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5:5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這裡重點論述三棱針放血療法問題。 </STRONG></P>
<P><BR><STRONG>我臨床常用放血療法,是由於:(1)《內經》論放血治病法甚多,肯定不是無稽之談; </STRONG></P>
<P><BR><STRONG>(2)金元四大家用此法獲得了較好療效,又經歷代名醫如薛立齋、郭又陶、夏春農等在實踐中作了反復的驗證; </STRONG></P>
<P><BR><STRONG>(3)我臨床體會到放血療法確能補其他療法之不足。 </STRONG></P>
<P><BR><STRONG>如急性扁桃體炎,原先用毫針刺耳輪三點(即耳輪的上中下各一處,距離相等),不放血,有一定療效。 </STRONG></P>
<P><BR><STRONG>1969年在江西醫大門診時,曾治一重症病已三日的患者,扁桃體腫大幾乎填滿了咽喉上部,影響語言及進食,曾用藥治未效。 </STRONG></P>
<P><BR><STRONG>當即於上穴施三棱針擠出血液少許,患者立感輕鬆,次日腫消大半,連針五日痊癒。 </STRONG></P>
<P><BR><STRONG>又如1953年夏在家鄉農村治小兒驚厥,多用毫針刺十宣、八邪有效; </STRONG></P>
<P><BR><STRONG>後讀劉完素《素問玄機氣宜保命集》,其中有「大煩熱,晝夜不息,刺十指間出血,謂之八關大刺。 </STRONG></P>
<P><BR><STRONG>1967年在治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過程中,改用此法,退熱止痙,更為顯著。 </STRONG></P>
<P><BR><STRONG>我治神經官能症,按《內經》癲狂病放血法施治,但只有當每穴放血達到一毫升以上時才有較好療效,否則療效不佳。 </STRONG></P>
<P><BR><STRONG>這裡聯想到清代名醫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慨歎放血療法失傳,其原因也許正在於此。 </STRONG></P>
<P><BR><STRONG>因放血太少,可影響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太多,又使人見而生畏,拒絕接受。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6:0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有的疾病,似以應用化學藥物刺激為優。 </STRONG></P>
<P><BR><STRONG>如穴位注射小劑量藥物治療閉經,我省婦女保健院的經驗證明,較單純用化學藥物或針刺優越。 </STRONG></P>
<P><BR><STRONG>我在1960年到龍南縣巡迴醫療,用單純針刺中極、關元、氣海、三陰交、大赫、歸來、地機、血海諸穴,每次針3~4個,僅40%左右的患者有效。 </STRONG></P>
<P><BR><STRONG>後來改用卵泡素1毫克注入上述穴位,日一次,注射7天後,繼用黃體酮5毫克(每天量),注射三天,一般均可治癒。 </STRONG></P>
<P><BR><STRONG>這顯然是穴位刺激與化學療法相加起到了互相促進作用,不僅節約了藥物,也減少了激素的副反應。 </STRONG></P>
<P><BR><STRONG>還有些病,似以應用生物製品刺激為佳。 </STRONG></P>
<P><BR><STRONG>如潰瘍病、支氣管哮喘等,臨床用穴位注羊腸線法治療,較毫針療法等為優。 </STRONG></P>
<P><BR><STRONG>1981年治某造紙廠一幹部,患右側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已年餘,訴以往用毫針療法只能保持一天內有效,過時復發。 </STRONG></P>
<P><BR><STRONG>乃改用一號羊腸線注入穴位,兩次而愈,隨訪年餘未見發作。 </STRONG></P>
<P><BR><STRONG>然而,有的患者,並非自始至終都適用此種療法。 </STRONG></P>
<P><BR><STRONG>如1983年春治一患者,始患肩胛手臂等處遊走痛已月餘,實驗室檢查示血沉較快,類風濕因數弱陽性,於肩貞、秉風、臂、曲池等穴注羊腸線2~3釐米,二次後疼痛消失,半年未再發。 </STRONG></P>
<P><BR><STRONG>後又出現左手腕腫痛,局部不紅熱,據上述經驗,仍於外關、陽谿等穴注線,三次毫無進展,乃改用毫針刺上穴,一次而腫消痛止大半,四次而愈。 </STRONG></P>
<P><BR><STRONG>說明注線療法的適應證也是有限度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6:1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固然,有的病只需用一種療法即可獲效; </STRONG></P>
<P><BR><STRONG>但在某些情況下,必須採用多種療法配合應用。 </STRONG></P>
<P><BR><STRONG>如1976年我在突尼斯治遺尿症甚多,一般用氯酯醒作穴位注射,療效尚可。 </STRONG></P>
<P><BR><STRONG>但有些患者療效不佳,當加用風池注線及毫針刺八穴後,則較快地控制了病情。 </STRONG></P>
<P><BR><STRONG>以上說明,選療法在針灸處方中與選腧穴同樣重要。 </STRONG></P>
<P><BR><STRONG>各種疾病,不僅有最佳穴位,也有最佳療法。 </STRONG></P>
<P><BR><STRONG>探索針灸處方的最佳療法,也是今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6:2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操作———第三要素元代杜思敬《濟生拔萃?針經摘英集》云:「其病並依穴針灸,或有不愈者何? </STRONG></P>
<P><BR><STRONG>答曰:一則不中穴; </STRONG></P>
<P><BR><STRONG>二則雖中穴,刺之不及其分; </STRONG></P>
<P><BR><STRONG>三則雖及其分,氣不至出針; </STRONG></P>
<P><BR><STRONG>四則雖氣至,不明補瀉,故其病成。 </STRONG></P>
<P><BR><STRONG>說明影響療效的因素很多,其中操作也是重要因素。 </STRONG></P>
<P><BR><STRONG>針刺補瀉手法歷來為醫家重視,尤其到了明代,更是眾說紛紜,出現了不少互相矛盾的說法。 </STRONG></P>
<P><BR><STRONG>如撚轉補瀉,有人說左轉為補,右轉為瀉,有人則持相反看法; </STRONG></P>
<P><BR><STRONG>又如疾徐補瀉,也有類似情況。 </STRONG></P>
<P><BR><STRONG>再如《千金翼方》第28卷《用針法》謂「補瀉之時,以針為之,重則為補,輕則為瀉」,既未明確指出是指刺激手法的輕重,抑或針下得氣的輕重而言,又與現代之稱輕刺激為補、重刺激為瀉之說互為枘鑿。 </STRONG></P>
<P><BR><STRONG>我臨床是依據《靈樞?官能》篇:「瀉必用圓,切而轉之,……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以及《針灸大成》「其瀉者,有鳳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撚針頭,如飛騰之象,一一放,……其補者,有餓馬搖鈴,用右手大指食指撚針頭,如餓馬無力之狀,緩緩前進則長,後退則短」等而應用的。 </STRONG></P>
<P><BR><STRONG>再結合針下得氣情況,以針感輕者為補,重者為瀉。 </STRONG></P>
<P><BR><STRONG>實踐證明,有一定臨床意義。 </STRONG></P>
<P><BR><STRONG>如急腹症多實,針感強則止痛消炎作用較好; </STRONG></P>
<P><BR><STRONG>又如視神經萎縮,一般病程較長,虛證居多,針刺療效甚佳,但體壯實者宜強針感,體弱而氣血不足者宜輕針感。 </STRONG></P>
<P><BR><STRONG>當然,在某種情況下也可變通掌握,不必拘泥。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6:3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疾病多屬正虛邪實或虛實夾雜,故補瀉兼施一法,尤為臨床常用。 </STRONG></P>
<P><BR><STRONG>例如坐骨神經痛,既有正氣不足的一面,也有氣滯血瘀等邪實的一面。 </STRONG></P>
<P><BR><STRONG>原先,我只注意祛邪,採用局部穴以重刺激施治,不少患者於針後出現疼痛加劇,煩躁不安。 </STRONG></P>
<P><BR><STRONG>後來學習我省針灸界老前輩徐少廷先生的針健側法,消除了這種反應,從而重新制訂了患側用補,健側用瀉,雙管齊下的治療原則,提高了治療效果,杜絕了副反應。 </STRONG></P>
<P><BR><STRONG>在疾病過程中,虛實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故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也常用到。 </STRONG></P>
<P><BR><STRONG>如重症小兒消化不良,虛證開始表現較突出,故宜先施補法; </STRONG></P>
<P><BR><STRONG>俟病情好轉,體質漸佳,則採用瀉法。 </STRONG></P>
<P><BR><STRONG>又如面神經麻痹症,開始多邪實,面部感覺麻木,宜用瀉法以驅邪; </STRONG></P>
<P><BR><STRONG>但治療一段時間後,外邪基本消除,面部反應敏感,此時則宜改用輕刺激的補法以收功。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6: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針刺補瀉手法是針灸臨床處方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 </STRONG></P>
<P><BR><STRONG>如何結合人體反應性探索最佳補瀉手法及其原理,將是研究工作中的重點。 </STRONG></P>
<P><BR><STRONG>再看灸法操作,現今通用的艾卷灸已有悠久的歷史,明代朱權的《壽域神方》中早有記載。 </STRONG></P>
<P><BR><STRONG>比它更古老的艾炷灸,目前已應用甚少,似已被人遺忘。 </STRONG></P>
<P><BR><STRONG>我認為這是一種不應有的現象,因為,艾炷灸雖然操作不大方便,但療效確有獨到之處。 </STRONG></P>
<P><BR><STRONG>回憶兒時叔父為祖父治大腿癰,服藥收效甚微,後用艾炷隔蒜灸法,很快使腫消痛止。 </STRONG></P>
<P><BR><STRONG>50年代初,我參加了趙爾康老師主辦的中華針灸學社函授學習,當時在農村也常遇到癤、癰、疽一類疾病,單用艾炷灸也收到較好效果,特別是對未成膿初起者,收效更佳; </STRONG></P>
<P><BR><STRONG>而採用艾卷灸法治療者則療效較差。 </STRONG></P>
<P><BR><STRONG>說明艾炷灸操作不可偏廢。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見,選擇最佳針灸操作,也是一門值得深入探討的學問。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6: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四)時間———第四要素掌握時間要素的重要性,正如《靈樞?衛氣行》所說:「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 </STRONG></P>
<P><BR><STRONG>時間要素,這裡除外按時取穴如子午流注等,約可包括以下六個方面:1總的治療時間。 </STRONG></P>
<P><BR><STRONG>一個病人大約需要多少時間治療? </STRONG></P>
<P><BR><STRONG>這是處方時應當考慮到的。 </STRONG></P>
<P><BR><STRONG>有些慢性病雖難作出準確的預測,但可試用針灸5~10次,以觀後效。 </STRONG></P>
<P><BR><STRONG>如需繼續治療,多數療程較長,有的甚至數年才可結束治療。 </STRONG></P>
<P><BR><STRONG>至於急性炎症、急性傳染病,一般治療時間只需3~5天,少數疾患需要三周左右。 </STRONG></P>
<P><BR><STRONG>掌握總的治療時間很重要。 </STRONG></P>
<P><BR><STRONG>我在臨川縣巡迴醫療期間,曾治一急性結膜炎患者,刺睛明、合谷等穴一次,患者頓覺輕鬆,因當時正忙於處理其他急診患者,拔針即匆匆離去,未告知需多少時間才可治癒。 </STRONG></P>
<P><BR><STRONG>當第三天再去看他時,紅腫變本加厲,且表示不願繼續接受針刺治療,認為針灸無根治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本來,急性結膜炎,一般只要每日針2~3次,連續治2~3日基本可治癒的,然而這個患者卻因不瞭解這些情況及中斷治療而失去信心,是個教訓。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7:0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每療程的間隔時間。 </STRONG></P>
<P><BR><STRONG>對不少慢性病,目前一般以針刺7~10次為一療程,每日一次,每療程間隔3~5天再進行下一療程。 </STRONG></P>
<P><BR><STRONG>這是因為連續無休止地進行針灸,一方面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和患者的痛苦,另方面也可影響療效。 </STRONG></P>
<P><BR><STRONG>臨床上如面癱等,都是在療程間隔時間內出現明顯好轉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7:1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選擇施術的時間。 </STRONG></P>
<P><BR><STRONG>對某些疾病也不可忽視。 </STRONG></P>
<P><BR><STRONG>曾治一失眠患者,每日上午針三陰交、神門等穴,雖有一些好轉,但不穩定。 </STRONG></P>
<P><BR><STRONG>後改於每日下午4~5時施術,效果更顯著。 </STRONG></P>
<P><BR><STRONG>一些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等,以經前3~5天開始治療,連續7~10次更佳。 </STRONG></P>
<P><BR><STRONG>如不孕症,用此法也取得了較好療效。 </STRONG></P>
<P><BR><STRONG>還有一些週期性發作病,如瘧疾等,《內經》早已告訴我們:「先其發時如食頃乃刺之」,實踐證明亦為經驗之談。 </STRONG></P>
<P><BR><STRONG>至於許多疾病都要注意抓緊有利時機,施行早期治療,則是一致公認的治療原則。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7: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每次治療的間隔時間。 </STRONG></P>
<P><BR><STRONG>一般慢性病,多是一天治療一次,少數可每隔2~3天施術一次; </STRONG></P>
<P><BR><STRONG>但對一些需及早控制病情發展的急性傳染病、急性炎症等,則需每隔5~6小時針灸一次,不可間隔太長,這是因為刺激療法的作用,也只能保持一定時間,超過了這個時限,就會失去作用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7: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5所需留針的時間。 </STRONG></P>
<P><BR><STRONG>對一些急性痛症、危重病症顯得特別重要。 </STRONG></P>
<P><BR><STRONG>如初學針灸,對急腹症多不留針,止痛作用差,後來留針1~2小時並採用間歇運針法,提高了止痛率。 </STRONG></P>
<P><BR><STRONG>又如治普通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用長達10多個小時留針法,24例中除一例無效外,余均於5~10小時退熱,5~7天痊癒出院。 </STRONG></P>
<P><BR><STRONG>再如70年代廣州、長沙等地治療各種中毒性休克,均用久留針法,他們觀察到雖多數患者於針刺後半小時左右血壓開始上升,但也有少數重症,需經幾小時甚至10多個小時留針運針的過程,才能使血壓回升。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7: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6鞏固療效的治療時間。 </STRONG></P>
<P><BR><STRONG>這是指一些經治療後症狀消失的患者以求根治而言,目的是為了防止復發。 </STRONG></P>
<P><BR><STRONG>例如急性炎症,在症狀消除之後,一般還需繼續治療3~5次; </STRONG></P>
<P><BR><STRONG>對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闌尾炎,則需較多次數治療以鞏固療效。 </STRONG></P>
<P><BR><STRONG>針灸治療時間選擇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當然,上述治療時間,也不是絕對的。 </STRONG></P>
<P><BR><STRONG>例如瘧疾在發時針刺,張子和就給我們開創了先例; </STRONG></P>
<P><BR><STRONG>又如婦科疾病,非經期針灸亦非絕不可行。 </STRONG></P>
<P><BR><STRONG>其規律仍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7:5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五)結語腧穴、療法、操作、時間既是針灸處方的四大要素,也是決定療效的四大要素,決不能只注意其中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些方面。 </STRONG></P>
<P><BR><STRONG>四大要素的作用,都有相對的特異性。 </STRONG></P>
<P><BR><STRONG>但臨床療效,有時是四大要素中的某一因素起主導作用,有時又是相互補充協同作用的結果。 </STRONG></P>
<P><BR><STRONG>由於從理論到實踐還有距離,處方還要通過正確的臨床實施才能實現其成效,故熟練掌握腧穴及針灸技術操作尤其重要。 </STRONG></P>
<P><BR><STRONG>影響針灸療效的因素很多,其中規律性至今尚未完全揭示。 </STRONG></P>
<P><BR><STRONG>尋求最佳腧穴、最佳療法、最佳操作、最佳治療時間尚有待廣泛深入地探索。 </STRONG></P>
<P><BR><STRONG>(吳元黔編) 倡久病怪病必有瘀說的顏德馨 顏乾麟整理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7: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編者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顏德馨教授,江蘇丹陽人,幼承家學,得先嚴顏亦魯先生之薪傳,後入上海中國醫學院深造,又得名師指點,崇奉「廣讀書可以變化氣質,聞異說可以擷其精英」,上下求索,造詣殊深。 </STRONG></P>
<P><BR><STRONG>顏氏從醫50余載,長期從事疑難病證的治療研究,學術上推崇氣血學說,診病以「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為綱,倡「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說,創立「衡法」理論,提出「氣虛血瘀是導致機體衰老的主要機制」的論點,其所主持的抗衰老科研課題曾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STRONG></P>
<P><BR><STRONG>主要學術著作有《餐芝軒醫集》、《活血化瘀法臨床實踐》、《醫方囊秘》、《顏德馨醫藝薈萃》等,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論著曾獲上海市衛生系統科技進步獎、上海鐵路局及鐵道部科技獎等。 </STRONG></P>
<P><BR><STRONG>本文介紹顏氏「氣血病變是臨床辨證之本」的臨床醫療觀點和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白塞氏病、男科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老年性癡呆以及瘀血辨證的經驗,很有特色; </STRONG></P>
<P><BR><STRONG>名案三則均屬於危重症和疑難病例,其治療效果卓著,充分反映了顏氏的學術經驗和臨證膽識,值得後學者認真學習和借鑒。 </STRONG></P>
<P><BR><STRONG>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變化而生。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調經論》 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無論外感內傷,要知初病傷人何物,不能傷臟腑,不能傷筋骨,所傷者,無非氣血。 </STRONG></P>
<P><BR><STRONG>———王清任《醫林改錯》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4 14:18: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顏德馨</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男,江蘇丹陽人,1920年生,現任上海鐵道醫學院教授、中醫研究室主任,上海鐵路中心醫院主任醫師。 </STRONG></P>
<P><BR><STRONG>歷任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上海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上海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鐵道部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選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評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科委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兼臨床組長,上海市中醫藥工作委員會顧問等職。 </STRONG></P>
<P><BR><STRONG>顏氏幼承家學,尊翁為著名中醫顏亦魯先生。 </STRONG></P>
<P><BR><STRONG>顏氏自幼由父親傳授《內經》、《本草經》及仲景的醫籍等,並侍診父側,抄方或整理醫案。 </STRONG></P>
<P><BR><STRONG>亦魯先生在當地有「顏善人」之美譽,凡上門求治者不論貧富貴賤,怨親妍媸,視同一等,每視一症,必精心竭慮,嘗自書「非憑藥物圖名利,但願人身悉康健」楹聯懸於中堂,其醫德醫風有口皆碑,這對顏氏的道德情操的培養和立志「仁愛為懷,濟世救人」打下良好基礎。 </STRONG></P>
<P><BR><STRONG>1936年,顏氏考入上海中國醫學院學習,這時期他不僅系統學習傳統的中醫理論,而且還廣泛閱讀與醫學有關的書籍,凡筆記小說及民間善本圖書,無不搜求,並利用學習之餘,先後從師秦伯未、方公溥、高芷蘋、單養和、祝味菊、徐小圃、盛心如等滬上名醫,認真汲取各家之長。 </STRONG></P>
<P><BR><STRONG>顏氏認為,功夫在詩外,廣讀書可以變化氣質,聞異說可以擷其精英,各家各派自有特色,必須兼而學之。 </STRONG></P>
<P><BR><STRONG>青年時代的扎實學習,為顏氏日後在醫學領域裡上下求索,探索未知創造了有利條件。 </STRONG></P>
<P><BR><STRONG>從學校畢業後,顏氏隨父親懸壺於丹、滬之間,頗獲時譽。 </STRONG></P>
<P><BR><STRONG>在丹陽的一段時間裡,憑著自己廣博的醫學知識,他一邊行醫一邊為當時的《新生報》、《中山日報》、《丹報》分別主辦了三個醫藥副刊:《民眾醫藥》、《醫瑣》、《中國醫藥》,通函問病,傳遞資訊,內容新穎,生動活潑,深為讀者所歡迎。 </STRONG></P>
<P><BR><STRONG>有一年家鄉疾病盛行,他施診給藥,便利貧病,歷經二載為鄉里稱道。 </STRONG></P>
<P><BR><STRONG>解放後,顏氏放棄了開業中醫的優厚收入,主辦黃浦區第一聯合診所,任院委主任兼副所長,1956年調入上海鐵路中心醫院、上海鐵道醫學院,從事教學、科研、醫療等多項工作。 </STRONG></P>
<P><BR><STRONG>顏氏在學術上服膺張景岳、葉天士、王清任三家。 </STRONG></P>
<P><BR><STRONG>謂景岳敢於反對丹溪「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提出「陽非有餘,真陰不足」的論點,批評東垣把相火與邪火混為一談,宣導「相火乃君火之輔,同是人之真元」之說; </STRONG></P>
<P><BR><STRONG>服膺葉天士匯劉河間辛涼解表、王好古三焦分論、吳又可疫從口鼻而入、王肯堂熱入心包之眾說,創立「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衛氣營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的新法; </STRONG></P>
<P><BR><STRONG>評價王清任為活血化瘀大師,在前人基礎上,開創活血化瘀治療疑難病證之先河。 </STRONG></P>
<P><BR><STRONG>在治學上十分欣賞齊白石的一句話:「像我神者生,學我形者死」。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當中醫既要汲取歷代醫學之經驗,對各家各派的長處,均應反復揣摩,親歷實踐,同時又不能固守前輩的陳規,不能局限於傳統的理論,對前輩和傳統的東西,也應學神,而不是學形。 </STRONG></P>
<P><BR><STRONG>所以顏氏不論在科研上,還是在醫療中,思路十分活躍,並能不斷創新:70年代,他從事中醫治療白血病的研究,首創白血病的分型證治; </STRONG></P>
<P><BR><STRONG>60年代,開展對瘀血證的探討,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說; </STRONG></P>
<P><BR><STRONG>70年代,開始對疑難病證的治法進行摸索,創立了衡法理論; </STRONG></P>
<P><BR><STRONG>80年代,主持中藥延緩衰老的科研工作,首倡「氣虛血瘀是導致機體衰老的主要機制」的論點,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STRONG></P>
<P><BR><STRONG>顏氏歷年來共發表論文100余篇,著有《餐芝軒醫集》、《活血化瘀療法臨床實踐》、《醫方囊秘》、《氣血與長壽》、《中國中醫抗衰老秘訣》、《顏德馨醫藝薈萃》等書,其著作迭獲上海市衛生系統科技進步獎、上海市鐵路局與鐵道部科技進步獎、雲南省優秀出版物獎。 </STRONG></P>
<P><BR><STRONG>顏氏多次應邀去美國、臺灣、香港等地講學並多次獲獎狀、獎盃,為弘揚祖國醫藥文化作出了貢獻。 <BR></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5 19:33:1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辨病以「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為綱(一)氣血病變是臨床辨證之本顏氏根據《內經》「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之說,認為氣血是形體、臟腑、經絡、九竅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行之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起著營養和聯絡臟腑組織、表裡上下的作用,人的生、長、壯、老、病、死,儘管其表現形式不同,但歸根到底,都離不開氣血的變化。 </STRONG></P>
<P><BR><STRONG>氣血以流暢和平衡為貴,若氣血失暢,平衡失常,則會引起一系列連鎖的臟腑寒熱虛實病變,從而導致疾病叢生,因此,八綱、衛氣營血、六經、臟腑、病因等辨證方法均離不開氣血的變化。 </STRONG></P>
<P><BR><STRONG>八綱辨證雖無氣血二字,但氣血即貫於八綱之中。 </STRONG></P>
<P><BR><STRONG>陰陽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氣血,正如《壽世保元》所謂:「人生之初,具此陰陽,則亦具此血氣,所以得全生命者,氣與血也」,血氣未並,陰陽平衡,五臟安定,反之,氣血以並,陰陽失衡,病形已成; </STRONG></P>
<P><BR><STRONG>表裡之辨與氣血密切相關,表證病邪在衛在氣,裡證病邪在營在血; </STRONG></P>
<P><BR><STRONG>虛實辨證不能舍氣血而言虛實。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刺志篇》謂:「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形實,氣虛形虛,脈實血實,脈虛血虛」,虛證多兼氣虛或血虛,實證皆夾氣血瘀滯; </STRONG></P>
<P><BR><STRONG>寒熱之變均直接影響氣血正常功能,熱則煎熬氣血,寒則凝澀氣血。 </STRONG></P>
<P><BR><STRONG>據此,顏氏指出,氣血病變是臨床辨證之本,也是疑難病證的辨證之本。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5 19:33:3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靈樞?口問篇》謂:「夫百病之始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怒,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脈厥絕,脈道不通……乃失其常」,指出病邪不論來自何方,首先均干擾氣血的功能,而使之紊亂,以致陰陽失衡,經脈瘀阻不通,氣血循行失常。 </STRONG></P>
<P><BR><STRONG>顏氏認為,這既是常見病的發病過程,也是疑難病證的發病規律。 </STRONG></P>
<P><BR><STRONG>疑難病證雖然表現奇異少見,致病因素錯綜復雜,但在復雜的病變中大多要涉及氣血,進而造成臟腑組織功能紊亂。 </STRONG></P>
<P><BR><STRONG>不論是器質性病變,還是功能性疾病,均以氣血失常為樞紐。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調經論》則謂:「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STRONG></P>
<P><BR><STRONG>「守」即保持之意,「守經隧」即謂要保持氣血在經脈中運行通暢。 </STRONG></P>
<P><BR><STRONG>顏氏認為氣血通暢不僅反映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的充盈健旺,也表明臟腑組織生理功能的正常。 </STRONG></P>
<P><BR><STRONG>氣血衝和,萬病不生,一旦氣滯血凝,臟腑經脈失其所養,功能失常,疾病即隨之而起,因此,在診治疑難病證中,必須重視氣血流暢這個重要環節。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5 19:34: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顏氏根據《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的理論,提出「氣為百病之長」之說。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氣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周流全身,以溫煦內外,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得以正常活動,若勞倦過度,或情志失調,或六淫外襲,或飲食失常,均可使氣機失常,而出現氣滯、氣逆、氣虛、氣陷等病理狀態,並波及五臟六腑、表裡內外、四肢九竅,產生種種疾病。 </STRONG></P>
<P><BR><STRONG>正如張景岳所言:「夫百病皆生於氣,正以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故其在外則有六氣之侵,在內則有九氣之亂,而病之為虛為實,為熱為寒,甚其變態,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正一氣字足以盡之,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 </STRONG></P>
<P><BR><STRONG>同時,氣機升降失常也是導致痰飲、瘀血等內生的根本原因。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5 19:34: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氣為血帥,氣能行津,氣機一旦失常,即可引起血滯致瘀,津停致痰,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謂:「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不去,由氣之不順也。 </STRONG></P>
<P><BR><STRONG>《醫學入門》謂:「人知百病生於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胎也。 </STRONG></P>
<P><BR><STRONG>凡寒熱、蜷攣、痹痛、癮疹、瘙癢、好忘、好狂、驚惕、迷悶、痞塊、疼痛、癃閉、遺溺等症及婦人經閉、崩中、帶下,皆血病也。 </STRONG></P>
<P><BR><STRONG>顏氏指出,氣分、血分是疾病發展的兩個分期,邪之傷人,始而傷氣,繼而傷血,或因邪盛,或因正虛,或因失治、誤治,邪氣久戀不去,必然伏於血分。 </STRONG></P>
<P><BR><STRONG>他根據《素問?繆刺論》謂:「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必舍於經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葉天士「初病在氣,久病入血」之說,主張對痼疾、頑症、勞傷沉屙、累月積年之內傷雜病、疑難重症從血論治。 </STRONG></P>
<P><BR><STRONG>顏氏指出,氣血失和是臟腑失調和機體病變的集中表現,它與任何一臟一腑的病變都密切關連。 </STRONG></P>
<P><BR><STRONG>氣血不和,循行受阻,勢必導致臟腑功能紊亂,進而疾病叢生,所以從氣血角度辨證,可以把握疾病在機體中的整體病機,通過調和氣血即可調整臟腑功能,使其從病理狀態轉至正常的生理狀態,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5 19:34:5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提倡「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說(一)疑難病證從瘀論治疑難病證大多表現為寒熱錯雜,虛實並見,邪正混亂,但其病機則均涉及氣血。 </STRONG></P>
<P><BR><STRONG>顏氏根據疑難病的病程纏綿,病因復雜,症狀怪異多變等特點,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論點。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疑難病證中,瘀血為害尤為多見,無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初病多氣結在經,久病則血傷入絡,導致氣滯血瘀,故瘀血一證,久病多於新病,疑難病多於常見病。 </STRONG></P>
<P><BR><STRONG>久病、頻發之病從瘀:顏氏認為初病在氣,久病入絡是病變發展的規律,疑難病纏延不去,反復發作,導致體內氣血流行受阻,脈絡中必有瘀凝,如《素問?痹論》謂:「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失疏,故不通」; </STRONG></P>
<P><BR><STRONG>《難經》謂:「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 </STRONG></P>
<P><BR><STRONG>《東醫寶鑒》亦謂:「久病日輕夜重,便是瘀血」; </STRONG></P>
<P><BR><STRONG>清代傅山更明確指出:「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年深堅固之沉疾,破日久閉結之瘀滯」; </STRONG></P>
<P><BR><STRONG>故對病時輕時重,時發時止,年久不愈的沉屙、頑症、痼疾當從瘀治。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