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661#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6:4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18


宣聖講義此謙六四爻辭。


言本爻之用也。


六四為上卦之始。


即坤卦之初。


下與艮交。


而成一陰一陽之象。


蓋艮之上爻。


當乾九三。


而此爻當坤六四。


二爻恰相偶。


以孚一陰一陽之道也。


且六四本坤柔之德。


升而居上。


柔道外著。


為地道大行。


以協于牝馬之義。


行地無疆。


以成其厚載之功。


其德用最純。


功效足稱。


與九三相得。


為人道之全。


以合于仁義體用之性。


是謙卦之大用。


當取則于三四中爻也。


三為陽。


主進。


主有為。


故名勞謙。


為體于行健不息之道也。


四為陰。


主退。


主自反。


故名撝謙。


為體于順承代成之道也。


撝者猶揮也。


發揮之也。


猶為也。


作為之也。


撝以為退。


則如使之下。


撝以有為。


則如致之成。


皆取順守之義。


率循之誡。


不自主持而更張之。


不因位勢而擅專之。


故曰撝。


撝古揮字。


亦同偽。


蓋明其聽指揮。


而為人也。


指揮者。


令之則從。


命之則承。


以六四下與九三應也。


柔道也。


為人者。


無出入其度。


常始終其職。


以六四接九三之後。


而代之昭垂于外。


陰道也。


陰代陽。


以施之于物也。


柔秉剛。


以推之于道也。


不自主持。


更何患乎害。


不失軌度。


更何往而不利。


此六四撝謙。


而占無不利也。


各爻占辭多在下。


而此在上者。


實寓深意。


蓋全卦之妙用。


全在一陰一陽之交互。


陽在上而居下。


陰在內而出外。


而九三六四。


又陽與陰之代表也。


九三以順上而交陰。


六四以倒承而應陽。


此象之自然。


而辭亦如之。


故九三終吉在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2#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7:1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19


而六四無不利在前也。


夫六四之無不利撝謙。


明其所在皆利。


而致之也則為撝謙。


蓋謙之用。


至六四正當發揮之時。


光大之際。


尤在能循守舊業。


推展前猷也。


象曰。


無不利撝謙。


不違則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


言不違于九三之度。


而常遵坤之順承代終之道也。


在九三之時。


以勞謙之功。


得萬民歸服。


是天下已定。


大業已成。


此後所需。


守成也。


率度也。


不愆不忘。


克繩前烈而已。


故重在撝謙。


謙而撝。


則不違其則。


不戾其道矣。


況六四居外卦之始。


為推行之初。


而群陰以此爻率之。


有如大眾領袖。


一爻之順。


全卦咸從。


一人之和。


全體咸睦。


故六四撝謙。


其照應全卦各爻者也。


而其無不利者。


正不以謙而以撝。


撝則謙之用尤大。


謙之德尤純。


故曰三四兩爻。


人道之本也。


宗主附注謙以第三爻為主爻。


乃眾陰中一陽。


陽少則貴。


而居剛地。


所謂重剛也。


重剛雖不中。


而在群陰中。


則不害其德。


且得六四之配。


六四重柔。


剛柔相合。


故用宜于時。


道著于位。


此謙之所以為盛德也。


乾九三與坤六四。


兩者俱備。


以立人道。


其為完善。


可以見矣。


坤之在上。


則柔而不辱。


乾反居下。


則剛而不亢。


二德皆兼。


而當三四人爻之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3#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7:3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1


此始終初成之事。


人道實如是也。


君子先難後獲。


先勤後裕。


先自勞苦。


以進其德。


而後指揮順利。


以成其業也。


故九三為則。


六四為不違則。


九三為憂勤致力。


以開其先。


六四為和易順承。


以守其成也。


故謙道見于此二爻。


而人己內外。


同定于此二義也。


舊注多專于字訓。


而忘其大。


或拘于文意。


而失其通。


使謙卦之用莫明。


易教之奧不著。


故此次特指出之。


讀者勿囫圇吞棗視之耳。


宏教附注六四爻辭最要。


即無不利在前。


撝謙在後。


蓋無不利者。


天道也。


撝謙者。


人事也。


因天道而及人事。


以見人之所以應天者之為重也。


易之立教。


全係此旨。


而謙六四特著其例。


則以謙為人道之本。


而人道尤以六四為先也。


蓋創始固難。


守成尤不易。


得天固難。


應天尤不易。


此義實聖人昭垂萬古。


特諄諄于文字間也。


六五。


不富以其鄰。


利用侵伐。


無不利。


宣聖講義此謙六五爻辭。


言本爻之用。


及其所宜也。


在泰之六四爻曰。


翩翩不富以其鄰。


而謙六五。


亦曰不富以其鄰。


以謙泰相類也。


泰上坤下乾。


陰升于上。


謙上坤下艮。


陰亦上升。


其象同也。


而泰三陰三陽。


二氣均平。


謙則五陰一陽。


陽寡陰眾。


是其異也。


其同者。


陽下濟以引陰上。


陰得陽而居高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7:5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2


陽自卑而為謙。


謙者平也。


平則均。


均則同富貧。


蓋即裒多益寡。


稱物平施之義。


故曰不富。


泰之不富。


陰陽自平。


無多寡之殊也。


謙之不富。


以陽濟陰。


裒多益寡。


成其平也。


故泰為天道。


謙為人道。


又謙卦承大有之餘。


本富有也。


天道忌盈乃受之以謙。


謙則兼也。


富以濟貧。


貧以均富。


而富者不自富。


天下亦無貧矣。


夫不富者。


非貧也。


乃不獨富也。


何以不獨富。


以其鄰也。


鄰者近也。


人各有近。


推之至于人類。


皆鄰也。


皆均濟而得其益。


則一人不富。


天下無貧矣。


此稱物平施之效也。


物稱是也。


施則不同。


施于一人為富。


施于眾鄰則不富。


施于一方為富。


施于天下則不富。


是物成用。


而人類同利矣。


然不富以其鄰。


正由鄰之望其富也。


謙以利人為先。


則凡未富者。


皆宜先益之。


使與同富。


則不富者。


正以其鄰不富故。


而不肯獨富也。


曷言鄰而不及眾。


以由近及遠。


君子之施也。


若徒言兼愛。


而厚薄不分。


或厚者反薄。


薄者反厚。


是墨也。


非君子之志。


顧鄰雖近。


而居不得無鄰。


推之天下皆鄰。


則天下皆莫能外。


君子之施。


固無垠也。


取義于牝馬行地之象也。


其行無疆。


其始足下。


是以其鄰者。


近猶遠也。


且鄰字含憐惜意。


近者目睹。


則憐恤之心易生。


故舉鄰為言。


此義已見泰矣。


唯泰陰陽兩均。


不待裒益。


故曰不戒以孚。


而謙陰多于陽。


必賴平施。


故爻辭異也。


稱物為致物于用也。


平施為求人之成也。


則宜有所褒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5#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8:0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3


有所賞罰。


有所予奪。


以劑之于平。


則彊者抑之。


弱者扶之。


善者護之。


惡者膺之。


則利用侵伐。


以期于太平。


亦裒益之義也。


物之所積。


盜賊瞰之。


富之所儲。


淫佚滋焉。


在我不獨享以濟人。


在人或專斂以剝眾。


則為上者。


不得不有所懲制也。


故侵伐之不可以已。


非為己也。


六五居上卦之中。


當上位之任。


誅有罪。


討不戢。


乃其職也。


本謙之道。


致謙之用。


先能不富以示天下。


而後責人之獨私者。


雖用侵伐。


無害于謙。


故無不利也。


象曰。


利用侵伐。


征不服也。


宣聖講義此申明爻辭之義。


而見侵伐非好用兵也。


蓋六五以陰居正位。


有如在上者柔謙以下人。


而先自卑抑也。


然柔者必濟以剛。


謙者必守其節。


六五雖柔而位當也。


雖謙而行正也。


居正位者。


法之所寄。


司政令者威之所存。


六五與九三相應。


得陽剛之輔。


所謂三五同功也。


故有侵伐之象。


然侵伐必為征誅有罪。


必以不服教命。


而後用兵。


以六五先能自謙。


以公平示人。


天下咸服其德。


則無須于侵伐。


苟有不服者。


不克奉謙公之教。


隨平施之化。


則不得已而用之。


其所向亦無不利也。


誠以侵伐非為私也。


將以成其平。


非為暴也。


將以成其謙。


以平以謙。


則何往而不利哉。


謙卦至五上兩爻。


皆有用兵征伐之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6#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8:2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4


不外成其謙。


而劑之平也。


謙之終也。


則天下同謙。


有一未謙。


謙未至也。


平之成也。


則人類同平。


有一未平。


平未至也。


蓋征伐有所要焉。


天道以生殺相成。


人道以賞罰相濟。


無他。


一陰一陽之道也。


剛柔相調。


寬猛相得。


則道自成。


而德益大。


謙者柔道也。


五上二爻。


柔之極也。


物極必變。


用極必反。


柔極必以剛濟之。


謙極必以威成之。


故謙卦有師之象。


前亦言之矣。


征伐之事。


師卦之義也。


師以坎合坤。


亦五陰一陽之卦。


而謙卦內亦互師象。


此用兵之合于象也。


師與比反。


謙倒互比。


比之匪人。


為盜寇之象。


亦不服也。


故用師以征伐之。


為糾之于正也。


正則定矣。


天下正定。


而人類安和。


則侵伐之功。


與謙卑同其用矣。


上六。


鳴謙。


利用行師。


征邑國。


宣聖講義此謙上六爻辭。


言上爻之用。


及謙卦之至極。


其道且變也。


上六當謙卦之終。


居最末之位。


乃全卦之極也。


而由內外言之。


乃推至無盡之域。


猶地之極。


以行之且窮也。


謙以坤道行地無疆。


至上六為坤之終。


亦行之極。


極則變。


變則反。


故上六之變。


為豫之初也。


謙豫為往復卦。


謙反為豫。


豫復為謙。


謙之終。


即豫之始。


鳴謙之義。


已見六二爻。


皆以謙鳴示于眾也。


謙而鳴。


其德至矣。


六二之鳴。


以居內卦之中。


當謙之正位。


謙以自卑為德。


內正其貞。


恰孚其德。


是成德之始也。


故在內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7#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8: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0


人本居天地之中。


內守乾剛。


外行坤柔。


內外交濟。


以成其道。


故謙之為人道。


實本于此。


而三四在數為七。


在運為金與木。


當東西之會。


得天心之復。


于氣為和。


于形為平。


平和得中。


以保持元陽。


永古不敝。


而日升月恆。


以進其德。


是人類之福。


天地之常序也。


無過不及。


故無災害。


以久遠達無盡。


故無夭折。


此天時之和。


地利之中。


人道仁義之備也。


猶一歲之春秋。


四方之東西。


無極寒極暑。


偏旱偏潦。


故為平為直。


而無患于變也。


其致此者。


全在九三六四兩爻之得當。


乾剛坤柔之合孚。


而兼內外仁智之同化也。


讀者于此。


當細味之。


又曰。


謙與泰類。


故爻辭亦有相同處。


然泰為坤乾。


謙為坤艮。


其氣數不同。


德用亦異。


謙六爻皆吉。


而九三六四最為吉利。


以居中爻。


為人道之基也。


九三以陽領陰。


六四以陰從陽。


凡卦皆以陽為主。


陰為從。


為順。


反之為逆。


謙之三四爻。


順之至也。


順則利矣。


六四以無不利三字冠全爻。


明其為至順至利也。


撝有如臂之使肘。


手之使指。


指揮自如。


意不違拗。


亦順利之詞。


撝從手從為。


言如手自為之。


事之易者。


多以指掌反手為喻。


以其動則有成。


舉則有功。


不勞不困。


而能措置如意。


故曰撝。


恰與九三勞字相對。


九三以陽動而求進。


故宜勞。


六四以陰靜而志順。


故利撝。


勞為撝之先。


撝為勞之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8#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8:4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5


上六在外卦之末。


謙德既大。


天下望之。


是成德之終也。


故鳴于外。


內鳴者。


求己已盡。


尚未徵信于人。


鳴之以詔人也。


是為忠。


上六之外鳴。


則推已之義。


近者已悅。


遠者且來。


而猶或有未洽者。


則鳴以廣其謙。


是為恕。


又上六乘六五之餘。


當高位之地。


宜以謙推之天下。


無所不應。


若未應者。


求之己而已盡。


是當本六五行師侵伐之義。


而討其不服。


責其不謙。


蓋謙之極。


其用反柔為剛也。


已見六五爻講義矣。


而上六之鳴謙。


正如鳴鼓而攻之。


鳴則聲罪致討之意。


又較六五之侵伐有殊。


侵伐或明師。


或潛襲。


當視所宜。


以征誅之。


若上六則不服者。


罪已著。


害謙者。


眾所怒。


唯有聲明其故。


而出師征討也。


故曰鳴謙。


利用行師征邑國。


邑國者。


屬國也。


非所直治之國。


在今日言。


則遠鄙之國。


蓋其居遠。


不得親受政教之化耳。


如昔諸侯國下之邑也。


非天子自封。


不直隸于王。


故恆梗王化。


而害于教令之普行。


謙之不克及于天下。


是謙之用未盡。


謙之志未得。


則居上者。


以謙行謙。


不得不用師以成謙。


即所謂用柔成剛。


用陰成陽也。


謙之對師為互象。


師用于外。


謙用于內。


謙之未達于遠者。


必利用于行師。


而申征討也。


邑國之象本于坤。


坤為土。


凡率土者。


莫非國。


苟有國名。


即當率王教。


雖非直治。


而德用猶天之覆。


地之載。


無不被也。


況國異而人同。


謙者人道之本也。


有不率人道者。


人類之賊。


必有天誅。


則征討者。


猶申天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9#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8: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4


不外成其謙。


而劑之平也。


謙之終也。


則天下同謙。


有一未謙。


謙未至也。


平之成也。


則人類同平。


有一未平。


平未至也。


蓋征伐有所要焉。


天道以生殺相成。


人道以賞罰相濟。


無他。


一陰一陽之道也。


剛柔相調。


寬猛相得。


則道自成。


而德益大。


謙者柔道也。


五上二爻。


柔之極也。


物極必變。


用極必反。


柔極必以剛濟之。


謙極必以威成之。


故謙卦有師之象。


前亦言之矣。


征伐之事。


師卦之義也。


師以坎合坤。


亦五陰一陽之卦。


而謙卦內亦互師象。


此用兵之合于象也。


師與比反。


謙倒互比。


比之匪人。


為盜寇之象。


亦不服也。


故用師以征伐之。


為糾之于正也。


正則定矣。


天下正定。


而人類安和。


則侵伐之功。


與謙卑同其用矣。


上六。


鳴謙。


利用行師。


征邑國。


宣聖講義此謙上六爻辭。


言上爻之用。


及謙卦之至極。


其道且變也。


上六當謙卦之終。


居最末之位。


乃全卦之極也。


而由內外言之。


乃推至無盡之域。


猶地之極。


以行之且窮也。


謙以坤道行地無疆。


至上六為坤之終。


亦行之極。


極則變。


變則反。


故上六之變。


為豫之初也。


謙豫為往復卦。


謙反為豫。


豫復為謙。


謙之終。


即豫之始。


鳴謙之義。


已見六二爻。


皆以謙鳴示于眾也。


謙而鳴。


其德至矣。


六二之鳴。


以居內卦之中。


當謙之正位。


謙以自卑為德。


內正其貞。


恰孚其德。


是成德之始也。


故在內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0#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9:0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6


故謙之行師。


為成謙之志也。


志未得而後用師。


用之而謙用愈大。


故利用師以大謙。


則謙道無不包被。


無不率循。


而天下人類無不知謙之美且善。


則鳴謙。


實謙自鳴矣。


象曰。


鳴謙。


志未得也。


可用行師。


征邑國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坤之上六。


曰龍戰于野。


其血玄黃。


師之上六。


曰大君有命開國承家。


小人勿用。


謙取坤而用師。


故曰利用行師。


征邑國。


皆本剛柔相濟。


內外相成之義也。


上六與九三應。


九三為剛。


且為全卦主爻。


上六應之。


故有行師征討之辭。


上六以柔極反剛。


而所居地位極高。


征討之任不得辭。


與六五之侵伐一義。


而九三在卦之中。


將全卦五陰隔絕。


陰陽相從。


而升降有別。


陰在內者易從。


在外者難服。


以處地殊也。


故六二鳴謙。


為順以往外之時。


其志相得。


上六鳴謙。


為逆以推行之際。


其志不得。


以上六居極地。


若不反。


則將窮也。


故釋文曰。


鳴謙。


志未得也。


此與六二之中心得也一語。


恰相照。


同一鳴謙。


而六二為得。


上六為未得。


蓋上六之志在外。


不得于外。


由外之不服也。


六二在內。


內已從矣。


故無用師征之語。


且謙之互師。


在三爻。


即二三四爻互坎。


五上初爻互坤。


合成地水師也。


則三爻為內卦之中。


上爻為外卦之正。


是已反初為終矣。


故用師為反行。


為逆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1#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9:0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5


上六在外卦之末。


謙德既大。


天下望之。


是成德之終也。


故鳴于外。


內鳴者。


求己已盡。


尚未徵信于人。


鳴之以詔人也。


是為忠。


上六之外鳴。


則推已之義。


近者已悅。


遠者且來。


而猶或有未洽者。


則鳴以廣其謙。


是為恕。


又上六乘六五之餘。


當高位之地。


宜以謙推之天下。


無所不應。


若未應者。


求之己而已盡。


是當本六五行師侵伐之義。


而討其不服。


責其不謙。


蓋謙之極。


其用反柔為剛也。


已見六五爻講義矣。


而上六之鳴謙。


正如鳴鼓而攻之。


鳴則聲罪致討之意。


又較六五之侵伐有殊。


侵伐或明師。


或潛襲。


當視所宜。


以征誅之。


若上六則不服者。


罪已著。


害謙者。


眾所怒。


唯有聲明其故。


而出師征討也。


故曰鳴謙。


利用行師征邑國。


邑國者。


屬國也。


非所直治之國。


在今日言。


則遠鄙之國。


蓋其居遠。


不得親受政教之化耳。


如昔諸侯國下之邑也。


非天子自封。


不直隸于王。


故恆梗王化。


而害于教令之普行。


謙之不克及于天下。


是謙之用未盡。


謙之志未得。


則居上者。


以謙行謙。


不得不用師以成謙。


即所謂用柔成剛。


用陰成陽也。


謙之對師為互象。


師用于外。


謙用于內。


謙之未達于遠者。


必利用于行師。


而申征討也。


邑國之象本于坤。


坤為土。


凡率土者。


莫非國。


苟有國名。


即當率王教。


雖非直治。


而德用猶天之覆。


地之載。


無不被也。


況國異而人同。


謙者人道之本也。


有不率人道者。


人類之賊。


必有天誅。


則征討者。


猶申天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2#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9:1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7


以上六變居外中爻。


內與九三應。


成外柔內剛之象。


恰孚師卦。


故曰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凡用互卦皆如此例。


或從上互。


或從下互。


謙從下互。


則為水地比。


以四三二為上卦。


而初上五為下卦矣。


又互剝與復。


剝則反艮居上。


復則反震居下。


皆一陽五陰卦相互之象也。


一卦六爻。


其互亦同。


唯質卦不變。


如乾坤之類。


無論如何移易。


仍乾坤也。


故謙卦可互師比剝復。


而與豫反。


豫亦與謙之互同。


謙變則成豫矣。


謙以五陰從陽。


而陽自卑。


故曰謙。


言其本高而自下也。


以艮之一陽。


反在九三故也。


豫則以雷地合。


而九四為陽。


以震之一陽本在下。


今居上卦九四。


是復于上。


其倒卦即地雷復。


亦取陽復之義。


而地位有高下。


則其所行有遠近。


所達有難易。


復遠豫近。


復難豫易也。


若與謙比。


則謙遠而難。


豫近而易。


皆以陽言。


陽主升。


以至于上爻為志也。


故謙為不足。


豫為有餘。


謙為貞。


豫為利。


即以謙之內外言。


亦為內貞外利。


而由卦德言。


則內為貞。


外為悔。


以利則易悔也。


有餘亦易悔。


有餘即過。


過則悔也。


故在六二曰貞吉。


在上六曰利用。


雖不及悔。


悔自伏焉。


蓋以謙之德能無過也。


故必曰鳴謙。


若離謙。


則有悔矣。


雖用剛而利猶在。


能始終于謙也。


謙之為用大矣哉。


宗主附注謙卦至上六。


已為謙道之終。


而與豫相接。


故豫之用。


即在此上六一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3#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9: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6


故謙之行師。


為成謙之志也。


志未得而後用師。


用之而謙用愈大。


故利用師以大謙。


則謙道無不包被。


無不率循。


而天下人類無不知謙之美且善。


則鳴謙。


實謙自鳴矣。


象曰。


鳴謙。


志未得也。


可用行師。


征邑國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坤之上六。


曰龍戰于野。


其血玄黃。


師之上六。


曰大君有命開國承家。


小人勿用。


謙取坤而用師。


故曰利用行師。


征邑國。


皆本剛柔相濟。


內外相成之義也。


上六與九三應。


九三為剛。


且為全卦主爻。


上六應之。


故有行師征討之辭。


上六以柔極反剛。


而所居地位極高。


征討之任不得辭。


與六五之侵伐一義。


而九三在卦之中。


將全卦五陰隔絕。


陰陽相從。


而升降有別。


陰在內者易從。


在外者難服。


以處地殊也。


故六二鳴謙。


為順以往外之時。


其志相得。


上六鳴謙。


為逆以推行之際。


其志不得。


以上六居極地。


若不反。


則將窮也。


故釋文曰。


鳴謙。


志未得也。


此與六二之中心得也一語。


恰相照。


同一鳴謙。


而六二為得。


上六為未得。


蓋上六之志在外。


不得于外。


由外之不服也。


六二在內。


內已從矣。


故無用師征之語。


且謙之互師。


在三爻。


即二三四爻互坎。


五上初爻互坤。


合成地水師也。


則三爻為內卦之中。


上爻為外卦之正。


是已反初為終矣。


故用師為反行。


為逆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4#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9: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8


謙豫相反相成。


一往一來。


一逆一順。


謙往豫來。


謙逆豫順。


謙以陽下濟。


為往為逆。


豫以陽復升。


為來為順。


往而逆者艱難。


故必謙。


來而順者便易。


故名豫。


謙以己從人。


而自守不屈。


乃能承大有之業以不渝。


豫以人從己。


而自裕不危。


乃能全謙之德以交孚于天下。


然謙為己。


亦為人也。


成敗利害。


皆齊之于一。


故有吉無凶。


豫則成人以成己也。


得失榮枯。


各有所判。


故憂樂恆視其德。


吉凶亦半焉。


此則用之有殊。


而持之有別也。


則由陽爻之在上與在下。


所生成者不同也。


在下則道長而常虛。


在上則途近而易滿。


虛以自警。


則有備無患。


滿以臨人。


則多欲害德。


豫之名豫者。


聖人恐其過于逸豫。


而忘其害。


欲其時自惕勵。


而有所豫也。


豫則立。


不豫則害。


大哉豫乎。


豈徒優游暇豫之謂乎。


故君子因豫而知戒。


戒則復于謙矣。


又曰謙為坤艮合。


卦皆主靜。


而說卦稱謙輕。


人多未解其義。


輕者輕視一切物也。


以性主靜。


而氣常止。


靜則寡欲。


止則克己。


故能輕諸利害。


獨往獨來。


不為物役也。


又輕者。


譬之輕車減從。


無所牽累。


行止自如。


不求人重。


而先自卑。


不以名重。


而豫自抑。


雖浮游于天地。


如一羽之莫沉。


雖吐納于洪鑪。


無一毫之被損。


此即所謂輕也。


輕則清。


清則升。


天之上浮而虛者。


輕也。


道之無往不入者。


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5#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9:3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7


以上六變居外中爻。


內與九三應。


成外柔內剛之象。


恰孚師卦。


故曰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凡用互卦皆如此例。


或從上互。


或從下互。


謙從下互。


則為水地比。


以四三二為上卦。


而初上五為下卦矣。


又互剝與復。


剝則反艮居上。


復則反震居下。


皆一陽五陰卦相互之象也。


一卦六爻。


其互亦同。


唯質卦不變。


如乾坤之類。


無論如何移易。


仍乾坤也。


故謙卦可互師比剝復。


而與豫反。


豫亦與謙之互同。


謙變則成豫矣。


謙以五陰從陽。


而陽自卑。


故曰謙。


言其本高而自下也。


以艮之一陽。


反在九三故也。


豫則以雷地合。


而九四為陽。


以震之一陽本在下。


今居上卦九四。


是復于上。


其倒卦即地雷復。


亦取陽復之義。


而地位有高下。


則其所行有遠近。


所達有難易。


復遠豫近。


復難豫易也。


若與謙比。


則謙遠而難。


豫近而易。


皆以陽言。


陽主升。


以至于上爻為志也。


故謙為不足。


豫為有餘。


謙為貞。


豫為利。


即以謙之內外言。


亦為內貞外利。


而由卦德言。


則內為貞。


外為悔。


以利則易悔也。


有餘亦易悔。


有餘即過。


過則悔也。


故在六二曰貞吉。


在上六曰利用。


雖不及悔。


悔自伏焉。


蓋以謙之德能無過也。


故必曰鳴謙。


若離謙。


則有悔矣。


雖用剛而利猶在。


能始終于謙也。


謙之為用大矣哉。


宗主附注謙卦至上六。


已為謙道之終。


而與豫相接。


故豫之用。


即在此上六一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6#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9:4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9


唯能磨礪至于純精。


而後能超然高舉。


不滯于俗。


唯能剔洗至于極細。


而後能翛然直往。


不拘于形。


故曰化。


中庸稱至誠能化。


孟子稱聖人大化。


皆必先有謙之德用。


輕之道力。


非一蹴可幾者也。


大道若虛。


大德無名。


謙從地道之純靜。


以習于虛。


自山道之知止。


以進于大定。


與佛教止觀定慧。


同一法門。


又兼連山歸藏二易之妙用。


以發為道儒兩家之至教。


故字從言兼。


兼指兼二易。


通二教。


連山易。


原名兼山。


言指致誠。


孟子所謂知言。


誠必始于言。


故謙德非獨退讓也。


乃人道根本。


合天地之道。


而得其中和。


明性命之理。


而通其妙竅者也。


謙豈易言哉。


試讀夫子講義。


當知其精蘊矣。


宏教附注謙為人道根本。


而所取義由于易之謙卦。


關于卦象卦辭者。


皆至精要。


並非徒釋卦也。


乃指示謙德得名與成用之道。


此本于連山歸藏二易原義。


而復經文王推衍為辭。


其卦合坤艮。


即連歸二易之首。


故包舉三易之全。


定人生道德之本。


無論為道為儒。


舉不能外此為自脩及安人之備。


故稱謙為吉卦。


言其克孚天地人三才之德用。


而能諧性情之正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7#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0:59:5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8


謙豫相反相成。


一往一來。


一逆一順。


謙往豫來。


謙逆豫順。


謙以陽下濟。


為往為逆。


豫以陽復升。


為來為順。


往而逆者艱難。


故必謙。


來而順者便易。


故名豫。


謙以己從人。


而自守不屈。


乃能承大有之業以不渝。


豫以人從己。


而自裕不危。


乃能全謙之德以交孚于天下。


然謙為己。


亦為人也。


成敗利害。


皆齊之于一。


故有吉無凶。


豫則成人以成己也。


得失榮枯。


各有所判。


故憂樂恆視其德。


吉凶亦半焉。


此則用之有殊。


而持之有別也。


則由陽爻之在上與在下。


所生成者不同也。


在下則道長而常虛。


在上則途近而易滿。


虛以自警。


則有備無患。


滿以臨人。


則多欲害德。


豫之名豫者。


聖人恐其過于逸豫。


而忘其害。


欲其時自惕勵。


而有所豫也。


豫則立。


不豫則害。


大哉豫乎。


豈徒優游暇豫之謂乎。


故君子因豫而知戒。


戒則復于謙矣。


又曰謙為坤艮合。


卦皆主靜。


而說卦稱謙輕。


人多未解其義。


輕者輕視一切物也。


以性主靜。


而氣常止。


靜則寡欲。


止則克己。


故能輕諸利害。


獨往獨來。


不為物役也。


又輕者。


譬之輕車減從。


無所牽累。


行止自如。


不求人重。


而先自卑。


不以名重。


而豫自抑。


雖浮游于天地。


如一羽之莫沉。


雖吐納于洪鑪。


無一毫之被損。


此即所謂輕也。


輕則清。


清則升。


天之上浮而虛者。


輕也。


道之無往不入者。


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8#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00:0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豫卦-總釋象例-30


豫卦坤下震上宣聖講義豫上震下坤。


與復卦同體而異位。


皆以陽爻為主。


陽上升之卦也。


在復以震居坤下。


一陽始動。


為陽氣初復之象。


在豫震反居坤上。


一陽在第四爻。


是為陽氣奮升之象。


其異在道之遠近。


位之高下也。


豫與謙為來往卦。


謙以艮在坤下。


一陽居第三爻。


反上為下。


故有謙退之象。


豫以震出坤上。


一陽登于本位。


故為豫逸之象。


豫者。


餘也。


盈也。


寬裕也。


其異于謙。


在進退之間。


與卑亢之殊。


謙退而自卑。


豫亢而能進。


謙為自下。


豫為自寬。


其德用不同也。


豫以有餘。


而得地有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9#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00:0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謙卦-釋爻辭-29


唯能磨礪至于純精。


而後能超然高舉。


不滯于俗。


唯能剔洗至于極細。


而後能翛然直往。


不拘于形。


故曰化。


中庸稱至誠能化。


孟子稱聖人大化。


皆必先有謙之德用。


輕之道力。


非一蹴可幾者也。


大道若虛。


大德無名。


謙從地道之純靜。


以習于虛。


自山道之知止。


以進于大定。


與佛教止觀定慧。


同一法門。


又兼連山歸藏二易之妙用。


以發為道儒兩家之至教。


故字從言兼。


兼指兼二易。


通二教。


連山易。


原名兼山。


言指致誠。


孟子所謂知言。


誠必始于言。


故謙德非獨退讓也。


乃人道根本。


合天地之道。


而得其中和。


明性命之理。


而通其妙竅者也。


謙豈易言哉。


試讀夫子講義。


當知其精蘊矣。


宏教附注謙為人道根本。


而所取義由于易之謙卦。


關于卦象卦辭者。


皆至精要。


並非徒釋卦也。


乃指示謙德得名與成用之道。


此本于連山歸藏二易原義。


而復經文王推衍為辭。


其卦合坤艮。


即連歸二易之首。


故包舉三易之全。


定人生道德之本。


無論為道為儒。


舉不能外此為自脩及安人之備。


故稱謙為吉卦。


言其克孚天地人三才之德用。


而能諧性情之正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0#
 樓主| 發表於 2012-8-8 11:00: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8-經文講義-豫卦-總釋象例-31


故宜于進。


其動至順。


謙以不足。


而志在下濟。


故宜于退。


而其動也必貞。


故謙以貞用。


豫以利成。


豫之利。


誠利也。


利于天下。


利于萬物。


蓋能體坤之順。


應乾之剛。


一陽在外。


五陰隨之。


故志行而用利。


此乾之大利利天下。


得坤以順承之。


而行地無疆者也。


豫之卦象。


五陰一陽。


與謙復師比剝五卦同。


其對卦為小畜與姤。


小畜為正對。


姤為錯對。


蓋姤與復對也。


故體陰而用陽。


以一陽在外也。


陽外則推之于遠。


陽在四爻。


本震之初爻。


在震為初動。


在豫為直上。


以原在下。


而今居上也。


與謙之艮卦一陽原在上者。


移居下卦。


其義恰相對照。


故謙為自卑下濟。


豫為上升以高以遠。


其卦爻陰陽數同。


而地位異也。


四爻為陰位。


而陽居之。


陰陽相濟。


與六三相應。


六三九四。


乃未濟之象。


而豫以得六二之輔。


乃變為和平之象。


則不因中爻之交互言也。


謙之為道。


取中爻九三六四合于既濟。


乃為下濟。


而豫則以九四六二相應。


乃為剛應。


一濟一應。


見于彖辭。


可知其取用之道矣。


豫之九四。


為全卦主爻。


以一陽領五陰。


而得柔應。


以行其志。


在外以推其德。


居中以馭其下。


本道以成其功。


故豫為有功。


為和樂。


為措置裕如。


則以順動也。


陽外陰內。


而陰能應之。


陽升陰降。


而陰能從之。


故曰順。


此譬之賢主在位。


令行而法遵。


德孚而功建者也。


陽雖在外。


不出中爻。


仍能統制全體。


且以剛行柔地。


無所阻逆。


尤見其順且易也。


故為利。


利及一切。


而行若無事。


此所以為豫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22:10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