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1:3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記:記憶是智慧的倉庫。 </STRONG></P>
<P><BR><STRONG>如何記? </STRONG></P>
<P><BR><STRONG>一是用腦反復回憶默記; </STRONG></P>
<P><BR><STRONG>二是寫筆記、卡片、備忘錄; </STRONG></P>
<P><BR><STRONG>三是背誦,最好能不假思索背誦如流; </STRONG></P>
<P><BR><STRONG>四是多實踐。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1:4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用:即臨床、教學、科研實踐。 </STRONG></P>
<P><BR><STRONG>這既是學習目的,也是理論知識最終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歸宿。 </STRONG></P>
<P><BR><STRONG>實踐應是多多益善,要堅持不斷地進行。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1:5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寫:主要指寫總結論文。 </STRONG></P>
<P><BR><STRONG>首先要注意選題命題。 </STRONG></P>
<P><BR><STRONG>其次是多寫,學習顯微鏡發明者列文虎克那種不斷研究不斷的寫的精神。 </STRONG></P>
<P><BR><STRONG>還要多改,文章不厭百回改,要千錘百煉,像托爾斯泰所說改它十遍二十遍。 </STRONG></P>
<P><BR><STRONG>以上十字治學法,如在每字之後加個勤字,那就是成功的秘訣———「十字訣」了。 </STRONG></P>
<P><BR><STRONG>假令轉換成以人的肢體感官概括,「十勤」又可歸納為「六勤」,即口勤(問、誦)、目勤(覽、見)、耳勤(聽)、腿勤(訪)、腦勤(思、記)、手勤(用、寫)。 </STRONG></P>
<P><BR><STRONG>有此「六勤」,能最大限度發揮它們的積極性,就表明學得主動,可望有成。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2: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六勤」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要注意發揮其互補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如根據學習形式不同,配合主次有異:聽課以耳勤為主,也得認真思考; </STRONG></P>
<P><BR><STRONG>隨診以目、腦勤為主,口、耳、手、足勤輔之。 </STRONG></P>
<P><BR><STRONG>「六勤」中,目、腦、手勤又是重點。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2:1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五步」:指學習程式與步驟而言。 </STRONG></P>
<P><BR><STRONG>對每一學習內容和階段,一般都按五步迴圈法學習。 </STRONG></P>
<P><BR><STRONG>第一步是學,「學而知之」,「好學近乎智」乃至理名言。 </STRONG></P>
<P><BR><STRONG>向書本學、向人學,又是學好中醫的兩條必由之路。 </STRONG></P>
<P><BR><STRONG>第二步是記,即與遺忘鬥爭。 </STRONG></P>
<P><BR><STRONG>若漫不經心,知識如過眼云煙,瞬息即逝,白費功夫。 </STRONG></P>
<P><BR><STRONG>第三步是整,學和記積累多了,應分階段整理; </STRONG></P>
<P><BR><STRONG>筆記、卡片等要分類歸納、索引、編目,做到一索即得。 </STRONG></P>
<P><BR><STRONG>第四步是用,學不致用不足取; </STRONG></P>
<P><BR><STRONG>當然還要活學活用。 </STRONG></P>
<P><BR><STRONG>第五步是寫,用後寫總結論文,汲取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昇華為理論,以利再戰。 </STRONG></P>
<P><BR><STRONG>每寫一次,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新境界。 </STRONG></P>
<P><BR><STRONG>以上五步,指一般治學過程而言,並非不能越雷池一步。 </STRONG></P>
<P><BR><STRONG>如學了之後,不一定經過記整,未嘗不可即時就用; </STRONG></P>
<P><BR><STRONG>五步也並非缺一不可,如無特殊心得體會,未必都得硬寫。 </STRONG></P>
<P><BR><STRONG>五步中,學用是重點,前者一般指理論,後者主要指實踐,由理論而實踐,又由實踐而理論,如此螺旋式上升; </STRONG></P>
<P><BR><STRONG>循環往復,周而復始,以至無窮。 </STRONG></P>
<P><BR><STRONG>五步迴圈法,實由此衍化而來。 </STRONG></P>
<P><BR><STRONG>十法五步,畢竟屬方法學範疇,要成功,歸根結底還得靠勤奮。 </STRONG></P>
<P><BR><STRONG>所謂天才、機遇、勤奮是成功三要素。 </STRONG></P>
<P><BR><STRONG>其實,勤能補拙,天才出於勤奮,「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與得、愚與失之間,並無必然聯繫; </STRONG></P>
<P><BR><STRONG>機遇亦可爭取,良機仍需靠人把握。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2: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關於無創痛「針灸」問題自提出無(微)創痛經穴刺激療法將在未來針灸舞臺扮演主角以來,輿論頗多關注,認為這是針灸發展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符合「三個面向」的戰略時空觀,前景可喜。 </STRONG></P>
<P><BR><STRONG>然而,持異議者則憂心忡忡,斷然否定,認為:①命題矛盾。 </STRONG></P>
<P><BR><STRONG>既云針灸,為何涉及鐳射、經穴貼壓……諸多與針灸風馬牛不相關的概念? </STRONG></P>
<P><BR><STRONG>②創痛難免,也無需避免。 </STRONG></P>
<P><BR><STRONG>不少患者接受針灸快感成癮,有創痛針灸療效尚佳,置療效於不顧而侈談工具改革,是把發展針灸引入岐途,不應因噎廢食。 </STRONG></P>
<P><BR><STRONG>③工具的異化,必然衝擊傳統模式,帶來療效滑降,未來實難預卜。 </STRONG></P>
<P><BR><STRONG>④勢必否定針刺手法、得氣、艾灸等千古定論,導致針灸精髓的拋棄與丟失。 </STRONG></P>
<P><BR><STRONG>⑤發展無創痛「針灸」,必然否定有創痛針灸,因此,這不是發展戰略,而是消滅戰略。 </STRONG></P>
<P><BR><STRONG>⑥微弱刺激,豈是萬能! </STRONG></P>
<P><BR><STRONG>總之,鼓吹無創痛化,實屬導向錯誤,不是發展針灸的正確目標方向,而是把它引進死胡同。 </STRONG></P>
<P><BR><STRONG>上述問題,有必要進一步商榷。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2:3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命題與由來無創痛「針灸」學,即運用不造成創傷或痛苦的工具或操作、接觸刺激體表經穴以防治疾病的一門新興醫學。 </STRONG></P>
<P><BR><STRONG>但須指出:第一,不摒棄傳統的無創痛工具與操作; </STRONG></P>
<P><BR><STRONG>第二,醫療工具多樣化了,仍需應用經穴,包括無固定部位的阿是穴在內。 </STRONG></P>
<P><BR><STRONG>第三,並非絕無創痛。 </STRONG></P>
<P><BR><STRONG>輕度的酸、麻、脹……及皮膚小水泡的潰破等,不完全排除。 </STRONG></P>
<P><BR><STRONG>基於如上所述,故命題並不矛盾; </STRONG></P>
<P><BR><STRONG>何況針灸兩字冠以「」號,即表示內涵特殊。 </STRONG></P>
<P><BR><STRONG>之所以仍稱「針灸」,乃因:它仍包括了傳統的針、溫灸在內; </STRONG></P>
<P><BR><STRONG>鐳射「針」,穴壓……療法脫胎於針灸,與針灸基本理論與機理相通,且都應用經穴獲得效應; </STRONG></P>
<P><BR><STRONG>這些療法又多是針灸醫生使用; </STRONG></P>
<P><BR><STRONG>現代教材、雜誌期刊、學術會議……仍習慣地把它作為針灸學的內容。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2:4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歷代醫家致力於針灸減痛者不乏其人,如葛洪、竇材、龔信、吳師機……,均卓有建樹。 </STRONG></P>
<P><BR><STRONG>50年代《大眾針灸》、《山東醫刊》、《廣東中醫》陸續發表無痛針法文章,提示為共同追求。 </STRONG></P>
<P><BR><STRONG>所謂「快感成癮」,究屬少數; </STRONG></P>
<P><BR><STRONG>「創痛難免」,未必盡然; </STRONG></P>
<P><BR><STRONG>「無需避免」,則未免背離人道。 </STRONG></P>
<P><BR><STRONG>如今,探索新工具的觸角,延伸到現代科技的各個領域,異彩紛呈的聲、光、電、磁、冷熱……工具不斷湧現,給無創痛「針灸」注入了新的活力,改變了這個大「家族」的成員結構。 </STRONG></P>
<P><BR><STRONG>如超聲「針」、紅紫外線穴位照射、鐳射「針」、微波「針」、微弱的穴位電流、穴位藥物離子導入、經穴磁療、液氮穴位冷凍(冷凍增熱治療儀)、酒、醋、泥砂、坎離砂、化學熱療墊穴敷……,大批現代理療工具的引進、滲入、結合,冶經穴與理療於一爐,既源於針灸理療,又高於針灸理療,成為中西醫學嫁接點上萌發出來的一門交叉前沿學科。 </STRONG></P>
<P><BR><STRONG>可見,無創痛「針灸」,源遠流長,古已有之。 </STRONG></P>
<P><BR><STRONG>當今又有長足進展,它有眾多的療法與較豐富的理論,表明已不僅僅是一種療法,而是一門正在自發邁向顯科學的潛科學。 </STRONG></P>
<P><BR><STRONG>稱之為醫學,實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並非人為地標新立異。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2: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必要性與可行性發展無創痛「針灸」的意義:①舒適安全地接受治療,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STRONG></P>
<P><BR><STRONG>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生活水準的提高,這種願望更加強烈。 </STRONG></P>
<P><BR><STRONG>實現無創痛,不但順應了民意,也為它順利走向世界,開了綠燈,利於消除所謂「針刺能導致交叉感染而成為愛滋病等傳染媒介」的疑慮。 </STRONG></P>
<P><BR><STRONG>②最大限度地減免疾病或療法給病人帶來的痛苦,也是醫生的天職。 </STRONG></P>
<P><BR><STRONG>此外,對減輕勞動強度,取代長時間操作和留針,減少施術次數與頻繁就診,精確控制刺激量,發揮各種療法的特長與優勢以至提高療效,也有重要意義。 </STRONG></P>
<P><BR><STRONG>③春秋戰國以來,中藥發展速度大大超越了針灸,這與針灸本身存在這個致命弱點並非無關。 </STRONG></P>
<P><BR><STRONG>武則天對針刺破皮流血的反感與震怒,道光帝下詔禁止太醫院針灸一科……,同情者大有人在,顯然成為發展針灸的巨大阻力。 </STRONG></P>
<P><BR><STRONG>克服創痛,勢必皆大歡喜,受到更加廣泛的支持與真誠的歡迎,從而為加速針灸發展排除障礙、鋪平道路。 </STRONG></P>
<P><BR><STRONG>④冶金時代,金屬針代替了石器時的砭石,如今,人類社會已進入高度文明發達的新時代,引進現代眾多的物理、化學、生物……無創痛工具以取代金屬針,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與中醫現代化進程。 </STRONG></P>
<P><BR><STRONG>任何事物不發展就會消亡,在現代醫學突飛猛進的今天,各種醫療手段都在激烈競爭,各顯身手,如果針灸固步自封,不求進取,實屬生存危機。 </STRONG></P>
<P><BR><STRONG>故發展無創痛針灸,還是針灸救亡的需要,決非危言聳聽。 </STRONG></P>
<P><BR><STRONG>無創痛「針灸」已有多種行之有效的療法,有大量臨床實踐與古今文獻,有一支熱心於學科建設的隊伍,有現代的儀器設備與科學技術,有整個社會的支持……,加之五花八門的新工具不斷湧現,基礎條件與可行性具備,預計扮演主角,不是沒有可能。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3: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是戰略突破口,非戰略目標無創痛「針灸」學,是在關於發展針灸戰略一文中提出來的(原稱經穴無痛醫學),故有人誤認為這就是發展針灸的戰略目標; </STRONG></P>
<P><BR><STRONG>就是排斥傳統的有創痛針灸。 </STRONG></P>
<P><BR><STRONG>只提工具改革,不管療效如何,是捨本逐末、偏離正確的方向與目標。 </STRONG></P>
<P><BR><STRONG>針灸發展的戰略目標,主要應瞄準高效、速效、特效、長效、安全、無苦、簡便、經濟,療效又是前提; </STRONG></P>
<P><BR><STRONG>而戰略突破口應是推行工具革新,發展無創痛療法。 </STRONG></P>
<P><BR><STRONG>前者是目的,是主攻方向; </STRONG></P>
<P><BR><STRONG>後者則是達到上述目的的一種手段。 </STRONG></P>
<P><BR><STRONG>目標與突破口、目的與手段概念各異,不可混為一談。 </STRONG></P>
<P><BR><STRONG>但是,二者又緊密相關,相互依存,不可對立起來看待。 </STRONG></P>
<P><BR><STRONG>發展無創痛「針灸」並非不顧療效,它仍把提高療效放在頭等重要位置,同時也兼顧了可接受性,是大好事,不存在偏離正確方向與目標問題。 </STRONG></P>
<P><BR><STRONG>無創痛「針灸」的發展,就是對傳統針灸的發展,是事物推陳出新,有旺盛生命力的表現,決不能看作是它的消滅。 </STRONG></P>
<P><BR><STRONG>即使一旦基本取代,也應視為傳統針灸在前進道路上出現的飛躍與突破,是量變到質變的標誌,表明它提高到一個嶄新階段。 </STRONG></P>
<P><BR><STRONG>應當為之慶倖,不必無病呻吟! </STRONG></P>
<P><BR><STRONG>(四)前景預測療效是根本,是生命線,是任何醫學賴以生存延續的必備條件。 </STRONG></P>
<P><BR><STRONG>故預測前景,必先立足於療效,聚焦於現實; </STRONG></P>
<P><BR><STRONG>分析現狀與發展趨勢,判定目標實現的可能性。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3:1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古代無創痛工具與操作,歷經千百年應用而長盛不衰,表明療效無庸置疑。 </STRONG></P>
<P><BR><STRONG>現代工具與針刺艾灸比較有無優越之處則需深入探討。 </STRONG></P>
<P><BR><STRONG>這裡略舉數例,以窺一斑。 </STRONG></P>
<P><BR><STRONG>重慶醫科大學兒科醫院有人報告,用氦氖鐳射照射與針灸分組對照治療小兒腸炎110例,二組均取足三里、三陰交、陰交等穴。 </STRONG></P>
<P><BR><STRONG>結果鐳射組69例中,治癒55例,針灸組41例中,治癒29例,療效相仿。 </STRONG></P>
<P><BR><STRONG>北京兒童醫院有人報告,用微波與針灸對照觀察治療小兒遺尿症110例,二組均用關元、中極、腎俞、大椎等穴。 </STRONG></P>
<P><BR><STRONG>結果:微波組66例中,愈42例; </STRONG></P>
<P><BR><STRONG>針灸組44例中,愈20例。 </STRONG></P>
<P><BR><STRONG>經統計學處理,療效無顯著差異。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3: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報告,用王不留行籽壓耳與埋針對照,觀察治療遺尿症百例,均取耳穴腎、心、皮質下、興奮點……,療程1~3個月。 </STRONG></P>
<P><BR><STRONG>結果,王不留行組322例,愈58例,顯效73例; </STRONG></P>
<P><BR><STRONG>耳針組61例,愈10例,顯效16例。 </STRONG></P>
<P><BR><STRONG>「發現兩者之間的療效極近似」。 </STRONG></P>
<P><BR><STRONG>認為「完全可用壓籽代埋針」以「減少小兒的痛苦及避免造成耳廓感染的危險」。 </STRONG></P>
<P><BR><STRONG>它如:用上海產YDZ-4型軟管低溫治療機,以液氮冷凍穴位,治療咳喘204例,取肺俞、膻中等穴,顯效加痊癒率7455%。 </STRONG></P>
<P><BR><STRONG>用磁貼中脘、天樞、氣海穴等治蛔蟲病114例,有效率952%。 </STRONG></P>
<P><BR><STRONG>用遠紅外線照射阿是加命門、腎俞並用電興奮機作按摩點送,治療急性腰扭傷248例,愈183例。 </STRONG></P>
<P><BR><STRONG>雖均未設對照組,但與針灸治療報告比較,療效並不遜色。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3:3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再如江西省人民醫院有人於神闕拔罐治蕁麻疹,江西醫學院二附院有人用氣功運氣結合點按攢竹下等治頑固性呃逆,陝西某單位研製了一種獲尤里卡金獎的「魔針」治療了許多疾病,昆明醫學院一附院以自製全息磁鍼儀用於臨床診療……,都治癒了不少有創痛針灸失效的病例; </STRONG></P>
<P><BR><STRONG>至於用針刺無效而改用藥物穴位敷貼而取效者,也不罕見。 </STRONG></P>
<P><BR><STRONG>足見無創痛「針灸」對某些人、某些病的療效,還有獨到之處。 </STRONG></P>
<P><BR><STRONG>推廣運用,不僅不導致療效滑降,且有可能提高。 </STRONG></P>
<P><BR><STRONG>上述報告雖然科學的嚴密性有待提高,可確定性有待進一步驗證,但新工具有易接受等特點,即使療效稍低,潛力與吸引力仍然甚大,臨床也將列為首選療法。 </STRONG></P>
<P><BR><STRONG>再看發展趨勢。 </STRONG></P>
<P><BR><STRONG>這裡選擇有權威性、代表性文摘、論文索引,統計近40年來發表的針灸臨床論文如下:1951~1958年1375篇,其中無創痛法應用僅52篇,占4%弱。 </STRONG></P>
<P><BR><STRONG>且大多是用溫和灸、指針等,治療病種相當少。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3:4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71~1978年912篇,其中無創痛法應用為96篇,占10%強。 </STRONG></P>
<P><BR><STRONG>用到鐳射、超聲波、磁、微波、經穴壓敷……20余種工具,所治病症約50余種。 </STRONG></P>
<P><BR><STRONG>1981~1987年1283篇,其中無創痛法應用達241篇,占20%弱,使用頻率大大增加; </STRONG></P>
<P><BR><STRONG>新增工具有穴位冷凍機等,所治病症已擴展到百種左右。 </STRONG></P>
<P><BR><STRONG>可見,無創痛「針灸」應用,近20年呈急劇上升趨勢,展現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3: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五)無意否定手法補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伴隨著針刺艾灸的棄用,不是對操作手法徹頭徹尾的否定嗎? </STRONG></P>
<P><BR><STRONG>手法應用的意義如何? </STRONG></P>
<P><BR><STRONG>對不同病人病情是否確有不同操作要求? </STRONG></P>
<P><BR><STRONG>針刺是否必須講究手法? </STRONG></P>
<P><BR><STRONG>答復是肯定的。 </STRONG></P>
<P><BR><STRONG>因為它符合近代實踐研究得出的刺激強度時間與效果密切相關的結論。 </STRONG></P>
<P><BR><STRONG>至於古代手法補瀉理論,既要看到其中必有合理部分,如燒山火、透天涼以針感的涼熱作為目標,把針感與機體機能反應結合起來,以便客觀、合理、實際,然而究竟用何種操作手法準確無誤地達此目的? </STRONG></P>
<P><BR><STRONG>成功率如何? </STRONG></P>
<P><BR><STRONG>……規律仍有待揭示。 </STRONG></P>
<P><BR><STRONG>還有迎隨補瀉,古說有八種左右,以何說為准? </STRONG></P>
<P><BR><STRONG>以刺激輕重分補瀉,《千金》與《針灸大成》所述枘鑿,又何以適從? </STRONG></P>
<P><BR><STRONG>大多不分物件部位……僅僅單方面硬性機械規定撚轉,提插要求,豈非對「補瀉效應與機體的機能狀態有著密切關係」這一事實的否定? </STRONG></P>
<P><BR><STRONG>加之古人對補瀉手法的描述,往往缺乏明朗化、標準化,實施困難,故近代學者大多只強調得氣,採取強、中、弱三種刺激,且多是一般定性,缺乏嚴格定量; </STRONG></P>
<P><BR><STRONG>多是意念控制,缺乏客觀指標,科研結論甚少,因而古代手法仍處於精華糟粕難分狀態。 </STRONG></P>
<P><BR><STRONG>提倡無創痛「針灸」,並不干涉手法應用研究的自由。 </STRONG></P>
<P><BR><STRONG>對待學術,還是多思路、多格局、多途徑好,即使是公認為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段進行再探索,也未必不是好事。 </STRONG></P>
<P><BR><STRONG>無創痛「針灸」,並非絕無手法操作可言。 </STRONG></P>
<P><BR><STRONG>它何嘗沒有刺激參數、強度、時間、頻率、波型的定量控制? </STRONG></P>
<P><BR><STRONG>不過內容、形式、手段、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4:0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六)應允許對「氣至而有效」提出質疑放棄針刺,必然無所謂「氣至」,那麼,「氣至而有效」,豈非成了空話! </STRONG></P>
<P><BR><STRONG>這裡,應首先界定「氣至」的範圍與內涵。 </STRONG></P>
<P><BR><STRONG>「氣至」《內經》本無確指。 </STRONG></P>
<P><BR><STRONG>可能與當時針砭交替這個歷史背景有關。 </STRONG></P>
<P><BR><STRONG>只是到了元明時代。 </STRONG></P>
<P><BR><STRONG>《標幽賦》才有明確生動的描述,此後一般認為:主要指針刺引起患者的酸、麻、脹、重、冷、熱、痛、癢或蟻走感、水波樣感、觸電感……針感而言。 </STRONG></P>
<P><BR><STRONG>直到現在,人們大都這樣理解《內經》「氣至」的本義。 </STRONG></P>
<P><BR><STRONG>「氣至而有效」,應認為「氣至」是有效的基礎和前提,不可理解為凡「氣至」者必效。 </STRONG></P>
<P><BR><STRONG>此語歷來為學者共識、認同,奉為神聖不可侵犯的信條。 </STRONG></P>
<P><BR><STRONG>《衛生寶鑒》載,元代針灸大師竇漢卿曾與當時名醫羅天益言談中,透露了這一信念。 </STRONG></P>
<P><BR><STRONG>如今,針灸工作者總是千方百計追求針感、激發針感與控制針感以期獲得最佳療效。 </STRONG></P>
<P><BR><STRONG>果真要氣至才有效,氣不至則無效嗎? </STRONG></P>
<P><BR><STRONG>應當說肯定者不乏事實根據,然而不無疑竇:第一,是否已有足夠的科學論據,絕對肯定它是定理? </STRONG></P>
<P><BR><STRONG>抑或仍屬流行意識,慣性意念範圍? </STRONG></P>
<P><BR><STRONG>第二,為何溫和灸、穴位壓敷……不強調「氣至」,現代腕踝針不要求針感,亦能取得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可見,提出質疑,並非毫無根據。 </STRONG></P>
<P><BR><STRONG>不少科學理論看似天衣無縫,實際未必無懈可擊。 </STRONG></P>
<P><BR><STRONG>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也遇到了挑戰,何況其他! </STRONG></P>
<P><BR><STRONG>質疑、挑戰能促進認識的深化,帶來理論的突破。 </STRONG></P>
<P><BR><STRONG>適者生存,不必擔憂! </STRONG></P>
<P><BR><STRONG>近年來,隨著經絡感傳(亦稱針感,當屬氣至現象)研究的深入,揭示了感傳有顯性、隱性之分,前者一般指患者主觀意識到針感放射,後者乃借助現代器械檢測其主觀意識不到的感傳軌跡。 </STRONG></P>
<P><BR><STRONG>隱性感傳這個新概念的提出,表明得氣定義內涵的外延,為解釋無創痛「針灸」,提供了理論依據。 </STRONG></P>
<P><BR><STRONG>提示隱性得氣也許是其作用途徑之一。 </STRONG></P>
<P><BR><STRONG>有人通過針刺內關調整心功能觀察,記錄了心電圖、心音圖、心阻抗血流圖變化。 </STRONG></P>
<P><BR><STRONG>證明兩種感傳,均對針效有顯著影響,這就進一步證實了「氣至而有效」,也許確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STRONG></P>
<P><BR><STRONG>無創痛「針灸」並非絕無顯性得氣,其作用機理仍可用感傳理論解釋。 </STRONG></P>
<P><BR><STRONG>它雖不主張出現令人難以忍受的針感,但得氣奧秘,同樣需要揭示。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4:1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七)施灸未必用艾以各種熱刺激取代艾灸,是對灸必用艾百分之百的推倒。 </STRONG></P>
<P><BR><STRONG>固然,否認灸必用艾,目前為時尚早,但是,灸不用艾,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STRONG></P>
<P><BR><STRONG>《肘後備急方》記載的竹茹、紙屑、黃蠟灸,許多古典著作中的桑枝、桃枝、燈火、日光灸……,一致表明灸用工具材料,並不局限於艾葉,朱璉《新針灸學》提出的煙草灸,近年來報導的電熱灸、紅外線穴位照射……,還有用棉花點燃灸病損處治帶狀皰疹30例,全部治癒。 </STRONG></P>
<P><BR><STRONG>或用黃麻搓線浸入硫磺、麝香酒中,取出待乾點燃,於患部施灸,治女陰白斑50例,愈者26例。 </STRONG></P>
<P><BR><STRONG>或劃點火柴速按穴上爆灸,取隱白、脾俞、腎俞等,治功能性子宮出血40例,4次治癒30例,顯效8例,無效2例。 </STRONG></P>
<P><BR><STRONG>如此等等,說明凡是可燃或加熱器物,均可用作熱源與灸具,且療效可與艾灸媲美。 </STRONG></P>
<P><BR><STRONG>這就動搖了灸必用艾的傳統觀念。 </STRONG></P>
<P><BR><STRONG>同時也尖銳地提出了艾灸究竟是熱效應還是藥效應? </STRONG></P>
<P><BR><STRONG>抑或二者兼而有之這個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假如確有藥效應,為何不用艾亦效? </STRONG></P>
<P><BR><STRONG>而強調一律用艾,難道說艾葉萬能? </STRONG></P>
<P><BR><STRONG>各種施灸器物沒有特異性作用嗎? </STRONG></P>
<P><BR><STRONG>灸必用艾與灸不用艾,看來都有可以肯定和否定的一面,也有難以肯定或否定的另一面,只有進一步闡明其藥理作用以及作用途徑,弄清艾煙對人體有益(空氣消毒)還是有害(空氣污染)? </STRONG></P>
<P><BR><STRONG>再比較各種灸法的劣優,以及適應症之後,才能作出正確的結論。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4: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八)微弱刺激不應萬能一律用微弱的刺激,未必能全面適應千差萬別的客觀需求,這一認識應當說是對的。 </STRONG></P>
<P><BR><STRONG>創痛的大小與有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刺激量的大小與強弱(當然不應是必然聯繫)。 </STRONG></P>
<P><BR><STRONG>廢止創痛,一般意味著大而強的刺激沒有存在的必要。 </STRONG></P>
<P><BR><STRONG>然而強刺激對某些疾病,患者似有特殊需要。 </STRONG></P>
<P><BR><STRONG>例如:近代連篇累牘報導,用強烈難忍的燒灼起泡化膿灸治療支氣管哮喘獲得了良效; </STRONG></P>
<P><BR><STRONG>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一教授在西醫電休克治精神分裂症的基礎上,研製出電針休克機,用以治療狂躁型患者刺激強度幾達極限,但副作用小,安全度增加,一般只需施術數次,即可達90%以上臨床近期治癒率,說明強刺激的臨床療效不可抹煞。 </STRONG></P>
<P><BR><STRONG>今後如何與弱刺激進行嚴格的對照觀察,很有必要研究。 </STRONG></P>
<P><BR><STRONG>強與弱的兩種刺激,應當說都有實踐意義。 </STRONG></P>
<P><BR><STRONG>在70年代掀起的那股強刺激熱中,有人提出刺激越強則療效越佳,足夠而強大的刺激量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STRONG></P>
<P><BR><STRONG>此說雖未免偏激,但至少說明強刺激不可偏廢。 </STRONG></P>
<P><BR><STRONG>總之,發展無創痛「針灸」,是指在基本保證療效的前提下而說的,並不一概排斥有創痛。 </STRONG></P>
<P><BR><STRONG>當前,正如強弱刺激都應並存一樣,針灸創痛的有無,也應同時並存。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4:3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九)如何發展發展無創痛「針灸」,必先端正認識,強化革新意識。 </STRONG></P>
<P><BR><STRONG>首先,要看到針灸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理論模式的規範性、精確性……有待提高,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實在很多。 </STRONG></P>
<P><BR><STRONG>有創痛針灸的缺陷眾所周知,無創痛「針灸」則具有歷史性、創造性、發展性、超前性等許多特點,雖然目前的不成熟性依然很大,與社會傳統有一定距離,但它畢竟是多數人的合理要求與殷切期望,因此,一定要克服傳統儒學惰性與因循守舊思想,為它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使之能與有創痛針灸展開角逐,爭取在未來針灸舞臺扮演主角。 </STRONG></P>
<P><BR><STRONG>必須強調,發展無創痛「針灸」,不能拋棄有創痛針灸中的精華和有用部分,目前應當象美國發展無刀型導管、鐳射、聲波組成的遙控手術一樣,不排斥手術刀的應用。 </STRONG></P>
<P><BR><STRONG>應允許共同發展。 </STRONG></P>
<P><BR><STRONG>其次是制訂規劃,宏觀引導,群策群力,腳踏實地進行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 </STRONG></P>
<P><BR><STRONG>通過一個個疾病、一種種療法的對照觀察總結,最後優勝劣汰,用優選法逐步完善這門科學。 </STRONG></P>
<P><BR><STRONG>要力爭30年內使它在針灸臨床上的應用,達到50%以上。 </STRONG></P>
<P><BR><STRONG>至於最終能否取代,尚難以預料。 </STRONG></P>
<P><BR><STRONG>即使能夠實現,也不能一蹴而就,畢其功於一役,金屬針取代砭石,也走過了漫長的歷程。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04: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試論發展針灸戰略籌畫發展我國針灸的全局性大謀略決策,是關係到針灸將要走向何方的一項系統工程。 </STRONG></P>
<P><BR><STRONG>近30多年來,我國針灸雖然進展迅速,但也存在戰略目標、主攻方向不甚明確; </STRONG></P>
<P><BR><STRONG>系統運籌、宏觀引導不夠; </STRONG></P>
<P><BR><STRONG>科研低水準重復較多,重在理論積累,缺乏理論突破等傾向。 </STRONG></P>
<P><BR><STRONG>為了儘快改變不利局面,把發展針灸引向正確軌道,根據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指導思想,著手從戰略高度發展規劃,製定發展藍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STRONG></P>
<P><BR><STRONG>影響發展針灸的因素很多,本文僅從醫學競爭角度提些個人見解。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