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什麼是中醫的特點呢?
中醫的特點舉不勝舉,但最本質、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依據中醫基礎理論來完成的。
辨證是根據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三因學說、四診八綱等,審證求因,取得診斷。
論治是在辨證的基礎上,確立治則、治法,根據方劑學、藥物學的理論,處方遣藥,進行治療。
陰陽五行學說貫穿於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各個方面,陰陽說的是人和自然,以及人體內部對立統一的關係,五行是講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
如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生克制化,相乘相侮;
母病及子,子盜母氣;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
陰陽五行學說是從臨床實踐中客觀地歸納綜合出來的,指導著中醫的辨證論治。
臟腑經絡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臟六腑通過經絡的作用,將人體的內外、上下形成有機的整體,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就會產生疾病,因此一切疾病,都是歸屬臟腑的。
如肺主一身之表,表病則屬於肺。
所以古人說:「治病不知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
用臟腑經絡學說來分析疾病、證候,是辨證論治的準則之一。
三因即內因、外因、不內外因。
外因指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和疫癘之氣;
內因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
不內外因包括飲食、饑飽、勞倦、外傷、蟲獸傷、中毒等,所謂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這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雖稱內因,其實是從外而來的。
中醫對病因的認識不是主要的,而是強調人體得病主要決定於人的正氣。
正氣不虛就有抵抗病邪的能力,正氣虛就會成為致病的主要因素,內因是主導,外因是條件。
正如《內經》講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在相同的條件下,有人得病,有人不得病,有人得病輕,有人得病重,這取決於人的正氣。
人體正氣旺盛的時候,即使得病也輕,治療也容易。
三因方面中醫是這樣認識的。
望聞問切四診是非常重要的,人體有病,就會有所表現,這就是症狀,是疾病給我們的資訊,依靠這些資訊,醫生才能辨證論治。
四診,就是取得資訊的手段。
診脈大家認為不好學習,難於掌握,「在心易了,指下難明」。
學習脈學要理論聯繫實際,通過臨床,由病上找脈,如感冒病,多見浮脈,正如古人所說:「多診識脈」,在病人中多摸索就可以掌握脈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