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

 關閉 [複製鏈接]
10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48:28 | 只看該作者

稀涎散


主中風暴仆,痰涎壅盛,此藥取吐。


牙皂四條(去皮、弦,炙) 白礬(二兩,枯) 共為末。


每進三字,水下。


夫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天冠地履,無暴仆也。


若濁邪逆涌,清陽失位,故暴仆而多痰,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白礬酸苦,《經》曰:「酸苦涌泄」,故此為君;


皂角辛鹹,《經》曰:辛以散之,鹼以軟之,故以為佐,咽喉疏通,能進湯液便止。


若攻盡其痰,則無液以養筋,令人攣急偏枯,此大戒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48:37 | 只看該作者

加減烏藥順氣飲


能治中風,痰涎壅盛。


烏藥 防風 枳殼 陳皮 僵蠶 白芷 麻黃(去節) 羌活 半夏 白薑(泡) 甘草 南星 薑棗同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48:47 | 只看該作者

獨活湯


治中風濕日久,腰背手足疼痛,痿痹不仁。


獨活 當歸(酒炒) 白朮(麩拌炒) 黃 (蜜炙) 薄桂(去皮) 牛膝(酒浸,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生薑蔥白同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48:56 | 只看該作者

排風湯


治中風昏憒,狂語失音。


白鮮皮 白朮 芍藥 桂心 川芎 當歸 杏仁 防風 甘草 獨活 麻黃 茯苓薑棗同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49:07 | 只看該作者

小續命湯


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


麻黃 人參 黃芩 川芎 芍藥 甘草 杏仁 防己 肉桂(各八分) 防風(一錢) 附子(泡,去皮、臍,四分) 薑棗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49:16 | 只看該作者

防風通聖散


治諸般風熱,或斑疹不快,熱極黑陷,驚風發熱,卒中不語。


防風 川芎 當歸 薄荷 大黃 芍藥 麻黃 連翹 芒硝 石膏 黃芩 桔梗滑石 山梔 荊芥 白朮 甘草 銼散,每服三錢,生薑蔥白同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49:25 | 只看該作者

三化湯


治中風,內有便溺之阻隔,以此導之。


厚朴(薑製) 大黃 枳實 羌活(各等分) 水煎服,微利則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49:38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舉,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風呼之,方書亦以中風治之,考諸《內經》,則曰:風者百症之始也:又曰:風者百病之長也;


又曰:風者善行而數變;


又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舉者,並無所論,止有偏枯一語而已。


及觀《千金方》則引歧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


偏枯者,半身不遂;


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


風痹者,諸痹類風狀。


《金匱》中風篇曰: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 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


邪在於經,脊重不伸;


邪入於腑,則不識人;


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沫。


由是觀之,則知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四肢不舉等症,固為因風而致者矣,故用續命排風等湯治之。


及後劉河間、李東垣、朱彥修三賢者所出之論,始與昔人異矣。


河間曰:中風癱瘓者,非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於風,由乎將息失宜,心火暴盛,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拂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


俗云風者,言未而忘其本也。


東垣云: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


凡人年遇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志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


若肥盛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


彥修曰: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矣。


東南氣溫,而地多濕,有風病者非風也。


皆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


三賢者之論,河間主乎火,東垣主乎氣,彥修主乎濕,反以風為虛象,而與昔人所論大異矣,以三氏為是,則三氏未出之前,固有從昔人而治愈者矣。


以昔人為是,則三氏已出之後,亦有從三氏而治愈者矣。


蓋昔人三氏之論,皆不可偏廢,但三氏以相類中風之病而立論,故使後人狐疑而莫決,殊不知因於風者,真中風也。


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


如《內經》所謂: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亦未嘗必因於風而後能也。


夫風火氣濕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豈無所辨乎辨之為風,則從昔人以治,辨之為火氣濕,則從三氏以治,如此庶乎,晰理明而用治當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49:48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中風一症,輕重有三,治各不同。


中血脈者,病在半表半裡,外無六經之證,內無二便之閉,但見口眼 邪,半身作痛,不可過汗,以虛其衛,不可大下,以傷其營,惟當養血順氣,以大秦艽湯及羌活愈風湯和之。


中腑者其病在表,多著四肢,故肢節廢,脈浮惡風,拘急不仁,外有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宜疏風湯及小續命湯汗之。


中臟者,其病在裡,多滯九竅,故唇緩,二便閉,不能言,耳聾鼻塞,目瞀痰涎昏冒,宜三化湯及麻仁丸下之。


然凡中血脈中腑之病,切勿用龍麝牛黃,蓋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引風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且閉症或宜,脫症深所切忌也。


並勿概用大戟、蕪花、甘遂,瀉大腸大便之藥,否則損其陰血,真氣愈虛,何能驅邪出外?


中風之風乃內虛暗風,的系陰陽兩虛,而五臟本氣自病,為內奪暴厥也。


然陰虛者為更多與外來風邪迥別,急者參 朮附,固本為先,緩者順氣化痰,以救其標。


補陽養陰,以固其本。


陰甚虛者偏於陰,陽甚虛者偏於陽,陰陽兩虛甚者,氣血峻補,則雖外有風候之假象,不治自愈,所謂養也風自滅,蓋指內起之風,由於陰虛內起之火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49:58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若用辛溫風燥之藥,焉能活病?


徒速其斃。


至於丹溪以癱瘓,分左右,別氣血,四君四物為治,皆非至論,蓋左半雖血為主,非氣以統之則不流,右半雖氣為主,非血以麗之則易散,故肝膽居左,其氣常行於右,脾肺居右,其氣常行於左,往來灌注,是以生生不息也。


中絡者,邪方入衛,尚在經絡之外,故但肌膚不仁。


中經則入榮脈之中,骨肉皆失所養,故身體重著,至中腑、中臟,則離外而內,邪入深矣。


中腑必歸於胃者,胃為六腑之總司也。


中臟必歸於心者,心為神明之主也。


風入胃中,胃熱必盛,蒸其精液,結為痰涎,胃之大絡入心。


痰涎壅盛,堵其出入之竅,故中腑則不識人也。


輕者風入胃中,反倍能食,是風能生熱,熱能殺穀也。


諸臟受邪,迸入於心,則神明無主,故中臟者,舌縱難言,廉泉開而流涎沫也。


廉泉穴在舌下竅,通於腎,津液之所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50:08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中風之症,有因外感,有因內傷。


言風者外感也。


言氣言火言痰者,內傷也。


然外感者亦因內有鬱熱,腠裡疏豁,中氣不固,暴風得而中之。


內傷者,氣上逆而為火,火亢極而生風,風行水動,水涌為痰,故氣也火也痰也。


其實一源流也。


為治之法,外感者,分中血脈、中腑、中臟之異而治之,漸傷而緩者,先用開關利竅,次用固本調元,急則只為取本,毋容次第,蓋命在須臾,緩則援生不及也。


嚴用和曰:人之元氣強壯,外邪焉能為害?


必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能乘虛而入。


若內因七情者,法當調氣,不當治風,即外因六淫者,亦當先救本氣,後依所感六氣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50:21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肥人多中氣,以盛於外而歉於內也。


然中氣與中風相類,但中風身溫有痰涎,多不能治,中氣身涼無痰涎,須臾便醒,何也?


蓋中風中氣,一源流也。


皆由忿怒所致,人之喜怒思悲恐五志,惟怒為甚,所以為病之參也。


少壯之人,氣血未虛,真水未竭,適因怒動肝火,火煨於水,不能上升,所以身涼無痰涎,須臾便醒者,水旺足以降火也,名為中氣。


許學士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己,氣多厥逆,往往得中氣之症,不可作中風治也。


若衰老之人,氣血俱虛,真水已竭。


適因怒動肝火,火寡於畏,得以上升,所以身溫有痰涎,其多不能治者,水竭無以降火也,名為中風。


然亦有少壯而中風不治者,男子乃色欲過多,下元水虧,不能制火,女人乃產後經後,去血過多,不能配氣,適因忿怒動火,而氣無所附,故隨火而發越矣。


陰也、血也,豈不為陽氣之根本乎?


《經》曰:腎氣內奪,則舌喑足廢。


治法之大概,以氣藥治風猶可,以風藥治氣則不可,以血藥治風,以氣藥治痰均可,以風藥治血,以痰藥治氣,均斷不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50:30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用藥之法,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乃正治也。


今中風癱瘓之症,本風火陽邪,而用烏附等熱藥治之何哉?


蓋中風癱瘓乃濕痰死血,結滯於臟腑經絡之間,非烏附等熱藥,焉能開散流通!


此非正治,乃從治也。


《經》曰:從少從多,各觀其事。


則從治之藥,只可為引經而已,況風本於熱而生,豈可概謂虛寒?


用附子取效者,必中寒陰毒之症,及肥白人多濕者,丹溪所謂肥白人多濕,少用烏附行經是也。


若中風陽毒之症忌之,但至癱瘓既久,則痰火拂鬱。


若於辛涼藥中而無香熱之藥為之向導,則將捍格而不能入也。


況此時陽症多系假象,蓋真火既已上升而為病矣,有何真陽仍存坎宮而不動耶!


能此則無是病矣。


所以烏附為對症之宜,但必兼滋補,便可制其僭熱矣。


惟中臟陰寒之症,又宜純陽,忌用陰藥,蓋略兼陰藥,則陽藥便難小效,甚有益令陽亡,誠不思無陰則陽無以化,當此依希之陽,能經陰藥所化乎?


所以參朮 附等湯,不入地黃當歸者此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50:41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一凡飲食如常,但失音不語者,名曰啞風,只宜小續命湯,去附子加石膏、菖蒲各一錢。


一凡國中昏倒,宜急掐人中,俟其蘇醒,方用痰藥,或用吐法。


若脫勢急迫,不能姑待者,急為補精補神補氣,以為性命之需,慎勿降火降痰降氣,益促喪生之速,河間、東垣專治本而不治風,可謂至當不易之論,學人必須以陰虛陽虛為主,自後醫書雜出,而使後學狐疑不決。


丹溪曰:有氣虛血虛濕痰,左手脈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以四物補血,加竹瀝、薑汁。


右手脈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補氣,佐以竹瀝、薑汁。


如氣血兩虛而挾痰者,以八物東加南星、半夏、竹瀝、薑汁。


平正通達宜人盛宗之,但持此以治而多不效,何也?


蓋治氣血痰之標,不治氣血痰之本也。


況氣虛氣滯而血脈不能運動者,豈可謂之死血?


氣血氣閉而津液為之凝結者,豈可謂之濕痰?


人之四肢,如木之枝干,人之氣血,榮養乎四肢,猶木之漿水,灌溉乎枝葉,木有枝葉,必有根本,人之氣血,豈無根本乎?


人有半身不遂,遷延不死者,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邊枝干先萎耳。


人有形容肥壯,忽然倒仆而即斃者。


如木之根本已絕,其枝葉雖向榮,猶枯楊生華,何可久也?


忽遇大風而摧折,觀此則根本之論明矣。


氣血之根本者何?


火為陽氣之根,水為陰血之根,而火與水之總根,兩腎間動氣是也。


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源,呼吸之門,三焦之根,又名守邪之神。


《經》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


根於外者,名曰氣立,氣止則化絕。


今人縱情嗜欲,腎氣虛衰,根先絕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50:50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一或內傷勞役,六淫七情少觸,皆能卒中。


此陰虛陽暴絕,即內奪暴厥之症也。


須以參附大劑,峻補其陽,繼以地黃丸十補丸之類,填實真陰。


又有心火暴甚,腎水虛衰,兼之五志過極,以致心神昏悶,卒倒無知,其手足牽掣,口眼 邪,乃水不能榮筋,筋急而縱也。


俗云:風者,乃風淫未疾之假象,風自之出也。


須以河間地黃飲子峻補其陰,繼以人參、麥冬、五味子之類,滋其化源,此根陰根陽之至論。


若夫所謂痰者何?


獨中風為然,要知痰從何處來,痰者,水也,其源出於腎,仲景曰:氣虛痰泛,以腎氣丸補而逐之。


觀此,凡治中風者,既以前法治其根本,則痰不治而自化矣。


惟初時痰涎壅盛,湯藥不入,暫用稀涎散之類,使咽喉疏通,能進湯液即止。


若欲盡攻其痰,頃刻立斃矣。


偏枯者,本乎精神內耗不足,而氣血不能周及也。


然不足之中,略有虛實之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51:01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經》所謂土太過則敦阜,令人四肢不遂,症之實者也,其治當瀉不當補。


又有脾胃虛弱,水穀之精氣不周,氣血偏虛,為邪所中,症之虛者也,其治當補不當瀉。


虛者正氣虛,實者邪氣實,瀉者瀉其邪,補者補其正。


又名之左癱右瘓者,蓋氣順血澀則為癱瘋。


癱瘋者,筋脈拘急拳攣也。


血順氣虛,則為瘓瘋,瘓瘋者,抬動不能也。


癱者,坦也。


筋脈弛縱,坦然不舉。


瘓者,渙也。


血氣散漫,渙然不收。


求本以論,總皆氣血不足,亦不必以左右分,而以濕痰死血為定論。


至於拘攣,則急多而緩少、乃寒多而熱少,《經》所謂寒則筋攣是也。


其治莫如養血溫經,使陽氣以和柔之,陰津以灌溉之,如補中東加附子,六味丸加肉桂,附子行參 之力,而陽和自轉,肉桂通行血脈,而筋節自榮。


其螈 者,或伸或縮,而動不止,火之象也,本於肝家風熱火燥,搏於筋絡,則手足為之抽搐,《經》曰:火鬱之發,民病螈 是也。


雖然亦有寒傷榮,血凝而拘急者;


有熱傷榮,血燥筋枯而拘急者;


有寒傷衛,氣虛不能攝而弛縱者;


有熱傷衛,筋軟不收而弛縱者,當兼脈候辨之。


大概不外乎血虛不能榮筋,而燥氣乘之,故其治亦不外乎滋補肝腎,灌溉筋脈,俾水旺火息,風木自平也。


然治之即愈則可,若延久治之,則經脈閉塞,藥力難以流通,便成痼疾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51:13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舌喑者,中風而舌不轉運,舌強不能言是也。


經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


會厭者,聲音之戶。


舌者,聲音之機。


唇者,聲音之扇。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然心之本脈,系於舌根;


脾之絡脈,系於舌傍;


肝脈循陰器,絡於舌本;


少陰之脈,走喉嚨,系舌本。


是四經之脈,皆上於舌。


邪中其經,則痰涎閉其脈道,舌不能轉運而為之喑矣。


有喉喑者,勞嗽而失音,即喉嚨聲啞是也。


故喉喑者,喉中之聲嘶,而舌本自能言。


舌喑者,舌本不能言,而喉中之聲音如故。


中風而舌喑者,舌與喉俱病,而音聲不能發於會厭也。


然有外感、內傷之因。


外感者,風寒火熱之邪也。


經云:風寒客於會厭,則厭不能發,故無音。


又曰:諸熱暴喑,皆屬於火。


內傷者,心、肺、腎三經致病,亦多由痰火壅塞上竅,氣血兩虛,不能上榮,則舌機不轉也。


有腎虛而氣不歸源,內奪而胞絡內絕,不能上接清陽之氣者;


有元氣不足,肺無所資者;


有血衰而心失所養者。


蓋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戶,腎為聲音之根。


經曰:三焦之氣,通於喉嚨,氣弱則不能上通矣。


治者能於根本用力,則丹田清陽之氣,自能宣揚振作,故古人每以獨參湯、地黃飲子取效也。


然中風不語之症有六:有失音不語者,有舌強不語者,有神昏不語者,有口噤不語者,有舌縱語澀不語者,有麻舌語謇不語者,可不詳歟!


口噤者,足陽明之病,頰車穴主之。


蓋陽明經絡,挾口環唇,循頰車,而諸陽筋脈,皆上於頭,三陽之筋,並絡頷頰,夾於口。


風寒乘虛而客其經,則筋攣急,牙關緊而口噤。


又有風熱太甚,痰涎滯膈,風喜傷肝,復能燥物,是以筋燥勁迫而口噤。


此皆實邪之為病,而中風門之閉症也。


若在脫症,則諸陽之氣脫去,形骸管束無主,故口開舌縱不收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51:26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腎者藏精主下焦地氣之生育,故衝任二脈系焉。


二脈同腎之大絡,起於胞中,其衝脈因稱胞絡,為十二經脈之海,遂名海焉。


衝脈之上行者,滲諸陽,灌諸經,下行者滲三陰,灌諸絡而溫肌肉,別絡結於跗,因腎虛而胞絡內絡不通於上,則腎脈循喉嚨挾舌本,故不能言,二絡不通於下,則痱厥也。


中風一症,多由肝陰不足,腎水有虧,虛火上乘,無故卒倒,筋骨無養,偏枯不遂,故滋腎養肝,治本之至要。


奈有肝無補法一語,舉世盡以伐肝平肝為事,殊不知言不可補者,言肝氣也,非肝血也。


蓋厥陰為風木之臟,喜條達而惡抑郁,故《經》云:木鬱達之。


夫肝藏血,人臥則血歸於肝,是肝之所賴以養者血也,肝血虛則肝火旺,肝火旺,則肝氣逆,肝氣逆則氣實為有餘,有餘者病氣也。


殊不知肝氣有餘,固不可補,補則氣滯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補也。


肝血不足則為筋攣,角弓抽搐,為目眩爪枯頭痛,為脅肋少腹疼痛疝痛諸症,凡此皆肝血不榮也。


故即肝氣之有餘,實由於肝血之不足,可不補乎!


然補肝血又莫如滋腎水,水者木之母也。


母旺則子強,是以當滋化源,蓋肝血之不足,亦由於腎水之失養也。


若謂肝無補法,而以伐肝為事,愈疏而愈虛,病有不可勝言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51:37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中風一症。


宜從潔古、東垣之論,以中腑、中臟、中血脈為辨證之的。


潔古云:中腑多著四肢,中臟多滯九竅。


東垣云: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中血脈則口眼斜。


凡脈直行者為經,傍支者為絡,經有十二,絡有十五,蓋更有陽蹺過六臟,主持諸表,陰蹺通貫五臟,主持諸裡,脾絡則臟腑陰陽表裡上下諸經通貫,名曰大絡,故共十五也。


但方書所載混言外有六經之形症,以大小續命湯為主。


夫人身臟腑有十二經,手有三陽三陰,足有三陽三陰,其中風之有六經形症也。


手之六經乎,足之六經乎,六經之症,惟傷寒有之,或謂中風六經形症,即是傷寒六經形症,至有引傷寒六經之症,以解中風六經之症,其言大謬。


夫傷寒六經,只傷足而不傷手,故一日巨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至傳入足三陰經,四日足太陰,五日足少陰,六日足厥陰,以漸傳變,由表入裡,故仲景有麻黃桂枝大小承氣之法。


若中風為暴病卒倒,難分經絡,惟有臟腑血脈之別。


或中於足之六經,或中於手之六經,非若傷寒有次第傳經者也。


故論中風則十二經皆有見症,而不止於足六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5:51:47 | 只看該作者

方脈中風合參


遺尿,系元陽真氣虧極,必須大用參朮 附,益志五味,以保元陽脫勢,時時服之補接,誠話命之第一關也。


蓋人之所賴以生者,此陽氣也。


此氣一虧,時時可脫,故服補藥亦宜時時接之,不可不慎,不可不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02:18 , Processed in 0.1562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