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凡】
1910年生於湖南省汨羅市,曾為中共湖南省第五屆代表大會代表,湖南省第四、五屆人大代表,湖南省科委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湖南省科研系列高評委員會委員。
現任全國中醫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湖南分會一、二、三屆副理事長,湖南省中西藥品高級評審委員會委員,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學術顧問、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導師。
劉氏幼習文史,1926年拜長沙名老中醫柳縉庭為師,專攻內、婦、兒科。
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從事晚期血吸蟲病的研究,深入疫區,創「晚期血吸蟲病腹水辨證論治」的經驗。
70年代從事中醫藥治療腫瘤的研究,總結出中醫藥對腫瘤辨證論治的規律,創用蛞蝓、鼠婦治療上齶混合瘤及喉癌的經驗。
80年代初任本院碩士研究生班主任,傷寒、內經專業導師,並主持「抗衰延壽」課題的研究。
根據馬王堆出土文物竹簡《養生方》「還精補腦」之秘旨,結合本院名老中醫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研究出抗衰老新藥「古漢養生精」。
在醫療實踐中,劉氏堅持理論與臨床結合,提出「中醫治病,首先治人」。
通過調整機體的功能狀態以提高免疫力,發揮自然療能作用。
臨床上注重後天之本———脾胃,先天之本———腎,在處理先後關係上尤重調護脾胃,認為「只有資助後天,才能培養先天」。
臨證處方「時時考慮脾胃是否勝藥,胃氣一敗,百病難治」。
對疑難雜證的治療,注意在健脾助化、益氣養陰的基礎上配合活血化瘀、通絡散結。
總結出「歸經湯」、「蛭桂散」、「三藤湯」、「三參首烏湯」、「艾附湯」等臨床效方。
在教學方面,承擔本院碩士生的帶教工作,培養的碩士生11名、繼承人2名均成為單位骨幹。
此外,1985年受聘為光明中醫函授大學湖南分校校長,業余為中醫培養人才,使兩屆四年制1234名學員獲得畢業證書,補充了基層醫療網路。
在教學中提出「教學、臨床、科研是有機聯繫的。
脫離臨床的教學必然是教條式,蒼白無力的,脫離科研的教學必然是輯錄式,支離破碎的,教學必須緊扣原文,熔鑄實踐,聯繫科研。
使學生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訓練中尋找規律。
主張「教學相長」,啟發學生自學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