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80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5:4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柴胡、葛根:葉天士嘗謂:「柴胡劫肝陰,葛根竭胃汁」。


這是指夏秋暑熱,不宜再予疏泄而言。


而章虛穀則曰,凡溫病熱盛,有時因過投寒涼,遏其欲出之勢,熱反盛而不退者,此時應以柴葛泄邪而去熱,《內經》所謂「火鬱發之」之理也。


我們每遇此等情況,效法運用,再加辛涼清熱之品,確有療效。


是則要在醫者之不拘執偏見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5:5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人參:人參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


余在寧波時,曾治一殷商之7月小兒,因瀉而脫,已棄於地,適過其門,強之進視,決其死否。


按腹尚溫,診脈不得,啟口觀舌,則有啼聲,知其雖脫未絕。


余謂能亟市野山人參壹錢(5克),試之以觀效否。


家屬售歸急燉服,次日來報,兒已活矣。


再經治療,得到回生,致謝不已。


此人參活人之一事也。


但服之不合其證,或不得其法,亦能害人。


曾目睹於抗日前,一富孀子,年十八歲,為因出門肄業,意欲兒體健壯,將家藏壹兩(50克)人參,不諳服法,一次頓服。


從此胸悶煩擾,三晝夜不食不寐,焦急萬分。


送醫院救治,知是人參關係,除補液以外,別無他法。


歸商於余,囑急市生蘿蔔二斤(1000克),搗汁予服。


連進二天,下大量宿糞後,得以解化,困頓即安,調理而愈。


此又一事例也,識之以作殷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6:0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尿青:有一個3歲女孩,尿出其色如青水,著肉處即潰瘍成瘡。


父母憂之,求治於余。


余謂此肝火挾心火下灼而潰爛也。


用導赤散加梔子、條芩、龍膽草、甘草梢、黃柏,5劑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6:3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單方:單方驗方,應用得當,確有奇效。


夏秋季節,小兒患黃水瘡者(俗名天泡瘡),其水甚毒,蔓延遍體,日夜不安,大人亦可感染。


我們用農村土方,二三天即能解決。


方用鮮絲瓜葉搗汁,調六一散敷於瘡面,乾則再敷,毒水攝盡,其瘡即平。


但敷藥時,不能洗浴,此為避免反復感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6:4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十四、卻老全形唯合道中醫的抗老保健學說源遠流長,富有特色,是祖國醫學的組成部分。


它基本上符合科學原理,在實踐中也行之有效,有很高的價值,這裡談一下個人的點滴體會。


清靜養心,得神者昌。


重視精神情志對身體的影響,是中醫的傳統和特點。


調攝精神主要是不使情志變動過分。


《素問?疏五過論》指出:「離絕菀結,憂怨喜怒,五藏空虛,血氣離守」;


《湯液醪醴論》說:「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


說明嚴重的精神變動,會導致臟腑氣血的紊亂。


《千金方》提出了戒十二多、宜十二少,如少怒、少憂、少悲、少思之類,即為了保持「形與神俱」,《醫抄類編》所謂:「養心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


若日逐勞攘憂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


當然,少思並不意味著連正常的腦力活動也不能進行,曹庭棟在《老老恆言》中說:「心不可無所用,非謂必如槁木死灰,方為養生之道」就是此意。


余稟性耿直,心胸坦蕩,即使偶有情緒激動,也能很快平復;


平日考慮業務多,計較物質條件少。


在遭到「四人幫」迫害時,因自己一生治病救人,問心無愧,精神上仍能保持穩定,這些在客觀上都符合中醫的精神調攝要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7:3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節食養脾,戒除偏嗜。


飲食的調理,重點在清淡,適量,不要偏嗜。


《素問?藏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五常政大論》說:「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體味經義,一方面食譜宜廣,不可挑食;


另方面也說明應避免過量。


《醫方集解》引蘇東坡《養生頌》說:「已饑方食,未飽先止」,這一點在老人尤應注意。


《千金方》提倡「食欲數而少」,認為「夜飽損一日之壽」,告誡「廚膳勿使脯肉常盈」,「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短氣」,是飲食不節易致腹脹食滯,妨害健康。


古人對五味有精湛的研究,《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長有天命」。


若久嗜專味,形成臟氣偏勝,如嗜辛喜辣,內火較亢,易致傷陰;


偏好酸味,每有嘈雜,甚則胃病;


多食肥甘,易患脾癉,發為消渴;


尤其是鹹味,經言多食則心氣抑、脈凝澀,現在知道,過鹹對心血管系統確有害處,故《千金方》提倡「常學談食」。


酒有通脈辟穢之功,但當戒酗酒。


《呂氏春秋》說:「無以烈味重酒」,《千金方》說:「多飲酒者,傷神損壽」。


確實,嗜酒往往是許多疾病的起因,總以少飲不飲為宜。


余不飲酒,不抽煙;


飲食較少,定時定量,選易於消化之物,炙、厚味從不多吃;


冰飲之類,非盛夏不入口,經言形寒飲冷則傷肺,實亦傷脾,小兒、青年猶禁恣啖,何況老人。


節飲食以保胃乃攝生延年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7:5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起居有常,動靜合宜。


葆養精氣,有賴於起居、生活習慣的調攝,《千金方》認為宜雞鳴後起床,盥洗進食,徐步庭院,「心無妄念,身無妄動」。


同時節欲也很重要,經言「入房過度則傷腎」,養生以不傷為本,老子所謂唯嗇,則「莫知其極」,此即「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蓋腎為先天之本,精為生命之基,若精氣虧虛,腎元大傷,勢必致早衰、夭亡。


《呂覽》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為喻,說明適當的運動十分重要。


華佗亦謂:「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過勞過逸皆有害,經旨五勞所傷,既有不當久行、久立、久視,又云久臥傷氣、久坐傷肉;


並提出了逸者行之,及「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素問?至真要大論》),這對攝生延年也很重要。


余長期保持步行的習慣,藉以作為一項運動,鍛煉體力。


在勞累時也採取靜坐,作為精神的休息,不那麼強調姿勢、呼吸,只是排除雜念,似亦不失為簡便易行的方法。


未病早防,藥餌抗老。


中醫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思想,提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老年氣血虛衰,患病之後,易見病邪深入而變症蜂起,故應重視預防;


已病之後,更應及早治療,這是養老所不可輕忽的。


《中藏經》說:「基本實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


基本虛者,得補益之情必長其年」,說明用藥餌培本固元,調和氣血,對抗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但藥物究屬補偏救弊,不能無的放矢地亂服久服。


余已年屆九旬,體力腦力有所減退,但只在病時服藥,冬令略進滋補,至今身體尚可,除臨診外,還擔負單位的顧問工作,從事著述和講學,且有不少社會活動。


所以能夠如此,是日常生活有合於養生之道也。


個人管見,僅供參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8:01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董氏治疳三驗方甲方 組成:煨三棱、煨莪朮、炙蟾皮、炒青皮、陳皮、廣木香、醋炒五穀蟲、胡連、佛手柑、焦山楂、炒萊菔子。


用法:水煎2劑,分次飲服。


適應證:疳積已成,毛髮枯萎,口氣臭濁,飲食異常,針挑四縫穴有黏液可見,腹部膨硬而形體尚實者。


本方以消為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8:25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乙方 組成:米炒黨參、土炒白朮、茯苓、清甘草、陳皮、炒青皮、醋炒五穀蟲、煨三棱、煨莪朮、炒神麯。


用法:水煎2劑,分次飲服。


適應證:疳證而體質較弱,或服甲方後疳積漸化而現脾虛患兒,為半補半消之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8:3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丙方 組成:米炒黨參、土炒白朮、茯苓、清甘草。


用法:水煎2劑,分次飲服。


適應證:疳病漸趨恢復,苔化薄潤,胃氣已動,以調補為主,參以少量消導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8:47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厭食靈 組成:桂枝、炒白芍、甘草、生薑、大棗、太子參、陳皮、穀芽、麥芽、山楂等製成口服液。


用法:每次服1支,每日3次。


適應證:小兒厭食,面白光少華,自汗盜汗,睡時露睛,苔潤脈弱腹軟無積患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8:55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董氏定驚丸 組成:天麻、全蠍、膽星、僵蠶、白附子、赭石、乳香、龍齒、鉤藤、麝香、冰片,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


用法:每次吞服3克,每日2次,1月為1療程。


適應證:小兒高熱性驚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9:2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四、熊麝散 組成:熊膽009~03克,麝香003~005克,為散化服。


用法:每次吞服06克。


適應證:搶救腺病毒肺炎高熱驚風,有「開關奪路」之功。


(王慶其編) 求實創新的中醫學家郭子光 馮顯遜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9:36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郭子光教授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秉騁學,稍長即懸壺鄉里,濟世活人。


後又考入中醫高等學府,系統地學習和鑽研中西醫基礎理論,從事中醫教學、醫療、科研工作數十年。


郭氏學術根基深厚,知識面廣,研究涉足領域多,並能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提出自己獨到的學術見解而有所創新,常發前人之所未發,因而在中醫學術發展上取得了較多的建樹;


且勤於筆耕,著述甚豐,為國內外中醫同道所矚目。


馮顯遜先生整理本文,對郭氏的學術成就和臨床經驗進行了系統和全面的闡述,使讀者可以從中瞭解郭氏在中醫學發展上的主要貢獻,學習到郭氏診治疾病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如郭氏在探索傷寒論六經辨證論治體系中,提出了「病理反應層次」學說;


在開掘中醫康復學術領域中,提出了「現代中醫康復醫學」的基本框架;


在主張「病證結合」診療時,歸納了「病證結合」的4種診療形式等,都是非常獨到的見解。


整理者介紹郭氏臨證診療時採用的5個步驟,環環相扣,有條不紊,思路十分清晰,令人很受啟發。


文中介紹名案共7種9案,資料翔實可靠,評析中理論與實踐結合,使人清晰地看出郭氏診療時的思路與方法,與前面所介紹的學術精華和臨證特色部分互相輝映。


醫論醫話4篇,闡述見解亦多用臨床實例加以印證,言之有物,值得反復思考、玩味和借鑒。


編罷本文,感覺確是受益匪淺,相信讀者也會和編者一樣有相同的感受吧!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冬夏讀書示子聿》之三 除舊佈新,兩者皆順時而行,故無咎。


———《易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39:47 | 只看該作者

郭子光


字茂南,1932年12月25日生,四川省重慶市榮昌縣人。


早年秉承家學,懸壺鄉里。


1953年結業於西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中醫進修學校專修班,1956年考入成都中醫學院(現為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學係本科,1960年提前畢業從事教學、醫療、科研工作至今。


擔任過助教、講師、副教授,1987年被授予教授職稱。


曾任《成都中醫學院學報》常任編輯、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兼任四川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仲景學說研究會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院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秘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專家評審組成員、衛生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衛生廳科技成果評審委員、成都軍區總醫院學術顧問等職。


郭氏治學嚴謹,造詣精深,擁有豐富的臨證經驗,又勇於探索,勤於寫作,曾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編著或主編醫學專著11種出版問世,還有參與編寫出版的著作10多種,有蜀中「多產作家」之稱。


又因為他在學術上功底厚、涉足領域多、見解獨到,是國內外聞名的傷寒專家、各家學說專家、中醫養生康復專家。


曾多次應日本、韓國等醫界邀請東渡講學、交流,獲得好評。


1991年被成都市教育委員會評為先進個人,同年,被四川省教育委員會評為優秀教師。


1992年,被國務院表彰為對高等教育做出突出貢獻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現在,他已年過花甲,仍然奮進不息,筆耕不已,除帶研究生、為本科生講課、繼續科研、臨床工作外,還積極參與國內外的有關學術活動,兼任四川省康復醫學會副會長、四川省中醫現代化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海外聯誼會養生文化研究會主任等職。


郭氏出身於中醫世家,幼年攻讀之餘,其父郭治安即教以誦讀祖傳之《傷寒歌括》、《溫病百言》、《藥性六字經》、《驗方歌訣》等書,心靈中已立下矢志岐黃之願。


治安先生精習內外方脈,因診務太忙,積勞而早逝,妻弟廖濟安盡得其傳。


濟安先生擅經方、治「暴證」,名噪鄉里,門庭若市。


郭氏中學肄業,從師濟安先生(郭氏之舅父)專攻醫學,侍診兩年有餘。


濟安先生精於臨床,又品德高尚,凡求診者不論貴賤,一視同仁,遇赤貧者則送診施藥,是一位把醫術與仁術緊密結合的典範,郭氏受益良多。


郭氏愛好廣泛,求知欲強,除在系統學習中西醫學齊頭並進外,也是文學和哲學與方法論的愛好者,古今典籍、名著,期刊雜誌,無不廣泛閱讀。


他常說:「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記憶,只有摘錄下來的東西才可靠」。


所以,他每讀一本書或一本雜誌,都要將其中的重要事實、獨到見解、名言名喻,摘錄在冊。


他的一大堆筆記本和上萬張卡片,就是「讀書破萬卷」而成。


他在臨床上白天應診,晚上必翻閱中西醫書籍,弄清當日所見的疑難,對典型的或有體會的病案,必翔實地搜集整理。


如此日積月累,有所發現時才動筆著述。


他治學嚴謹,不圖虛名,論文、著述等從不假手於人,文字朴實,富有新意與啟迪,獲得讀者好評。


他精於醫又善文,思維活躍,具有銳敏的洞察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常能從一些事物的萌芽狀態,即認識到醫學發展之趨勢。


他的中學老師給他贈書的留言:「為學如逆水行舟,不可一篙放緩」成為他終生治學的信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40:07 | 只看該作者

他富於創新和開拓精神


堅持繼承的基礎上著重發展的方針。


早在80年代初期,他著《肺結核病》提出「三因鼎立」學說,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發病公式:原因+誘因+素因→疾病。


截斷公式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阻止疾病的發生,指出中醫的防治措施具有環環阻截的意義。


這是對中醫病因發病學的發揮。


1983年,他著《傷寒論湯證新編》,倡「病理反應層次」學說以解釋傷寒六經方證,別開生面,使人耳目一新,提高了對傷寒方證的科學性與實用價值的認識。


1986年他編著《中醫康復學》,在全國率先開拓中醫康復學術領域,填補了空白。


1990年,他主編《日本漢方醫學精華》,是建國以來系統介紹日本漢方醫學特點的唯一專著。


他主張「科學無國界,能容則大」。


他總結中醫學術發展的歷史經驗,結合臨床中所見的無數事實,於1965年2月在《健康報》發表「關鍵在於提高療效」一文,提出中醫存在「無證可辨」等學術危機問題。


此後,1987年,陸續在《光明日報》發表「中醫學術歷史上三滴突破的啟示」;


在《中國醫藥學報》發表「發揮中醫臨床優勢的途徑」;


在《新中醫》發表「略論中醫學術發展的歷史經驗與繼續發展的途徑」等文章,並以「論中醫學術的創新與突破」為題,在北京全國二年中醫發展戰略會上報告(編入《二年的中國研究資料》第六十集)。


指出當一門學科固有的理論不能解釋新發現的事實,或不能指導處理新出現的問題的時候,這門學科就處於「學術危機」狀態,意味著既是「危險」又是「機會」。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在不斷地克服危機中發展的。


10多年來,他密切注視中醫克服「無證可辨」等學術危機的發展趨勢,直到1992年,在《中醫藥時代》(現更名《湖南中醫藥導報》)發表「三種傾向對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影響」;


1995年在《山東中醫雜誌》發表「論中醫學術發展的大趨勢」等文,敏銳地指出:自然而然出現的「病證結合」診療方法,逐步克服「無證可辨」等危機狀態的同時,大大地提高了中醫的臨床療效,促使傳統中醫朝現代化方向發展,已是不可抗拒、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而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也只有在「病證結合」的診療方法中,才可能得到充分地發揮。


與此同時,他主編《現代中醫治療學》巨著(國家「八五」重點醫學圖書),約請全國各地各科臨床專家80余位參與編寫。


該書以「病證結合」為主線,針對現代醫學460多個病種疾病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臨床問題,提出中醫辨證的認識和處理,對每一病種指出治療的目標,以及中醫治療的要點、優點和難點,對中醫暫時不能治療須中西醫結合或轉手術治療者,則提出明確的臨床指徵。


該書180萬言,總結了時代的新經驗、新認識,在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病證結合」的診療體系,在促使中醫學與現代自然科學接軌的道路上,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由於該書應合著時代前進的拍節,適應了現代臨床需要,1995年出版問世之後,頗獲國內外讀者的好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40:18 | 只看該作者

郭氏熱心中醫教育事業


30多年來堅持在教學第一線。


他講授中醫內科、傷寒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養生康復等課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認真組織教學內容,一絲不苟。


教學內容充實,富有啟發性,列舉的事實新穎,論證充分,概括性和邏輯性強,語言豐富,妙喻橫生,教學效果普遍反映良好。


他注重教書育人,寓德育於智育之中。


講《中醫各家學說》時必敍述每位醫家的醫德事實,指出歷代著名醫家都是醫德高尚者,反復論證醫德與醫術之間的密切關係。


講養生康復課時,指出養德、養生無二術,闡明儒、道二家養生的基本觀點,雖有一主動、一主靜之別,但強調精神生活的優化與物質生活的超越,建設高尚人生,兩者毫無二致。


養德是養生的基本,這是中醫養生學的突出特點。


他也是一位積極的教學改革者。


他認為提高中醫教學品質,以解決理論聯繫實際的問題最為重要,目前中醫課堂講授的理論與現代臨床實際相距甚遠(尤其臨床課程),所以改革現有教材的內容是關鍵。


他認為,教材所以要一版一版地不斷更新,就是為了不斷地反映時代的新經驗、新認識、新成就,他認為現有教材太過保守,是一種狹隘的繼承觀點作怪。


以統編教材《中醫各家學說》為例,對著名醫家的選擇止於清代,要求原原本本敍述各個醫家的學術思想與成就,拒絕後世對其發揮與發展。


例如,張景岳提出「引火歸元」法,後世張錫純在具體運用中有很大的發揮,而現代對這一獨特理論有更豐富的積累,可教材中只提到張景岳的見解而已。


如此狹隘的繼承,不僅看不到發展,還使已經形成系統的一些學說支離破碎,如脾胃學說、氣血學說等等。


因此,1988年,他主編《中醫各家學說》(西南西北片區高等中醫院校試用教材),對其內容作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以「全面、系統、獨特、實用」為編寫方針,精選古今中外著名醫家獨特的學術經驗,系統闡述古今中外的主要學說,其內容都包括後世的發揮與現代研究應用,做到學術觀點與臨證應用緊密結合,有論有案有方,學以致用。


如此,使這門教材由封閉式變為開放式,向深度和廣度擴展,面目為之一新,真正起到一門「後期提高性課程」的作用。


他認為各家學說應以「學說」為主體,把醫家的學術成就與經驗分別納入相關的學說之中,使之更加系統,達到「少而精」。


為此,他又主編《中醫各家學說》協編教材,推進本課程不斷發展。


他常引用《孟子?盡心上》所云:「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愧)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樂也。


故郭氏一生以教書為樂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40:42 | 只看該作者

郭氏幼而學


壯而行,醫風朴實,臨證經驗豐富,擅長內科疾病診治。


他承家學而不泥,師古尤重今,緊跟時代步伐前進。


在臨床上,他以「病證結合」為指導,宏觀與微觀互參,靈活機巧地運用中醫理論,診治疑難病證,每多創見,常起沉屙,遠近聞名。


他認為,宏觀辨證(指中醫四診所見)與微觀辨證(指西醫檢測所見)是互相補充與參照的關係,前者不能忽視後者,後者不能代替前者。


在具體辨治時,宏觀與微觀如何取捨?


如何兼顧?


他摸索多年尋找基本規律,認為宏觀辨證突出者當以宏觀辨證為主論治,微觀辨證突出而宏觀辨證不明顯者當以微觀辨證為主論治,兩者都突出則並重。


例如,無症狀性尿石症當以微觀辨證為主論治;


慢性腎盂腎炎病人,其腎陰虛或腎陽虛突出,尿培養有細菌或無細菌,都當以宏觀辨證為主論治;


慢性胃炎病人宏觀辨證,其肝鬱氣滯、中焦濕熱突出,而微觀辨證幽門螺旋菌感染嚴重,則兩者並重而治之,療效較好。


他認為,微觀辨證所見,要以中醫理論去認識和理解,以中醫理論指導遣方用藥,在中醫辨證論治的範圍內,汲取現代研究的發現,這不僅豐富了辨證論治的內涵,也是提高辨證論治療效水準的途徑。


以慢性胃炎為例,病人胃脘脹滿、疼痛,噯氣,舌苔黃滑而厚,宏觀辨證為肝鬱氣滯、中焦濕熱;


而此等病人微觀辨證多有幽門螺旋菌感染。


現代研究證明黃連、檳榔對此種細菌有良好的抑製作用,而中醫則認為黃連苦寒,苦以燥濕,寒以清熱,檳榔行氣消積。


於疏肝調氣,清化濕熱方中,加入這二味藥,不僅符合中醫辨證論治原理,而且針對性更強,療效更好。


時代不同了,需要不同了,標準更高了。


疾病譜在變,疾病傳變、轉歸的機理也在變。


例如,仲景描述的太陽表不解,由經入府,有蓄水、蓄血二證,今時就難見到了。


不僅如此,古人治病以症狀消失為治癒,今天則要求各種檢測指標恢復正常才算治癒,標準更高了。


仲景早就批判過「始終順舊」的思想,要源於古人,又高於古人,不要墨守舊章,刻舟求劍。


所以,他用方很靈活,經方時方不拘,往往傷寒法與溫病法結合使用,每取良效。


他長於內科諸病,其中尤擅心、腦、血管及血液疾病。


1986年5月,他應邀東渡參加第37屆日本東洋醫學會年會,作「寒溫結合」治療心肌炎伴心衰的報告;


1992年10月,應日本廣島東洋醫學會邀請,作「從肝脾論治血液疾病的經驗」的報告;


1995年11月,應第8屆國際東洋醫學學術交流會邀請,作「心律失常的憑脈辨治」經驗報告,以及1992年《新中醫》發表「寒溫結合治療疑難病症」等文,都體現了他「病證結合」、「寒溫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的一貫臨床思路。


他常引用《呂氏春秋?察今》的話說:「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也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響之壽民,今為殤子矣。


總之,他把畢生的精力與時間都獻給了中醫事業,力求在繼承中發展,在突出特色中創新,其成就是多方面的。


然而,他常感歎中醫學寶庫,就如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所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只有活到老,學到老,乾到老,死而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40:5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探索傷寒六經方證本質,倡「病理反應層次」學說《傷寒論》總結了我國漢代以前的醫學成就,把古代理論醫學(醫經家)與臨床醫學(經方家)結合起來,成為理、法、方、藥完備,內容明確而系統的中醫辨證論治經典著作,確定了中醫學自成體系的發展方向。


古今數百注家對其詮釋與推敲,而間不容櫛,實際上成為後世醫家在臨床上採取措施,總結經驗,探求新知的理論支柱。


此書何以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郭氏認為,仲景採取「寓理於事,因事明理」的總結方法,沿用《熱論》三陰三陽的概念為框架,用嚴格的事實的聯繫體現辨證論治的規律,其中融會了前人良好的醫學思想,如整體觀點、發展觀點、普遍聯繫觀點……,使此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適應性。


他指出,其書曰《傷寒論》,顧名思義,應該有「論」。


然而,書中卻沒有「論」,除少數條文在其「所以然者」這個自注詞後講了一點道理外,儘是事實的記錄。


398條,一條就是一個事實,一個方證就是一個典型的事實,其高深理論與卓越見解,全都隱藏在這些事實之中。


眾所周知,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消逝。


理論則可以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入不斷更新,同一事實可以用多種不同的理論來解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41:0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例如,古今解釋六經方證,就有經絡說、臟腑說、氣化說、體質說、階段說、證候群說等等,不下數十種,都能獲得論中列舉的事實的支持。


說到底,表述事實的理論,具有多重的、開放的、有時是暫時的性質,不過是從不同角度說明客觀事物的規律而已。


仲景列舉反映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自然狀態及其診治的事實,不言經絡、臟腑、氣化……而這些理論則已寓於其中;


不言整體觀、辯證觀、恆動觀……而這些觀點即因事而明。


但仲景並不是一個單純的事實材料的收集者,其所提供的已不純粹是經驗所得,或臨床事實的簡單復寫,而是大量事實的綜合與昇華。


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搜集先前數十代人已經證實了的成功經驗,通過長期的、反復的「憑脈辨證」的實踐觀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那些在疾病過程中有聯繫的、經常同時出現的、能夠反映病機本質的脈症,概括起來稱為「證候」;


「證候」與具有嚴格配伍規律的特定湯方結合在一起,稱為「方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9 04:2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