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鄧氏在對10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臨床調查治療基礎上,提出「痰瘀相關」的學術觀點,認為痰是瘀的初級階段,瘀是痰的進一步發展。
嶺南土卑地薄,氣候潮濕,廣東人身體素質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故冠心病患者以氣虛痰濁型多見;
而且冠心病患者多因恣食膏粱厚味,勞逸不當,憂思傷脾,使正氣虛耗,脾胃運化失司,聚濕成痰,這亦是造成氣虛痰濁型多見之因由。
80年代中期,鄧氏指導研究生陳立典,通過對45例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漿性激素、血脂水平的對比觀察,闡發了氣虛痰濁型冠心病發病機制。
實驗研究表明,血漿雌二醇(E2)、雌二醇/睾酮(E2/T)值的異常增高及血清甘油三酯(TG)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降低是男性冠心病屬氣虛痰濁型辨證的生化基礎,上述生化指標可作為男性冠心病患者屬氣虛痰濁型辨證的客觀依據。
而該型患者血液流變性的改變,是痰病致瘀、痰瘀同屬津液病變的反映。
臨床觀察以益氣除痰主方「溫膽加參湯」治療,氣虛痰濁組症狀有效率95.6%,非氣虛痰濁組症狀有效率80.6%;
氣虛痰濁組心電圖有效率55%,非氣虛痰濁組有效率42.1%。
表明益氣除痰法不僅對氣虛痰濁型冠心病療效顯著,而且對非氣虛痰濁型冠心病也有相當療效,證實前人所說「凝痰聚瘀」、「痰多能瘀脈也」有實踐依據。
因此在臨床用藥中,治痰的同時應考慮佐以化瘀,治瘀的同時也可以考慮佐以除痰,或痰瘀同治,療效優於單純的一種治法。
鄧氏的另一位研究生張英民,對119例確診為冠心病高血壓病患者,按中醫辨證分為四型:痰證43例、痰瘀證28例,瘀血證23例、其他證型25例,以及正常組30例,進行血小板聚集性和血脂水準的測定。
結果痰證、痰瘀證、瘀證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顯高於其他證型和正常組(P>0.01)。
痰證和痰瘀證的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致動脈硬化指數比值(AI)明顯高於正常值和其他證型組(P<0.01),也高於瘀證組(P<0.0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較偏低(P<0.01、P<0.05)。
對其中44例冠心病、高血壓痰證(包括痰瘀證)患者以益氣健脾化痰方藥治療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其致動脈硬化比值(AI)明顯下降(P<0.01);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有所增高(P<0.05)。
上述數值治療前後的變化反映了它們可能是冠心病高血壓痰證的客觀指標,說明中醫痰濁痰瘀之邪與動脈粥樣硬化病理機制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