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脈咳嗽合參】
肺為氣出入之道,故五臟之邪上蒸於肺而為嗽也。
然風寒暑濕有不為嗽者,蓋因所感者重,不留於皮毛,徑傷臟腑,而成傷寒溫熱諸病。
七情亦有不為嗽者,蓋病尚淺,只在本臟,未傳入肺,所以傷寒以有嗽為輕,而七情飢飽之嗽,必久而後發為重也。
夫津液既凝為痰,則不復生血,以周潤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秘結,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
若能化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
然不得過行燥削,使痰濕既消,津液亦槁,去濕留熱,又非其治矣。
務使化痰復為津液,猶化盜賊復為良民可也。
丹溪曰:咳嗽有風寒、有火、有痰、有勞、有肺脹。
風寒者,鼻塞聲重,惡寒而白,脈弦微是也,宜發散行痰。
又有聲啞及喘嗽,遇冬則發,此寒包熱也。
解表則熱自除,感冷則咳,膈上有痰也,宜解表豁痰。
火者有聲,痰少而赤是也。
勞者,盜汗出兼痰多吐,繼作寒熱是也,宜補陰清金。
痰者,嗽動便有痰出,痰出嗽止是也,主豁痰。
肺脹者,肺為火傷,遂成郁遏,動則喘滿,氣急聲重,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舒肝以清痰。
若嗽而脅下痛者,宜疏肝氣,以青皮挾痰藥,二陳東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白芥子、薑汁。
若血凝氣作嗽者,桃仁(去皮、尖),大黃(酒炒),薑汁丸服。
然治咳多用生薑,以其辛散也。
初嗽多用發散者,因肺氣壅遏,得解散而寬也。
若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先治火,次治痰,借其火下而痰亦下也。
如久嗽脈澀,或雖洪大,按之不鼓,屬肺虛,宜五味、款冬、紫菀、兜鈴之類,斂而補之。
如日數雖久,而脈滑數有力,尚屬有餘實火,還宜清肺,尋火尋痰而治之。
凡飲水一二口而暫止者,並飲酒後而嗽減者,冷嗽也。
咳與嗽,本兩字義,《內經》作一證連言之,咳者,氣動也,陽也。
嗽者,兼血也,陰也。
故曰咳者,有聲無痰,本傷乎氣;
嗽者,有痰無聲,本傷乎血;
聲痰俱發,氣血俱傷,其本雖殊,其標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