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

 關閉 [複製鏈接]
17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49:30 | 只看該作者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


凡血症皆不飲水,惟氣症則飲水,氣分渴者喜飲冷水,宜寒涼滲劑,以清其熱,血分渴者,喜飲熱水,宜甘溫酸劑,以滋其陰,上輕中重下危,如上中平,則不傳下矣。


故腎消者,乃上消之傳變,肺胃之熱入腎,消爍腎脂,飲一溲二,溲如膏油,令腎枯燥,蓋肺主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束津液精微,使之上潮咽噎,榮養筋骨血脈,其余者為溲,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而精微亦隨溲下如膏油也。


河間分論渴為上焦,豈中下二消,無渴可言耶!


但明下消小便濁而有脂液,治宜養陰,以分其清濁耳,腎消小便甜者為重,水生於甘,而死於咸,小便本咸而反甘,是生氣泄,脾氣下陷入腎中,為土克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49:40 | 只看該作者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


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


以白虎東加人參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


叔和云:口乾饒飲水,多食亦飢,虛癉成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湯治之。


下消者,煩燥引飲,耳葉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六味丸治之。


古人治三消之法如此,然人之水火得其平,氣血得其養,何消之有?


其間攝養失宜,水火偏勝,津液枯槁,以致龍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腸胃脂消,五臟干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治消之法,無分上下中,先治腎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減八昧丸,隨症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腎水,則渴自止,否則燔灼臟腑,四臟皆消,心火自焚而死矣。


白虎、承氣,皆非所治也。


婁全善云:肺病本於腎虛,腎虛則心寡於畏,妄行凌肺故肺病消,仲景治渴而小便反多,用八味丸補腎救肺,後人因名腎消也。


故渴者津液枯涸,干燥所使也。


干燥者,真陰虧極,虛熱所致也,是以渴症下消者,名曰強中,腎水虧,心火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49:50 | 只看該作者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


《經》曰: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 。


東垣曰:善食而瘦者,胃中火伏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矣。


《總錄》謂:不能食而渴者,未傳中滿,能食而渴者,必發腦疽背癰,蓋不能食者,脾之病,脾主澆灌四旁,與胃行其津液者也。


脾胃既虛,則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其間縱有能食者,亦是胃虛引穀自救,若概用寒涼瀉火之藥,如白虎承氣之類,則內熱未除,中寒復生,能不未傳鼓脹耶?


惟七味白朮散,人參生脈散之類,恣意多飲,復以八味地黃丸,滋其化源,才是治法,及能食而渴發疽者,乃肥貴人膏粱之疾也。


數食甘美而肥多,故其上氣轉溢而為消渴,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剽悍,能助燥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0:00 | 只看該作者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


《經》曰:治之以蘭,消陳積也,亦不用寒涼,其發癰疽者,何也?


《經》曰:膏粱之變,饒生大療,此之謂也。


其腎消而亦有腦疽背癰者,蓋腎主骨,腦者髓之海,背者太陽經寒水所過之地。


水涸海竭,陰火上炎,安得不發而為癰疽也。


其瘡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甚則或黑或紫,火極似水之象,乃腎水己竭不治。


苦峻補其陰,能食便調神安,無別惡症,或可救也。


消渴本乎熱也,而熱有內外虛實之分,若傳經之熱,液耗而渴,氣分受病,當與寒涼淡滲之劑,速清其熱,熱去而陰生矣,若胃虛亡液,陰虛而渴者,血受病也,當與甘溫酸辛之劑,滋益其陰,陰生而燥除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0:09 | 只看該作者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


或曰:人有服地黃湯,而渴仍不止者何也?


曰,此方土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


蓋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加高位中消,可以前丸緩而治之,若下消已極,大渴大燥,須加減八味丸料一斤,內肉桂一兩,水煎六七碗,恣意冰冷凍飲料之,熟睡而渴病如失矣。


處方之制,存乎人之通變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0:18 | 只看該作者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


或問曰:下消無水,用六味地黃丸,可以滋少陰之腎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


蓋因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穀,水穀之氣,不能熏蒸,上潤乎肺,如釜底無薪鍋蓋干燥,故渴,肺亦無所稟受,不能四布水精,並行五經而為津液矣。


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入膀胱,正謂飲一升,溺一升,飲一斗,溺一斗,試嘗其味,甘而不鹼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熱,壯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籠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維新,惟明者知之。


昔漢武帝病渴,張仲景為處此方,治下消之症,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用此以折其水,使不順趨,夫腎水下趨則消,腎水不上騰則渴,舍此安能治哉?


至聖玄秘,誠良方也。


瘡疽痊後,乃將痊,口渴甚者,舌黃堅硬者,及未患先渴,或心煩燥渴,小便頻數,或白濁陰痿,飲食少思,肌膚瘦消,及腿腫腳瘦,口齒生瘡,服之無不效也,成無已曰:桂猶圭也,引導陽氣,若執以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0:28 | 只看該作者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


上消者謂心移熱於肺,中消者謂內虛胃熱,皆認火熱為害,故或以白虎或以承氣,卒致不救。


總之,是下焦命門火不歸源,游於肺則為上消,游於胃即為中消,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源。


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濟,氣上熏蒸,肺受濕氣而渴疾愈矣。


有一等渴欲引飲,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


少頃復渴,飲亦不過如此,但不若胃渴蓄飲水無厭也,此是中氣虛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於咽喉口舌之間,故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若到中焦,以水見水,正其所惡也,治法如面紅煩燥者,理中湯送八味丸。


又有一等渴欲飲水,但飲下少頃即吐出,吐出少頃復求飲,藥食毫不能下,此是陰盛格陽,腎經傷寒之證,仲景以白通東加人尿膽汁,熱藥冷探之法,一服即愈,女人多有此症。


東垣又曰:手陽明大腸,手太陰小腸,皆屬足陽明胃,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陽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溉灌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充,大腸小腸,無所稟氣,故津液涸竭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0:40 | 只看該作者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


夫君相二火得其平,則烹煉飲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則燔炙臟腑,津液耗焉。


蓋心火甚於上。


為隔膜之消,甚於中,為腸胃之消,甚於下,為膏液之消,甚於外。


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則消及於肺,中甚不已,則消及於脾,下甚不已,則消及於腎,外甚不已,則甚及於筋骨,四臟皆消盡,則心自焚而死矣。


故治消渴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則病難己。


丹溪曰。


消渴宜飲繅絲湯。


能引清氣上朝於口。


蓋蠶與馬同屬午也。


心也。


作繭退藏之義。


能抑心火而止渴也。


渴家誤作火治。


涼藥亂投。


夭人生命,必多服生脈散為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0:53 | 只看該作者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


《經》既云:飲一溲二,死不治。


何仲景復用腎氣丸以治飲一斗溲一斗之證?


蓋病尚淺,猶或可治,若瘦而過於飲,亦無及矣,方內須以五味易桂附,從四時及脈理增減可也。


此症多因酒色過度,施泄過多,以致水火不交,腎水下泄,故不宜用涼心冷劑也,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氣,則生氣泄矣,有浮脂溺面,此精不禁,真元竭矣,不治。


五臟六腑四肢,皆稟氣於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潤養之,夫消渴之病,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盛故也,治當補腎水陰氣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身中精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和而不澀,則病自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1:03 | 只看該作者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


況消渴者,因飲食服餌之失宜,腸胃干涸,而氣不宣平,或精神過違其度而耗亂之,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剽悍而燥熱鬱甚之所成也。


若飲水多而小便,名曰消渴;


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


一皆燥熱太甚,三焦腸胃之腠裡,指郁結滯致密,縱復多飲於中,終不能浸潤於外,榮養百骸,故渴不止,小便多出或溲數也。


時珍曰: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過腎液,心氣流於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道家謂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是以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人能終日不唾。


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


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故曰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人若有病,則心腎不交,腎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氣耗矣。


《難經》曰:腎主五液,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入心為汗,自入為唾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1:15 | 只看該作者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


消渴養肺降火生血為主。


三消皆禁用半夏。


消渴若泄瀉者,用白朮、白芍藥之類。


內傷病後燥渴不解者,此余熱在肺經也,用參芩甘草少許,生薑汁調冷服。


天花粉,消渴屬熱者之神藥也。


小兒唇紅如丹,即發渴候,紅甚焦黑則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1:24 | 只看該作者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


《夷堅志》消渴殺蟲方,治消渴有蟲耗其精液而成者,用苦楝根取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許,煎,空心服,雖困頓不妨,取下蟲三四條,類蛔而色紅,其渴乃止,蓋飲醇食炙,積成胃熱,濕熱生蟲,理固有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1:33 | 只看該作者

人參石膏湯


治膈消上焦燥渴。


人參(五錢) 石膏(一兩二錢) 甘草(四錢) 知母(七錢) 東垣加黃芩、杏仁,每服一兩,水二盞,粳米一撮,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1:42 | 只看該作者

玉泉丸


治煩渴口乾。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茯苓 黃 (半生半蜜炙) 烏梅(焙) 甘草(各二兩) 栝蔞根 干葛(各一兩五錢) 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水嚼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1:52 | 只看該作者

黃連豬肚丸


治中消。


黃連 粱米 栝蔞根 茯神(各四兩) 知母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為末,用大豬肚一個,洗淨入藥於內,以線縫口,置甑中炊爛,取出藥,研以豬肚為膏,再入蜜搜和前藥,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人參湯下。


一方加人參熟地,除知母、粱米,用小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2:03 | 只看該作者

鹿茸丸


治失志傷腎,腎虛消渴,小便無度。


鹿茸(去毛,炙) 熟地黃 黃 五味子 雞 (麩炒) 肉蓯蓉(酒浸) 山茱萸 破故紙(炒) 牛膝(酒浸) 白茯苓 人參(各七錢五分) 麥冬(去心,二兩) 地骨皮 玄參(各五錢)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治失志傷腎,腎虛消渴,小便無度。


鹿茸(去毛,炙) 熟地黃 黃 五味子 雞 (麩炒) 肉蓯蓉(酒浸) 山茱萸 破故紙(炒) 牛膝(酒浸) 白茯苓 人參(各七錢五分) 麥冬(去心,二兩) 地骨皮 玄參(各五錢)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2:12 | 只看該作者

竹葉黃湯


治胃虛火盛而作渴。


竹葉(二錢) 黃 生地 麥冬 當歸 川芎 甘草 黃芩 石膏 芍藥 人參水煎服。


清心蓮子飲、地黃飲子 並見燥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2:22 | 只看該作者

八味地黃丸


見癆瘵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2:32 | 只看該作者

方脈驚悸怔忡健忘合參


驚者,恐怖之謂。


《經》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肝應東方於卦為震,於象為風,風木多震動,故病為驚駭也。


凡外有危險,觸之而驚,心膽強者,不能為動,心膽怯者,觸而易驚,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或自汗,眠多異夢,隨即驚覺,臥多驚魘,口中有聲,或熱鬱生痰,或氣鬱生痰。


丹溪曰:驚則神出於舍,舍空得液,痰涎永系於胞絡之間,變生諸症,此論驚也。


悸者心下築築然跳動也。


《經》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閉而不通則病熱鬱而為涎,涎成則煩,心下鼓動,鼓者,跳動如擊鼓也。


《原病式》云:水袁火旺,心胸躁動。


《傷寒論》曰:心為火而惡水,水停心下築築然跳動,不能自安,亦有汗吐下後,正氣虛而悸,不得臥者,丹溪責之虛與痰證狀不齊,總不外於神勞而血耗,心傷而火動,火鬱而生涎也。


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氣入膽,母令子虛,因而亡血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無窮,則心陰耗損,而神明為之不安矣。


然更有由於膽虛者,蓋膽以溫為候,虛則寒,寒則不眠,而多驚悸,口苦嘔涎,所以有溫膽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52:42 | 只看該作者

方脈驚悸怔忡健忘合參


恐者,與驚有異,夫驚從外來,而恐由內起。


《經》曰:在臟為腎,在志為恐。


又云:精氣並於腎則恐,恐者,腎之情志下牽之言他臟者,亦莫不由於腎也。


肝藏血,血不足則恐,肝者腎之子也,水強則膽壯,水薄則血虛,而為恐矣。


胃為恐,胃屬土腎屬水,土邪傷水則為恐也。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心藏神,神傷則心怯。


所以恐懼自失,火傷畏水之故,經又論恐,有腎肝心胃四臟之分,而肝膽於腎,乙癸同源也,胃之於腎,侮所不勝也。


心之於腎,畏其所勝也。


故恐之證,屬腎之本志而旁及於他臟,治法則有別焉,治腎傷者宜味濃,治肝膽者宜養榮,治陽明者壯其氣,治心君者鎮其神,驚則安其神,而散亂之氣可斂,恐則定其志,而走失之精可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1 14:52 , Processed in 1.04688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