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大小總論合參】
蓋痰者,水也。
有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是無火之痰,痰清而稀;
陰虛火動,火結為痰,是有火之痰,痰稠而濁。
稠者為痰,稀者為飲,水濕其本也,得火則結為痰,隨氣升降,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在背則冷,在脅則脹,其變不可勝窮。
析而言之,痰有五,飲亦有五,而治法因之以變,在脾經者名曰濕痰,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食滯,其痰滑而易出。
在肺經者名曰燥痰,脈澀面白,氣上喘促,洒淅寒熱,悲愁不樂,其痰澀而難出。
在肝經者,名曰風痰,脈弦面青,四肢滿悶,便溺秘澀,時有燥怒,其痰青而多泡。
在心經者,名曰熱痰,脈洪面赤,煩熱心痛,口乾唇燥,時多喜笑,其痰堅而成塊。
在腎經者,名曰寒痰,脈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點而多稀。
若其人索盛今瘦,水走腸間轆轆有聲,心下冷極,名曰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名曰懸飲,飲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名曰溢飲。
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名曰支飲,膈滿嘔吐,喘 寒熱,腰背痛,目淚出。
其人振振惡寒,身 惕者,名曰伏飲更有一種,非痰非飲,時吐白沫,不甚稠枯,此氣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不可用利藥,宜六君子東加益智仁以攝之。
嗟乎!
五痰五飲,證各不同,稍或不詳,妄投藥劑,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至如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為濕土,喜溫燥而惡寒潤,故二術星夏為要藥,肺為燥金,喜涼潤而惡溫燥,故二母、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二者易治,鮮不危困,每見世俗惡半夏之燥,一見有痰,便以貝母代之。
若是脾痰則胃氣易傷,飲食愈減矣。
即使肺痰,亦毋過於涼潤,以傷中州,稍用脾藥,以生肺金,方為善治,蓋即肺中之濁痰,亦以脾中之濕為母,故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然天下無逆流之水,由乎風也。
人身無倒上之痰,由乎氣也。
故善痰治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更不治痰而補脾,脾得健運,而痰自化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