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懋】
男,1912年9月18日生,滿族,北京市房山縣人。
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編審,北京中醫學會顧問,《中醫雜誌》名譽主編,為碩士研究生和師承制導師,1992年首批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董氏少年時期家境貧寒,因胞弟患病貽誤於庸醫,遂立志從醫。
早年從師岳父趙廷元先生,後在姑母的資助下,考取華北國醫學院。
1937年畢業,即在院長施今墨先生診所襄理業務,後任華北國醫學院副院長,頗得施老器重,尤得施派真傳。
40年代初在北京打磨廠獨立開診,1951年成立永定門聯合診所任所長。
自1940年起,診病之餘創辦《中國醫藥月刊》等中醫期刊,1955年《北京中醫月刊》改名《中醫雜誌》,1959年《中醫雜誌》併入中醫研究院。
曾任北京市醫藥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兒科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雜誌》常務編委,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北京中醫學會副會長,《中醫雜誌》主編,中國中醫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
董氏崇尚脾胃學說。
脾胃學說是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經》論脾胃主納化飲食五味,輸布營養精微,升清降濁,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難經》首揭「脾裹血」的功能,倡肝病先實脾的治未病思想。
張仲景治脾胃分虛與實,實則陽明胃,虛則太陰脾。
東垣本《內經》「土者生萬物」之旨,立「甘溫除熱」大法,著《脾胃論》,後世稱「補土派」,東垣詳於治脾而略於治胃。
葉天士主張對脾胃分析而論,擅長於柔潤養陰,使脾胃學說更臻於完善。
東垣「治脾胃以調五臟」,張景岳「治五臟以安脾胃」,兩者相得益彰。
近代名醫施今墨重視調脾胃,以疏脾、運脾、醒脾為法,培後天之本。
董氏上溯《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下及金元明清各家之說,奠定了他調理脾胃學術思想的基礎。
他認為,中醫藥學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所獨具的特色和優勢。
所謂特色是對國內而言,我國醫學有中醫、西醫,中醫是我國醫學的特色;
所謂優勢是對國外而言,從總體上講西醫的優勢在國外,而中醫的優勢在國內。
他認為中醫的特點舉不勝舉,但最主要最本質的特點是辨證論治。
他診察疾病提綱挈領,抓主症。
治療疾病,外感擅用清解法,內傷擅用調理脾胃法,並注重內外關係,強調「外疏通,內暢遂」,「裡氣通,表自和」,對於疑難大症,注重整體,辨證論治,並配合站樁,療效顯著。
他擷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師古不泥,師承施今墨先生敢於創新的精神,結合自己多年的行醫生涯,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脾胃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