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一)中醫脾胃學說提要中醫的脾胃學說,是從解剖認識開始,通過2000多年的醫療實踐而不斷豐富起來的。
《內經》認為脾與胃一臟一腑,生理上主受納與運化的功能,所謂「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
《內經》對脾胃功能的論述散見於各篇,現摘要列表如下:脾胃與整體的聯繫主肌肉主四肢開竅於口其榮在唇其志為思統血經絡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與外界的聯繫五行———土(脾為濕土,胃為燥土)四時———旺於四季之末(又主長夏———六月)六淫———濕五味———甘五色———黃五臭———香五聲———歌五畜———牛五穀———稷脾與胃分屬一臟一腑,共營受納與運化的功能。
《內經》論運化的過程,大略如下表:飲食→胃→脾散精於肝→筋濁氣歸心→脈→肺百脈皮毛六腑→留於四臟肺→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五臟陰平陽秘《內經》有些論述,看來較難理解,特別是與外界聯繫的部分,在臟象學說中,的確有其牽強附會的地方,要逐步加以揚棄。
但《內經》把人體看成是一個整體,並建立在臟腑經絡系統中,這個觀點已在醫療實踐中反復證明確實行之有效。
人與自然界的聯繫,從機體內外環境統一的觀點來看,也是合於辯證法的。
至於其中有不盡合理之處,則可以批判地繼承。
根據《內經》關於脾胃的論述,後世醫家認為脾胃為氣血精津化生源泉,是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筋脈皮肉經絡等賴以生長發育、進行正常新陳代謝活動的物質基礎,故有「脾胃為後天之本」的說法。
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以大、小建中湯及黃耆建中湯等建立中氣,執中央以運四旁。
這對金代李東垣的影響很深刻。
鄧氏認為,脾胃學說的代表作首推金代李東垣的《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兩書。
李東垣乃脾胃學說宗師,鄧氏對其學說鑽研不倦,體會尤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