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近來有人反對「醫案」這一形式,認為這是落後的方法。
其實自宋元明清以來,不少名醫醫案是臨床醫生不可少的參考書,直至今天仍可以看作是大學畢業之後的臨床教材。
例如葉天士《臨證指南?疸》,蔣式玉的按語就很值得一讀。
又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的疸論中,能從前人的醫案中抽絲剝繭,上升為理與法,功不可沒。
吳氏之論,至今對後人還是很有啟發的。
吳氏自注:「以黃疸一證而言。
《金匱》有辨證三十五條,出治一十二方,先審黃之必發不發,在於小便利與不利;
疸之易治難治,在於口之渴與不渴。
再察瘀熱入胃之因,或因外並,或因內發,或因食穀,或因酗酒,或因勞色,有隨經蓄血,入水黃汗,上盛者一身盡熱,下鬱者小便為難,又有表虛裡虛,熱除作噦,火劫致黃。
知病有不一之因,故治有不紊之法,於是脈弦脅痛,少陽未罷,仍主以和;
渴飲水漿,陽明化燥,急當瀉熱;
濕在上,以辛散,以風勝;
濕在下,以苦泄,以淡滲。
如狂蓄血,勢以必攻,汗後溺白,自宜投補,酒客多蘊熱,先用清中,加之分利,後必顧其脾陽。
女勞有穢濁,始以解毒,繼以滑竅,終當峻補真陰。
表虛者實衛,裡虛者建中。
入水火劫,以及治逆變證,各立方論,以為後學津梁。
至寒濕在裡之治,陽明篇中,惟見一則,不出方論,指人以寒濕中求之。
蓋脾本畏木而喜風燥,制水而惡寒濕。
今陰黃一證,寒濕相搏,例如卑監之土,須暴風日之陽,純陰之病,療以辛熱無疑,方雖不出,法已顯然。
奈丹溪云:不必分五疸,總是如醬相似。
以為得治黃之扼要,殊不知以之治陽黃,猶嫌其濕,以之治陰黃,惡乎可哉!
喻嘉言於陰黃一證,竟謂仲景方論亡失,恍若無所循從。
惟羅謙甫具有卓識,力辨陰陽,遵仲景寒濕之旨,出茵陳四逆湯之治。
瑭於陰黃一證,究心有年,悉用羅氏法而化裁之,無不應手取效。
間有始即寒濕,從太陽寒水之化,繼因其人陽氣尚未十分衰敗,得燥熱藥數帖陽明轉燥金之化而為陽證者,即從陽黃例治之。
從上述這段文字可見,吳鞠通既虛心向前人學習,但又不拘泥於前人的經驗,能深入研究前人的醫案,並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提煉出理與法,總結出方與藥,實是難能可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