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76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0:0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6脾瀉(即脾氣虛作瀉,脾虛則水穀難化。


)症狀:大便時溏時瀉,排泄物為粥糊狀,瀉後即寬,不思食,食後脘悶不舒,面色黃,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脈象緩而乏力。


治法:健脾祛濕,方用參苓白朮散(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扁豆、蓮肉、砂仁、桔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0:1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7虛寒瀉(亦稱鶩瀉)症狀:大便澄澈清冷,色如鴨屎,時時腹痛,得暖則舒,四肢欠溫,脈沉細或遲緩。


治法:溫中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湯(黨參、白朮、乾薑、附片、甘草)。


如兼嘔吐,可加用灶心土以溫中止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0:2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8腎瀉(即腎陽虛作瀉,又謂五更瀉)症狀:於黎明前臍下作痛,腸鳴作瀉,瀉後即安,腹部畏寒,有時作脹,下肢覺冷,舌淡苔白,脈象沉細。


治法:溫腎暖脾,方用四神丸(破故紙、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0:3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9痛瀉症狀:即肝旺脾虛所致的腸鳴腹痛泄瀉,每因氣惱即發作,瀉後痛減,舌苔薄白,脈弦而緩。


治法:瀉肝補脾,方用痛瀉要方(白朮、白芍、防風、陳皮)。


《醫方考》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


簡要地說明了本病的病因病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0:4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0滑瀉症狀:泄瀉日久,氣散不收,無能統攝。


治法:雖投溫補,未顧收功,必行固澀。


方用赤石脂禹餘糧湯(赤石脂、禹餘糧)。


此外如石榴皮、禦米殼亦有酸收固澀之功,此時可選用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0:5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1久瀉症狀:氣陷脫肛不收,四肢倦怠,動則氣短,乃久瀉,中氣下陷所致。


治法:益氣升清,方用補中益氣湯(黃耆、黨參、白朮、陳皮、當歸、升麻、柴胡、甘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1: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六、慢性萎縮性胃炎與攝生調養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以胃脘疼痛、脹滿、噯氣、納呆為主症,胃鏡檢查見胃腺萎縮,黏膜變薄,黏膜肌層增厚,胃酸分泌減少。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為胃癌前趨狀態,治療棘手。


近年來發病率和癌轉率均有上升趨勢,嚴重危害人民健康。


中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注重辨證論治,分別採用疏肝和胃、活血化瘀、健脾益胃、滋養胃陰等治則,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


董氏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體會到,為了提高臨床療效,必須注意指導病人攝生。


《內經》中有關攝生的內容極為豐富,我們應該繼承發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1:1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暢情志以疏肝健脾脾胃屬土,肝膽屬木,木有疏土之功,又具克土之性。


肝木疏泄,調暢氣機,分泌膽汁協助脾胃之氣的升降,幫助消化。


《血證論》說:「木之性主於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穀乃化。


慢性萎縮性胃炎,雖病在脾胃,但與肝臟功能失調有密切關係。


殷德燧氏診治本病310例,屬肝胃氣滯者為192例,約占62%,肝氣鬱結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肝氣失於疏泄,必然克犯脾胃,影響脾胃氣機升降及消化吸收功能,形成肝氣犯胃或肝脾不和之證。


此類病人由於長期情志不遂,氣鬱日久,肝失條達,用藥自然以疏肝和胃健脾為主,往往取效。


但肝的疏泄功能受情志變化的直接影響,臨床常見屢服疏肝和胃之劑,肝氣不疏,胃降未復,或藥後見減,不日反復,細究其因,則多有精神致病因素尚未消除。


如思慮傷脾,思則氣結,就有礙於萎縮性胃炎的治療。


因此要提高療效,必須調節精神情志。


勞逸結合,體腦結合,有健脾和胃之效。


國際醫學心理學界已經認識到,心理治療如介紹有關疾病知識,消除各種疑慮,增強痊癒信心,教授戰勝疾病的方法,鼓勵同疾病作鬥爭的勇氣等,都有助於疾病的治癒和健康的恢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1:2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暢情志必須醫患配合,使病人積極配合藥物治療調攝精神情志。


病人明瞭情志對疾病的影響,就會主動調攝,消除病因,疏氣散氣,配合治療。


其間也須做好病人家屬工作,協助患者開擴胸襟,增加愛好,轉移思路,談心散氣,改變環境等。


調暢情志,消除病因,有疏肝健脾的作用,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重要措施,不能等閒視之。


曾診治一老婦,胃脘脹痛年餘,兩脅脹滿,噯氣頻頻,不思飲食,舌暗苔黃膩,脈弦滑,經胃鏡檢查診為萎縮性胃炎,予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化裁,服藥5劑痛減。


數日後病情反復,痛大作,脅脘脹滿,噁心嘔吐,心煩急躁,詢知宿與兒媳不睦,心情不暢,漸致病痛,日前再次爭吵,病痛遂加。


乃曉之以理,授之以法,囑無氣不找氣,臨氣會躲氣,百病皆生於氣,有氣會散氣。


並與其子長談,囑做好老人及愛人工作,指明病變的嚴重性和致病之因。


老人自我調攝,家屬積極配合,服藥50餘劑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1:3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調飲食以和胃健運慢性萎縮性胃炎,病在脾胃,臟腑功能受損,胃失和降則胃脘疼痛,噯氣頻頻,脾失健運,即脹滿、納呆等症生。


脾胃既傷,治必遵經旨「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脾胃居於中洲,為倉廩之官,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輸布的功能,以營養全身。


正如《內經》所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


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府。


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人,脾胃功能受到損傷,治療過程中必須調節其飲食,病人調節飲食,包括飲食宜忌兩個方面。


病人應忌口,生食冷飲,黏滑肥甘,辛辣醇酒等均在所忌之列。


生食冷飲,損傷脾胃陽氣;


黏滑肥甘,不易消化,耗傷脾胃之氣,亦有留濕助熱之弊;


辛辣之味,助火熱而傷胃陰。


酒為水穀之精,其氣悍,入於胃中則胃脹,氣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助火留濕,耗傷胃陰,甚則傷腎敗脾,尤為必戒。


病人宜溫食,進易消化富營養之食物。


此外還應注意進食習慣和規律。


正如《醫說》所云:「如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長不至於飽甚者,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


糟粕變化,早晚溲便,按時畢精,和一上下;


津液蓄神,含藏內守,榮衛外護,邪毒不能犯,疾病無由作。


要儘量避免饑飽不節,如司機一類人,饑一頓,飽一頓,冷一頓,熱一頓,極傷脾胃。


《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每餐宜少,尤以晚餐最需控制,只宜進食七成左右,以減輕脾胃負擔。


生活習慣的改變,是不容易的,但生活習慣在病人致病及治療過程中確具重要作用。


醫者必須向病人闡明道理,使病人自覺地與自己的有害習慣做鬥爭,積極配合藥物治療,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董氏強調脾胃病藥量宜輕,用藥宜精,重病輕取,用效通神。


他常說:「勿伐天和,勿伐無過。


同時非常重視脾胃病的攝生調理,對逐漸痊癒的病人總再三囑咐「防寒忌冷,少食肥甘;


細嚼慢嚥,少食多餐,」因而臨床療效滿意。


脾胃病易治難愈的根本原因,是注意調節飲食不夠,因而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調節飲食,健脾和胃是非常重要的,曾遇一男性病人,40餘歲,患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脘脹痛堵悶,納後有加,噯氣頻頻,時有發作。


每服中藥五、七劑痛止,但數日後又發作,舌暗紅有瘀斑,苔黃厚膩。


細詢其由來,係由飲酒,暴食所致。


雖經多方診治,並反復說明戒酒的必要性,曉以利害,但仍嗜酒暴飲如故,終至不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3:2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適應環境,加強鍛煉萎縮性胃炎病人的攝生調養,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首先要注意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在不同的季節中,應有不同的調養方法和側重點。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人體的生升之氣,也隨著宇宙萬物的生機而增長。


春季屬木,肝氣主令,肝氣漸旺,必然對脾胃產生影響,因此春季是萎縮性胃炎肝鬱脾虛,患者病情容易加重的季節。


這時患者調攝生活的重點應側重在兩個方面:一是使脾旺而不受邪,如《內經》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調節飲食,健脾和胃,保持脾胃之氣充盛不損,則肝氣雖旺,不至於犯及脾胃。


二是順應肝氣初升的特點,不使肝氣鬱滯或升發太過,調攝精神情志,使心情舒暢。


在飲食上也應注意甘緩和中,不宜多進辛辣以助肝氣,這樣肝雖然當令,則無由克犯脾胃而加重病情。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是陽氣亢盛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發洩於外。


因此浮陽外盛,體內常多陰冷之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3:3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由於天氣炎熱,人們多喜冷飲冷食,極易損傷脾胃之陽氣。


《衛生寶鑒》說:「四時唯夏難調攝」,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夏季養陽,應成為萎縮性胃炎患者生活調養的重要所在,宜溫食熱飲以護中陽。


長夏和秋季,天氣下迫,地氣上騰,而雨霧露水較多,濕氣彌漫。


《內經》說「濕氣迫於脾」,濕邪亦傷脾胃陽氣,加之夏至之後,陰氣漸生,立秋金肅之氣當令,脾胃陽氣被遏,因此患者應從內外兩個方面注意調攝。


從外而言,避免冒雨涉水,睡臥濕地,注意生活環境保持乾燥,以防外濕;


從內而言,飲食要忌肥甘厚味,慎用生冷飲食,以防留濕,阻遏氣機升降。


冬三月,寒水當令,水冰地坼,氣候寒冷。


脾胃陽虛的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曖,慎用苦寒之藥,忌食生冷之物以保護陽氣。


同時應該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指導調養攝生,如北方地高氣寒,應多用溫熱之品,顧護陽氣。


東南地區地勢低下,氣候溫暖潮濕,病多濕邪或濕熱為患,在飲食方面宜用清淡、芳香之品以化濕。


此外,萎縮性胃炎病人的攝生調養,應因人而異,根據病人的體質,生活習慣以及精神狀態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攝生方法。


如陽熱之體慎用溫熱性藥物,陰寒之體慎用苦寒冷食,肝旺脾虛的病人則首先注意調攝情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3:4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為了提高療效,既病防變,可以鼓勵病人積極開展氣功等項鍛煉方法。


氣功通過調意念,調氣息,調姿勢,達到形神合一,做到「法於陰陽,和於朮數,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曾治療一郭性患者,男,34歲,患淺表萎縮性胃炎3年,曾用中藥百餘劑及西藥治療均不效,在使用疏肝健脾中藥的同時,教其做站樁功,堅持月餘,胃脘脹痛等症狀消失,飲食增加,患者心情愉快,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目前仍堅持氣功和服用中藥,以期痊癒。


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攝生調養不能忽視,它不僅是輔助手段,應該看成是重要治療措施。


欲提高療效,必須調動病人積極性,注意攝生調養,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病為本,工為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3:5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治脾胃以安五臟案張某,男,47歲,1973年10月初診,現已住院6年,住院號52046。


症狀:面色晦暗,唇甲蒼白,頭昏目眩,周身浮腫,四肢欠溫,納少脘悶,兩脅脹滿,腹瀉作痛,兼有痰多、咳嗽,氣短而喘,夜眠心悸不寧,脈沉而細,舌苔白膩。


胸部和四肢有出血點,血紅蛋白6克,全血細胞減少。


病案中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兼冠心病繼發性房顫,慢性氣管炎,繼發性甲狀腺機能低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膽囊炎和間質性肝炎,迭經中西醫治療乏效,曾服中藥1800餘劑,其中參朮健脾,補腎益血,補中益氣諸方均多用過。


6年來共輸血53000余毫升(不包括人造血漿在內),曾3次病危出血,上嘔下瀉。


當時病情復雜,五臟俱病,病屬棘手。


在復雜的病情中,董氏找出其主要矛盾,認為關鍵在於「寒濕困脾」,處方首先以《濟生方》實脾飲為主,溫陽健脾行氣利水,加藿香、蘇葉醒脾開胃,以蒼朮代白朮燥脾祛濕,方服20劑後胃納已佳,胸悶、脅脹、腹瀉、腹痛亦減。


二次方合理中、四神以溫脾腎,服20劑後,腹瀉已止,大便日行一次,水腫亦消,其他病狀亦已大減。


第三次方以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為主。


方用人參歸脾和當歸補血湯續服20餘劑,因住院數載,今春回家過年,歸院後檢查一切正常,繼服前方,清明節出院。


囑其繼服人參歸脾丸和金匱腎氣丸,以補先、後天之本。


11年後家訪,患者已能半日工作,並能偶爾出差東北。


附當時原方如下:處方一:藿香10克、蘇葉10克、雲苓15克、蒼朮10克、乾薑6克、附片6克、厚朴10克、木香6克、草果6克、木瓜6克、大腹皮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4:0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處方二:黨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乾薑6克、附片6克、破故紙6克、吳茱萸6克、木香6克、木瓜6克、藿香10克、甘草10克。


處方三:黃耆15克、黨參10克、白朮10克、乾薑6克、附片6克、棗仁10克,遠志10克、木香6克、當歸10克、甘草10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4:1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治脾胃以安五臟之說,見《景岳全書》卷十七,謂「脾為土臟,灌溉四旁,是以五臟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中亦有五臟之氣,此其互為相使……,故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


蓋脾為後天之本,脾氣得安,五臟受蔭,脾氣虛弱,將百病叢生。


《慎齋遺書》說「諸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頗多」,亦是此義。


本病為血液病,血之與脾密切相關,脾為生血之源,又有統血之力。


心能主,肝能藏,中土得健,四臟得安,故本例未用一般治血之劑而病自愈。


前人於補脾、補腎每多爭論。


程鐘齡曰:「脾腎兩臟,皆為根本,不可偏廢,故謂補脾不如補腎者,以命門之火可以生土,或謂補腎不如補脾者,以飲食之精自能下注於腎也。


須知脾弱而腎不虛者,則補脾為亟,腎弱而脾不虛者,則補腎為先。


若脾腎兩虛,則並補之。


程氏之論,可謂片言息爭。


本例屬於脾虛寒濕,故以治脾為主。


但寒濕不去,脾虛難扶,精血無以化生,故以辛散寒濕為先導。


寒濕既除,改用溫運脾腎以療其本,後以健脾養心,益氣補血而收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4:27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克隆病案周某,女,44歲,醫務工作者,1992年2月28日初診。


右上腹疼痛反復發作,伴發熱10個月。


患者於1991年4月中旬出現發熱,體溫37~387℃,右上腹疼痛、噁心。


5月14日往解放軍某醫院,經腸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橫結腸克隆病,治療未見顯效,今慕名前來診治。


現病人右上腹持續疼痛,脘腹脹滿,噁心欲嘔,食納不馨,發熱惡寒,面色萎黃,頭暈昏蒙,關節疼痛,周身乏力,舌胖淡苔白膩,脈象濡細。


右中腹有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物,觸痛。


中醫診斷腹痛,證屬外感風寒,濕阻氣機。


治以解表化濕,理氣和中法。


以藿香正氣散加減,藥用:藿香佩蘭各10克、蘇葉10克、炒蒼朮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川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竹茹10克、香附10克、烏藥6克、柴胡10克、杭芍10克、防風10克、桂枝10克。


20劑,日1劑,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4:3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4月11日二診:病人發熱退,惡寒除,脘腹脹滿減輕,現右脅不適,小腹脹痛,兩目發脹,關節疼痛,握物不便,舌淡苔白,脈弦。


外邪已解,脾濕漸化,而肝鬱氣滯顯露。


治以疏肝理氣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10克、白芍10克、香附米10克、鬱金10克、陳皮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6克、川厚朴10克、小茴香6克、橘核6克、全當歸10克、桂枝10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六神麯10克,6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4:4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4月25日三診:肝區隱痛,晨起腹脹,頭暈乏力,左指關節晨僵而腫,大便略乾,舌胖淡邊有齒痕苔白,脈弦細,查血色素9.1克。


肝鬱血虛,脾氣不足。


治以養血舒肝,健脾益氣法。


方選逍遙散合六君子湯:柴胡10克、白芍10克、全當歸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黨參10克、清半夏10克、陳皮10克、砂仁10克、枳殼10克、厚朴10克、香附米10克、小茴香6克、橘核6克、川楝子10克、桂枝10克、甘草6克,12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34:5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5月9日四診:病人脅痛消失,頭暈目黑,短氣懶言,四肢乏力,小腹脹滿,大便乾結,舌淡苔白、有齒痕,脈虛弦。


證屬脾氣虛陷,小腹氣結。


治以益氣調脾,理氣疏肝。


以補中益氣湯加味:黃耆10克、白朮10克、炒陳皮10克、升麻6克、柴胡10克、全當歸10克、黨參10克、雲茯苓10克、甘草6克、橘核6克、小茴香6克、酒元胡6克、台烏藥6克、川楝子6克、川軍6克,12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8 10:56 , Processed in 0.26562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