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44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46: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屯卦-總義-17


有動靜之異。


有左右之異。


有反正之異。


何者所合。


乃作何釋。


或于此大吉。


于彼大凶。


于進為利。


于止為害。


皆在此一字一句中推察得之。


固非惝怳無定也。


要在觀者。


會通不泥耳。


宗主附注易辭釋義。


前已舉其大概。


或尚未明其旨。


有誤謂聖人立言。


不當如是含混者。


一字一義。


何可包納許多解釋。


遂致疑猜。


此實不知古人原意也。


夫古時文字最少。


文辭最簡。


一字數義。


一句數解。


本非奇異。


如尚書古詩。


及諸佚本中。


恆見其例。


而易辭為尤者。


蓋易以卦示象。


以辭明意。


象其氣與形。


非一物所盡。


明其理與數。


非一事所窮。


故以卦名象。


而不以物名。


以辭釋意。


而不以事限。


此固古人不得已之作。


亦為易之用。


殊于他經也。


故屯之辭。


言用則有難險之情。


而包盈積之義。


言物則為生化之始。


而寓草昧之艱。


言事則有建侯之功。


而兼締造之苦。


皆非一義所能盡也。


如六二迍邅之不進。


而仍自蓄其勢。


猶前之磐桓也。


而班如有班回之意。


有班布之象。


有通作斑雜之解。


有釋為斑白之勞。


其所指固有數端也。


匪寇亦有二義。


非寇也。


匪寇也。


以對舉言。


則匪寇而變婚媾。


以一面言。


則非寇而實婚媾。


其意皆具。


不得執此失彼也。


又即鹿。


鹿字為獸名。


亦為祿。


為錄。


碌。


以明勞而無功之情。


本可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46:3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總釋象例-18


即如山麓之麓。


亦可會通解之。


古人鹿錄祿麓。


常通用。


且有與戮鏐通者。


如轆轤。


磟碡之類。


虞字亦然。


虞患也。


慮也。


而山澤之官曰虞。


亦以其防患而慮事也。


而林陵亦互用。


幾字尤多義。


如知幾。


幾希。


庶幾。


忘幾。


乃幾度幾人。


或推及機磯畿各義。


皆字中可通釋者。


舍字有止捨。


居舍。


釋赦。


數解。


如舍。


一解。


不如舍。


又一解。


而吝指不利。


亦指自嗇。


指有所惜。


亦指行而滯澀也。


此皆以各人所占。


各事所值而解之。


非僅一義也。


唯聖人立教。


必先就其主義言之。


故夫子所釋詳于主。


而略于賓。


然非不可通也。


要將古文辭熟讀。


始得其變化之用。


切勿執一而不能會通。


偏見而忘于正旨耳。


蒙卦。


坎下艮上宣聖講義蒙卦。


為上艮下坎。


山水相交。


陰多陽少。


以陽為貴。


而陽反在上。


其氣下行。


與屯相背。


屯上蒙下。


屯進蒙退。


一往一復。


一降一升。


而成循環。


是氣之自然。


理之自至。


天地轉軸。


生化推移。


物之定序。


數之定例。


此周易蒙以繼屯。


實有故也。


天地交而後萬物生。


水火分而後生化見。


屯以水承于雷。


成雷雨之象。


蒙以山加于水。


為山泉之形。


有動必遠。


有招必至。


有闢則有闔。


有息則有消。


故水行于空者。


下流而為泉。


氣動于地者。


中止而為山。


通者節之以塞。


生者接之以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46: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總釋象例-19


險阻者有所止。


草昧者有所循。


此蒙之所以為蒙。


而其義已自象中見矣。


夫蒙。


內坎外艮。


坎為中男。


艮為少男。


以陽從陽其陰未消。


陰起于下。


陽止于上。


中成重陰。


而互以震動。


動而遇陰。


仍屯之象。


變而為離。


難而易明。


有自知之義。


故六爻相錯。


內外殊觀。


往來殊情。


生化殊用。


其象雜而意著。


放觀有背冥之志。


迴翔多蔽障之思。


故命曰蒙。


以其猶近草昧也。


蒙之卦象。


四陰二陽。


而交錯不當。


內剛外阻。


而升降不相得。


故動靜殊志。


體用異德。


欲行且止。


欲流不移。


此其所以為蒙也。


蒙之對卦為革。


比卦為蹇。


而變象亦隨其互交而異。


其反則屯也。


故屯蒙為一循環。


一往復之象也。


屯為進。


蒙為止。


屯為升。


蒙為降。


雖陽體而陰用。


故其道逆行。


乃陽中之陰也。


氣自屯復故也。


蒙者。


昧也。


蔽也。


相隔也。


有障也。


其氣不揚。


雖初生而功未大成。


猶童蒙也。


故雖往來而有所蔽。


雖流動而有所障。


其所遇之不時也。


為客也。


為境也。


為所值也。


故如物之初生而蒙昧也。


物生必化。


極則反。


理數所然。


內互坤震。


外互離。


皆相雜也。


雖內剛而不竟其志。


雖交明而不得其光。


此所以多變而不能自進也。


故蒙者。


猛而不克威。


萌而不全育。


處乎昏暗之世。


而不能獨明。


生乎蔽障之時。


而不能獨達。


乃受其累也。


此觀卦而知象。


見象而知意。


必先擇其所得。


而早為之備也。


蓋不能久蒙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47: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總釋象例-20


必求脫乎蔽障。


不能安于昧者。


必思致于光明。


此將有所勗也。


所勗維何。


德行是也。


夫陰陽交而生化始成。


奇偶合而功用始見。


此全易之大則也。


蒙以陽卦而陰用。


陽爻僅二與上爻。


以屯比之。


恰成反例。


則陽之舍升而降。


實地位所限。


以陽居上位。


更無所進。


欲不下達。


將無所用之。


此以降為正用者。


乃易之變也。


以變為常。


則反順為逆。


故蒙之體用。


成常變二例。


而卦之氣數。


成來往兩途。


自卦言。


常從下上。


以順為正。


而自陰言。


則從上下。


以變為常。


蓋陰道逆行。


河圖定序。


陽順陰逆。


乃得循環。


以盡其度。


而生化不息。


故蒙卦為屯之反。


恰如屯之逆行也。


然氣逆行。


而卦自順立。


則其始終相殊。


主賓不類。


動靜各別。


吉凶乃分。


故言蒙卦恰如屯之反者。


以屯之正順。


為蒙之變逆。


氣所自至。


理所至當。


然非卦之罪也。


如人占之。


則宜于中辨其主賓。


知其體用。


以定其順逆。


而應其正變焉。


故卦辭謂我與童蒙二人。


以明主賓之異人也。


而設來往二道。


以判體用之殊途也。


故觀六爻。


各有二義。


各分剛柔之當否。


辨陰陽之宜否。


一爻之中。


有吉有凶。


一事之內。


有正有反。


此固不獨蒙卦如是。


而蒙則其首例也。


以屯正蒙變。


為周易第一開合。


為一循環。


世界之大。


人物之眾。


如此循環。


以至無盡。


而屯蒙先啟其端。


此聖人立卦示其例也。


苟明此例。


則以後六十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47:2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總釋象例-21


皆可循是以得其道。


庶不至為一象有所拘泥。


而無以通乎常變也。


故蒙六爻之用。


要分別其所屬。


而後可明其所指。


若以為與屯同者。


則無怪其蒙矣。


蒙者天道。


明者人道。


不先自明。


安求發蒙。


此觀象必知所先務也。


以陽志升。


處于不可升。


則唯反而求之。


以孚其志。


此枉尺直尋之義也。


故陽與陰交。


而貴在合。


陽與陽應。


而貴在孚。


不合不孚。


雖交不和。


雖應不稱。


不利且害。


此君子所以重自反也。


自反求諸躬。


則得之矣。


此蒙之為教。


而喻于童蒙。


而明其有我在。


為童蒙師也。


卦爻之意。


固見于辭。


而辭之未盡。


又當求之卦爻。


如蒙之陰陽交雜。


而不當位。


奇偶互錯。


而不孚應。


蒙昧無知之狀。


障蔽難進之勢。


亦足以曉然于辭之所指。


與聖人立教之所由矣。


欲明其詳。


當更讀夫辭。


辭旨較顯。


學者易于探索也。


蒙卦辭義。


取蒙昧之象。


亦萌育之形。


故蒙字上有草。


下為冒。


而中藏豕。


明其外為草昧。


上被蔽障。


中如豕之蠢然欲動。


以其內童騃而外昏暗。


心蠢動而形粗率。


草草然之象。


昧昧然之思。


貿焉求出。


突爾以生。


如草木之萌。


其勢勃焉。


如布襆之冒。


其見默焉。


如愚妄之畜。


其行止忽焉。


故曰蒙。


而義則包被也。


言水流山下。


有所壓迫。


生于地上。


而不見光明。


動于水中。


而不克游泳。


故曰蒙。


猶人之盲目。


或以物蔽其視也。


以陽從陰也。


以順就逆也。


故暗行不得達。


而茫然望其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47:4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彖-22


又如草木生于土。


油然望夫日光。


蟲豸行于山。


殷焉望夫溫和。


其生之未達。


則所求也必切。


其動之無偽。


則所處也必通。


故蒙之為蒙。


而不為害。


以其自安于蒙也。


自安則亨。


自知則明。


此蒙之名。


雖若不足。


而其行也亦孚于亨。


止也孚于利貞。


此彖辭之備三德也。


蒙亨。


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


初筮告。


再三瀆。


瀆則不告。


利貞。


宣聖講義此蒙卦彖辭也。


本卦亨利貞。


三德皆備。


獨闕元者。


以蒙為屯反。


陽而陰用。


故元德不昭。


而亨在前。


利貞在後。


不連舉者。


以亨屬天道。


利貞屬人事也。


大抵元亨非人力所致。


必天所予。


利貞則人道之本。


己脩所及。


故人事必先利貞。


而天道則首元亨也。


蒙之為用。


重在己之脩德。


以時常臲卼。


道當蒙昧。


處勢之阻。


行地之困。


上無可進。


前無可為。


故以積德為宜。


勵行為本。


利貞者。


德行之基也。


人占此。


必先知之。


道有隆污。


行有順逆。


達則進取。


塞則反脩。


此固天下之達道。


世界之公例。


而人尤貴焉。


人而違之。


將自失其憑依。


雖有才美。


弗克成也。


故君子以數致用。


以易立行。


非有求也。


將以免咎。


非有貪也。


將以全生。


免咎曰利。


全生曰貞。


利貞之稱。


君子所以成德也。


故蒙亨天道。


必由利貞致之。


利貞不失。


自達于亨。


分為始終。


志夫道之順逆。


別于上下。


明乎行之先後也。


蒙卦之氣。


與屯相背。


而數理亦如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48:1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彖-23


苟明順逆則利貞之進于亨。


亦一以貫之矣。


匪我二句。


以蒙之道有順逆。


則其行也有主賓。


蒙之為童蒙。


此正也。


而我應童蒙之求。


以為之師。


則變也。


正變之間。


主賓之異也。


行變以為主。


循正以為賓。


此逆道也。


逆而有成。


故不違道。


乃屬夫亨。


我不往求。


童來求我。


此固正道。


亦由變之正也。


人處亂世。


遯逸為正。


即變之正也。


故行乎變。


而道不失乎正。


此我不求童蒙。


而童反來求我也。


初筮告。


再三瀆三句。


明蒙昧之世。


人無所遵。


必求之神。


神告人以道之正變。


而得循乎順逆。


此有資于筮也。


然神者不可瀆。


猶師者不可狎。


狎則不誠。


瀆則害信。


誠信之差。


神不降臨。


故初筮則告。


再三則不告也。


告者示也。


示其道也。


神者。


人之師也。


神以人蒙而示其道。


必依于誠。


人以神告而得夫道。


必本于信。


誠者不二。


信者不疑。


至再至三。


人且疑矣。


憑依以失。


神人奚通。


其不告者。


非神不靈。


人自亂其智也。


故不告者。


乃神道之至。


亦人道之當也。


童蒙求我。


我猶神也。


初筮之求。


誠信皆孚。


故蒙者吉蒙。


而求者有獲。


此君子正行也。


而必始于利貞。


見乎性情。


性情之正。


利貞之德。


神人之通。


童蒙之養正也。


此聖人通天神而濟夫時窮。


正教養而成乎童蒙也。


我字指師。


亦指聖人。


亦指神。


而當其位者亦指之。


故稱我。


而因有來求者。


有蒙于前者。


故稱我。


求之道多矣。


而最切者。


唯弟子求師。


人之求神。


皆以不知而求知也。


故彖辭舉為例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48:4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彖辭-24


又蒙卦六爻。


唯二上兩爻為陽。


中隔一坤。


亦如屯。


而上下殊。


則其道異。


內坎外艮。


坎為陰。


九二在中。


是內剛也。


陽以剛行。


而止于艮。


艮陽在上。


陽明下照。


故有亨象。


而內剛宜利貞。


外明宜達亨。


上為陽明。


宜事神。


下有其應。


宜得聞道。


此童蒙有求。


而初筮得告。


然陰陽雜處。


上下不當。


遠近相違。


雖明于上。


而下茫茫。


雖剛在中。


而外昧昧。


故易于昏迷。


時生疑猜。


乃有再三瀆不告之語。


明其決疑不可自疑。


去蒙不可自蒙。


必曉于正變之途。


慎于順逆之道。


以利貞之行。


成明亨之觀。


方不困于蒙。


而能養其正也。


彖曰。


蒙。


山下有險。


險而止。


蒙。


蒙亨。


以亨行時中也。


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


志應也。


初筮告。


以剛中也。


再三瀆。


瀆則不告。


瀆蒙也。


蒙以養正。


聖功也。


宣聖講義此釋彖辭也。


言蒙以坎險而遇艮止。


行知順逆不泥于物。


故曰時中。


時中者。


至道也。


天下之至德也。


人之所以成聖者。


在乎時中。


謂能以時而中也。


執一則乖時中。


故君子中庸。


必以時中。


時順則順。


時逆則逆。


時行則行。


時止則止。


初無所滯。


而復不失中道。


乃曰時中。


蒙之能亨。


即以行時中而永亨也。


童蒙求我。


乃志所感應。


以蒙由變之正。


由蒙而明。


必兩相應。


乃見其功。


我不往求。


而童來求。


正因逆順道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49:0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彖辭-25


正變情殊。


以往易來。


以明待暗。


兩志相得。


有如桴鼓。


故曰志應。


以行止皆當。


遇合相從。


無曲折逢迎之嫌。


無委蛇追逐之累。


故稱志應。


而見蒙之所行也。


初筮以剛中而告。


以孚志應之義。


人之與神。


正如童之求我也。


再三不告瀆蒙者。


謂瀆神為自疑。


疑則愈蒙。


本求明而愈蒙。


安用筮為。


故曰瀆蒙。


為其瀆而蒙也。


如人有不知。


師已教之。


乃疑師言。


而再三問詢。


必愈趨愈惑。


愈辨愈昏。


此所以為瀆蒙也。


神者聰明正直而一者也。


一則不得二之。


況再三乎。


即卦象言。


上下二陽。


差相呼應。


若更紛之。


將安以合。


神賴人誠。


而傳其靈。


紛雜之私。


人無誠信矣。


故初筮告。


再三則瀆而不告矣。


蒙之所以用者。


在此一耳。


一也。


中也。


止也。


道以所以著也。


合一與止。


乃為正字。


中道以行。


正義以守。


此君子之于蒙。


有所養也。


故曰蒙以養正。


聖功也。


夫蒙之難者。


以其雜也。


其行之順逆。


道之正變。


不易別也。


故必有養焉。


養其用。


變為正。


處逆為順。


則由蒙而明。


由童入聖。


由人合天。


斯易教之大旨也。


而獨昭于蒙。


以童之求知。


惑之求辨。


乃釋蒙之有養。


則明夫聖人之功。


在立人道。


以盡其天性。


故曰聖功也。


養正者。


謂養之以復于正。


以其當變。


或忘正也。


以其當蒙。


或不見正也。


故貴在養。


因蒙寓養。


有上下之別。


在上曰教養。


在下曰脩養。


皆蒙之所先也。


而其義取于物之初生。


得養始育。


不得其養。


不全其生。


唯聖人位育。


並天地生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49:3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彖辭-26


故養正之功。


稱曰聖功。


猶之養生之功曰天德也。


蒙而求知。


惑而求辨。


此養正之及時也。


時而不養。


則終蒙惑。


養而不正。


亦終蒙惑。


唯養正之功。


斯所以為聖矣。


此蒙彖辭大意。


不外示聖人易教主旨。


而最宜知者。


則蒙為處變以守正。


順時以行中。


誠己以敬于神。


立志以明于教學。


敦行以盡其性情。


成業以達其道德。


數者之義。


概括彖辭中。


而中庸紹述之。


學者讀此。


當並及焉。


宏教附注此文所指最精。


要細讀。


蒙卦為易經大用之例。


易重在占吉凶。


測順逆。


故蒙辭有初筮三瀆之語。


皆舉例也。


明易之所以致用。


即本于蒙。


而六十四卦之變用。


即首于蒙。


蒙即屯之反。


合全易反正共三十六卦。


上經十八。


下經十八。


以符周天數。


此文王易之大序。


而先著其旨于蒙。


蒙屯兩卦。


實一卦。


屯為陽之正。


蒙為陽之變。


變則陰。


故用陰。


陰逆行。


故蒙之行以逆。


此後天異先天者也。


先天無此分別。


皆順行。


後天則順逆並行。


各有所宜。


此夫子明主賓之別。


動靜之殊也。


即按之用世亦同。


時蒙昧已極。


而我與童蒙所處異地。


不可錯我為童蒙也。


若失其主。


則反為童蒙所弄。


辭旨甚明。


故以二求字。


指主賓之用異也。


而問神亦示其道。


初筮告。


再三不告。


亦以蒙之易蔽也。


蒙者。


由人道以啟天道。


若人道失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50:0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象辭-27


則不獨不能啟天。


反受其蔽。


故辭文明言之。


而艮坎之合。


尤見其進止之有宜否。


此山下出泉。


必待君子之果行育德。


德行不足。


泉之出山。


將安為乎。


又曰。


此文所包最廣。


而為全易最要之例。


上古人道立教之始。


即此義。


故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


所謂神道設教。


乃指卜筮以辨蒙惑也。


乃為開民智。


非為愚民也。


而今天訿為迷信。


誠厚誣聖人。


蓋不讀易。


不知神道二字之義。


以索隱行怪而疑神道。


豈非妄乎。


象曰。


山下出泉。


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


宣聖講義此申釋蒙卦象。


明人道之應天時。


而有所為也。


蓋蒙之象。


為山下泉流。


泉者。


水也。


動也。


山者。


土也。


靜也。


水在土下。


靜居動上。


此其為蒙也。


生而不暢。


行而有阻。


昧然未明。


蠢焉末達。


如物之蒙昧。


而氣之不充。


神之不用。


則茫然無可為。


童然無所知。


是欲動而未能進。


欲明而不見光。


則其所持之不盈。


所本之未足。


必有其培育之道。


牖啟之方。


以反求諸躬。


而實立其德。


乃可以應夫時。


以善其道。


因乎地。


以致其功。


故聖人于此。


而勗人以果行育德也。


夫行有不達。


蒙也。


果則蒙抉而無不達。


德有不充。


蒙也。


育則蒙開而無不充。


以己所能。


解時之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50:1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象辭-28


超地之障。


則君子之道也。


故果行以求明。


育德以求用。


明則無昧。


用則全生。


此君子處蒙而不害。


且因蒙而成其亨。


以全其利貞也。


利貞者德行之始。


亨者德行之成。


此果行育德為蒙卦中必有之義。


不獨君子所行。


凡人道無不如是。


設遇蒙而不果之育之。


德行無成。


將何以發蒙耶。


蒙之為昧也。


將以求明為障也。


將以求通。


通明之道。


本乎德行。


德行既立。


則道行在我。


用成在時。


而動靜咸宜。


水土自在。


不相悖也。


故比之童之求師。


人之事神。


有其指引。


則不罹于險。


得其訓迪。


則不困于蔽。


故聖人因蒙而以神道設教以服天下。


為神之歆有德。


主有誠。


誠信既孚。


德行不爽。


則人能通神。


童能繼師。


出坎而登。


拾艮而行。


則蒙亨之象。


正猶屯之全德。


而有坤之厚。


離之明。


為光為用。


恰得其時地矣。


故君子一語。


易之教也。


人道之綱領也。


世有治亂。


數有通塞。


君子履之。


毫無所滯。


此象辭之旨。


示人以處世之道。


而指其順逆之途。


告人以應時之方。


而歸于利貞之行也。


宏教附注蒙為離宮四變卦。


屯為坎宮二變卦。


二與四對。


二卦皆二陽四陰爻。


而屯以陽為主。


故從陽爻之二。


蒙與屯反。


以陰為主。


故從陰爻之四。


此二卦之別。


有順逆之分。


乃內外之異。


凡卦皆然。


皆取相對而成循環。


故離坎二宮。


二四兩變。


相次之屯蒙。


為後天循環之第一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50:3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爻辭-29


學者必留意焉。


初六。


發蒙。


利用刑人。


用說桎梏。


以往吝。


宣聖講義此蒙初六爻辭。


明初爻之用。


而指所宜也。


以蒙之求明。


蔽之求通。


則有動也。


必先發蒙。


初爻之動。


乃發蒙之始。


猶夫無知之眾。


初得所啟引也。


故曰發蒙。


其所及于蒙者尚微。


不過發之而已。


而利用刑人。


刑以警有罪。


正所以發蒙也。


罪人必由無知。


以蒙犯法。


其害必至困頓。


唯以刑正之。


使知其罪。


而悔其行。


則蒙發矣。


故利用刑人。


非以桎梏人。


乃為脫之也。


說脫古一字。


皆出也。


刑其一。


則其餘不罹桎梏。


刑其往。


則其來不罹桎梏。


是刑之。


即以脫之也。


桎桎者。


蒙而至于困頓也。


蒙之甚矣。


雖刑以發之。


使脫桎梏。


不再蒙也。


此法之正。


而刑之仁也。


古者刑人。


必寓其教。


殺之所以生之。


罰之所以全之。


皆仁也。


于刑為義。


義者仁之用。


仁者義之體。


由事言之曰義。


由心言之曰仁。


刑一而眾得全。


刑今而後得生。


則生全之德。


刑之所予。


故為仁也。


而事則義。


故曰利用。


利者義之和也。


以刑成其生全。


變也。


義也。


變而反于正。


逆而同于順。


此蒙之道。


而刑之旨也。


利用刑人。


成其發蒙之用。


用說桎梏。


成其生全之功。


在夫因變而不失正。


行逆而不悖順。


此經權之道。


而有主賓之分。


故不可往。


以往則吝。


以其不同于常情也。


雖有行動不可以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50:5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爻辭-30


必待自至。


此蒙之用。


象童蒙求我也。


雖自我發之。


而不及往。


往則吝也。


往有二義。


去也。


既往也。


刑法不能自刑。


故不往。


刑罪不追既往。


故不究以往。


刑之為生全。


皆責其來也。


其往吝。


不亦宜乎。


吝者。


不正也。


不宜也。


不直也。


故發蒙不以往取吝。


而重在順逆之辨。


常變之分也。


象曰。


利用刑人。


以正法也。


宣聖義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言法以率眾。


正法以發蒙。


俾民有遵也。


蒙初六以用致功。


而寓教于刑。


寓德于法。


刑立則教舉。


法行則德成。


雖言刑法。


實明德教。


德教者。


所以發蒙之具。


而不直用德教。


則變逆之所為也。


故曰。


蒙道與屯反。


以賓主之異。


時位之差。


不得不反。


反而仍歸于正順也。


故必先自返而果行育德。


蓋立人必自立。


達人必自達。


人蒙而我欲發之。


不先自明。


將何發哉。


故刑人者。


必自守法。


而用刑。


即所以正法也。


民之所服。


必自此始。


九二。


包蒙吉。


納婦吉。


子克家。


宣聖講義此蒙九二爻辭。


明其用之得當也。


九二居內卦之正。


得陰陽之均。


陽爻陰位。


剛行柔應。


兩相配合。


乃為吉也。


包蒙云者。


蒙之言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51:1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爻辭-31


如物被裹也。


包者。


蒙且裹也。


凡物之蒙。


必有其因而包蒙。


則以外有所裹也。


蒙卦大義。


以陽從陰。


陽在外則包陰。


九二陽居陰爻。


亦包象也。


而全卦九居上位。


為蒙之得名。


皆陽在外也。


而不言包者。


以外卦之陽。


自然成蒙。


獨內卦九二。


陽居陰位。


陰裹陽氣。


兩相環繞。


乃成包蒙之象。


故包蒙之稱。


以其在內卦也。


雖包而蒙。


如物相縛。


展轉相逐。


有不離之意。


故包蒙仍吉。


不以其蒙而少之也。


卦爻之吉凶。


恆視夫剛柔之得否。


陰陽之乖否。


不皆泥于辭也。


蒙雖多吝。


而包蒙則吉。


全卦多不宜。


而九二則有合。


此卦爻之異。


即剛柔之差也。


陰陽相抱。


是謂之包。


包即抱也。


古本一字。


抱蒙之義如上述。


而其象則有如母之抱子。


鳥之抱卵。


又如夫婦之和好。


雌雄之匹侶。


相從不二。


相合以生。


此其所以為吉也。


夫包蒙者。


一剛一柔。


一陽一陰。


相抱相親。


正相投契。


猶彊者之羽翼懦弱。


智者之提挈昏庸。


以過劑不及。


以多益寡。


以能濟不能。


以中教不中。


則天地之要道。


人物之大序。


禮之所制。


情之所諧。


為德之成。


為行之至。


則其吉也。


不亦宜乎。


故雖蒙而不害于蒙。


雖包而反益于蒙也。


此包蒙之蒙。


以九二之正用。


而得相濟相成也。


故喻之于夫。


則應納婦之吉。


喻之于子。


則有克家之才。


以其正相求也。


夫以求婦。


婦樂其夫。


家以望子。


子大其家。


皆相應相感也。


蓋以陰陽合德。


上下同心。


貴賤合情。


內外同志。


則蒙者得所保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52:0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爻辭-32


而昧者依其提撕。


此包蒙之功。


猶養蒙之道也。


故曰包者抱也。


猶抱子也。


世之最親者。


莫若母子。


最愛者。


莫若夫婦。


而母之于子。


不以蒙而棄之。


夫之于婦。


不以昧而遠之。


而蒙者得教。


乃克承其業。


昧者得保。


乃能孚其情。


故納婦必吉。


而育子克家也。


克家者。


能承親之志。


任親之事也。


父母之保育其子者。


必望其克家。


而子之報其父母者。


亦必以克家為志。


此教化之始。


成德達才之基也。


而蒙九二寓其義焉。


則聖人重家教之微意也。


家教者。


始于夫婦。


成于父子。


蓋人倫之本。


人道之初。


孝順之道也。


蒙卦全德。


在明順逆。


不順則逆。


反逆則順。


故蒙之無知不足憂。


唯無教之憂。


蒙之逆行不足患。


唯其順逆不分之患也。


故包蒙之象。


在首明教于家人。


而家人之成德達才。


即聖人蒙以養正之功也。


此爻辭之義。


全取抱持與包涵之意。


唯抱持乃親之。


唯包涵乃愛之。


親之欲其生。


愛之欲其成。


包涵其蒙。


而啟迪于無形。


抱持其蒙。


而養育于未明。


此唯家人父子之間。


足以盡之。


而德有所應。


道有所同。


則生者必全。


成者必達。


皆感之所應。


致之所至。


理之順也。


情之宜也。


象曰。


子克家。


剛柔節也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節者發而中節也。


陰陽相當。


而包蒙相應也。


故曰剛柔節也。


雖指子克家一句。


實括全爻辭也。


而因子克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52:2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爻辭-33


足明其相得有功。


子能取恩。


則父母之教不辜矣。


以見陰陽相感。


恩德相報。


人道之本。


天理之正也。


而包蒙之辭。


尤見其道之廣大。


如天之覆。


如地之載。


以其不棄蒙遠蒙。


而包涵之。


抱持之。


以生之成之全之也。


則其所得者。


亦必如之。


聖人以此立教。


而首自家教。


其不僅為釋卦象也歟。


宗主附注蒙者氣數。


演蒙之辭。


則人事也。


人事必順天時。


而定進止。


故聖人假蒙以立教。


因蒙以明數也。


蓋人事自有順逆之分。


果當不利之時。


必求其所利之道。


不得無備于平日。


而希僥倖于一時。


故天數如何。


皆以人事應之。


趨吉避凶。


去蒙就明。


乃人道之本旨。


亦易教之大則。


無問天時否泰。


運數剝復。


其所處之宜者皆吉。


不宜者皆凶。


蓋所謂吉凶。


皆人事宜否所致。


不以天時為咎也。


此人道為濟天之窮。


而見人事之重要。


非僅空言休咎已也。


讀易者必先明此義。


庶毋悖乎聖人立教之微意耳。


又曰。


蒙卦為上艮下坎。


而其關係卦則有屯。


有革。


有家人。


有復。


蓋一卦有先後天之殊。


有升降之別。


有比類。


有對偶之差。


即如卦爻辭。


九二所謂包蒙子克家。


為其有關各卦之義也。


以艮之先天對兌。


而後天變巽。


艮之後天對坤。


而其本位為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53:0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爻辭-34


此包有地雷復之象也。


坎之先天為坤。


而對離。


故有風火家人之象。


而其正對則澤火革。


以山澤水火為八宮正對也。


故有革復之義。


子克家。


克者。


革且復也。


家家人也。


納婦亦屬家人。


而兼同人之象。


以天火之闕先後天也。


艮之位也。


坎之對也。


故不曰成家。


而曰克者。


以其有所革。


有所復。


猶克己復禮之義。


克乃復也。


釋文謂剛柔節也。


節亦作接。


其義通也。


凡有節者。


必有所接。


必介于兩者之間。


如竹之節。


為上下接也。


以蒙九二。


陰陽在抱。


剛柔相接。


而得其度。


乃不失其節。


以不過也。


又無不及。


恰得其中和而合好。


恰得其生全而感應。


如夫得賢婦。


家得孝子。


雖蒙于先。


必明于後也。


故有克義。


而重在包蒙。


包而得中道也。


故曰包涵抱育。


皆由仁德成之。


則所化者。


亦賢孝矣。


慈孝相承。


和順相應。


一家之福。


即人類之幸。


此聖人言教。


必始于家。


而言治平。


必始于齊家也。


家道成。


而人道立矣。


則蒙養之為聖功。


于家教尤可見焉。


此九二之吉。


實大吉矣乎。


六三。


勿用取女。


見金夫。


不有躬。


無攸利。


宣聖講義此蒙六三爻辭也。


凡卦爻吉凶利害。


關乎陰陽分合。


如蒙九二。


以剛柔相得而皆吉。


雖蒙無害。


至六三則不然。


三為陽位。


六為陰爻。


處內卦之上。


失應承之時。


故不利于行。


以其不相得也。


爻辭所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53:3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爻辭-35


蓋明其不當也。


以陰行陽。


陽之微。


遇陰之盛。


陰不自巽。


而藐視乎陽。


又遇陽之游氣。


浪蕩牽引。


乃使陰不自固。


易失其守。


是以比之婦不守貞。


而羨金夫也。


夫婦者。


從一而終。


貧賤不怨。


此所以為貞也。


貞者。


信也。


固也。


守信自固。


乃婦女之德。


今六三之象。


陰蕩悅陽。


不有其德。


猶婦女之不貞。


但求華富美好之欲。


而忘其潔靜之身。


則為之夫者。


其得家道之正乎。


故不用取女也。


娶妻之娶。


古同取。


娶女而逢蕩婦。


則夫婦之不和。


可以預知。


不用取女。


正以女之失德也。


蓋六三之蒙。


女之昧也。


艮之變巽。


有女而無婦德。


以金夫之可慕。


忘玉體之無玷。


乃以躬徇財。


以行逐欲。


蒙之又蔽。


陷之彌深。


其嗜慾之所極。


則亂家亡。


國而有餘。


初不止夫婦之失和也。


故曰無攸利。


言無所利。


則有所害。


利害相隨。


害之所至。


必因物欲。


以欲求物。


害莫大焉。


然不曰害。


而曰無利者。


正望人之自遏其欲。


而勿迷于女色也。


辭以示教也。


勿用者。


禁戒之語。


雖有來求者。


亦勿近也。


為其蒙之甚。


而不能自育其德。


此則貴我之行果。


果以絕之。


則不致害。


不過無利而已。


絕之不果。


而溺其色。


則將隨而喪身辱家。


寧止無利已哉。


此聖人未盡之意在言外矣。


以六三之不得應。


而上九之不相配。


故成此象。


陰原樂陽。


而必出于正。


今舍正道而求私情之通。


是逆也。


不順也。


陽者上行。


陰者下降。


一升一降。


乃成悖逆。


故妻背其夫而別貪所好。


此卦爻本義。


亦人道之變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54:0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5-經文講義-蒙卦-釋爻辭-36


變者貴反于正。


六三愈變愈離。


其逆可知。


象曰。


勿用取女。


行不順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


言失其順應之正也。


以其逆于道。


悖于德。


而徒求其欲。


則桑中濮上之行。


將何以善其後哉。


此有戒于取女者也。


夫人之情。


必正于性。


方為中和之德。


天地之氣。


必依于理。


方孚陰陽之道。


乾曰利貞者。


性情也。


貞以為利。


則性以制情之道。


果不貞。


安有利。


果忘性。


安正情。


情欲橫流。


乃滅其性。


貞節不固。


乃失其利。


故六三之無攸利。


以無貞也。


屯之所以為順者。


女子貞也。


蒙之所以不順者。


女不貞也。


不貞之女。


乃害其家。


則無攸利。


必慎于其始也。


以失貞德為亡本。


本亡則生不全。


蒙之初生。


先折其本。


將何以自全乎。


故不貞。


又不獨女子之害于而家也。


人之不貞。


喪身敗名。


政之不貞。


失國亂世。


皆以蒙昧之極。


徒知徇情逐欲。


更無求明之心。


逆行倒施。


以迄危亡而已。


故六三之占。


乃蒙之過。


而無論何事。


皆不利。


以其行之不順。


變之不復于正矣。


六四。


困蒙吝。


宣聖講義此蒙六四爻辭也。


本爻似九二而大異。


包與困殊也。


困蒙者。


蒙而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8:14 , Processed in 0.35937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