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鄧氏防治高血壓病,並不單純滿足於臨床治療有效。
80年代,他又指導研究生杜少輝,從免疫學的角度探討高血壓病中醫分型的物質基礎。
杜氏根據鄧氏上述治療高血壓病的經驗,擬定含有滋陰、潛陽、補腎等方藥的「鄧氏降壓湯」,對64例高血壓病患者(含對照組30例)進行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
從兩組降壓療效比較,第一周中藥組不及西藥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但此後兩組之間療效則無顯著性差異(P>0.05),體現西藥降壓特點為下降幅度大,降壓速度也較快,而中藥降壓特點為呈逐漸性下降,遠期療效好。
同時症狀療效中藥組明顯優於西藥組。
患者經中醫藥治療後,除臨床症狀得到改善以外,升高的體液免疫指標有所下降,IgG和補體C3治療前後有顯著性差異(P<0.01);
低下的T淋巴細胞轉化率有所增強,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
人體免疫失調的平衡得以糾正,支持了鄧氏關於「高血壓病是內臟陰陽失調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的學術主張。
由於高血壓與冠心病經常聯繫在一起,因此鄧氏又指導研究生張英民,對119例確診為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按中醫辨證分為四型:痰證43例、痰瘀證28例、瘀血證23例、其他證型25例,以及正常組30例,進行血小板聚集性和血脂水準的測定。
結果痰證、痰瘀證、瘀血證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顯高於正常組和其他證型組(P<0.01),而血脂異常與血小板聚集性相互影響,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偏高引起血小板聚集性增強更為明顯。
根據鄧氏經驗擬定的「降壓一號方」,對其中44例高血壓冠心病痰證(包括痰瘀證)患者治療觀察,降壓療效總有效率83.3%,症狀療效總有效率94.4%。
治療後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致動脈硬化指數(AI)比值均明顯下降(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所提高(P<0.05),證實「降壓一號方」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其機理可能與改善血脂水準、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