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一、「毒」的內涵與解毒的多途徑「毒」作為病因概念,早在《內經》中就有敍述,如《素問?刺法論》有「避其毒氣」之云;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有「陰毒」、「陽毒」為病之論。
晉?王叔和《傷寒例》闡述了「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的機理。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更有「傷寒毒」、「溫病毒」、「時氣毒」、「熱病毒」、「蠱毒」、「注毒」,以及各種蟲、酒、食物、藥物中毒的記載。
唐?王燾《外台秘要》搜集了許多毒氣為病和解毒之方。
宋?龐安時《傷寒總病論》發揮了《傷寒例》的寒毒說,認為當嚴寒之時感受寒毒,寒毒與營衛相混,即時成病名曰傷寒,「其不即時成病,則寒毒藏於肌膚之間……因春溫氣而變,名曰溫病也;
因夏暑氣而變,名曰熱病也;
因八節虛風而變,名曰中風也……」。
還認為,「假令素有寒者,多變陽虛陰盛之候,或變陰毒也;
素有熱者,多變陽盛陰虛之候,或變陽毒也。
強調一切外感病的共同病因是「毒」,並說明「毒」有陰陽寒熱的不同屬性,所以臨床表現也有傷寒、中風、溫熱、暑濕等不同證候,其治療則首重解毒之法。
此後,宋之劉河間、張從正,清之吳有性、戴天章等,治療外感疾病無不以解毒攻邪著稱。
然而,「毒」畢竟不是一種特定的病因,而是多種病因的產物。
故寒邪成毒稱寒毒,溫邪成毒稱溫毒,熱邪成毒稱熱毒,風邪成毒稱風毒,濕邪成毒稱濕毒,還有蠱毒、蟲毒、痢毒、瘧毒等等。
而從陰陽性質來分,又有陰毒、陽毒之別。
由於「毒」的性質不同,「毒」侵襲的部位不同,故解毒之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清熱解毒、辛溫散毒、苦寒泄毒、利濕祛毒、湧吐排毒等法。
不能把「毒」僅理解為「熱毒」,而視解毒法只有清熱解毒一端。
凡邪氣成毒,最忌閉鬱。
毒氣閉鬱,極易內陷,形成血為毒滯,氣為血阻的厥逆危候。
所以,解毒之要在於「開泄」祛毒。
張從正立汗、吐、下三法,旨在「令無壅滯」;
龐安時治溫毒五大證,所用柴胡地黃湯、石膏竹葉湯、石膏地黃湯等,既用麻黃、柴胡、葛根、桂枝等,開泄皮毛以發表,又用硝黃泄下以通里,復用梔豉湧吐,車前通利,目的都是為祛逐溫毒,開導去路。
郭氏曾用辛溫散毒法,治癒一例嚴重蜘蛛咬傷,也屬罕見病例,特錄之於此,以資借鑒。
此1974年春,下鄉巡迴醫療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