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治此例疑難急症,非常法之所宜,故上、下求通而病反劇,此知常而不知變也。
劉氏據肺與大腸相表裡,緊扣治病治人,宣通上下內外,《金匱要略》云「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
故以西洋參養陰益氣,蘇葉宣肺氣,荊防啟皮毛,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厚朴、砂仁行氣寬中,藿香、白蔻芳香化濁,法夏、廣皮降逆止嘔,以和升降之樞;
肉蓯蓉、草決明溫潤腸道;
重用蒲公英,既可清熱解毒又可利尿而散交阻之結氣;
炙甘草調和諸藥。
妙在配以番瀉葉、沉香、蓽澄茄研末裝膠囊內服,既可使藥物不刺激胃壁,又可直達病所溫通沉痼之積結,誠如劉氏所言:「治急症,特別疑難急症,須從整體認識,若為局部現象所惑,不注意人體的動態平衡,見病治病,必然有失,惟見病而推其所以然,不為現象所惑,則事半而功倍。
2察臨界證,掌握病機發展趨勢如果說真正的急症應是搶救「三衰」(急性迴圈功能衰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和急性腎功能衰竭),這實際是包括在多發病、常見病的範圍之內,按「履霜堅冰至」的道理,絕不可能脫離其他疾病而出現「三衰」。
所以劉氏主張中醫急症不僅要搶救危重病人,更要研究出退高熱、止血、止痛、平喘、解痙、抗驚厥、開閉、救脫等防患於未然的高效手段,從而早期控制「三衰」。
故對急症的診療,特別是疑難急症的治療,劉氏的又一個突出的學術觀點是「察臨界證,掌握病機發展趨勢」,這其實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預防醫學思想在急症診療中的靈活運用。
如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大嘔血是一種緊急證候,但劉氏認為:「如果摸索出大嘔血的前沿狀態和臨界證,採取預防措施,出血是可以避免的。
它的「前沿狀態」是什麼?
劉氏根據自己臨床經驗總結出:①有一定的信息量,但不足以確診為何種證,如內在的食道靜脈曲張,必然會有外在的腹壁靜脈曲張;
②若再出現佐證資訊,症即形成,如患者近日多吃辛辣刺激之品,或情緒激動或感冒發熱;
③有病情的動態變化,如胃脘灼熱、煩躁不安;
④與邊緣證有交叉關係,如腹脹更甚,舌下靜脈怒張等。
這就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沿預兆。
孫子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抓住了肝硬化腹水大嘔血的前沿狀態,就可以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和搶救措施。
劉氏的經驗,是馬上採取利尿消脹的「釜底抽薪」措施,則疏導得宜,堤防可固。
如已出現脈細數(是血離經而心力弱的反映),其人慍慍欲吐,則食道靜脈已經破裂,血液流入胃中,胃滿則傾囊而作嘔吐,約在500~1000毫升左右,因為血在胃中逗留,吐出是黑色凝塊。
急救時可藉注射葡萄糖的針頭搶住輸液、輸血的血管,避免血出過多。
然後採用《本草綱目》飛羅麵粉止血原理,用預製的白芨、懷山藥、蛤粉炒魚鰾珠、豬血浸透絲綿炒炭、蒲黃炭、田三七,研極細過120目篩,涼開水調如糊狀小量呷服(製劑與服法是有效的關鍵)。
在出血剛止時,西醫主張禁食,恐食入影響出血點的血痂形成;
中醫不主張絕對禁食,恐因饑餓感引起胃氣上逆而嘔吐。
劉氏的經驗是,安臥、禁食24小時後,漸進流汁,可收到兩全之效。
所以劉氏認為防患於未然,捕捉急症苗頭,在未形成急症之前,以防微杜漸為上策。
沒有預見性的處理手段,則會著著被動失敗,大出血如此,搶救「三衰」也是如此。
這充分反映了劉氏臨危制變的特點,這種搶救疑難危急病證的戰略思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