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80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0:0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固定方加減論治,即固定一方為基礎,據病情加減通治一病,是現今常用的論治形式。


這種論治形式大體適於兩類疾病:一是病因病機單一,病程較短,如瘧疾、痢疾等;


二是致病因素雖然比較復雜,病程也長,但其基本病機始終是共同的,如冠心病心絞痛便是一例。


冠心病心絞痛雖是多因素引起,多病機演變,證候類型也很明顯,但其氣虛血瘀是貫徹始終的基本病機,在此基礎上或氣虛兼氣陰虛、氣陽虛,或血瘀又夾痰濕、氣鬱等。


所以,既可分證論治之,又可以固定方劑對其氣虛血瘀,再據其兼夾證情加減論治之。


這種論治形式的優點是,便於掌握運用,便於總結經驗。


當然,一個有效的固定方,必須是在大量觀察,摸索多年後才能凝聚而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0:1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郭氏觀察到,當今臨床上面臨的常見病、多發病和一大批難治之病(尤其各類慢性疾病),單因單果者至為鮮見,大多虛實夾雜,寒熱混淆,表裡同病,生克逆亂,或宿疾兼新病,或內傷夾外感,往往是多因素所致,多臟腑、多層次受累。


尤其是一些難治的慢性疾病,純虛純實,或單一臟腑、單一層次受累者幾乎沒有。


加之,病人的正氣強弱、臟腑虛實、氣血盛衰、情志狀態、性格特徵、飲食喜好、環境處所等,各不相同,個體差異很大,即使罹患同一種疾病,其病理反應狀態也極其復雜多樣。


對這樣的病證,如不辨標本主次,不分先後緩急,用藥面面周到,處方龐雜不精,味數多而戰線長,表面看似對證,實際鮮有療效。


他經過多年摸索,總結出下述5個臨床治療步驟,是其臨證的顯著特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1:0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郭氏觀察到,當今臨床上面臨的常見病、多發病和一大批難治之病(尤其各類慢性疾病),單因單果者至為鮮見,大多虛實夾雜,寒熱混淆,表裡同病,生克逆亂,或宿疾兼新病,或內傷夾外感,往往是多因素所致,多臟腑、多層次受累。


尤其是一些難治的慢性疾病,純虛純實,或單一臟腑、單一層次受累者幾乎沒有。


加之,病人的正氣強弱、臟腑虛實、氣血盛衰、情志狀態、性格特徵、飲食喜好、環境處所等,各不相同,個體差異很大,即使罹患同一種疾病,其病理反應狀態也極其復雜多樣。


對這樣的病證,如不辨標本主次,不分先後緩急,用藥面面周到,處方龐雜不精,味數多而戰線長,表面看似對證,實際鮮有療效。


他經過多年摸索,總結出下述5個臨床治療步驟,是其臨證的顯著特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1:1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凡有外感先治感外感時邪,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既是外感病的主要原因,又是許多內傷雜病復發、加重和影響治療計畫的主要因素。


仲景所謂「外證不解,當先解外」的原則,實具普遍意義,外感、內傷,各科頑疾,概莫能外;


不只風寒外感,當先解表,感受暑燥濕熱之邪,亦當首先解除,再議治療它病。


總之,凡有外感先治感。


外感病風寒外束,表氣閉鬱,可以一汗而解,自不待言。


內傷雜病復遭風寒外感,也須先解表、和表。


使表氣疏達,則裡氣不滯,有時不僅能愈外感證,還能促進原病好轉,收一舉兩得之效。


外感失於表散,以致表邪內陷,傳變入裡,造成變證、壞證,仲景《傷寒論》用了大量篇幅加以闡述,內傷雜病失於表散,其結果是相同的。


尤其慢性病、老年病,多是氣血虧虛,表衛不固,稍冒風寒,即患外感,原病往往因此復發,復發一次,病情加重一等;


有的原病本已有很大好轉,但因一次外感而前功盡棄;


有的更因一次外感失治,表氣閉鬱,邪氣稽留,正氣不支,而導致死亡。


所以,此等病人,有外感之時,自當首先解表、和表,而無外感之時,也應始終注意固表實衛,避免冒風感寒,不少慢性疾病,防止了外感即可使原病逐漸好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1:2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般解表,或辛溫,或辛涼,再視兼證,略事加減,不難掌握。


惟有虛人外感,最難處理,只宜輕清宣透,微開皮毛,取微似有汗,切忌重劑發汗之品,有的還當配伍扶正之藥,方保無虞。


桑菊飲、參蘇飲、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為常用之方。


此等病人,表衛最虛,給予解表治療,約有兩種情況:一是投一般解表劑不作汗,必加人參鼓動正氣,才能然汗出而解;


另一種情況則是對解表藥極敏感,甚者引起大汗亡陽亡陰之變,只有在實踐中摸索掌握分寸。


六淫之中,風寒風熱,多由表入,故以解表為先。


而濕熱邪氣,則多犯中道,或流注下焦,亦當首先清利芳化,分消濕熱,使其氣機舒展,有的竟因此而導致原病好轉。


不如此,則濕熱稽留,氣機壅滯,變證百出,病深莫解,比比皆是。


外感風寒濕熱如此,傷暑傷燥亦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1:3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氣機不暢先治鬱鬱者,滯而不通之意。


這裡是指無形之氣或有形實邪(痰、瘀、食、石、蟲、矢、濁水等)阻滯,以致氣機不疏為範圍。


不包括六淫邪氣所致表氣閉鬱、肺氣壅滯或三焦遏鬱等外感邪氣所致之鬱。


觀察一個病人,如無外感存在,就當考慮有無氣機鬱滯的問題。


朱丹溪曾提出六鬱之說,包括氣火痰血濕食諸種。


其實不過有形之實邪和無形之氣鬱兩類。


然六鬱相因,恆以氣鬱為首,諸鬱之治,莫不以調氣為要。


因無形之氣鬱日久,必導致有形阻滯之變,而有形之實邪阻滯,未有不導致無形之氣鬱者。


故治無形之氣鬱自當調氣,而治有形之實邪阻滯亦當調氣。


所以,承氣湯下腸中糟粕阻滯,要配枳實、厚朴以行氣;


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等祛瘀通滯,要配枳殼、烏藥、香附等理氣;


保和丸、平胃散等消食導滯,要配陳皮、萊菔子、厚朴等調氣;


二陳湯、蘇子降氣湯、滾痰丸等逐痰濁之鬱,要配陳皮、厚朴、沉香等降氣順氣;


實脾飲治濁水停滯,要配木香、厚朴等行氣,如此莫不體現調氣為要。


就氣鬱而言,氣鬱即木鬱,木鬱即肝鬱。


肝滋生於木,涵養於土,性升散而喜條達。


所謂治氣鬱當調氣,實際調氣即是調肝,調肝即是達木。


只要肝氣調達,則氣順血和,升降有常,臟腑協調,脾胃因之而能納能化,氣血因之而能生能長,此治鬱即寓治虛之義。


尤其慢性疾病,多虛亦多鬱,常虛鬱互見,有時單治其鬱而虛證自解,如不治其鬱而單補其虛,不僅達不到補虛目的,反而愈補愈塞滯,病無寧日。


然而,調氣之藥,多辛散耗氣,氣虛之人不可久用,陰虛之人不可多用,一旦氣機疏利,或補虛培本,或飲食調養,各施其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1:4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有形之實邪阻滯,常使竅道不通,傳化不行,升降出入障礙,解除其阻滯為治療之急務。


實踐證明,實邪一除,諸證緩解,實邪不除,雖治難減。


然而,實邪的性質和阻滯的部位多種多樣,治療之方法各不相同。


有的內科治療即可,有的則需外科手術治療,這裡主要討論前者。


最常見的實邪鬱滯莫過於腸中大便秘結,以致腑氣不通,傳化不行。


不僅外感熱病傳陽明之腑,當通里攻下,一下而解;


許多內傷雜病,如高血壓、口腔炎、膽石病、瘡瘍等,只要有大便秘結,就當先通下腑氣,往往因此而諸證緩解。


若為瘀血阻滯,首當化瘀治療,以通血脈。


由於瘀血阻滯可發生在任何一個器官、系統,以及各種疾病過程中,故其臨床表現至為復雜。


總之,病久多有瘀,出血必有瘀,有鬱常有瘀。


輕者活血化瘀,重者破血通絡。


瘀血除,病始解。


若是結石阻滯竅道、管道,以致氣化不行,也只有排除或溶解結石之後,才能使氣機暢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2: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如尿路結石、膽道結石、胃石等,古書只記載了肉眼可見結石,其餘均須借助現代檢測得知。


治療結石原無定法,大體結石之在臟者多虛多寒,在腑者多熱多實,而結石鬱久又常兼氣鬱血瘀。


總之,任何結石在發作之時大忌補澀,以攻石為主,佐以調氣活血,石去則諸證緩解。


凡未經氣化而停聚之水液,稱為濁水。


濁水停聚胸脅是為「胸水」,古稱「懸飲」。


濁水停聚腹中是為「腹水」,古稱「水臌」。


濁水漫於肌膚形成「水腫」,亦稱浮腫。


濁水停聚必使氣機鬱滯,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化行不得化行。


故凡濁水停聚都當以逐水為先。


然而,此等病人,皆屬虛中實證,只是虛實的程度不同而已。


又因濁水停聚的部位不同,寒熱性質各異,採取的逐水方法大不一樣。


有從大腸泄下奪水者,如腹水、胸水;


有發汗散水者,如身半以上浮腫;


若是陽虛寒盛而浮腫者,當溫陽化氣以行水,而陰虛濕熱者,又當清熱除濕,滋陰化氣以利水。


濁水停聚未有不氣鬱者;


氣鬱日久又常兼血瘀;


氣鬱、血瘀又必加重水停;


水停、氣鬱、血瘀交互影響,呈惡性循環,不斷加深病情。


故治水當行氣,氣行則水行,病久還當佐以活血之品,才能收效顯著。


嚴重血瘀,絡道阻閉,形質損傷者,則治療較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2:1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再論痰鬱。


痰,為津液凝聚、煎灼而成,可留滯於人體任何部位,引起氣機鬱滯而為病。


如痰阻肺氣,則咳逆喘息;


痰鬱喉間,產生梅核氣;


痰阻心竅,使神志昏迷,或精神錯亂;


痰停胃脘,胃失和降,引起嘔吐、反胃;


痰留胸膈,便成結胸;


痰阻胞宮,則月經失調、不孕;


痰留經脈、肌膚,形成癭瘤、包塊、結節;


痰挾風上擾,又可引起抽風、痙攣、癱瘓等。


痰之為病,表現多樣而奇特,故有怪病多從痰治之說。


痰與水飲皆津液為病之實邪,同源而異流,究其屬性而言,都有寒熱虛實之辨。


如痰有風痰、熱痰、濕痰、寒痰、痰瘀等不同性質。


又因其鬱滯的部位不同,故痰無定證,治無定方。


凡證候奇特,久治無效者,皆須考慮到痰鬱之可能。


至於治痰之藥,各有專長,當隨證選擇。


如半夏、茯苓治濕痰、竺黃、竹瀝、瓜蔞殼、貝母治熱痰;


南星、僵蠶治風痰;


乾薑、生薑治寒痰;


白芥子善除脂膜之痰;


白附子善搜絡中之風痰等。


痰鬱日久,必兼氣鬱、血瘀,故治痰不忘治氣、活血,氣順則痰降,血活則痰行,實為治痰之高招,不可不知。


所謂有形實邪,還有宿食、蟲積、異物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2:2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運化失司先理脾在病人沒有外感和氣機鬱滯的情況下,一般就要考慮脾胃運化狀況如何。


如有脾胃運化失司,首當調理脾胃,俟脾胃健運,再調治其他。


有的雖然氣機鬱滯(如濁水、瘀滯、結石等),但脾胃太虛不任攻伐,也當先行調理脾胃,再議治鬱,或間隔實施。


許多慢性病人,常因脾胃運化之恢復,帶動整個臟腑功能向康復轉化,從而促使原病好轉。


由於人體之營衛氣血全賴水穀化生,而水穀之運納則是脾胃所司,只有脾胃健運,能納能化,氣血有源,五臟得養,生機旺盛,才有抗拒邪氣、修復損傷的能力,而且藥物亦賴脾胃運化輸布才起作用。


所以,除某些外感病(如濕熱蘊結中焦等)、傷食證等,有一時性脾胃困頓,運化失司之外,許多疾病過程,尤其是慢性疾病,脾胃的功能狀況,通常是其病情好轉與惡化,預後善惡的標誌。


可以說,一切慢性疾病,只要脾胃不虛,則雖重不險,若脾胃一敗,生化無源,病雖輕而難復。


脾胃功能狀態以納運為首要,納指受納水穀,運指運化水穀,習慣上常以運化二字概括之。


脾胃運化功能,是通過升降運動而實現的。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


升降正常則脾胃健運,其突出表現是:飲食香,食欲好,胃口好,消化好;


如食欲不振,不能進食,食量減少,少食亦消化不良,表明脾胃虛弱,運化失司。


如升降反常,則表現為嘔吐、腹痛、腹瀉、便秘等症狀,可因外感、內傷引起一時性氣機障礙所致,亦可是脾胃虛弱的表現。


前者隨病情好轉常能自然恢復,或略事調理即可恢復,後者是根本性的,較難恢復,是為這裡重點討論內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2:3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脾胃虛弱,有氣虛、陰虛和陽虛之別。


急性熱病之後,調理脾胃收功,重在氣陰。


慢性久病,護脾益脾的法則當貫徹始終,即脾胃尚可之時,小心護胃固脾,慎用大熱大寒,猛攻厲伐,峻補滋膩之劑。


因大熱傷陰,大寒傷陽,猛攻傷氣,滋膩礙濕,峻補滯氣之故。


如其必用也須稍加反佐之藥。


例如,必用峻補滋膩之劑,可稍佐行氣醒脾,芳香開胃之藥,以輕展氣機,催動運化,使其補而不滯。


至於過分苦澀、腥臊難於入口的藥物儘量少用,以免引起嘔吐而傷胃氣。


脾胃虛弱之人,飲食調理十分重要,總宜清淡,新鮮,葷素混食,粗細混食,多樣化,富營養,八分飽,勿過量為原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2:4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平調陰陽治原病從廣義講,前述三個步驟:治感、治鬱、調理脾胃,其目的都屬於平調陰陽範圍,許多病證往往因此而緩解或治癒。


這裡所謂平調陰陽,是指經過前述三步驟治療而原病未愈,當從平調陰陽入手,以改變其病理反應狀態,達到治療目的。


如果原病不存在前述三個步驟治療的病情,亦應從平調陰陽著手治療,即「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以平為期」。


此中切忌片面而純粹地「中藥西用」,即根據現代醫學的病因概念,用中藥來治療原病。


例如,由於細菌存在所致的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腎盂腎炎、慢性痢疾等,採取中藥抑菌治療。


此種治療往往沒有效果,或療效很不滿意,有的甚至加重病情,如用平調陰陽之法,改變其細菌致病的條件性,則不治因而治因,常能收到較好效果。


這正是中醫最具特色的治療手段,也是中醫學的優勢所在。


不過,郭氏主張在辨證論治的範圍內,汲取現代中藥研究的成果。


例如,痢疾,辨證為腸道濕熱,選用黃連、黃芩、地榆、馬齒莧等,這些藥物既有較強的抑菌制菌作用,又能寒以清熱,苦以燥濕;


高血壓病,辨證為肝陽上亢,選用黃芩、決明子、地骨皮、菊花等,這些藥物既有降血壓的作用,又符合平肝清肝的論治要求;


冠心病心絞痛,辨證為氣虛血瘀,選用黃耆、川芎、當歸、丹參等,這些藥物既有較好的擴冠作用,又滿足益氣活血的需要。


如此考慮,他認為能提高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2:5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然而,中醫學所謂陰陽平衡即是健康,陰陽失調即是疾病,故平調陰陽就是治療總則,這些都是以「四診」為條件的宏觀範圍的結論。


而臨床上卻經常遇到下述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病人沒有任何自覺症狀,四診檢查也未見異常,但現代醫學化驗檢測卻發現了疾病存在,比如早期發現的癌腫、初期高血壓、肺結核病、肝炎、腎炎等;


第二種情況是,經過治療之後,病人自覺症狀完全消失,形神色澤,舌象脈象完全正常了,中醫認為病已痊癒,但現代醫學的化驗檢測指標表明,並未完全恢復,比如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某些糖尿病人等;


第三種情況是,中醫「四診」觀察其陰陽失調的證候明顯,病人的自覺症狀也很突出,但現代醫學的化驗檢測未發現任何異常,比如一些所謂綜合徵、官能症、原因不明性疾病等。


須知,中醫「四診」發現的異常脈證是疾病的表現,現代醫學化驗檢測的異常結果也是疾病的表現,二者都是客觀存在,都應該承認。


上述第三種情況,現代醫學不能定位,「無病可辨」,也就無從治療,而中醫卻有證可辨,按辨證論治,平調其陰陽,正好發揮中醫的優勢,自不待言。


上述第一、二種情況,在宏觀上陰陽處於平衡狀態,「無證可辨」,而在微觀領域的表現,則應認定為陰陽失調,其平調陰陽的方法,目前尚處於積累經驗的過程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3:0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郭氏對上述第一種情況的處理,原則是現代醫學有特效治療者,儘早採取特效治療,以免延誤病機,如早期肺結核及時給予抗癆治療等等。


如現代醫學對其無特效治療或必須配合中醫治療者,當分下述三種情況處理:一是現代醫學檢測確診的病與中醫能「對號入座」,就按中醫的認識預作治療。


例如,肺結核病與中醫所言「肺癆」是一回事,中醫認為「肺癆」是因「癆蟲」所致陰虛肺熱為基本病機,於是採取預保陰液,清肅肺熱,抑制癆蟲的治療,實踐證明,也能收到較好效果。


二是現代醫學檢測確診的病與中醫不能「對號」,但現代醫學沒有特效治療,其病又不具很快惡化的性質,這些病從中醫角度看,其病機演變可能比較復雜,不便遣方用藥預作治療者,則根據其體質、氣質情況,採取體育、氣功、飲食、情志等自我調攝方法處理,如初期高血壓、動脈硬化之類。


其中有的則可摸索微觀辨證論治的處理方法,如根據初期高血壓、動脈硬化的血液流變性、血脂的變化等遣方用藥,也能獲滿意效果。


三是現代醫學檢測確診的病與中醫難以「對號」,又具很快惡化的性質,預後不良,而中西醫皆無特效治療,如癌腫等。


對此類疾病,除採取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外,要積極摸索中醫治療經驗,有的則可取二者之長結合進行。


如對癌症的治療,一方面採取手朮、放療和化療,一方面用中醫方法對抗其副反應,保證通過療程,並改善體質,改善其血液流變性等。


實踐證明,二者結合實施能大大地延長其生存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3:1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他對上述第二種情況的處理,一般是按原來的病機治療。


他認為,雖然宏觀上「無證可辨」,而微觀上繼續存在的異常的化驗檢測指標,實際上表明原來的病機變化尚繼續存在,理應按原來的病機繼續治療。


例如,慢性腎炎的蛋白尿,原屬於脾腎兩虛的病機,在其完全消失以前,當然意味著脾腎功能未完全恢復,繼續原來補益脾腎的治療,直到蛋白尿完全消失,顯然是正確的。


許多疾病的反復性大,即使化驗檢測指標正常了,也應針對原來的病機繼續治療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3:2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逐步減除治標藥這裡所謂「治標藥」,是指用來控制某些主要症狀和某些疾病發作而長期服用的中西藥。


例如,一些慢性發作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癲癇等,由於西藥針對性強,有的病人就是長期依靠西藥控制其發作,不敢稍微懈怠,而且量越用越大,服次越來越頻,一種藥失效了,又換用另一種藥,常年累月地服用,並未獲得根治。


對於控制某些突出症狀,如頭痛、心痛、失眠、便秘、心動過速、高血壓、高血糖,以及用激素控制的血小板減少、尿蛋白等等,情況也是這樣。


這類藥物的作用雖然很局限,僅能控制標證,但因其不服用就不行,如突然停用,不僅不能控制其症狀發作,有的還會使病情迅速惡化,當十分注意。


所以,對這類病症緩圖根治時,要著重治本,通過治本逐步減除治標藥,最後逐步減除治本藥,而達到根治目的。


有的則是以中藥逐步取代西藥控制病情,達到避免西藥副反應為目的。


經驗證明,逐步減除的過程要愈慢愈能成功,欲速則不達。


因為這類長期不愈,反復發作的病證,多屬臟腑損傷,或頑痰作祟,或瘀阻絡道,其來也漸,其積也久,其生克關係異常紊亂。


要把已損傷之臟腑培補起來,陳久之頑痰徹底消除,久瘀之絡道疏通暢利,要把非常紊亂的生克制化調整正常,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絕非易事,只能緩緩圖之。


至於那些屬於先天稟賦性缺陷的疾病,以及病程太長其臟腑之傷或絡道之閉已成為不可逆損傷者,則藥物治療無濟於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3:3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散發性腦炎案朱某某,女,52歲,家庭婦女。


1988年6月30日初診。


病史:病人於半月前突然昏倒,神志不清,躁擾不寧,左側口眼歪斜,手足不仁,不能動彈,即到專區醫院診治無效,轉成都某醫科大學附一院,進行各種必要的檢測、會診,最後診斷為散發性腦炎,但治療無進展。


乃邀請院外某老中醫診治,以其數日不大便,舌苔厚黑,用大承氣湯急下之,病情毫無緩解。


於是,自動出院前來門診。


現證:病人語無倫次,語言謇塞,狂妄躁擾,不避親疏,煩亂不安,反復顛倒,須數人照護。


察其神情呆滯狂亂,面色蒼暗,口眼輕度歪斜,左手足運動不靈,時時口吐痰涎甚多。


詢其夜不能寐(每晚需服大劑量安定),不欲食,腹脹滿,時而口渴思飲,已三日未解大便,一直不發熱。


捫其四肢不溫,腹滿微硬而無壓痛。


舌面滿布厚黑而乾之苔,脈沉細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3:4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辨治:為陽明腑實,心包痰熱化風之證。


取寒溫合法,用通下腑實,豁痰透熱,開竅熄風治法。


處方:(1)安宮牛黃丸,10粒,每日2次,每次1粒。


(2)淡豆豉、梔子、竺黃各10克,水煎2次,沖服安宮牛黃丸。


(3)大黃10克,厚朴、枳實、芒硝(分沖)各15克。


3劑。


每劑煎水分2次服,解大便則停後服,如隔1日不解大便,又煎1劑如前法服,每日均解大便則停服本方。


7月6日二診:其家人陳述,第一天服安宮牛黃丸後,當晚未服安定即能安然入睡,諸症逐日緩解,通瀉藥服3劑大便每日一次恢復正常,舌苔由黑轉淡黃再變白潤,飲食香,記憶轉佳,並主動從事做飯、洗衣、買菜等家務勞動。


但條理性差,偶有煩躁現象,自謂左側面部肌肉尚有不仁之感,仍吐少量痰涎。


察其舌正脈略數。


乃停服大承氣湯,仍用梔子豉湯加竺黃,沖服安宮牛黃丸,1日1粒,另以益氣滋陰,豁痰熄風,調理脾胃等湯劑,隨證調治。


至8月30日,其間複診數次,共服安宮牛黃丸40余粒,查肝腎功能,小便常規均無異常變化,西醫各項指標亦恢復正常。


患者送來錦旗一面,以表感謝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4:2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本案就診時,其腹滿不大便,舌苔乾黑,是陽明腑實之證;


神志昏亂,譫妄,躁擾不寧,不得眠,吐痰涎等,是心包痰熱所致;


口眼歪斜,語言謇塞,肢體偏廢等,是痰熱化風之象;


因其熱鬱於內,不得發散,故雖有陽明腑實之證而不見發熱。


前醫用大承氣湯通腑實急下以存津,也有見地,所以未效是因承氣只能下腑實,不能透鬱熱、祛風痰、開心竅故也。


本案頗似三陰之煩證,因三陰煩證亦有躁擾不寧,反復顛倒,不大便等症狀,其四肢不溫,脈沉細而不發熱,更為疑似。


然而,三陰煩證必四肢厥逆,大汗出,舌苔雖黑必滑潤,脈微欲絕。


而本案四肢不溫尚未厥逆,脈沉細而非欲絕,且舌乾,不出汗,一派陽熱閉鬱之象。


前醫不用四逆輩從三陰治,而用承氣湯從陽明治,顯然已認識到其為真熱假寒之證,朮亦精也。


誠然,前醫拘於傷寒治法的局限性,未汲取溫病學派的豁痰透熱、熄風開竅等法配合使用,而未收到效果;


假設只從溫病論治,不用傷寒急下存津之法,其結果也會是鞭長莫及。


故寒溫合法,確有相得益彰之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54:3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心肌炎、心衰案王某某,女,15歲,高中學生。


1984年7月15日初診。


病史:一月前一次感冒後,低熱不解,漸覺心悸動不安,病情逐漸加重,以致心悸氣短,動則更甚,無力行走,並出現下肢浮腫。


西醫診斷為「心肌炎?心衰」,給予強的松、心得寧、三磷酸腺苷、輔酶A、維生素C等,未能控制病情,又加服中藥多劑未效,而來求治。


現證:心悸動,氣短甚,稍動則氣短不續,以致不能平臥和下床行走,低熱,不得眠,心煩易怒,頭眩暈,口苦,咽乾,時而噁心欲嘔,胸悶,腹脹滿,腹瀉清稀,一日三四次不等,小便短少,近日下肢浮腫增加。


一直服用上述西藥維持,中藥未間斷。


察其面色白光白,唇甲淡白,顏面及四肢浮腫,神清,息短,語音低弱、斷續,腹豐滿,按之濡,無壓痛,雙下肢中度浮腫,按之沒指、不溫,舌面滿布深黃厚膩滑苔,舌質微紅,脈疾促甚,歇止頻繁,細弱無力而濡,六部皆然。


辨治:為少陽三焦濕熱壅滯,心脾虛極之證,有大氣下陷欲脫之勢,病在重險一途。


首先治以清熱除濕,疏利少陽三焦,兼益氣以固護心脾。


若三焦氣機暢利,則病有轉機。


處方:小柴胡湯加味:人參10克(另煎濃汁兌服)、柴胡10克、黃芩10克、法夏10克、生薑10克、炙甘草10克、大棗5枚、茵陳15克、鬱金10克、白蔻10克、厚朴10克、茯苓12克。


1日1劑,水煎服。


忌鹽及肥甘辛辣生冷食物。


如有效則逐步減停西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9 15:54 , Processed in 0.29392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