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75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6:3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七情內傷,情志不遂:情志不遂每致氣機失調,運行不利。


肝性喜升發,主疏泄,情志不遂則肝氣鬱結,失於疏泄條達,木鬱則土壅。


肝氣犯胃,胃氣不降則胃病,嘔吐、呃逆、吞酸。


肝氣克脾,脾氣不升則腹脹、腹痛、泄瀉。


所以脾胃氣機不調多與情志因素有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6:4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飲食不節:脾胃主飲食的消化吸收。


如飲食不節,寒溫失調,影響脾胃的納化功能,升降失司,飲食水穀不能正常的納化輸布,從而造成食積、痰飲、濕濁的停滯積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6:5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行氣法常用的藥物和方劑行氣法具有止痛、除脹、解鬱、化痰、祛濕、和胃健脾的作用,主要適用於氣機鬱滯病證,治療脘腹痞滿、疼痛、嘔吐、噎膈、食欲不振,大便不調,舌苔薄膩脈弦滑有力等病症。


臨床常用的行氣藥有香附、烏藥、木香、砂仁、陳皮、枳殼、枳實、厚朴、檳榔、大腹皮、白豆蔻等。


其中香附、烏藥、木香擅於止痛;


枳殼、大腹皮除滿消脹;


砂仁、豆蔻化濕醒脾;


厚朴、檳榔、枳實通下導滯;


陳皮、枳殼還能化痰。


同中有異,治各有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7: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加味烏藥湯(《濟陰綱目》):主治肝鬱氣滯,行經腹痛,小腹脹,胸悶泛惡,苔薄白,脈弦澀者。


方中烏藥、香附、木香、砂仁、元胡相須為用,加強行氣、止痛作用,配以甘草緩急,並調和諸藥,則功效尤為明顯。


原方治療痛經,董氏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移治脾胃氣滯作痛,療效亦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7:1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越鞠丸:行氣解鬱,用於氣、血、痰、火、濕、食諸鬱,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等症,方用香附為君行氣活血,理脾舒肝,抓住鬱證的主要矛盾,切中病機。


配川芎活血,氣行則血行。


配山梔清火,蒼朮化痰濕,神麯消食。


氣行則痰、濕、食、火諸鬱俱解。


近代報導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肝膽系統炎症等,還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隨症加減。


如氣鬱加木香、砂仁;


痰鬱加半夏、陳皮;


濕鬱加厚朴、枳殼;


食鬱加山楂、麥芽;


火鬱加黃連、青黛;


血鬱加桃仁、紅花。


另外還可以拆開來應用,如氣鬱血瘀,香附配川芎;


氣鬱濕滯,香附配蒼朮;


氣鬱食積,香附配神麯,氣鬱火盛,香附配山梔。


行氣止痛,行氣解鬱,行氣化痰是臨床最常用的幾種方法,行氣藥大多辛香溫燥,每易耗傷正氣,灼傷津液,故只能暫用,中病即止,不可久用。


特別對於脾胃氣虛或陰虛患者,更須謹慎,即使有氣滯現象也必伍以益氣或養陰藥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7:1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降氣法常用的藥物和方劑降氣法又稱降逆法,主要用於胃氣上逆,失於和降,嘔吐、呃逆、噫氣、噁心、吐酸、噎膈、反胃等病症。


臨床常用的降氣和胃藥物有: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薑、竹茹、黃連、丁香、柿蒂等。


其中旋覆、代赭偏於平肝降逆;


竹茹、黃連偏於清熱降逆;


半夏、生薑偏於化痰降逆;


丁香、柿蒂偏於止呃降逆。


雖同有和胃降逆作用,而又施用不一。


除了止嘔、止呃外,有些藥物還有化痰、止喘、通下、平肝作用。


胃氣上逆之證,有寒熱虛實之分,寒證宜配乾薑、肉桂,溫中散寒;


熱證宜配茅根、蘆根,清熱和胃;


虛證宜配黨參、茯苓,補益脾氣;


實證宜配砂仁、厚朴,行氣導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7:3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旋覆代赭湯:原為傷寒病汗、吐、下後脾胃虛弱,胃氣上逆,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而設。


方中旋覆消痰結,散痞治噫氣;


代赭石止反胃,除五臟血脈之熱;


生薑開結,半夏逐水,人參補中,甘草、大棗益胃。


用治反胃、噎膈、嘔吐、呃逆,見脘腹痞滿,胃氣虛弱者,每獲良效。


旋覆、代赭二味配合適用於各種脾胃病證之氣逆不降者。


大便不通者,方中去參、草、棗膩膈之品,加瓜蔞、風化硝、大黃、枳實,鎮逆通下,取其六腑以通為補之意。


旋覆代赭湯用於偏於胃虛有寒的氣逆病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7:4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橘皮竹茹湯:具有補虛清熱、理氣降逆功用,主要治療胃虛兼熱上逆而嘔者。


由於久病胃虛,氣失和降。


方中橘皮理氣和胃,人參補益胃氣,二味合用行中有補;


竹茹清熱和胃,生薑降逆止嘔,二味合用清中有溫。


甘草、大棗用以補虛安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7:5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半夏瀉心湯:此方為辛開苦降的代表方劑,主治寒熱錯雜,脾氣虛寒,胃家有熱,嘔吐、噁心,胃脘痞滿,腹鳴泄瀉,舌質淡潤,舌苔薄黃,脈沉濡或滑數等症。


黃連、黃芩苦寒泄降,以清中焦之熱;


乾薑、半夏辛溫開通,以除中焦之寒;


參、草、大棗補養脾胃以益中焦之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8:0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4理氣法應用時需注意的問題(1)行氣主要以調暢氣機,解鬱止痛為主;


降氣主要以和胃降逆,止嘔開痞為主。


臨床上氣滯與氣逆同見,故兩法又常配合運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8:1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理氣藥物大多香燥,生用更著,炒用可減輕溫燥之性。


還可用花類如代代花、厚朴花、玫瑰花、綠萼梅等,其香氣在而燥性緩,尤宜於虛弱患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8:2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理氣藥還常配用和血藥。


《難經》云:「血主濡之」、「氣主煦之」,氣病用氣分藥不效時可以少佐血藥,氣血流通,每獲效驗。


常用和血藥如當歸、川芎、元胡、澤蘭、茜草等,可酌用一二,用量不宜過重,以免喧賓奪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8:3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4)在應用理氣劑取得一定療效時,還須配合六君子湯、歸脾湯等調補氣血。


歸脾湯養血可以柔肝,以免肝之橫逆;


六君子湯補氣,可以健脾,以禦肝之克伐。


治療宜以理氣開頭,以補益善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8:4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七)祛濕法凡能祛除濕邪,治療濕病的方法,概稱為祛濕法。


根據濕病的不同情況,祛濕又有幾種不同方法,如芳化、苦燥、淡滲,為濕病於上、中、下不同病位而設。


祛風化濕、清暑利濕、除濕化痰、溫化水飲,為濕病的兼風、兼暑、夾痰、夾飲而設。


又因濕病有寒、熱病證的不同,又有溫化寒濕、清利濕熱二大法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8:5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濕病的一般病理特點濕邪性質屬陰,重著黏膩。


濕,在正常情況下為六氣的一種,否則為淫邪而侵犯人體。


或由皮毛、或由口鼻、或由外感、或由內傷,感染途徑廣泛,人們容易罹患,臨床多見。


濕病其來亦漸,病變過程較長,且多遷延難愈。


濕之為病,從外感常兼風、寒、暑、熱之邪,可為風濕、寒濕、暑濕、濕溫等。


從內傷多合痰、飲、水、食之物,而成濕痰、水濕、痰飲、食積等,在治療上必須兼顧。


濕病的治療,宜以和解、分利,只能因勢利導,逐步祛除,毋以急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9:0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濕邪的傳佈途徑及與脾胃的關係濕邪侵入人體,主要有外感、內傷兩種途徑。


外濕多因人們不慎起居,淋雨冒濕,居處潮濕所致,往往表現為頭痛、身重、肢體酸楚、寒熱起伏、汗出不暢等肌表、經絡病證,並可逐漸進展由外而內,由經絡而臟腑形成內濕。


內濕多為飲食不節,恣食生冷、瓜果、油膩所致,從而影響脾胃納化,引起升降失司,清濁相干的內濕病證,可見有胸滿、脘痞、腹脹、嘔吐、噁心、大便泄瀉、痢疾、食欲不振等。


此外病人脾胃虛弱,脾陽不足,運化失職,更容易產生內濕。


內濕也可逐步傳及經絡而形成內、外合病的情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9:1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不論內濕、外濕都可以傷及脾胃。


濕邪由經絡入臟腑,或由飲食入脾胃,均影響脾胃升降功能,打破脾胃的燥濕平衡。


久之則影響脾胃陰陽之協調,或傷脾陽而食入不化、大便溏薄,或傷胃陽而食納不振,不知饑餓,嘔吐噁心。


因濕為陰邪,易傷陽氣之故。


祛濕首先必理中焦,和脾胃,調升降。


濕性陰濁黏膩,有質無形,不僅影響中焦脾胃,且常彌漫三焦,影響上焦心肺,下焦肝腎。


《內經》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為水穀之道路,主持水液的升降出入和通調排泄。


如果三焦為濕邪彌漫,氣機阻滯,濕鬱上焦,則肺氣不能通調,肅降,腠理開合失司,寒熱起伏,汗出不暢,咳嗽、氣喘、痰多、胸悶。


濕鬱中焦,脾胃無以納化,清濁升降失司,燥濕不能平衡,則脘腹痞悶,噁心嘔吐,食納不馨,大便不調。


濕鬱下焦,則腎不主開合,膀胱排泄不利,則小便不利,四肢浮腫,腰膝困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9:2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治濕的一般法則治療濕邪,必須分利三焦:在上焦以芳化宣透,肺氣調則濕自化,可用藿香、佩蘭、杏仁、菖蒲、大豆卷、射干等。


在中焦以苦溫燥濕,脾胃中焦得治,則濕亦自化,可用蒼朮、厚朴、陳皮、半夏、砂仁、蔻仁等。


在下焦以淡滲利濕,「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可用茯苓、豬苓、澤瀉、滑石、薏仁、通草、竹葉、茵陳等,可見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臨床分利三焦,常以三組藥物同用,根據病情有所側重。


寒濕病證多傷陽氣,宜用溫化寒濕,甚則益氣、溫陽;


濕熱證者多傷陰液,表現熱證,宜用清利濕熱,甚則養陰生津。


治療濕邪,只有辨出濕病的表裡、寒熱、虛實及上中下三焦的病位分佈,兼夾病邪的不同,才能正確的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9:3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芳香化濁(濕)凡用芳香化濁的藥物,祛除上、中、下焦濕邪的方法稱芳香化濁法。


其主要適用於發熱惡寒,汗出不暢或無汗,頭重痛,肢體酸楚,胸腹痞滿,嘔吐噁心,食欲不振,大便不調,舌苔白膩而潤,脈濡。


芳香化濕法,能發汗解表,運脾和胃,在臨床上能起到退熱、止痛、止嘔、止瀉、化濕的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9:4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①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主治外有風寒,內有濕滯,造成上述病證者。


藿香、蘇葉、白芷芳香,辛溫解表,以除肌表外濕;


厚朴、半夏、陳皮苦溫燥濕;


桔梗宣肺利咽,神麯消導化食;


茯苓淡滲利濕;


白朮、甘草和中健脾。


目前臨床常用此方治療胃腸型感冒、急性腸胃炎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0 19:23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