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

 關閉 [複製鏈接]
12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3:46 | 只看該作者

方脈火門合參


火鬱當發,兼宜審看何經?


如輕者可降,重者則從其性而治之,丹溪云:實火可瀉,如黃連解毒湯之類。


虛火可補,如四物湯之類。


氣有餘便是火,不足者是氣虛。


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人虛火盛狂者,若投正治即死,宜補陰火即自降。


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兼溫散。


有可發者,如風寒外束者可發。


鬱火可發,氣從左邊起者乃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乃陰火也。


氣從腳下起入腹如火者,乃虛之極也。


蓋火起於九泉之下,其症多死,倘能清心絕欲,養陰滋腎,使真陰得復,亦可挽回。


若徒事服藥,而不能禁忌,多致不救,外用附子末津調敷涌泉穴,乃引火下行之義也。


陰虛火動者難治。


凡小便降火最速。


龜板補陰,乃陰中之至陰也。


生甘草緩火邪,木通下行,瀉小腸火。


人中白瀉肝火,須風露中二三年者佳,人中黃大涼,治疾病須多年者佳。


山梔子仁大能降鬱火,從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亦能治痞塊中火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4:04 | 只看該作者

清心湯


即涼膈散,加黃連。


連翹 山梔子 大黃 薄荷葉 黃芩 甘草 朴硝 黃連 加蜜少許,竹葉十片,水煎溫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4:18 | 只看該作者

大金花丸


治諸熱寢汗切牙,尿血淋閉,衄血喘嗽。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各等分) 如自利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又名既濟解毒丸,為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新汲水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4:50 | 只看該作者

防風當歸飲子


治脾腎真陰虛損,肝心風熱鬱甚,或表熱而身熱惡寒,或裡熱而躁熱煩渴、或邪熱半表半裡,進退出入不已,而為寒熱往來,蓄熱極深,裡熱極甚,陽極似陰而寒戰,腹滿煩渴躁熱者,一切風熱壅滯等症,用此宜通氣血並效。


防風 當歸 白芍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大黃(各一兩) 滑石(六兩) 每服三錢,至五錢,薑水煎服。


按前方大黃瀉陽明之濕熱,從大便出;


滑石降三焦之妄火,從小便出;


黃芩以涼膈;


柴胡以解肌;


防風以清頭目;


人參、甘草以補氣;


當歸、芍藥以補血,瀉心肝之陽,補脾腎之陰,而無半味辛香燥熱之藥,真治風熱燥熱濕熱挾虛之良劑。


但因虛致火者,非其所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5:26 | 只看該作者

滋腎丸


治不渴小便閉,邪熱在血分也。


知母(二兩,酒浸、陰乾) 肉桂(二錢五分) 黃柏(二兩,細銼,酒拌陰乾,炒)。


上知母、黃柏氣味俱陰,以其同腎氣,故能補而瀉下焦火也。


桂與火邪同體,故曰:寒因熱用。


凡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熟水為丸,百沸湯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5:38 | 只看該作者

火門要藥


清散外入之火,如薄荷、黃芩、防風、荊芥、連翹、升麻、葛根、黃連、黃柏、大黃、犀角、羚羊角、柴胡、赤芍藥之類,隨候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5:48 | 只看該作者

清理中郁之火


如山梔梗、製香附、青黛、青蒿、龍膽草,黃連、黃芩、射干、蘆根、石膏、竹茹、竹葉、蘭葉、葛根、連翹之類,隨候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5:58 | 只看該作者

滋降下起之虛火


如龜甲、鱉魚、地黃、丹皮、玄參、麥冬、五味子、地骨皮、牛膝、黃柏、秋石、童便、人中白之類,隨候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6:07 | 只看該作者

溫熄肝腎龍雷之火


如黑薑、附子、肉桂、熟地、山茱、丹皮、山藥、茯苓、澤瀉、麥冬、牛膝、五味子之類,隨候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6:18 | 只看該作者

溫養脾胃爐中之火


加人參、黃 、白朮、當歸、炮薑、附子、補骨脂、炙甘草、五味子之類,隨候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6:47 | 只看該作者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


傷寒一症幼科方論甚少,故為總論合參,庶由深而得淺易耳。


仲景曰: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於寒,冒觸之者,乃名傷寒。


然小兒之傷寒,與大人無異,所異治者,夾驚而已,但八歲以下無傷寒,不過感冒傷風,故散利敗毒,尤非幼稚所宜也。


凡冬日受寒,至春陰與陽氣相搏而發,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惟自霜降以後,春分以前,體中寒邪,殺厲之氣,而即壯熱頭疼者,方是正傷寒也。


復有冬日大溫而病,名曰冬溫,至三四月或有暴寒卒冷,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則輕,五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此皆時行瘟疫,為類傷寒也,故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冒觸之者,其病伏焉。


《經》曰: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風氣通肝,肝以春旺,木勝脾土,故洞泄生也。


夏傷於暑,秋為 瘧。


(夏熱已甚,秋陽復收,陽熱相攻,則為 瘧, ,老也,亦曰瘦也。


秋傷於濕,上逆而 ,(秋濕既勝,冬水復旺,水來乘肺,故咳逆病生。


發為痿厥。


(濕氣內攻則咳逆,外散筋脈則痿弱。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冬寒且凝,春陽氣發,寒不為釋,陽怫於中,寒怫相持,故為溫病。


其有即發而為病者,謂之傷寒,言其病之原也。


《內經》謂之病熱,言其病之候也,蓋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得寒則痛,衛得風則熱,風寒一傷,使人毫毛筆直,皮竅閉而為熱,名曰傷寒。


始病三日,病傳三陽,一二日太陽受病,其絡上連風府,故必身熱頭疼,腰脊卒強,脈則尺寸俱浮。


二三日陽明受病,其脈起於鼻,絡於目,故必鼻干目疼,身熱而臥不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7:02 | 只看該作者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


《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


脈則尺寸俱長。


三四日少陽受病,其脈循脅通耳,故脅痛而耳聾,脈則尺寸俱弦,如脈不沉細而帶數,且猶惡風惡寒,見人藏身,引衣密隱,是為表症,未入於腑,但可取汗而已。


若四五日,尺寸俱沉細者,是太陰受病也。


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必腹滿而嗌干,脾經壅而成熱。


五六日少陰受病,尺寸俱沉,其脈貫於腎,絡於肺,故必口燥舌乾而渴,至此而熱氣漸深矣。


六七日厥陰受病,尺寸俱緩,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必煩滿,舌卷囊縮而搐,此熱氣已盡聚於內,極深極重,陽熱既極,陰氣消亡,故必出頭露面,揚手擲足,掀衣氣粗,口渴煩燥,如有便結等候,宜用大承氣湯下之,以承領其一線之陰,使陰氣不盡,為陽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


既有下多亡陰之大戒,復有急下救陰之活法,故曰一二日可發表而散,三匹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實,方可議下,七八日不解,又復再傳,如遇傳分不依日數,或兩感等症則又不可一例也。


如不兩感於寒,不加異氣,則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而思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已津生已而能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縮自愈,小腹亦平,其邪皆去,則病患精神自爽也。


若至六七日而頭痛更甚,此又於太陽傳起,以至厥陰,名曰二候:若至十三日而病復如是,是謂三候;


一候則病,二候病甚,三候病必危矣。


正氣內虛,邪氣獨勝,故熱不已也。


脈若尺寸俱沉陷者,是屬陽亡,必死之候。


然傷寒有合病、有並病,或嘔、或痢者,何也?


合病者,三陽俱受其邪,脈候皆現,相合約病,而不傳者是也。


並病者,如太陽病尚未解,即並與陽明俱病,二陽相並,而共病是也。


然陽氣太盛,則裡氣不寧,因上逆而為嘔,或下行而為痢矣。


脈若陰陽俱盛而緊澀者,是傷寒病熱未痊之脈也。


如再感於寒,則寒熱相搏,變為溫瘧。


若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此內外皆熱之脈也。


如更感溫熱之氣,則又變為溫毒。


溫毒者,表裡俱熱為病最重也。


然傷寒再經,有陽結,有陰結,陽結者,不大便而能食,其脈浮數者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7:17 | 只看該作者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


陰結者,大便秘不能食,其脈沉遲者是也。


陽結必於十七日而解,陰結必於十四日而解者,何也?


十七日是傳至少陰腎經也。


腎為水,陽為火,水制火,故結自解也。


十四日是傳至陽明胃也。


胃屬土,陰為水,土制水,故結自解也。


總陽遇陰解,陰遇陽解耳。


然傷寒治法,宜和解。


便宜和解,可汗便宜汗之,可下便宜下之,陽盛陰虛,則邪乘虛而入於裡,下之則除其內邪而愈,汗之則竭其津液而死。


陰實陽虛,則邪僅客於腠理,而未能入,汗之則邪自散而愈,下之則邪盡入而凶。


亦有身戰大汗而解者,是邪與正爭,乃正氣勝邪,大汗而解,有不汗不戰而解者,因內無津液,故不汗耳,其身必微癢。


若欲解而身反大熱者,是邪氣遠表也。


至若熱久而不已者,是內亡津液,陰虛不能退陽。


胃虛者,補土以藏陽,陰虛者,養陰而退火,則余熱自己也。


若在初起一二日間,又非津液枯少,如連汗三劑而不汗出者,是邪氣恣盛,陽不能勝,必成大疾而死。


若譫語狂煩者,是陽症也。


其脈浮大者生,沉細者死。


又若額上汗多而喘,小便不利而頻,是陽氣上逆,陰氣下流,而陰陽離矣。


如體形不仁,振振惡寒者,是榮衛絕而陽亡也。


如水漿不入者,是胃氣絕也。


如發熱不已,身汗如油,喘不休者,是正氣脫而邪氣勝也。


此等之症,並決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7:2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


小兒之傷寒,二三日散得為妙,蓋元氣未足,不能耐病,如日久深入經絡,則搏耗氣血,而成慢驚者有之,或邪氣不散,余熱不退者有之,或行動不調,變成勞復者有之,或脾虛飲食不化,為食復者有之,或邪熱未退,復感於寒,變瘧疾者有之。


凡暮熱朝涼為陰虛,若日晡潮熱為胃實,蓋平旦屬少陽,日中屬太陽,日晡屬陽明,傷寒症中,日脯潮熱為胃實,無虛症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7:42 | 只看該作者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


傷寒專祖仲景。


凡讀仲景書,須將傷寒與中寒分為二門,逐一辨明,庶不使陰陽二症混亂。


夫傷寒治之得其綱領,分以邪正虛實,真假寒熱,則治之不難也。


若求之多歧,則支離矣。


先以陽症言之,夫既云傷寒,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也。


其入則有淺深次第,自表達裡,先皮毛次筋肉,又次筋骨腸胃,此其漸入之勢也。


風寒之初入,必先太陽,寒水之經,便有惡風、惡寒、頭痛脊痛之症。


寒鬱皮毛是為表症,脈浮緊無汗為傷寒,以麻黃湯發之,得汗為解。


然邪之所湊,豈有定所,亦不必拘以傳畢六經而方愈也。


故仲景立法,言在表發散,在中和解,在裡攻下,隨其邪之所在而驅散之,不過使邪熱退而正氣復行耳。


若浮緩有汗為傷風,用桂枝湯散邪,汗止為解。


若無頭疼惡寒,脈又不浮,此為表症罷而在中,中者何?


表裡之間也,乃陽明少陽之分,脈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間,謂皮膚之下也。


然有二焉,若微洪而長,即陽明脈也。


外證鼻干不眠,用葛根湯以解肌。


脈弦而數,少陽脈也。


其症脅痛耳聾,寒熱往來而口苦,以小柴胡湯和之,蓋陽明少陽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


若有一毫惡寒,尚在表也。


雖入中還當兼散邪,過此為邪入裡為實熱,脈沉實洪數有力,外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譫語大渴,掀衣氣粗,揚手擲足,四肢燥熱,身輕易於轉側,六七日不大便;


明其熱入裡而腸胃燥實也。


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二承氣湯,大便通而熱愈矣。


以陰症言之,初起便怕寒,手足厥冷,或戰栗,身靜氣短少息,目不了了,水漿不入,二便不禁,喜向壁臥,閉目不欲見人,唇口不紅,蜷臥不渴,腹痛腹滿,嘔吐泄瀉,或口出涎沫,面慘息冷,引衣自隱,身重難於轉側,不發熱而脈沉遲,或細數無力,此自陰經受寒,即真陰症。


不從陽經傳入熱症治例,更當看外症何如,輕則理中湯,重則薑附湯、四逆湯以溫之,不可少緩。


《經》所謂: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


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此法人皆知之,至於發熱面赤,煩燥,揭去衣被,脈大無力者,人皆不識,認作陽症,誤設寒藥,死者多矣。


不知陰症不分熱與不熱,不論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伏陰,急與五積散,一服通解表裡之寒。


若內有沉寒,必須薑附溫之。


若作熱治,而用涼藥,則渴愈甚而躁愈急,豈得生乎?


此取脈不取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8:16 | 只看該作者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


寒中於表宜汗,寒中於裡宜溫,蓋人之一身,以陽氣為主,《經》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寒者,陰慘肅殺之氣也。


陰盛則陽衰,迨至陽竭陰絕則死矣。


仲景著書,先從傷寒以立論者,誠欲以寒病為綱,而明其例也。


其在三陽者,則用桂麻柴葛之辛溫以散之,其在三陰者,非假薑附桂萸之辛熱,參朮炙草之甘溫,則無以祛其陰冷之邪,而復其若天與日之陽也。


諸傷寒濕者,視此皆可以類推為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8:5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


何後人不明病情之至理,竟將傷寒立一門,設一局,過求其端,反增其惑,尚異立說,流散無窮。


凡遇病者頭疼發熱,即謂傷寒,太陽受邪,實非其病,必加是法,默受夭枉,不可勝數。


(張)深憫其厄,謹竭鄙見,有《評傷寒論》一篇,列於一卷之內,痛言其弊,幸高明鑒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9:0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


六腑屬陽,若陽經受寒,邪先發於太陽。


五臟屬陰,若陰經受寒,邪必發於太陰。


陽經發病,必先除表清利邪熱,六七日後愈;


陰經發病,必須溫托,扶正卻邪。


臟病無瀉法,二七後乃愈,故傷寒者,由皮毛而後入臟腑,初雖惡寒發熱,而終為熱症,其人必素有火者。


中寒者,直入臟腑,始終惡寒,而並無發熱等症,其人必無火者。


一則發表攻裡,一則溫中散寒,兩門判然明白,何至混雜於中,而使後人疑誤耶?


然相傳拘於七日者,蓋以五臟之傳,十二時奇而傳一經,則七日始能傳遍也。


況天地之氣,七日來復,人之胃氣,亦從七日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9:2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


太陽經表之表也,行身之背;


陽明經,表之裡也,行身之前;


少陽經,半表半裡也,行乎兩脅之旁。


過此則少陰、太陰、厥陰,其入臟而為裡。


凡傷寒溫病初發,邪在於表,必頭疼身熱,病屬三陽,即於此時急表散之,如冬月即病,宜用辛溫、辛熱以汗之;


春溫夏熱,宜用辛涼辛寒甘寒以汗之。


汗後身涼脈靜,無所傷犯,病不復作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19:2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


如投藥濡滯,或病重藥輕,不散之於表,致邪熱內結,病屬三陰,須下乃愈。


內虛之人,不勝下藥,多致危殆。


種種難治,皆失於不早散也。


中寒之症,身強口噤,眩運無汗,或自汗者,腠理素虛而陽微也。


傷寒發熱,中寒不發熱,以此為異,蓋陽動陰靜,陰寒既鬱而成熱,遂從乎陽,傳變不一,靡有定方。


不熱者,陰邪一定而不移,則不變也。


外寒所受皆同,惟裡之有火無火,所以為中為傷乃異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20:22 , Processed in 0.1230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