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85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7:39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酒、魚蝦、筍子、雄雞等物。


若初服此方一、二劑癢更甚,繼續堅持服則瘙癢漸止而病癒。


隨證加減:皮膚乾燥加生地15克、黃精15克;


舌苔白膩者加白蔻3克、蒼朮15克;


頑固性瘙癢加皂角刺5克。


驗案舉例:戴某某,男,35歲,患濕疹已10餘年,四肢起紅色皮疹,下體部尤多,奇癢難忍,搔破後滲水結痂,夜臥加蓋被服,瘙癢更甚,雖影響睡眠,但食欲甚旺,舌質帶紅,舌苔薄白微膩,脈弦稍數。


予上方10劑,囑忌魚蝦發物,初服2劑,皮膚隱疹發出更多,因交代在先患者不疑,繼服8劑,癢疹已消,皮膚開始脫痂,效不更方,再服15劑,愈後未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7:48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健脾止咳湯 組成:明黨參12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法半夏5克、廣陳皮5克、冬桑葉10克、光杏仁10克、川杜仲10克、補骨脂3克、款冬花5克、懷山藥12克、蟬衣3克、木蝴蝶3克。


功能:健脾化痰,潤肺止咳,補腎納氣。


主治:咳嗽經久不愈。


用法:上方用冷水浸泡後煎煮。


文火煎煮三次,每次150毫升,分三次服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7:57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方解:《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醫方類聚》云:「治嗽正當養脾,以土生金,而肺病自安矣」;


周慎齋云:「諸病不愈,宜從中治」;


李念莪云:「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故治痰先補脾(脾為生痰之源),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


故用六君子湯健脾祛濕,以化其痰。


其中桑葉、杏仁、冬花潤肺止咳;


久咳傷腎,導致腎氣虛弱而出現氣促不足以息,故以杜仲、懷山藥、補骨脂補腎納氣;


木蝴蝶潤肺舒肝,蟬衣散風熱以宣肺,又可清利咽喉。


方中明黨參一味,《本草從新》曰:「補肺氣,通下行,補氣生津,治咳嗽喘逆」。


既有清肺化痰之效,又具益氣生津之功。


諸藥配合,共奏健脾、潤肺、補腎之效。


加減運用:咳嗽吐白泡沫痰屬外寒夾飲者,加乾薑3克,桑葉易蘇葉以溫肺散寒化飲;


陽虛不達四肢而出現脈微肢冷者,加附片3克以溫煦腎陽;


濕阻脾陽導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出現噁心欲吐、胸腹飽脹者,加砂仁3克、白豆蔻3克、雞內金3克以芳香化濕,和胃降逆;


氣滯於腸胃而出現脘腹飽脹者,加蓽澄茄3克以行氣導滯。


注意事項:忌油膩、生冷之物,宜吃清淡食品,勿受風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8:06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驗案舉例:易某某,男,52歲,幹部,住湖南省農經委宿舍。


患者因體虛感寒而誘發咳喘,近兩年來反復發作,逐漸加重,不能工作。


乃於1988年3月住入本院,檢查診斷:支氣管哮喘。


治經月餘,病無變化,邀余會診。


咳嗽吐白黏痰,胸悶氣短,陣發性喘急,喉中有痰如水雞聲,每晚發作加劇,頭汗出,語不成聲,取斜坡式臥位,仍不入睡,因而納少,神疲力乏。


察其舌質淡而胖,有齒痕,苔白滑,脈弦小,並伴有形寒肢冷,氣短自汗,腰痛尿清,口乾飲熱,此屬脾腎陽虛,衛外之陽不固。


治宜潤肺止咳以治其標,健脾制痰,溫腎納氣以治其本。


處方:明黨參12克、漂白朮10克、白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法半夏5克、廣陳皮5克、北黃耆15克、炙遠志3克、白芍藥12克、制附片3克、光杏仁10克、款冬花5克、懷山藥15克、淡大云12克、川杜仲12克、補骨脂3克,水煎服每日1劑,煎3次,分上、下午、晚間呷服以代茶。


連服上方5劑,晚間發作減輕。


原方再服5劑,發作次數減少,能安睡。


複診舌淡苔潤,脈弦帶緩,咳喘雖平,但仍肢冷汗出。


原方附片加重至5克,懷山藥加至20克,加山茱萸5克,連服14劑,汗止肢溫,哮喘止而未發,眠食俱佳。


帶原方去附片、山茱萸14劑出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8:18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按:哮喘因素雖多,但成年人因房勞損腎、煙酒傷肺為常見。


本例無結核病史,曾嗜煙酒但兩年前哮喘初發時已戒絕。


接診時無外感現象,故前醫用疏散風寒、消炎定喘之劑,不愈反劇。


先哲王應震云:「見痰休治痰,見咳休止咳」。


處方從肺、脾、腎入手,用六君健脾以治生痰之源,杏仁、冬花潤肺以治氣逆之咳,重在懷山藥、淡大云、川杜仲、補骨脂補腎以納上衝之氣。


形寒汗出,心悸不寧,則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加黃耆、遠志以復心腎陽虛之本。


若此治病治人,針對機體的薄弱環節,使正氣存內而療效鞏固。


方歌:健脾止咳用六君,桑杏冬花蟬蝶從;


杜仲骨脂懷山藥,潤肺補腎久咳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8:26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歸經湯 組成:黨參15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北黃耆20克、當歸10克、大棗5枚、桂圓肉12克、炙遠志3克、棗仁10克、靈脂炭10克、蒲黃炭10克、荊芥炭5克。


功能:益氣寧神,化瘀止血。


主治:月經過多,形成崩漏,腹痛有凝塊,淋漓不斷,或經期延長出現氣血兩虛症狀。


用法:上方用冷水浸泡後煎煮。


文火煎煮3次,每次150毫升,分3次服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8:36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方解:脾主統血,脾旺則水穀精微充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即所謂「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脾虛則運化失常,五臟受累,衝任失養,即所謂統攝無權,不能制約經血。


故本方用四君(參、朮、苓、草)健脾以增化源,脾旺則經行流暢;


然有形之血不能自生,須賴陽氣之溫煦而後才能補給,故以當歸補血湯(歸、耆)益氣生血;


氣耗津傷,心氣受損,故以大棗、桂圓肉、遠志、棗仁以養血寧心;


高凝出血最忌見血止血,以失笑散(五靈脂、蒲黃)加荊芥,三味炒炭(外焦內黃)活血以止血,即「通因通用」之法。


其中五靈脂一味,朱丹溪最為賞識,半炒半生,每服三錢,水酒調服,名獨行丸,治婦人產後「血衝心動」。


荊芥一味,華佗取其炒黑名「愈風散」,治產後血暈。


清?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載:「本品能助脾消食,通利血脈,治吐衄、腸風、崩中、血痢、產後血暈。


劉氏行醫以來,常以之與失笑散合用,取效頗多,故表而出之。


加減運用:心主血脈,出血過多,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者,加人參5克、黑附片3克,以防其虛脫;


女子以肝為先天,肝主藏血,如鬱怒傷肝,情緒易激動,宜加生地15克、白芍15克,養血柔肝;


如尿頻、尿急伴陰虛有熱者,去遠志、當歸,加女貞子15克、仙鶴草15克、白茅根15克,養陰以清熱;


如少腹脹滿,冷痛,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加炮薑3克、砂仁3克,以溫中暖下,助消化。


注意事項:月經期間忌冷飲,注意保溫,情緒勿激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8:47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驗案舉例:唐某,女,16歲。


患者15歲月經初潮,量多,色黑成塊,淋漓不斷,腰腹脹痛。


每次經後面色蒼白,神疲力乏,常需用止血針劑止血。


平時納食較差,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質淡而潤,舌苔薄白,脈弦細澀。


此係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絡虛瘀阻,治宜補氣健脾統血,活血化瘀,通絡止血,方用歸經湯加減:黨參15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黃耆15克、當歸10克、熟地炭12克、靈脂炭10克、蒲黃炭10克、荊芥炭5克、棗仁10克、大棗5枚、桂圓肉10克、砂仁3克、雞內金3克。


二診:服上方2~3劑時,陰道排出紫黑血數塊,腰腹痛即漸緩解,仍堅持服完原方7劑,已無瘀塊,色轉淡紅,淋漓已止。


囑其依原方於每次月經期服用3~5劑,3個月後,行經正常,精神正常。


按:脾主統血,脾氣充盛則能統攝血液不致妄行。


此例因脾虛氣弱不能統血,致血下行不止。


治以歸耆四君健脾統血,四炭活血止血,為治療崩漏之要藥;


更配以熟地、大棗以養脾腎,桂圓肉、棗仁以養心血,砂仁、雞金以助脾之運化。


此即所謂辨證用藥,存乎一心,非獨此也。


方歌:歸經湯用四君從,耆歸大棗遠志行;


圓肉棗仁兼三炭,專治婦女血淋崩。


(吳元黔編) 現代溫病學科創始人孟澍江 楊進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8:58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孟澍江,江蘇高郵人,我國著名溫病學家和中醫教育學家,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統編教材《溫病學》主編,在50多年的臨床、教學、科研中,取得了重大學術成就。


編寫學術專著10余部;


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培養醫學博士、碩士30人;


完成國家、省部級多項課題。


由於在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中的突出貢獻,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孟氏是現代溫病學科創始人,建立了現代溫病學科體系和教學體系;


豐富和完善了溫病病因病機學和理法方藥;


充實和發展了溫病治療學和預防學;


提出了統一的溫病辨證體系。


孟氏潛心治學,努力探索高等中醫教育規律,強調中醫教育應符合中醫學自身規律。


他所創建的現代溫病學科,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他成為全國公認的溫病學科帶頭人,被日本人譽為現代「溫病之泰斗。


孟氏通曉諸家,尤專葉、吳之學。


對熱性病、脾胃病、肝膽病、不育不孕症療效甚好。


擅長用溫病方治雜病,拓寬了溫病方藥的治療範圍。


論述溫病表證、熱瘀證見解獨到。


對溫病用清、下、補法另辟新義。


宣導辨證論治和有效單方、驗方相結合,強調氣機通暢,重視非藥物療法。


深信廣大中醫讀者細讀本文之後,定能瞭解孟氏創建現代溫病學科的思路和方法,對進一步繼承發揚祖國醫學必將大有裨益。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9:15 | 只看該作者

孟澍江


男,漢族,1921年出生於江蘇省高郵市甸垛鄉一個貧農的家庭。


7歲起入學讀書,在將修完初中學業之時,正值日寇鐵騎蹂躪蘇北大地,故而輟學,時年17歲。


孟氏平時甚喜流覽醫書,父兄見狀,遂經親友介紹,讓他隻身赴鄰縣江都樊川鎮,拜當地名中醫王少江先生為師學習中醫。


王少江是蘇北聞名遐邇的儒醫王吟江之子。


王吟江工於詩詞歌賦,精通佛學,對醫學造詣尤深。


在正式掛牌行醫後,醫名遍及江都、高郵、興化及三泰(泰州、泰縣、泰興)諸地。


吟江先生精於大小方脈,尤其擅長治時令病,每出奇制勝。


從其學者達二、三十人。


其子少江幼承庭訓,盡得其傳,學精於內、婦、兒諸科,尤擅於肝腎、脾胃病的調治。


孟氏跟隨少江先生學醫三年,不僅得其真傳,而且在治學、為人等方面亦受到良好的薰陶。


孟氏學成歸來,懸壺鄉里,謹遵師訓,兢兢業業。


白日應診,夜間苦讀,不敢稍有疏忽。


行醫不久,即連續治癒多例疑難重證,由此醫名大振,上門拜師學醫者日漸增多,短短幾年,就收十餘人為徒。


孟氏的這批早期弟子早已成為各地醫院的中醫骨幹力量,如今多是花甲老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孟氏作為一方名醫,率先在鄉里組織了聯合診所,擔任診所負責人。


1955年,江蘇省中醫學校在全省招收傑出的中醫師進修,孟氏經推薦和考試進入了江蘇省中醫學校(現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


一年修業期滿,被評為優等生,留校任教。


孟氏歷任南京中醫藥大學傷寒溫病教研室主任、溫病學教研室主任、圖書館館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及中醫專家組成員、衛生部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中醫學會溫病學組主任委員等職。


孟氏具有豐富的教學和臨床經驗,是現代溫病學的學科主要創始人。


除了擔任歷屆中醫本科生的《傷寒論》、《溫病學》、《中醫診斷學》、《內科學》、《各家學說》等課的教學任務之外,還先後培養了9名醫學博士、21名醫學碩士。


曾獲得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


孟氏長期致力於溫病學科建設,該學科長期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1993年溫病學科先後被確定為江蘇省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重點學科。


孟氏著作甚豐,主編的《溫病學新編》、《溫病學講義》、《溫病學》等被選為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的統編教材。


編寫了《溫病綱要》、《溫病學教學參考資料》、《溫熱病專輯》、《溫病學》(教學參考叢書)、《葉天士外感溫熱病篇薛生白濕熱病篇闡釋》、《溫病的理論與臨床》等10余部醫學專著。


在省級以上的醫學雜誌上發表了「談談溫病治療中的滋陰法」、「溫病學的發展與展望」、「溫病衛氣營血學說若干問題的探討」等30余篇學術論文。


孟氏對清代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四大家尤有深研。


在溫病學方面以這四大家的學術為主體,在內科方面也繼承了四大家的主要理論與診治特色。


如葉天士的久病入絡、補益胃陰、中風主內風等觀點,薛生白的濕熱致病說,王孟英的食療說等,對孟氏的學術思想都有很大的影響。


孟氏積極宣導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醫藥學。


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氣營兩燔證的實質及清氣涼營法作用機理的研究」等一批國家和省級以上的科研課題。


10多年來,指導研究生開展溫病多種病證的動物模型研製和溫病學常用治法機理的研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孟氏對內、外、婦、兒科疾病的診治有獨到之處;


對熱性病、脾胃病、肝膽病、男子不育、女子不孕、月經病等病的診治更為擅長;


對多種疑難病證的治療每能獲效。


不少日本友人慕名來華,請孟氏診治疾病。


1990年應邀到泰國講學和進行醫療服務,得到當地患者及家屬的高度讚譽,受到泰國領導人的接見,海外不少人以重金聘孟氏去工作,都遭孟氏婉言謝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9:2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學宗葉吳,創立現代溫病學體系孟氏早年師從蘇北名醫王少江。


王氏所處的淮揚地區為吳鞠通故鄉。


時值葉、吳之說盛行於大江南北,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和吳鞠通《溫病條辨》不僅是習醫者必讀之書,而且是行醫者案頭必置的參考書。


在這種氛圍下,孟氏早年所學也多為葉、吳之書。


在王氏指導下,將葉、吳之書與《傷寒論》、金元四大家之說融會貫通,從而為日後的學術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孟氏在從事溫病學教學的過程中感到,明清以來,溫病學從病因病機、診斷、治法到各個病種的理法方藥,已經有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學術體系。


如僅選一些原著,不僅與臨床脫節,而且在理論體系的表述方面也不可能完善、系統,故與教學的差距較大。


有鑒於此,從50年代起,孟氏和教研組的其他老師一起,為建立符合現代學科體系要求的新的溫病學體系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主持編寫了一系列溫病學教材,為創立高等中醫藥教育的溫病學學科體系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成為中醫界公認的全國溫病學學術帶頭人。


日本醫學雜誌稱他為「溫病之泰斗」,並專門撰文介紹。


新的溫病學學科體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總結出溫病的病因病機學。


歷代對溫病的發病原因雖已論及,但或是從「六淫」而論,不能體現溫病學的病因特點,或是僅簡單地以「溫邪」概括溫病學的病因。


孟氏與同事一起根據歷代醫著中有關「風熱」、「風燥」、「暑邪」、「暑濕」、「濕熱」、「溫毒」、「時毒」等論述,歸納出風熱病邪、溫熱病邪、暑熱病邪、濕熱病邪、燥熱病邪等,分別引起風溫、春溫、濕溫、暑溫、秋燥、伏暑、爛喉痧等溫病。


孟氏在吳又可「雜氣」學說的基礎上,對葉天士所說的溫邪性質作了進一步闡述。


認為溫邪的主要特點是從外感受,性質屬熱,致病迅速,病位有別。


這樣就較為客觀、科學地表述了溫病病因的性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9:3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是建立了統一的溫病辨證體系。


溫病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初學者對其關係往往一時難以掌握。


孟氏及其同事對溫病的辨證理論進行了整理和研究,提出了以八綱辨證為指導,衛氣營血辨證為經,三焦辨證為緯,結合臟腑、津液辨證的綜合辨證體系。


孟氏認為,衛氣營血辨證理論主要是從溫熱病發展的縱向方面揭示其發展規律,三焦辨證理論則是在臟腑辨證的基礎上對溫熱病在各個病變階段所出現的病證進行分析,著重於病的橫向分析。


因此,兩者應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為補充,使之成為統一的溫病學辨證綱領。


這樣對溫病的辨證更易於掌握和運用。


這一辨證體系的建立不僅對溫病學理論的整理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整個中醫辨證理論的確立與完善都有重要的意義。


孟氏對傳統的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內容,進行了加工提煉,使之內容更充實、具體。


如衛氣營血辨證,葉天士只是原則上提出了「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而孟氏提出了在衛、氣、營、血每一個階段都有許多具體的證型。


如衛分證有風熱犯肺、燥熱犯肺、濕熱遏於衛氣等,氣分證更有無形邪熱亢盛、熱結腸腑、熱盛少陽、濕熱困中等許多不同的證型。


還提出在衛、氣、營、血各階段之間又有一些過渡性的證型,及衛、氣、營、血合併發生的病證,如衛氣同病、衛營同病、氣營兩燔、氣血兩燔等。


這樣就使衛氣營血辨證的內容更加豐富而具體,臨床運用更為方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9: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是充實和發展了溫病的治療學。


溫病學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許多溫病的新治法不斷出現,如清營涼血法、芳香化濕法、清心開竅法、涼肝熄風法、斂陰固脫法等。


對溫病的主要治法進行系統整理研究使之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治療學體系的,也要歸功於孟氏及其同事們。


孟氏把溫病的主要治法歸納為解表法、清氣法、和解法、祛濕法、通下法、清營涼血法、開竅法、熄風法、滋陰法、固脫法等。


在每一類治法內又分為若干治法。


如在論及溫病的解表法時,具體分為疏風泄熱、透表清暑、宣表化濕、疏表潤燥等。


對每一個治法的適應證、作用、代表方、注意事項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


近年來,針對這些治法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臨床研究,這些研究工作的開展及所取得的成果與孟氏建立的溫病學治療學系統是分不開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19:5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是進一步完善了溫病的理法方藥。


溫病包括了風溫、春溫、暑溫、濕溫、秋燥、伏暑、爛喉痧等。


歷代醫家對每一種溫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傳變特點、診斷治療等雖都有一定的論述,但較為散在而簡略。


而且由於各個醫家的認識不同,對每種溫病的概念、治法的論述都有所差異。


這對進一步研究溫病是不利的。


孟氏及其同事針對這一情況,進行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首先從整理並統一各種溫病的概念入手。


如風溫與春溫,古人雖把兩者一作為新感、一作為伏氣,但在證型和治法上兩者重復交叉甚多。


孟氏認為風溫指風熱病邪侵犯肺衛後,以肺為病變中心的一種溫病;


春溫則是溫熱病邪發自少陽,初起即見裡熱化火,並易於傳營入血、閉竅動風,後期多見肝腎陰傷的一種溫病。


同時,結合臨床實際對溫病證治進行整理。


以風溫為例,孟氏歸納了文獻中有關風溫的證治內容,並結合臨床將風溫分為邪襲肺衛、邪熱壅肺、痰熱結胸、痰熱阻肺而腑有熱結、肺熱發疹、肺熱移腸、陽明熱盛、陽明熱結、熱入心包、內閉外脫、肺胃陰傷等證型。


另外,在整理溫病證治內容時,還注意到與現代醫學的內在聯繫。


再以風溫和春溫為例,在闡發風溫病因病機與病變特點時,實質是與重症流感、大葉性肺炎、支氣管肺炎等病相吻合的,而春溫則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相吻合。


這樣不僅使兩個病的界限明確,而且在診斷時可以參考現代醫學的各種物理和實驗室檢驗,有利於中西醫結合診治溫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20: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是補充了溫病預防的內容。


在前人溫病專著中,論及溫病預防的極少。


作為一門研究溫病防治的學科,缺乏預防的內容顯然是不完整的。


所以孟氏在溫病學內專門加入了預防的內容。


除了整理歷代有關溫病預防的文獻,突出中醫預防的成就外,還結合現代臨床實際,提出了發揚中醫預防醫學理論和方法的優勢,在培固正氣、強壯機體,隔離患者、控制傳播,預防服藥、防止染病的原則下,採用各種具有中醫特色的方法來預防溫病的發生。


雖然,中醫許多預防溫病學的方法不能代替現代的防疫預防措施,但由於其簡單易行,可以和現代的防疫方法相輔相成,不僅有實用價值,而且更具有進一步研究挖掘的重要意義。


孟氏對溫病學預防思想和方法的研究,豐富了現代溫病學體系。


孟氏還針對溫病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指出在當前形勢下,溫病學要適應防治疾病和人民對衛生保健的需要,必須在提高學術水準和治療效果、改革劑型等方面下功夫。


積極呼籲開展科研,大膽汲取現代科學技術,克服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思想。


為了促進溫病學的發展和提高,孟氏發起成立了全國性的溫病學術組織,多次組織全國性溫病學術研討會,為以後中國中醫藥學會傳染病專業委員會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20: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潛心治學,探索中醫教學規律孟氏從醫不久,即收了一批弟子。


建國後更以培養杏林學子為己任,把畢生精力投入高等中醫教育,為我國高等中醫教育作出了重要建樹。


在50年代我國高等中醫教育初創階段,孟氏與老一輩中醫學家一起,為探索高等中醫教育規律、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70年代以來,又致力於中醫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


孟氏所在的教研室先後舉辦了九期全國性的溫病學師資班或進修班,並接受了一批又一批從全國各地來的進修教師,培養的溫病學專門人才近200名。


他培養的學生遍佈於全國,有的已晉升為教授、主任醫師或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等,成為中醫教學、科研、臨床的帶頭人或主要骨幹,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孟氏在中醫教育上的主要成績有以下幾個方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20:3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提出習醫讀書「三要」孟氏認為學習中醫必須嚴謹治學。


古人曾說:「為醫者,人之生命所係,責莫大焉。


除師授之外,主要靠自己刻苦讀書,包括各種古今醫書、醫學雜誌等。


孟氏提出讀書應做到三點:一是「苦讀」。


嘗言「不經寒徹骨,那有暗香來」。


醫學文獻浩如煙海,理論深邃而文字古奧,不下苦功夫焉能登堂入室?


孟氏強調,凡學中醫者必須打好醫學理論基礎,先從古典醫籍學起,應精研《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探明其奧旨。


如僅學習一些中醫理論的皮毛,僅僅知道幾首湯頭歌訣和藥性賦,就自以為懂醫,實際上必然是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欲盡其理而不能,不但學業上難以有所長進,而且還會在臨床上造成不可彌補的過失。


孟氏曾說,學醫譬如建樓,重在基礎堅實,如不苦讀,徒事尋找「捷徑」,實為醫者之大忌。


孟氏在學醫之初即堅持晚讀,無問寒暑,必讀至夜半方輟。


直至成名之後,仍能堅持這一習慣,至今對許多經文仍能朗朗成誦。


在現代中醫教育中,同樣也要學好基礎課。


孟氏針對有些人所說的,中醫理論課沒有多少實際內容,主要是在臨床上學習診療技術的觀點提出了不同意見。


認為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否認了讀中醫書的重要性,忽視中醫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最終會走上放棄中醫理論的道路。


所以強調學習中醫要苦讀是十分重要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20:4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是「有恆」。


即習醫者讀書貴乎有恆。


一般人在初學中醫時尚能認真鑽研;


但行醫後能做到讀書持之以恆者就少了;


而在有了一定名望之後還能堅持讀書者就更少了。


孟氏認為在初學時固不能一曝十寒,學成之後仍須不斷下苦工夫。


要做到「有恆」,除了對醫學的興趣、濟世救人之志向不能稍減外,還必須常知不足而切忌自滿。


孟氏每日診治過的病例都要認真回顧,發現疑問,立即查閱醫書,持之以恆,必有長進。


當然,除了讀書之外,還要參加學術活動,進行學術交流,善於學習他人之長,充實自己。


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學醫者尤須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20:5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是「通文」。


即凡學中醫者,應提高文學修養。


中醫古典醫籍文字深奧,沒有一定的古文學根底是很難看懂古醫書的。


孟氏主張,凡是高級中醫師(包括中醫院校的畢業生)應能獨立閱讀古醫書。


因為中醫古籍數以萬計,不要說沒有可能把這些書全部都譯成白話文,就是譯成了白話文,其中的含義也不可能全部表達出來,所以還得靠自己去閱讀、鑽研。


孟氏認為,古漢語是學習中醫的一把重要鑰匙,不能有所忽視。


孟氏在早年學醫就曾下工夫研習古文。


在青年之時,除了研習醫籍之外,每日誦習古文辭類纂、三蘇文、古今散文等,且每週要作命題作文一篇。


在學醫時還堅持每日練習臨摹大小字。


孟氏飄逸秀麗的書法,即歸功於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3:21: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強調中醫教育應符合中醫學的自身規律中醫教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師徒相傳的教育方式。


通過這種方式,使中醫學不斷地得到繼承和發展。


早在南北朝和隋唐時代就出現了中醫的學校教育機構,設立了太醫博士、太醫助教等,招收學生,有較固定的學習課程。


不同的專科各有三到七年的學制,並有較為嚴格的考試辦法。


到近代,也出現了一批中醫學校,如丁甘仁等人創立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等,這是中醫現代教育的雛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醫的學校教育無論在形式上、內容上,還是規模上,與現代的學校教育有著很大的差距。


在50年代我國初創中醫高等教育時,如何使中醫教育達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當時一個重要的問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0 06:44 , Processed in 0.10936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