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郁病論】
《醫貫》曰:冬時嚴寒,殺厲之氣,觸冒之而即時病者,乃名傷寒。
不即發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既變為溫,則不得復言其為寒,不惡寒而渴者是也。
其麻黃、桂枝為即病之傷寒而設,與溫熱何與?
受病之原雖同,所發之時則異,仲景治之,當別有方,緣皆遺失而無征,是以各家議論紛紛,至今未明也。
然則欲治溫病者,當如何?
予有一法,請申而明之。
《經》曰:不惡寒而渴者是也。
不惡寒則知其表無寒邪矣,曰渴,則知腎水干枯矣。
蓋緣其人素有火者,冬時觸冒寒氣,雖傷而亦不甚,惟其有火在內,寒亦不能深入,所以下即發。
而寒氣伏藏於肌膚,自冬至三四月,歷時既久,火為寒鬱於中亦久,將腎水熬煎枯竭,蓋甲木,陽木也。
藉癸水而生,腎水既枯,至此時強木旺,無以為發生滋潤之本,故發熱而渴,非有所感冒也。
海藏謂:新邪喚出舊邪,亦非也。
若復有所感冒,又當惡寒矣,予以六味地黃滋其水,以柴胡辛涼之藥舒其木鬱,隨手而應,此方活人者多矣,又因此而推展之。
凡冬時傷寒者,亦是鬱火症,其人無火,則為直中矣。
惟其有火,故由皮毛而肌肉,肌肉而臟腑,今人皆日乃寒邪傳熱,寒變為熱,既曰寒邪,何故入內而反為熱?
又何為而能變熱耶?
不知即是本身中之火,為寒所鬱而不得泄,一步反歸一步,日久則純熱而無寒矣。
所以用三黃解毒,解其火也。
升麻、葛根,即火鬱發之也。
三承氣,即土鬱則奪之,小柴胡湯,木鬱達之也。
此理甚簡而易,只多了傳經六經諸語,支離多歧。
謂凡症有發熱者,旨有頭疼項強,目痛鼻干,脅痛口苦等症,何必拘為傷寒局?
傷寒方以治之也。
予於冬月正傷寒,獨麻黃、桂枝二方,作寒鬱治,其余俱不惡寒者,作鬱火治,此趙氏之創論也。
聞之者,孰不駭然。
及閱虞天民《至人傳》曰:傳經傷寒是郁病,及考之《內經》,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歧伯曰:寒氣外凝,內郁之理,腠理堅致,玄府閉密,則氣不宣通,濕氣內結,中外相薄,寒盛熱生,故人傷於寒,轉而為熱,汗之則愈,則外凝內郁之理可知矣。
觀此則傷寒為鬱火也。
明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