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5:4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D全身再傳</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因灸治次數的增多,作用亦逐漸積累,當到達一定程度時,又可離開受病組織,在全身上下
反復周流,持續時間也可較長。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5:5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灸感時相的作用和意義</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灸感過程三個基本時相的發現,其意義和重要性是多方面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6:0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根據感傳第一相的特徵</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能為中醫基本理論特別是五行學說與五液所主找出依據(詳見下章第七節所述)。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6:1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根據感傳現象與路徑</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可對經絡實質及其學說作出闡明。 </STRONG></P>
<P><BR><STRONG>在下章第六節中所列舉的實例,是不可否定與無可辯駁的客觀事實。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6:2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根據灸感第一相的定向傳導</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可為臨床診斷指明方向。 </STRONG></P>
<P><BR><STRONG>由於感傳第一相的基本特點是以病患所在為其投射目標與行進終點,因而對病變部位就可作
出有益的提示。 </STRONG></P>
<P><BR><STRONG>例如腎臟病患者是雙側還是一側? </STRONG></P>
<P><BR><STRONG>如雙側同病是輕重一致還是輕重不一? </STRONG></P>
<P><BR><STRONG>而根據感傳所見,則是左病至左,右病至右,左右同病則左右皆至,左右輕重不一,則左右
反應也是強弱不一。 </STRONG></P>
<P><BR><STRONG>對其他病變也可指示其所在與範圍,這雖然只能定位不能定性,但這既是對病人的治療,也
是對病人的檢查,具有雙重意義。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6: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根據感傳受阻與被遮斷</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可以發現隱藏和潛伏的病灶。 </STRONG></P>
<P><BR><STRONG>例如上腹痛而灸治三里,當感傳進入下腹後竟遲滯不前,久不上達或終不上達,而下腹的反
應卻很明顯,這就必然是感傳中途受到另一病灶所阻斷的緣故。 </STRONG></P>
<P><BR><STRONG>由於這種病變尚未產生自覺症狀,或是症狀輕微尚未引起注意。 </STRONG></P>
<P><BR><STRONG>這就可為跟蹤檢查,發現隱患提供線索。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6: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5)根據感傳所至</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可以打破「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陳規,為「穴病相連,經無常道」奠定基礎。
</STRONG></P>
<P><BR><STRONG>這在「溯本求源,探討經絡」章中早有相應的說明。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6: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6)根據灸感消長的情況</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可以指示病情的好轉和惡化。 </STRONG></P>
<P><BR><STRONG>凡是感傳明顯,反應良好的病例,結合其他體徵,其預後也是良好的。 </STRONG></P>
<P><BR><STRONG>隨著病情的好轉和恢復,而各種感應也就逐步減弱與不復發生。 </STRONG></P>
<P><BR><STRONG>另一方面原先反應也屬良好,感傳作用也頗明顯。 </STRONG></P>
<P><BR><STRONG>但隨著病勢的深化和惡化,而感傳與各種反應,也就逐步遲鈍以至不復出現,這常是預後不
良的象徵。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7:1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7)根據感傳第二相反應時間的長短</FONT>
】 </FONT></STRONG></P>
<P><BR><STRONG>可使灸療作用量具有客觀標準。 </STRONG></P>
<P><BR><STRONG>古人對於灸療的作用量,是用「壯」來表示的。 </STRONG></P>
<P><BR><STRONG>現時的艾條灸又多是以手持法為主,而以分鐘計算,這均是「以意為之」,均不能達到有效
的作用量,而灸感第二相的作用發揮期,就可彌補這一缺點而大大提高了灸效。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7: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8)根據灸感第二相的臨床療效</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可以明顯看出灸的效果是遠勝於針。 </STRONG></P>
<P><BR><STRONG>特別是對急性病與各種化膿性與非化膿性炎症,其效果遠遠優於藥物之上,這是隨時經得起
驗證的。 </STRONG></P>
<P><BR><STRONG>所謂「急性病宜用藥物,慢性病宜用針灸; </STRONG></P>
<P><BR><STRONG>實證體強者宜用針,虛證體弱者宜用灸」,人云亦云的陳詞濫調,必須打破,必須清除。
</STRONG></P>
<P><BR><STRONG>如上所述,可見灸感三相的發現,確是灸法史上的大事,其意義是十分深遠,也是周氏對灸
法事業的一大貢獻,請勿等閒視之。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7:3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十二、編著《灸繩》樹立典範周氏岐黃生涯已
有50餘年之久</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針灸臨床也有近40年的歷程,對灸法的研究與探討尤有心得。 </STRONG></P>
<P><BR><STRONG>《灸繩》全書共分三篇。 </STRONG></P>
<P><BR><STRONG>上篇為「灸論」,著重說明灸與針的基本理論與讀書心得; </STRONG></P>
<P><BR><STRONG>中篇為「灸賦」,以駢體韻文的體例,說明灸與針的有關內容; </STRONG></P>
<P><BR><STRONG>下篇為「灸例」,列舉各種有效的驗案,全書共約30萬字,特舉其要點於下,以見一斑。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7:4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指出古代經脈(絡)學說的欠缺和錯誤之
處</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經脈學說與體系雖是不容否定,但其內容確也存在著舛錯和矛盾,這固然不能動搖其真實地
位,但在深入討論的今天,自應予以揭示和不容掩飾,周氏獨具慧眼,指出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7:5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經氣流注自應左右齊頭並進</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而不能是單線運行。 </STRONG></P>
<P><BR><STRONG>《靈樞?脈度》認為人身經脈左右相合,全長為16丈2尺。 </STRONG></P>
<P><BR><STRONG>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日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五十周於身。
</STRONG></P>
<P><BR><STRONG>這種推算方法,如果經氣是單線流注,是可以大體相符,如果一分為二,左右分行,這就是
絕大錯誤。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只能理解為日夜各為一萬三千五百息,日夜脈行左右各為八百一十丈,五十周於身。
</STRONG></P>
<P><BR><STRONG>方可作出合理的解說。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8: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任督二脈自應陰升陽降上下分行</FONT>
】 </FONT></STRONG></P>
<P><BR><STRONG>當以《靈樞?營氣》之說為准。 </STRONG></P>
<P><BR><STRONG>《素問?骨空論》與《難經》第二十八難,均認為任督二脈是同起於下極之俞與中極之下。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說同是自下而上。 </STRONG></P>
<P><BR><STRONG>這種關係好像已成定論。 </STRONG></P>
<P><BR><STRONG>但任脈屬陰,督脈屬陽,陰氣主升,陽氣主降(這種關係極易混淆,待後再作討論),這是
陰陽升降的一般規律,決無陰陽同升同降之理。 </STRONG></P>
<P><BR><STRONG>為何從古至今視而不見。 </STRONG></P>
<P><BR><STRONG>而《靈樞?營氣》早就認為「營(經)氣從手太陰出依次至足厥陰經而上行至肝,又從肝復注
入肺,其支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 </STRONG></P>
<P><BR><STRONG>可見督脈是自上而下的。 </STRONG></P>
<P><BR><STRONG>《內經》早已公認為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其中的學術見解,自然就是菁蕪並存,反而以瑕掩
瑜了。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8:2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經氣流注應以手太陰肺為中樞而成為一
源三歧</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通過以上的論證,人身的經氣流行自應左右各自構成一個大圓圈,任督二脈又以人身的中軸
再構成一個小圓圈。 </STRONG></P>
<P><BR><STRONG>同時皆以肺朝百脈為樞紐,而成為前後左右,陰陽表裡,中心與外周的三條因果轉化鏈。
</STRONG></P>
<P><BR><STRONG>這固然是在古人見解上所作出的推理,而在理論上是完全說得通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8:3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十二正經手足分佈相符</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足厥陰經的井穴應列於中趾尖:人體上下肢的結構大體上是互相應稱的。 </STRONG></P>
<P><BR><STRONG>因此手足三陰三陽之陰陽同名經在上下肢的分佈大體上也是互相一致,可以表述如下:陰陽
同名經手足分佈對照表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上下關係手太陰大指內側甲角(少商)足太陰足厥陰大趾內
側甲角(隱白)與手太陰經相符外側甲角(大敦)不符手陽明次指內側甲角(商陽)足陽明次趾外側甲角(應
作內側)(厲兌)相符手厥陰中指指尖(中衝)中趾續表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上下關係手少陽四指外側
甲角(關衝)足少陽四趾外側甲角(竅陰)相符手少陰手太陽小指內側甲角(少衝)足少陰外側甲角(少澤)
足太陽小趾內側甲角(有經無穴)相符外側甲角(至陰)相符從表可見,手足陰陽同名經各個井穴的位置,上
下是基本相稱,只有手足厥陰經的關係上不符,使中趾尖這一重要的敏感點成為空白。 </STRONG></P>
<P><BR><STRONG>陰經應行於身之陰,陽經應行於身之陽,這是中醫陰陽學說與劃分陰陽經絡的基本原則。
</STRONG></P>
<P><BR><STRONG>足厥陰經既為陰氣之盛者,自應與手厥陰經一樣,行於足底正中,而不應出於足背。
</STRONG></P>
<P><BR><STRONG>因此根據陰陽十二經手足分佈的規律,則中指尖自應為足厥陰經之井穴大敦而循行於足底。
</STRONG></P>
<P><BR><STRONG>但牽一發而全身動,勢難在足部各穴重新組合與安排。 </STRONG></P>
<P><BR><STRONG>如果在臨床上把老大敦的部位移動於中趾尖(新大敦),不但在理論上說得通,而且功效也
是明顯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8:4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5)足陽明經井穴厲兌的位置混淆不清彼此
矛盾</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首先要說明的是古代對於手指與足趾是以手統足,均稱為指,大指稱大指、拇指或將指;
</STRONG></P>
<P><BR><STRONG>次指稱次指、大指次指或食指; </STRONG></P>
<P><BR><STRONG>中指稱中指或中三指; </STRONG></P>
<P><BR><STRONG>四指稱四指、小指次指、無名指或環指; </STRONG></P>
<P><BR><STRONG>小指即稱小指。 </STRONG></P>
<P><BR><STRONG>以手背向上,手掌向下,向外者稱外側,向內者稱內側。 </STRONG></P>
<P><BR><STRONG>這雖為人所共知,但也可發生混淆,關於足陽明經井穴厲兌的位置,《靈樞?經脈》說是:「
胃足陽明之脈……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STRONG></P>
<P><BR><STRONG>就是說厲兌的位置是在中三趾的近次趾一側。 </STRONG></P>
<P><BR><STRONG>而《本輸》則說是:「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 </STRONG></P>
<P><BR><STRONG>這又是說厲兌的位置是在足大趾內側次趾的末端,但次趾明明是在大趾的外側,這就不好解
說。 </STRONG></P>
<P><BR><STRONG>只能認為厲兌的位置是在次趾內端近大趾這一側,不然就是「內」為「外」之誤。
</STRONG></P>
<P><BR><STRONG>這就可以與手陽明經井穴商陽的位置上下相符。 </STRONG></P>
<P><BR><STRONG>而目前的針灸教材上,把厲兌位置列在次趾外間,對於這種關係還是含混不清。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9: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6)其他還有足陽明經在頭部的分佈不當
</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足少陰經在足部的分佈欠妥,以及足陽明、少陽與厥陰在足背第一二蹠骨之間重疊混亂等,
具見原書,不及細述。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9:2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明確針灸功效為全身各個組織體系所共有
</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目前學習與討論針灸者,好像離開經絡學說,針灸理論就無存在余地,針灸功效也就無從發
揮,而針灸功效即是全身的綜合反應,針灸的作用部位、全身各處又皆可承受,人身四肢和軀幹的外殼,均由
皮肉脈筋骨分層組成,除內臟而外,皆可接受針或是灸的刺激而發揮其作用。 </STRONG></P>
<P><BR><STRONG>針刺時必須破皮入肉,或是透筋貫脈直至於骨,因此就可根據這些不同組織與某些疾病的關
係,有選擇地採用不同針具與針刺方法,而謀求其效果。 </STRONG></P>
<P><BR><STRONG>《靈樞?官針》、《九針十二原》等許多篇章,在這方面即有分別的說明。 </STRONG></P>
<P><BR><STRONG>如:治皮用針,刺法有毛刺或半刺,手法是淺內而疾發針,勿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
氣。 </STRONG></P>
<P><BR><STRONG>即進針淺,出針快,狀如拔毛,無傷肌肉,以治病在皮膚者,與今之梅花針有相近之處。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9: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治肉用圓利針或毫針</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刺法有分刺、合谷刺、齊刺、揚刺等。 </STRONG></P>
<P><BR><STRONG>分刺是針分肉(即肌肉之分界明顯處),用形如卵圓之圓針在分肉之間摩動,勿傷肌肉。
</STRONG></P>
<P><BR><STRONG>或用一正二斜之合谷刺,三針並立之齊刺,以及正中直入一針,四旁斜入四針之揚刺,以治
病在肌肉者。 </STRO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