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六)應允許對「氣至而有效」提出質疑放棄針刺,必然無所謂「氣至」,那麼,「氣至而有效」,豈非成了空話!
這裡,應首先界定「氣至」的範圍與內涵。
「氣至」《內經》本無確指。
可能與當時針砭交替這個歷史背景有關。
只是到了元明時代。
《標幽賦》才有明確生動的描述,此後一般認為:主要指針刺引起患者的酸、麻、脹、重、冷、熱、痛、癢或蟻走感、水波樣感、觸電感……針感而言。
直到現在,人們大都這樣理解《內經》「氣至」的本義。
「氣至而有效」,應認為「氣至」是有效的基礎和前提,不可理解為凡「氣至」者必效。
此語歷來為學者共識、認同,奉為神聖不可侵犯的信條。
《衛生寶鑒》載,元代針灸大師竇漢卿曾與當時名醫羅天益言談中,透露了這一信念。
如今,針灸工作者總是千方百計追求針感、激發針感與控制針感以期獲得最佳療效。
果真要氣至才有效,氣不至則無效嗎?
應當說肯定者不乏事實根據,然而不無疑竇:第一,是否已有足夠的科學論據,絕對肯定它是定理?
抑或仍屬流行意識,慣性意念範圍?
第二,為何溫和灸、穴位壓敷……不強調「氣至」,現代腕踝針不要求針感,亦能取得療效?
可見,提出質疑,並非毫無根據。
不少科學理論看似天衣無縫,實際未必無懈可擊。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也遇到了挑戰,何況其他!
質疑、挑戰能促進認識的深化,帶來理論的突破。
適者生存,不必擔憂!
近年來,隨著經絡感傳(亦稱針感,當屬氣至現象)研究的深入,揭示了感傳有顯性、隱性之分,前者一般指患者主觀意識到針感放射,後者乃借助現代器械檢測其主觀意識不到的感傳軌跡。
隱性感傳這個新概念的提出,表明得氣定義內涵的外延,為解釋無創痛「針灸」,提供了理論依據。
提示隱性得氣也許是其作用途徑之一。
有人通過針刺內關調整心功能觀察,記錄了心電圖、心音圖、心阻抗血流圖變化。
證明兩種感傳,均對針效有顯著影響,這就進一步證實了「氣至而有效」,也許確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無創痛「針灸」並非絕無顯性得氣,其作用機理仍可用感傳理論解釋。
它雖不主張出現令人難以忍受的針感,但得氣奧秘,同樣需要揭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