子率三公九卿而視學焉。」

 

與此別也。

 

視學既在夏祭之後,則天子春秋視學,亦應在春秋時祭之後。

 

此舉「未卜禘,不視學」,則餘可知也。

 

熊氏云:「此禘謂夏正郊天,視學謂仲春視學。

 

若郊天則不視學。」

 

若如熊氏義,禮不王不禘,鄭注何得云「天子諸侯既祭、乃視學」?

 

既連諸侯言之,則此禘非祭天。

 

熊說非也。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者,時觀,謂教者時時觀之,而不丁寧告語。

 

所以然者,欲使學者存其心也。

 

既不告語,學者則心憤憤,口悱悱,然後啟之,學者則存其心也。

 

○「幼者聽而弗問」。

 

○教學之法,若有疑滯未曉,必須問師,則幼者但聽長者解說,不得輒問,推長者諮問,幼者但聽之耳。

 

○「學不躐等也」者,學,教也。

 

躐,逾越也。

 

言教此學者,令其謙退,不敢逾越等差。

 

若其幼者輒問,不推長者,則與長者抗行,常有驕矜。

 

今唯使聽而不問,故云「學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者,倫理也。

 

言前七等之事,是教學大理也。

 

○「記曰」至「謂乎」,引舊記結上七事。

 

「凡學」,謂學為官,學為士者。

 

「官先事,士先志」者,若學為官,則先教以居官之事。

 

若學為士,則先喻教以學士之志。

 

故先七事,皆是教學居官及學士者。

 

○「其此之謂乎」者,記者所云:其此在上七事之謂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32:00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六


大學之教也,時。

 

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

 

有居,有常居也。

 

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

 

操縵,雜弄。

 

○操,七刀反,注同。

 

縵,未但反。

 

雜,徂合反。

 

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博依,廣譬喻也。

 

依或為衣。

 

○依,於豈反,注皆同。

 

不學雜服,不能安禮。

 

雜服,冕服、皮弁之屬。

 

雜,或為推。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興之言喜也,歆也。

 

藝,謂禮、樂、射、御、書、數。

 

○興,虛應反。

 

歆,許金反。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

 

藏,謂懷抱之。

 

脩,習也。

 

息,謂作勞休止於之息。

 

游,謂閒暇無事於之遊。

 

○閒音閒。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脩乃來。」

 

其此之謂乎!

 

敬孫,敬道孫業也。

 

敏,疾也。

 

厥,其也。

 

學者務及時而疾,其所脩之業乃來。

 

○樂其,音岳,又音洛,又五孝反。

 

離,力智反。

 

[疏]「大學」至「謂乎」。

 

○正義曰:此一節論教學之道,必當優柔寬緩,不假急速,游息孫順,其學乃成。

 

○「大學之教也,時」者,言教學之道,當以時習之。

 

○「教必有正業」者,正業,謂先王正典,非諸子百家,是教必用正典教之也。

 

○「退息必有居」者,退息,謂學者疲倦而暫休息。

 

有居,謂學者退息,必有常居之處,各與其友同居,得相諮決,不可雜濫也。

 

○「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者,此以下並正業積漸之事也。

 

此教樂也。

 

樂主和,故在前,然後須以積漸,故操縵為前也。

 

操縵者,雜弄也。

 

弦,琴瑟之屬。

 

學之須漸,言人將學琴瑟,若不先學調弦雜弄,則手指不便;

 

手指不便,則不能安正其弦。

 

先學雜弄,然後音曲乃成也。

 

○「不學博依,不能安詩」者,此教詩法者。

 

詩是樂歌,故次樂也。

 

博,廣也。

 

依,謂依倚也,謂依附譬喻也。

 

若欲學詩,先依倚廣博譬喻。

 

若不學廣博譬喻,則不能安善其詩,以詩譬喻故也。

 

○「不學雜服,不能安禮」者,此教禮法也。

 

前詩後禮,亦其次也。

 

雜服,自袞而下至皮弁至朝服玄端服屬。

 

禮謂《禮經》也。

 

《禮經》正體在於服章,以表貴賤。

 

今若欲學禮,而不能明雜衣服,則心不能安善於禮也。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者,此總結上三事,並先從小起義也。

 

興,謂歆喜也,故《爾雅》云:「歆、喜,興也。」

 

藝,謂操縵、博依、六藝之等。

 

若欲學《詩》、《書》正典,意不歆喜其雜藝,則不能耽玩樂於所學之正道。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者,故,謂因上起下之辭。

 

學雖積漸,故君子之人為學之法,恆使業不離身。

 

藏,謂心常懷抱學業也。

 

脩,謂脩習不能廢也。

 

息,謂作事倦息之時而亦在學也。

 

游,謂閒暇無事遊行之時亦在於學,言君子於學無時暫替也。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者,此明親師愛友也。

 

然,如此也。

 

若能藏、脩、游、息、游,無時暫替,能如此者,乃能安其所學業。

 

言安學業既深,必知此是深由本師,故至於親愛師也。

 

○「樂其友」者,師既獲親,而同志之友亦被於樂重。

 

然前三年樂群,五年親師,親師在樂群之後,而此前親後樂友者,群即友也,為義然也。

 

前明始學,故樂友在前。

 

此明學業已成,故親師為首矣。

 

○「而信其道」者,其道,已道也。

 

既親師樂友,已道深明,心自說信,不復虛妄。

 

一云:信師友之道,前安學,故乃親師樂友,後乃信道也。

 

○「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者,「輔」即友也,友主切磋,是輔已之道深遠也。

 

「離」猶違也。

 

已道深明,不復虛妄,心自信之。

 

若假令違離師友,獨在一處而講說,不違反於師友昔日之意旨,此則強立不返也。

 

○「《兌命》曰」者,引《尚書》合結之。

 

○「敬孫務時敏」者,此句結積習也。

 

當能敬重其道,孫順學業,而務習其時,疾速行之,故云「敬孫務時敏」。

 

敏,猶疾速也。

 

○「厥脩乃來」者,此句結親師敬道也。

 

厥,其也。

 

若敬孫以時,疾行不廢,則其所脩之業乃來。

 

謂所學得成也,所以尊師樂友。

 

「其此之謂乎」者,《兌命》所云,其此經之謂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33:0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六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呻,吟也。

 

占,視也。

 

簡謂之畢。

 

訊,猶問也。

 

言今之師自不曉經之義,但吟誦其所視簡之文,多其難問也。

 

呻,或為慕。

 

訊,或為訾。

 

○呻音申,一音親,吟也。

 

占,敕沽反,視也。

 

訊,字又作誶,音信,問也。

 

呻吟,魚金反,又作吟,同。

 

難,乃旦反。

 

訾,才斯反,又音紫。

 

言及於數,其發言出說,不首其義,動云「有所法象」而已。

 

○數,色住反。

 

進而不顧其安,務其所誦多,不惟其未曉。

 

使人不由其誠,由,用也。

 

使學者誦之而為之說,不用其誠。

 

教人不盡其材,材,道也,謂師有所隱也。

 

《易》曰「兼三材而兩之」,謂天地人之道。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教者言非,則學者失問。

 

○施,始移反,下同。

 

悖,布內反。

 

佛,本又作拂,扶弗反。

 

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

 

隱,不稱揚也。

 

不知其益,若無益然。

 

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

 

速,疾也。

 

學不心解,則亡之易。

 

○去,如字,又起呂反。

 

解,胡買反。

 

忘,亡亮反。

 

之易,以豉反,下文注皆同音。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刑猶成也。

 

[疏]「今之」至「由乎」。

 

○正義曰:此一節論教者違法,學者所以不成,是今師之失,故云「今之教者」。

 

○「呻其占畢」者,此明師惡也。

 

呻,吟也。

 

占,視也。

 

畢,簡也。

 

故《釋器》云:「簡謂之畢。」

 

言今之師,不曉經義,但詐吟長詠,以視篇簡而已。

 

○「多其訊」者,訊,問難也。

 

既自不曉義理,而外不肯默然,故假作問難,詐了多疑,言若已有解之然也。

 

○「言及於數」者,數,謂法象。

 

既不解義理,若有所言,而輒詐稱有法象也。

 

○「進而不顧其安」者,務欲前進誦習使多,而不曾反顧其義理之安,不謂義理危辟而不自知也。

 

○「使人不由其誠」者,人,謂學者也。

 

由,用也。

 

誠,忠誠。

 

使學者誦文,而已為之說義,心皆不曉而猛浪,是不用己之忠誠也。

 

○「教人不盡其材」者,材,道也。

 

謂已既不曉其義,而縱有所悟者,又不能多,恆恐人勝之,故凡有所知,又為所隱,惜不盡其道也。

 

○「其施之也悖」者,謂教者有上五者之短,故施教於人,違背其理也。

 

○「其求之也佛」者,佛,戾也,教者佛戾也。

 

教者既背違其理,其學者求之則又違戾。

 

受學者心既不解,求問於師,師又不曉違戾義意也。

 

○「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者,由師教既悖,而受者又違,故受學者弟子不荷師教之德,乃隱沒其師之學,而憎疾其師也。

 

「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者,師說既不曉了,故弟子受之,苦其難。

 

既難不解,故不自知其有益。

 

○「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者,學者勉力自強,雖得終竟其業,為心不曉解,其亡去之必速疾矣。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者,刑,猶成也。

 

言師教弟子不成,由此在上諸事,故云「其此之由乎」。

 

其此之由在上,謂此經文也。

 

以例推之,前文云「其此之謂乎」,則是他書所云其此經之謂乎。

 

○注「其發」至「而已」。

 

○正義曰:「其發言出說,不有其義」者,首,猶本也。

 

教者為弟子發言出說,不本其義理,謂不解此義之言也。

 

云「動云有所法象而已」者,既不解義理,舉動所云則言此義有所法象,猶若一則稱配大一,二則稱配二儀,但本義不然,浪為配當。

 

○注「務其」至「未曉」。

 

○正義曰:「務其所誦多」者,謂師務欲得所誦使多,釋經「進」也。

 

云「不惟其未曉」者,惟,思也,不思其誦得未曉解者,釋經「不顧其安」也。

 

○注「使學」至「其誠」。

 

○正義曰:「使學者」解經「使人」也,而「為之說」解經「不用其誠」也。

 

言師為學者而說,不用其忠誠實之心,以心不解,誑惑學者。

 

○注「材道」至「之道」。

 

○正義曰:鄭恐「材」是材藝,故以「材」為道。

 

道,謂道理。

 

言教人道理。

 

引「《易》曰」者,《易•說卦》文也。

 

但伏羲書上法天,下法地,中法人,謂之三材。

 

《說卦》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三材各有其兩,故云「兼三材而兩之」,而有六爻也。

 

鄭引之,證「材」為道也。

 

○注「教者」至「失問」。

 

○正義曰:教者言非,是其施之也悖;

 

學者失問,是其求之也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34:01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六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未發,情慾未生,謂年十五時。

 

○禁,居鴆反。

 

欲音欲。

 

當其可之謂時,可,謂年二十,時成人。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不陵節,謂不教長者、才者以小,教幼者、鈍者以大也。

 

施,猶教也孫,順也。

 

○鈍,徒困反。

 

相觀而善之謂摩。

 

不並問,則教者思專也。

 

摩,相切磋也。

 

○摩,莫波反,徐亡髲反。

 

嗯,息吏反。

 

磋,七多反。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興,起也。

 

[疏]「大學」至「由興」也。

 

○正義曰:此一節論教之得理,則教興也。

 

○「禁於未發之謂豫」者,發,謂情慾發也。

 

豫,逆也。

 

十五以前,情慾未發,則用意專一,學業易入。

 

為教之道,當逆防未發之前而教之,故云「禁於未發之謂豫」。

 

○「當其可之謂時」者,可,謂年二十之時。

 

言人年至二十,德業已成,言受教之端,是時最可也。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者,陵,猶越也。

 

節,謂年才所堪。

 

施,猶教也。

 

孫,順也。

 

謂教人之法,當隨其年才,若年長而聰明者,則教以大事,而多與之;

 

若年幼又頑鈍者,當教以小事,又與之少,是不越其節分而教之,所謂「孫,順也」,從其人而設教也。

 

○「相觀而善之謂摩」者,善,猶解也。

 

受學之法,言人人競問,則師思不專,故令弟子共推長者能者一人諮問,餘小不能者,但觀聽長者之問答,而各得知解。

 

此朋友琢磨之益,故謂之「摩」也。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者,結上四者。

 

興,起也。

 

四事並是教成之所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35:0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六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教不能勝其情慾。

 

格,讀如「凍各」之「各」。

 

扞格,不可入之貌。

 

○扞,胡半反,注同。

 

格,胡客反,又戶隔反。

 

扞格,不入也,注同。

 

勝音升,又升證反。

 

各,胡客反,下同。

 

此二字並從各,或水旁作非,一音戶各反。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時過則思放也。

 

○過,姑臥反。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脩。

 

小者不達,大者難識,學者所惑也。

 

○壞者怪,徐戶拜反。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不相觀也。

 

燕朋逆其師。

 

燕,猶褻也。

 

褻其朋友。

 

○燕音燕。

 

褻,息列反,下同。

 

燕辟廢其學。

 

褻師之譬喻。

 

○辟音譬,注及下「罕辟」同。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廢,滅。

 

[疏]「發然」至「廢也」。

 

○正義曰:此一節論學不依理,教之廢耳。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者,發,謂情慾既生也。

 

扞,謂拒扞也。

 

格,謂堅強。

 

若情慾既發而後乃禁,教則扞格於教,教之不復入也。

 

是教弱而欲強,為教不勝矣。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者,時過,謂學時巳過,則心情放蕩,雖欲追悔欲學,精明巳散,徒勤苦四體,終難成也。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脩」者,雜施,謂教雜亂無次越節,則大才輕其小業,小才苦其大業,並是壞亂之法,不可復脩治也。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者,獨學,謂獨自習學而無朋友。

 

言有所疑,無可咨問,則學識孤偏鄙陋,寡有所聞也。

 

○「燕朋逆其師」者,以前四條皆反上教之所興,此「燕朋」、「燕譬」,特加二條,不與上相對。

 

燕朋,謂燕褻朋友,不相遵敬,則違逆師之教道也。

 

○「燕譬廢其學」者,譬,譬喻也。

 

謂義理鉤深,或直言難曉時,須假設譬喻,然後可解。

 

而墮學之徒,好褻慢笑師之譬喻,是廢學之道也。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者,結上六事,是廢學之由。

 

前興有四,後廢有六者,庾云:「不褻朋友及師之譬喻,自是學者之常理。

 

若不為燕朋、燕譬,則亦不足以致興。」

 

言若作此燕朋、燕譬,則學廢朁矣。

 

○注「格讀」至「之各」。

 

○正義曰:言格是堅強,譬如地之凍,則堅強難入,故云「如凍各之各」。

 

但今人謂地堅為各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36:00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六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道,示之以道塗也。

 

抑,猶雜也。

 

開,為發頭角。

 

○道音導,注「道示」及下同。

 

強,沈其良反,徐其兩反,下同。

 

為,於偽反,下「為學者」同。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思而得之則深。

 

[疏]「君子」至「喻矣」。

 

○正義曰:此一節明君子教人方便善誘之事。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者,喻,猶曉也;

 

道,猶示也;

 

牽,謂牽逼。

 

師教既識學之廢興,故教喻有節,使人曉解之法,但廣開道,示語學理而巳。

 

若人苟不曉知,亦不逼急,牽令速曉也。

 

○「強而弗抑」者,抑,推也。

 

謂師微勸學者,使神識堅強,師當隨才而與之,使學者不甚推抑其義而教之。

 

○「開而弗達」者,開,謂開發事端,但為學者開發大義頭角而巳,亦不事事使之通達也。

 

○「道而弗牽則和」者,此下三句,釋上三事之所由也。

 

若心苟不曉而牽逼之,則彼心必生忿恚,師與弟子不復和親。

 

今若但示正道,寬柔教之,則彼心和而意乃覺悟也。

 

○「強而弗抑則易者,賀氏以為:師但勸強其神識,而不抑之令曉,則受者和易,和易亦易成也。

 

○「開而弗達則思」者,但開發義理,而不為通達,使學者用意思念,思得必深,故云「則思」也。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者,結上三事之功,若師能教弟子如此三事,則可謂「善教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36:59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六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失於多,謂才少者。

 

失於寡,謂才多者。

 

失於易,謂好問不識者,失於止,謂好思不問者。

 

○好,呼報反,下「好思」、「好述」同。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救其失者,多與易則抑之,寡與止則進之。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疏]「學者」至「者也」。

 

○正義曰:此一節明教者識學者之心,而救其失也。

 

故云「學者有四失,教者必先知之」。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者,一失也。

 

假若有人才識淺小,而所學貪多,則終無所成,是失於多也。

 

○「或失則寡」者,二失也。

 

或有人才識深大,而所學務少,徒有器調,而終成狹局,是失於寡少也。

 

○「或失則易」者,三失也。

 

至道深遠,非凡淺所能,而人不知思求,唯好氾濫外問,是失在輕易於妙道,故云「或失則易」,此是「學而不思則罔」。

 

○「或失則止」者,四失也。

 

人心未曉知,而不肯諮問,惟但止住而自思之,終不能達其實理,此失在於自止也。

 

此是「思而不學則殆」。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者,結前四失,是由人心之異故也。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者,結救失四事。

 

師既前識其四心之不同,故後乃能隨失而救之也。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者,使學者「和易以思」,是長善,使學者無此四者之失,是救失,唯善教者能知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37:5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六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言為之善者,則後人樂放傚。

 

○長,丁丈反,下文及注同。

 

教如字,一本作學,胡孝反。

 

放,方往反。

 

傚,胡教反。

 

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師說之明,則弟子好述之,其言少而解。

 

臧,善也。

 

○臧,子即反。

 

解,胡買反,下文注同。

 

[疏]「善歌」至「志矣」。

 

○正義曰:此一節論教者若善,則能使學者繼其志於其師也。

 

言學者繼師之志,記者以善歌而比喻之,故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

 

善歌,謂音聲和美,感動於人心,令使聽者繼續其聲也。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者,設譬既畢,故述其事,而言善教者必能使後人繼其志,如善歌之人能以樂繼其聲,如今人傳繼周、孔是也。

 

○「其言也約而達」者,此釋所以可繼之事。

 

言善為教者,出言寡約,而義理顯達易解之。

 

○「微而臧」者,微,謂幽微。

 

臧,善也。

 

謂義理微妙,而說之精善也。

 

○「罕譬而喻」者,罕,少也。

 

喻,曉也。

 

其譬罕少而聽者皆曉。

 

○「可謂繼志矣」者,能為教如上,則可使後人繼其志意。

 

不繼聲而繼志者,本為志設,故不繼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8 13:38:59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六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

 

能博喻然後能為師;

 

能為師然後能為長;

 

能為長然後能為君。

 

美惡,說之是非也。

 

長,達官之長。

 

○惡,烏路反,又如字。

 

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弟子學於師,學為君。

 

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

 

師善則善。

 

《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

 

此之謂乎!

 

四代:虞、夏、殷、周。

 

[疏]「君子」至「謂乎」。

 

○正義曰:此一節明為師法。

 

君子,謂師也。

 

教人至極之美,可以為君長之事。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者,三王、四代所以敬師,隨器與之,是至學之易;

 

隨失而救之,是至學之難。

 

○「而知其美惡」者,罕譬而喻,言約而達,是為美。

 

反此則為惡也。

 

○「然後能博喻」者,博喻,廣曉也。

 

若知四事為主,觸類長之,後乃得為廣有曉解也。

 

○「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者,前能廣解,後乃可為人作師也。

 

○「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者,為師是學優,學優宜仕,故能為一官之長也。

 

○「能為長然後能為君」者,既能治一官之長有功,能為一國之君也。

 

○「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師既有君德,則弟子就師可學為君之德,故前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即是學能為君也。

 

○「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者,師善,則能教弟子,弟子則能為君,故弟子必宜慎擇其師,不可取惡師也。

 

○「《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者,引舊《記》結此擇師之重也。

 

三王,謂夏、殷、周,四代,則加虞也。

 

言三王、四代雖皆聖人,而無不擇師為慎,故云「唯其師」。

 

庾云:「舉四代以兼包三王,所以重言者證前云「擇師不可不慎」,即此「唯其師」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1 06:2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