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三)溫病能否用辛溫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是治療傷寒溫病的主要區別之一,從原則上說是對的,但如果絕對化,認為治療溫病不能用辛溫之法,也是有失偏頗的。
孟氏針對臨床上多數醫生在診治溫病時,只知辛涼之法,動輒用銀翹散、桑菊飲之類,而不知亦有應該用辛溫發散的,明確提出治療溫病要重視辛溫之法。
孟氏認為,有的溫病在初起時,因表氣鬱閉較重而表現為無汗、惡寒也較為明顯,類似於風寒在表,但又有口渴、尿赤、咽腫痛、舌邊尖紅赤、脈浮數等,故辨證仍屬於表熱證。
其治療應以辛涼解表為主,配合一些辛溫藥物,如荊芥、淡豆豉等以助疏解肌表。
對此,孟氏常引用何廉臣所說:「溫熱發汗,雖宜辛涼開達,而初起欲其發越,必須注意辛散,佐以輕清,庶無涼遏之弊」,認為確為有得之見。
另外,有的溫病初起表鬱較甚,可見惡寒較明顯而發熱不甚,頭痛、身酸楚,無汗,咽喉疼痛,口微渴,脈浮數,苔薄白而舌邊尖微紅者,還可用微辛溫解表法,如蔥豉湯。
其中蔥白辛而帶潤,溫而不燥,與淡豆豉配合透達解表,既不傷陰,又不涼遏,當為常用者。
還有的病證雖屬風熱表證,但又有風寒束表,即所謂「寒包火」之證,此時無汗,惡寒更加顯著,甚至會出現戰慄。
對這類病證的治療,在清肺衛之邪熱的同時,還須酌用荊芥、防風、蘇葉,甚至羌活、麻黃等辛溫解表之品。
另外有伏氣溫病由外寒引發者,可表現為裡熱熾盛而外有寒象,也須清裡與辛溫解表兼用。
至於夏月外感暑濕之初,暑濕鬱於內而表寒外遏者,症見頭痛、惡寒、身形拘急,發熱無汗,口渴心煩等,當用透表清暑化濕法,如新加香薷飲之類。
其表鬱重者還可加淡豆豉,有汗者可加藿香,方名藿薷飲。
又有濕邪初犯,困遏衛氣時,症見惡寒身重,微熱有汗,胸痞,苔白膩者,當用芳香宣透法,如藿香正氣散;
如見煩悶嘔惡較甚,宜用雷少逸宣透膜原法以疏利透達。
所以在治療溫病時常用辛溫,不能誤認為治溫病不用辛溫,更不能當用辛溫而不敢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