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74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2:0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近來有人反對「醫案」這一形式,認為這是落後的方法。


其實自宋元明清以來,不少名醫醫案是臨床醫生不可少的參考書,直至今天仍可以看作是大學畢業之後的臨床教材。


例如葉天士《臨證指南?疸》,蔣式玉的按語就很值得一讀。


又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的疸論中,能從前人的醫案中抽絲剝繭,上升為理與法,功不可沒。


吳氏之論,至今對後人還是很有啟發的。


吳氏自注:「以黃疸一證而言。


《金匱》有辨證三十五條,出治一十二方,先審黃之必發不發,在於小便利與不利;


疸之易治難治,在於口之渴與不渴。


再察瘀熱入胃之因,或因外並,或因內發,或因食穀,或因酗酒,或因勞色,有隨經蓄血,入水黃汗,上盛者一身盡熱,下鬱者小便為難,又有表虛裡虛,熱除作噦,火劫致黃。


知病有不一之因,故治有不紊之法,於是脈弦脅痛,少陽未罷,仍主以和;


渴飲水漿,陽明化燥,急當瀉熱;


濕在上,以辛散,以風勝;


濕在下,以苦泄,以淡滲。


如狂蓄血,勢以必攻,汗後溺白,自宜投補,酒客多蘊熱,先用清中,加之分利,後必顧其脾陽。


女勞有穢濁,始以解毒,繼以滑竅,終當峻補真陰。


表虛者實衛,裡虛者建中。


入水火劫,以及治逆變證,各立方論,以為後學津梁。


至寒濕在裡之治,陽明篇中,惟見一則,不出方論,指人以寒濕中求之。


蓋脾本畏木而喜風燥,制水而惡寒濕。


今陰黃一證,寒濕相搏,例如卑監之土,須暴風日之陽,純陰之病,療以辛熱無疑,方雖不出,法已顯然。


奈丹溪云:不必分五疸,總是如醬相似。


以為得治黃之扼要,殊不知以之治陽黃,猶嫌其濕,以之治陰黃,惡乎可哉!


喻嘉言於陰黃一證,竟謂仲景方論亡失,恍若無所循從。


惟羅謙甫具有卓識,力辨陰陽,遵仲景寒濕之旨,出茵陳四逆湯之治。


瑭於陰黃一證,究心有年,悉用羅氏法而化裁之,無不應手取效。


間有始即寒濕,從太陽寒水之化,繼因其人陽氣尚未十分衰敗,得燥熱藥數帖陽明轉燥金之化而為陽證者,即從陽黃例治之。


從上述這段文字可見,吳鞠通既虛心向前人學習,但又不拘泥於前人的經驗,能深入研究前人的醫案,並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提煉出理與法,總結出方與藥,實是難能可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2:1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略談治療急腹症今天治療急腹症所採用的治法及方劑,有些早已為漢代醫家所運用。


如治療腸梗阻的大承氣湯,治療急性胰腺炎的大柴胡湯,治療急性闌尾炎的大黃牡丹皮湯,都是《傷寒》、《金匱》的方劑,可見漢代醫家對急腹症的治療已有一定效果的治法與方藥,並對後世影響頗大。


顛簸療法治療腸扭轉,是近年來的一大發明。


但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已用此法加捏脊療法以治療急腹症了。


如《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第九》:「又方,使病人伏臥,一人跨上,兩手抄舉其腹,令病人自縱重,輕舉抄之,令去床三尺許,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


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頭項乃止。


未愈更為之。


足見祖國醫藥學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很值得我們去發掘、繼承與發揚。


現就個人的臨床實踐談些經驗體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2:2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急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來勢凶急,患者腹痛難忍,煎藥費時,應先施針刺,在闌尾穴(足三里穴之下方壓痛點是穴)用瀉法深刺之(用一進三退的瀉法),運針一二十分鐘,接電針機半小時,再留針一小時。


此時病人痛已大減。


然後進大黃牡丹皮湯一劑,若3小時不瀉下,可再煎一劑服之,意在必瀉下,瀉出物如黃泥或帶紅色,不忌。


每天一劑,一般3天症狀已消失,但仍宜服藥3劑,以求根治。


曾有人認為中醫治療復發率高,倒不如手術能根治,其實是未治徹底所致。


故當症狀消失,白細胞亦已正常,而患者舌苔仍白厚或脈仍數者,則應服至苔薄,脈不數才能停藥。


具體方法如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2:3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單純性闌尾炎(1)刺闌尾穴(雙側),手法如上述(一連3天,每天一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2:3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方藥:生大黃9~15克(後下)、蒲公英15克、冬瓜仁30克、桃仁9~12克、丹皮9克、皂角刺12克、芒硝6~9克(沖服)。


水煎服,每天一劑,重者一天兩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2:4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治療3天後,一般病者多已無自覺症狀和腹部體徵,可隨證加減再服3劑。


或用大黃四逆散(自擬方):生大黃9克(後下)、冬瓜仁30克、桃仁9克、柴胡9克、赤芍9克、枳殼6克、丹皮9克、甘草6克。


若脾虛、氣虛者,可加大棗或黨參、黃耆之屬,但不宜重用,以免滯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2:5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闌尾膿腫可按上法治療,並加三黃散外敷。


方法是用蜂蜜適量加水調勻,敷在闌尾膿腫處,藥乾即換,若藥未乾,可在12小時內將藥取下攪拌一次再貼上,24小時後換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3:0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闌尾炎合併彌漫性腹膜炎(1)針刺闌尾穴如前法。


(2)用地膽頭90~100克,水煎約200毫升保留灌腸。


(3)外敷三黃散(如上法)。


(4)內服方藥:生大黃12克(後下)、桃仁15克、冬瓜仁45克、銀花30克、蒲公英18克、連翹30克、皂角刺15克。


水煎服。


每天1~2劑。


(5)症狀消失後,可加減上方再服數天,以鞏固療效。


最後用健脾法,如四君子湯合四逆散之類數劑,以作善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3:1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慢性闌尾炎可用大黃牡丹皮湯:生大黃9克、丹皮9克、冬瓜仁30克、桃仁9克、芒硝6克。


待疼痛發作時服3~5劑,如此停停服服,可以治癒。


若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則可按急性闌尾炎處理。


方法同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3:2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膽道蛔蟲本病屬中醫「蛔厥」的範圍。


確診後,可按下法順序治療:1.選粗針針刺四縫穴,每穴撚轉1分鐘,並擠出水液或血點。


同時給予葡萄糖滴注,患者多在輸液後開始安靜。


2.食醋30~50毫升微溫服。


如無食醋可用30%醋精稀釋100倍,每服30~100毫升。


3.煎服膽蛔湯。


本方是下鄉巡迴醫療時所擬,曾刊於1974年版《方劑學講義》中,療效尚好。


本方有安蛔與驅蛔作用,是治療本病的主方。


方藥:烏梅12克、檳榔18克、使君子30克(打)、榧子30克(打)、苦楝根白皮15克、鬱金12克。


水煎服,每天1~2劑。


4.如患者出現發熱,黃疸,可另加雞骨草、柴胡、茵陳、鬱金、大黃之屬治之。


5.宜禁食1~2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3:3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膽囊炎與膽石症中醫無膽囊炎和膽石症之病名,但可根據膽囊炎與膽石症的證候辨證,得出治法。


本病近似於中醫文獻所說的「結胸發黃」證,一般屬於肝膽鬱結兼濕熱內蘊的一類疾患。


如膽絞痛,是痛有定處不移,痛處近脅部屬肝膽部位。


此病常見為寒熱往來,是少陽膽經病證的特徵之一。


出現腸胃症狀,則是肝氣鬱結侵犯脾胃,運化失常所致。


由於濕濁停留,鬱濕化熱,而成「瘀熱在裡身必發黃」的黃疸。


關於此病服藥治療的報導不少。


如遵義醫學院、天津南開醫院等的排石湯,證明均有效。


最近報導用服藥加電針治療,效果也不錯。


個人認為,此證苦寒藥不宜常用,否則易損傷脾胃,影響病人體質。


特別是慢性炎症時期,過於苦寒攻下則有虛虛之弊,此時的治療方法,應舒肝利膽排石兼予健脾活血。


可常用以下方藥:柴胡9克、太子參15克、金錢草30克、鬱金12克、白芍15克、蒲黃6克、五靈脂6克、甘草3克。


熱盛者去太子參加黃芩、梔子;


濕盛者去太子參加茵陳、木通;


大便秘結者去太子參加元明粉、枳殼或大黃;


脾虛者加雲苓、白朮。


上方可以多服,病人脾得健運,疼痛減少,飲食增加,身體自復。


以後可以每月連服五六劑或每半月內連服四五劑,以防膽石停留引起復發。


上方已治癒多人,其中有些是手術後疼痛一再復發,擬再進行手術治療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3:4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尿路結石尿路結石與中醫的石淋證基本相同。


本病往往引起急腹痛或腎絞痛之症狀。


中醫認為此病的病機,是由於濕熱下注,蘊蒸日久所致。


治療宜用利水通淋法。


用方如八正散(車前子、木通、瞿麥、蓄、滑石、甘草、梔子、大黃)之屬。


單味藥如金錢草已有很多報導,肯定有排石的作用,近人多用。


鄧氏不太贊成多服大劑清利濕熱之藥,原因是往往石未攻下而正氣先傷,因而喜用導赤散加減。


方藥如下:金錢草30克、生地15克、廣木香6克、海金砂3克(沖服)、小甘草3克、木通9克。


此方有生地,能利水而不傷陰。


若小便刺痛,可加小葉鳳尾草24克。


此外,琥珀末或砂牛末可與海金砂交替使用。


砂牛與雞內金有化石的作用,宜研末沖服。


對於腎絞痛或腹痛甚者,可當即用拔火罐法治療,其效如桴鼓。


痛在腰背者,罐口放在腰痛部痛點處(罐口余部偏於下方);


痛在腹部者,罐放腹部。


此法不僅能止痛,而且能使結石往下滑。


曾治一病人,3次絞痛,拔罐3次後使結石落入膀胱。


此病雖因濕熱所致,但有些病人因久服清利之劑,反見虛寒之象,此時的治法,則應更改。


有些屬氣虛的要在排石藥中重用黃耆;


有些腎陽虛的,則需附桂或附桂八味丸加金錢草、琥珀末之類治之。


總之應辨證而加減化裁,不可執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3:4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六)腸套疊此病多發生於體胖色白的嬰兒。


體胖色白形似健康,其實多屬氣虛體質,為氣虛脾失健運,轉樞逆亂所致。


治療方法為:1.方藥:旋覆花5克、代赭石15克(先煎)、黨參9克、炙甘草5克、生薑兩片、大棗3枚、法夏9克。


上藥慢火煎,服後半小時,繼用下法。


2.用蜂蜜100毫升,加開水200毫升,待溫度為37℃時,灌腸;


與此同時,用梅花針叩擊腹部腫塊。


曾治兩例,一次即愈,效果甚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3:5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七)蛔蟲團梗阻本症臨床表現多為陣發性腹痛,多位於臍周,常兼吐蛔。


腹部可捫到繩索狀團塊,但易改變形狀和部位。


治療可按以下療法:1.花生油或豆油30~40毫升,或用食醋30毫升,口服或胃管給藥。


2.針四縫穴。


用粗針,每穴入針後撚轉1分鐘左右。


3.上法治療約1~3小時後,再服膽蛔湯以驅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4:08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慢肝六味飲 組成:太子參30克、白朮12克、雲苓15克、甘草5克、川萆薢10克、黃皮樹葉30克。


功能:健脾化濕濁,扶土抑肝木。


主治:脾虛肝鬱症見脅肋疼痛或不適感,腹脹便溏,倦怠乏力,面色淡白,少氣自汗,食欲不振,舌淡胖有齒印,苔白,脈虛弱或弦細(慢性肝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4:16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方解:本方取四君子湯補脾氣健運脾陽以「實脾」;


用川萆薢入肝胃兩經升清降濁,黃皮樹葉以疏肝解毒行氣化濁,或用大青葉代用之。


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化濕濁,扶土抑肝木之功。


煎服法:水煎,每劑藥煎二次,日二服。


禁忌:油膩、辛辣、鬱怒氣惱。


加減:濕重者加法夏10克、砂仁3克、苡仁15克。


肝鬱甚而見脅痛明顯、煩躁易怒者加素馨花10克、鬱金10克。


肝陰不足而見眩暈、失眠、夢多者加桑寄生30克、桑椹子15克、旱蓮草12克、女貞子12克。


腎陰虛而見腰膝酸痛,舌嫩紅苔少,脈細數者加首烏30克、山萸肉12克、熟地24克,白朮易淮山。


黃疸者加田基黃30克、溪黃草30克或金錢草25克、土茵陳25克。


血瘀者加丹參15克、茜草根12克、桃仁10克、蟲6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4:2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軟肝煎 組成:太子參30克、白朮15克、雲苓15克、川萆薢10克、楮實子12克、菟絲子12克、鱉甲(先煎)30克、土鼈蟲(研末沖服)3克、丹參18克、甘草6克。


功能:健脾護肝,化症軟堅。


主治:積聚、癥瘕(早期肝硬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4:3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方解:軟肝煎與慢肝六味飲乃姐妹方,均取義於「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


六味飲治慢性肝炎,健脾為主,配黃皮樹葉以疏肝解毒,行氣化濁。


早期肝硬化,病久傷及肝腎,故在慢肝六味飲之基礎上,加楮實子、菟絲子、鱉甲以養肝腎。


病已及血分,故用土鼈、丹參以祛瘀活血。


煎服法:水煎,每劑藥煎二次,日二服。


禁忌:油膩、辛辣,戒煙酒。


加減:酒精中毒性肝硬化加葛花30克;


肝炎後肝硬化加黃皮樹葉30克;


門脈性肝硬化,若硬化較甚加炒山甲10克;


牙齦出血者加紫珠草30克,陰虛者去川萆薢,加淮山藥15克、石斛12克;


黃疸者加田基黃30克。


白蛋白低,或A/G比值倒置者可用鱉或龜約500克加淮山30克、苡仁15克燉服,每週一次或10天一次,注意不要食滯便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4:4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強肌健力飲 組成:黃耆60克、五爪龍60克、黨參30克、白朮15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歸頭10克、陳皮3克、炙草5克。


功能:補脾益損,強肌健力。


主治:脾胃虛損之瞼廢、痿證、大氣下陷(重症肌無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4:51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方解:方中重用黃耆,甘溫大補脾氣,以作君藥。


五爪龍粵人稱之為「南耆」,與黃耆南北呼應,功能補脾益肺,生氣而不助火,與黨參、白朮同助黃耆,加強補氣之功。


血為氣母,故用當歸以養血生氣,與上三藥共助黃耆以為臣。


脾虛氣陷,故用升麻、柴胡司升陽舉陷之職。


脾虛失運,且重用補氣之品,則須防氣滯,故用陳皮以反佐,達理氣消滯之的,與升柴共為佐藥。


甘草和中,調和諸藥,任使藥之職。


本方源於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但又有異於原方。


東垣用藥偏輕,意在升發脾陽,以達補益中氣,健運脾胃。


本方參耆術之用量較大,針對脾胃虛損而設,雖只增五爪龍一味,其益損強肌之力倍增。


煎服法:水煎,每劑藥煎二三次,日二三次服。


禁忌:生冷、寒涼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7 23:41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