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望診主要是指望病人的氣色,如熱病的人面色紅,虛寒的病人面色蒼白,但最主要的是氣色有光澤,正如《內經》講:「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命不久也。
我有一個老同道,患有肝硬變,有一次見到他,臉上顏色發藍,而且一點光澤也沒有,這是肝的本色見了,不到一個月就去世了,我們看到有的人臉色發黑,但有光澤,說明他是健康人。
望診除瞭望氣色,還有望精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望舌質、舌苔、形態和分部望診,尤其是望神、望舌都是中醫的特色,十分重要,不一一細說了。
聞診是聽聲音,聞氣味,問診有「十問歌」做了較為全面的概括。
八綱是指表裡寒熱虛實陰陽。
表裡指辨病位而言,表證要看風寒暑濕燥火屬於哪種病因,在裡要看病在何臟何腑。
寒熱指辨病性而言,主熱還是主寒。
虛實是指辨正邪而言,虛是正氣虛,實是邪氣實,所以《內經》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陰陽是總綱,具體講來,表證屬陽,裡證屬陰;
實證屬陽,虛證屬陰;
熱證屬陽,寒證屬陰。
我認為還應該加上在臟在腑,病在腑屬陽,病在臟屬陰。
八綱是最基本的辨證方法,此處還有臟腑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方法。
辨證就是運用中醫理論,瞭解病情,審證求因,以指導治療。
論治是根據方劑學、藥物學的理論,立法組方用藥,以治療疾病。
治法有正治反治、治本治標、汗吐下和清溫補消八法,具體治法就更多了,不下數十種。
製方有君臣佐使,「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內經》有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之制,是組方的法則。
中醫藥物學,《神農本草經》分上品、中品、下品。
上品指補養藥,中品既補養又治病,下品只能驅邪治病。
南北朝的北齊徐之才《藥對》根據藥物的功用,歸納為「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十種,其後《聖濟總錄》添以「劑」字,成無己的《傷寒明理論》則稱為十劑,即宣可去壅,通可行滯,補可扶弱,泄可去閉,輕可去實,重可鎮怯,滑可去著,澀可固脫,燥可去濕,濕可潤燥。
到了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比徐之才的十種就更詳細了,分為16綱,綱下有目,綱舉目張,藥物也增至1892種,而且對藥物的形、色、氣、味有了很清楚的認識。
植物藥從形而言,諸穗皆升,如芥穗;
諸子皆降,如蘇子,子裡含油分,可潤腸通便;
諸葉皆散,如桑葉;
諸梗皆寬胸,如藿梗。
從色來講,青入肝,黃入脾,赤入心,白入肺,黑入腎。
從氣來講,寒能治熱,涼可去溫,熱以治寒。
從味來講,辛味入肺能散能行,酸味入肝能收能澀,甘味入脾能補能和,苦味入心能燥能瀉,鹹味入腎能軟能下。
我們學習中醫,就是從臨床開始學習看病的,學習了臨床也要學習理論。
掌握了辨證論治,臨床療效就高,正如俗話所說:「用當通神」。
辨證論治是靈活的,可以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比如心臟病,除了治心,舒肝也可以,調營衛、理脾胃等辦法也可以治癒。
異病同治就是不論什麼病,只要符合同一個證,就用同一方法治療,均能治好。
又如肺與大腸相表裡,病在肺,通瀉大腸可以治癒肺病,這是上病取下;
小便不通,用開通肺氣的辦法通過治肺,小便得利,這是下病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