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小總論合參】
傷寒專祖仲景。
凡讀仲景書,須將傷寒與中寒分為二門,逐一辨明,庶不使陰陽二症混亂。
夫傷寒治之得其綱領,分以邪正虛實,真假寒熱,則治之不難也。
若求之多歧,則支離矣。
先以陽症言之,夫既云傷寒,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也。
其入則有淺深次第,自表達裡,先皮毛次筋肉,又次筋骨腸胃,此其漸入之勢也。
風寒之初入,必先太陽,寒水之經,便有惡風、惡寒、頭痛脊痛之症。
寒鬱皮毛是為表症,脈浮緊無汗為傷寒,以麻黃湯發之,得汗為解。
然邪之所湊,豈有定所,亦不必拘以傳畢六經而方愈也。
故仲景立法,言在表發散,在中和解,在裡攻下,隨其邪之所在而驅散之,不過使邪熱退而正氣復行耳。
若浮緩有汗為傷風,用桂枝湯散邪,汗止為解。
若無頭疼惡寒,脈又不浮,此為表症罷而在中,中者何?
表裡之間也,乃陽明少陽之分,脈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間,謂皮膚之下也。
然有二焉,若微洪而長,即陽明脈也。
外證鼻干不眠,用葛根湯以解肌。
脈弦而數,少陽脈也。
其症脅痛耳聾,寒熱往來而口苦,以小柴胡湯和之,蓋陽明少陽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
若有一毫惡寒,尚在表也。
雖入中還當兼散邪,過此為邪入裡為實熱,脈沉實洪數有力,外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譫語大渴,掀衣氣粗,揚手擲足,四肢燥熱,身輕易於轉側,六七日不大便;
明其熱入裡而腸胃燥實也。
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二承氣湯,大便通而熱愈矣。
以陰症言之,初起便怕寒,手足厥冷,或戰栗,身靜氣短少息,目不了了,水漿不入,二便不禁,喜向壁臥,閉目不欲見人,唇口不紅,蜷臥不渴,腹痛腹滿,嘔吐泄瀉,或口出涎沫,面慘息冷,引衣自隱,身重難於轉側,不發熱而脈沉遲,或細數無力,此自陰經受寒,即真陰症。
不從陽經傳入熱症治例,更當看外症何如,輕則理中湯,重則薑附湯、四逆湯以溫之,不可少緩。
《經》所謂: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
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此法人皆知之,至於發熱面赤,煩燥,揭去衣被,脈大無力者,人皆不識,認作陽症,誤設寒藥,死者多矣。
不知陰症不分熱與不熱,不論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伏陰,急與五積散,一服通解表裡之寒。
若內有沉寒,必須薑附溫之。
若作熱治,而用涼藥,則渴愈甚而躁愈急,豈得生乎?
此取脈不取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