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脈中風合參】
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舉,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風呼之,方書亦以中風治之,考諸《內經》,則曰:風者百症之始也:又曰:風者百病之長也;
又曰:風者善行而數變;
又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舉者,並無所論,止有偏枯一語而已。
及觀《千金方》則引歧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
偏枯者,半身不遂;
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
風痹者,諸痹類風狀。
《金匱》中風篇曰: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 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
邪在於經,脊重不伸;
邪入於腑,則不識人;
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沫。
由是觀之,則知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四肢不舉等症,固為因風而致者矣,故用續命排風等湯治之。
及後劉河間、李東垣、朱彥修三賢者所出之論,始與昔人異矣。
河間曰:中風癱瘓者,非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於風,由乎將息失宜,心火暴盛,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拂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
俗云風者,言未而忘其本也。
東垣云: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
凡人年遇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志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
若肥盛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
彥修曰: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矣。
東南氣溫,而地多濕,有風病者非風也。
皆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
三賢者之論,河間主乎火,東垣主乎氣,彥修主乎濕,反以風為虛象,而與昔人所論大異矣,以三氏為是,則三氏未出之前,固有從昔人而治愈者矣。
以昔人為是,則三氏已出之後,亦有從三氏而治愈者矣。
蓋昔人三氏之論,皆不可偏廢,但三氏以相類中風之病而立論,故使後人狐疑而莫決,殊不知因於風者,真中風也。
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
如《內經》所謂: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亦未嘗必因於風而後能也。
夫風火氣濕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豈無所辨乎辨之為風,則從昔人以治,辨之為火氣濕,則從三氏以治,如此庶乎,晰理明而用治當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