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84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36:2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論治療腫瘤的四個關係腫瘤,特別是惡性腫瘤,人們談虎色變,但實質上並不可怕。


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和掌握了防治規律,它也同其他急烈性傳染病一樣,會被人們征服的。


祖國醫學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多種征服腫瘤的途徑和方法。


例如,宋代楊仁齋的《直指方》云:「有癌瘡顆顆累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類一舌,毒深穿孔,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令人昏迷,急用地膽為君,佐以白牽牛、滑石、木通,利小便以宣其毒,更服童便灌滌餘邪乃可得安也」。


劉完素亦用地膽為主「治小腸、膀胱氣痛不可忍者」,方名全聖散。


從痛不可忍的病情來看,類似泌尿結石或膀胱腫瘤,阻塞和壓迫尿路,不通則痛。


從證測方,藥只四味(地膽、滑石、朱砂、苦杖),具有消腫塊,通淋泌的作用,可見完素方有所本。


方中主藥———地膽,屬卵生蟲類,活動於土壤或石隙中,長五分至一寸,體黑微碧,尾赤色,有翅不能飛,此藥製法與斑蝥同,現在有人用於治惡性腫瘤,已取得療效。


其他蟲類藥如斑蝥、壁虎、蜣螂、地鱉蟲、鼠婦、蛞蝓、蟾蜍、蜈蚣、全蠍、僵蠶、蟾酥、蜂房、蛇蛻等,多用於治療腫瘤,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亦說:「乳房屬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若不得於夫,不得於舅姑,憂思鬱怒,昕夕積累,脾氣滯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大如茶子,不痛不癢,數十年後,方為瘡陷,名曰奶岩,以其瘡形凹似岩穴也」。


他並用疏肝解鬱,活血行經之法治癒其族侄婦的乳癌初起。


至於頸項淋巴腫瘤,石疽、噎膈、腸覃、石瘕等等,歷代名醫醫案中治癒者不知凡幾,治癒這些病的方法是怎樣的?


劉氏認為應注意以下4個關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36:3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注意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整個自然界是個整體,人體內部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又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不斷運動變化的,這種認識有人把它叫做「整體恆動觀」。


因而劉氏對於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便處處從這一觀點出發,並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這是祖國醫學認識論的精華和防治疾病的指導思想。


比如《內經》說:「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


又說:「從陽引陰,從陰引陽」;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


這就是說,整體觀既要注意形質,更要注重精神,才能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觀點而堅持辯證的神形統一觀。


劉氏曾治一例腦腫瘤,患者肖某某,男性,48歲。


頭部劇痛,眼複視,且具有頑固性嘔吐(歷時5個月)。


西醫院作頭顱側位X線攝片檢查(照片號76307號,編號199)均確診為顱底蝶鞍區占位性病變,腦部蝶鞍瘤。


認為必須手術治療,並且告訴患者家屬,手術的結果可能是「一死、二殘、三苟延」。


患者不願手術而於1975年5月來所求治,頭痛劇烈時,雙手抱住後腦,挺向牆壁,頭暈、噁心、嘔吐與進食無關,眼睛視向右側則見物為兩,煩躁不眠,大便乾結,口乾喜飲,舌質紅,苔黃白而乾,脈弦勁細數,診為肝風上冒,肝邪犯胃,治宜平肝降胃,熄風通絡:丹參12克、首烏15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女貞子15克、旱蓮12克、生赭石30克、珍珠母20克(二味先煎)、廣皮5克、竹茹10克、天葵子10克、蜈蚣1條、蛇蛻(焙)3克、紫草10克、牛膝10克、黃連3克。


另用鏽鐵、灶心土燒紅入黃連淬水兌藥服。


15劑後,痛緩,嘔稀,大便已潤。


舌質紅,黃苔已退,原方去旋、赭、竹茹、黃連,加龜板24克、鱉甲20克、茺蔚子12克、石決明20克,服30劑,頭痛漸止,嘔更輕稀,舌紅而乾,少津,脈弦帶數,原方加減:太子參15克、沙參10克、丹參10克、首烏15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女貞子15克、旱蓮10克、炙龜板20克、生牡蠣20克、紫草10克、牛膝10克、桑葉15克、蛇蛻(焙)3克,五診用原方加減共服80劑,5個月後,頭痛複視消失,嘔吐已止,舌質淡紅,苔薄白而潤,脈弦不數,以養肝腎藥收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36:5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981年複查,自覺症狀完全消失,體重增加,療效鞏固。


又治一例潘某,男,45歲。


患右側偏頭痛,陣發性加劇,頭昏眼脹已一年有餘,右眼視物模糊,因頭暈目眩不能行動,夜晚尤甚。


捫及右額顳部冠狀縫開裂,15cm×5cm,凹陷08cm,裂縫中有腫塊,經湖南醫科大學附二院X光檢查為:「右額顳冠部裂縫新生物」,1976年8月來我所就診。


症見頭痛劇烈,淺表靜脈怒張,眼球突出,視物模糊,頭昏失眠,血壓偏高,口乾、便結,舌質紅,苔薄白而乾,脈弦帶數。


此屬肝陽上亢,絡阻血瘀,治宜平肝潛陽,清潤通絡。


方用三甲復脈湯加減:生地15克、白芍15克、丹參12克、女貞子15克、旱蓮10克、龜板20克、鱉甲15克、生牡蠣15克、磁石12克、朱砂05克、骨碎補10克、牛膝10克、旋覆花10克、紅花5克。


服16劑後,症狀明顯改善,頭痛頭昏緩解,視物較前明晰,但大便仍結。


原方加生首烏、草決明,服20劑而大便通暢,頭痛止,視力接近正常,冠狀裂縫漸縮小,眠食俱佳,舌質淡紅而潤,脈弦小,因夜尿多,原方去磁石、朱砂、旋覆花、紅花、生地易熟地,加懷山12克、山萸10克。


10劑後,夜尿減少,冠狀部裂縫仍明顯,再加鹿角霜10克、核桃肉15克繼服30劑。


3個月後複查,頭部裂縫癒合,新生物消失,返回工作崗位,至今療效鞏固。


此二例,「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治宜上病下取,從陰引陽,通過整體改善局部,從而取得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37:0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注意機體素質與免疫的關係劉氏刻意探索了《內經》廣義的治本思想和《內經》所指出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相互關係。


邪是致病因數,正是抗病能力,「扶正祛邪」(養正邪自除),「祛邪扶正」(邪去正自安)無非是要達到「保存自己」的目的。


又從長期醫療實踐中體會到「脾胃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均屬人體生化之源,臨床上包括腫瘤在內的許多慢性疾病,雖然錯綜復雜,而治療時必須保護脾胃的健運為第一要圖,故前人有「四時百病,胃氣為本」的說法,只有資助後天,才能達到培養先天的目的。


這樣,通過自然調節,使全身的陰陽相對平衡,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


例如劉氏曾治一例肺部腫瘤,患者易某某,女,55歲,1973年6月因胸脹,透視發現鈣化點,在貴陽職業病防治院照片,右肺門有腫塊如核桃大。


後去上海腫瘤醫院複查,不排除肺癌,登記住院手術,患者不同意,於1973年10月來所要求中藥治療。


症見胸悶氣急,胸骨柄後隱痛,咳嗽間見痰紅,面黃倦怠,神色沮喪,眠食俱差,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緩無力。


此屬脾虛氣弱,肺失肅降,治宜健脾固本,兼清肺化痰,用參苓白朮散加減:條參15克、懷山12克、茯苓10克、苡仁20克、炙草5克、冬蟲草5克、紫參15克、白芨10克、白英30克、冬瓜子15克、土貝母10克、蛤粉12克、田三七3克,每日1劑,服20劑後,胸悶氣急減輕,痰紅未再出現。


病者有治癒的信心,眠食轉佳。


原方堅持繼服20劑,呼吸均勻,胸骨隱痛已止,原方去白英、冬瓜子,加白朮10克、生雞金5克健脾助化。


又30劑,自覺症狀全部消失,1977年10月乃去北京首都醫院斷層照片複查。


右肺門前緣可見一圓形緻密影邊緣不齊,時期較長無明顯變化,考慮良性腫塊(X線號:778927)。


繼續間服中藥觀察4年,健康情況無變化。


其旅美女兒驚為神奇,去年12月,一同來所面謝,患者紅光滿面,療效鞏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37: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另治一例楊某某,男,65歲。


患下唇腫核,初起一粒胡椒大,6個月漸如梅核大,質堅硬,發展迅速,在湖南醫科大學附一院切片檢查為鱗癌。


手術後,歷時兩個月復發,因白細胞在3500/立方毫米以下,不能進行化療。


1978年6月來所就診時,唇腫大如覆杯,原切口處翻花如剝開之石榴狀,潰爛流水。


訴進飲食困難,疼痛牽引到右側頭面部,右頜下淋巴結腫大如豌豆大,口乾,大便結,小便黃短,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帶數。


此屬陰傷熱熾,毒滯血瘀之候,宜養陰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化瘀:太子參15克、沙參10克、首烏15克、生地15克、黃精15克、丹皮10克、白芍12克、女貞子15克、旱蓮10克、蒲黃10克、天葵子10克、土茯苓12克、甘草5克、蛇蛻(炒)5克、皂角刺炭3克煎服,每日服一劑。


外用蛞蝓(鼻涕蟲)、鼠婦(地虱婆)等分烘乾加冰片少量,共研極細,撒布癌灶潰爛處。


初上此藥覺痛感加劇,患者堅持,每日塗約4次。


內服外塗,服上方20劑,潰爛面已消平縮小,頭痛緩解,進食不感困難,大便通暢,尿轉淡黃。


堅持原方繼續內服外塗,兩個月後複診,癌灶已全部平復,收口生肌,頜下淋巴結腫大也相繼消失,口不渴,二便如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小而緩,改用六君子湯加沙參、石斛,調理脾胃善後,3個月複查,療效鞏固。


本例證見陰虛火熾,益腎水以資化源,口渴止,二便通調,改健脾胃以增進營養,結合消腫軟堅,蟲類搜剔,仍然是通過整體療法以改善局部。


此二例標本兼治而重在治本,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但治脾治腎各有側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37:2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辨證論治注意共性與個性的關係在恆動的整體觀和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進行辨證論治。


劉氏曾治幾例腹主動脈瘤,治法同中有異。


例一,伏某某,男,54歲,近年來,自覺腹部有一股氣向上衝,發作時,心悸頭昏,耳鳴,噁心欲嘔,頸動脈搏動明顯,經湖南醫科大學附一院診斷為「腹主動脈瘤」。


於1979年7月來所就診時,臍上二指處捫及腫塊約4cm×3cm×15cm,搏動應手,身體俯仰受限,納差,倦怠乏力,形寒便溏,舌質紫,苔潤白,舌下靜脈曲張,脈弦緩滯澀,此屬脾腎陽虛,瘀血阻絡。


治宜溫中助化、活血通絡,主以附子理中湯:黨參12克、白朮10克、炮薑3克、炙草5克、附片3克、加酒芍10克、肉桂2克、水蛭5克、地鱉蟲10克、海藻10克、田三七3克、蓽澄茄3克、雞內金5克。


服14劑,食納增進,形寒消失,大便成形,衝逆症狀減輕,發作已稀,腫塊未再增大。


原方去附片、炮薑,加丹參、隔山消、瓦楞子(煅紅醋淬)。


堅持服3個月,腫塊逐漸消失,衝逆止而未作,眠食俱佳,複診,舌質淡紅,脈已不澀,體重由52千克增至57千克。


最近複查療效鞏固。


這種化瘀通絡的方法,是通過健脾胃、助消化而達到治療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37:3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例二,卿某某,男,45歲,患者近年來自覺腹部有股氣向上衝,發作欲死,心忡心煩,頭暈眼花,頸動脈衝動,噁心作嘔,經湖南醫科大學附一院診斷為「腹主動脈瘤」。


於1980年2月就診我所,患者納差,睡眠不好,口乾,便結,舌質暗紫,舌下靜脈曲張,脈弦數帶澀,證屬陰虛陽亢衝氣上逆,瘀血阻絡,治宜鎮衝潛陽,活血通絡:丹參12克、首烏15克、生地15克、白芍5克、赭石30克、龍齒12克、珍珠母20克、瓦楞子12克、海藻10克、水蛭3克、肉桂1克、地鱉蟲10克,服15劑。


複診:氣上衝胸次數減少,發作時症狀減輕。


精神稍好,脈仍弦澀。


小腹覺隱痛。


原方肉桂加至2克,又服15劑,患者明顯好轉,氣上衝胸漸止。


眠食俱佳,大便帶結,舌質稍紅,苔薄白,脈弦不澀。


原方去肉桂1克,加地龍10克、草決明12克。


服30劑後,患者來信,病癒,已返工作崗位。


以上二例,都屬主動脈瘤。


前者偏於脾腎陽虛,形寒消失,即去薑附;


後者偏於肝腎陰虛,出現小腹隱痛,即少加肉桂以化寒凝、降衝逆,此病同證異而治法不同,必須注意個體差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37:4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注意精神因素與自然療能的關係心理、社會因素對腫瘤病的發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必須在加強祖國醫學研究的同時,加強精神醫學和社會學的研究。


《內經》中早已指出:「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病安從來」。


毛主席給王觀瀾同志的信:「既來之,則安之,自己完全不著急,讓體內慢慢產生抗力,與它作鬥爭。


直至戰而勝之。


戰勝疾病(包括腫瘤),國外學者曾詳查了1900~1965年所報導的世界文獻,在65年間有176例經病理組織學確診無疑的許多種類癌瘤得到自然獲愈的「脫癌」(本文和三例亦屬此類)。


因此,劉氏常用毛主席這一教導鼓舞病人斗志。


例如老紅軍王某某,男,61歲。


1973年患聲音嘶啞,喉部隱痛,吞咽時有異物感,經湖南醫科大學附一院會診為喉癌,曾去廣州部隊醫院放療。


因白細胞降低,體力不支,病情未改變。


於1973年4月回湖南就診中醫。


治前檢查,披裂水腫,假聲帶充血,咽後壁濾泡密佈,右頸淋巴2cm×2cm,右胸悶痛,咽乾口燥,眠食俱差,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質絳紅無苔,脈弦細帶數。


此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治宜滋陰降火,理肺清咽:太子參15克、沙參1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女貞子15克、旱蓮10克、白芍10克、甘草5克、冬蟲草5克、川貝5克、木蝴蝶3克、藏青果(另噙咽),日夜服一劑,「治上焦如羽」,囑每隔兩小時一次,小量呷服。


並針對悲觀情緒,反復講解毛主席給王觀瀾同志的信,以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連服40劑,喉痛減輕,聲音漸出,吞咽不困難,情緒樂觀,大便已不結,小便淡黃,舌質轉淡紅而潤,仍無苔,脈弦細不數。


原方去生地、丹皮,加熟地15克、懷山12克、金櫻肉12克,又服30劑,病情進一步好轉,1974年7月經湖南醫科大學附一院複查,喉部基本良好,聲帶變白,披裂未見異常。


根據下肢冷感,便溏,小便夜多,腰酸、膝軟等症狀,為陰損及陽,治宜柔劑養陽,用金匱腎氣丸去桂加牛膝、菟絲。


共研細煉蜜為丸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日夜4次,連服3個月後,下肢冷感等症狀消失,語言清亮,吞咽無阻。


每年秋冬,仍間服中藥,隨訪8年,療效鞏固。


綜上所述,雖舉例不同,但整體觀、辨證論治、提高免疫力、增強自然療能是相同的,而且是有內在聯繫的,治病必須治人,既要針對素質,更要注意精神,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治療其他疾病如此,治療腫瘤也不例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37:5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將脾胃學理論靈活應用於臨床劉氏認為:脾胃學應用的基本方法,應遵東垣「重視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製方」之則,兼「治病治人」之旨,然後據理以立法,緣法以盡變,以達到治療之目的。


現將劉氏脾胃學應用的基本方法介紹如下:(一)調和營衛法劉氏認為:「脾為之衛」,脾虛時可導致免疫功能低下。


《內經》云:「陰者藏精而起亟,陽者衛外而為固。


脾胃健運,陰裕陽充,則抵抗力自然提高,此法常用於表虛易感者。


如劉氏治康某某,女,40歲,常自汗出,易感冒,怠倦嗜睡,少氣懶言,脈緩弱無力,與黃耆建中湯7劑而病解,此東垣五藥之一,乃《金匱要略》治「虛勞裡急諸不足」者。


尤在涇云:「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而充虛塞空則黃耆尤有專長也。


所以固表止汗,可防復感,用之屢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38:0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和胃疏肝法「胃不和則臥不安」、「胃宜降則和」。


劉氏認為:肝膽氣鬱,多見胃氣上逆,故降胃必須平肝。


胃寒不和則泛清涎;


胃熱不和則食入即吐;


過飽不和則宜消其食;


過饑不和則宜填其空。


和則納,降則通,肝之疏泄利則氣不滯血不瘀,而痛止矣。


如治範某某,女,42歲,患者精神不爽,胃脘刺痛連脅,影響睡眠,噁心欲嘔,不思飲食。


經某醫院用纖維胃鏡檢查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曾用中西藥治療,療效不明顯。


察其舌質淡紅而邊紫暗,苔白薄,其脈弦澀。


此乃肝胃不和,肝氣橫逆犯胃,氣滯血瘀而作痛。


治宜和胃疏肝,調達氣血。


方用沙參、茯苓、懷山、炙甘草、法夏、廣皮、靈脂、蒲黃、延胡索、白芍、甘松、砂仁。


服上方14劑,胃痛緩解,噁心欲嘔消失,食納增加,擬原方14劑,服完病癒,未再復發。


劉氏認為:本例患者久病體虛,精神不爽,氣鬱傷肝,肝氣橫逆犯胃,氣機阻塞瘀滯,胃失和降而痛連脘脅。


故治療用陳夏六君加砂仁,以健脾和胃,用沙參、懷山易參朮者,養脾胃之陰也。


《別錄》云:「沙參療胃痹心腹痛。


用延胡、白芍、靈脂、蒲黃、甘松,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不治「炎」而炎症自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1:2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和胃利膽法膽邪犯胃,則痛嘔膽汁,利膽而不和胃降逆,則非其治也。


雖然,「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但調其升降者仍在脾胃,故立和胃利膽法。


如治譚某某,女,44歲。


患者右上腹、脅下時痛,且向右肩放射,陣發性加劇,反復發作1年餘,發時劇痛,嘔吐黃水。


到湖南省人民醫院膽囊造影檢查,發現膽囊腫大為7cm×4cm,診斷為膽囊炎,準備手術,患者不願,於1980年5月來院就診。


初診時,除上述症狀外,並見面色萎黃,納差,體倦,小便黃,舌苔薄白,質紅,脈弦數。


此乃肝膽鬱熱,氣滯血瘀而痛。


治宜和胃降逆,疏肝利膽,佐以益氣活血,欲降之必先升之。


方用四逆散加減:柴胡、白芍、枳實、甘草、太子參、沙參、丹參、女貞子、靈脂、蒲黃、鬱金、金錢草,另加火硝(膠囊裝吞)、雞內金、隔山消。


複診:服前方30劑,右脅脹痛緩解,停藥。


3個月後複查,膽囊縮小,但仍體倦,舌紅,脈弦不數。


仍用原方15劑,以善其後。


過1年反映,愈後未復發。


劉氏認為:膽附於肝,肝膽鬱熱,氣滯血行不暢,故右上腹、脅下陣發性劇痛,嘔吐黃水,小便黃,脈弦數。


方用四逆散、鬱金、雞內金、隔山消疏肝利膽,太子參、沙參、女貞子益氣養陰,丹參、靈脂、蒲黃活血化瘀。


即《內經》所謂「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1:4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養胃寧心法《金匱》曰:「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


此多因情志抑鬱,心脾受損,臟陰不足而成。


宜養胃寧心法,此法常用於臟躁證。


如萬某,女,3歲。


出生3個月後,夜啼,煩躁不安,哭無虛夕,服鎮靜安眠劑,緩解暫時,不能根治。


白天精神不振,食納一般,口乾飲水,大便乾結,小便夜多。


煩躁啼哭時,手足亂動,汗出氣急。


經中西醫治,已近3歲,無明顯療效,其父母輪流守護,疲憊不堪。


因親友之薦,自貴陽市遠道來長沙就診。


細察體型瘦弱,面白無華,頭毛作穗狀,目有浮光,對周圍事物敏感,性情乖戾,哭聲尖銳。


其父母代訴:近因秋燥,更夜不成眠,口乾引飲,尿多便結,舌質紅,無苔垢,脈細數,斷為臟躁證。


擬方:甘草、小麥、大棗、生地、丹參、龍齒、龜板、白蜜(蒸兌)。


察其頭熱而足冷,囑每晚用艾葉煎湯洗足,頭部枕以涼席,即「上清下溫」。


其藥甜,兒不拒,以小量多次喂服。


服第1劑後,夜間能入睡兩小時,在長沙堅持服10劑,同時使用清上溫下的物理療法,能入睡4~6小時。


複診:頭不熱,足不冷,口渴大減而夜尿少,汗出止而大便調。


舌質淡紅,有薄白苔,脈數稍緩。


帶藥回家,一月後來信,堅持服用上方20劑(分1個月服完)已眠食正常。


1988年元月,郵索一方:陳半六君湯加黃耆、丹參、炙遠志、棗仁、生地、百合、大棗、麥芽、雞金。


健脾助化,益氣養心,14劑。


1988年4月來信,服善後方療效鞏固。


劉氏認為:婦女有臟躁證,特別易出現於更年期。


此兒出生幾個月就患臟躁證,實匪夷所思。


有些醫家認為「子臟」發躁,推之於嬰兒又如何解釋?


陳修園說:「五臟屬陰,不必拘於何臟」,此言甚是。


觀甘麥大棗湯方後注「亦補脾氣」,以脾為生化之源,乃五臟之陰根本所在,可以從中找出答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1:5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養胃開結法噎乃膈之漸,膈乃噎之終。


雖有五膈之名,多屬食管痙攣、狹窄、腫塊等的臨床表現。


病位常見於食管的上、中、下段及賁門。


症見食不得入或食入反出,伴吐涎沫,大便如羊屎。


病因多屬憂鬱、傷酒、過食鹹菜等。


病機屬「津枯氣結」,瘀血阻滯,治此劉氏常用養胃開結法。


如:劉某某,男,64歲,3個月前進食梗阻,厭油,腹部脹痛,逐漸消瘦,只能食少量糖拌稀飯。


後經湖南醫科大學附二院作食道鏡檢,診斷為「食道中下段癌」,患者拒絕手術,遂來我院求治。


就診時,食之即吐,日進2兩流汁,厭油,腹脹,消瘦,口乾喜熱飲,大便乾結,舌淡紅,苔潤白,脈弦細。


此係陰虛氣結,頑痰瘀血阻塞食道,結滯不行,治宜養胃開結,軟堅化痰。


方擬:太子參、沙參、丹參、製首烏、法夏、廣皮、壁虎、急性子、蜈蚣、瓦楞子、草決明、肉蓯蓉、杵頭糠、白蜜(飯上蒸一次)兌服。


每服一茶匙,細咽緩吞,1小時進藥1次。


複診:服上方10劑,食道梗阻感明顯減輕,大便亦潤通,每日能進流汁5~6兩,但食道仍有疼痛感,口乾,舌脈同前,仍上方,加重丹參為15克、水蛭10克、海藻10克,繼續服14劑。


三診:患者症狀繼續減輕,胸部痛感緩解,納食增進,精神好轉,口乾減,舌淡白,苔薄白,脈弦緩,以養肝腎之陰之藥白芍、女貞子佐之。


另用單方鮮菝葜240克、豬肉60克,燉湯服,始終堅持此方,服菝葜共37斤,食道梗阻感完全消失,飲食如常,病者1年後反映情況良好。


劉氏認為:食道中下段癌係中醫的膈食證。


《醫述》引《會心錄》云:「愚按膈證病在上焦,其源實在下焦……。


而膈證之火,其根實發乎腎,右腎中水虧,不能攝伏陽光。


故虛火上浮,火與痰結搏於食道,致使膈塞不通,食不得下。


余按「陰虛氣結」瘀血阻滯論治外,單方菝葜味雖甘溫,配伍瘦肉燉湯,能消腫軟堅,潤腸通便,始終堅持服藥,與所擬復方相輔相成,濟上焦之枯,潤腸道之燥,因而收效甚良。


加水蛭、海藻者,化瘀軟堅以治其局部癥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2:0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六)清宣溫化法劉氏認為:濕熱之氣觸自口鼻,阻塞氣分,不饑不食,便尿不爽,亦三焦同病。


濕則太陰,熱則陽明,濕熱鬱蒸,常致清竅不靈,發熱不退。


此濕遏熱伏,邪在衛分、氣分,治宜清宣溫化,化其濁,逐其穢。


若濕重於熱,肺氣失宣,熱蒸多汗,頭昏頭重,胸悶不饑,口渴不飲,便尿不爽,午後發熱,狀若陰虛。


胸悶嘔惡,飲食不入者,與三仁湯加減(《溫病條辨?上焦篇》)。


若熱重於濕,神識迷糊,尿短黃赤者,與甘露消毒丹加減(《溫熱經緯?方論》)。


本法曾治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症見發熱(389℃),胸背手足紫癜,新舊相同,散在出現,鞏膜及皮膚黃染。


其夫人代訴:頭部眩暈重脹,胸悶不饑,噁心作嘔,不能進食已一星期,口苦不欲飲水,出汗見於上身齊頸而還,腹脹肢重,午後發熱,傍晚神志昏糊,大便微溏,小便黃短,舌質淡胖,苔黃白相兼而膩,脈濡帶數。


據脈證分析,屬濕重於熱的濕溫證發斑、發黃。


治宜清宣溫化,滲濕除黃,解毒化斑。


處方:白參須、蒼朮、土茯苓、法夏、廣皮、藿香、薏苡仁、白豆蔻、杏仁、綿茵陳、蘇丹參、牛角片(先煎一小時)、北山楂、雞內金。


服2劑體溫下降(378℃),嘔止進食,服7劑熱全退,未再出現新的紫癜,黃疸下降至10個單位,汗止尿利,腹脹亦消,神志清醒,語言正常。


劉氏認為:本例西醫診斷是「血栓性血小板減少出血紫癜」,中醫辨證是「濕重於熱的濕溫證發斑,發黃。


按《溫病條辨》辨證為「濕遏熱伏」,用清宣溫化法,不斤斤於治病的現象———紫癜,而是遵《內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抓住病的矛盾主要方面———濕溫。


這就是清代溫熱學家流傳下來的寶貴經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2:1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七)益氣宣竅法陳修園說:「上竅開則下竅泄」。


劉氏認為:所謂「導水必自高源」,外竅閉則內竅塞,通便必注意皮毛,皮毛為肺之合,肺與大腸相表裡,然而,調節升降又在脾胃中氣也。


如治某女,21歲,患大小便秘塞不通,脹痛叫號兩晝夜,醫用硝黃等藥,毫不為動,脈右手洪大,左手弦緊,舌上苔薄白而潤,此屬氣閉,而非形結,故脈洪大而不沉實。


仲景云:「洪則為氣」,又其人不躁渴,舌無厚苔,且左脈弦緊,惡寒發熱無汗,知病在太陽不在陽明。


治宜散太陽之邪以啟皮毛,升提脾肺之氣以宣上竅,所謂「欲求南風,先開北牖」之意也。


時在夏月,方用香薷10克、荊芥穗5克、蘇葉16克、廣皮5克、黃耆15克、桔梗5克、蔥白1握,煎湯乘熱服之;


外用蔥白1握搗爛炒熱布包熨臍,按法行之,一劑即愈。


此乃仲師所謂「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2:2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八)調中疏導法《靈樞?本輸篇》:「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府。


劉氏認為:大便阻塞不通者,古人有開肺氣的治法,朱丹溪謂為「腸痹」。


葉天士於《臨證指南》中立「腸痹」一門,遵丹溪治腸痹,必開肺氣,謂表裡相應治法。


亦《內經》所謂「肺主一身氣化」,天氣降,斯雲霧清,而諸竅皆為通利,但「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又為肺氣宣通之必備條件也。


如治一腸梗阻,患者腹脹如鼓,大小便俱閉,進食則嘔逆而吐出。


診為腸痹,陰陽交阻,氣機逆亂。


肺與大腸相表裡,治宜調中疏導,先啟皮氣,後通地道。


時在夏月,處方:陳香薷10克、蘇葉15克、藿香10克、防風10克、荊芥5克、白蔻4克、法夏6克、廣皮6克、厚朴5克、炙甘草4克、蒲公英30克、砂仁3克、肉蓯蓉5克、草決明15克。


當天下午開始服藥,初服嘔出腐穢的食物殘渣,繼服一劑,幸納而未吐,半夜後汗出熱退大小便俱通,瀉滿一瓷盆,患者酣然入睡,取消了手術決定。


次日於香砂六君方中用白參10克善後。


劉氏認為:黏連性腸梗阻,食入即吐,小便不通,大便閉結,屬中醫「關格」範疇。


本例患者,乃陰陽交阻,氣機逆亂所致之證,方用陳香薷、蘇葉、荊芥、防風開肺氣以啟皮毛;


厚朴、砂仁行氣寬中和胃以宣痹;


藿香、白蔻芳香化濁;


法夏、廣皮理氣降逆;


肉蓯蓉、草決明溫潤腸道而通便;


重用蒲公英,既可清熱解毒,又可利尿而散交阻之結氣;


炙甘草調和諸藥,所謂「觀發知受」,表出則裡和。


此方寒溫並用,「汗腺開則內竅瀉」是也。


健脾助化善其後者,以防其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2:3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九)養脾甯肺法程杏軒《醫案初輯》云:「血證愈後,每多反復者,此由胃膜肺絡損傷,須用法補之。


訂方用白芨、魚鰾、綿絲、燒炭等分,為丸服之,永不復發。


劉氏對支氣管擴張咯血病人,常用此法治癒多例。


並認為:本病常因勞累、受寒、情緒激動而誘發,久病成損,不易根治。


因經常咯血,血管更加脆弱,須按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卷二,補絡補營原理,方能收到未雨綢繆之效。


方中懷山、地黃,以養脾胃之陰;


白芨、三七,止血化瘀有寧肺之效;


魚鰾甘平,性最膠黏;


綿絲血染成炭亦甚凝固,二味補絡補營,得生地、三七則不留瘀。


此法具止血、消瘀、寧血、補虛之義(見唐容川《血證論》)。


楊仁齋《直指方》云:「一切血證,經久不愈,每每以肺胃藥收功。


用之得法者,此語屢驗不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2:4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十)甘溫除熱法劉氏認為:「陰虛則生內熱」,「陽氣者煩勞則張」,此內傷發熱之原理。


甘溫之劑能益脾胃之氣,使陽生陰長,相互協調,則「陰平陽秘」而虛熱自除。


少氣懶言,神疲體倦,長期低熱,勞累則甚,氣虛下陷,倦怠嗜臥者宜補中益氣湯;


眼瞼、唇、舌俱淡,失血後心慌心悸者宜歸脾湯;


易感冒經常汗出發熱者,宜玉屏風散。


如治劉某某,男,8歲,因飲食不節,屢傷脾胃,忽感外寒遂發熱咳嗽,醫者用九味羌活湯,次用柴葛解肌湯,終用鉤藤飲之類,其熱不但不減,反繼而增高,咳喘愈甚,腹脹便溏,肌熱灼手,口渴時時飲水而不能多,脈數無力,舌潤無苔,眼珠青色,無閃灼意。


此證係內傷脾虛發熱,斷非外感。


宜用甘溫兼助消化之品,東垣曰:「甘溫能除大熱」,方用參、耆,於氣陷者宜之,此證喘咳氣升,黃耆不中與也,尤在涇曰:「溫之則浮焰自熄,養之則虛火自除。


即對此證而言也。


宜師之,方用:西黨參12克、白朮5克、茯苓10克、黑乾薑3克、炙甘草5克、懷山15克、麥芽10克、生北山楂6克、砂仁3克、雞內金3克。


日服1劑。


服藥後,1劑熱定,3劑熱退,效不更方,繼服10劑,調理脾胃,兼助消化而痊癒。


劉氏認為:外感發熱,「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若內傷發熱,多屬脾胃虛弱,元氣受傷,症見倦怠嗜臥,四肢不收。


反復表散,則反而加重病情。


東垣有甘溫除熱法,所謂「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是也。


至於中虛且寒,「溫之則浮焰自熄,養之則虛火自除。


按法用之,效如桴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3:0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十一)健脾升清法本法常用於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


劉氏認為:氣陰兩虛者不在少數。


健脾以益氣,所以制其消,養陰以升清,所以治其渴。


但使方而不使於方,必須因人制宜。


如治陳某某,女,48歲。


患糖尿病3年半,經江西醫學院附屬一醫院住院診治雖症狀改善,但出院後血糖259mg%,尿糖+++,並有高血壓病史,血壓222~278/125~163kPa。


初診:「三多一少」症狀明顯,日漸消瘦,腹脹腸鳴,大便溏稀,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屬脾失健運,清不升濁不降,治以健脾和胃,芳香助化,予七味白朮散加減:黨參15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黃耆20克、粉葛12克、天花粉12克、藿香5克、砂仁3克、懷山18克、芡實12克、生北山楂10克、麥芽10克、雞內金3克。


另木炭澆紅淬水煎藥。


服藥14劑後,血糖156mg%,尿糖微量,腹脹腸鳴、大便溏稀有所改善。


但全身骨節疼痛,手足發涼,舌質淡紅,苔薄白,脈仍弦細,治法遵上,少佐附片以溫經通絡:黨參15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黃耆15克、附片3克、薏苡仁15克、蠶砂12克、雞血藤10克、炒桑枝15克、炙遠志3克、棗仁5克、麥芽10克、雞內金3克。


原方不去天花粉者,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積之陰,非暖不消,此花粉、附片同用,而並行不悖也。


三診又繼進14劑,尿糖消失,血糖正常,血壓時有增高,口已不渴。


仍形寒,四肢末梢冷感,眼底出血,呈飛蚊狀,視物模糊,皮膚易出現瘡癤,舌質淡紅而苔潤有白沫,脈弦小,治以健脾、養肝,通絡散血之劑:條參12克、白朮10克、土茯苓15克、炙甘草5克、蒼朮5克、晚蠶砂12克、夜明砂6克、蟬衣5克、白芍12克、附片3克、夜交藤15克、雞血藤10克、杜仲12克、五加皮5克、炒桑枝15克,20劑。


服後四肢已溫,視力恢復、身痛痊癒,予六君子湯加黃耆、懷山藥、生北山楂以善其後。


3年複查,療效鞏固。


劉氏云:本例久患糖尿病,中西治療未獲滿意療效,初診時「三多一少」症狀雖然明顯,但形寒肢冷,腹脹腸鳴一派脾胃虛弱,運化失司之象,此所謂「始傳熱中,末傳寒中」,根據機能減退情況,予以健脾和胃,芳香助化,更以木炭燒紅淬水煎藥,使其腸內增加活性炭吸收作用,促使藥物直達病所。


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主,胃氣旺則五臟受蔭。


故善後六君子湯加黃耆、懷山、生北山楂,仍是健脾胃致津液,以根治其受病之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43:2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十二)健脾溫腎法本法常用於哮喘,劉氏認為:哮喘為常見病之難治證,前人有發時治肺,平時治腎,治肺宜開,治腎宜納的經驗。


哮喘多伴痰咳,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為五液之主,痰為病之因,亦為病之果,識病之機,索其病本而治之,則不中不遠矣。


劉氏用此法治易某某,男,49歲。


素無哮喘病史,1991年7月因感冒誘發哮喘,住院治療4個月,服消炎抗菌藥及麻黃素、氨茶鹼及中藥蘇陳九寶、定喘白果湯,止而復發,上午稍輕,下午加重,晚上更甚。


哮喘發作時,語言不能出聲,喉中痰鳴,兩肩上抬,汗出形寒。


初診:除上述病症外,食納甚少,因發作夜劇影響睡眠,口雖乾,喜熱飲,大便帶結而夜尿多,手有冷感,舌質淡紅有齒印,苔薄白而潤,脈弦小。


此屬肺氣不肅,腎氣不納,脾失健運而升降失調,治宜潤肺、健脾、溫腎,以復其升降之常。


方用:明黨參12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法夏5克、廣皮5克、炙遠志3克、杏仁10克、冬花6克、懷山15克、白芍12克、附片5克、杜仲12克、補骨脂3克、肉蓯蓉12克。


連服7劑,喘平汗減,四肢轉溫,眠食安而夜尿減。


複診,察其形雖肥而氣不足,哮喘雖平而動則有汗,且易感冒。


原方附片減為3克,加北黃耆15克,繼服14劑,汗止而語言清亮。


再擬參須30克、蛤蚧(酥炙)1對,研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核大,每服1丸,日夜4次,以鞏固療效。


劉氏云:本例形肥氣弱,外強中乾,因連續感冒誘發哮喘,醫見其形盛,屢用宣表治肺之劑,致汗多肢冷,而病轉增。


今改用真武合六君溫中以暖下,輔以杏仁、冬花、遠志潤肺以祛痰,懷山、肉蓯蓉、杜仲、補骨脂補腎以納氣,用整體調節以改善局部,不治哮喘而哮喘自平。


善後用參須蛤蚧丸者,肺腎同治以固其本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0 22:25 , Processed in 0.11034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