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脈足病合參】
初起發寒熱,殊類傷寒,第腳膝痛或腫是也。
雖始或因坐臥濕地,涉水履冰,然久必變而為熱,故均屬濕熱也。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又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蓋脾主四肢,足居於下,而多受濕,濕鬱成熱,濕熱相搏,其痛作矣。
故古名為壅疾,當用宣通之劑。
如羌活導滯湯、當歸拈痛湯之類,使氣不壅而痛自愈矣。
古無香港腳之說,《內經》名厥,兩漢間名緩風,宋齊之後謂香港腳。
凡腫者,名濕香港腳,濕者,筋脈弛長而軟,或浮腫,或生 瘡之類是也,治宜利濕疏風。
如不腫者,名干香港腳,干即熱也。
筋脈卷縮攣痛,枯細而不腫是也,治宜潤血清燥。
有從外感者,有從內傷者,其為濕熱則一而已。
北方高燥,多飲HT 酪,肉食 酒,濕熱下流所致。
南方卑下多濕,血氣虛弱之人,或遇房失,負重遠行,沖冒雨雪,寒濕乘虛所致。
大抵風寒暑濕之氣,中於諸陽則病在外,其症多在足外踝及足背,宜散之而愈。
中於諸陰,則病在裡,其症多在足內踝及 內,宜溫利之。
外症自汗走注為風勝,無汗疼痛攣急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熱頑為暑勝。
如四氣兼有,但推其多者為勝,厥者,為風、痛者、為寒、腫者、為濕。
寒勝則蟲,皮膚中如蟲行之狀。
熱勝則縱,足六經皆能致病,惟手六經不與焉。
寒則溫之,熱則寒之。
在表則散,在裡則下。
若大虛氣之,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
不可拘執,其人黑瘦者,易治;
肥大赤白者,難愈。
黑人耐風濕,赤白人不耐風濕。
瘦人肉硬,肥人肉軟耳。
其用藥當分虛實寒熱表裡。
如黃芩、蒼朮乃濕熱必用之藥也。
防己、獨活,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也。
木瓜取入肝走筋也。
赤茯、木通,滲利其濕也。
肉桂、烏附散寒濕也。
木香、檳榔、香附、烏藥,宣行氣道之劑也。
紅花、桃仁,活力行凝之劑也。
牛膝、杜仲、萆 、虎骨,壯筋骨之劑也。
參、 、白朮、歸、芍、地黃,補養氣血之劑也。
合宜而用,則或攻或補皆可奏功,香港腳初起甚微,多不令人識也。
食飲嬉戲氣力如故,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為異耳,南北所感,雖有內外之殊,然皆由腎虛也。
婦人病此者,亦血海虛而得之。
與男子腎虛同也。
若入腹衝心,嘔吐不止,危在頃刻,宜八味丸溫以逐之。
入腎則腰腳腫小便不通,目額皆有黑氣,衝胸喘而呻吟,左尺脈絕者,死,蓋腎虛陽衰之人多犯此,腎乘心,水克火也。
故腎虛香港腳,當以金匱腎氣丸預為服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