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案評析】
例二沈某,男,4歲,住院病史摘錄:患兒發熱咳嗽氣急2天而入院。
體檢:身熱39℃,面色蒼黃,外貌貧血,形體消瘦,咽略紅。
X線示右上肺內側浸潤及液平(1~2前肋間隙,直徑約2cm圓形透明區)。
血檢:紅細胞240萬/mm3,血色素5g/dl;
白細胞6500/mm3,中性50%,淋巴48%,診斷:肺膿瘍;
繼發性貧血。
經抗生素治療後,熱毒已退,續用抗生素及體位引流等,效果不佳。
右上肺空洞依然存在,因考慮患兒體弱,不宜外科手術,故由中醫治療。
觀其舌苔厚膩,口氣臭濁,腹部膨滿,毛髮焦枯,拔之易起,針四縫穴有黏液,脈軟滑。
症屬肺癰,素有疳積,脾虛已久。
擬肺脾同治。
處方:陳皮3克、寒食曲9克、醋炒五穀蟲9克、薑半夏9克、冬瓜子9克、杏仁6克、生米仁24克、魚腥草12克、炒青皮45克、川象貝各45克。
服藥4劑,腹滿漸軟,面色較潤,舌苔已化,口臭亦減,針四縫穴黏液量多,再以扶土,脾胃既和,肺氣亦復。
處方:太子參45克、焦白朮9克、茯苓9克、醋炒五穀蟲9克、寒食曲9克、薑半夏9克、懷山藥9克、清甘草3克、陳皮3克、魚腥草12克,再服5劑。
藥後脾胃已健,形色轉潤,毛髮亦澤,腹軟便調,舌潔脈和,針四縫穴黏液已少。
再以補土生金法。
上方白朮易於朮,去五穀蟲、寒食曲、魚腥草,加炒穀芽9克、炒米仁12克、百合9克、炒扁豆9克。
5劑後口臭除,肺膿瘍情況已好轉,諸恙均和,惟大便先乾後溏。
調治2周後胸透示肺膿瘍空洞消失,周圍無明顯炎症可見,面色紅潤,形神活潑,再連上方數劑後痊癒出院。
其初起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致蓄結癰膿,雖迭經西醫治療,然其空洞依然不消。
中醫會診時見其形瘦面黃、毛髮稀枯,以為肺癰病程久長所致,故按常法處理,但效果不佳。
經詳細辨證,結合舌苔厚膩、口氣臭濁、腹膨有蟲、便泄不化等,特別是針四縫穴只有黏液,顯係疳積明徵,且其病根較深。
推知當是疳積在前,肺癰在後,疳積為本,肺癰為標。
補脾消疳,培土生金,得到了預期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