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841#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2:5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臨卦-釋爻辭-50


以地之用。


在能制水。


水之用。


在能自制。


如以隄防水。


水不汎流。


則成利物之功。


是土之功。


即水之功。


而臨卦坤在外。


兌在內。


坤之功。


即兌之功。


然非坤。


無以成兌澤之用。


坤不自見其用。


而志在成澤之利。


故曰志在內也。


坤道至此已極。


極則必變。


變而為艮。


亦土也。


土更高矣。


故有敦臨之稱。


山澤通氣。


山川出雲。


雲氣所蒸。


為霖為雨。


終化為水。


則山林之用。


亦水澤之功。


不獨互益也。


山林之志。


反切于成水澤之利。


是上爻之位。


雖超出群爻。


而志反在下也。


亦極高變卑之義。


天道固如是也。


為有山之高。


愈見水之下。


為有山之用。


愈著澤之功。


物之相反相成。


其理然也。


是用臨者。


以高臨下之勢。


必知以高就卑之道。


無使高者愈亢。


下者愈沈。


失其中行。


咎害立至。


故臨之進為泰。


而地反居天上矣。


深明此理。


則事無不成。


功無不大。


地以代天。


坤以承乾。


博厚以成高明。


悠久以至無疆。


則天地之生成。


人物之化育。


皆由此道見之矣。


故不曰高臨。


而曰敦臨。


敦之半即亨字。


有類于高字。


而義則易高明為博厚。


此即地道代成之象。


讀者宜細思之。


宗主附注臨卦以陰消陽長。


陰日消。


而勢尚盛。


故有迫脅之象。


臨為十二月卦。


進則為泰。


泰則陰陽平均。


而地天交和矣。


是在臨為未和。


為偏勝之時。


陰以畏陽而不甘退讓。


陽以近陰而有所逼。


則成相臨之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2#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3:1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臨卦-釋爻辭-51


陽既日長。


陰乃日消。


消長之間。


其氣甚促。


故臨為大。


以其勢兩不下而爭大也。


雖陽得地。


足以迫陰使退。


而陰猶多。


仍不即讓。


在卦雖屬陽。


而其時猶偏陰。


正如十二月之候。


春風未動。


寒氣猶嚴。


剛爭于柔。


少以勝眾。


則其間變化至捷也。


唯臨以陽勝陰。


順天之道。


得氣之先。


而有本有原。


能中能大。


得初九之陽。


本源已固。


乘九二之位。


中位不虛。


故能上應諸陰。


直達于天。


以化坤為乾。


變柔為剛也。


在卦坤與兌合。


坤為順。


兌為悅。


順悅以進。


則爭而不犯。


嫌而不妒。


諸陰自退。


以成陽之長。


則時所為也。


唯數之消長。


氣之升降。


恆相倚伏。


陽升于上。


則陰降于下。


剛長于外。


則柔滋于內。


臨之變為觀。


觀則與臨反。


故至八月有凶。


以八月為觀也。


反則消易為長。


陽易為陰。


如八月之時。


寒冬漸至。


則萬物當殺。


而生機已微。


故曰凶。


謂陰乘時而又長。


陽不得與之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3#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3:3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總釋象例-52


觀卦坤下巽上宣聖講義觀卦與臨為往來卦。


臨二陽在下。


觀二陽在上。


此所以異也。


臨以陰臨于陽。


故曰臨。


觀以陽觀于陰。


故曰觀。


蓋觀以巽坤二卦合成。


巽二陽一陰。


坤為純陰。


四陰連續而居下。


下者陰之位也。


以陰遇陰。


乃嫌于無陽。


而二陽在上。


上位易窮。


窮則反下。


陽反而就陰。


故曰觀。


如人之二目下視也。


以天文例之。


則日月之照臨也。


日月當空。


照徹世界。


無微不矚。


無隱不見。


是曰大明。


而世界得之以為明。


人物得之以為光。


光明昭垂。


生化隨序。


此觀之大用也。


在臨為陽上升。


而陰自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4#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3:4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總釋象例-53


在觀為陽俯照。


而陰轉盛。


蓋陽主升。


而陰主降。


易例以下為始。


上為終。


始則為長。


終則當消。


消長既殊。


德用相反。


陽之長。


即陰之消。


陰之盛。


即陽之衰。


此全易不易之例也。


觀以陰既得位。


陽莫與爭。


反而成陰之用。


以為陰之助。


故天道下濟。


而日月光明。


早夜中分。


而寒暑遞嬗。


此非陰之所自致也。


陽甘為之用耳。


陽非必為陰用。


以天道之循環。


理數之往復。


有必至之勢也。


功成者退。


物極者變。


陽至觀已將窮矣。


時當八月。


秋令既盛。


過此則交冬矣。


秋收冬藏。


天道自然之序。


則前主春生夏長者。


至此必退而深藏于密。


不得復與時爭逐。


以違天道也。


故道有興廢。


人有行藏。


數有盛衰。


物有隆替。


新陳代謝。


往復循環。


無一息之停留。


一毫之假借。


觀于臨之與觀。


即可瞭然者也。


夫臨與觀。


同為四陰二陽。


陰多陽少。


以陽為貴。


則群陰得陽之光明。


其情同也。


有如群物盼得日月之照臨。


群眾盼得教育之啟迪。


其志同也。


故臨與觀皆有宣揚教化。


養育民眾之義。


所以異者。


臨以陽得位乘時。


其勢盛。


順理成章。


不待勤勞而自成。


觀則反是。


陽雖在上。


而非其時。


祗以群陰盼求之切。


與天道下濟之義。


不得不為之施恩澤。


以昭其光明也。


傳曰臨觀之義。


或與或求。


言臨有餘。


而觀不足也。


有餘則多與。


不足則多求。


與者生乎本心。


求而後與者。


依于義理。


此所以異也。


猶教化一事。


在臨則上之所優為。


而行之當至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5#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4:0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總釋象例-54


在觀則下之所亟望。


而行之須及時。


臨以順成。


故德用極廣。


觀以須時。


故道用有窮。


臨以教思無窮。


保民無疆。


為當道之責。


而觀則以觀天時不忒。


神道設教。


為聖人之功。


細釋二卦之辭。


即可知其為教雖同。


其方不同矣。


臨者。


陽自光明。


陰來承之。


觀者。


陰自願望。


陽乃予之。


一予一求。


其情志殊也。


然其相需相成則一。


猶萬物不得無日月。


萬民不得無教化也。


天之教化。


在于四時。


人之教化。


在于禮義。


故臨與觀之用。


必由君子行之。


聖人成之。


觀尤切矣。


聖人尚必有所觀。


觀于天以為道。


觀于神以為教。


天神之功。


即聖人之師。


教化之本。


此觀之所以稱為大觀也。


觀之要義。


在于光明。


有光始可觀。


有明始能觀。


夜間非不見物。


以無光也。


盲人非不知物。


以無明也。


無光則不成觀。


無明則非所觀。


天之日月。


以成天下大觀。


人之有目。


以觀天地萬物。


故觀以成。


人物皆然。


人有才德以為觀。


物有文采以為觀。


既予人以觀。


而復自觀之。


人觀于天地。


觀于日月。


觀于山川。


觀于草木鳥獸。


觀于歲時寒暑。


觀于一切相。


觀于一切物。


而後集為巨觀。


以施于身。


以建于物。


以遺于後世。


以傳于天下。


使各以其觀。


而成其道。


達其德。


致其用。


是則人之大觀也。


而教居其首焉。


有教則觀不隨相生滅。


不因物消長。


正如天之日月。


亙萬古而不改其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6#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4: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總釋象例-55


閱萬類而不殊其明。


乃能濟天之大用。


成道之至度。


為生化之中樞。


循環往來之定軌。


故測天者。


必先測日月之行。


言天者。


必先言日月之度。


為其中立不倚。


正位無二。


故能?天下大準也。


人之于教亦如之。


教立而人類共仰之。


教行而人類共循之。


舍教則失所仰矣。


無所循矣。


將何以永其生。


成其用哉。


故易以觀次臨。


謂物大然後可觀。


不外以日月示天之觀。


以教化示人之觀而已。


臨已立教矣。


推而行之則在觀。


觀者由己及物。


由內及外。


一以貫之者也。


觀卦以風行地上為象。


風行于地。


萬物靡不被之。


教行于時。


萬民莫不化之。


此則觀之大義也。


讀者宜詳審焉。


觀卦之義。


本易之大義。


易之成也。


實由于觀。


伏羲氏觀河圖洛書而畫卦。


此卦之始也。


歷代聖人觀天道地理而成易。


此辭之始也。


傳中已略述之。


而其要例。


則在賁之彖辭。


所謂觀于天文以制變。


觀于人文以化成天下。


雖釋賁用。


實關于觀。


觀卦之義。


即包在此語中。


聖人因天以立人道。


因時以制教。


莫不有所觀。


易卦象由觀而得。


非人為之也。


易辭由觀而定。


非人自作之也。


故觀之為用。


以天道神道而設教。


化天下以至無盡。


實本觀之原旨而來。


非故為玄渺之語也。


神天之道。


用之于天。


則為神功。


用之于人。


則為聖功。


神聖天人一也。


人道仁義。


仿于陰陽。


非人所能置也。


人以天為法。


非法天也。


法其生之性也。


天生人而賦以性。


即備具神天之元氣。


而有天地自然之大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7#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4:3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總釋象例-56


故天道人道。


無有異也。


神功聖功。


無有異也。


觀之神道設教而天下服。


即賁之化成天下。


而爻辭則一再曰觀我生。


觀其生。


實明示觀神道者。


不外觀其生耳。


生即性也。


觀己之性。


即觀神道。


神道設教。


即性道為教之義。


中庸首三語所揭示者。


即此也。


是觀之為用。


實人生大用。


而聖人立教之本源也。


神與性同。


聖與人同。


觀其生。


即觀聖人之教。


觀我生。


即觀神天之道。


初無一毫涉于奇誕也。


而世人不察。


以神道為疑。


直不解人生者。


抑何以語于觀哉。


佛言止觀。


歸于見性。


而其成也。


得六神通。


正與易之觀辭相合。


佛豈好言神奇者。


誠以神聖天人同出而異名。


人自不觀。


遂不知性。


不知道。


不知神。


而訝人之知者。


何其愚也。


故聖人言教以蒙始。


蒙喻其愚昧無知。


必授以教。


教而後知。


教至于觀。


非復蒙也。


可使自觀其生。


則化成天下之日近矣。


故至賁而有人文可觀。


不僅天下服而已。


習易者。


當依卦之次第參之。


觀辭之義。


觀字從見。


示有所見也。


雚者。


權也。


顴也。


指所見有所關于權與顴也。


而雚又作大講。


又為草木之名。


如歡與灌。


亦自雚成。


蓋其為用極廣。


所關甚眾。


非徒一二義而已。


以觀言。


有主賓二義。


主為觀物。


賓即為物所觀。


後世分為平去音。


實一字而含二用也。


即在觀卦辭。


亦包二義言。


或主或賓。


當以時位辨之。


而其有光有明。


則一也。


譬之人目能視物矣。


而眸子之光明。


亦為人所見。


若不見物。


亦不能自見。


若能見物。


亦必為物所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8#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4:4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總釋象例-57


此主賓同觀。


人物同見者也。


佛經分為根塵。


以色相與明為言。


實即一也。


色即明。


明即色。


無明何色。


無色何明。


然以道言。


則明自明。


色自色。


蓋天生吾。


明非為色也。


天生眾色。


非為明也。


苟明此理。


則主賓無殊用。


人物無二形。


雖視物而不累吾目。


雖廢目而不歉吾明。


雖物陳目前。


吾將弗之覺。


雖明照諸物。


目將無所存。


所謂過者化。


存者神也。


寧有物我之溷哉。


此所以有大明小明之殊。


大觀細觀之別也。


夫大觀者。


如日月之照物。


物皆見其光。


而受其照。


日月未嘗有留影焉。


天下以之光明。


日月未嘗損其一毫。


萬物以之生化。


日月未嘗差其一杪。


則出于道也。


以道觀。


故曰大觀。


唯中且正。


無所自私。


始能以道觀。


猶卦象二陽在上。


炳炳昭昭。


群陰在下。


齊齊密密。


雖有覆載之跡。


而無錯羼之情。


稱曰大觀。


以其同日月之經天也。


日月二明。


在易卦為離坎。


而日明為陽光。


月明則陰也。


以月非自明。


受日之光必為明。


觀之象。


實日之喻。


以日月並及而連稱之。


讀者勿泥可也。


離日之明。


本二陽內含一陰。


若以六爻言。


則三四兩爻。


或初上兩爻。


皆二陽相接。


觀之五上二陽。


亦與之同。


是有離之象。


然非離也。


故有日之明。


而無日之熱。


有日之照。


而無日之行。


且異于離卦所合之各卦。


如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火地晉。


地火明夷。


固真日之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9#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5:0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總釋象例-58


則其德用大異于觀。


觀雖與晉明夷相類。


皆二陽四陰卦。


而陰陽已交錯。


有生化之用。


非僅一照已也。


故晉明夷。


與萃臨及升。


皆觀之比類卦。


其用各不同。


唯臨之與觀。


一反一正。


升之于觀。


一上一下。


為最有關。


臨以二陽在下。


為陽之長。


升以二陽接坤。


為陽之升。


與觀萃恰相對。


此觀繼臨。


而能成臨之用。


臨雖有興教保民之志。


必待觀而後見其成。


則以觀之二陽。


當登峰造極之時。


將近功成身退之日也。


若進而至剝。


則更無可為矣。


而在觀。


猶能發其光華。


抒其文藻。


以觀天下。


而成大觀。


正如八月之陽。


方當秋穀新登之時。


克成秋收之用。


以三時農作之績。


而觀萬寶之告成。


在天道為收斂之時。


在人事為富有之日。


天收必繼之以藏。


人富必繼之以教。


此收藏之有待于觀。


而教化之必成于觀也。


是觀雖非大有同人之比。


以其時位之宜。


亦足媲于既富且庶之際。


而所必亟亟于文教者矣。


夫聖人制卦設辭。


皆有所仿。


仿于天而為道。


仿于時而為用。


故道用有度。


德施不遺。


觀以仿于天日之明。


而定為觀。


仿于天時成物。


而定為教。


上觀于神道。


則知考成之功。


推化于天下。


則見咸服之效。


仍不外乎大觀之義耳。


以觀之巽順。


陽之高明。


陰之孚化。


足以測人生之所好惡。


人道之所緩急。


而後設教通神。


行教化民。


綽有餘裕。


所謂不慮而中。


不思而得者。


非聖人執能語于斯。


此觀之大用。


必待聖人而後大成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0#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5:2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釋彖-59


觀。


盥而不薦。


有孚顒若。


宣聖講義此觀卦彖辭。


言全卦之義也。


觀本于觀。


觀生于明。


明在天為日月之光。


在人為眼目之視察。


雙目高懸。


洞觀一切。


外觀諸物。


內觀諸心。


觀以明成。


非明無觀。


明有自天成者。


有自人致之者。


而必先清以靜。


潔以淨。


則無不同。


澄如日月。


必去浮雲。


雲煙蔽光。


雖明無見。


人之目也。


必去浮塵。


塵污蔽睛。


雖視無見。


故晴睛同義。


清明並稱。


非清以致其明。


則將昏迷而一無所辨。


故觀之用首在盥。


盥乃清潔之義。


猶人自洗其面也。


洗面者。


必先有求潔之心。


則面之淨即心之清。


洗面洗心。


而後大觀成焉。


夫盥為明也。


非為美也。


為己之明。


非以求衒于人也。


故曰盥而不薦。


薦者。


獻也。


顯也。


有所呈也。


觀己成矣。


不呈自著。


譬之浮雲既掃。


日月自明。


浮塵既拭。


目瞳自清。


不待顯而見矣。


是不薦者。


重在自明。


觀之本義也。


由卦用言。


觀以取法乎天。


推用于神。


則上下之交呈。


隱顯之喻也。


天人之會合。


微著之殊也。


天之明存乎神。


人之明存乎心。


心即神也。


天之神見于日。


人之神見于目。


目有神也。


清明在躬。


志氣如神。


天人相通。


不感自孚。


誠之至也。


故不待薦而有孚矣。


孚之至者。


顒顒渾渾。


太和無間。


絪絪縕縕。


純而不二。


故曰顒若。


言孚之至。


人天交感。


德用無窮之謂也。


又顒者高出在上之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1#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5:4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釋彖-60


如日月中天。


普照萬方。


人之雙目。


在額之下。


亦足以遠囑一切。


而萬物無不在其觀中。


故曰顒若。


或謂盥薦二語。


乃祭祀感孚之辭。


其義固通。


然觀之大用。


不在祭祀。


而在咸孚。


以人之生。


本出于天。


其誠直通于神。


無時不感孚也。


不必待祭祀而後然也。


不過人神之孚。


在于原具之靈明。


即觀之所由成用。


所謂人之神。


與天之神。


同此光明者也。


而光明之著。


必由清淨而來。


清淨不二。


則無時不光明。


無時不感孚也。


故在聖人。


時清時淨。


永契神明。


而在惡人。


齋戒沐浴。


亦可奉祀上帝。


足見人天之通。


全在精靜潔淨。


此佛道各教所同重者。


唯能清靜。


乃能光明。


唯能潔淨。


乃能誠一。


清明不二。


乃與神一。


神曰神明。


人曰誠明。


其明同。


則其觀同。


此觀之大用。


在通天人而一之。


佛之止觀。


道之樂淨。


其成一也。


皆智慧如神。


與儒之至誠正同。


為本天賦之性而能充之也。


故重在盥而不用薦。


盥致其清潔。


則誠明常在。


而感孚永不渝。


如人之目。


與生俱生。


常秉其高明之德。


與日月同光。


此即顒若之謂也。


顒字從禺。


猶寄也。


目寄于頭。


神寄于目。


而觀乃著焉。


是觀之為觀。


非僅外觀于物也。


必先內觀于神。


神自觀也。


觀心則神在心。


觀物則神在物。


唯觀其神為大觀。


以神本虛靈。


與天神同體。


觀而能化。


則人神無間然矣。


此之謂孚。


孚者和也。


太和無為。


純一不已。


則如日月之明。


萬古如斯。


而天下胥被其德。


共生成化育。


以迄無窮。


此下文所謂下觀而化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2#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5:5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釋彖辭-61


唯聖人之教。


可與媲功焉。


以天下萬世。


蔑不同其德用也。


故亙古而猶光明。


觀于顒若二字。


又可知其生成化育之自然自在。


與中庸中和位育之道。


實一致也。


讀者當審諸。


彖曰。


觀盥而不薦。


有孚顒若。


下觀而化也。


大觀在上。


順而巽。


中正以觀天下。


觀天之神道。


而四時不忒。


聖人以神道設教。


而天下服矣。


宣聖講義此申釋彖辭之義也。


觀盥而不薦。


以下三句原在首。


以觀之用。


在觀以成其德。


達其道。


而反于天性之原。


猶觀水也。


必察其源。


而順其流。


知其德。


而致其用。


方為知也。


人之生也。


受性于天。


為仁為智。


性之本德。


因而致之。


成人成物。


內外同成。


斯為盡性。


斯為返本。


觀卦大用。


在因觀以致其明德于天下。


天下化之。


凝其至道于一身。


身復于天。


而後觀用以全。


觀道乃大。


盥而不薦二語之義。


已見前講。


下觀而化。


指有孚言。


上觀以孚于天性。


下觀以孚于人情。


內外皆孚。


上下同化。


此化字。


即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化之化字。


實由性德致之。


所謂人物同誠。


天人合一。


則由大而入化。


自然而至。


無為而成者矣。


原文有孚顒若。


化之至也。


上孚天神而不疑。


下孚民物而同信。


如日月光明。


天下無不照臨。


萬物無不生成。


此所謂下觀而化也。


大觀在上三語。


申明能化之由。


而見化之非偶然。


亦非虛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3#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6:1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釋彖辭-62


以觀雖不薦。


不重于儀。


而心常清明。


無時不誠。


則無時不明。


日月之能常明。


以其誠也。


人之能誠。


亦如之。


唯能本天日之明。


因誠一之道。


順以導之。


巽以廣之。


立于正位。


行于中和。


而以推之天下。


則天下有不同化者哉。


觀以坤合巽。


坤則順。


巽則遜。


順則行之也易。


遜則受之也多。


以順能柔。


而遜能虛也。


柔以就物。


則無不入。


虛以迎物。


則無不容。


風行天下。


同被其聲。


地載萬物。


同安其形。


而又能集己之誠。


推己之仁。


猶日月中天。


歲時有序。


寒暑不二。


生殺無渝。


則中正之德也。


以卦二陽在上。


四陰集于下。


內有六二。


外有九五恰得其位。


以弘其道。


適其時。


以充其用。


此中正之義也。


即中庸中和之德。


所以為誠明之本。


性道之先也。


故觀天下。


天下莫不化之。


此有孚顒若之象也。


大觀在上。


以立其本。


順巽中正。


以推其道。


本立道生。


誠至明至。


則不待觀而皆信。


有所施而皆化矣。


以觀下觀字。


義與施近。


言以之如被于物也。


猶日月之照物焉。


先有其明。


而為天下之所觀耳。


故觀無不化。


就己言曰明。


就物言曰觀。


以我之明。


成物之觀。


即施也。


即觀之見于實用也。


故曰有孚顒若。


正如以鏡照影。


鏡中之相。


與所照之形。


無不孚也。


顒若者。


喻其孚之至。


與化義同。


言化眾為一。


更無不孚。


所謂和之至也。


觀天之神道以下數句。


即申明上觀之義。


以天之道。


見于四時。


天之主宰曰神。


神道即天道。


日月星辰。


何非神司之。


四時之不忒。


神功之見于外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4#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6: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釋彖辭-63


觀以二陽在上。


天爻之位。


陽在天位。


即天神之象。


觀于四時。


即知神道之運用。


神者聰明正直而壹者也。


陰陽不測者也。


大而能化。


聖而不可知者也。


而觀能測之。


能知之。


且能通而為一。


以施于天下。


則在乎誠。


至誠如神之謂也。


四時不忒。


神之用也。


觀于此。


則知天矣。


按卦象二陽覆被四陰。


猶神道之運行四時。


觀以陰長陽消。


往來不息。


還本復始。


則為臨。


臨觀猶春秋也。


寒暑也。


至臨而春。


至觀而秋。


及春而暖。


及秋而涼。


誰實為之。


日之用也。


日者陽之宗。


陽者神之德。


天道有陰陽。


而陽主陰。


神實主天道者。


故曰神道。


明陽之為用。


為萬物生化之本也。


是四時不忒。


神道也。


非神自為。


順乎二氣循環之數。


因乎天地生成之道。


而後定為例也。


夫神道非玄微也。


四時來復。


人所知也。


二氣消長。


人多昧焉。


苟鑒于觀臨。


則可明其故矣。


神道之致用。


為成天之生化也。


寒暑代遷。


春秋遞嬗。


一生一殺。


一榮一枯。


豈有他哉。


無非成其天道而已。


天道如是。


人物未有能違其律者。


人物皆天生也。


生于天者。


順于天。


成于神者。


應于神。


故聖人觀天道。


而立人道。


觀神道而設教。


教者人道之本始。


凡所以順天應神之道。


皆教也。


而莫大于宗教。


宗教以敬天奉神為始。


有宗教。


而後人道以全。


人道既全。


人生斯固。


則天下無不服矣。


服于教。


即服于天。


服于神。


天與神非他。


藏于心。


發于性。


與生俱生。


觀于心。


即知神之所存。


觀于性。


即知天之所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5#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6:4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釋彖辭-64


故重在自觀。


自觀以知之。


外觀以用之。


則神人同德。


天人共道。


則天下焉有不服者哉。


此所謂化。


此所謂孚。


此所謂觀。


大哉觀乎。


神道之見于四時。


人道之著于教。


何一非自觀成之。


彖文略述其概。


而釋文則詳明其義。


讀者其勿忽諸。


宗主附注夫子講觀卦時云。


彖辭釋文略有錯簡。


應改正如下。


彖曰。


觀盥而不薦。


有孚顒若。


下觀而化也。


大觀在上。


順而巽。


中正以觀天下。


觀天之神道。


而四時不忒。


聖人以神道設教。


而天下服矣。


原文本如此。


內中尚有闕文。


然大致不差。


但就顛倒者改正之。


以觀有自觀外觀。


而外觀分上觀下觀。


上觀于天神。


則以為教。


下觀于民物。


則以行教。


教成而化。


則天下咸服。


而觀用乃畢。


彖辭雖簡略。


僅及盥薦孚顒一義。


而釋文則引申之。


以發抒內外上下之觀。


及行教化民之精義。


為明聖人立卦作辭之本旨耳。


蓋彖辭重在下觀而化。


化即有孚顒若之意。


而何以能化。


則由于大觀在上。


而明天時之序。


順巽中正以觀天下。


而得民物之情。


是大觀在上。


即觀天神時序以立教。


順巽中正。


即因天道神功。


推而致于民物以成化。


此上下天人之道。


始終本末之用。


皆發于彖辭二語言外之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6#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6:5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釋象辭-65


讀者當細審之。


又彖辭。


尚有深義。


誠以此節辭旨。


關乎教化本源。


而教與宗教。


是一是二。


人多爭論。


教政二者。


執輕孰重。


人亦難明。


即為教如何則能化。


立教如何則能久。


皆未有明確見解。


未知易經觀卦彖辭之義耳。


故夫子特揭之以告後世。


俾皆得瞭然。


庶教育之不虛行。


而教化之克光大也。


宏教附注觀之彖辭原義。


人多未明。


以泥于薦字。


遂謂為祭祀之時。


而不知不薦云者。


正不在祭。


所謂心齋是也。


心無時不清潔。


固不在一刻之盥洗。


雖曰盥。


實以觀之用。


重在清潔。


非必真盥洗也。


此義必活潑潑地看。


又曰觀天之神道數語。


含有玄義。


以教之來自神道。


即性道。


與中庸修道之謂教。


實一義。


後人多不明。


遂誤解神道為怪誕。


以為聖人假神為教。


豈非厚誣古人哉。


此義不明。


神人之分。


亦不可知。


而世人疑難之辭多。


正為易道不明之本因。


聖人一語。


實發明人生本源。


而示教之所由設。


觀爻辭一則曰觀我生。


再則曰觀其生。


與設教正是一事。


惜後人竟不悟也。


象曰。


風行地上。


觀。


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7#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7: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釋象辭-66


宣聖講義此釋觀卦象辭。


明全卦之用也。


觀以巽上坤下。


風行地上之象。


有登高矚遠之意。


先王因之。


省萬方。


觀人民。


而設教化。


省猶觀也。


省察方物。


觀測民情。


為設教之本。


不然。


教不行也。


教所以化民。


正如風之行。


故因觀而後設教。


教乃成。


非如一師一徒講誦于一室。


一長一幼指畫于一隅。


之為教也。


蓋必有法于觀。


觀者神道之見也。


日月之明。


四時之序。


皆天之教化也。


故先王以之成其教化焉。


為其大觀在上。


下觀而化。


因民之情。


適地之宜。


而自成教化也。


不以日行地上。


取火地晉之象。


而以風地觀為則者。


實以風行速而善變。


因時而有方。


與為教之道。


恰相類也。


不稱聖人君子為設教之主。


而稱先王者。


實以教行自上。


必有其位。


天降下民。


君即師也。


言先王。


即賅聖人君子矣。


夫觀與臨異。


臨起自下。


則由內而外。


觀發自上。


則由高而卑。


故稱先王。


重在位也。


臨以陽升陰降。


得時之盛。


觀以陰息陽消。


用時之恆。


恆則不變。


德用乃大。


故稱先王。


重在久也。


教者化民成俗。


非一日之功也。


因時制宜。


非一時之效也。


久而弗替。


則教化愈遠愈大。


時而應宜。


則教化愈廣愈新。


此皆為教要道。


而觀卦所固有之義也。


聖人則之。


先王行之。


有位以推于下。


其勢順。


因時以致其用。


其道正。


此彖辭之所謂也。


天且以之成四時之序。


為生化之原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8#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7:3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釋象辭-67


則人所取以設教者。


其功用方可媲天。


此即所謂神道設教。


天下咸服者也。


神道者天之道也。


因觀而後著。


故先王之教。


亦因觀而後大。


後人苟欲興教化民。


亦當取法乎觀。


大哉觀乎。


風行地上。


風無時不行。


教無時不立。


人天一貫之道。


實自此啟之也。


夫省方觀民。


為取法觀之用。


而設教成化。


為致成觀之功。


此固一事。


然有本末始終之義焉。


蓋觀固含具此二義。


即人己同觀。


內外共盡之道。


觀于民情方俗。


而後有施教之方。


因于教行化成。


而後致育民之效。


二者不得失其一也。


有日之光明。


而後四時成序。


有四時之代謝。


而後生化成功。


人之于教。


非如官令之嚴。


亦非如母愛之慈。


必兼有之。


始可化成無跡。


故為教不難。


而行之難。


行教不難。


而成之難。


為教自我。


行教自人。


成教則人我所共者也。


教之成也。


如風之行。


如雨之潤。


如日之暄。


此天道之見于四時者。


若非其時。


則皆害矣。


久風必窳。


久旱必枯。


久潦必腐。


非其地也。


亦如之。


當夏而寒。


遇冬而熱。


皆害也。


為其不時而至也。


人之為教亦然。


禮義仁智。


有所宜也。


地異俗。


民殊風。


苟非所宜。


善亦惡矣。


斯教之不行。


行之不成。


非不教也。


不得教之道耳。


此省方觀民。


實設教之本。


而莫非法于四時之不忒耳。


故聖人以神道設教。


因于觀也。


觀于天而知立教之義。


觀于人而知行教之方。


觀于人己。


而知成教之道。


教者聖人生成之德。


位育之功。


其致之于成。


乃若此不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9#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7:4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釋爻辭-68


則由民情方俗之不一也。


然不一者。


有可一之道。


所謂生同性。


性者天所予。


因性而教之。


則無不服。


此彖辭特揭神道二字也。


神道者止于心。


成于性。


通于天下。


一也。


中也。


和也。


必先察其眾。


而後得其一。


必先察其偏。


而後致之中。


必先察其乖。


而後導之和。


而必己先克一焉中焉和焉。


即所謂巽而順。


中正以觀天下者也。


明乎此。


足以言神道設教矣。


象辭恐人未明。


故以省方觀民四字。


申釋其義。


讀者勿謂與彖辭不同也。


初六。


童觀。


小人無咎。


君子吝。


宣聖講義此觀初六爻辭。


言初爻之用也。


觀以觀人為本。


而以己成人之觀為用。


人己同觀。


斯盡觀之道。


初六處于下位。


為陰昧之時。


雖可以上觀高明。


究不得實踐之益。


比于人之童年。


仿于大人。


以增其知識。


而非由己所悟。


接于外物。


以助其技能。


非己所諳也。


故曰童觀。


言所觀極幼稚。


所得極微細耳。


如小兒在家庭間。


習見習聞。


無非日用尋常之事。


在鄉里間。


有交有接。


無非俚俗來往之情。


則所觀者既平庸。


而所得者當卑隘。


以其取固不多。


而志亦不大。


遇固不廣。


而容亦有限也。


蓋初六位卑而性懦。


時早而心略。


其志與情皆如此。


則其成就亦復如是。


故名之童觀。


而小人用之可無咎也。


小人無咎者。


人以其童稚昏昧之時。


不與深責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0#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38:0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9-經文講義-觀卦-釋爻辭-69


若君子則不宜。


君子以觀成德。


以觀達道。


而取法于是。


其必為他日之悔可知。


此君子小人乃指大人與細民言。


非以德稱。


乃以識辨。


識之不足。


如鄙俗之夫。


婦女之見。


與童稚相類者也。


若君子即為有識之士。


有學問以加其見聞。


有閱歷以廣其才智。


大異于童稚也。


則不得用初六之觀。


吝者悔之始也。


取與不足為吝。


于財然。


于學亦然。


觀以立教。


教以成學。


學之不足。


即教之不完。


觀之不備也。


故童觀。


觀之最初。


童孩之事。


小人之學也。


所為觀者。


既無足稱。


則所用于觀。


亦不足道。


而列以為辭者。


本爻象之義。


重蒙養之教。


人莫不始于童。


學莫不始于下。


由童成人。


由下上達。


此教學之階。


人生之度。


不得躐也。


而有宜不宜焉。


小人所宜。


以其易也。


君子所否。


以其陋也。


易則易見其成。


陋則易蔽其進。


故辭明揭之。


使後人知所取決也。


夫初六。


非終于卑下也。


苟觀之不已。


由漸以進。


則童且壯。


下且升。


昧且明。


小人且為君子矣。


辭雖辨于小人君子之用。


而其意仍重在觀。


觀以竟其用。


則初六之童觀。


正猶小兒之初學。


將來成就。


曷可量哉。


曰吝者。


明其不可小取而自吝也。


宗主附注觀以光照四表之義。


推為教行萬方之用。


故立教必本于觀。


在蒙卦以蒙以養正為聖功。


而觀之爻辭。


即首曰童觀。


其義正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6 23:25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