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73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40: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現象與本質:在八綱的辨證過程中,較常見者,是症、脈、舌所反映的情況比較一致,即現象與本質一致,較易掌握。


但疾病是活動變化的,特別是當疾病向深重發展時,證候表現中會在表面上出現與其本質相反的假像,如前人所指出的「寒極似熱」、「熱極似寒」的「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之證,或出現「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的證候。


因而,在八綱辨證中就有鑒別證候真假之方法與內容。


「真」,是指疾病的本質;


「假」,是指疾病的外在假像。


鄧氏認為,辨別證候的真假,即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是辯證法因素在八綱辨證中具體體現之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40: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相互轉化與聯繫:正氣與邪氣的鬥爭,陰陽臟腑之間的盛衰消長,使疾病不斷地運動變化,因此,八綱的運用,十分重視掌握病機的相互轉化的關係。


例如表證和裡證,既有由表入裡之證,亦有由裡出表之證。


此外,八綱辨證,並不意味著把各種證候劃分為八個區域,它們是互相聯繫不可分割的,如表裡與寒熱虛實相聯繫,寒熱與虛實表裡相聯繫,虛實又與表裡寒熱相聯繫。


表證,就有表寒、表熱、表虛、表實之分;


還有表熱裡寒、表實裡虛、表寒裡熱、表虛裡實等錯綜復雜的關係。


表證如此,裡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也如此,陰證、陽證也無不如此。


因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疾病可以由陽入陰,也可以由陰出陽,又可以從陰轉陽,從陽轉陰,所以八綱辨證,必須靈活運用。


從上述八綱的內容來看,它包含著辯證法的基本特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40: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論辨證與辨病之關係證和病,兩者有密切的關係,鄧氏認為,有這樣的病,便有這樣的證,但不同的病在某一階段也可能有相同的證;


反之相同的病,在各個階段可能出現不同的證。


因此,既要辨證,還要辨病。


如果說「辨證」要綜合四診檢查所得,分析內外致病因素及其病位所在,全面而又具體地判斷疾病在這個階段的特殊性質和主要矛盾的話,那麼,「辨病」不同之點是:按照辨證所得與多種相類似的疾病特徵加以考慮,因而要求對病人的證候進行逐一查對。


在查對過程中,更進一步指導了辨證,看看有沒有這種或那種疾病的特徵,最後把那些類似的疾病一一排除掉,而得出最後的結論。


「病」是從辨證中得的,一種病有一種病的變化規律,這是經過臨床各科的無數實踐與研究所取得的。


經辨病得出結論之後,對該病今後病機演變已有一個梗概,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辨證,便能預料其順逆吉凶;


更重要的是經過辨病之後,使辨證與該病所有的治療方法與方藥結合得更為緊密,以達到提高療效之目的。


辨證———辨病———辨證,是一個診斷疾病不斷深化的過程。


所以不能只以「辨證」為滿足,必須既辨證又辨病,由辨病又再進一步辨證。


有關辨病的方法,還須向臨床各科學習,也不能把專方專藥治療專病排除在辨證論治理論範圍之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40: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脊樑骨近年來有些同志對辨證論治的內涵理解不深,竟認為辨證論治之療效不一定優於非辨證論治,其理由為還未見有將兩者作對照,鄧氏認為,辨證論治不能丟,這是中醫臨床的脊樑骨,是應付疾病千變萬化的統帥,三軍無統帥而能取勝者未之有也。


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治療的基本法則,是用來判定疾病本質,從而全面地決定治療方針,整體地施行治療的方法。


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如何才能作到有條不紊,辨證精細準確,治療收到良好效果?


鄧氏認為需要講究思維方法與步驟,故提出了三段十步法的辨證論治步驟。


辨證論治的全過程,應分為三個階段,即:診察———辨證———論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41:0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診察階段,以望、聞、問、切四診分為四大步驟。


在四診中,首先要注意做到詳細全面和准確,進而鑒別證候的主要症狀和次要症狀,並隨著疾病的變化不斷進行四診觀察。


當疾病表現較復雜時,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特別是在反常的證候中,要注意所謂「獨處藏奸」,務求得到足以真正指示疾病本質的一症、一脈、一舌,使四診所得的資料以充分反映疾病的本質,為辨證建立可靠的基礎。


辨證階段,可分三個步驟:第一步辨外感病與雜病,區別疾病的歸屬;


第二步分類辨證,外感病按外感辨證綱要辨證,雜病按臟腑辨證綱要辨證;


第三步辨標本、先後、緩急,凡病證有兩個矛盾以上者,必須辨別其主要矛盾所在,分清主次,針對主次論治。


論治階段,亦可分三個步驟:第一步選法立法,選法是選擇哪種治療方法與措施,立法是立治療之治則治法;


第二步處方遣藥,解決內服、外治、針灸、按摩、整復、藥物、療程等問題;


第三步食養調攝,食養就是飲食宜忌;


調攝是生活起居應注意之事項。


醫生應給予這方面的指導,培養和調動患者的抗病能力與恢復功能。


辨證論治與非辨證治療,鄧氏雖然沒有進行過對比研究,但幾十年治病的經驗使之確信,中醫過去治病需要辨證論治,今天治病仍必須辨證論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41:1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鄧氏曾治療過幾例中心性視網膜炎,覺得同屬西醫確診為中心性視網膜炎,從中醫辨證的角度來看,有很大的差異。


他第一次接診的患者於某某,年52歲,軍隊幹部。


經西醫確診為中心性視網膜炎已數年,兩眼外觀無異常,而視野越來越小,形體稍胖,無其他不適。


診其面部少華,舌嫩,中有裂紋,舌苔薄白、根部中間有花剝,脈細而兩尺弱。


辨證為肝腎陰虛,處方用杞菊地黃湯加龜板、鱉甲。


服藥數月至春而愈。


囑其秋天應繼續服藥,患者不信,秋末冬初眼病復發,再來求治。


辨證仍屬肝腎陰虛,照上方服藥至春而愈。


眼屬肝,病屬虛證,肝木旺於春,再加藥補,故愈。


秋季屬金,肺金燥盛可傷肝腎之陰,病根未除故易復發。


翌年夏末,患者即來複診。


眼病雖然未發,辨證仍屬肝腎陰虛,仍予前方,改為丸劑以便久服。


服藥至春初,觀其舌脈已有改善,囑其注意調養。


第四年未再服藥,至今追蹤十多年未再復發。


軍醫見治療有效於是又介紹第二例。


張某某,男,63歲,軍隊幹部,1975年1月23日來診。


症見兩眼有黑影阻礙25天,黑影隨眼球運動而動,視物有重影,但無變形及變色。


經部隊眼科及地方眼科醫院檢查,確診為中心性視網膜炎。


診其眼睛外觀正常,苔白厚膩,脈細弱。


辨證為痰濕上擾清竅所致,治擬祛痰兼予清肝明目。


處方:雲茯苓、白朮各15克,淮山藥18克,澤瀉、素馨花、法半夏、丹皮、夜明砂、蟬花各10克。


服上方至2月9日,經多次眼底檢查,稍有好轉。


10日後來診,其舌苔仍白厚膩,脈細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41:2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為處二方:①照上方。


②雲茯苓、白朮各18克、瓦楞子、黨參各12克,澤瀉、法半夏、丹皮、枸杞子、菊花各10克,甘草3克。


兩方交替服。


3月16日,經原軍醫院眼科作眼底檢查,認為與1975年1月23日比較,黃斑部滲出物明顯吸收。


服前二方至4月22日來診,左眼視物仍有重影,舌苔白略厚膩,脈細寸尺弱。


處方:雲茯苓、白朮、淮山藥各12克,澤瀉、枸杞子各6克,丹皮、菊花、生地、蟬花各10克。


此方健脾祛濕兼顧其肝腎。


其後每當舌苔增厚時又用2月10日之①、②方交替用。


服藥至同年7月28日症狀完全消失,眼底檢查亦已正常。


追蹤十多年未見復發。


上述兩例西醫診斷同屬一病,而鄧氏的處方截然不同。


其所以收效,全靠辨證論治。


此《內經》所謂同病異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41:3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六、中醫教育思想中醫要發展,教育是關鍵。


鄧氏長期從事高等中醫院校的教學工作,先後任教研室主任、教務處副處長、副院長等行政職務,是我國首批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之一,在高等中醫教育的理論實踐及行政管理方面,曾發表許多講話,體現其中醫教育思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41: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中醫基礎教學鄧氏認為,中醫基礎課程很重要,我們最初的學生是一個中學生,中學課堂裡沒有為我們的中醫做太多的工作,甚至歷史、地理都學得很少。


一進校,如果就把2000年前的《內經》給他啃,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學習應該是由易到難,我們則相反,違背了循序漸進的認識規律,由難到易,所以到後來容易,學生就不想學了,因此要優化學科,對基礎課程來一個改進。


至70年代初,《中醫學基礎》從原《內經》中分化而出為一門課程;


80年代中期,《中醫學基礎》又分化為中醫導論、中醫臟象、中醫病機、中醫診斷、中醫防治等,這些教育、探索都很有必要,但也忽視了一些問題。


西醫前期課,實驗很重要,我們中醫前期課是不是也學搞實驗?


中醫基礎理論形成不是從實驗中來,而是像控制論的黑箱論那樣,通過無數年資訊回饋得出來的。


因此中醫基礎理論無不與臨床實踐息息相關,中醫基礎課應以醫院為實驗室,直接以病人或病歷作為實驗課的素材。


當然隨著科研成果,陸續產生一些動物實驗,也是好的。


但在目前而言,這還是次要的,我們走過來的路不是動物實驗,而是與病人合作得來的。


因此學生越早接觸病人,越多接觸病人,從病人身上體會理論之正確與否,是最好的方法。


中醫的理論簡朴,有時難以使人置信,通過病例,就迎刃而解。


勉強去做實驗,實在太難了,故不可盲目仿照西醫教育一套。


基礎教學的現狀我們很多前期課的老師都脫離臨床,那是很可怕的。


談基礎課程的優化,首先是教師素質的優化,只有在優化教師的前提下課程才能優化。


文裡來文裡去怎能使學生相信,甚至連自己心中也沒有底,怎能教好學生?


學生多數反映教學與實踐脫節,解決脫節問題應成為中醫教育的攻關課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41:5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中醫臨床教學鄧氏認為,中醫學院建立後,由於缺乏經驗和受人力、物力的限制,重點照顧了教學而忽視了附屬醫院的建設,臨床教學乃成為最薄弱一環,當時40多歲以上有豐富中醫臨床經驗的教師不能在醫院裡大顯身手,臨床教學失去承先啟後的作用。


總結經驗,中醫臨床教學不在乎課堂上講得多,而在於給予較寬裕的實踐時間和嚴格的實踐要求,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及條件。


《傷寒》、《金匱》、《溫病》這三門課,屬基礎課還是屬臨床課?


全國未有統一,但鄧氏一貫主張是臨床課而不是基礎課。


建國後中醫學院成立授課,把它們與《內經》一併稱為四大經典,名義上敬為至尊,實際上使從事其教學的老師長期脫離臨床工作,與教醫古文無異,教學中脫離了它賴以生存發展的空間。


鄧氏認為,我院把傷寒、金匱、溫病三門課從基礎轉為臨床系列,這一步是走對了的。


這三門課的內容,非現在之《中醫內科學》所能概括,故認為它們既是臨床課,即可以歸入《中醫內科學》並列作選修,也是不對的。


這三門課可以放在《內科學》之後開課,比較理想的排課順序是,在臨床實習以後,先上《溫病》,然後是《傷寒》、《金匱》,最後是《各家學說》,經典課不應用原著,應該重編,要把現代科研成果和臨床經驗在新編教材中反映出來。


臨床課教材建設現在顯得非常重要。


西醫臨床學科比較成熟,書本的東西與病房的常規吻合度高,我們中醫百花齊放,各家各派,尚未經過篩選整理研究,使之接近可行的有效的常規。


因此,臨床學科教材品質之提高,與科研關係重大。


我們的臨床科研不能照搬西醫的,除了危重疑難病之外,對目前常見病的診療常規,應該是當前攻關專案之一。


可在我國東、南、西北、中幾個地區選點進行,以為今後的教材建設服務。


臨床學科的病名問題,以《內科學》為例,原有中醫之病證名,可以作為上篇,西醫的病名作為下篇。


西醫之診斷可以詳細,但中醫之辨證治療作為重點。


西醫之病種不必強求全面,以目前中醫已有研究報導、甚至療效較好的才選入,切忌硬湊。


中醫的證候往往可以概括多種西醫的病,西醫的病也與中醫的多種證有關,盡可能做到前後相呼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4:36: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中醫研究生教育鄧氏認為這是中醫教育的最高層次,應把培養的重點放在臨床。


目前中醫有科研能力的醫師很少,這與整個中醫事業的發展很不相適應。


因此,要加強這一薄弱環節的補救,多培養臨床研究生,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研究生進入臨床,身所肩負的不單純是醫療任務,而是帶著科研課題,這就需要導師小組的中醫臨床帶教水準提高。


現在中醫老者已老,不能夠和青壯年中醫一起並肩在病房值班,因而寄希望於中壯年一輩。


中壯年一輩中醫現多是主治、副主任醫師以上一級的人,也都進修過西醫,應多想點辦法用中醫中藥解決臨床難題,這個方向不能動搖,否則影響研究生的中醫臨床水準,中醫研究生只會用西醫方法治病是沒有前途的。


臨床研究生,應把重點放在臨床方面,提高自己臨床科研設計、臨床診療、臨床觀察及臨床總結的水準,其次才是動物實驗或某台儀器操作。


中醫學是從臨床中來的,中醫臨床除包括運用四診診斷疾病,中藥方劑治療疾病,觀察療效,整理病案,對照分析,總結經驗之外,還應有豐富的社會知識,懂得心理學,有良好醫德,方能取信於患者,增強其治病的信心。


中醫研究生無論哪個專業,都應該具備臨床基礎,只是側重面有所不同。


研究生導師,應該主動承擔或投標一些國家、省市的科研課題,其所帶之研究生才有研究方向並容易出成果。


因為研究生之成果是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它反映了導師水準及教研室整體水準。


鄧氏近15年來,共培養了27名碩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還帶出一批有臨床專長的學術繼承人,他們現已分佈於各個學科,逐步形成了一個學術網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4:36: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七、中藥新藥研製近10年來,鄧氏研製成功的中藥新藥有五靈止痛散、強肌健力飲、寬心貼、健心膠囊,由醫院製劑供臨床科研使用的有養心膠囊、暖心膠囊、健腦片、稚熱退口服液、狼瘡得治片、軟肝煎膠囊、肝舒膠囊、冠心丸等共計12種。


他歷任衛生部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衛生廳新藥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雙重工作實踐,使之對中藥新藥研製及評審,積累了豐富經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4:37:1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中醫與中藥不可分離鄧氏認為,中醫與中藥不可分離,中藥新藥的研製,應該在中醫的理論指導下進行。


中醫中藥是我們國家特有的,我國是中醫中藥的發源地,因此要很好地總結中藥新藥研製的經驗,中藥藥理的研究要走自己的道路。


對中藥的功效,如止血藥中的化瘀止血藥。


50年代的一些老西醫就不能理解為什麼化瘀也能止血,既然是化瘀的、抗凝的,為什麼又能止血呢?


這就需要靠中醫的理論指導,以辨證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


又如桂枝湯與小建中湯,桂枝湯是解表劑,如把桂枝湯中的芍藥用量加倍,再加上飴糖,就變成小建中湯,而成為補益劑。


一個是解表祛邪的,一個是補益強壯的,其功效主治如何得出?


其機理如何轉變?


中醫中藥走的是一條靠臨床資訊回饋而不斷提煉成為理論的道路。


因此,中藥無論是單味或復方之研究,都不應離開中醫理論的指導,特別要與辨證論治的實踐相結合。


中醫的實踐往往走在理論的前頭,中藥屬天然藥品,其與人工化學藥品不同;


中藥經前人大量實踐證實有效可靠,絕大多數無毒,而有毒者又須經炮製後方可入藥,常用中藥特別是復方藥品之毒副作用,大多已有結論,幾千年之寶貴經驗不可以輕易加以拋棄。


所以,中藥新藥之研製除了一般動物毒理、藥理試驗方法之外,採用系統論等「老三論」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嘗試的。


與辨證論治相結合,在人身上採用無損傷的研究方法,似乎更能揭示藥物作用於人體之變化實踐。


須知動物實驗與臨床實驗結果有時不完全相吻合,在於人工製造的實驗動物之病理模型,與臨床患者中醫病理機制存在差異,可見中藥藥理之研究不能脫離中醫之理論與臨床實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4:37:3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中藥的劑型改革目前有些成藥總不如湯劑有效,而湯劑的煎煮法以及飲片的品質等也直接影響療效,能否選出常用的方劑改變劑型。


例如製成不含糖顆粒狀,又有單味已提制之藥,於辨證時加味,病人不用煎藥即可沖服,這樣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


近10年來新的中成藥不少,但真正能如原來報批時之療效者幾何?


有些成藥的方解,是我們一些同志按各單味藥的藥理研究有某種作用湊合而成,可知要按中醫理論及經驗寫好方解實在不易。


因此應該提倡藥廠生產出更多的方劑和經過提制的單味藥,直接供醫院臨床使用,逐步改變中成藥不需處方買藥的現象。


尤其是生產提制單味藥,這些單味藥既保留飲片的「原汁原味」,又毋需煎煮即可沖服。


廣東進口中成藥比出口中成藥總值大,要封住這個不太合理的口子,有效的劑型改革是關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4:37: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關於新藥的評審新藥評審工作使新藥生產有章可循,保障人民的健康,其功不小,意義重大。


我們既要嚴格保證品質,起監督作用;


又要幫助生產者多出新藥,出好藥,為生產者服務。


從中藥角度來看,還有弘揚中醫中藥,使中藥走向世界,為世界人民健康服務,同時為國民經濟的增長盡我們應盡的義務。


中藥藥理的理論及經驗實踐,又決定了我們的藥審工作及新藥研製,不能完全按照外國藥品管理的那一套框框去評審中藥及研製新藥。


中藥單味藥本已成分復雜,而中成藥絕大多數是復方,組方藥物的加減,不等於各藥成分的加減變化,而是復雜的,可能會派生新的物理的、化學的變化,這一變化又往往通過個體體質與病證的差異而體現出來。


因此,我們必須開拓新的實驗研究方法與成果,向世界宣傳推廣,使外國專家能夠接受,以利於中成藥之輸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4:38:1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鄧氏是當代中醫著名臨床大家,其一生所診治的病種,涉及現代內科學的多個領域,包括心血管、消化、神經、呼吸、泌尿、代謝、內分泌、血液等系統的多種疾病,另外還有一些兒科、婦科、外科的疾病。


他臨床最大的特點,是堅持中醫的辨證論治,善於融匯汲取新知,從中醫理論出發探討現代醫學各種疑難病症的治療,並隨著社會的變遷把新的疾病譜作為研究的著眼點,體現了他寶貴的臨床經驗,是與現代自然科學各門學科的進展同步相適應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4:38:4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冠心病的辨證論治研究中醫雖無冠心病之名,但鄧氏認為可以古說參證。


古人所說的「真心痛」、「胸痹」等,給我們今天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如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所記述的證候與冠心病十分相似,其治則與方藥也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冠心病辨證首先要辨明病位。


《內經》既稱「真心痛」,《金匱》又有「胸痹」篇,則此病病位在心無疑。


其次要詳審病機,鄧氏認為冠心病是本虛標實之證。


虛與實往往同時並存,但其間有先後主次緩急之分,因而病人即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本虛雖指全身之虛,但心虛是其突出的矛盾。


心虛必累及陰陽氣血,因氣屬陽,血屬陰,故可概括為陰陽。


氣血是陰陽派生的,因此,輕則反映為氣虛血虛,重則為陰虛陽虛。


心虛的特點,心主火,意味著人體能源之所主。


心搏一停,其他系統也就隨之停止。


《內經》所謂陽中之陽心也,故全身陽氣中最重要的是心陽。


當然還有命門亦十分重要,但從五臟角度言,心應當有重要的位置。


實,主要是痰和血瘀。


虛與實孰先孰後?


應該說是先有虛。


由於心陽心陰俱虛,才引起氣血失暢,氣虛生痰,血滯成瘀。


且冠心病的發病率以老年人為最高,老年之病多虛。


至於血瘀如何形成?


瘀由於血流不暢。


氣與血,陰陽互根,所謂「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故血瘀乃由於氣滯。


血隨氣行,氣行則血行,故氣是主動的,血是被動的。


當然,血瘀也可導致氣滯;


痰濕等引起血瘀,亦可反作用於氣。


但冠心病一般是由氣滯引起的為多。


氣虛也可引起血瘀,因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


現代血流動力學認為,血液的推動力對流速、流量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這與中醫所說的氣的作用很相似。


聯繫到膽固醇在血管壁內膜下的沉積,似可相等於痰的病證;


心臟血管的痙攣,可能與氣滯有關。


這些問題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血管內的粥樣硬化斑塊進一步發展,便會影響血液的流通,產生中醫的所謂「瘀」。


從全國各地對心肌梗塞的治療分析,大部分的方劑是以祛瘀為主的。


通常所見之心肌梗塞,亦以瘀證為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4:38:5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說明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證為常見,而中、後期則以瘀證為多。


從廣東的病例來看,心氣虛(陽虛)兼痰濁者為多見。


特別是早、中期患者,其後則兼瘀或兼痰瘀者為多。


而心肌梗塞患者則以瘀閉為主,亦有痰瘀相兼者。


冠心病的病因可歸納為勞逸不當,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內傷。


但這些因素,並非可使人人罹患此病,而是決定於正氣之盛衰,「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干」,正氣虛則上述因素才起作用。


正氣內虛包括五臟之虛,但本病是因心陽虧虛,心陰受損,以致「心痹者,脈不通」,痰瘀閉阻心絡而成「冠心病」。


心與五臟關係非常密切。


如高血壓心臟病,往往先有肝膽亢盛,再影響到心,而肝的病又多先由腎陽虛衰,水不涵木所致。


此外,與命門亦有關係,症見休克,陽氣衰竭,脈微欲絕,這不僅是心陽衰,命門之火亦衰。


心陽衰可用獨參湯,甚則用參附湯,命門火衰則以四逆加人參為宜。


心與肺的關係,肺為相傅之官,主治節,為心主血脈之助。


脾為生痰之源,所以冠心病痰阻之證與脾的關係最為密切。


根據上述理論,對冠心病的辨證如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4:40:4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心陽虛(兼痰或瘀):心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或黯滯少華,畏寒,肢冷,睡眠不寧,自汗,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質胖嫩,苔白潤,脈虛或緩滑或結代,甚則四肢厥冷,脈微細或脈微欲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4:40:5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心陰虛(兼痰或瘀):心悸,心痛憋氣或夜間較顯著,口乾,耳鳴,眩暈,夜尿多,腰酸腿軟,舌質嫩紅,苔薄白或無苔,脈細數而促,或細澀而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8 05:0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