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育仁】
男,又名駿聲,1916年生於江蘇省常熟。
1938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畢生從事兒科工作,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中醫藥學會兒科委員會名譽理事長。
江育仁14歲時患了一場大病,當時醫生診斷為「傷寒症」。
雖請醫服藥,但病情卻日漸加重。
家人曾三次登門請求一位名醫診治,而那位名醫卻拒不應診。
江已病得昏昏沉沉,幾將無望。
幸得親戚請來一位專治傷寒的大夫,經他精心治療,連如何煎藥、喂藥、護養等,也交代得清清楚楚。
病癒後全家對那位醫生感激得「恩同再造」。
那場大病之後,激起了江育仁學醫的決心,父親對他說,學醫可以,但一定要當個好醫生,如果光有醫病的本事,而沒一顆「割股之心」也是枉然。
江育仁學醫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是常熟縣儒醫李馨山,他是晚清末科秀才,擅內、婦、兒科,為琴東西石橋王似山世醫的高足(王似山即原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核子物理學家王淦昌博士的尊翁)。
李師訓徒,既嚴且愛。
嘗謂:「文墨不通,難當醫工;
秀才學郎中,等於拾根蔥」。
比喻學習中醫一定要有較強的古文基礎,所以李師授徒,既訓醫經,亦教古文。
李師授徒,還有一套嚴格的學律,他對學生提出三條約法。
即在四年的學習期中把規定的必讀書本按要求修完,認為《素問靈樞類纂》、《金匱心典》、《傷寒來蘇集》、《本草從新》4本古醫籍是基礎的基礎,要求非但能背熟,還得在抽查考核時能講出道理。
三條約法者,即:書本不熟不得臨證;
書法不工,不准寫方;
不修禮貌不帶出診。
他說:「這是王氏門相傳的學風和學規。
當時由於不能適應老師治學的嚴謹,在同期五個同學中就有兩個退了學。
江育仁出師後,蔭於老師的盛名,就診者日漸增多,但在診治變幻多端的小兒科疾病時,多次發生醫療糾紛,加之舊社會「同行必妒」,聲名一時驟降。
同時在自愧見聞淺陋,貽誤蒼生的感觸下,乃毅然再作深造,負笈於上海中國醫學院,並有目的地隨上海名醫徐小圃重點學習小兒科專業。
江育仁在從事醫、教、研60年的歷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勇於創新,提出了不少很有見地的學術觀點。
如對兒科急性熱病「流行性乙型腦炎」,倡立了熱、痰、風證的辨治規律;
呼吸道反復感染小兒的發病因素是「不在邪多而在正虛」;
調治小兒脾胃病,提出了「脾健不在補貴在運」等著名觀點。
主編有《中醫兒科學》、《實用中醫兒科學》等大型叢書和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的統編教材等12部著作。
90年代初,為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列入《世界名人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