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28: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就其應用價值而言</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尋找壓痛穴之遠距離取穴法,具有調節整體的作用在內,且容易出現感傳,因而其效果也極

為優異。 </STRONG></P>
<P><BR><STRONG>而以痛為腧之取穴法,其作用僅是限於局部,當然不會出現感傳,因而其效果也就不如遠距

離之反應穴為好。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見,遠取與近取,局部與整體,感傳作用之有無,效果之大小,乃是區分壓痛穴與阿

是穴的關鍵。 </STRONG></P>
<P><BR><STRONG>掌握這些關鍵,就可大大提高對針灸作用的理解與臨床效果的發揮。 </STRONG></P>
<P><BR><STRONG>經驗方周氏的治學要點是條理要求清晰,脈絡必須分明。 </STRONG></P>
<P><BR><STRONG>選穴處方也不例外。 </STRONG></P>
<P><BR><STRONG>在名案評析 中之「雜病十法」已可見一斑。 </STRONG></P>
<P><BR><STRONG>而「治咳六合」更是方法全面,效果明顯,已載入周氏著《針灸經典處方別裁》之中。

</STRONG></P>
<P><BR><STRONG>特轉錄於下,以供選用。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28: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一、治咳六合中醫對於咳嗽的認識</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認為不膽肺臟本身在遭受病理刺激可發生咳嗽,即在肺臟以外的其他臟腑蒙受病理變化時,

也將互相影響,引起或加重咳嗽而成為惡性循環。 </STRONG></P>
<P><BR><STRONG>在《素問?咳論》中又指出,咳是肺先受邪,然後乘他臟之虛而傳與之。 </STRONG></P>
<P><BR><STRONG>如傳於肝則為肝咳,傳於脾則為脾咳之類。 </STRONG></P>
<P><BR><STRONG>臟咳不愈乃傳於腑。 </STRONG></P>
<P><BR><STRONG>治咳的要領,除依照各經的見證而分經論治外,並應按照「臟咳取俞,腑咳取合」的原則綜

合治療。 </STRONG></P>
<P><BR><STRONG>又因肺為諸咳總司,不論為何種咳嗽,均應同時採用肺經的孔穴施治。 </STRONG></P>
<P><BR><STRONG>特依照十二經脈互為表裡的六合關係,創立「治咳六合」的法則,六合的順序仍以《靈樞?經

別》為准。 </STRONG></P>
<P><BR><STRONG>在「六合」之中,同時也配合著原絡主客的法則。 </STRONG></P>
<P><BR><STRONG>分述如下:(一)一合溪委穴組:太谿復溜大鐘委中崑崙京骨飛揚手下廉合谷魚際用途及釋

義:腎咳,咳則腰背相引而痛; </STRONG></P>
<P><BR><STRONG>膀胱咳,咳而遺尿。 </STRONG></P>
<P><BR><STRONG>及咳喘上氣,咳引尻痛。 </STRONG></P>
<P><BR><STRONG>取太谿(足少陰俞及原),委中(足太陽合),飛揚,京骨(足太陽絡及原),大鐘(足少

陰絡),復溜,崑崙等穴,以足少陰太陽表裡經臟原絡俞合同治。 </STRONG></P>
<P><BR><STRONG>魚際對咳引尻痛有效,迭被古針家所重視。 </STRONG></P>
<P><BR><STRONG>再則魚際與合谷同用,既是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的道理,更可增強下腹及下肢諸穴

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用法:針或點灸。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28:4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二合衝陵穴組</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太衝陽陵蠡溝光明丘墟竅陰期門合谷魚際用途及釋義:肝咳,咳則兩脅下痛;

</STRONG></P>
<P><BR><STRONG>膽咳,咳嘔膽汁。 </STRONG></P>
<P><BR><STRONG>及乾咳無痰,頭痛眩暈,中焦痞滿,與內傷咳嗽,肝逆犯肺者。 </STRONG></P>
<P><BR><STRONG>取太衝(足厥陰俞及原),蠡溝(足厥陰絡),陽陵(足少陽合),光明,丘墟(足少陽原

及絡),與期門(肝募)及竅陰等穴同用,以足厥陰少陽表裡經藏原絡俞合同治。 </STRONG></P>
<P><BR><STRONG>合谷與太衝同用,功用尤為廣博。 </STRONG></P>
<P><BR><STRONG>用魚際不但是通於肺臟而止咳,《銅入》魚際主治項下曰:「痹走胸背痛不得息。

</STRONG></P>
<P><BR><STRONG>近人也證明在魚際尋找壓痛點,以治胸脅痛(肋間神經痛)屢效。 </STRONG></P>
<P><BR><STRONG>可見魚際對於咳引脅痛及咳引尻痛,具有雙重作用。 </STRONG></P>
<P><BR><STRONG>用法:期門灸,余針或點灸。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28: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三合裡白穴組</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太白三里太淵章門豐隆陷谷公孫衝陽(改用解谿)用途及釋義:脾咳,咳則脅下痛,痛引肩

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甚; </STRONG></P>
<P><BR><STRONG>胃咳,咳而嘔,嘔則長蟲(蛔蟲)出。 </STRONG></P>
<P><BR><STRONG>及中焦水濕不化,咳嗽多痰。 </STRONG></P>
<P><BR><STRONG>取太白(足太陰俞),公孫(足太陰絡),三里(足陽明合),衝陽(足陽明原,因近足背

動脈故改用足陽明之經穴解谿),豐隆(足陽明絡),與章門(脾募)及陷谷等穴同用,以足太陰與陽明表裡

經臟原絡俞合同治。 </STRONG></P>
<P><BR><STRONG>尤適用於中焦水濕不化,濕盛生痰諸見證。 </STRONG></P>
<P><BR><STRONG>取用太淵,不僅是手足太陰之俞穴上下相應,尚有消除嘔噦,寬胸降氣之功。

</STRONG></P>
<P><BR><STRONG>用法:章門灸,余針或點灸。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29:0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四合門海穴組</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神門小海大陵少澤通里腕骨支正少商下巨虛心俞用途及釋義:心咳,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

梗,甚則咽腫喉痹; </STRONG></P>
<P><BR><STRONG>小腸咳,咳而失氣(氣不接續,或欲咳而不能出聲)。 </STRONG></P>
<P><BR><STRONG>神門(手少陰俞及原),通里(手少陰絡),小海(手太陽合),腕骨,支正(手太陽及絡

),與大陵,心俞,少澤等穴同用,以表裡經臟原絡俞合同治。 </STRONG></P>
<P><BR><STRONG>用少商是既利其喉,又治其咳,下巨虛乃是小腸在下肢的合穴,上應神門,少澤等穴,而止

咳降氣,兼可強心。 </STRONG></P>
<P><BR><STRONG>用法:心俞灸,余針或點灸。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29:1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五)五合大井穴組</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大陵天井委陽間使支溝陽池內關外關尺澤用途及釋義:心包咳,咳則胸脅支滿,心中忄詹忄

詹大動,煩心,面赤掌熱; </STRONG></P>
<P><BR><STRONG>三焦咳,咳則腹滿,不能飲食。 </STRONG></P>
<P><BR><STRONG>大陵(手厥陰俞及原),內關(手厥陰絡),天井(手少陽合),陽池,外關(手少陽原及

絡),與委陽(手少陽在下肢之合穴)同用,以手少陽與厥陰表裡經臟原絡俞合同治。 </STRONG></P>
<P><BR><STRONG>支溝與委陽對便閉,胸腹滿均有效。 </STRONG></P>
<P><BR><STRONG>胸腹不脹,則飲食自增,三焦調和,則咳喘自止。 </STRONG></P>
<P><BR><STRONG>且三焦與包絡同為相火之所寄附,火瀉則心煩、面赤與掌熱亦解。 </STRONG></P>
<P><BR><STRONG>用尺澤是與肺臟相應之義。 </STRONG></P>
<P><BR><STRONG>在《素問?咳論》中,無心包咳,依手厥陰之是動所生病以補足之。 </STRONG></P>
<P><BR><STRONG>用法:針(內關透外關,間使透支溝)或點灸。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29:2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六)六合淵池穴組</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太淵列缺尺澤合谷曲池偏歷上巨虛肺俞用途及釋義:肺咳,咳而喘息有音,甚者唾血;

</STRONG></P>
<P><BR><STRONG>大腸咳,咳而遺矢(大便出)。 </STRONG></P>
<P><BR><STRONG>及風寒外感,頭痛咳嗽吐寒痰,與諸種咳嗽,胸脅疼痛。 </STRONG></P>
<P><BR><STRONG>太淵(手太陰俞及原),列缺(手太陰絡),曲池(手陽明合),合谷,偏歷(手陽明原及

絡),與尺澤同用,以手太陰與陽明表裡經藏原絡俞合同治。 </STRONG></P>
<P><BR><STRONG>上巨虛是大腸在下肢的合穴,上應曲池,合谷,太淵,列缺等穴而降氣止咳。

</STRONG></P>
<P><BR><STRONG>灸肺俞是就近以溫通肺臟之氣血,而對各種咳嗽均可收效。 </STRONG></P>
<P><BR><STRONG>用法:肺俞灸,余針或點灸。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0:0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歌括</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五臟六腑皆致咳,治咳六合慎勿失。 </STRONG></P>
<P><BR><STRONG>一合溪委腎膀胱,太谿大鐘復溜出。 </STRONG></P>
<P><BR><STRONG>飛揚下廉合谷魚,崑崙委中與京骨。 </STRONG></P>
<P><BR><STRONG>二合衝陵膽與肝,太衝陽陵蠡溝得。 </STRONG></P>
<P><BR><STRONG>光明丘虛與竅陰,期門魚際與合谷。 </STRONG></P>
<P><BR><STRONG>三合裡白胃與脾,三里太淵與太白。 </STRONG></P>
<P><BR><STRONG>章門豐隆陷谷隨,公孫解谿同相續。 </STRONG></P>
<P><BR><STRONG>四合門海心小腸,神門小海大陵優。 </STRONG></P>
<P><BR><STRONG>少澤通里腕骨支,心俞少澤巨虛足。 </STRONG></P>
<P><BR><STRONG>五合大井包三焦,大陵天井委陽屬。 </STRONG></P>
<P><BR><STRONG>間使支溝與陽池,內關外關與尺澤。 </STRONG></P>
<P><BR><STRONG>六合淵池肺大腸,尺澤偏歷合谷曲。 </STRONG></P>
<P><BR><STRONG>肺俞上巨虛在內,六合之法供采擇。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0:2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路紹祖編</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內經專家周信有學術經驗溫麗芬整理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0:4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編者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周信有教授從醫50餘年,刻苦鑽研中醫經典,孜孜不倦,廣尋博覽,通曉中醫理論各種學

說,尤對《內經》有深刻的研究。 </STRONG></P>
<P><BR><STRONG>他早年行醫安東,中年執教北京,後又行醫辦學於西北,為中醫教育事業和臨床事業可謂嘔

心瀝血。 </STRONG></P>
<P><BR><STRONG>周氏雖診務繁忙,但治學嚴謹,熟讀深思,數十年筆耕不輟,著述豐碩。 </STRONG></P>
<P><BR><STRONG>本文對周氏的治學道路和周氏對《內經》的深刻研究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周氏的學術思想及

臨證思路淵源於《內經》,又接受了唯物辯證法和系統論哲學思想的指導,使他在醫療、科研、教學工作中都

遊刃有餘,成績斐然。 </STRONG></P>
<P><BR><STRONG>周氏除中醫理法方藥應用有獨到經驗外,又注意吸收現代醫學成果,故對肝病、血液病、冠

心病、肺心病、痹證等中西疾病,均有心得體會,所創方藥,配伍精當,療效確切,堪為同道楷模。

</STRONG></P>
<P><BR><STRONG>閱讀本文,將使我們在治學臨證各方面獲得很多教益。 </STRONG></P>
<P><BR><STRONG>《內經》者……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穹地紀,中悉人事。 </STRONG></P>
<P><BR><STRONG>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藏府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焉。

</STRONG></P>
<P><BR><STRONG>大哉至哉! </STRONG></P>
<P><BR><STRONG>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 </STRONG></P>
<P><BR><STRONG>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 </STRONG></P>
<P><BR><STRONG>———《類經》序 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 </STRONG></P>
<P><BR><STRONG>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 </STRONG></P>
<P><BR><STRONG>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聼塗説,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STRONG></P>
<P><BR><STRONG>———《大醫精誠》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1: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周信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男,漢族,1921年出生,山東省牟平縣人。 </STRONG></P>
<P><BR><STRONG>周氏自幼家境貧寒,9歲隨父離鄉背井、流落安東。 </STRONG></P>
<P><BR><STRONG>15歲輟學習醫,從師當時安東名醫李景宸、顧德有名下。 </STRONG></P>
<P><BR><STRONG>在嚴師指導下,刻苦攻讀、殷勤侍診,學識與日俱增,1941年,偽滿政府實行漢醫考試

,應試合格,獲得「漢醫認許證」,即開始掛牌行醫。 </STRONG></P>
<P><BR><STRONG>由於他重視理論聯繫實際,善於博采眾家之精華,醫技日益精湛。 </STRONG></P>
<P><BR><STRONG>50年代已在安東名聲鵲起。 </STRONG></P>
<P><BR><STRONG>1956年任職安東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繼當選為安東市人大代表,市人民委員會

委員和安東市中醫師工會會長等職。 </STRONG></P>
<P><BR><STRONG>1960年調北京中醫學院任教。 </STRONG></P>
<P><BR><STRONG>主要從事《內經》教學,兼任臨床帶教。 </STRONG></P>
<P><BR><STRONG>在這過程中,他對《內經》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學有體會。 </STRONG></P>
<P><BR><STRONG>1963年曾參與主編出版全國中醫學院二版試用教材《內經》講義。 </STRONG></P>
<P><BR><STRONG>同時在臨床上運用《內經》的理論原則和辯證思維方法指導實踐,感到得心應手,心明眼亮

,思路明確,論理豁達。 </STRONG></P>
<P><BR><STRONG>由於對《內經》理論的融會貫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他在學術造詣上日臻深化,這就為

他以後的學術成就和建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STRONG></P>
<P><BR><STRONG>1970年為了支援西北中醫事業,由首都北京調到甘肅,先在基層從事診療,1978年

甘肅中醫學院成立,被調該院任《內經》教研室主任及教務長等職,至今已紮根甘肅20餘年。

</STRONG></P>
<P><BR><STRONG>周氏從教學到臨床,從理論到實踐,刻苦鑽研,努力不懈。 </STRONG></P>
<P><BR><STRONG>使他在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醫學成就方面,日臻成熟,並取得卓越成就。 </STRONG></P>
<P><BR><STRONG>由於他長期從事《內經》教學與研究,因此深諳《內經》經旨、理論造詣頗深。

</STRONG></P>
<P><BR><STRONG>又兼長期從事臨床工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逐漸形成自己的學術思想特點與技術特長。

</STRONG></P>
<P><BR><STRONG>周氏認為,儘管《內經》理論博大精深,高古淵微,但自始至終貫穿著整體觀、系統觀和辯

證觀的哲學思想。 </STRONG></P>
<P><BR><STRONG>這一基本觀點,構成了《內經》學術思想精髓和核心。 </STRONG></P>
<P><BR><STRONG>祖國醫學正是將醫學實踐知識與哲學方法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作為中

醫工作者,必須牢牢地掌握它的理論核心,在醫療、科研、教學中善於運用整體觀、系統觀和辯證觀的方法去

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實質。 </STRONG></P>
<P><BR><STRONG>周氏在醫學上能夠高屋建瓴、統觀全局,形成自己精闢獨到的學術見解,正是在《內經》的

哲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 </STRONG></P>
<P><BR><STRONG>周氏也認為,中醫的發展必須沿襲其自身的理論特點和長處,同時也要與現代科學相結合。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周氏在臨床上,特別是對疑難病症的處理———無論明確診斷,剖析病案,還是遣方用

藥,都能吸收近代科學成就,參考西醫之所長,宏觀辨證與微觀檢查相結合,遵古而不泥古,終於形成了自己

獨到的臨證思路與遣方用藥特點。 </STRONG></P>
<P><BR><STRONG>在臨床上,周氏曾自謂是個雜家。 </STRONG></P>
<P><BR><STRONG>除了主要以《內經》理論指導臨床外,其他如傷寒學說,溫病學說,歷代醫家之長對他均有

較大影響。 </STRONG></P>
<P><BR><STRONG>如治外感病,多宗葉、吳溫病學說; </STRONG></P>
<P><BR><STRONG>治內科雜病多係經方、時方間采,擇優而從。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他在臨床上,臨證思路開闊明達,不受一法一方的束縛,能夠「復方多法」,綜合運用

,各種藥效有機結合,相輔相成,互相配合。 </STRONG></P>
<P><BR><STRONG>善於寒溫並用,濕燥並用,升降並用,攻補兼施; </STRONG></P>
<P><BR><STRONG>善於揉合溫散、疏化、宣導、滲利、祛瘀、清理、扶正達邪、祛邪安正等諸般治法,集於一

方面兼顧之。 </STRONG></P>
<P><BR><STRONG>這種遵古而不泥古,辨證靈活,化裁多變,不拘一格的遣方用藥特點,也是他重視整體,善

於運用辯證觀、整體觀的方法分析問題,認識問題實質這一學術思想的具體表現。 </STRONG></P>
<P><BR><STRONG>以他精湛獨到的學術見解和臨床經驗,近年來他潛心於「病毒性肝炎」、「血液病」、「肺

心病」、「痹證」、「老年病」等疑難雜症的專題研究,並取得卓越成果。 </STRONG></P>
<P><BR><STRONG>他在總結大量病例與治療經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1: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驗的基礎上</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研製出治療乙型肝炎和各種肝病的「舒肝消積丸」,已通過省級鑒定,上報衛生部。

</STRONG></P>
<P><BR><STRONG>經過臨床驗證和藥效學實驗,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非常有前途的治療肝病的新藥。

</STRONG></P>
<P><BR><STRONG>最近又投入新的科研課題「血腦絡通」、「膽舒」和中醫美容系列化妝品的研製工作,並已

初見成效。 </STRONG></P>
<P><BR><STRONG>為了垂教後世,周氏診余筆耕不輟,著述甚多。 </STRONG></P>
<P><BR><STRONG>自來甘肅,他除主編《內經類要》、《內經精義》等有關《內經》專著以外,還主編出版中

醫診治急症的專著《決生死秘要》,該著1988年4月經甘肅科技出版社出版。 </STRONG></P>
<P><BR><STRONG>1990年6月又經臺北千華出版公司改成繁體字,更名為《診斷生死秘要》在臺灣獨家出

版發行,成為港臺暢銷書之一。 </STRONG></P>
<P><BR><STRONG>這對交流海峽兩岸文化,弘揚祖國醫學起到積極作用。 </STRONG></P>
<P><BR><STRONG>他也曾作為《中醫內科急症證治》一書的編委,撰寫書中「內科急症的四診臨床特點」部分

,1985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此書曾作為中央衛生部舉辦的「全國中醫內科急症進修班」教材之用。

</STRONG></P>
<P><BR><STRONG>多年來,周氏亦致力於中醫養生保健和老年醫學的研究。 </STRONG></P>
<P><BR><STRONG>曾參與合編《老年保健》一書,此書1987年9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並被選為「全

國老年大學」試用教材。 </STRONG></P>
<P><BR><STRONG>多年來,他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辨治體會與舒肝消積

丸的研製》、《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體會》、《中醫養生與防治老年病》、《中國傳統康復醫學關於抗衰老

途徑的認識》等,後者曾被選送參加1989年11月中旬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傳統康復醫學學術會議

」作為會議交流論文。 </STRONG></P>
<P><BR><STRONG>由於周氏自幼習武,精通武術(曾在1953年全國第一屆武術表演賽上獲表演優秀獎),

故在該論文中有關「傳統體育與健康長壽」部分的闡述中,能集中醫、武術於一體,從中醫理論的深度,闡發

武術養生保健之精髓,因而頗受與會的國內外學者高度重視。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1:3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周氏從行醫</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安東、執教北京,到辦學蘭州,至今已50餘年。 </STRONG></P>
<P><BR><STRONG>誠可謂嘔心瀝血,夙夜孜孜。 </STRONG></P>
<P><BR><STRONG>如今雖已年逾古稀,仍在中醫園地默默耕耘。 </STRONG></P>
<P><BR><STRONG>他被選為全國500名中醫指導教師之一,1990年秋,他作為甘肅省指導教師代表去北

京參加「全國繼承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拜師大會」,深感國家對中醫事業的關懷與重視。 </STRONG></P>
<P><BR><STRONG>自此,他又在繁忙的診務之餘擔當起老師帶徒,培養後學的重任。 </STRONG></P>
<P><BR><STRONG>帶教過程中,周氏常與青年教師及學生談自己成才之路,指出:初學中醫的秘訣在於背誦,

不但背歌訣,還要背經典著作的重要原文,要養成背誦、默讀的習慣,背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熟讀深思,一篇

文章能夠反復不斷地熟讀背誦、深思聯想,這不但能夠加深記憶,而且能夠悟出其中奧妙,領會其精神實質。

</STRONG></P>
<P><BR><STRONG>同時還要注意勤查、勤寫、善思,即遇到古典醫籍中的生字、難詞及文義有不明之處,隨時

查閱字典、辭典,並參考歷代名家注釋,對其不同學術見解,進行比較,以求領會其精神實質;

</STRONG></P>
<P><BR><STRONG>勤寫即勤於寫卡片和心得筆記,每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一個病證都應記下自己的收穫、

體會、見解。 </STRONG></P>
<P><BR><STRONG>對問題還要善於思考,歸納分析,提出個人見解。 </STRONG></P>
<P><BR><STRONG>周氏還指出:初學中醫應該在幾本書上下功夫,打好基本功,而後循序漸進,流覽群書,兼

及諸家,有了淵博的知識,視野寬闊,進而在某一專題上搞深入的研究,古代成名醫家,多遵循此路。

</STRONG></P>
<P><BR><STRONG>總之周氏認為:醫海無涯,學不可以已,在醫學上沒有什麼捷徑,只有下苦功夫,「書山有

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望後學以勤為徑,以苦作舟,登高望遠,乘風破浪,淩絕頂,達彼岸,為振興

中華醫學多作貢獻,斯吾願也! </STRONG></P>
<P><BR><STRONG>吾亦自勉之。 </STRONG></P>
<P><BR><STRONG>周氏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1:4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通過口傳面授</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將自己學術見解,獨到的臨床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青年教師和徒弟,以使自己的學術經

驗後繼有人。 </STRONG></P>
<P><BR><STRONG>「霜葉紅於二月花」。 </STRONG></P>
<P><BR><STRONG>年逾古稀之年的周氏,現還擔任甘肅中醫學院教授,內經教研室主任,甘肅省中醫藥學會名

譽理事,光明中醫函授大學顧問,張仲景國醫大學名譽教授,全國內經專業委員會顧問,甘肅省武術協會副主

席,甘肅省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會主任委員,甘肅省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等職。 </STRONG></P>
<P><BR><STRONG>他每天仍在勤奮不息,時刻不停地工作,以迎接新的人生歷程,向人們展示生命的價值。

</STRONG></P>
<P><BR><STRONG>周氏的這種刻苦鑽研,嚴於繼承,勇於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2: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崇尚《內經》,主張突出特色,發揮所長,推陳致新周氏學術思想淵源於《內經》,他

認為古代著名醫家,莫不鹹遵《內經》為圭臬,今之醫者也應奉之為準繩。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他畢生致力於《內經》研究,深諳《內經》旨意。 </STRONG></P>
<P><BR><STRONG>他曾指出,儘管《內經》博大精深,涉獵廣泛,但自始至終,貫穿一條主線,這就是統領全

局的整體觀、系統觀和辯證觀的哲學思想。 </STRONG></P>
<P><BR><STRONG>這一基本觀點,使中醫學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獨特的理論體系。 </STRONG></P>
<P><BR><STRONG>同時也形成了中醫在認識疾病和處理疾病時的獨特的思維方法:即從宏觀的、聯繫的、動態

的角度去觀察人體生理和病理,用整體調節的方法去協調陰陽,以達恢復機體平衡,治療疾病的目的。

</STRONG></P>
<P><BR><STRONG>因此,整體系統觀和辯證恆動觀是《內經》學術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也是中醫學術獨有的、

區別於其他任何醫學的理論特色。 </STRONG></P>
<P><BR><STRONG>周氏歷來主張,作為中醫,不論是從事臨床、科研,還是教學和理論研究,都應該時時處處

突出這一特點,才能在中醫事業上有所建樹,取得成績。 </STRONG></P>
<P><BR><STRONG>他本人更是身體力行。 </STRONG></P>
<P><BR><STRONG>如早在70年代後期,他在論述藏象學說時指出:「藏象學說把人體看成是最復雜的自動控

制系統,對各個臟腑的認識,不受臟腑實體即形態學的束縛,而是以功能系統為單位,著重研究他們之間的聯

繫,並用五行歸類和生克制化的理論,闡明機體內臟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和機體整體統一性,以及機體各系統

自控調節的復雜關係。 </STRONG></P>
<P><BR><STRONG>又從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出發,分析生命活動的實質,認為:「人體的生命現象和所進

行的功能活動,無不包含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而這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又都無時無刻不處在『陰靜陽躁』

,『陽化氣,陰成形』的相反相成的矛盾統一運動規律之中,從而促進了人體的生長發育,產生了氣化的能動

作用,推動了人體的生命活動。 </STRONG></P>
<P><BR><STRONG>此說明藏象學說體現了祖國醫學在生理上的系統觀、整體觀和方法上的辯證思維理論特點。

</STRONG></P>
<P><BR><STRONG>對於病機學說的研究,周氏同樣強調要突出整體觀和系統觀。 </STRONG></P>
<P><BR><STRONG>如他主編出版的《決生死秘要》一書,就是力求突出中醫診治急症從整體觀念出發這一理論

特點。 </STRONG></P>
<P><BR><STRONG>他在序言中說:「中醫診斷疾病,決斷生死,不論望色、辨神、察舌、切脈、審證,都要著

眼於整體,瞭解全身的變化情況,如精神的得失,四肢的寒溫,色澤的榮枯,舌色的死活及脈象的虛實等。

</STRONG></P>
<P><BR><STRONG>而且還須結合自然變化,晝夜變化,四時氣候變化以及年、月、日、時變化等對疾病的影響

,以窺測病機,決斷生死預後。 </STRONG></P>
<P><BR><STRONG>他又進一步解釋說:「這些診斷依據,是患者在整體平衡失調的疾病狀態下不斷表現出來的

動態資訊群,醫者站在宏觀角度上,將這些資訊群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進行望、聞、問、切,歸納分析,這

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分析的過程,這樣分析所得出的結果必然是人體整體功能失調和高度概括。

</STRONG></P>
<P><BR><STRONG>而這些活動的、不斷變化的資訊群,卻往往是現代醫學在診斷疾病時所不夠重視甚至忽視之

處,但它卻正體現了中醫理論的獨特和科學之處。 </STRONG></P>
<P><BR><STRONG>在臨床實踐中,由於他深諳《內經》旨趣,所以能在治療疾病時高屋建瓴,統觀全局,注重

對整體病變的糾正。 </STRONG></P>
<P><BR><STRONG>他的「綜合運用,整體調節」的遣方用藥總原則,就是在《內經》治則思想指導下創立的。

</STRONG></P>
<P><BR><STRONG>從而使他在處理諸多疑難重症時往往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除了臨床、科研,周氏還長期從事《內經》教學,已近40年。 </STRONG></P>
<P><BR><STRONG>他的許多重要學術精華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2:2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也往往在教學中得到體現</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中醫課堂教學同樣要突出中醫特色。 </STRONG></P>
<P><BR><STRONG>而要突出特色,沒有良好的教材是不可能的。 </STRONG></P>
<P><BR><STRONG>所以他認為《內經》教材改革勢在必行。 </STRONG></P>
<P><BR><STRONG>教材改革涉及方面很多,但只要緊緊把握突出中醫特點這一中心,就不會走向歧途。

</STRONG></P>
<P><BR><STRONG>正如他在《突出特色、發揮所長、為發展中醫事業而努力》一文中指出:「《內經》一書中

熔鑄了我們祖先的驚人智慧和偉大創造,內容涉獵廣泛,豐富多彩,它不單純是研究人體生命的一門科學,其

中滲透了古代哲學的內容,而且也綜合運用了當時與人體有關的各門自然科學知識,包括天文、曆算、地理、

氣象、生物、物理等。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可以把《內經》看作是以醫學為主體的,綜合性很強的論文彙集。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構成了它本身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和理論體系。 </STRONG></P>
<P><BR><STRONG>因此,改革《內經》教材要善於揭示它的特色。 </STRONG></P>
<P><BR><STRONG>為此,他提出教改中必須重視的三個方面:①突出《內經》綜合性特點。 </STRONG></P>
<P><BR><STRONG>他說:「《內經》一書所具有的各科知識領域之間相互滲透的綜合性特點,體現了中醫認識

問題的方法是從系統聯繫的整體觀出發,重視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滲透,這是祖國醫學理論的特點,

應該繼承和發揚。 </STRONG></P>
<P><BR><STRONG>現在看來,這也符合現時代的要求。 </STRONG></P>
<P><BR><STRONG>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科技革命新的發展趨向,亦是由知識分化逐漸走向一體化、綜合化。

</STRONG></P>
<P><BR><STRONG>以往是各學科知識越分越細,而現在是越來越走向綜合,打破了學科界限,學科之間相互滲

透,相互結合。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3: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科學發展</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逐漸由分析時代走向系統時代。 </STRONG></P>
<P><BR><STRONG>《內經》一書所具有的綜合性、整體性學術特點,實際上是符合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的。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在《內經》教材改革時,無論是在選文、分類和按語分析方面,都要突出《內經》綜

合性特點。 </STRONG></P>
<P><BR><STRONG>②突出哲理性特點。 </STRONG></P>
<P><BR><STRONG>周氏指出:「任何科學都是理論與方法的結合,一定的理論總是由一定的方法達到的,獨特

的理論必定含有獨特的方法。 </STRONG></P>
<P><BR><STRONG>祖國醫學正是醫療實踐知識與哲學方法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

</STRONG></P>
<P><BR><STRONG>在《內經》一書中有相當多的篇幅深刻地闡發了當時哲學領域的一些重大問題。

</STRONG></P>
<P><BR><STRONG>並且在整本書中處處都滲透了系統觀、整體觀和辯證觀的哲學思維方法。 </STRONG></P>
<P><BR><STRONG>接著他又進一步分析道:「系統整體的方法,就是分類與聯繫的方法,強調研究問題,要從

整體著眼。 </STRONG></P>
<P><BR><STRONG>整體觀念是系統觀的中心和出發點。 </STRONG></P>
<P><BR><STRONG>辯證的方法,是把陰陽二分法作為一種認識工具,辯證地、動態地認識分析問題的方法。

</STRONG></P>
<P><BR><STRONG>兩種方法的綜合,正體現了古代哲學體系的唯物觀和辯證觀的實質。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對《內經》每章所摘取的經文、注釋和按語等,就要考慮能夠反映祖國醫學這一獨具

特色的哲理性特點,給以充分發揮。 </STRONG></P>
<P><BR><STRONG>③實踐性特點。 </STRONG></P>
<P><BR><STRONG>周氏一貫認為,經驗與哲學,是《內經》理論形成的兩大淵源,哲學的合理性與經驗的有效

性構成《內經》一書的科學價值。 </STRONG></P>
<P><BR><STRONG>所以他認為改革《內經》教材,也必須突出其實踐性的特點。 </STRONG></P>
<P><BR><STRONG>他曾提出:「所選摘分類的經文,應以能指導臨床實踐為衡量標準,對於那些限於目前種種

原因而對其實踐意義尚未揭示和認識的經文,可以作為某些專門學者整理研究的課題。 </STRONG></P>
<P><BR><STRONG>而作為教材,則不應兼收並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3: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選文如此</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注釋、按語與綜述更應如此。 </STRONG></P>
<P><BR><STRONG>切忌由概念到概念,言而無物,空泛乏味,使學生覺得中醫是『玄學』。 </STRONG></P>
<P><BR><STRONG>尤其是摘選和分析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與臨床密切相關的內容時,更需緊密聯繫臨床

,突出實踐意義,始能讓學生透徹理解《內經》實質。 </STRONG></P>
<P><BR><STRONG>在《內經》授課時,同樣注重時時處處突出中醫的整體性、哲理性和實踐性特點。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只有牢牢掌握這一總的原則,才能啟發和誘導學生從更廣闊、深遠的角度去領會

《內經》的深刻含義。 </STRONG></P>
<P><BR><STRONG>理論聯繫實際也是周氏授課的一大特點。 </STRONG></P>
<P><BR><STRONG>長期的臨床,能夠使他對那些高深古奧的經文,講解得生動自然,有條不紊,有理有據,切

合實際,容易掌握。 </STRONG></P>
<P><BR><STRONG>無怪被同學們譽為「把枯燥的經文講活了」。 </STRONG></P>
<P><BR><STRONG>周氏雖然強調「發展中醫,必須保持中醫特色,發揮所長,推陳致新」。 </STRONG></P>
<P><BR><STRONG>但並不是說中醫的發展可以離開現代科學的軌道,而是說中醫的發展必須承襲其自身的理論

特點和長處,同時亦要與現代科學的成就相聯繫,使之逐漸轉移到中醫現代化道路上來。 </STRONG></P>
<P><BR><STRONG>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共同存在,互相結合與滲透,這反映了時代的特點。

</STRONG></P>
<P><BR><STRONG>西醫是建築在近代科學的基礎上,中醫是建築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又接受了古代辯證

唯物主義思想影響,兩者各有所長,亦各有其不足,我們的態度,應該是用彼之長,補己不足,以促進中醫理

論的發展。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3: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周氏認為</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在現代科學發展的時代,中醫傳統『宏觀辨證』的方法,應與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

微觀辨證』的方法有機結合,互相補充,這對發展中醫很有必要。 </STRONG></P>
<P><BR><STRONG>但必須明確,中醫運用微觀辨證,同中醫運用傳統宏觀辨證一樣,都必須突出中醫特色,以

中醫整體系統的方法為指導,運用中醫理、法、方、藥來辨證施治,不能走西醫診斷,中醫治療的道路。

</STRONG></P>
<P><BR><STRONG>目前有一種傾向,好像中醫一談微觀辨證,就是背離了中醫理論,失去中醫特點,其實這種

顧慮是沒有道理的。 </STRONG></P>
<P><BR><STRONG>消除這種誤解,應從思想上明確兩個概念。 </STRONG></P>
<P><BR><STRONG>首先應正確理解中醫所謂的『宏觀』,其確徹含義,是對疾病的認識,不是孤立地、片面地

只看局部病變,只重視實驗室的微觀指標,而是應重視局部病變同整體的關係,著重從宏觀方面來動態地觀察

和分析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引起的整體性病理反應; </STRONG></P>
<P><BR><STRONG>在治療上注重調節機體陰陽,使之恢復相對平衡的關係。 </STRONG></P>
<P><BR><STRONG>也就是通過對機體平衡失調的整體調節,恢復體內自控性,使機體自穩系統達到最佳狀態。

</STRONG></P>
<P><BR><STRONG>可知中醫的『宏觀理論』不能單純理解為『宏觀辨證』,而是包含了比宏觀辨證更廣博更深

刻的內在含義,體現了中醫觀察人體,研究生命實質的一種認識觀和方法觀。 </STRONG></P>
<P><BR><STRONG>「其次,要明確『證』是處於一定階段時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和邪正力量對比等各種因

素的整體反應。 </STRONG></P>
<P><BR><STRONG>這個整體反應,既然有肉眼可見的宏觀變化,也必然存在肉眼所看不見的微觀變化。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宏觀變化和微觀變化都可作為機體整體反應的組成部分,二者關係是相互補充而決不是

相互取代。 </STRONG></P>
<P><BR><STRONG>微觀辨證是在傳統宏觀辨證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是傳統辨證在更深入的層次上,對

機體整體病理反應的微觀認識,因此,同樣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觀思想。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3: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兩種辨證的結合</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就可使我們獲得更加廣泛、更加深入的資訊群,這是對以往四診的深化和補充,也是對中醫

整體觀念的深化和補充。 </STRONG></P>
<P><BR><STRONG>這必將使傳統辨證更完整,更準確,因而也更加本質地闡明『證』的實質。 </STRONG></P>
<P><BR><STRONG>周氏在臨床上既重視宏觀辨證,又不忽視微觀辨證。 </STRONG></P>
<P><BR><STRONG>如他在分析各類「肝病」的病理機制時說:「肝病患者儘管病程不同,證型各異,但在微觀

辨證方面,常有共同的病理基礎,如肝細胞不同程度的變性與壞死,肝纖維組織的增生,肝微循環的障礙等。

</STRONG></P>
<P><BR><STRONG>這些微觀病理變化,可以貫穿於肝臟病變的始終,它們有的可以同時反應於宏觀表現之中,

有的卻未能及時得到反應。 </STRONG></P>
<P><BR><STRONG>辨證時,只有既重視宏觀證候表現,又不忽略微觀病理變化,才能準確把握病機,抓住共性

,區別個性,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STRONG></P>
<P><BR><STRONG>周氏這一見解,為臨床採取綜合措施治療各種肝病提供了理論依據。 </STRONG></P>
<P><BR><STRONG>另外,周氏還指出「微觀辨證」對中醫判斷臨床療效也提出更為明確的客觀指標。

</STRONG></P>
<P><BR><STRONG>他說:「以往中醫沒有實驗室指標參照,對疾病療效的認識只能根據症狀改善或消除來判定

。 </STRONG></P>
<P><BR><STRONG>現在有了微觀指標,對療效標準的認識就更加客觀全面。 </STRONG></P>
<P><BR><STRONG>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周氏對發展中醫的認識,既強調必須保持中醫特色,承襲其自身的特點

和長處,又重視同現代的科學成就相聯繫,使之逐漸轉移到中醫現代化的道路上來。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