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禮記正義】

 關閉 [複製鏈接]
86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3:22:2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九


卜人定龜,謂靈射之屬,所當用者。

 

○射音亦,《周禮》作繹,《爾雅》作謝。

 

史定墨,視兆坼也。

 

○坼,敕白反。

 

君定體。

 

視兆所得也。

 

周公曰:「體,王其無害。」

 

[疏]「卜人」至「定體」。

 

○正義曰:此一經論君卜龜所定之異。

 

「定龜」者,按《龜人》云:「天龜曰靈屬,地龜曰繹屬,東龜曰果屬,西龜曰雷屬,南龜曰獵屬,北龜曰若屬。

 

各以其方之色,與其體辨之。」

 

鄭云:「屬言非一也。

 

色,謂天龜玄,地龜黃,東青,西白,南赤,北黑也。

 

龜俯者靈,仰者繹,前弇果,後弇獵,左倪雷,右倪若。」

 

定之者,定其所當用,謂卜祭天用靈,祭地用射,射則繹也,春用果,秋用雷之屬也。

 

○「史定墨」者,凡卜必以墨畫龜,求其吉兆。

 

若卜從墨而兆廣,謂之下從。

 

《周禮•佔人》注云:「墨,兆廣也。」

 

但拆是從墨,而裂其旁岐細出,謂之為亹拆,故《佔人》云:「君占體,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拆。」

 

注云:「體,兆象也。

 

色,兆氣也。

 

墨,兆廣也。

 

拆,兆亹也。」

 

是大坼稱為「兆廣」,小坼稱為「兆亹」也。

 

○「君定體」者,謂五行之兆象,既得兆體,君定其體之吉凶,尊者視大,卑者視小。

 

○注「視兆」至「無害」。

 

○正義曰:此《尚書•金縢》文,以武王有疾,周公代其請命,卜得吉兆,周公為此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3:23:36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九


君羔幦虎犆;

 

幦,覆苓也。

 

犆,讀皆如「直道而行」之「直」。

 

直,謂緣也。

 

此君齋車之飾。

 

○幦音覓,徐苦狄反。

 

犆,依注音直,下同。

 

苓,本又作軨,音零。

 

緣,尹絹反,後文、注皆放此。

 

齊,側皆反,下文、注皆同。

 

大夫齊車鹿幦豹犆,朝車;

 

士齊車鹿幦豹犆。

 

臣之朝車與齊車同飾。

 

[疏]「君羔」至「豹犆」。

 

○正義曰:此一節論君及大夫、士等齊車、朝車所飾之物,尊卑不同。

 

○注「幦覆」至「之飾」。

 

○正義曰:苓即式也。

 

但車式以苓為之,有豎者,有橫者,故《考工記》注云:「轛,式之犆者、衡者也。」

 

此云「幦覆苓」,《詩•大雅》:「鞹鞃淺幭。」

 

《毛傳》云:「幭覆式。」

 

幭,即幦也。

 

又《周禮•巾車》作「冥」,但古字耳,三者同也。

 

知幦是覆笒者,《少儀》云「負良綏申之面拖諸幦」是也。

 

云「犆,讀皆如直道而行之直者,按《論語》云「三代之所直道而行」,故讀如之。

 

云「此君齋車之飾」者,以大夫及士皆云齊車,故知此君齋車之飾。

 

此經或有齊字者,若誤也。

 

若有齊字,鄭不須此注。

 

皇氏云:「君,謂天子、諸侯也。

 

《詩》云『淺幭』,以虎皮為幭,彼據諸侯與玄袞、赤舄連文,則亦齊車之飾。

 

此用羔幦者,當是異代禮,或可《詩傳》據以虎皮飾臂,謂之淺幭也。」

 

○注「臣之」至「同飾」。

 

○正義曰:據此注言之,則君之朝車與齊車異飾也。

 

但無文以言之。

 

君子之居恆當戶,鄉明。

 

○鄉,許亮反。

 

寢恆東首。

 

首生氣也。

 

○首,手又反,注同。

 

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

 

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

 

敬天之怒。

 

○迅音峻,又音信。

 

衣,於既反,下「衣布」同,又如字。

 

日五盥,沐稷而□粱,櫛用樿櫛,髪晞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

 

晞,乾也。

 

沐□必進禨作樂,盈氣也。

 

更言「進羞」,明為羞籩豆之實。

 

○盥音管。

 

□音悔。

 

櫛,則乙反。

 

樿,章善反。

 

禨,其既反。

 

浴用二巾,上絺下綌。

 

刷去垢也。

 

○絺,丑疑反。

 

綌,去逆反。

 

刷,色劣反。

 

垢,古口反。

 

出杅,履蒯席,連用湯,杅,浴器也。

 

蒯席,便於洗足也。

 

連,猶釋也。

 

○杅音雩。

 

蒯,苦怪反。

 

連,力旦反,猶也,注同。

 

,所戢反。

 

便,婢面反。

 

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屨,進飲。

 

進飲,亦盈氣也。

 

○屨,九具反,本又作履。

 

將適公所,宿齊戒,居外寢,沐浴。

 

史進象笏,書思對命。

 

嗯,所思念,將以告君者也。

 

對,所以對君者也。

 

命,所受君命者也。

 

書之於笏,為失忘也。

 

既服,習容、觀玉聲,玉珮。

 

乃出。

 

揖私朝,煇如也,登車則有光矣。

 

私朝,自大夫家之朝也。

 

揖其臣乃行。

 

○煇音暉。

 

[疏]「君子」至「光矣」。

 

○正義曰:此一節明卿大夫以下所居處及盥浴,並將朝君之義。

 

○「日五盥」者,盥,洗手也。

 

○「沐稷而□粱」者,沐,沐髪也。

 

□,洗面也。

 

取稷粱之潘汁,用將洗面沐髪,並須滑故也。

 

然此大夫禮耳,又人君沐□皆粱也。

 

○「櫛用樿櫛」者,樿,白理木也。

 

櫛,梳也。

 

沐髪為除垢膩,故用白理木以為梳。

 

○「髪晞用象櫛」者,晞,乾燥也。

 

沐已,燥則髪,故用象牙滑櫛以通之也。

 

○「進禨進羞」者,禨,謂酒也。

 

故《少儀》注云「沐而飲酒曰禨」,是沐畢必進禨酒,又進羞。

 

羞,謂羞籩羞豆之實。

 

知非庶羞者,庶羞為食而設。

 

今「進禨」則飲酒之進,為飲設羞,故知是羞籩羞豆。

 

是以《籩人》「羞籩」之下,注引《少牢》「主人酬屍,宰夫羞房中之羞」,是酬屍之後,而有羞籩羞豆也。

 

故知非庶羞,是進羞也。

 

○「工乃升歌」者,又進羞之後,樂工乃升堂以琴瑟而歌。

 

所以「進禨進羞」乃歌者,以其新沐體虛,補益氣也。

 

皇氏云:「進禨,謂飧。」

 

與《少儀》注違,非其義也。

 

○「出杅」者,杅,浴之盆也。

 

浴時入盆中浴,浴竟而出盆也。

 

○「履蒯席」者,履,踐也。

 

蒯菲草蓆,出杅而腳踐履草蓆上,颳去垢也。

 

○「連用湯」者,連,猶釋也。

 

言釋去足垢而用湯闌也。

 

○「史進象笏」者,史謂大夫亦有史官也。

 

熊氏云:「按下大夫不得有象笏,有『象』字者,誤也。」

 

熊氏又解與明山賓同,云「有地大夫,故用象」。

 

皇氏載諸所解,皆不同,以此為勝,故存之耳。

 

○「書思對命」者,嗯,謂意所思念,將以告君;

 

對,謂君有所問,以事對君;

 

命,謂所受君命將以奉行,以笏書此三事,故云「書思對命」也。

 

○「既服,習容、觀玉聲」者,既服,著朝服已竟也。

 

服竟而私習儀容,又觀容聽已珮鳴,使玉聲與行步相中適。

 

玉,珮玉也。

 

○「乃出」者,習儀竟而出也。

 

○「揖私朝,煇如也」者,私朝,大夫自家之朝也。

 

煇,光儀也。

 

大夫行出至已之私朝,揖其屬臣煇如也。

 

○「登車則有光矣」者,揖竟,出登所乘之車,有光煇也,而往適君朝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3:24:51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九


天子搢珽,方正於天下也。

 

此亦笏也。

 

謂之珽,珽之言珽然無所屈也。

 

或謂之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

 

終葵首者,於杼上又廣其首,方如椎頭,是謂無所屈,後則恆直。

 

《相玉書》曰:「珽玉六寸,明自炤。」

 

○長,直亮反,後放此。

 

杼,直呂反。

 

葵如字。

 

終葵,椎也。

 

椎,直追反,下同。

 

相,息亮反。

 

珽,他頂反,本又作珵,音呈。

 

炤音照。

 

諸侯荼,前詘後直,讓於天子也。

 

荼,讀為「舒遲」之「舒」。

 

舒懦者,所畏在前也。

 

詘,謂圜殺其首,不為椎頭。

 

諸侯唯天子詘焉,是以謂笏為荼。

 

○荼音舒。

 

詘,丘勿反。

 

後如字,徐胡豆反。

 

懦,乃亂反,又奴臥反,怯懦也,又作懦,人於反,弱也,皇云:「學士。」

 

圜音員。

 

殺,色界反,徐所例反,篇內皆同。

 

大夫前詘後詘,無所不讓也。

 

大夫,奉君命出入者也,上有天子,下有已君,又殺其下而圜。

 

[疏]「天子」至「讓也」。

 

○正義曰:此一節論天子以下笏制不同之事。

 

○「方正於天下也」者,言珽然無所詘,示已之端平正直,而佈於天下。

 

○「諸侯荼,前詘後直」者,前詘,謂圜殺其首。

 

後直,下角正方。

 

○「讓於天子也」者,降讓於天子,故「前詘」也。

 

「大夫前詘後詘,無所不讓也」者,大夫上有天子,下有已君,上下皆須謙退,故云「無所不讓」也。

 

○注「此亦」至「自炤」。

 

○正義曰:以下文云「笏,天子以球玉」,故知此珽亦笏也。

 

云「或謂之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者,「或」者,《玉人》文也。

 

《玉人》註:「大圭,或謂之珽。」

 

「或」者,「或」此文也。

 

云「終葵首者,於杼上又廣其首,方如椎頭」者,終葵首,謂椎頭也。

 

故許慎《說文》云:「椎,擊也。」

 

齊人謂之「終葵首」,言所杼之上,又廣其首,廣於珽身,頭方如椎,故云「終葵首」。

 

引「《相玉著》:珽玉六寸,明自炤」者,證珽是玉也。

 

餘物皆光炤於外,此珽玉光自炤於內,內含明也。

 

○注「荼讀」至「為荼」。

 

○正義曰:「舒懦者,所畏在前也」者,按《說文》:「懦,柔也。」

 

所畏在前,多舒緩,故云「舒懦者,所畏在前也」。

 

○注「又殺」至「而圜」。

 

○正義曰:知「又殺其下」者,以經云前後詘,故知「又殺其下」,故下注云「大夫士文杼其下首,廣二寸半」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3:26:03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九


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

 

引,卻也。

 

黨,鄉之細者。

 

退謂旁側也。

 

辟君之親黨也。

 

○黨,鄉之細也。

 

退,謂旁側也。

 

一本或作「黨,鄉之細者,謂旁側也。

 

避君之親黨」。

 

登席不由前,為躐席。

 

升必由下也。

 

○為,於偽反,未又如字。

 

躐,力輒反。

 

徒坐不盡席尺。

 

示無所求於前,不忘謙也。

 

讀書,食,則齊。

 

豆去席尺。

 

讀書,聲當聞尊者。

 

食,為污席也。

 

○為,於偽反,下「為大有」同。

 

汙,污穢之污,烏臥反。

 

○若賜之食,而君客之,則命之祭然後祭,雖見賓客,猶不敢備禮也。

 

侍食則正不祭。

 

先飯,辯嘗羞,飲而俟。

 

俟君食而後食也。

 

君將食,臣先嘗之,忠孝也。

 

○飯,扶晚反。

 

下至「三飯」文注皆同。

 

辯嘗音遍。

 

若有嘗羞者,則俟君之食,然後食,飯飲而俟。

 

不祭,侍食不敢備禮也。

 

不嘗羞,膳宰存也。

 

飯、飲,利將食也。

 

君命之羞,羞近者。

 

辟貪味也。

 

○辟音避。

 

命之品嚐之,然後唯所欲。

 

必先遍嘗之。

 

○遍音遍,本又作備。

 

凡嘗遠食,必順近食。

 

從近始也。

 

君未覆手,不敢飧。

 

覆手,以循咡,已食也。

 

飧,勸食也。

 

○覆,芳服反,注同。

 

飧音孫,注及下同。

 

咡,耳侍反。

 

君既食,又飯飧。

 

不敢先君飽。

 

○先,息薦反,下同。

 

飯飧者,三飯也。

 

臣勸君食,如是可也。

 

君既徹,執飯與醬,乃出授從者。

 

食於尊者之前,當親徹也。

 

○從,才用反。

 

[疏]「侍坐」至「從者」。

 

○正義曰:自此以下至「士側尊用禁」,此一節廣論臣之侍坐於君之儀,並顯君賜食、賜酒肉飲之節,兼明與凡人飲食之禮。

 

○「侍坐則必退席」者,若側旁有別席,則退就側席。

 

○「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者,不退,謂旁無別席可退,或雖有別席,君不命之使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

 

黨,是鄉之細者,而屬於鄉,居在鄉之旁側。

 

今借之為喻,言臣侍君坐,若不退席,則引而卻去君之旁側也。

 

黨,謂君之親黨,則君命令與君之親黨同席,則卑讓卻引而去離君之親黨,在君之親黨之下而坐,故注云:「辟君之親黨也。」

 

「登席不由前,為躐席」者,庾云:「失節而踐為躐席。」

 

應從於下升。

 

若由前升,是躐席也。

 

按《鄉飲酒禮》,賓席於戶西,以西頭為下。

 

主人席於阼階,介席於西階,皆北頭為下。

 

賓升席自西方。

 

注云:「升由下也。」

 

又《鄉飲酒記》云:「主人介,凡升席自北方,降自南方。」

 

注云:「席南上,升由下,降由上,由便。」

 

則主人升席自北方,降席自南方。

 

按《鄉飲酒禮》,主人受獻,自席前適阼階。

 

是主人降席自北方者,以其受獻正禮,須席未啐酒,因從北方降也。

 

故注云:「啐酒席末,因從北方降,由便也。」

 

若其尋常無事,則升由下而降由上。

 

若賓則升降皆由下也。

 

○「徒坐不盡席尺」者,徒,空也。

 

空坐,謂非飲食及講問時也。

 

不盡席之前畔,有餘一尺,示無所求於前,不忘謙也。

 

○「讀書,食,則齊」者,讀書,聲則當聞尊者。

 

食為其汙席,坐則近前與席畔齊。

 

○「豆去席尺」者,解食所以近前之意。

 

以設豆去席一尺,不得不前坐就豆。

 

或云「讀書聲當聞尊鍘邊,故人頭臨前一尺。

 

食為污席,人頭臨豆與豆齊,故云「齊豆」。

 

其豆徑一尺,與去席尺亦一也。

 

○「若賜」至「從者」。

 

○正義曰:此一節論人君賜食之禮。

 

○「而君客之,則命之祭然後祭」者,此廣明侍坐法也。

 

祭,祭先也。

 

禮:敵者共食則先祭;

 

若降等之客,則後祭;

 

若臣侍君而賜之食,則不祭,若賜食而君以客禮待之,則得祭。

 

雖得祭,又先須君命之祭,後乃敢祭也。

 

○「先飯,辯嘗羞」者,飯,食也。

 

謂君未食而臣先食,遍嘗羞膳也。

 

所以爾者,示猶行臣禮,為先嘗食之義也。

 

○「飲而俟」者,禮:食未飧,必前啜飲,以利滑喉中,不令澀噎。

 

君既未飧,故臣亦不敢飧而先嘗羞。

 

嘗羞畢而歠飲以俟,君飧臣乃敢飧。

 

○「若有嘗羞」者,此謂臣侍食得賜食,而非君所客者也。

 

既不得為客,故不得祭,亦不得嘗羞。

 

則君使膳宰自嘗羞,故云「有嘗羞」者也。

 

○「則俟君之食然後食」者,既不祭、不嘗,則俟君食後,已乃食也。

 

○「飯飲而俟」者,飯飲者,飲之也。

 

雖不嘗羞,亦先飲,飲則利喉以俟君也。

 

○「君命之羞,羞近」者,猶是君所不客者也。

 

雖君已食,己乃後食,而猶未敢食羞,故又須君命。

 

雖得君命,又猶未自專嘗,先食近其前者一種而止也。

 

所以然者,若越次前食遠者,則為貪好味也。

 

○「命之品嚐之,然後唯所欲」者,品,猶遍也。

 

既未敢越次多食,故君又命遍嘗而已。

 

乃遍嘗之後,則隨已所欲,不復次第也。

 

○「凡嘗遠食,必順近食」者,客與不客,悉皆如此,故云「凡」也。

 

意在嘗遠者,且從近始,辟貪味也。

 

○「君未覆手,不敢飧」者,侍食者悉然也。

 

覆手者,謂食飽必覆手以循口邊,恐有殽粒污著之也。

 

飧,謂用飲澆飯於器中也。

 

禮:食竟更作三飧,以勸助令飽,實使不虛也。

 

「君既食又飯飧」者,既,猶畢竟也。

 

飯,飧也。

 

君食畢竟而又飧,則臣乃敢飧,明不先君而飽也。

 

○「飯飧者,三飯也」者,三飯,並謂飧也,謂三度飧也。

 

○「君既徹」者,既,已也。

 

謂君食竟已徹饌也。

 

○「執飯與醬,乃出授從者」,謂君饌已徹,則臣乃自徹己饌,以授從者。

 

飯醬是食之主,故自執之。

 

此食合己之所得,故授從者。

 

○注「食於」至「徹也」。

 

○正義曰:此經食不客,故君既徹之後,執飯與醬,乃出授從者。

 

若君與己禮食,則但親徹之,不敢授己之從者也。

 

故《公食大夫禮》:「賓北面坐取梁與醬以降,西面坐奠於階西。」

 

注云:「不以出者,非所當得是也。」

 

若非君臣,但降等者,則徹以授主人相者。

 

故《曲禮》云「客若降等」,又云「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注云「謙也」。

 

相者,主人讚饌者。

 

以非己所得,故授主人之相。

 

若賓主敵者,則徹於西序端,故《公食大夫禮》云「大夫自相食,徹於西序端」,注云「亦親徹」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3:27:35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九


凡侑食,不盡食。

 

食於人不飽。

 

謙也。

 

○侑音又。

 

唯水漿不祭,若祭,為己卑。

 

水漿,非盛饌也。

 

己,猶大也。

 

祭之為或有所畏迫,臣於君則祭之。

 

○偞,虛涉反,厭也。

 

大音泰,下同,下「瓦大」亦同。

 

[疏]「凡侑」至「卑」。

 

○正義曰:此一節以上文明侍君之食,因明凡人相敵為食之禮。

 

○「凡侑食,不盡食」者,此明勸食於尊者之法。

 

○「食於人不飽」者,此通包食於尊者,及禮敵之人,所以不盡食不飽者,謙退不敢自足。

 

○「唯水漿不祭」者,言食於禮敵之人,所設水漿不以祭先。

 

○「若祭,為己卑」者,己,大也。

 

厭也。

 

此解不祭水漿之意。

 

若祭水漿,為大厭降卑微,有所畏迫也。

 

○注「臣於君則祭之」。

 

○正義曰:所以知者,按《公食大夫禮》,宰夫執觶漿以進,賓受,坐祭,遂飲。

 

故知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3:28:47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九


君若賜之爵,則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

 

飲,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後授虛爵。

 

不敢先君盡爵。

 

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

 

灑如,肅敬貌。

 

灑,或為「察」。

 

○灑,先典反,又西禮反,王肅作「察」,云「明貌也」。

 

二爵而言言斯,言言,和敬貌。

 

斯,猶耳也。

 

○言言,魚斤反,注同。

 

禮已三爵而油油,油油,說敬貌。

 

○油油,音由,本亦作由。

 

王肅本亦作「二爵而言」,注云:「飲二爵,可以語也。」

 

又云「言斯禮」,注云:「語必以禮也。」

 

「三爵而油」,注云:「說敬貌。」

 

無「己」及下「油」字也。

 

說音悅。

 

以退。

 

禮,飲過三爵則敬殺,可以去矣。

 

退則坐取屨,隱辟而後屨,坐左納右,坐右納左。

 

隱辟,俛逡巡而退著屨也。

 

○辟,匹亦反,徐房亦反,注同。

 

而後屨,一本作而後屨。

 

俛音免。

 

逡,七巡反。

 

巡音巡。

 

著屨,丁略反。

 

○凡尊必上玄酒。

 

不忘古也。

 

唯君面尊。

 

面,猶鄉也。

 

《燕禮》曰:「司宮尊於東楹之西,兩方壺,左玄酒,南上。

 

公尊瓦大兩,有冪,在尊南,南上。」

 

○鄉,諱亮反。

 

唯饗野人皆酒。

 

蠟飲,故不備禮。

 

○蠟,鋤駕反。

 

大夫側尊,用棜;

 

士側尊,用禁。

 

棜,斯禁也。

 

無足,有似於棜,是以言棜。

 

○棜,於據反,注同。

 

斯如字,又音賜。

 

[疏]「君若」至「用禁」。

 

○正義曰:此一節論臣於君前受賜爵之禮。

 

○「飲,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後授虛爵」者,俟君飲盡,己乃授虛爵與相者也。

 

必在君前先飲者,亦示其賤者先即事。

 

○「後授虛爵」者,亦不敢先君盡爵,然此謂朝夕侍者始得爵也。

 

若其大禮,則君先飲而臣後飲,故《曲禮》云「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燕禮》「公卒爵而後飲」是也。

 

此經云再拜稽首,受於尊所,《曲禮》云「拜受於尊所」;

 

此經先再拜稽首而後受,《燕禮》「興受爵,降下奠爵,再拜稽首」,則先受而後再拜。

 

與此不同者,熊氏云:「文雖不同,互以相備,皆先受而後再拜。」

 

今刪定。

 

以為《燕禮》據大飲法,故先受爵而後奠爵再拜。

 

此經據朝夕侍君而得賜爵,故再拜而後受。

 

必知此經非饗燕大飲者,以此下云「受一爵」以至「三爵」而退,明非大饗之飲也。

 

若《燕禮》,非惟三爵而已。

 

○「受一爵而色灑如也」者,言初受一爵,而顏色肅敬灑如也。

 

如者,如此義,謂如似洒然。

 

故《論語》云「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及「踧如也」,皆謂容色如此。

 

○「二爵而言言斯」者,此事上恆敬,既受二爵,顏色稍和,故言言斯。

 

斯,耳也。

 

耳是助句之辭,皇氏云「讀言為誾」,義亦通也。

 

○「禮已三爵而油油」者,言侍君小燕之禮,唯已止三爵,顏色和說,而油油說敬。

 

故《春秋左氏傳》云:「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

 

○「退則坐取屨,隱辟而後屨」者,坐,跪也。

 

初跪說屨堂下為敬,故退而跪取屨,起而逡巡,隱辟而著之。

 

○「坐左納右」者,納,猶著也。

 

若坐左膝,則著右足之屨,若坐右膝,則著左足之屨。

 

○「唯君面尊」者,面,鄉也。

 

謂人君燕臣子,專其恩惠,故尊鼻鄉君,故引《燕禮》燕臣子之禮以解之。

 

若兩君相見,則尊鼻於兩楹間,在賓主之間夾之,不得面鄉尊也。

 

○「唯饗野人皆酒」者,饗野人,謂蠟祭時也。

 

野人賤,不得比士,又無德,又可飽食,則宜貪味,故唯酒而無水也。

 

○「大夫側尊,用棜;

 

士側尊,用禁」者,側,謂旁側,在賓主雨楹間,旁側夾之,又東西橫行,異於君也。

 

若側尊近於君南比列之,則《燕禮》所云者是也。

 

大夫、士側尊者,《鄉飲酒》義,云尊於房戶之間,賓主共之也。

 

據大夫、士旁著一尊,亦曰側尊,故《士冠禮》云:「側尊一甒,醴在服北。」

 

注云:「無偶曰側。」

 

與此側別。

 

○注「棜斯」至「言棜」。

 

○正義曰:按《鄉飲酒禮》,設兩壺於房戶間,有斯禁。

 

彼是大夫禮,此云大夫用棜,故知棜是斯禁也。

 

按《特牲禮》注云:「棜,今木輿,上有四周,下無足。」

 

今斯禁亦無足,故云「有似於棜,是以言棜」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3:30:26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九


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冠而敝之可也。

 

本大古耳,非時王之法服也。

 

○冠,古亂反,下「冠而」,注「始冠」同,敝音弊,本亦作弊。

 

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

 

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

 

皆始冠之冠也。

 

玄冠,委貌也。

 

諸侯緇布冠有緌,尊者飾也。

 

繢,或作繪。

 

緌,或作蕤。

 

○繢,戶內反,注「繪」同。

 

緌,本又作「蕤」,耳隹反,注及下皆同。

 

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

 

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

 

言齊時所服也。

 

四命以上,齊、祭異冠。

 

○齊,側皆反,下同。

 

綦音其,徐其記反,雜色也。

 

上,時掌反,下「而上」同,後皆放此。

 

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

 

謂父有喪服,子為之不純吉也。

 

武,冠卷也。

 

古者冠、卷殊。

 

○縞,古老反,又古報反,下同。

 

為,於偽反。

 

卷,起權反,下同。

 

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

 

紕,緣邊也。

 

紕,讀如「埤益」之「埤」。

 

既祥之冠也,已祥祭而服之也。

 

《間傳》曰:「大祥,素縞麻衣。」

 

○紕音埤,又婢支反。

 

間,古閒反。

 

傳,直專反。

 

[疏]「始冠」至「冠也」。

 

○正義曰:自此至「魯桓公始也」,此一節廣論上下及吉凶冠之所用,唯五十不散送,及親沒不髦,記者雜錄,廁在其間。

 

○「始冠緇布冠」者,言初加冠,大夫、士皆三加,諸侯則四加,其初加者是緇布冠。

 

○「自諸侯下達」者,自,從也。

 

從諸侯下達於士,始冠緇布冠。

 

○「冠而敝之可也」者,言緇布冠重古,始冠,暫冠之耳,非時王之服,不復恆著,冠而敝去之可也。

 

○注「皆始」至「作蕤」。

 

○正義曰:知「始冠之冠」者,以文承上「始冠」之下,故知「玄冠朱組纓」是「天子始冠也」。

 

云「諸侯緇布冠有緌,尊者飾也」者,按《郊特牲》及《士冠記》皆云「其緌也,吾未之聞」,謂大夫、士也。

 

此云「繢緌,諸侯之冠」,故云「緇布冠有緌,尊者飾也」。

 

上云「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則「諸侯緇布冠」可知。

 

更云「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者,為「緌」起文也。

 

諸侯唯繢緌為異,其頍項青組纓等皆與士同。

 

○注「言齊」至「異冠」。

 

○正義曰:言齊者,兼祭祀之時,故《曲禮》云「立如齊」,謂祭祀時。

 

恐此齊亦兼祭祀,故言「齊時所服」。

 

其祭,諸侯則玄冕也。

 

云「四命以上,齊、祭異冠」者,以諸侯玄冕祭,玄冠齊,孤則爵弁祭,亦玄冠齊,是齊、祭異冠也。

 

必知孤亦玄冠齊者,以諸侯尚玄冠齊,明孤亦玄冠齊也。

 

其三命以下大夫則朝服以祭,士則玄端以祭,皆玄冠也。

 

此云「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是齊、祭同冠也。

 

其天子之士與諸侯上大夫同,故《深衣目錄》云:「士祭以朝服,謂天子之士也。

 

祭用朝服,與諸侯大夫同。」

 

然則天子大夫與諸侯孤同,亦爵弁祭、玄冠齊。

 

此是熊氏之說也。

 

皇氏以為,天子大夫與諸侯大夫同。

 

但朝服以祭,便與鄭注四命以上齊、祭異冠於文為妨,皇氏之說非也。

 

其天子之祭,玄冕祭,則玄冠齊;

 

絺冕祭,則玄冕齊;

 

以次差之可知也。

 

此亦熊氏說。

 

此云四命「齊、祭異冠」者,謂自祭也。

 

若助祭於君,則齊、祭同冠,故《鄭志》答趙商問云:「以《雜記》云,大夫冕而祭於公,弁而祭於己;

 

士弁而祭於公,冠而祭於己。

 

是為三命以下齊、祭異冠,何但四命以上也?

 

觀注,似若但施於己祭,不可通之也。」

 

鄭答云:「齊、祭謂齊時一冠,祭時亦一冠,四命乃然,大夫冕、士弁而祭於君,齊時服之,祭時服之,何以亦異?」

 

如鄭此言,是助祭、齊祭同冠,故云「何以亦異」。

 

若然,士之助祭齊服,應服爵弁。

 

而鄭注《旅賁氏》云「王齊服服袞冕」,則士之齊服,服玄端不服爵弁者,熊氏云:「若士助王祭祀,服爵弁,若助王受朝覲,齊服則服玄端。」

 

義或然也。

 

○注「謂父」至「卷殊」。

 

○正義曰:姓,生也。

 

孫是子之所生,故云「子姓」。

 

云「不純吉也」者,武用玄,玄是吉,冠用縞,縞是凶。

 

吉而雜凶,故云「不純吉」也。

 

卷用玄而冠用縞,冠、卷異色,故云「吉者冠、卷殊」。

 

如鄭此言,則漢時冠、卷共材。

 

○注「紕緣」至「麻衣」。

 

○正義曰:「紕,緣邊」者,謂緣冠兩邊及冠卷之下畔,其冠與捲身皆用縞,但以素緣耳。

 

縞是生絹而近吉,當祥祭之時,身著朝服,首著縞冠,以其漸吉故也。

 

不言以素為紕,故《喪服小記》云:「除成喪者,朝服縞冠。」

 

注云:「縞冠,未純吉祭服也。」

 

《雜記》曰:「祥,主人之除也。

 

於夕為期朝服。」

 

鄭云:「祭猶縞冠,未純吉。」

 

《雜記》又云:「既祥,雖不當縞者必縞。」

 

鄭云:「縞,祥祭之服。」

 

據此兩經二注,皆云祥祭縞冠。

 

若既祥之後,微申孝子哀情,故加以素紕,以素重於縞也。

 

故此文云:「既祥之冠。」

 

《間傳》曰:「大祥素縞麻衣。」

 

檢勘經、注,分明如此,而皇氏以為縞重素輕,祥祭之時,以素為冠,以縞為紕,紕得冠名,故云「縞冠」;

 

祥祭之後,以縞為冠,以素為紕,亦紕得冠名,而云「素冠」。

 

文無所出,不知有何憑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3:34:37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九


垂緌五寸,惰游之士也。

 

惰游,罷民也。

 

亦縞冠素紕,凶服之象也。

 

垂長緌,明非既祥。

 

○惰,徒臥反。

 

罷音皮。

 

玄冠縞武,不齒之服也。

 

所放不帥教者。

 

居冠屬武,謂燕居冠也。

 

著冠於武,少威儀。

 

○屬,章欲反。

 

著,皇直略反,徐丁略反。

 

自天子下達,有事然後緌。

 

燕無事者去飾。

 

○去,丘呂反,下同。

 

五十不散送。

 

送喪不散麻,始衰不備禮。

 

○散,悉但反,注同。

 

衰,所追反。

 

親沒不髦,去為子之飾。

 

○不髦音毛。

 

大帛不緌。

 

帛,當為「白」,聲之誤也。

 

大帛,謂白布冠也。

 

不緌,凶服去飾。

 

玄冠紫緌,自魯桓公始也。

 

蓋僣宋王者之後服也。

 

緌當用繢。

 

○僣,子念反,後同。

 

[疏]「垂緌」至「士也」。

 

○正義曰:此亦用「既祥冠」而加「垂緌五寸」也。

 

○注「惰游」至「既祥」。

 

○正義曰:鄭知「惰游,罷民」者,與下「不齒」相連,故知是《周禮》坐嘉石之罷民。

 

知「亦縞冠素紕」者,以文承上「縞冠素紕」之下,但「垂緌」為異。

 

○注「謂燕居冠也」。

 

○正義曰:燕居之冠,屬武於冠冠,武相連屬,燕居率略少威儀故也。

 

又不加緌,若非燕居,則冠與武別,臨著乃合之,有儀飾故也。

 

○注「送喪」至「備禮」。

 

○正義曰:始死三日之前,要絰散垂,三日之後乃絞之。

 

至葬,啟殯己後,亦散垂。

 

既葬乃絞。

 

五十既衰,不能備禮,故不散垂。

 

及親沒不髦,不關冠之義,紀者雜廁其間。

 

○注「帛當」至「去飾」。

 

○正義曰:知「帛,當為白」者,以《雜記》云,大白冠、緇布冠,皆不緌。

 

彼「大白」與「緇布」連文,故知此「大帛」謂白布冠也。

 

《左傳》閔二年,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白繒冠也。

 

與「大布」相對,與此異也。

 

○注「蓋僣宋王者之後」。

 

○正義曰:知疑「僣宋」者,以祭周公用白牡,乘大路,是魯用殷禮,故疑魯桓公用紫緌,「僣宋王者之後」。

 

云「緌當用繢」者,以上文云「緇布冠繢緌,緒侯之冠」,故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3:38:46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九


朝玄端,夕深衣。

 

深衣三袪,謂大夫、士也。

 

三袪者,謂要中之數也。

 

袪尺二寸;

 

圍之為二尺四寸;

 

三之,七尺二寸。

 

○朝,直遙反。

 

深衣三袪,起魚反,本或無「衣」字。

 

要,一遙反。

 

下文、注同。

 

縫齊,倍要,縫,紩也。

 

紩下齊倍要中。

 

齊,丈四尺四寸。

 

縫,或為逢,或為豐。

 

○縫音逢。

 

齊音咨,本又作齊,注同。

 

紩,直已反,徐治栗反。

 

衽當旁,衽,謂裳幅所交裂也。

 

凡衽者,或殺而下,或殺而上,是以小要取名焉。

 

衽屬衣則垂而放之,屬裳則縫之,以合前後,上下相變。

 

○衽,而審反,又而鴆反。

 

屬音燭,下同。

 

袂可以回肘。

 

二尺二寸之節。

 

○袂,面世反。

 

肘,竹丑反。

 

長、中,繼揜尺。

 

其為長衣、中衣,則繼袂揜一尺,若今褎矣。

 

深衣則緣而已。

 

○褎音袖,下文同。

 

袷二寸,曲領也。

 

○袷音劫。

 

○袪尺二寸,袂口也。

 

緣廣寸半。

 

飾邊也。

 

○廣,徐公曠反,後放此。

 

以帛裹布,非禮也。

 

中外宜相稱也。

 

冕服,絲衣也。

 

中衣用素。

 

皮弁服、朝服、玄端,麻衣也,中衣用布。

 

○裹音裡。

 

稱,尺證反。

 

士不衣織。

 

織,染絲織之。

 

士衣染繒也。

 

○衣,於既反,注及下注同。

 

織音志,注「織染」同。

 

繒,以綾反。

 

無君者不貳采。

 

大夫去位,宜服玄端玄裳。

 

○去如字。

 

衣正色,裳間色。

 

謂冕服,玄上纁下。

 

○間,間廁之間。

 

非列采不入公門。

 

列采,正服。

 

振絺、綌不入公門,表裘不入公門。

 

振,讀為袗。

 

袗,襌也。

 

表裘,外衣也。

 

二者形且褻,皆當表之乃出。

 

○振,依注為袗,之忍反。

 

襌音丹,下文,注同。

 

[疏]「朝玄」至「公門」。

 

○正義曰:自此以下至「弗敢充也」一節,廣論衣服及裘裼襲之事。

 

○「朝玄端,夕深衣」者,謂大夫、士早朝在私朝,服玄端,夕服深衣,在私朝及家也。

 

○「深衣三袪」者,袪謂袂末,言深衣之廣,三倍於袂末。

 

○「縫齊,倍要」者,齊,謂裳之下畔。

 

要,謂裳之上畔。

 

言縫下畔之廣,倍於要中之廣,謂齊廣一丈四尺四寸,要廣七尺二寸。

 

○「衽當旁」者,衽,謂裳之交接之處,當身之畔。

 

○「袂可以回肘」者,袂上下之廣二尺二寸,肘長尺二寸,故可以回肘也。

 

○「長、中,繼揜尺」者,謂長衣、中衣,繼袂之末,揜餘一尺。

 

○「袷二寸」者,袷,謂深衣曲領,廣二寸。

 

○「袪尺二寸」者,袪,謂深衣袂口,謂口之外畔上下尺二寸也。

 

故注云「衽,袂口也」。

 

○「緣廣寸半」者,謂深衣邊以緣飾之廣,寸半也。

 

○注「謂大」至「二寸」。

 

○正義曰:上文云君朝服,日出而視朝;

 

夕深衣,祭牢肉。

 

此云「朝玄端」,與君不同,故知是「大夫、士」也。

 

以視私朝,故服「玄端」。

 

若朝君之時,則朝服也。

 

朝服,其衣與玄端無異,但其裳以素耳。

 

若大夫莫夕蓋亦朝服,其士則用玄端。

 

故《士冠禮》注云「玄端,士莫夕於朝之服」是也。

 

其私朝及在家,大夫、士夕皆深衣也。

 

皇氏以為,此玄端是朝君之服。

 

若然,朝禮君臣同服,上文「君朝服,夕深衣」,此文與君無異,鄭何得注云「大夫、士也」?

 

恐皇氏之說非也。

 

云「三之七尺二寸」者,按《深衣》云「幅十有二」以計之,幅廣二尺二寸,一幅破為二,四邊各去一寸,餘有一尺八寸,每幅交解之,闊頭廣尺二寸,狹頭廣六寸,比寬頭向下,狹頭向上,要中十二幅,廣各六寸,故為七尺二寸。

 

下齊十二幅,各廣尺二寸,故為一丈四尺四寸。

 

○注「衽謂」至「相變」。

 

○正義曰:「衽,謂裳幅所交裂也」者,裳幅下廣尺二寸,上闊六寸,狹頭向上,交裂一幅而為之。

 

云「凡衽者,或殺而下,或殺而上」者,皇氏云:「言『凡衽』,非一之辭,非獨深衣也。

 

『或殺而下』,謂喪服之衽,廣頭在上,狹頭在下。

 

『或殺而上』,謂深衣之衽,寬頭在下,狹頭在上。」

 

云「是以小要取名焉」者,謂深衣與喪服,相對為小要,兩旁皆有此衽。

 

熊氏大意與皇氏同,「或殺而下」,謂「朝祭之服」耳。

 

云「衽屬衣,則垂而放之」者,謂喪服及熊氏朝祭之衽。

 

云「屬裳則縫之,以合前後」者,謂深衣之衽。

 

云「上下相變」者,上體是陽,陽體舒散,故垂而下。

 

下體是陰,陰主收斂,故縫而合之。

 

今刪定,深衣之上獨得衽名,不應假他餘服相對為衽。

 

何以知之?

 

深衣衣下屬幅而下,裳上屬幅而上,相對為衽。

 

鄭注《深衣》「鉤邊,今之曲裾」,則宜兩邊而用也。

 

但此等無文言之,且從先儒之義。

 

○注「其為」至「而已」。

 

○正義曰:「繼袂揜一尺」者,幅廣二尺二寸,以半幅繼續袂口,揜餘一尺。

 

云「深衣則緣而已」者,若長衣揜必用素,而中衣揜或布或素,隨其衣而然。

 

長、中制同而名異者,所施異故也。

 

裡中著之,則曰「中衣」,若露著之,則曰「長衣」。

 

故鄭注《深衣目錄》:「素紕曰長衣,有表謂之中衣。」

 

○「以帛裡布,非禮也」,若朝服用布,則中衣不得用帛也。

 

「皮弁服、朝服、玄端服,麻衣也,中衣用布」,三衣用麻,麻即十五升布,故中衣並用布也。

 

然云「朝服」,又云「玄端」者,朝服指玄衣素裳,而玄端裳色多種,或朱裳玄黃雜裳之屬,廣言之也。

 

而小祥衰裡孰帛中衣者,吉凶異故也。

 

○「士不衣織」。

 

○織者,前染絲後織者。

 

此服功多色重,故士賤不得衣之也。

 

大夫以上衣織,染絲織之也。

 

士衣染繒。

 

《詩》庶人得「衣錦」者,禮不下庶人,有經而等也,故服錦衣。

 

下云「居士錦帶」者,直以錦帶非為衣也。

 

《唐傳》云:古者有命,民有飾車駢馬衣錦者,非周法,大夫以上得衣織衣。

 

而《禮運》云「衣其澣帛」,謂先代禮尚質故也。

 

○注「大夫」至「玄裳」。

 

○正義曰:此謂大夫、士去國,三月之內服素衣素裳,三月之後,別服此玄端玄裳。

 

以經云「不貳采」,是有采色,但不貳耳。

 

采色之中,玄最貴也。

 

○注「謂冕服,玄上纁下」。

 

○正義曰:玄是天色,故為正。

 

纁是地色,赤黃之雜,故為間色。

 

皇氏云:「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也。

 

不正,謂五方間色也,綠、紅、碧、紫、緌黃是也。

 

「青是東方正,綠色東方間,東為木,木色青,木刻土,土黃,並以所刻為間,故綠色,青,黃也。

 

朱是南方正,紅是南方間,南為火,火赤刻金,金白,故紅色,赤、白也。

 

白是西方正,碧是西方間,西為金,金白刻木,故碧色,青、白也。

 

黑是北方正,紫是北方間,北方水,水色黑,水刻火,火赤,故紫色,赤、黑也。

 

黃是中央正,緌黃是中央間,中央為土,土刻水,水黑,故緌黃之色,黃、黑也。

 

○注「振讀」至「乃出」。

 

○正義曰:按《士昏禮》云:「女從者畢袗玄。」

 

彼注以袗為同,此云「袗、襌」者,以振與袗聲相近,袗字從衣,故讀從袗蓋袗。

 

字得為同,又得為襌,故下《曲禮》注引《論語》云「當暑袗絺綌」,是《論語》本有為袗字者。

 

云「形且褻」者,形,解袗絺綌,其形露見。

 

褻,解表裘在衣外,可鄙褻。

 

二者皆上加表衣乃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5 19:58:21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九


襲裘不入公門。

 

衣裘必當裼也。

 

○裼,思歷反。

 

纊為繭,縕為袍。

 

衣有著之異名也。

 

纊,謂今之新綿也。

 

縕,謂今纊及舊絮也。

 

○纊音曠。

 

繭,古典反。

 

縕,紆粉反,又紆郡反。

 

袍,步羔反。

 

絮,胥慮反。

 

襌為絅,有衣裳而無裡。

 

○絅,苦迥反,徐又音迥。

 

帛為褶,有表裡而無著。

 

○褶音牒,裌也。

 

○朝服之以縞也,自季康子始也。

 

亦僣宋王者之後。

 

[疏]「襲裘」至「始也」。

 

○正義曰:《檀弓》云「裼裘」、「襲裘」,謂若子游裼裘而吊,曾子襲裘而吊,皆謂裘上有裼衣,裼衣之上有襲衣,襲衣之上有正服,但據露裼衣、不露裼衣為異耳。

 

若襲裘,不得入公門也。

 

○注「縕,謂今纊及舊絮也」。

 

○正義曰:如鄭此言,云「縕謂今纊」者,謂好綿也。

 

則鄭注之時,以好者為綿,惡者為絮,故云「縕,謂今纊及舊絮」也。

 

○注「亦僣宋王者之後」。

 

○正義曰:云「亦」者,亦上「玄冠紫緌」,是「僣宋王者之後」。

 

知宋朝服以縞者,按《王制》云,殷人「縞衣而養老」,燕服則為朝服。

 

宋是殷後,故「朝服以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5 19:58:59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九


孔子曰:「朝服而朝,卒朔然後服之。」

 

謂諸侯與群臣也。

 

諸侯視朔皮弁服。

 

曰:「國家未道,則不充其服焉。」

 

謂若衛文公者。

 

未道,未合於道。

 

[疏]「孔子」至「服之」。

 

○正義曰:朝服緇衣素裳而朝,謂每日朝君。

 

○「卒朔然後服之」者,卒朔,謂卒告朔之時,服皮弁告朔,禮終脫去皮弁而後服朝服也。

 

○注「謂諸侯與群臣也」。

 

○正義曰:知非天子之朝服,而云「諸侯與群臣」者,以上文次皆云「不入公門」,下云「唯君有黼裘」,又云君衣狐白裘,皆據諸侯之禮,故知此亦據諸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5 19:59:4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二十九


唯君有黼裘以誓省,大裘非古也。

 

僣天子也。

 

天子祭上帝,則大裘而冕。

 

大裘,羔裘也。

 

黼裘,以羔與狐白雜為黼文也。

 

「省」當為「獮」,獮,秋田也。

 

國君有黼裘誓獮田之禮。

 

時大夫又有大裘也。

 

○黼音甫。

 

「省」依注作「獮」,息典反,秋獵名。

 

[疏]「唯君」至「古也」。

 

○正義曰:君,諸侯也。

 

黼裘,以黑羊皮雜狐白為黼文,以作裘也。

 

誓者,告敕也。

 

獮,秋獵也。

 

大裘,天子郊服也。

 

禮,唯許諸侯服黼裘,以誓軍眾田獵耳,不得用大裘。

 

當時存者,非但諸侯用大裘,又有大夫僣用大裘者,故譏之云「非古也」。

 

○注「時大夫又有大裘也」。

 

○正義曰:經直云黼裘以誓獮,大裘非古,而云大夫用大裘者,以經云「唯君」,則知時臣亦為之,故言「唯君」以譏之也。

 

冬始裘而秋云裘者,為秋殺始誓眾須威,故秋而用黼為裘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5 20:01:3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


玉藻第十三

 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

 

君衣狐白毛之裘,則以素錦為衣覆之,使可裼也。

 

袒而有衣曰「裼」。

 

必覆之者,裘褻也。

 

《詩》云:「衣錦絅衣,裳錦絅裳。」

 

然則錦衣復有上衣明矣。

 

天子狐白之上衣,皮弁服與?

 

凡裼衣,像裘色也。

 

○衣,於既反,下文「不衣」同。

 

復,扶又反。

 

與音餘。

 

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

 

衛尊者宜武猛。

 

士不衣狐白。

 

辟君也。

 

狐之白者少,以少為貴也。

 

○辟音避。

 

[疏]「君衣」至「狐白」。

 

○正義曰:君,謂天子以狐之白毛皮為裘,其上用錦衣以裼之。

 

○注「《詩》云」至「色也」。

 

○正義曰:鄭引《詩》者,證錦衣之上,更有衣覆之,以無正文,故引「《詩》云」。

 

然則錦衣復有上衣明矣。

 

云「天子狐白之上衣,皮弁服與」者,亦以無正文,故言「皮弁服與」。

 

與,為疑辭也。

 

必知狐白上加皮弁服者,以狐白既白,皮弁服亦白,錦衣亦白,三者相稱,皆為白也。

 

云「凡裼衣,像裘色也」者,狐白裘用錦衣為裼,狐青裘用玄衣為裼,羔裘用緇衣為裼,是裼衣與裘色相近也。

 

天子視朝服皮弁服,則天子皮弁之下有狐白錦衣也。

 

諸侯於天子之朝亦然,故《秦詩》曰:「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此經云「君」,則天子兼諸侯也。

 

凡在朝,君臣同服。

 

然則三公在天子之朝,執璧與子、男同,則皮弁之下,狐白錦衣與子、男同也。

 

其天子卿大夫及諸侯卿大夫在天子之朝,亦狐白裘,以下云「士不衣狐白」,則卿大夫得衣狐白也。

 

其裼則不用錦衣,故下注云「非諸侯則不用錦衣為裼」。

 

熊氏云:「當用素衣為裼。」

 

其天子之士,及諸侯之士,在天子之朝,既不衣狐白,熊氏云「用麛裘素裼也」。

 

諸侯朝天子受皮弁之裼,歸來鄉國,則亦錦衣狐裘以告廟,則《秦詩》云「君子至止,錦衣狐裘」是也。

 

告廟之後則服之,其在國視朔,則素衣麑裘。

 

卿大夫士亦皆然,故《論語》注云「素衣麑裘,視朔之服」是也。

 

其受外國聘享,亦素衣麛裘,故《聘禮》「公裼降立」。

 

注引《玉藻》云「麛裘青犴褎,絞衣以裼之」,又引《論語》云「素衣麑裘皮弁,時或素衣」。

 

如鄭此言,則裼衣或絞,或素不定也。

 

熊氏云:「臣用絞,君用素。」

 

皇氏云:「素衣為正,記者亂言絞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5 20:02:4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


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綃衣以裼之;

 

君子,大夫、士也。

 

綃,綺屬也,染之以玄,於狐青裘相宜。

 

狐青裘,蓋玄衣之裘。

 

○豹,包教反。

 

綃音消。

 

麛裘青犴褎,絞衣以裼之;

 

犴,胡犬也。

 

絞,蒼黃之色也。

 

孔子曰:「素衣麛裘。」

 

○麛音迷。

 

犴音岸,胡地野犬。

 

絞,戶交反。

 

羔裘豹飾,緇衣以裼之;

 

飾,猶褎也。

 

孔子曰:「緇衣羔裘。」

 

狐裘,黃衣以裼之。

 

黃衣,大蠟時臘先祖之服也。

 

孔子曰:「黃衣狐裘。」

 

○蠟,仕嫁反。

 

臘,力合反。

 

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

 

非諸侯則不用錦衣為裼。

 

犬羊之裘不裼。

 

質略,亦庶人無文飾。

 

[疏]「君子」至「不裼」。

 

○正義曰:君子,謂大夫、士也。

 

以狐青為裘,豹皮為褎,用玄綃之衣,以覆裼之。

 

○注「君子」至「之裘」。

 

○正義曰:知「君子,大夫士」者,以其上文已云「君」,此文云「君子」,故知是「大夫、士」也。

 

云「蓋玄衣之裘」者,皇氏云:「玄衣,謂玄端也。」

 

皇氏又云:「畿內諸侯朝服用緇衣,畿外用玄衣。

 

此狐青,又是畿外諸侯朝服之裘。」

 

皇氏又云:「凡六冕及爵弁無裘,先加明衣,次加中衣;

 

冬則次加袍繭,夏則不袍繭,用葛也,次加祭服。

 

若朝服布衣,亦先以明衣親身,次加中衣;

 

冬則次加裘,裘上加裼衣,裼衣之上加朝服;

 

夏則中衣之上不用裘而加葛,葛上加朝服。」

 

此皆皇氏之說。

 

熊氏云:「六冕皆有裘,此云『玄』,謂六冕及爵弁也,則天子諸侯皆然。

 

而云『大夫、士』者,君用純狐青,大夫、士雜以豹褎。」

 

熊氏又以「內外諸侯朝服皆緇衣,以羔為裘,不用狐青也。

 

狐青既是冕服之裘,《周禮•司裘》謂之功裘者,以在冕服之內,人功微粗,不如黼裘、大裘之美,故故謂之功耳」。

 

劉氏云:「凡六冕之裘,皆黑羔裘也。

 

故《司服》云:『祭昊天大裘而冕。』

 

以下冕皆不云裘,是皆用羔裘也。

 

又《論語》注『緇衣羔裘』,皆祭於君之服,是祭服用羔裘也。」

 

劉氏又以此玄衣為玄端,與皇氏同。

 

今刪定。

 

三家之說,雖各有通塗,皆互有長短。

 

皇氏以畿內諸侯緇衣,畿外諸侯玄衣。

 

按《王制》直云「玄衣而養老」,不辨外內之異。

 

又《詩•唐風》「羔裘豹袪」,卿大夫之服。

 

《檜風》云:「羔裘逍遙。」

 

鄭玄云:「朝燕之服也。」

 

《論語》云「緇衣羔裘」,注云:「諸侯之朝服羔裘者,必緇衣為裼。」

 

唐、檜、魯,非畿內之國,何得並云「羔裘」?

 

若此玄衣為畿外諸侯,則鄭注此何得云「君子,大夫、士也」?

 

又祭服無裘,文無所出,皇氏之說非也。

 

劉氏以六冕皆用大裘,按《鄭志》大裘之上有衣,則與玄冕無異,是以小祭與昊天服同。

 

此則劉氏之說非也。

 

今彼此商量,以熊氏之說逾於二家。

 

《論語》注云「緇衣祭於君之服」者,謂助君祭、朝服而祭也,亦卿大夫祭於君之服也。

 

○注「犴,胡犬也」。

 

○正義曰:熊氏以「犴,胡犬」謂胡地野犬,一解此胡作「狐」字,謂狐犬雜,未知孰是也。

 

○注「黃衣」至「狐裘」。

 

○正義曰:按《郊特牲》云「黃衣黃冠而祭,所以息田夫」者,文在蠟祭之下,又云「既蠟而收民息已」,是蠟祭之後,為息民之祭也。

 

此息民謂之臘,故《月令》孟冬云「臘先祖五祀」,是黃衣為臘先祖之服。

 

皇氏用《白虎通義》云「天子狐白,諸侯狐黃,大夫狐蒼,士羔」,並與經傳不同,鄭所不取。

 

裘乃各有所施,皇氏說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5 20:03:5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


不文飾也,不裼。

 

裼,主於有文飾之事。

 

[疏]「不文飾也,不裼」。

 

○正義曰:按《聘禮》:「使臣行聘之時,主於敬,不主於文,故襲裘也。」

 

是「不文飾」之事,不裼裘也。

 

至行享之時,主於文,故裼裘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5 20:05:48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


裘之飾也,見美也。

 

君子於事,以見美為敬。

 

○見,賢遍反,注、下注及下文同。

 

[疏]「裘之裼也,見美也」。

 

○正義曰:「裘之裼」者,謂裘上加裼衣,裼衣上雖加他服,猶開露裼衣,見裼衣之美以為敬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5 20:09:53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


吊則襲,不盡飾也。

 

喪非所以見美。

 

[疏]「吊則襲,不盡飾也」。

 

○正義曰:凡此吊襲,謂主人既小斂之後,若未斂之前,則裼裘也。

 

故《檀弓》云「子游裼裘而吊」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5 20:11:02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


君在則裼,盡飾也。

 

臣於君所。

 

[疏]「君在則裼,盡飾也」。

 

○正義曰:凡君在之時,則露此裼衣,盡其文飾之道,以敬於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5 20:12:35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


服之襲也,充美也。

 

充,猶覆也。

 

所敬不主於君則襲。

 

[疏]「服之襲也,充美也」。

 

○正義曰:此謂君之不在,臣所加上服揜襲裼衣。

 

充,猶覆也,謂覆蓋裼衣之美,以君不在,敬心殺故也。

 

○注「所敬」至「則襲」。

 

○正義曰:凡敬有二體,一則父也,二則君也。

 

父是天性至極,以質為敬,故子於父母之所不敢袒裼。

 

君非血屬,以文為敬。

 

故臣於君所則裼。

 

若平敵以下則亦襲,以其質略故也。

 

所襲雖同,其意異也。

 

《聘禮》行聘致君命亦襲者,彼是聘、享相對,聘質而享文,欲文質相變,故裼、襲不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5 20:13:33 | 只看該作者

禮記正義 卷第三十


是故屍襲,屍尊。

 

[疏]「是故屍襲」。

 

○正義曰:屍處尊位,無敬於下,故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1 02:33 , Processed in 0.23437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