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如1947年秋,筆者在隨師臨診時,曾遇一農民王某某,將小兒由20余裡外抬來診治。
適值業師外出會診未回,患兒又煩躁不安,難以久候,王某遂要我予以診治。
據述,患兒已起病5日,一直發燒不退,並越來越高,曾在附近求醫治療,未見效果。
見患兒煩擾不甯,面赤唇焦,渴欲求飲,四肢時而抽搐。
診之皮膚有汗,全身灼熱,苔黃燥,舌質紅絳,脈洪數。
據此脈證分析,係陽明氣分熱邪熾盛,熱入心營,肝風已動之候,當屬暑溫、伏暑一類。
由於筆者當時尚未親手處治過這樣嚴重的病例,加之又是小兒,因而顧慮重重,不敢放膽用藥,以致服後未能遏制病勢。
次日晨又急來求師診治,不僅患兒高熱未退,而且轉見神昏之象,四肢抽搐不停。
業師診後,即處以大劑犀羚白虎合止痙散加味一帖,並給安宮牛黃丸一粒,囑立即服用1/3,余則回家隨藥送服。
待王某將患兒送走後,業師始對我說:「如此暑溫重證,猶如救焚,杯水車薪,豈能為功!
服藥後再來複診時,病情得以穩定,並有所輕減,業師仍守原方繼用,隨後諸證得平,但發現患兒頭後枕部已有雞蛋大一塊皮肉為熱所蒸腐。
後經用清熱解毒、養陰益氣之劑,並調治月餘,始告痊癒。
又濕熱疫毒下利,或小兒食滯夾熱下利初起,業師常用通因通用之法,先蕩滌腸中濕熱疫毒積滯,然後調治,療效頗著。
筆者根據方書所載,多主香連丸、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之類,故不以為然。
隨後臨證幾經失敗,始遵師訓,果然病程大為縮短,業師常告訴我說:「讀書不能死於句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關鍵在於辨證,只有謹守病機,果敢用藥,才能取得應有療效。
由此述可見,例一由於筆者當清不敢放手用藥,險些陷於不救。
後述情況又囿於常法,不敢運用通因通用之方,亦屬於當下失下,以致治療失敗。
此後,筆者始悟「用藥如用兵」之義,貴在當機立斷,所以在臨床上只要辨證準確,當清則清,當下則下,千萬不能猶豫不決,失去機宜,但必須在「當」字上下功夫,切忌魯莽行事;
否則,不當而誤用,同樣也會引起嚴重弊端,不可不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