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84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3:3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十三)健脾利濕法劉氏認為:脾主濕而惡濕,脾虛氣弱則濕聚,凝於內則為痰為飲,泛於外則為腫為脹。


痰與水同源而異流,其因雖有內外之不同,而其病機則脾肺腎三臟相關最為密切,故張景岳說:「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


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


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所以健脾利濕是治水的主要環節,也是開門潔府的關鍵所在。


本法常用於水腫之證,劉氏認為本病與脾肺腎相關,理脾為正治之法,因脾主運化,重用白朮或蒼朮,「脾土一旺,水有所制……」,故先以六君子加北黃耆、晚蠶砂、苡米、懷山、麥芽、雞內金健脾益氣以安其中土,中土安則水自有出路。


而久病傷陰,終以益氣養陰,育陰利尿為治,使濕去而陰不傷,邪去而正氣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3:4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十四)健脾平肝法劉氏認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木鬱則達之」。


然太陰濕土得陽始運,脾氣下陷固病,脾氣不運亦病,「當先實脾」,見在機先。


肝脾不和,抑鬱不舒,鬱於上則胸脅隱痛,宜魏氏一貫煎(治在肝胃),鬱於下則小腹墜脹,宜逍遙散(治在肝脾),低熱不退者,葉天士加桑葉、丹皮。


中氣虛弱,健運失司,以致水穀不化精微,聚濕生痰,痰濁交阻,引動肝風,則頭暈眼花,房屋旋轉等症發作。


治以健脾助化,平肝熄風,則眩暈停而嘔吐自止,善後以六君健脾,天麻以熄風,黃耆以舒肝用,白芍以斂肝體而療效鞏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3:5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十五)健脾化痰法丹溪云:「無痰不作眩」。


劉氏認為:脾失健運,肝風內動,出現頭重頭暈目眩欲倒,噁心作嘔,類似西醫所稱的「美尼爾氏綜合徵」(又稱內耳眩暈症)。


東垣主半夏白朮天麻湯:半夏化痰,白朮健脾,天麻熄風。


風無濕不戀,痰無濕不生,健脾以治痰濕之源,因而這三味是主藥。


如治肖某某,女,17歲,住南縣機械廠。


1年前開始發作頭痛、眩暈,經常昏倒,頭暈甚時,伴見嘔吐,病情逐漸加重。


後經湖南醫科大學附一院攝片檢查(照片號165890),報告為:「右耳內聽道擴大,建議臨床進一步檢查,疑腦腫瘤」。


經西醫降顱壓治療,頭痛稍減,嘔吐止,但反復發作,遂來我院。


初診:頭暈,行動失去平衡,常欲仆地,暈甚時不能睜眼,躺倒則舒;


納差,精神疲乏,眼瞼浮腫,口不乾,小便多,大便正常,舌質淡紅,苔白而膩,脈弦小帶滑。


此乃脾胃失其健運,肝風挾痰,上擾清竅,致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治宜健脾化痰,平肝熄風。


方擬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明黨參12克、丹參12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天麻10克、法夏6克、廣皮5克、白芍12克、珍珠母20克、鉤藤10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0克、代赭石15克、天葵子10克。


另以鏽鐵燒紅淬水兌藥。


複診:服上方14劑,頭痛眩暈減輕,眼瞼浮腫已消,步履平衡。


但仍納差,食後腹脹,大便見溏,舌質淡紅,苔潤白,脈弦小。


上方去代赭石、女貞子、旱蓮草,加麥芽10克、蓽澄茄5克、砂仁5克、雞內金5克,繼服14劑,健脾以助化。


三診:眩暈已止,頭痛未發,納食增進,口不乾,二便如常,舌脈正常,仍以六君子湯健脾和胃,加白芍、珍珠母,平肝熄風以善其後,1年後反映,療效鞏固。


劉氏認為:本病乃脾虛失其健運,痰濁內生,肝氣挾痰上擾清空,致清陽不升,濁氣不降,故出現眩暈,經常跌僕、嘔吐。


治宜六君子湯健脾化痰,珍珠母、白芍、代赭石、鏽鐵平肝降逆,女貞子、旱蓮草養肝腎之陰。


用藥得當,收效甚速,效不更方,故仍用此方加減善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4:0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十六)健脾利水法劉氏曾用此法治療一例「顱咽管瘤」。


劉氏認為:「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素問?五臟生成篇》),又「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素問?通評虛實論》),「上病下取」已有治則。


特別是健脾胃以利轉輸,邊補邊脫,此不治之治也。


如治易某某,女,8歲,住醴陵瓷廠。


1981年初,開始視力減退,視物模糊,同年8月份突現頭痛、劇烈嘔吐,經當地中西醫結合治療,嘔吐即止。


後經廣州醫學院神經科檢查「心電圖異常,T波改變」,又轉上海華山醫院CT掃描,診斷為「顱咽管瘤」,建議手術。


開顱後,因腫瘤不能摘除,行抽水術,保留金屬管於顱內,建議如發現顱壓增高,隨時來滬行抽水術。


家長負擔不起,遂來我院中醫治療。


初診:偶發頭痛,手術部突出堅硬,心前區疼痛,煩躁不安,叫喊心胸不適,精神疲乏,偶見神志不清,亂摔東西,甚則打其父母。


納差,大便溏,日1~2次,睡眠不好,口不乾,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帶滑。


此係脾失健運,水停心下,水氣乘心則見心忡,腦內瘀阻,則神志不清。


治宜健脾利水,養心安神,佐以活血化瘀,方擬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加減:土茯苓15克、白朮6克、黨參6克、炙甘草4克、懷山15克、丹參15克、炙遠志3克、棗仁10克、琥珀3克(研衝兌)、白芍12克、靈脂8克、蒲黃8克、建菖蒲3克、雞內金3克、麥芽8克。


複診:進上方10劑,頭痛緩解,心痛、心忡、心胸不適等症狀明顯減輕,神志清楚,納食增進,但仍煩躁,睡眠不安,脈舌同前,仍以上方加龍齒15克(先煎)、柏子霜5克鎮以安神。


三診:上方再進20劑,頭痛減輕,發作間隙延長,每夜能睡10小時。


但患兒兩腿無力,煩躁,腰酸,不願活動,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小,仍以健脾利水,養心安神佐以強筋壯骨之品,仍上方去琥珀、蒲黃,加杜仲、巴戟天、牛膝,堅持服1個月,小兒腿已有力,諸症消失。


為鞏固療效,給以養心安神,調理脾胃而收功。


迄今已兩年,情況良好,服中藥後,未行過抽水術,上海複查,原醫者歎為奇跡。


劉氏認為本病由脾腎虛弱,水飲內停於心下,則心中抑鬱不寧,時而煩躁,時而神志不清,水泛高位,腦內瘀阻,間歇性頭痛頭昏,治以健脾利水,養心安神,未斤斤於治顱咽管瘤,通過整體療法,改善了局部病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4:1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十七)健脾解表法劉氏認為:辨病必須辨證,辨證必須瞭解其人素質,或云「解表無必要健脾」,此乃就一般而言。


如病久脾虛,非健脾則無以為發表之地,此仲景用桂枝湯啜熱粥即其義也。


況屢表而寒不解,屢清而眼尚紅,豈不考慮「始傳熱中,末傳寒中」之變乎?


龍某某,男,56歲,住長沙市。


據述2個月前往返於濱湖水災區,患上當時流行的「紅眼病」,經西醫院眼科治療,抗病毒、滴眼藥,雖獲好轉,但未根治,近兩周以來因勞累受寒,病復發而加重,仍用前法治療效不明顯。


因請中醫面診,訴頭重惡寒,四肢倦困,兩眼結膜暗紅成片,翼狀胬肉侵及角膜,沙澀難開,無眵淚冷,眼胞不腫不紅,口不渴,二便如常,舌質淡紅而胖,苔薄白,脈弦小。


據脈證分析,此屬「寒沙眼」,所謂「眼疾無表不發」是也。


方用明黨參12克、蘇葉10克、荊芥穗5克、防風10克、蒼朮10克、藿香6克、晚蠶砂12克、夜明砂6克、白蔻3克、蒺藜10克、蟬蛻5克,每日1劑連續5劑。


複診:身得微汗而全體舒松,頭如脫帽,兩眼結膜潮紅及翼狀胬肉已消失90%。


症見舌苔白膩,納化不佳,易方以六君子湯加蒼朮、藿香、白蔻、夜明砂、晚蠶砂、雞金、麥芽,10劑。


眼結膜黑白分明,愈後未復發。


辨病必須辨證,辨證必須瞭解其人素質,得以審證求因。


本例形肥多濕,往來於濛濛細雨中,內濕易招外濕,兼之表寒鬱遏,邪走空竅,治以辛溫解表,淡滲利濕,全身微汗不使如水淋漓,則寒去濕也去,此「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


觀於此,「火鬱則發之」,切不可見熱投涼,此案是從整體以改善局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4:2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十八)健脾益氣法「眼胞下垂」,《諸病源候論》稱「睢目」,《目經大成》稱為「瞼廢」。


劉氏認為:目為肝竅,目得血而能視,眼胞屬脾胃,開合在於氣機。


患者展眼不開,易於疲勞,以肝為罷極之本,脾為肌肉之主,氣至則力張,而開合自如矣。


但用藥使其由量變到質變,不可邀功旦夕。


常用方:黨參18克、白朮10克、土茯苓12克、炙甘草5克、黃耆30克、當歸6克、廣皮5克、升麻3克、桔梗5克、蒼朮15克、晚蠶砂12克、水蛭5克、肉桂1克。


煎服。


每日1劑。


本證北黃耆有用至60克,蒼朮用至20克而收效者,此方加減治長沙吳某某、津市鐘某某均獲捷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4:3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十九)益氣通絡法劉氏認為:「建中央以運四旁」在於氣,「培後天以養先天」在於精。


中氣一壯,百脈貫通,氣行則麻木自已,養正則滯著自除,故立益氣通絡法。


劉氏用此法治療產後面神經麻痹,療效甚捷。


劉氏認為:面神經麻痹屬中醫「中風」範疇,即《金匱要略》所云:「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之證。


曾治1例產後氣血兩虛、營衛失調者,因出血、流汗過多,腠裡空虛,抵抗力弱,風邪乘虛而入,損傷絡脈,以致面癱口歪,眼閉合不全,麻木不仁,口水不收。


治宜益氣健脾,疏風通絡。


方用黃耆四君健脾以益其氣;


歸芍、二至養陰以活其血;


三五七散(懷山藥、棗皮、附片)攝納腎陽以固其根本;


全蠍、蜈蚣疏風通絡以治其標。


《醫學衰中參西錄》云:「蜈蚣走竄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


外用蓖麻30克,研細,鱔魚血調敷患側面部,服藥14劑,口眼歪斜明顯好轉,以六君子湯合三五七散而收功。


此諸藥相配,以扶正為主,培後天以養先天,所謂「滋苗者必溉其根」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4:4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十)溫陽通痹法劉氏認為「陽虛則生外寒」,寒則凝泣而血行受阻。


且「陽氣不足則身冷」,形寒麻木即其表現也。


脾主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末),溫其中而陽自通,暢其流則絡自活。


《內經》云:「冬,善病痹厥」,應參與考慮。


劉氏用此法治癒雷諾氏病。


胡某某,女,30歲,四肢末梢如針刺感,晨起發紅,旋即發涼,肢端蒼白疼痛麻木,手指僵硬,右足比左足為劇,橈動脈捫不到,下冷水受風寒痛更甚,經西醫院診斷為「雷諾氏病」,用穀維素、地巴唑、煙酸等治療已6個月,無進展。


1972年10月,步履困難,用車就診我院。


初診:面色無華,四肢末端青紫,冷感麻木,血壓139/83kPa。


口不渴,因痛晚上睡眠少,食納可,月經及二便正常,舌質淡紫,苔薄白而潤,脈弦細。


屬脾腎陽虛,氣滯血瘀,寒凝絡阻。


治宜健脾助運以溫陽,活血化瘀以通絡。


處方:北黃耆20克、白朮10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附片5克、炙甘草3克、桂尖5克、雞血藤10克、鹿角霜10克、水蛭3克、地鱉蟲10克、炒桑枝15克、生薑3片、大棗3枚。


服15劑後,肢端青紫轉紅活,刺痛麻木均減,能步行五里就診。


複診:晚上雙腿(腓腸部)轉筋。


原方白芍加至15克、附片加至9克,加懷山15克、棗皮6克、杜仲12克、巴戟天12克、繼服20劑,病癒而上班工作。


1973年7月患者又來就診,自述雙大腿在夏天燒灼痛,皮膚表面作麻,肢端仍見青紫厥冷,受涼則燒灼更明顯。


口微渴,大便乾,小便黃,睡眠差,食納少,舌質紅,無苔垢,脈弦小帶澀。


病人問此病去冬寒,今夏熱何故。


此因去冬「陽虛則生外寒」,今夏「陰虛則生內熱」。


病不同,治法當異,此宜滋陰潛陽,活血通絡。


炙龜板15克、炙鱉甲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丹參12克、製首烏15克、雞血藤10克、牛膝10克、骨碎補10克。


連服10劑,雙下肢灼熱感消退,痛未除,原方加黃耆12克,防己10克,再服7劑,良愈。


後未復發,隨訪10年療效鞏固。


肢端青紫症,從形象上反映絡阻血瘀,肢端厥冷,但在同一患者身上,因不同時令,出現「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用健脾助運,溫陽通絡法而治癒。


「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用滋陰潛陽、活血通絡法治癒。


前後臨床表現不同,治法亦因之而異,可見中醫治病,是因人、因時、因證制宜的,更要與自然環境相適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5: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十一)溫腎健脾法劉河間治「內奪而厥,舌喑不能言,雙足廢而不用,腎脈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不仁(麻木),聲音不出者,主地黃飲子」(《宣明論方?喑痱證》),或云「中風既為熱甚,治法或用烏附之類熱藥何也」?


劉完素認為:「欲令藥氣開通經絡,使氣血宣行而無壅滯也」,「慎不可但以峻熱攻痹,反而絕其已衰之陰氣也」(《原病式?火氣為病?火類》)。


劉氏據此用溫腎健脾法,曾治療1例中風後遺症。


患者平素有頭暈眼花,上重下輕,行步不穩的感覺。


於1985年夏季,突然卒倒,人事不知,經湖南醫科大學附二院診為「腦血栓形成」,邀劉氏往診。


初診:顏面潮紅,昏沉失語,便尿遺失。


右側偏癱,捫其兩足冰冷,知為上盛下虛,此河間所謂「內奪而厥,舌喑不能言,雙足廢而不用,腎脈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不仁……聲音不出者,主地黃飲子」,宜上病下取法,乃按法加減:製首烏、白芍、丹參、炙遠志、建菖蒲、杜仲、巴戟天、肉蓯蓉、牛膝、附片、麥芽、雞內金,鏽鐵燒紅入黃連淬水兌藥。


外用艾葉、附片煎湯洗足,每晚1次。


服藥兩個月後能下床活動,並堅持鍛煉,逐漸恢復正常,以六君子湯加黃耆、丹參收功。


劉氏認為:此即《內經》「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氣復返則生,不復返則死」之證。


雙下肢冷,兩尺脈空虛,乃腎氣厥逆之證。


少陰之脈循喉嚨夾舌本,「婦人重身,九月而喑」(《素問?奇病論》)乃胎壓腎氣不至,此證乃腎氣上逆,至而壅塞,故麻木短縮而舌喑。


地黃飲子為治此證之專方。


恐其凝滯,故用首烏代地黃;


嫌其酸斂,乃以白芍代山萸;


防其滋膩,乃用黃連代麥冬、石斛。


腎氣一復,即從後天著眼,以脾司運化主四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5:1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十二)健脾補督法劉氏認為:人體損傷,輕微者常自然修復,超過了自然療能的界限,就必須人為地調節、整理、補充。


治損的原則莫如《難經》:「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


治五臟如此,使全身修復亦莫不皆然。


劉氏曾用此法治1例患脊柱骨摔傷者,病已2年,治無進展,頸頂僵硬,頭不能豎起,坐倚牆壁,步履困難,需人攙扶,前俯後仰,失去平衡,面色蒼白,神態悲觀,訴腰脊痛,肢倦麻冷,懶於言動,眠食俱差,大便量少,舌質淡紅而潤,脈弦小無力。


劉氏認為此屬「督脈為病,脊強而厥」,損傷奇經,非常法可治,宜健脾胃以資化源,補督脈而營筋骨。


給予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鹿筋、懷山、山萸肉、附片、丹參、黃耆、當歸、白芍、杜仲、續斷、狗脊、麥芽、雞內金,每日1劑,煎3次,溫服。


另用單方豬脊髓、鹿筋、紅棗、桂圓蒸湯間服,並囑其矯正姿勢的鍛煉,此方加減103劑而愈。


劉氏認為脊柱摔傷,原用局部療法,病無進展反呈肌肉萎縮,患者及父母失掉治癒信心。


因改診中醫用全身療法,結合血肉有情的食療,並堅持功能鍛煉,給以精神鼓舞,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不到半年達到恢復正常,並已走上工作崗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5:2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十三)健脾溫腎變法劉氏認為:脾虛則濕聚,腎虛則水泛。


濕聚水泛是相互影響的,故附子理中湯溫脾陽以及腎陽,真武湯溫腎陽以及脾陽,此脾腎相關之正治法也。


其如兼氣虛下陷,濕熱瘀阻,必須標本兼治,但仍以治本為主,此變法也。


劉氏治1例尿毒癥患者,神志尚清,語言低微,呼吸急促,面浮腫,色白光白,口呼氨氣,食入即吐,口乾不欲飲,頭暈心悸,大便溏薄,日三次,小便極少,日夜300~400毫升,舌質淡胖,苔白膩而滑,脈弦緩。


辨為脾腎兩虛,脾氣不升,濁陰不降,腎機減退則三焦氣化失常,治從健脾溫腎,益氣養陰疏通三焦。


方擬補中益氣湯加減: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北黃耆、桔梗、法夏、廣皮、白芍、白茅根、臘瓜、杜仲、五加皮、女貞子、旱蓮草、雞內金、砂仁。


連服上方13劑,噁心止,大便成形。


此方加減服50餘劑後,病已明顯好轉,仍以六君子湯加黃耆、玉米須善後。


劉氏認為「中氣不足,則溲便為之變」。


此病與肺、脾、腎三臟相關,其關鍵在脾。


由於久病脾氣下陷,清陽不升,故在上見呼吸急促、心慌;


濁陰不降,而在下產生小便量少,大便溏薄。


其治療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中黃耆、桔梗「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蓋氣承載其水也」;


參、朮、苓、草健脾扶中,脾氣健運,則濁陰下行;


白茅根、苡米利水化濕而不傷陰。


如此一升一降,則氣化得行,小便自通,濕濁乃化;


杜仲、附片、女貞、旱蓮,腎陰陽雙補,「以平為期」,故病情迅速好轉,而以健脾助化收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5:3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十四)溫中回陽法劉氏認為:中宮虛寒,上嘔下瀉,肢冷嗜臥,渴喜熱飲,甚至脫水轉筋(目陷聲嘶乃脫水之徵)。


在溫中回陽的同時,宜救津液之失。


亦有冷積帶下,治宜開冰解凍者,乃變回陽為通陽,法變而方不變也。


如治1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時腰腹墜脹作痛,肢冷便溏,證屬脾腎虛寒,長期吃白胡椒,符合中醫遠隔臟器的刺激療法,但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王太僕所謂「病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胡椒辛熱而散,只能暫開陰結,不能固護元陽,常服反有耗陰損目之嫌,故患者視力模糊。


改用附子理中湯以溫煦脾腎之陽,善後方用蒼朮者,雷云:「蒼朮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


其實本品斂脾精,止帶濁,使水穀之精華上注,故明目。


通過整體療法,改善了局部症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5:5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十五)補氣統血法劉氏認為:發斑分虛實二類:實證發病急,伴有高熱,多為血熱發斑與毒熱發斑,宜犀角地黃及化斑湯之類加減;


虛證低熱或中熱,《東醫寶鑒》稱為「內傷發斑」,如陰虛血熱型,宜三甲復脈湯,脾氣虛弱型,宜歸脾湯補氣以統血。


如劉氏用此法治1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張某某,男,7個月。


低熱不退,皮膚(尤以雙下肢為甚)有出血點,經湖南醫科大學附二院血象檢查:血色素75克%,白細胞4000/mm3,血小板4萬/mm3。


診斷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就診我院。


初診:患兒面色蒼白,神疲氣乏,四肢無力,食減嗜睡,眼瞼、唇、舌俱淡,雙下肢散佈陳舊和新鮮的出血斑點甚多,上部少見,指紋淡滯。


此屬脾虛氣弱,不能統血的虛斑,治宜補氣統血。


方用歸脾湯加減:黨參10克、白朮5克、茯苓6克、炙甘草5克、懷山12克、黃耆12克、龍眼肉10克、大棗5枚、鹿角霜5克、當歸5克、黃精10克、雞血藤5克、砂仁3克、雞內金3克。


複診:服上方10劑,食欲增加,面色轉紅。


複查:血小板增至84萬/mm3,未見新的出血斑點。


原方去黃精,加熟地10克、枸杞6克、製首烏1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6克。


三診:繼進15劑,再查血象:血色素12克%,白細胞6500/mm3,血小板125萬/mm3,出血斑點消失,精神活躍,眠食正常。


3個月後複查,療效鞏固。


劉氏認為:本例在哺乳期患「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外無熱象,內不煩躁,據症徵分析自非血熱妄行。


神疲、嗜睡、唇舌俱淡,證屬祖國醫學所指的「虛斑」,係脾虛氣弱不能統血,血隨虛火遊行,顯於皮膚所致。


「溫之則浮焰自熄,養之則虛火自除。


應注意脾為後天之本,用歸脾湯加減以補氣統血,堅持此方加減25劑獲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6: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十六)補氣升陽法劉氏認為:勞倦傷脾,脾氣既弱,則健運之力不行,生化之功能失職,而嗜臥疲乏所由生焉,法當補其脾。


脾氣既旺,則臟腑清陽之氣升舉,氣虛下陷之疾愈矣。


治宜補其中,益其氣。


此法常用於脘腹脹墜,內臟下垂,疝氣脫肛,子宮脫出,久瀉久痢,久崩久漏,陷者舉之,均宜補中益氣湯加減,宜重用黃耆。


劉潛江云:「陽得正其治於上,陰自順其化於下」,鄒潤安極賞之。


劉氏曾治1例久患淋病,體勞即發,過用涼泄滲利之品,遂至纏綿不愈,溺時不痛苦,惟濁汁淋漓,前後二陰墜脹,精神萎靡,頭昏眼花,不渴,尿清,脈浮軟無力,舌質淡紅,苔白潤。


此係慢性淋病。


其治療與急性淋病不同,宜反其道而行之。


方用:北耆頭30克,白蜜30克(蒸兌)作湯服5劑,二陰墜脹感消失,小便舒暢,淋漓已止。


劉氏認為:《諸病源候論》「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


本例係體勞患者,「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特點是「數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勞倦即發」。


醫用苦寒瀉熱,淡滲通淋,熱未去而中氣已傷,故用《蘭台軌範》玉屑散:黃耆以補中升陷,白蜜以滑竅通淋,腎虛是其根本,乃以益腎藥收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6:1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十七)益氣養陰法劉氏認為:元氣鬱則易於下陷,津液少則便尿滯澀,此尿路結石形成之機理也。


故舉陷達表以升其清,則氣不鬱,養陰利尿以降其濁,則結痛除,與運動以排石,喝水以衝擊,理同而法異也。


如治安某某,男,40歲。


左側腰部隱痛已1年餘,常稍勞累及受寒則誘發,呈陣發性絞痛,每至難以忍受,輒用杜冷丁以圖緩解一時,曾住某部隊醫院檢查診斷為「右側輸尿管中段結石」,治療月餘無變化,就診我院。


初診:口渴引飲,小便黃赤,劇痛時尿檢:紅細胞(0~4),血壓偏高,腎區叩擊痛明顯。


舌質紅,苔薄黃帶乾,脈弦數。


此係陰虛有熱,治宜益氣養陰、通絡化石,方擬:北黃耆15克、桔梗15克、條參15克、沙參12克、玄參12克、天花粉12克、金錢草30克、六一散12克、火硝3克(膠囊裝吞)、桃膠30克(如無此品以阿膠15克代)、雞內金5克。


複診:服上方7劑,尿量增多,排出如綠豆、芝麻大小之白色結石若干枚,疼痛霍然而解。


但患者仍感覺排尿有灼熱感,舌淡紅,苔薄白,脈弦仍數。


上方加海金砂12克、雞眼草(人字草)30克,繼續服14劑,灼熱止,腰痛未再發作。


後經三次X線攝片檢查,結石已消失。


劉氏認為:《諸病源候論》「石淋者,淋而出石也。


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沙石,腎虛為熱所乘,熱則成淋……」。


此病例乃陰虛熱乘,症見口渴尿赤,舌紅苔燥,屬氣液兩虛,在清熱利濕的同時,必須兼顧氣液,以滋水之化源。


火硝「性上升能解散陰中之鬱熱」,《本草綱目》謂「能化七十二種石」。


本病服藥前X光顯影見結石如花生米大,而服藥後排下石粒僅芝麻大,說明方中火硝確有化石之功,足見前人經驗之可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6:2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十八)益氣托毒法陳實功《外科正宗》云「癰疽雖屬外科,用藥即同內傷」,「脈虛病虛,首尾必行補法;


表實裡實,臨時暫用攻方」。


劉氏指出內科辨證,外科亦須辨證。


清熱解毒,多見於始傳;


益氣托毒,多見於末傳,可謂點出了此法之真諦。


如劉氏用本法治1例乳癌患者,右乳房腫塊,疼痛潰爛,五個潰口,化膿流黃水,反復發作不愈,納食不香,口乾不欲飲,大便不爽,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小。


劉氏認為此憂思氣結,肝氣鬱而不舒,熱毒內蘊,久而不化,則潰爛流水,治宜養胃疏肝,清血解毒,化瘀通絡,托毒外出。


方用:生黃耆、金銀花、甘草、鬱金、白芷、土貝母、土茯苓、法夏、廣皮、紫荊皮、赤芍、丹皮絲、瓜絡、麥芽,20劑,並外用九一丹去腐引膿。


經本方加減80餘劑,病灶消失。


劉氏云:乳癌出於《丹溪心法》,又名石榴翻花發、乳栗,多見於中年婦女,多由情志鬱結,肝失條達,胃熱壅滯而成。


蘊熱不化,則漸潰爛,潰如岩穴,形似菜花,時流污水或出血,治此始宜清熱涼血。


方中黃耆治久敗瘡,祛腐生新,托毒外出;


金銀花、甘草、土茯苓清熱解毒;


赤芍、丹皮清熱涼血;


終用滋陰養血(久敗瘡傷陰傷血)。


此病妙在外用九一丹。


九一丹即:紅升丹3克(陳久者良),熟石膏27克,收口時加珍珠3克,共研極細,過120目篩,外用,祛腐生新拔毒外出,故見良效,此為內外兼治而獲成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6:3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治療內科疑難急症注重整體動態平衡和病機發展趨勢劉氏認為治內科急症不難,治疑難急症較難。


疑難急症有其特殊性,不同於一般內科急症,要體現「內外環境恆動的整體觀」。


在治療上要突出一個「人」字,即治病必須治人,這樣才能挽狂瀾於即倒,體現中醫治療內科疑難急症的特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6:4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整體認識,注意人體動態平衡對內科疑難急症,中西醫各有不同的觀點。


劉氏認為「內科疑難急症的發生、發展,不是孤立、單一的病因作用於人體的反映,而是多層次、多因素、多變數、多模式的全部相互作用的集中表現」。


鑒於此,劉氏強調:「對內科疑難急症的治療,不應只見局部而忽視整體,只見現象而不究本質。


應從整體認識,注意人體的動態平衡,才能避免治而不治,達到不治而治的目的」。


如劉氏治療「關格」一案,頗有啟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6:5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譚某某,男,55歲。


闌尾炎切除術後3個月便閉,腹脹,嘔吐漸重而住入湖南某醫院,會診診斷為「闌尾炎手術後黏連性腸梗阻」。


採取保守療法10余天,因大小便不通停止進食,以輸液維持,日夜腹脹,用胃管反復抽液,石蠟油灌腸,大便仍不通。


醫用甘遂粉3克調糊從口腔灌入,少頃即全部吐出,並嘔出膽汁。


故插著吸管,車載而來求診。


時發熱,微惡寒,無汗,口不渴,腹脹,大小便不通,面色萎黃,舌質淡紅,苔黃白而膩,脈浮弦滑,診為「關格」。


劉氏認為:此因陰陽交阻,氣機逆亂所致。


宜治病治人,從整體改善局部。


宣肺氣、啟皮毛、化濕阻、通地道。


處方:西洋參6克、蘇葉15克、藿香10克、防風10克、荊芥5克、白蔻仁4克、法夏6克、廣皮6克、厚朴5克、炙甘草4克、蒲公英30克、砂仁3克、肉蓯蓉15克、草決明15克,4劑。


每日1劑,水煎3次,分3次溫服。


另方:番瀉葉12克、沉香2克、蓽澄茄2克。


共研細末,膠囊裝(每粒含05克)。


第1天3次,每次2粒。


第2天3次,每次3粒。


服湯藥2劑,膠囊15粒後,大便先行,小便隨利,諸證頓除。


予以健脾助化之劑善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7:0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治此例疑難急症,非常法之所宜,故上、下求通而病反劇,此知常而不知變也。


劉氏據肺與大腸相表裡,緊扣治病治人,宣通上下內外,《金匱要略》云「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


故以西洋參養陰益氣,蘇葉宣肺氣,荊防啟皮毛,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厚朴、砂仁行氣寬中,藿香、白蔻芳香化濁,法夏、廣皮降逆止嘔,以和升降之樞;


肉蓯蓉、草決明溫潤腸道;


重用蒲公英,既可清熱解毒又可利尿而散交阻之結氣;


炙甘草調和諸藥。


妙在配以番瀉葉、沉香、蓽澄茄研末裝膠囊內服,既可使藥物不刺激胃壁,又可直達病所溫通沉痼之積結,誠如劉氏所言:「治急症,特別疑難急症,須從整體認識,若為局部現象所惑,不注意人體的動態平衡,見病治病,必然有失,惟見病而推其所以然,不為現象所惑,則事半而功倍。


2察臨界證,掌握病機發展趨勢如果說真正的急症應是搶救「三衰」(急性迴圈功能衰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和急性腎功能衰竭),這實際是包括在多發病、常見病的範圍之內,按「履霜堅冰至」的道理,絕不可能脫離其他疾病而出現「三衰」。


所以劉氏主張中醫急症不僅要搶救危重病人,更要研究出退高熱、止血、止痛、平喘、解痙、抗驚厥、開閉、救脫等防患於未然的高效手段,從而早期控制「三衰」。


故對急症的診療,特別是疑難急症的治療,劉氏的又一個突出的學術觀點是「察臨界證,掌握病機發展趨勢」,這其實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預防醫學思想在急症診療中的靈活運用。


如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大嘔血是一種緊急證候,但劉氏認為:「如果摸索出大嘔血的前沿狀態和臨界證,採取預防措施,出血是可以避免的。


它的「前沿狀態」是什麼?


劉氏根據自己臨床經驗總結出:①有一定的信息量,但不足以確診為何種證,如內在的食道靜脈曲張,必然會有外在的腹壁靜脈曲張;


②若再出現佐證資訊,症即形成,如患者近日多吃辛辣刺激之品,或情緒激動或感冒發熱;


③有病情的動態變化,如胃脘灼熱、煩躁不安;


④與邊緣證有交叉關係,如腹脹更甚,舌下靜脈怒張等。


這就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沿預兆。


孫子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抓住了肝硬化腹水大嘔血的前沿狀態,就可以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和搶救措施。


劉氏的經驗,是馬上採取利尿消脹的「釜底抽薪」措施,則疏導得宜,堤防可固。


如已出現脈細數(是血離經而心力弱的反映),其人慍慍欲吐,則食道靜脈已經破裂,血液流入胃中,胃滿則傾囊而作嘔吐,約在500~1000毫升左右,因為血在胃中逗留,吐出是黑色凝塊。


急救時可藉注射葡萄糖的針頭搶住輸液、輸血的血管,避免血出過多。


然後採用《本草綱目》飛羅麵粉止血原理,用預製的白芨、懷山藥、蛤粉炒魚鰾珠、豬血浸透絲綿炒炭、蒲黃炭、田三七,研極細過120目篩,涼開水調如糊狀小量呷服(製劑與服法是有效的關鍵)。


在出血剛止時,西醫主張禁食,恐食入影響出血點的血痂形成;


中醫不主張絕對禁食,恐因饑餓感引起胃氣上逆而嘔吐。


劉氏的經驗是,安臥、禁食24小時後,漸進流汁,可收到兩全之效。


所以劉氏認為防患於未然,捕捉急症苗頭,在未形成急症之前,以防微杜漸為上策。


沒有預見性的處理手段,則會著著被動失敗,大出血如此,搶救「三衰」也是如此。


這充分反映了劉氏臨危制變的特點,這種搶救疑難危急病證的戰略思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9 15:0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