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濤】
名錫才,廣東省開平縣人,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當代著名中醫學家。
1916年農曆10月11日出生於一個中醫家庭。
父親鄧夢覺,近代嶺南溫病名醫,執業於廣州市河南蒙聖上街,畢生以岐黃術濟世。
鄧鐵濤自幼受家庭醫學薰陶,目睹中醫藥能為人們解除疾苦,即有志於繼承父業,走中醫藥學道路。
1932年就讀於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1937年畢業,為該校第九屆畢業生,其後在香港、廣州、武漢等地行醫,1950年返回母校,1956年調廣州中醫學院工作。
40多年來,鄧鐵濤在中醫醫療、教學、科研上相繼取得成就,1962年和197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兩次授予他「廣東省名老中醫」稱號。
他臨床上所診治的病種,涉及內科各個不同系統的多種病症,尤其是對冠心病、高血壓、中風、慢性胃炎、重症肌無力、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紅斑狼瘡、硬皮病,及危重病的搶救等,積累豐富的診療經驗;
而診療經驗的不斷取得,又充實了他學術思想寶庫的內容,先後對五臟相關學說、脾胃學說、痰瘀相關學說、傷寒與溫病之關係、中醫診法與辨證、中醫教育思想、中藥新藥開發、醫史文獻研究、嶺南地域醫學開拓等,提出很有價值的學術論點,對現代中醫理論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鄧鐵濤努力為中醫事業工作,歷任廣東中醫專科學校、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教務主任,廣州中醫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廣州中醫學院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第一屆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史學會委員,廣東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廣州市科委顧問等職。
現仍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中醫理論整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名譽理事,廣東省衛生廳藥品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醫史學會主任委員,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導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等職。
著作及獲獎項目主要有:《學說探討與臨症》,彙集從1955年至1981年間的學術論文54篇凡26萬字,1982年5月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獲廣東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三等獎;
《耕耘集》,13萬字,1988年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出版。
《鄧鐵濤醫話集》,12萬字,1991年11月廣東高教出版社出版;
《鄧鐵濤醫集》,40萬字,1995年12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參加編寫的《新編中醫學概要》、《中醫學新編》,分別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研製成功的中成藥「五靈止痛散」,獲1985年廣州市科技成果四等獎,技術轉讓費5萬元全部貢獻給國家振興中醫基金會。
主編《中醫名言錄》,獲1991年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持「脾虛型重症肌無力臨床研究及實驗研究」,獲199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建國以來我國中醫藥學界不易獲得的獎勵級別。
從1984年至1995年的10餘年間,他雖然年近古稀,卻仍然承擔醫療、教學、科研的重擔,是兩項國家科研課題負責人,是國家教委全國重點學科中醫院校內科的學科帶頭人。
而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日思夜想的中醫藥問題,寫成幾封(篇)很有分量的信件及論文,在我國中醫藥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鄧鐵濤連續撰寫了「中醫學之前途」、「試論中醫學之發展」、「新技術革命與中醫」、「中醫發展的現狀與問題」等醫政論文,提出系列方針大計,反映了全國廣大中醫同仁的願望和呼聲,同時也體現了他為發展我國中醫事業的一片赤誠之心。
鄧鐵濤更是一個出色的中醫教育家,他培育英才,桃李滿天下。
為表彰他對我國中醫教育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1993年9月9日,在我國第九個教師節來臨之時,中共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隆重舉行「廣東省慶祝1993年教師節暨表彰優秀教師大會」。
大會決定:廣州中醫學院內科教授鄧鐵濤榮獲廣東省1993年南粵傑出教師特等獎,獎金5萬元。
鄧鐵濤功成在晚年,他從一名普通的中醫生,一步一個腳印,跨越近代、現代兩個社會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程,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中醫學臨床家、中醫學理論家、中醫科研專家、中醫學教育家。
名醫成長之路值得後人借鑒,他曾寫有一篇題為「萬里云天萬里路」的自傳體文章,文內由衷之言,使我們從中得到鼓舞和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