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案評析】
[評析]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常見於兒童、婦女的出血性疾病。
近年來研究證明,本病是由於血清中存在自身產生的血小板抗體,引起血小板破壞,導致血小板減少的自身免疫性綜合病症。
西醫治療常採用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輸血小板、脾切除等,仍然反復性大,有10%~30%屬難治。
從中醫角度來看,一般認為,其急性暴發型屬中醫「溫毒發斑」、「葡萄疫」範圍,而慢性型則屬「內傷發斑」或「陰斑」範圍。
郭氏認為這些認識都未能揭示本病的病機本質。
他從診治本病數百例的實踐中體察到,本病良由肝脾虛損所致。
因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調節周身血液品質之功能,多余者藏之,不足者補充之。
血小板減少是血液品質虧損,實為肝不藏血失於調節之故。
而脾主統血,是指脾氣有約束血液循常道運行之功,脾氣虧損則血不循經而外溢,於是出現紫癜、出血等症狀。
本病急性暴發型,多是在肝脾虛損的基礎上,營血鬱滯化熱動血所致,治當先涼營活血止血,用方如犀角地黃湯、黃連阿膠湯之類,待營熱清解,繼以補益肝脾收功。
病例1有慢性型化熱轉急性的明顯傾向,就是本此而治療的。
本病紫癜、出血傾向、血小板減少即肝脾虛損之明證,不必拘泥於有無其他肝血不足(如面色無華,唇甲淡白等)或脾氣虛弱(如納差食少,消化不良等)症狀,概從補益肝脾論治,用「郭氏升血小板方」多可取效(其他原因所致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用之也有效),其慢性型多屬此類,如病例2。
本病反復性很大,不論是用激素或中藥治療,如突然中止服藥,血小板往往迅速下降,有的甚至造成嚴重後果,所以只能逐步減除,愈慢愈能成功,欲速則不達。
對正在服用激素的病人,以中藥逐步代替激素,然後再逐步減除中藥,過程應更長些。
對兼外感或濕熱內盛的病人,在治療外感和濕熱的同時,也不能放鬆服用升血小板方藥。
但兩種方藥宜分別投服,不宜混合與服,因混合與服藥味太多,藥物作用可能互相抵消,效果不好。
一般可採取隔一日或二日交替與服的方法進行,即服治外感或濕熱方藥一二日,又服升血小板方一二日,交替進行。
本病外感多是正虛邪實,只治其外感往往難以收效。
如病例2,其頑固之咳嗽,初由外感觸發,繼則夾瘀為患而使肺失清肅,故待其血小板升高,紫癜消退,咳嗽才緩解。
治療本病所用升血小板方,為一派滋補之劑,常有礙氣滯濕之弊,若服後覺脘腹痞脹不舒,可酌加白蔻、砂仁、陳皮、木香之類一、二味,以催動運化。
本病頑固型多年不愈,長期使用激素,甚至引起骨質疏鬆,病由肝脾虛損發展到腎陽腎精不足,表現為一派陽虛精虧之候,只用「郭氏升血小板方」已難奏效,當加用鹿茸、鹿膠、龜膠、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之類,補腎填精,促使「精以化血」。
雖然,中醫治療本病對提升外周迴圈中血小板數量的療效顯著,但要降低其血小板相關抗體仍屬難點,當進一步摸索。
還當指出,本病無流行性、傳染性,即使急性暴發型稱之為「溫毒」或「疫」也不恰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