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75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8:3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調氣積精全神要旨董氏鑽研氣功理論,上及《內經》,下及各家學說,其中特別讚賞《素問?上古天真論》「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及《醫方集解?勿藥元詮》中調息、養生頌和小周天等的認識,結合站樁功,自治救人,反復實踐,數十年如一日,形成了他調氣積精全神的學術思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8:4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氣神三者,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所在,前人稱「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


精是構成人體與營養人體的精微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


精來源於先天,稟受於父母,內藏於腎及五臟。


《靈樞?經脈篇》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乾,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


既生之後,在生命活動中,精不斷地消耗,要靠後天水穀精微不斷地滋養和補充。


氣是指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同時也是流動著的精微物質。


氣分為原氣、宗氣、營氣、衛氣等,四者既相互聯繫又有所區別。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同時又是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


神舍於心,所以心臟為君主之官。


精化生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生命活動的表現是神。


因此,精氣神三者互相資生,精充則氣足而神全,是人體健康的保證;


精虧氣虛神耗,是人體衰老的原因。


精氣神是生命存亡的關鍵所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8:5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調氣積精全神董氏認為,氣功作用的核心是調氣積精全神,即必先治神。


張景岳說:「夫百病皆生於氣,正與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


故其外有六氣之侵,在內有九氣之耗,為虛,為實,為寒,為熱,至其變化,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只求一『氣』字,足以盡之,蓋不調之處,即病所在之處。


氣機的失常,與人體的精神活動密切相關。


所謂調氣,即是調整呼吸。


呼出身中之濁氣,吸入天地之精氣。


故氣聚精盈則神旺,氣散精衰則神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有「呼吸精氣」之論,說的就是調息以調氣之法;


積精是指通過調氣則精旺;


調氣積精則神全,以保持健康,祛病延年。


《景岳全書?攝生》認為:「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大乎此。


故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


神是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又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的主宰。


調氣積精,則可以全神。


精氣神三寶是氣功的基礎。


董氏認為調氣則積精,精聚則神全;


同樣,神旺神全則精積、氣調。


這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8:5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練功十六字訣氣功的流派很多,練功方法各不相同。


董氏認為,各種功法雖然不盡相同,然其道理則都是相通的。


他反復強調,做好氣功必須要具備三心,即信心、恆心和決心。


並擬練功十六字訣:「安神靜坐,物我相忘,心息相依,呼吸自然。


十六字訣,總結了董氏從事氣功數十年的經驗,也道出了氣功鍛煉的真諦,即「三要素」:調心、調息和調身。


調心所以養神,是意識訓練,要求思想、情緒、意識逐漸停止活動。


安靜下來,排除雜念,使大腦進入一種入靜、虛空、輕鬆愉快的境界。


從而調動人體之潛能,治神以達到強身治病的目的。


其方法有放鬆法、默念法、數息法、意守法等。


調息所以養氣,是調整呼吸來調動人體之內氣,使之逐步聚集,儲存於身體某一部位,並循經絡運行,以疏通經絡氣血。


其方法有自然呼吸法、胎息呼吸法、冬眠呼吸法等。


調身所以養腎,是調整身體姿勢,使其放鬆、舒服、適宜,為調心、調息打下基礎。


其方法不拘,有坐式、臥式、站式等。


他反復強調做好站樁功的關鍵是排除雜念,必先治神,精神與呼吸相結合,吸氣要深至丹田,呼氣則要緩,吸與呼之比為1:3,慢慢增加可到1:6、1:9等。


董氏還指出人的精神活動在心,能源動力在腎,益氣需要健脾,溫陽需要補腎,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治病要治神,養病需養神。


他強調攝生調養,非常讚賞蘇東坡的《養生頌》,常囑病人「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配合治療,獲得滿意的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9:0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運用清解法的經驗董氏臨床治療外感表證,多用辛涼解表法,取銀翹散合入桑菊成方,名為銀翹桑菊湯。


組方如下:銀花、連翹、桑葉、菊花、荊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竹葉、甘草。


因風熱表證常見咳嗽,故於銀翹散中合入桑菊。


桑葉、菊花辛涼解表,宣肺清肺,菊花又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本方用於風熱表證,療效顯著。


究其來源,銀翹桑菊湯乃施今墨先生喜用之方,董氏早年從施氏學習,繼承了施氏的經驗。


董氏在臨床治療表證運用銀翹桑菊湯時,常因時、因病邪兼夾以及兼證而有所加減變化。


如四季感冒,兼夾病邪不同。


春季兼夾風邪而表現惡風者重用荊芥;


夏季兼夾暑邪而煩渴熱甚者去荊芥之辛溫,加用薄荷葉、扁豆衣、六一散;


長夏及兼夾濕邪者增藿香、佩蘭、蘇葉、杏仁、苡仁、白蔻仁;


秋季兼燥盛傷津者益沙參、花粉、枇杷葉;


冬季兼夾寒邪者輕證用防風,重證合入麻桂。


治療感染性發熱疾病,如流感、白喉、風疹、猩紅熱、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炎等,常用本方宣散風熱,清熱解毒。


其加減變化是,夾寒加防風,重用荊芥;


夾血熱加生地、丹皮;


咽喉痛甚加板藍根、草河車;


熱毒甚加公英、地丁、紫草;


夾濕加茯苓、大豆卷、通草、綠豆衣;


肢體痛甚去銀花,加忍冬藤、桑枝;


若發疹,加浮萍、蟬衣等。


外邪襲人,入裡化熱,高熱神昏,或腑氣不通,邪熱壅盛者,早用清熱解毒、熄風開竅之品,董氏喜用紫雪,以截斷病勢。


外邪襲人,首先犯肺,肺病則咳,故外感表證,特別是兼夾寒邪者,常見咳嗽、喘促等症。


外感咳喘在治療時需抓住表證階段的有利時機,及時宣解。


咳嗽甚者加前胡、杏仁,喘促氣急者合用三拗湯;


若風寒化熱者可加用麻杏石甘湯,以解表宣肺,止嗽平喘。


外感咳喘,失於宣解,日久會出現各種變化,傷及五臟。


若辨證準確,治療得法,可以早期治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9:1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濕溫熱結仍宜通里攻下濕溫病,乃濕熱外邪兼併飲食內傷而致的急性熱病。


在臨床上,雖常以病勢纏綿,病程較長,脾胃症狀明顯為特點,但在病程中也經常出現高熱、腹痛、亡血、氣脫的急性證候。


一般濕溫病初起,病勢不急,常呈頭痛惡寒、身熱不揚、脘痞嘔惡,可以三仁湯、藿朴夏苓湯等化濕為主。


然濕熱之邪不去,則邪結於裡,高熱持續不退,汗出,腹脹痛,口渴,苔黃,脈數,應當清熱化濕,甚者可予攻下。


病至後期,邪入營血,灼傷腸絡,可致便血不止、灼熱、煩躁、舌絳少津等,此時亟當清熱涼血,宜犀角地黃湯等。


若氣隨血脫,四肢厥冷,神萎面白,舌淡,脈細,尤宜益氣固脫,急投以獨參湯等。


董氏認為,濕溫證與其他濕熱病一樣,衛氣營血之傳,關鍵在於把握氣分,俾濕熱之邪有出路,以截斷病勢,不致陷入營血。


特別對濕溫病證候,見高熱、煩渴、譫語、便秘、腹滿痛拒按,舌苔黃膩而有根,脈沉實有力者,「陽明腑實」,熱結於裡,且素體壯實時,可用通里攻下。


誠如葉天士所云:「再論三焦不得外解,必致成裡結。


裡結於何?


在陽明胃與腸也。


(《外感溫熱篇》)薛生白亦云:「濕熱證……若大便數日不通者,熱邪閉結腸胃,宜仿承氣微下之例」(《濕熱病篇》)即為此而論。


當然在濕溫病陽明熱結時,除須注意高熱、煩渴、便秘等外,主要強調體質強壯、舌苔老黃(有根),腹診見滿痛拒按三點。


即使有了這些可攻下的條件,仍須先用小承氣湯微下,以測其熱結之程度。


張仲景云:「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傷寒論》)仲景此論雖言傷寒,然同樣適用於濕溫陽明熱結之治。


如用小承氣湯後,腸鳴漉漉,矢氣頻作,則可放膽用大承氣湯攻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9:2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調理脾胃十法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若脾陽不振,或脾陰不充,或水濕困脾等,以致運化無權,升降失司則氣血生化乏源,水濕轉輸障礙,勢必百病叢生。


董氏認為,脾胃貴在健通和暢,脾運宜健,胃納宜和,必須維持升降、納化、燥濕平衡。


因此在調理脾胃中常用益氣、升陷、溫中、固澀、養陰、理氣、祛濕、清熱、通下、消導之法,並認為脾胃病證,不宜過用呆補之品,慎用參茸之劑,以免鬱滯氣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9:3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益氣法益氣法,即補益脾氣之法,適用於脾氣虛弱之證。


脾氣虛的病因,多為飲食失節,精神情志失調,勞逸失度以及病後的衰弱。


脾主運化水穀飲食,故飲食失節,常易引起脾胃病變。


李東垣說:「饑餓不得飲食者,胃氣空虛,此為不足;


飲食自倍而停滯者,胃氣受傷,此不足中兼有餘。


指出飲食大饑大飽均可使脾胃受傷。


飲食過寒、過熱亦能損傷脾氣。


五味偏嗜,則臟氣偏勝,偏勝則病。


中醫認為,勞逸失度,如過勞過逸均能損傷脾氣而發病,早在《內經》就有「勞者溫之,逸者行之」的治法。


思乃脾志,思慮傷脾,病後失於調養,往往造成脾虛未復。


先天稟賦不足,或妊娠期間失於調養,胎兒營養不良,生後未予及時調理,脾胃素弱。


以上因素,均能使脾氣受損,造成脾氣虛弱。


其中有單一致病者,也有數因相兼而致病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9:4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益氣法與四君子湯脾氣虛弱,健運失司,症見納呆,食少,倦怠乏力,氣短懶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弱等。


脾氣虛則運化失司,消化遲緩,故見納呆食少而便溏;


脾虛不能化生精微,則氣血來源不足,四肢筋脈失養,故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脈弱。


脾氣虛弱,當以補益脾氣為法。


藥以人參、黨參、白朮、山藥、炙草、大棗之屬,方以四君子湯為主。


四君子湯中,參、朮、苓、草四味皆甘溫益脾。


因有健運之功,具平和之性,無寒熱之弊,故名君子。


方中以人參甘溫,扶脾益氣為君,白朮甘苦微溫,健脾助運,燥濕為臣;


茯苓甘淡、性平,既能助參、朮以健脾益氣,又能滲濕以助運為佐;


甘草甘平為使,既能益氣,又能和胃,調和諸藥。


四味配合,相得益彰。


凡脾胃氣虛諸證,用之則虛得補而氣得旺,脾氣旺則五臟受蔭,周身之機運流通,水穀之精微敷布,病症焉得不除。


四君子湯為益氣補脾之重方,臨床上可隨證加減,靈活化裁。


本方加陳皮名異功散,治氣虛而兼氣滯所致之嘔吐、泄瀉、不思飲食者;


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治氣虛兼痰所致的不思飲食、胸膈不利、嘔吐吞酸、腹脹便溏者;


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


治氣虛兼食滯、氣滯所致的痞滿、嘔吐者。


四君子湯加減化裁頗多,但有一個前提,即脾氣虛弱的主證不變,僅僅是兼證有所不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09:5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運用益氣法的注意事項中醫的基本原則是辨證施治。


使用益氣法應抓住辨證論治之本,才可以立法精當,免於弊病叢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0:0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非氣虛者勿濫用。


虛則補之,氣虛者補之以氣。


往往在臨床上辨證准而施之者卻屬不易。


「大實有羸狀」,如氣實者益氣,而有膩隔脹滿之弊;


陰虛者益氣,有虛者更虛之殃;


外邪未清者益氣,有閉門留寇之禍,如此均非益氣法所宜。


《難經》云:「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即此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0:1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補而不滯。


補藥多滯,滯於脾則運化不行,故益氣之法,必遵補而勿滯之說。


試觀四君子湯,既有參、朮之補,又有茯苓之通。


異功散、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有補有通之義更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0:2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益氣應中病即止。


人貴在陰陽、氣血之平衡。


偏盛偏虛,均使人患病。


過用益氣則會破壞陰陽的平衡,原病未愈,而新病又生,因此益氣之劑要中病即止。


此外食餌的調理也應適可而止。


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0:3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舉陷法舉陷法,即升舉下陷清氣之法,用以治療一切脾胃氣虛,中氣下陷之證。


清氣下陷的病因,多由脾氣、脾陽不足,中氣虛損,或久泄、久痢,或勞倦過度,耗傷脾氣,脾氣不升而虛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0:3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舉陷法與補中益氣湯脾虛下陷,症見身熱,頭痛惡寒,渴喜熱飲,懶言怠惰,惡食納少,或見汗出,脈洪大而虛,苔薄舌淡,或見脫肛、陰挺,胃腎下垂,久瘧、久痢等。


陽氣下陷,陰火上乘,故身熱而煩;


清陽不升,濁氣上逆故頭痛;


氣虛下陷,津液不能上承故渴而喜熱飲;


氣虛不能托邪外出,故見瘧久不愈;


氣虛故脈大而虛,苔薄質淡。


氣短與脘腹下墜感為氣陷辨證之要點,本證氣短,必有上氣不接下氣,且稍動則喘;


此證之下墜與濕熱證之裡急後重頗為不同。


內傷不足之病「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


《脾胃論》指出:「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


李東垣所創之「補中益氣湯」為益氣舉陷之主方。


方以黃耆益氣為君;


參、草補中益氣為臣;


白朮健脾,當歸補血,大棗、生薑和營衛而益中,陳皮理氣以散諸藥之滯,均為佐;


升、柴氣輕味薄,升騰清氣,復其本位為使。


如此則中氣足,清陽升,寒熱自除,氣陷自舉,而陰挺、脫肛、胃腎下垂及久瘧、久痢諸病悉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0:4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補中益氣湯之加減化裁本方去陳皮、柴胡、當歸,名舉元煎(張景岳)治氣虛下陷,不能攝血引起的月經量多,過期不止,血色淡而清稀,氣短懶言,小腹空墜,舌淡脈虛而弱,以及氣虛崩漏者。


本方除當歸、白朮加木香、蒼朮,名調中益氣湯(李東垣),治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氣短,口不知味或食入反出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0:5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溫中法溫中法,即溫助脾陽,祛除中焦寒邪之法。


寒有內外虛實之分。


「形寒」為外傷,「飲冷」為內傷。


「陰勝則寒」為實,「陽虛則寒」為虛。


溫中法所治之寒證屬內寒。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熱之而寒者取之陽」,「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均為臨床治療之大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陽旺盛,五臟、百骸得養,元氣充沛,身體健康。


脾陽主升,升發則生機洋溢。


清陽得升,濁陰得降,升降出入動而不已,則五臟安和。


脾陽主溫,溫則健運不息,水穀精氣之化源不絕。


若飲食失節,形體勞逸過度或思慮所傷,使脾陽虛衰,升降失和,納化不運則諸恙叢生。


氣為陽,氣虛為陽虛之漸,陽虛為氣虛之甚。


脾氣虛日久,則發展為脾陽虛。


腎為先天,脾為後天,腎精需脾陽化生水穀之精微的供養,脾陽賴腎陽之溫煦,兩者相輔相成。


脾主運化水濕,脾陽足則健運不息,痰濕不生,脾陽虛則濕自內生,痰飲上漬於肺,為咳為喘,水飲上淩於心,為悸為眩。


脾陽不振,統攝失司,血液不循常道,為衄、為湧,種種慢性失血證實源於脾陽不足。


故溫中一法亦可派生化裁,以應臨床之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1:0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溫中法常用藥物及方劑溫中,係溫中祛寒。


常用藥物如乾薑、附子、吳茱萸、高良薑、丁香、川椒等,多為辛苦溫熱之品,溫助中陽,祛除寒邪,回陽通脈,散寒止痛。


溫陽常兼補氣,如薑、附溫陽多配參、朮補氣。


寒主凝滯收引,氣血凝滯不通,不通則痛,故祛寒常兼辛散、理氣止痛之品。


許多溫中之藥,既能溫陽,又能理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1:1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理中丸:脾陽衰虛,陰寒內盛,見自利不渴,嘔吐腹痛,喜溫喜按,苔白脈弱等證,理中丸為主,溫中散寒,補氣健脾治之。


方中乾薑溫中散寒,白朮健脾燥濕,人參補氣益脾,甘草和中補土,合而為溫補脾胃之要方。


本方蜜丸,屬緩調劑,宜於病輕,久而不愈者。


若病情急重,應改為湯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5:11:2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附子理中湯:理中湯加附子,主治脾胃陽虛,腹痛、吐利、吐瀉、轉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9 01:00 , Processed in 0.60936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