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4:0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闡發病機十九條</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見解獨到,論理新穎病機十九條,是《內經》病機學說的重要內容之一。 </STRONG></P>
<P><BR><STRONG>周氏長期致力於《內經》研究,加上豐富的臨床經驗,使他對十九條有深刻的理解。

</STRONG></P>
<P><BR><STRONG>不但在臨床上能靈活運用,而且在闡述經義時也辨析精詳。 </STRONG></P>
<P><BR><STRONG>他所寫《病機十九條臨證辨析》(下稱《辨析》)一文,較全面地反映了他對《內經》病機

理論的許多獨到見解。 </STRONG></P>
<P><BR><STRONG>現將本文一些主要學術觀點綜述於後。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4:2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一)謹守病機</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無失氣宜周氏認為:「病機十九條是《內經》論述病機理論的核心內容。 </STRONG></P>
<P><BR><STRONG>它是古代醫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把各種疾病所表現的錯綜復雜的病理機制概括歸納為十九條

,作為臨證探求病機的理論準則。 </STRONG></P>
<P><BR><STRONG>言簡意賅,頗切實用,臨床指導意義頗大。 </STRONG></P>
<P><BR><STRONG>周氏認為:病機十九條雖繁,然歸納起來,不外五臟病機與六氣病機兩個方面。

</STRONG></P>
<P><BR><STRONG>一般來說,五臟病機是就其病位而言,六氣病機是就其病性而言,然病位與病性又是不可分

割的兩個方面。 </STRONG></P>
<P><BR><STRONG>言病位則離不開病性,言病性則又離不開病位。 </STRONG></P>
<P><BR><STRONG>所以五臟病機總的來說,不外是六氣之化,而六氣的變化,又是臟腑陰陽盛衰失調所表現的

病理反應。 </STRONG></P>
<P><BR><STRONG>此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STRONG></P>
<P><BR><STRONG>又謂:「謹守病機,無失氣宜。 </STRONG></P>
<P><BR><STRONG>「氣宜」即指六氣變化之機宜。 </STRONG></P>
<P><BR><STRONG>說明五臟病機,主要是六氣之化,即肝病化風,腎病化寒,脾病化濕,心病化火,肺病化燥

等。 </STRONG></P>
<P><BR><STRONG>這反映了祖國醫學病機學說的理論實質。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5: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五臟是人體的實質臟器</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六氣是自然界的六氣變化。 </STRONG></P>
<P><BR><STRONG>運用兩者之間的內外聯繫,構成中醫病機學說的理論特點。 </STRONG></P>
<P><BR><STRONG>即張志聰所謂「蓋天有六淫之邪,而吾身有六氣之化也」,這一理論的形成,主要是運用「

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運用系統聯繫,五行歸類的方法總結出來的。 </STRONG></P>
<P><BR><STRONG>近代也認為自然界存在的物質因素,在人體也同樣存在著,這是客觀存在的必然法則。

</STRONG></P>
<P><BR><STRONG>如以肝為例:「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提示「肝病化風」是肝的主要病機。

</STRONG></P>
<P><BR><STRONG>「風」是天之六氣之一,「肝」是人體臟器,肝病所以會化風,是運用五行歸類的方法,認

為肝與風兩者的性能有相近之處,皆具有『木』的屬性和特徵,而且是內外相應的。 </STRONG></P>
<P><BR><STRONG>進一步分析,亦即它們都具有事物的生髮、溫煦、振動的性能和特徵。 </STRONG></P>
<P><BR><STRONG>此即《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謂: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氣為柔,在藏為肝,其性為暄,其

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變摧拉,其中「暄」、「柔」、「和」、「動」是言兩者的正常性能,「摧拉」是言其

反常性能。 </STRONG></P>
<P><BR><STRONG>風是春天的主氣。 </STRONG></P>
<P><BR><STRONG>春天風和是暖,氣候溫煦,陽氣升動,萬物生髮,草木滋生,欣欣向榮,肝的生理特性亦是

溫柔和順,條達疏泄,主升主動。 </STRONG></P>
<P><BR><STRONG>然其升是微升,其動是微動,其溫是微溫,猶如春風之溫煦和暢,內外相應。

</STRONG></P>
<P><BR><STRONG>肝臟在人體,只有維持溫柔和暢,條達疏泄之少陽特性,才能斡旋敷布一身之陰陽氣血,而

使陽舒陰布,氣血和調,意志順遂,胸襟開朗。 </STRONG></P>
<P><BR><STRONG>肝與風的這種性能與特徵,《尚書?洪范》比喻為「木曰曲直」。 </STRONG></P>
<P><BR><STRONG>「曲直」兩字含有剛柔相濟之義。 </STRONG></P>
<P><BR><STRONG>如木之乾挺直,若松柏之挺拔,木之枝屈曲,猶楊柳之垂柔。 </STRONG></P>
<P><BR><STRONG>這提示木有曲直剛柔之雙重性。 </STRONG></P>
<P><BR><STRONG>春風肝木之氣,只有柔中有剛,曲中有直,才能鼓舞啟動,舒發陽氣,鼓動生氣,發揮正常

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如果肝與風一反其少陽之特性,就要引起「摧拉」的反常現象。 </STRONG></P>
<P><BR><STRONG>自然界風邪太過,其力就可由柔和而變得急暴,引起摧枯拉朽之惡果。 </STRONG></P>
<P><BR><STRONG>同理,人體肝陽,肝氣太過,就好像反常之風邪,其力也變得急暴亢奮,有上逆、下迫、橫

逆、鬱結之變。 </STRONG></P>
<P><BR><STRONG>如此,就要引起「掉眩」而出現肢體動搖不定,拘攣抽搐,眩暈昏仆的肝風內動症狀。

</STRONG></P>
<P><BR><STRONG>也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的「風勝則動」。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5: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周氏的上述分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非常形象生動地把自然界之風與人體之肝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闡明了肝病所以化風的道理

。 </STRONG></P>
<P><BR><STRONG>明白易懂卻又寓意深刻,使學者不但能較透徹地掌握「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一條經文的精

神實質,而且還能從更高的角度領悟到中醫病機理論所蘊含的整體觀的內涵。 </STRONG></P>
<P><BR><STRONG>周氏對五臟病機的分析,都以「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為準則。 </STRONG></P>
<P><BR><STRONG>論理清晰,見解獨到,頗多發揮。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5:3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審證求因</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探求病機周氏認為:根據病機十九條的理論,認識與掌握疾病的病理機制,必須從分析證候

入手。 </STRONG></P>
<P><BR><STRONG>「證」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臟腑的功能失調所出現的病理反映。 </STRONG></P>
<P><BR><STRONG>「有諸內必形諸外,」任何疾病,通過對體表症狀的分析判斷,就可以測知相應內臟的病理

變化情況。 </STRONG></P>
<P><BR><STRONG>所以,病機十九條的每一條病機,都是通過主要證候表現,來審證求因,探求病機。

</STRONG></P>
<P><BR><STRONG>如肝病化風的病機,主要是通過「掉眩」的症狀分析得出,即所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 </STRONG></P>
<P><BR><STRONG>同樣,腎病化寒,脾病化濕,心病化火,肺病氣機失調的病機,亦是通過「收引」、「腫滿

」、「瘡瘍痛癢」、「鬱」的症狀分析得出。 </STRONG></P>
<P><BR><STRONG>只有通過體表的症狀分析,辨明證候性質,才能明確病因、病機,掌握疾病的本質。

</STRONG></P>
<P><BR><STRONG>這反映了中醫病機學說的理論特點。 </STRONG></P>
<P><BR><STRONG>另外,周氏認為,要加深領會五臟病機,還須結合五臟的陰陽屬性進行分析。

</STRONG></P>
<P><BR><STRONG>心、肝皆為剛臟,亦為陽臟。 </STRONG></P>
<P><BR><STRONG>結合「天人相應」運氣學說的觀點,又稱風火之臟。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在臨床上,心、肝之病,多從實化、熱化。 </STRONG></P>
<P><BR><STRONG>其病機和證候多表現陽亢氣逆,風火熾盛,急暴亢奮的特點。 </STRONG></P>
<P><BR><STRONG>肝陽偏亢,肝氣疏泄太過,可致陽動風生,而出現「掉眩」、「強直」的急暴證候。

</STRONG></P>
<P><BR><STRONG>此亦即《素問?藏氣法時論》所謂「肝苦急」。 </STRONG></P>
<P><BR><STRONG>心火旺盛,擾動神明,可致神識狂亂,發生「瞀」、「躁狂、「口噤鼓栗」等病證。

</STRONG></P>
<P><BR><STRONG>二者的治療皆宜苦寒折降,瀉其太過,以抑其急暴亢奮之勢。 </STRONG></P>
<P><BR><STRONG>同時亦要佐以甘緩滋潤,以柔制剛,也即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所謂:「肝為剛臟,非柔

潤不能調和也。 </STRONG></P>
<P><BR><STRONG>又謂:「心肝為剛臟,可受柔藥」。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藏氣法時論》也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STRONG></P>
<P><BR><STRONG>脾腎皆為柔臟,亦為陰臟。 </STRONG></P>
<P><BR><STRONG>腎為水臟,為先天之本,內寓元陽、元陰,為「生氣之原」,脾居土位,為後天之本,濡潤

澤物,為氣血生化之源。 </STRONG></P>
<P><BR><STRONG>故在臨床上,脾、腎的病變,多表現化源不足,陰陽氣血虧損,而呈現虛損危重的證候特徵

。 </STRONG></P>
<P><BR><STRONG>如腎陽虛損,命火式微,可致寒從中生,關門不固。 </STRONG></P>
<P><BR><STRONG>症見身寒、肢冷、惡寒倦臥、二便遺泄,遺精滑泄等。 </STRONG></P>
<P><BR><STRONG>治宜補腎填精,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STRONG></P>
<P><BR><STRONG>脾陽受挫,陽虛不運,不能輸布津液,運化精微,可發生浮腫、腹脹便溏、氣血虛損等病證

。 </STRONG></P>
<P><BR><STRONG>治宜溫運脾陽,健脾利濕,益氣生血。 </STRONG></P>
<P><BR><STRONG>此即葉天士所謂:「脾腎為柔臟,可受剛藥。 </STRONG></P>
<P><BR><STRONG>至於肺介於陽與陰之間,為陽盡陰生之臟,與秋燥之氣相應,故肺病多從燥化。

</STRONG></P>
<P><BR><STRONG>肺又主一身之氣,肺氣失調,失於宣發,又可發生喘逆、痞悶之症。 </STRONG></P>
<P><BR><STRONG>治宜降肺利氣,通調氣機。 </STRONG></P>
<P><BR><STRONG>可見,周氏認為,探求病機,必須從分析證候入手。 </STRONG></P>
<P><BR><STRONG>同時亦要結合五臟陰陽屬性,明察「天人相應」之理,揆度內外,以表知裡,深入剖析,以

洞察真諦,掌握要領。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6: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理論聯繫實際</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學以致用周氏認為,學習病機十九條,決不能空談理論,從概念到概念。 </STRONG></P>
<P><BR><STRONG>而應理論聯繫實際,立足臨床,學以致用。 </STRONG></P>
<P><BR><STRONG>正如他在《辨析》一文中指出的「病機十九條概括性很強,實踐性也很強。 </STRONG></P>
<P><BR><STRONG>臨床一切病證都可運用病機十九條作為認識上的指導原則進行辨證施治」。 </STRONG></P>
<P><BR><STRONG>例如上述他分析「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病機時,不但從理論上進行闡發,揭示其「自然

人體觀「的實質,而且密切聯繫臨床實際,以使學以致用。 </STRONG></P>
<P><BR><STRONG>他說:肝風內動所表現的「掉眩」病證,有外實風與內虛風兩端。 </STRONG></P>
<P><BR><STRONG>實風之證,總的來說,是肝陽偏亢,肝氣疏泄太過,以致陰不制陽,風陽擾動,陽動風生。

</STRONG></P>
<P><BR><STRONG>在臨床上,實風一般又可分為兩種證型。 </STRONG></P>
<P><BR><STRONG>一為外感熱熾,熱盛動風,風動兼化,而致拘攣抽搐、神志昏憒。 </STRONG></P>
<P><BR><STRONG>此熱為本,風為標,治宜針對邪熱熾盛,投以苦寒清泄,以治其本,如大青葉、龍膽草、芩

、連等。 </STRONG></P>
<P><BR><STRONG>再酌情輔以甘緩柔潤,以柔制剛,緩痙熄風,兼顧其標; </STRONG></P>
<P><BR><STRONG>一為肝失條達,風陽擾動,氣血上壅,瘀阻清竅,或氣升痰壅、蒙蔽清竅,而致昏仆無識。

</STRONG></P>
<P><BR><STRONG>治宜舒肝解鬱,平肝降逆,鎮肝熄風。 </STRONG></P>
<P><BR><STRONG>同時,對眩暈昏厥之證,尚須考慮上實下虛的病理特點,重視上病下取,一般宜七分下取,

以治其本,三分上取,以治其標,投以育陰潛陽,潛鎮降逆之品。 </STRONG></P>
<P><BR><STRONG>虛風之證,總的來說,多為腎陰虧損,肝血不足,陰不涵陽,血不榮筋,陰虛陽亢,陽動風

生。 </STRONG></P>
<P><BR><STRONG>在臨床上,虛風一般又可分為三種證型:①邪熱久羈,陰虛風動。 </STRONG></P>
<P><BR><STRONG>②陰虛陽泛,風陽上擾。 </STRONG></P>
<P><BR><STRONG>③血虛生風,肢體震顫。 </STRONG></P>
<P><BR><STRONG>凡此均分虛為本,盛為標,一般均應以治虛為主,兼治其標。 </STRONG></P>
<P><BR><STRONG>治宜滋水涵木,育陰潛陽,柔肝熄風。 </STRONG></P>
<P><BR><STRONG>可見,由於周氏對「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深刻領會和能夠聯繫實際,靈活運用,因此構

成他在臨床上對痙病和中風的臨證思路和用藥特點。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6:5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以上僅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為例</FONT>

】 </FONT></STRONG></P>
<P><BR><STRONG>實際他對每條病機的剖析都密切聯繫臨床實際,而且融進了他本人大量的臨床經驗和用藥特

點。 </STRONG></P>
<P><BR><STRONG>如在辨析「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條文時,非常詳盡地介紹了他在臨證時對逆氣衝上的治療

經驗。 </STRONG></P>
<P><BR><STRONG>他說:火盛為什麼會導致逆氣衝上? </STRONG></P>
<P><BR><STRONG>這是與火熱之邪的特性分不開的。 </STRONG></P>
<P><BR><STRONG>火性炎上,熱性急進,所以火盛則會迫使氣機上逆,從而導致嘔吐、呃逆、喘急、嘔血、衄

血等證的發生。 </STRONG></P>
<P><BR><STRONG>在治療上,不但應重視泄火,而且要輔以降衝,泄火與降衝並用,構成了他的用藥特點。

</STRONG></P>
<P><BR><STRONG>例如胃之火熱盛就可致胃氣上逆,而發生嘔吐、呃逆。 </STRONG></P>
<P><BR><STRONG>治宜泄火降胃。 </STRONG></P>
<P><BR><STRONG>方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以黃連、黃芩泄胃火,大黃降胃逆。 </STRONG></P>
<P><BR><STRONG>其他如小柴胡合小陷胸湯或橘皮竹茹湯,都有泄火降胃,利膽止嘔之功,可隨證加減施用。

</STRONG></P>
<P><BR><STRONG>肺之火熱盛,可致肺氣上逆,而發生呼吸喘急。 </STRONG></P>
<P><BR><STRONG>治宜泄火降肺。 </STRONG></P>
<P><BR><STRONG>方用麻杏甘石湯以宣肺清熱平喘。 </STRONG></P>
<P><BR><STRONG>但由於麻杏甘石湯泄火降衝作用不足,可酌加黃芩、知母、瓜蔞、枇杷葉、馬兜鈴等泄火降

肺之品,其效始顯。 </STRONG></P>
<P><BR><STRONG>但須知道,胃為燥土,肺為燥金,胃肺火盛、氣逆所致之喘急、嘔逆,往往易化燥傷陰,引

起胃肺陰虛津虧,因此,在泄火降逆的基礎上,均需考慮酌加甘寒滋潤之品,以滋養胃肺之陰。

</STRONG></P>
<P><BR><STRONG>如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等。 </STRONG></P>
<P><BR><STRONG>如由火盛引起上竅出血,是由火熱亢盛,灼傷血絡,迫血妄行,而致嘔血,衄血。

</STRONG></P>
<P><BR><STRONG>應治以泄火降衝,涼血止血。 </STRONG></P>
<P><BR><STRONG>方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STRONG></P>
<P><BR><STRONG>以大黃推陳致新,泄火降胃,胃氣順則血不上逆而循經,則血自止。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7: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從《內經》養生學</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闡發老年病防治周氏對《內經》養生學說研究頗深,著述甚豐,而且多年來治療老年病所積

累的豐富經驗,形成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STRONG></P>
<P><BR><STRONG>下面摘要整理他在《老年保健》、《中國傳統康復醫學關於抗衰老途徑的認識》、《談談中

醫養生與防治老年病》等著述和論文中的一些見解,以反映他的學術觀點。 </STRONG></P>
<P><BR><STRONG>周氏認為:防老抗衰,重在保養精氣。 </STRONG></P>
<P><BR><STRONG>因為人的生長、發育、壯盛和衰老的整個生命活動過程,全賴此『精』在發揮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古代養生家非常重視保養精氣,教導人們通過養生之道,使精不妄耗,化生有源,永遠保持

精氣充滿。 </STRONG></P>
<P><BR><STRONG>這樣就可以增強人體的生理機能,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STRONG></P>
<P><BR><STRONG>此即《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 </STRONG></P>
<P><BR><STRONG>「道」指養生之道。 </STRONG></P>
<P><BR><STRONG>又謂「積精全神,益其壽命。 </STRONG></P>
<P><BR><STRONG>《千金要方》謂:「凡精少則病,精盡則死。 </STRONG></P>
<P><BR><STRONG>可見保養精氣的重要。 </STRONG></P>
<P><BR><STRONG>通過什麼途徑來保養精氣,促使精氣旺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周氏在這方面進行了系統

歸納與闡發。 </STRONG></P>
<P><BR><STRONG>周氏認為通過養生之道來保養精氣的主要措施有:1.要調攝精神,無搖爾精。

</STRONG></P>
<P><BR><STRONG>調攝精神的方法,能夠使陽氣和平,陰平陽秘,無搖爾精,從而起到保養精氣、增強氣化功

能,達到防老抗衰的目的。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內經》所謂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內經》養生

學說的理論核心。 </STRONG></P>
<P><BR><STRONG>「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是指日常生活中要安閒清靜,精神樂觀,不要妄動七情,少生私欲

雜念,也是指練氣功時的意守入靜,以神禦氣而言,一般是,平身端坐,莫起一念,以意導氣,引氣下行,息

息歸根,意守丹田。 </STRONG></P>
<P><BR><STRONG>如此就能氣充下元,推動真氣運行。 </STRONG></P>
<P><BR><STRONG>「真氣從之,病安從來」是闡述通過調養精神的方法,能起到精神變物質,物質變動力,使

人體內元真之氣充沛旺盛,從而起到防病健身,延緩衰老的積極作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7: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要運動氣血</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增強體質。 </STRONG></P>
<P><BR><STRONG>周氏自幼習武、精通武術,故他能集中醫、武術於一身,闡發武術養身保健的精髓。

</STRONG></P>
<P><BR><STRONG>周氏認為:生命在於運動。 </STRONG></P>
<P><BR><STRONG>堅持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增加血液流速,從而起到保持血管壁的彈性、抵抗動脈血管

老化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同時,由於血脈流通,血流加速,又能促進體內物質的新陳代謝。 </STRONG></P>
<P><BR><STRONG>故有人觀察發現,堅持運動的人,對降低膽固醇有明顯效果,從而可以預防動脈硬化和心、

腦血管等老年疾病的發生。 </STRONG></P>
<P><BR><STRONG>東漢著名醫家華佗有一句名言,叫做「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它反映出祖國醫學運動觀的

理論實質。 </STRONG></P>
<P><BR><STRONG>而中國的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是體育鍛煉的最好形式。

</STRONG></P>
<P><BR><STRONG>武術主要分少林、武當兩大派,每派又分許多門。 </STRONG></P>
<P><BR><STRONG>兩派武功的風格:少林武功的風格大體是以剛為主,剛柔相濟; </STRONG></P>
<P><BR><STRONG>武當武功的風格是以柔為主,外柔內剛。 </STRONG></P>
<P><BR><STRONG>但不論哪一派,它都講究神氣合一。 </STRONG></P>
<P><BR><STRONG>必須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以氣運身,神氣合一」。 </STRONG></P>
<P><BR><STRONG>如此方能培養元氣,強筋壯骨。 </STRONG></P>
<P><BR><STRONG>這就叫做「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STRONG></P>
<P><BR><STRONG>這些都是與中醫理論的指導分不開的。 </STRONG></P>
<P><BR><STRONG>可見我國傳統體育武術,它既有舞蹈的審美價值,體操的健美功效,同時,更有防病健身、

延年益壽、防身禦辱等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我們老年人或體弱多病的人如能根據自己的年齡、愛好和身體條件,選擇一種,持之以恆,

長久鍛煉下去,對防病健身,卻老延衰,可以收到料想不到的效果。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7:3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要調節飲食五味</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不可過偏。 </STRONG></P>
<P><BR><STRONG>周氏認為,「民以食為天,飲食五味是人類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氣血營養生化

的泉源。 </STRONG></P>
<P><BR><STRONG>中醫的養生之道,非常重視調節飲食五味,認為這是健康長壽與防治老年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 </STRONG></P>
<P><BR><STRONG>周氏指出:①飲食五味要調用得當。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認為,酸、苦、甘、辛、鹹五味在人體各有偏入之臟,不論藥補和食養,都應調用得當

,不使有偏。 </STRONG></P>
<P><BR><STRONG>倘若久食偏食,就會導致臟氣偏盛,引起疾病的發生,此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久而

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STRONG></P>
<P><BR><STRONG>如偏食甘味,攝入過多,特別是蔗糖,易使人發胖,導致衰老加快,亦與心腦血管病、糖尿

病等老年多發病的發生有很大關係。 </STRONG></P>
<P><BR><STRONG>故《素問?奇病論》謂:「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

上溢,轉為消渴。 </STRONG></P>
<P><BR><STRONG>偏食鹹味,每易導致高血壓,動脈硬化的發生,亦與老年人的健康不利。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宣明五氣篇》謂:「鹹走血,血瘍無多食鹹。 </STRONG></P>
<P><BR><STRONG>所以,日常飲食,應儘量少吃鹽和糖。 </STRONG></P>
<P><BR><STRONG>偏食辛辣食物,易動火耗血,口乾便秘,亦會影響老人健康。 </STRONG></P>
<P><BR><STRONG>②日常飲食,要多食清淡,不要貪食肥甘厚味。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認為,肥性滯,甘性緩,多食之易助濕生熱,膩滯生痰,痰濁阻滯脈道,蒙蔽腦竅,易

患中風、偏癱或消渴之症。 </STRONG></P>
<P><BR><STRONG>所以,過多攝入動物脂肪,會引起體重增加,血脂增高,衰老隨之加快。 </STRONG></P>
<P><BR><STRONG>亦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STRONG></P>
<P><BR><STRONG>因此,日常飲食,可多選用豆油、菜籽油等作烹調用油為好。 </STRONG></P>
<P><BR><STRONG>同時,亦要少吃肥脂肉類,多吃蔬菜、水果等纖維素豐富的食物為宜。 </STRONG></P>
<P><BR><STRONG>③要飲食有節,勿過饑過飽,過食生冷。 </STRONG></P>
<P><BR><STRONG>過食生冷,易損傷脾陽,而致寒濕內生,腹痛泄瀉。 </STRONG></P>
<P><BR><STRONG>飲食過饑,攝食不定,會導致營養缺乏; </STRONG></P>
<P><BR><STRONG>飲食過飽,則增加腸胃負擔,易引起消化不良,久之可導致胃病。 </STRONG></P>
<P><BR><STRONG>須知飲食過飽,攝入過剩,其危害比一般營養不良更為嚴重。 </STRONG></P>
<P><BR><STRONG>如前所言,貪食肥甘,滯膩生痰,會使衰老加速,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STRONG></P>
<P><BR><STRONG>近幾年研究發現,老年人攝入過多的蛋白質,也會加速機體的衰老。 </STRONG></P>
<P><BR><STRONG>所以,適當地限制飲食,便可減輕體重,降低血壓和血脂,而起到預防老年病和延緩衰老的

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故謂:「吃飯只須八分飽,酒至三分莫過頻。 </STRONG></P>
<P><BR><STRONG>歸納起來,總結前人長壽的秘訣,則日常飲食要提倡六少六多,即:少煙多茶,少酒多水,

少食多嚼,少鹽多醋,少肉多菜,少糖多果。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7:4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附</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周氏自擬食療歌一首穀物蔬菜養身寶,飲食多樣任君調。 </STRONG></P>
<P><BR><STRONG>蘿蔔消食開脾胃,韭菜補腎暖腰膝。 </STRONG></P>
<P><BR><STRONG>芹菜能除高血壓,驅寒除濕是胡椒。 </STRONG></P>
<P><BR><STRONG>大蒜殺菌可止瀉,蔥白薑湯治感冒。 </STRONG></P>
<P><BR><STRONG>綠豆解暑為上品,健胃補虛吃紅棗。 </STRONG></P>
<P><BR><STRONG>蕃茄補血美容顏,蓮藕除煩解酒好。 </STRONG></P>
<P><BR><STRONG>花生能降膽固醇,西瓜消腫又利尿。 </STRONG></P>
<P><BR><STRONG>生津伏蛔數烏梅,益腎強腰吃核桃。 </STRONG></P>
<P><BR><STRONG>山楂減肥降血壓,生梨潤肺止咳嗽。 </STRONG></P>
<P><BR><STRONG>桔子理氣能化痰,山楂益腎糖尿消。 </STRONG></P>
<P><BR><STRONG>海帶消癭通腦栓,木耳抗癌又補血。 </STRONG></P>
<P><BR><STRONG>豬牛羊肝可明目,蘑菇抑制癌細胞。 </STRONG></P>
<P><BR><STRONG>蜂蜜潤燥又益壽,葡萄悅色會年少。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8: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要生活規律,節制情欲</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周氏認為:生活規律,節制情欲,也是防老抗衰的主要養生方法之一。 </STRONG></P>
<P><BR><STRONG>《素問?上古天真論》謂:「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STRONG></P>
<P><BR><STRONG>就是指人們的生活要規律化。 </STRONG></P>
<P><BR><STRONG>作到飲食有節,起居作息循守常規。 </STRONG></P>
<P><BR><STRONG>在勞動中,要有勞有逸,循法守度,勞逸結合。 </STRONG></P>
<P><BR><STRONG>能夠如此,就可以做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STRONG></P>
<P><BR><STRONG>《壽世保元?延年良箴》亦謂:「坐臥有時,勿令身怠,可以延年。 </STRONG></P>
<P><BR><STRONG>動止有常,言談有節,可以延年。 </STRONG></P>
<P><BR><STRONG>另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重視「四時之序」———即順應四時陰陽節序的變化以調節

生活起居,情志狀態的養生方法,作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STRONG></P>
<P><BR><STRONG>這顯然是使人體的生命節律與環境的自然節律同步的行為,情志調節法,反映了祖國醫學養

生學說的理論特點。 </STRONG></P>
<P><BR><STRONG>祖國醫學的養生學說,特別注意節制情欲,慎房勞。 </STRONG></P>
<P><BR><STRONG>認為縱情色欲,不知持滿,對防老抗衰極為有害。 </STRONG></P>
<P><BR><STRONG>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謂:「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故半百而衰

也。 </STRONG></P>
<P><BR><STRONG>《延年卻病箋》謂:「故養生之方,首先節欲。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認為精是構成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之生長發育、生殖繁衍全賴精發揮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因此,通過節欲持滿,使精不妄失,保持充滿,精能化氣,氣能化神,精盈則氣盛,氣盛則

神全,神全則體健。 </STRONG></P>
<P><BR><STRONG>就能起到防老抗衰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古代養生家稱精、氣、神為人身之三寶,而此三寶是以精為基礎。 </STRONG></P>
<P><BR><STRONG>當然,節欲持滿,不是教人們絕對禁欲,而是以「適度為貴」。 </STRONG></P>
<P><BR><STRONG>如《延年卻病箋》謂:「人年六十,當秘精勿泄,若氣力尚壯,不可強忍,久而不泄,致成

癰疾。 </STRONG></P>
<P><BR><STRONG>葛洪《抱朴子?極言卷》亦謂:「不欲甚勞甚逸,適度為貴,能中和者必久壽。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見,節制情欲,是以適度為貴,不是教人們離開生活,陷入禁欲主義。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8:4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周氏歸納說</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祖國醫學關於養生之道的文獻,可謂卷帙浩瀚,內容豐富。 </STRONG></P>
<P><BR><STRONG>既有獨具特色的理論系統,又有切實可行的養生措施。 </STRONG></P>
<P><BR><STRONG>所以有人稱中醫學為「養生醫學」,是確有道理的。 </STRONG></P>
<P><BR><STRONG>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所謂健康,不僅在沒有疾病,而且在於肉體、精神、社會各方面的正常

狀態」,這恰恰又為中醫防老抗衰的學術觀點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8:5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周氏認為</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常見的老年病包括動脈硬化、高血壓、腦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等。 </STRONG></P>
<P><BR><STRONG>這幾種病的發生城市多於農村。 </STRONG></P>
<P><BR><STRONG>常因運動量的不足,恣食肥甘,導致膽固醇易在血中瘀積引起。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亦稱「運動不足病」,也叫「文明病」。 </STRONG></P>
<P><BR><STRONG>根據部分地區的調查,凡65歲以上的老年人,完全沒有病的只是極少數,絕大部分老人都

有一種或幾種老年慢性病。 </STRONG></P>
<P><BR><STRONG>因此,防治老年病就成了防老抗衰、延長壽命的關鍵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在預防方面,周氏強調:預防老年病,不是等到老年病已經發生了再去防治,而是預防在未

病之先,中醫稱做治未病。 </STRONG></P>
<P><BR><STRONG>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謂:「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STRONG></P>
<P><BR><STRONG>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

</STRONG></P>
<P><BR><STRONG>所以,防治老年病,從年齡上講,不單是老年人的事情,而是從青壯年起,在身體尚未出現

衰老的異樣變化之前就講養生之道,進行預防措施。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STRONG></P>
<P><BR><STRONG>察同,是指在身體尚未出現衰老的異樣變化之前,就講求養生之道。 </STRONG></P>
<P><BR><STRONG>察異,是等到身體已經出現了衰老的異樣變化之後才曉得講求養生。 </STRONG></P>
<P><BR><STRONG>所以智者的身體雖然到了老年還是健康有餘的; </STRONG></P>
<P><BR><STRONG>愚者的身體不等到了老年就已經衰弱不足了。 </STRONG></P>
<P><BR><STRONG>這對防治老年病來講,是非常切合實際的至理名言。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9:0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對防治老年病的用藥原則</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周氏認為:衰老的機理,主要是臟腑氣血功能的減退,因此,抗衰老的藥物主要也是以補虛

為主要方法。 </STRONG></P>
<P><BR><STRONG>歷代中醫學家在應用補法以抗衰老的認識中,有『補腎不如補脾』、『補脾不如補腎』及『

脾腎雙補』等不同主張。 </STRONG></P>
<P><BR><STRONG>腎為先天之本,與生長、發育、衰老密切相關。 </STRONG></P>
<P><BR><STRONG>老年人常見的齒落、發白、視力減退、聽力不聰等均屬腎虛的表現,因此補腎是防治老年病

的重要方法。 </STRONG></P>
<P><BR><STRONG>脾胃為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人體臟腑組織有賴於脾胃化生的水穀精微的濡養,因此健

脾在防治老年病中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視。 </STRONG></P>
<P><BR><STRONG>現代研究證明,不少補腎健脾氣的中藥方劑,確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調節內分泌紊亂和細

胞核酸的代謝,從而起到抗衰老延壽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常用藥物如:靈芝、黃精、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地黃、玉竹、何首烏、肉蓯蓉、仙茅

、仙靈脾、補骨脂、刺五加、女貞子、旱蓮草、蜻蜓、巴戟天、海馬、蛤蚧、桑寄生、槐實、肉桂、附子、鹿

茸、紫河車、山藥、雲苓、白朮、黃耆等。 </STRONG></P>
<P><BR><STRONG>另外,還須知道,隨著機體衰老,臟腑氣化功能減退,一些代謝產物,有害物質不能及時排

除,易在體內蓄積,反過來又會成為加速衰老的不利因素。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中醫抗老藥物的運用,在重視補虛的同時,適當地用些行氣血,利水道的藥物,如當

歸、丹參、雞血藤、紅花、山楂、澤瀉、茯苓等,以助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促進體內物質的新陳代謝,又構

成了抗衰老的另一重要方面。 </STRONG></P>
<P><BR><STRONG>特別是活血化瘀藥物的運用,多年來,從臨床應用和實驗研究證明,對防治老年病做出積極

貢獻。 </STRONG></P>
<P><BR><STRONG>如常見的老年腦血管病,其發病原因為腦脈絡瘀阻,氣滯血瘀引起。 </STRONG></P>
<P><BR><STRONG>實驗研究證明,活血化瘀藥如丹參、川芎等,有擴張腦血管,降低腦部阻力,增加腦血流量

,改善腦細胞代謝營養作用。 </STRONG></P>
<P><BR><STRONG>這種活血化瘀藥,不僅用於臨床治療疾病,同時對中風易患者,進行預防性治療,都會收到

積極效果。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9:1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臨證特色</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周氏在數十年的醫療實踐中,對疑難病證潛心研究,尤其是對肝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

痹證等更有獨到之處。 </STRONG></P>
<P><BR><STRONG>下面分別加以論述。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9:2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一、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辨證論</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治原則與「舒肝消積丸」的研製近幾年來,周氏曾治療了2萬多人次的乙肝病人,從中摸索

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證經驗。 </STRONG></P>
<P><BR><STRONG>並在此基礎上,研製出可通治各型肝病的「舒肝消積丸」,療效顯著。 </STRONG></P>
<P><BR><STRONG>現將周氏對乙型肝炎在辨證分型和治則用藥方面的特點加以敍述。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9:4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一)辨證分型乙型肝炎辨證分型</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諸家見解各有不同。 </STRONG></P>
<P><BR><STRONG>周氏認為,根據乙型肝炎的臨床症狀、體徵和病理特點,可分為濕熱未盡型、肝鬱脾虛型、

氣陰兩虛型和虛瘀症積型四種。 </STRONG></P>
<P><BR><STRONG>周氏認為,各型肝炎的症狀和病理特點,除一般皆表現脅痛(肝病位在脅)和由肝及脾、肝

強脾弱所出現的納差、疲乏等共有症狀外,濕熱未盡型突出的是「濕熱蘊結」,顯示出一種病情活動的現象。

</STRONG></P>
<P><BR><STRONG>此型既可見於慢性遷延性肝炎,亦可見於慢性活動型肝炎。 </STRONG></P>
<P><BR><STRONG>肝鬱脾虛型一般病情變化較輕,其症狀特點突出表現肝強脾弱、脾虛不運所出現的脅痛、納

差、疲乏等。 </STRONG></P>
<P><BR><STRONG>其肝臟損害尚不嚴重,肝功能改變較輕。 </STRONG></P>
<P><BR><STRONG>氣陰兩虛型一般比肝鬱脾虛型病情進一步嚴重。 </STRONG></P>
<P><BR><STRONG>突出的是以虛為主,如疲乏無力,其病理變化為各型所共有,而本型疲乏無力的程度是由輕

轉重,甚至感到嚴重疲乏不支。 </STRONG></P>
<P><BR><STRONG>而且有的還氣損及陰而出現口燥咽乾,心中煩熱等陰津不足現象。 </STRONG></P>
<P><BR><STRONG>虛瘀症積型是四型中最嚴重的一型,此型突出的是「虛」與「瘀」交互出現的病理特點。

</STRONG></P>
<P><BR><STRONG>如症見虛羸不足、疲倦乏力、脅下症積、面黧舌暗、腹水蠱脹、腹壁青筋等。

</STRONG></P>
<P><BR><STRONG>多見於慢性活動型肝炎或兼肝硬化者。 </STRONG></P>
<P><BR><STRONG>《內經》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為病也。 </STRONG></P>
<P><BR><STRONG>說明了虛與瘀互為因果的關係。 </STRONG></P>
<P><BR><STRONG>肝絡阻塞、血瘀肝硬、肝脾腫大之「瘀」是與肝臟抗病能力低下、正氣嚴重虛損不足之「虛

」密切相關。 </STRONG></P>
<P><BR><STRONG>而肝脾腫大,瘀血不行,又可導致新血不生,而成為促進氣血虛損不足的因素。

</STRONG></P>
<P><BR><STRONG>這突出體現了「虛」與「瘀」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的病理特點。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39: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另外,肝硬化腹水瀦留</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也是「虛」、「瘀」互為因果而致。 </STRONG></P>
<P><BR><STRONG>其發病機理,一由脾腎兩虛,腎虛不化,脾虛不運,而致水液瀦留,此因虛而致;

</STRONG></P>
<P><BR><STRONG>一由肝失條達,氣血瘀滯,血不循經,津液外滲而成腹水。 </STRONG></P>
<P><BR><STRONG>即《金匱要略》所謂:「血不利則為水。 </STRONG></P>
<P><BR><STRONG>此又因瘀所致。 </STRONG></P>
<P><BR><STRONG>體現了虛與瘀的辯證關係。 </STRONG></P>
<P><BR><STRONG>周氏指出,儘管臨床上證型分類各異,但由於都屬於「肝係疾病」,因此四型之間在病理變

化上常互為因果,而在症狀表現上也往往是交互出現的。 </STRONG></P>
<P><BR><STRONG>如四型的臨床表現都可出現脅痛,以及「由肝及脾,肝強脾弱」而致的納差、疲乏等症。

</STRONG></P>
<P><BR><STRONG>又如「濕熱夾毒」是濕熱未盡型的主要致病因素,但濕毒留戀持續存在又貫穿於乙肝疾病的

全過程,為四型所共有。 </STRONG></P>
<P><BR><STRONG>氣陰兩虛型和虛瘀症積型病情變化都比較嚴重,二型之間,前者是以「虛」為主,後者更側

重於「瘀」的表現,實際在臨床中,「虛」與「瘀」之間多不是孤立地出現,常表現互為因果、錯綜復雜的特

點。 </STRONG></P>
<P><BR><STRONG>如肝硬化按證型分類屬於「虛瘀症積型」,突出表現脅下症積、腹水蠱脹等「瘀」的證候特

點,但由於肝硬化晚期代償失調出現腹水,水邪瀦留而不化津,體液迴圈中之有效體液量減少,亦常出現口燥

咽乾、舌質紅絳,陰津嚴重虧涸的現象。 </STRONG></P>
<P><BR><STRONG>此時預後較差,應警惕有出現肝昏迷之可能。 </STRONG></P>
<P><BR><STRONG>可見周氏對本病的臨證分型能夠概括全面、綜合分析。 </STRONG></P>
<P><BR><STRONG>既有側重,又不拘泥,反映了其臨證思路的特點。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5:40: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此外,周氏還善於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他既重視望、聞、問、切所得出的宏觀指標,又不忽視借助現代診療技術所得出的微觀指標

。 </STRONG></P>
<P><BR><STRONG>在分析證情時,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證型分類更加準確和深入。 </STRONG></P>
<P><BR><STRONG>如周氏認為濕熱未盡型,其微觀表現大多伴有血清膽紅素及SGPT的增高。

</STRONG></P>
<P><BR><STRONG>而作為肝炎主症的「乏力」,其程度常與肝功能損害之一微觀指標相一致。 </STRONG></P>
<P><BR><STRONG>肝功能損害嚴重的,全身乏力也嚴重,肝功能穩定或好轉時,乏力也減輕。 </STRONG></P>
<P><BR><STRONG>這是由於肝病引起的肝功能損害使肝臟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中間代謝受到障礙,

致能量產生不足所致。 </STRONG></P>
<P><BR><STRONG>虛瘀症積型,其脅下症積的形成,是由於肝絡阻塞、結締組織增生及假小葉生成,肝血流障

礙而導致肝脾腫大。 </STRONG></P>
<P><BR><STRONG>這些微觀方面的深入分析,常使周氏在處理肝係疾病,尤其是病情危重時,更能統觀全局、

深入細緻,遣方用藥時更具針對性和預見性,從而起到防微杜漸、轉危為安的效果。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