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79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5:2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3)辨證。


臨床診病,先觀其「病形」,次察其「病能」,通過其外形的表現,以測其內在的變化。


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邪正盛衰、陰陽消長相互轉化的過程。


運用四診作出診斷和治則,是祖國醫學診治疾病的辯證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5:3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4)求因。


在辨證要點之下,又必須求其發病的原因。


人身的內部與外部、局部與整體之間均能互相影響,病情變化亦相當復雜,在治療上不能見症治症,不究本質,不探病因,否則會失卻主次,藥不及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5:4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5)立法。


「明理」、「識病」是反映醫者在醫學理論方面的修養程度;


而「辨證」、「求因」則屬於觀察、研究、分析、綜合的能力;


接下去就應是採取什麼方法來祛除病痛。


確定正確的治療方法,既是一個實踐問題,又是一個理論問題。


中醫通過從外到內,見證推理,以常衡變的診斷,從而確定治療的基本法則,這就是所說的「立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5:5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6)選方。


有法必有方,古今方劑都是歷代醫家臨床實踐的總結。


但「千方易得,一效難求」。


要應用前人的經驗理論,通過臨床實踐加以識別,從中增添新知識,創造新方法。


選方並不是執一方以治一病,而是要深究其旨,慎思選用。


因人、因時、因地明確辨證,靈活運用,方能曲盡中醫之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6:0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7)配伍。


中醫處方大都是多味藥組成,每味藥的配合,有其不同意義。


藥物之間有主次輔佐,或制或引,以發揮它們的綜合作用。


如果把方中藥物從配伍中割裂出來,單味去研究,這種做法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這背離祖國醫學的基本原則———整體和辨證的觀點。


常見處方由於夾雜了不必要的一二味藥,往往因牽制而失卻效用。


相反,運用得當,加一味或減一味,可以對某病變無效為有效。


前人筆錄,臨床實踐,確非虛妄。


至於補瀉同用,寒熱互施,更須參透奧旨,才可大膽運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6:0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8)適量。


藥量的重輕,確也重要。


病重藥輕,則藥不及病,延誤時機;


病輕藥重,則藥過病所,誅伐無過,反致益疾。


一方之藥,除有其配伍意義外,用量亦有一定規繩。


既要分清其主次,又要適合病情。


藥證相當,見效可必。


因療效不高而隨便遞加藥量,甚至超過常用極量,這是違反原則的,切須注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6:2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9)知變。


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常有變。


在發展的各個階段中,既要知其常,又應達其變。


在治療上不僅要掌握常法,且需隨機應變。


所謂「因病知變,因變知治」,就是這個意思,也確是臨床辨證論治中很重要的一環。


上述諸點,如能深入理解,當有一定收穫。


帶。


帶的要點,還在於教。


教有身教、言教,身教應重於言教。


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下一代影響很大,所以應以身作則。


病人生死,委之於醫,必須對患者有高度的責任心,私字要少,眼光放遠,推己及人。


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切忌主觀片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6:2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十、育兒須知世之父母,必愛子女,這是天性。


出生以後,希望日長夜大,白胖健壯,多麼快樂。


然而愛也要有個分寸,否則就是溺愛。


溺愛,反會造成多病,愛之實則害之。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生得獨子獨女,滿心歡喜,特別寶貝,既然寶貝,就要很好護養,才能正常生長。


兒科醫者,應為家長出些主意,指導護養,使下一代少生疾病,對工作有利,對革命有利。


提幾點切合實際的意見,供大家參考。


古人云:吃熱,吃軟,吃少則不病;


吃冷,吃硬,吃多則多病。


又云: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揉肚,少洗澡。


又歌曰: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饑與寒,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病不相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6:3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解釋:首先要明確,初生之兒,腸胃脆弱,肌膚嬌嫩,在這時期,一定要護養得法。


所以在飲食方面,必須適當慎重。


嬰幼兒的疾病,最常見的是外感發熱、咳嗽、肺炎(呼吸係病)和內傷飲食、腹瀉、疳積(消化係病)。


因此,做父母的最需注意這兩個方面。


如能明確理解,隨時注意,確可使小兒不病,或少病。


為何要吃熱、吃軟、吃少?


吃熱是為幫助消化需要的熱力;


吃軟是為容易消化;


吃少是為減輕消化道的額外負擔。


這樣能使脾胃正常運行,水穀乳食的營養物質就會吸收,從而使小兒得以生長發育;


即使是先天不足的小兒,得到後天的調補,亦能健壯成長。


如果經常吃冷、吃硬、吃多,即對消化不利,這是大家都知曉的。


但是目前最突出的問題,且對小兒健康影響極大的,就是在啖冰飲冷方面,實在太無節制了。


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6:4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實質是損傷脾胃,不是導致嘔吐泄瀉,就是咳嗽氣喘,頻頻發作。


至於吃硬之不易消化,吃多之妨礙消化,都要隨時加以注意。


所謂「常要三分饑與寒」者,「饑」謂節其飲食也;


「寒」謂適其寒溫也。


是為勿令太飽太暖之意,自非不食不衣之謬說也。


有一譬喻:花卉草木,施肥太過,反使枯萎,也是同樣的道理。


另外,頻揉肚是為了幫助腸胃蠕動促使其容易消化,但手法必須輕柔;


少洗澡,並不是說不要洗澡,乃是因為小兒肌腠薄弱,多洗澡則易有感邪機會。


當然炎熱盛夏,又當別論焉。


常見小兒之父母,唯恐兒寒,蓋被過多,著衣過厚,或冬月爐炕過暖,以致小兒每易出汗;


汗多亡血,而肝主血,血足則筋柔,血虛則體弱,本臟自病,常多發驚,由於汗出表虛,更易受外邪矣。


所以告誡家長,勿令過暖,致汗多耗血,實可無形中減少諸多疾患,此亦治未病之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6:5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十一、小兒形色辨察體會望診為兒科醫者臨床診察中重要的關鍵問題,除舌診外,茲再以察兒形色方面的體會簡要分述之。


高陽生有面部形色賦,陳飛霞頗推重而分注之。


夏禹鑄則曰,審顏色察苗竅可知表裡之寒熱虛實。


此均為望診之經驗總結。


小兒之病,雖發於內,必顯形於外,可從外而察知其內之著也。


小兒不能自訴,即語也不確。


因此,醫者特別須在望診上狠下功夫。


即認真地望形色,察苗竅,從而掌握直觀素材,然後結合問、聞、切,以達到對病情及病源比較全面的瞭解,作出正確診斷,求得治療效果。


「望以目察」。


經驗豐富的兒科醫者,既能看體相,又能看病相。


簡言之,臨床上先要根據平時體質之強弱,再結合發病時病情的淺深,作出區別對待。


一般說,體實者處理較易,體弱者顧慮就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7:2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1)從體相來說,嬰兒頭角豐隆,髓海足也;


脊背平滿,藏府實也;


腹皮寬厚,脾胃強也;


耳目口鼻,七竅平正,形象全也。


而脾足則肉實,肝足則筋強,腎足則骨堅,哭聲清亮為肺氣壯,笑音正常為心氣足。


他如發澤而黑,氣實血足;


肌肉溫潤,營衛調和;


腎囊堅小,根株固也;


溲清便滋,裡氣和也。


上述形相,多為無病易養。


反之,顱破項軟,陽衰於上;


小腳蹬,陰衰於下;


面色白光白,青筋散露,發稀色枯,鼻孔乾燥,兩目細小,唇縮流涎,哭聲短澀,種種不足,必多病而難養。


以上為辨其壽夭之體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7:3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2)再談病相。


病相為發病時所表現的不同形症和病態。


每一種病變,當其發病的過程中都有其不同的形態顯露於外,醫者就能從其所表現如何來分析判斷其病情的進退,隨機處理,以達到治療目的。


譬如麻疹,其發病初期,目淚汪汪,發熱咳嗽,噴嚏鼻涕,雖然頗似傷風感冒,但另有特點。


即牙齦上必見紅赤,間有白色乳頭點,則確為麻疹已無疑義。


此法比觀察咽峽的科氏斑尤為便捷。


其次是布點的部位如何,可知其順逆。


如果頭部疹見而兩顴蒼白,必非順症,就須慎重考慮了,不可因形態暫且尚安而忽略。


又如發熱驚厥,為小兒所常見者。


但同為驚厥,而病變不同,就鬚根據外部形症分析判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7:4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如厥時項強囟凸,應考慮腦膜炎、乙腦等分別辨治。


如厥後如常,此為幼兒不耐高熱,引起中樞神經的反應所致;


中醫認為素有風痰,受邪激發,此為發熱性驚厥症,雖無大礙,但應治療,免其再作。


至於無熱而厥,痰聲漉漉,時發時止,發無定期,此為痰癇,治應豁痰制癇;


失治則將時發不已。


再如小兒疳積,色必枯萎,體必羸瘦,食欲不振,或口饞喜嗜零食,或喜食異物,或腹滿便泄,或面現蟲斑,或發如枯穗,拔之即起;


重則兩目遮翳,或走馬牙疳,那就比較難治了。


又如初生兒目黃膚黃,小溲亦黃,名曰胎黃。


有三種不同情況:一種是生理性黃疸,不藥可愈。


另有兩種病理性的,其一屬阻塞性黃疸,除目黃膚黃外,尚有大便色白如陶土,而無肝脾腫大;


其二屬溶血性黃疸,見目膚尿黃,並有貧血,可有急性發作現象,發則可見智力魯鈍。


這種胎黃在治療上較為困難。


小兒泄瀉,最為常見。


急性瀉下多兼嘔吐,每易傷津(脫水),可見眼眶凹陷,囟門低陷,哭而無淚,煩渴不安,此時病情嚴重,急需救治為要。


另有乳兒,生後泄瀉,持續三、五月不愈,但無失水現象;


只見神情軟慢,或眼皮下垂,他無嚴重變化。


此往往與母乳有關,為乳母患有隱性腳氣病之故。


即應斷奶,人工餵養,其瀉可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7:5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十二、「諍醫」小論醫林中有人焉,處方多至20餘藥,用量動輒以兩(30克)計,煎煮需大鍋,服者若牛飲。


即使胃能承受,而藥已過病所。


設或胃不勝藥,無異戕傷胃氣,促其衰竭。


況且,溫清補瀉,無所不包,升降浮沉,淆惑莫辨;


自詡面面俱到,侈談「統籌兼顧」。


究其療效,實多浮誇。


要知四時百病,首以胃氣為本,何況久病弱質,那堪藥雜劑重,隱患非淺,貽害無窮。


非敢妄議,乃憐蒼生也。


若強撰理論,以此誨人,使聽者,學者茫茫。


唯因方出上層,群信不疑,致中西後學,依樣葫蘆,競相效尤,氾濫成風。


值此藥源緊張,屢見供不應求,倘更無謂浪費,需者反致匱乏。


有鑒於斯,惴惴不安。


此殆徐靈胎所謂「醫者誤人無罪論」歟?


客有問曰,古之醫何嘗無藥眾量重者,子何言耶?


答曰,前輩名哲,用藥精簡,處方清靈,每多三、五、七味,主次分明,絕不蕪雜;


量亦幾錢數分,對症發藥,效如桴鼓。


至於偶有藥味眾多,鹹為丸散合劑,日服不過數錢,乃久病緩治之法。


湯液重量,則是分煎分服,自非頓飲可比。


幾千年來,累積經驗,臨床運用,較為理想。


客又問曰,發明創造,應時而生,子何迂腐乃爾?


應之曰,醫之有理法,猶匠之有繩墨也。


匠之巧,不能逾越其規矩;


醫之技,豈無一定之範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應當說,以味多量重的方藥治病,已經十餘年了,自有一定數量的病例,應該拿出整理、總結,供大家討論、研究。


擺事實,講道理,通過檢驗,得出真理,對病人有利,於後學有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7:5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十三、診余絮語致理:學醫首先明理,治病必須識病,辨證務需求因,然後立法選方,藥物配伍,用量適宜,而病變法變,更應明曉。


能掌握以上幾點,雖不中亦不遠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8:0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求本:一病一方、一病一藥,確可療疾,但只能治正面病,而不能治反面病。


換言之,能解決比較簡單的單純性疾病,而不能解決病因掩蓋著的復雜疾病。


如果機械不變,就無從獲效,可能會有相反作用。


此所以治病必求於本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8:1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正反:諸事物均可一分為二,醫學上亦是如此。


僅舉《內經知要》所列的病機十九條,那一條不是以二點論來闡發精義。


所以中醫臨床診病,隨時要從正反兩方面來考慮,從而治法上也就有從治、逆治之不同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8:2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難全:醫者必曰「辨證論治」,且也必曰「治病必求於本」。


但是,為什麼知者往往辨證不確,論治不當,要走彎路?


為什麼在求本方面,有時很明顯的病因擺在眼前,而不認識?


這是什麼道理呢?


一因粗枝大葉,草率從事;


二因閱歷有限,不能鑒別;


三因師承關係,囿於一隅;


四因讀書不多,思路狹窄。


此所以欲為求全之中醫,不亦難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28:4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慎思: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這兩句毛主席的話,我們「要用腦筋好好想一想,多想出智慧來,去掉濃厚的盲目性」,方才不會厚古薄今,崇洋輕己,這對於發展中醫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8 22:45 , Processed in 0.26562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