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所謂辨病論治,歷代醫家都強調其重要性。
例如,宋代朱肱在《活人書》中說:「天下之事,名定而實辨,言順而事成……不得其名妄加治療,往往中暑乃作熱病治之反用濕藥,濕溫乃作風溫治之復加發汗,名實混淆,是非紛亂,性命之寄,危於風燭。
「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如暗得明,胸中曉然,而處病不差。
這說明,明確了病名診斷,也就認識到該病的證候性質和病機演變的一般規律,遣方用藥的大方向就不差了。
例如,診斷為風溫病,也就知道其證多屬陽、屬熱、屬實,一般按衛、氣、營、血規律演變,治當辛涼等。
事實上,許多疾病一般就屬陽熱實證或陰寒虛證或寒熱夾雜之證,明確了病名診斷也就大體知道其證候性質與治療方向了。
在中醫學裡,許多病逐漸從證中獨立出來,本身就是認識深化,學術發展的標誌。
例如,瘧疾、痢疾、肺癆等病,在張仲景以前都是混在證候中的,唐宋以降,瘧疾從瘧證、痢疾從下利、肺癆從虛勞中明確地獨立出來,就表明當時對這些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性質的特殊性有了新認識,於是便出現針對病因治療的傾向,如用黃連治痢疾,常山治瘧疾等,針對性更強了,大大提高了療效。
這就是認識上的突破而促進學術發展的實例。
然而,醫學科學的發展,總是以社會需要、臨床需要為導向,今天,病人與醫生都不滿足於僅僅是中醫診斷的病名和靠「四診」為手段的療效判定,而更要求明確現代醫學病名診斷與客觀檢測指標。
毋庸諱言,中醫許多病名診斷比較模糊,如「胃脘痛」,實際包括了現代醫學的胃、膽、心、胰等器官的多種不同性質的疾病。
此等診斷顯然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質,有的雖可異病同治,但畢竟影響用藥的針對性和療效的提高,有的甚至造成失誤。
事情還不止於此,由於檢測方法的飛速發展,現代醫學診察出來的疾病,中醫憑「四診」往往「無病無證」可辨的情況,比比皆是,不能迴避。
客觀需要促使中醫自然而然地引入現代醫學病名診斷及其檢測方法,並對其進行辨證論治的探索,已逐漸積累起相當經驗。
所以,現今所謂辨病論治,實際是辨現代醫學的病而治之。
目前除少數疾病現代醫學無特定的病名者外,中醫固有的病名體系實際已退居到可有可無的地位。
值得深思的是,中醫對於能與現代醫學「對號」的一些疾病,如瘧疾、痢疾、感冒、哮喘、心痛、白喉、痄腮、蛔蟲、絛蟲等等,其療效也比較肯定,可見認識疾病的特殊性非常重要。
然而,中醫能夠認識到這些疾病的特殊性,卻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有的幾百年、上千年。
既然現代醫學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揭示出許多疾病的特殊性,有現成者可用,又何樂而不為呢?
無數事實證明,使用現代醫學病名不僅無損於突出中醫特色,還有利於發揮其優勢、提高療效及其準確性,有利於交流與推廣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