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1: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③仍以十二辰應十二時</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即寅肺,卯大腸,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腸,申膀胱,酉腎,戌心包,亥三焦,子膽,醜
肝。 </STRONG></P>
<P><BR><STRONG>十二經的十二個值時穴,在陽乾值日分別為俠,少商,解通里,委中,間使。
</STRONG></P>
<P><BR><STRONG>在陰乾值日分別為行間,曲池,商丘,腕骨,陰谷,中渚。 </STRONG></P>
<P><BR><STRONG>均按木火土金水的關係順次向下排列。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1: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④陽乾配陽經陽時</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陰乾配陰經陰時。 </STRONG></P>
<P><BR><STRONG>甲丙戊庚壬為陽乾,在時取子寅辰午申戌,在經取肝心脾肺腎以配之。 </STRONG></P>
<P><BR><STRONG>陽經的井滎腧原經合,分注陽乾的六個時辰; </STRONG></P>
<P><BR><STRONG>陰經的井滎腧原經合,分注陰經的六個時辰,是為值日經穴。 </STRONG></P>
<P><BR><STRONG>陽支的子(膽),寅(肺),辰(胃),午(心),申(膀胱),戌(心包);
</STRONG></P>
<P><BR><STRONG>陰支的醜(肝),卯(大腸),巳(脾),未(小腸),酉(腎),亥(三焦)六個時辰內
,各經與臟氣相應之穴,是為值時經穴。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1: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⑤陰經的六個原穴</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按照《千金》及《大全》的意見,分別採用中都(肝),通里(心),公孫(脾),列缺(
肺),水泉(腎),內關(包絡)以代之。 </STRONG></P>
<P><BR><STRONG>而不再以腧代原。 </STRONG></P>
<P><BR><STRONG>連同原有的六十六個五腧穴,共為七十二穴。 </STRONG></P>
<P><BR><STRONG>各值日經的流注關係,按照井滎腧原經合順經往下開,每日是起於井而終於合,亦有所出為
井與所入為合之義。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1: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⑥陰乾或陽乾值日</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每日均有六個時辰無穴可開,在陽乾值日如為陽日陰時,即取陰日五輸穴以補足之,陰乾值
日如為陰日陽時,即取陽日五輸穴以補足之。 </STRONG></P>
<P><BR><STRONG>例如甲乾值日,陽時取本經之五腧,陰時即取下一天乙乾值日之五腧,值時穴也按此例推,
陰陽相倚,臟腑互通,於理甚合。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2: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⑦值日經穴與當日的天干相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值時經穴與當時的臟氣相應,納穴則與氣血的陰陽相應,第一針先取值日經穴,第二針再取
值時經穴,第三針最後取納穴,作為順陰陽而調氣血的常規三針,得先後,為補為瀉,則依病情而定,此為時
穴。 </STRONG></P>
<P><BR><STRONG>如時穴與病證相符或針已獲效,則不必另配病穴,如不符或針未得效時,則另取病穴以配之
。 </STRONG></P>
<P><BR><STRONG>移光定位針刺心法表日乾值日經穴值時經穴納穴日乾值日經穴值時經穴納穴甲乾(膽)值日
甲子竅陰金膽俠水乙丑肝丙寅俠水肺少商木丁卯大戊辰臨泣木胃解火己巳脾庚午丘墟心通里辛未小壬申
陽輔火胱委中土癸酉腎甲戌陽陵土包間使金乙亥焦關衝金液門水中渚木陽池支溝火天井土乙乾(肝)值日丙子
膽丁醜大敦木肝行間火戊寅肺己卯行間火大麯池土庚辰胃辛巳太衝土脾商丘金壬午心癸未中都小腕骨甲申胱乙
酉中封金腎陰谷水丙戌包丁亥曲泉水焦中渚木中衝木勞宮火大陵土內關間使金曲澤水丙乾(小腸)值日戊子少
澤金膽俠水己醜肝庚寅前谷水肺少商水辛卯大壬辰後木胃解火癸巳脾甲午腕骨心通里乙未小丙申陽谷火
胱委中土丁酉腎戊戌小海土包間使金乙亥焦關衝金液門水中渚木陽池支溝火天井土丁乾(心)值日庚子膽辛醜
少衝木肝行間火壬寅肺癸卯少府火大麯池土甲辰胃乙巳神門土脾商丘金丙午心丁未通里小腕骨戊申胱己酉靈道
金腎陰谷水庚戌包辛亥少海水焦中渚木中衝木勞宮火大陵土內關間使金曲澤水日乾值日經穴值時經穴納穴日乾
值日經穴值時經穴納穴戊乾(胃)值日壬子厲兌金膽俠水癸醜肝甲寅內庭水肺少商木乙卯大丙辰陷谷木胃解
火丁巳脾戊午衝陽心通里己未小庚申解火胱委中土辛酉腎壬戌三里土包間使金癸亥焦關衝金液門水中渚木
陽池支溝火天井土己乾(脾)值日甲子膽乙丑隱白木肝行間火丙寅肺丁卯大都火大麯池土戊辰胃己巳太白土脾
商丘金庚午心辛未公孫小腕骨壬申胱癸酉商丘金腎陰谷火甲戌包乙亥陰陵水焦中渚木中衝木勞宮火大陵土內關
間使金曲澤水庚乾(大腸)值日丙子商陽金膽俠水丁醜肝戊寅二間水肺少商木己卯大庚辰三間木胃解火辛
巳脾壬午合谷心通里癸未小甲申陽火胱委中土乙酉腎丙戌曲池土包間使金丁亥焦關衝金液門水中渚木陽池支
溝火天井土辛乾(肺)值日戊子膽己醜少商木肝行間火庚寅肺辛卯魚際火大麯池土壬辰胃癸巳太淵土脾商丘金
甲午心乙未列缺小腕骨丙申胱丁酉經渠金腎陰谷水戊戌包己亥尺澤水焦中渚木中衝木勞營火大陵土內關間使金
曲澤水日乾值日經穴值時經穴納穴日乾值日經穴值時經穴納穴壬乾(膀胱)值日庚子至陰金膽俠水辛醜肝壬
寅通谷水肺少商木癸卯大甲辰束骨木胃解火乙巳脾丙午京骨心通里丁未小戊申崑崙火胱委中土己酉腎庚戌委
中土包間使金辛亥焦關衝金液門水中渚木陽池支溝火天井土癸乾(腎)值日壬子膽癸醜湧泉水肝行間火甲寅肺
乙卯然谷火大麯池土丙辰胃丁巳太谿土脾商丘金戊午心己未水泉小腕骨庚申胱辛酉復溜金腎陰谷水壬戌包癸亥
陰谷水焦中渚木中衝木勞宮火大陵土內關間使金曲澤水2.移光定位和子午流注針法的比較:生物的生理活動
與其周圍環境相適應的週期性和規律性,直至近代才為人們廣泛地注意,遂有「生物鐘」與「生理鐘」之說。
</STRONG></P>
<P><BR><STRONG>我國古代對此早有認識與理解,並已上升為精湛的理論體系。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藏氣法時論》就是以天之十乾與人身藏氣盛衰的關係所推理出的治則及預後專章。
</STRONG></P>
<P><BR><STRONG>而篇中的後半部也與時間針法緊密聯繫。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不論是子午流注或是移光定位針灸方法,其最初與最早的根源,均是在《內經》天人
合一與臟氣法時的思想指導下,對人體生命科學的探索,就是想把自然界的陰陽矛盾和生克制約的這些週期性
現象和節律,與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流注的盛衰節律互相配合,同十二經的主要腧穴相聯繫,按日按時順陰陽而
調氣血以取穴治病,而不為某穴專治某病或某病必取某穴那種狹隘的觀點所約束。 </STRONG></P>
<P><BR><STRONG>不管這兩種方法是否能符合於上述要求,從理論基礎上說,均是無可非議的。
</STRONG></P>
<P><BR><STRONG>但通過分析與比較,則兩者的優劣,又是十分明白與顯然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2: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子午流注針法的缺點</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①名義含混,與「以名求實」的要求不符。 </STRONG></P>
<P><BR><STRONG>子午乃是陰陽進退的分界線,流注乃是比譬人身臟腑的氣血盈虧有如潮汐與月有朔望。
</STRONG></P>
<P><BR><STRONG>根據這種關係用以作為按日按時針法的命名,是正確的。 </STRONG></P>
<P><BR><STRONG>但是「子午」一詞,含義廣泛,天文家、朮數家、道家以及醫家等等,均可應用。
</STRONG></P>
<P><BR><STRONG>唯物主義的科學可以與之結合,唯心主義的迷信也可加以利用。 </STRONG></P>
<P><BR><STRONG>這就失之於浮泛和空洞。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2:2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②在十天當中有十個時辰的大缺口</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物質世界陰陽轉化的運動週期,本來就是如環無端,渾然一體,決不允許有等待彌補和填充
的巨大漏洞。 </STRONG></P>
<P><BR><STRONG>原來的子午流注配穴法,每日都是陰經交於陽經,或是陽經交於陰經。 </STRONG></P>
<P><BR><STRONG>陰經的流注,起於陰日陰時,終於陽日陽時。 </STRONG></P>
<P><BR><STRONG>例如膽經是起於甲日甲戌時之陽日陽時,終於乙日甲申的陰日陰時,只有11時。
</STRONG></P>
<P><BR><STRONG>肝經是起於乙日乙酉的陰日陰時,終於丙日乙未的陽日陽時,也只有11時,每日交一次,
每日差一時,最後交到癸日就空下了十個時辰。 </STRONG></P>
<P><BR><STRONG>因此腎經的流注就不能起於癸日的癸醜,而是提前十個時辰起於癸亥,無法與甲日的戌時相
交。 </STRONG></P>
<P><BR><STRONG>在甲子十日再周表上可見到癸乾值日時有十個時辰的大缺口,難道人身的生理迴圈到此即能
發生中斷嗎! </STRONG></P>
<P><BR><STRONG>汪石山是反對子午流注配穴法的,對於這一漏洞也未明白提出。 </STRONG></P>
<P><BR><STRONG>雖然可以用戊與癸合的方法對之進行彌補,使之有穴可開,但天然的完整圓圈是不能鑲嵌填
補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2:4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③十二經流注的跨越不能與當日的日乾相符
</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在甲子十日再周表上,可見甲日是膽經值日,而流注時刻則是起於甲日下午之戌時,而終於
乙日下午之申時,這就差不多佔據了乙日白天大部分的時間,而甲日大部分的時間又是讓癸日的流注所佔據,
這樣一來,各經的流注關係,都變成了彼此跨越和退讓。 </STRONG></P>
<P><BR><STRONG>不僅與值日的經穴不符,也與臟氣法時的關係不合。 </STRONG></P>
<P><BR><STRONG>子午乃是陰陽的分界線,界線不表,越跨淩亂,不能從當天的時乾中馬上找出應開的時穴,
而是要從前一日往下推,確是難以自圓其說。 </STRONG></P>
<P><BR><STRONG>以上的兩大缺點,可以從甲子十日再周表上可以一望而知,如果認為子午流注的關係乃是乾
支的順序關係,不是當天臟氣法時的關係,必須用五門得變的方法進行彌補,將是愈補愈亂,只能使臟氣法時
的關係,屈從於乾支的輪流而無法使乾支學說為臟氣法時的針法服務,這種關係是應該分清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3: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移光定位針法的優點</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①名義明確,是子午流注學說的真正根源。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問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 </STRONG></P>
<P><BR><STRONG>答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義氣,氣定乃刺之……
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STRONG></P>
<P><BR><STRONG>《六微旨大論》對移光定位一詞,又再次提出並加以闡釋,光,乃日光和月光,位,乃孔穴
的位置,即根據日光和月光移動的規律,而採取相應的孔穴針刺治病,這是符合於生物節律與內外界環境統一
性的基本規律的,可見「移光定位」一詞,用於按日按時的針灸方法,其意義是極其明確切貼。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3: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②移光定位的臟氣週期</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與乾支的週期是首尾一貫,關係鮮明,決無中斷與跨越的淩亂情況,可以從當天的時辰當中
,馬上找出應開的時穴,能符合臟氣法時與陰陽進退的一般關係。 </STRONG></P>
<P><BR><STRONG>可見移光定位針法,無論是從理論體系與具體安排上,均是遠遠超出於子午流注針法之上,
是時間針灸學另一個值得推廣的方法與有待驗證與開發的園地。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3:4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法時辨證取穴法四時之寒暑</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日之晨昏,人身臟腑之機能活動莫不與之息息相關。 </STRONG></P>
<P><BR><STRONG>故臟氣法時,是中醫天人相合的基本思想體系之一。 </STRONG></P>
<P><BR><STRONG>而順陰陽以調氣血也就是針灸與藥物的重要守則。 </STRONG></P>
<P><BR><STRONG>子午流注與移光定位的針灸方法,僅是以穴應病,即不論病證的千變萬化,而取穴的規律則
是一成不變的,這似乎有失於凝固和板滯。 </STRONG></P>
<P><BR><STRONG>而「法時辨證」乃是以十二臟腑的見證和證狀發作或加劇之時間為准,再根據生克制約與臟
氣法時的原理而選經配穴。 </STRONG></P>
<P><BR><STRONG>可以與子午流注及移光定位法互為羽翼而相得益彰。 </STRONG></P>
<P><BR><STRONG>比如肺與大腸屬金,在子丑時肝膽木氣旺盛之際,而肺與大腸之見證,則在此時發作或加劇
,如係金氣亢或木氣被乘,就可在申酉時取用腎與膀胱經的要穴或五行相應穴以滋水涵木。 </STRONG></P>
<P><BR><STRONG>如係木氣亢盛,每交子醜之時金受反侮,則可在寅卯時,取用肺與大腸經的要穴或五行相應
穴以助金伐木。 </STRONG></P>
<P><BR><STRONG>其餘各時各臟可以類推。 </STRONG></P>
<P><BR><STRONG>這種以病應時,以時應經,以經選穴的思想體系,並非周氏首創,本來就是散見於中醫及針
灸文獻之中,不過未曾條理陳列而已,一經指出,自可顯示其應有的光輝,列表說明於下。 </STRONG></P>
<P><BR><STRONG>法時辨證取穴表臟氣證狀發作或加劇時間針灸時間取穴法則木氣(肝、膽)子醜火氣(心、
小腸、包絡、三焦)午未戌亥土氣(脾、胃)辰巳金氣(肺、大腸)寅卯水氣(腎、膀胱)申酉虛申酉腎與膀
胱經滋水涵木實寅卯肺與大腸經助金伐木虛子醜肝與膽經助木生水實申酉腎與膀胱經壯水制火虛午未心與小腸
經補火生土實子醜肝與膽經助木制土虛辰巳脾與胃經培土生金實午未心與小腸經瀉火救金虛寅卯肺與大腸經助
金生水實辰巳脾與胃經培土制水當然時間醫學和時間針灸學,都是古人和今人在探索人體奧秘時所作出的許多
嘗試與設想,是否能真正與人體生命科學相符,尚不能有何憑證和肯定。 </STRONG></P>
<P><BR><STRONG>周氏在這方面所作出的闡述,只是對子午流注、移光定位和法時辨證等幾項針灸方法,能有
一明確的理解和區分,便於選擇、對照和應用而已。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3: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十一、重大發現灸感三相</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灸感過程的三個基本時相:當人體在接受某種外來刺激時,雖屬同一刺激物,由於作用
方式和作用量的不同,而人體的反應也就不能相同。 </STRONG></P>
<P><BR><STRONG>所謂「灸感三相」,是在採用特定的灸療作用方式與作用量的影響下,人體所發生的特有反
應過程。 </STRONG></P>
<P><BR><STRONG>這是與一般的常用灸法所不能相比的。 </STRONG></P>
<P><BR><STRONG>無怪乎有人說:「我已乾了大半輩子針灸工作,從未見到過有什麼灸感三相」。
</STRONG></P>
<P><BR><STRONG>須知這是採用特製的「灸架」,由溫和灸所獲得的,具體方法在「灸具改革」中再作介紹。
</STRONG></P>
<P><BR><STRONG>有了特定的作用方式,才能獲得充分的作用量,這就要求我們所採用的灸具必須是位置穩定
,作用集中,熱力均衡,時間持久,始終作用於一點,當局部力量蓄積至一定程度時,感應即離開灸處(穴)
,開始向病處及遠方流行,這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稱道的「感傳」。 </STRONG></P>
<P><BR><STRONG>而這種感傳又是有其階段特點與自身的規律,因而就稱為「感傳三相」。 </STRONG></P>
<P><BR><STRONG>所謂「相」,有相關、相連、相承、相接與相感之意在內,是意味著在感傳之全過程當中,
既有各不相同的階段特徵,又有一脈相承的彼此聯繫。 </STRONG></P>
<P><BR><STRONG>所以把感傳的三個主要過程稱為三個「時相」,而把各個時相中的主要作用稱之為「期」。
</STRONG></P>
<P><BR><STRONG>這種不使火力中斷,持續均衡的著灸方式,正是與其他針灸法的主要區別。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4:0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感傳三相的臨床所見</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第一相(定向傳導期):針灸的作用自古就是強調「氣至病所」,在針刺時,為了能
達到這一目的,古人創立了多種手法,使針感加強,以催氣和推氣前進,但並非每一病例都能達到這一目的。
</STRONG></P>
<P><BR><STRONG>而在採用「灸架」或其他類似工具連續施灸時,其作用就可大大提高,使感傳易於發生,患
處在頭就走向頭,在足就走向足,在不用手法協助的情況下,可以自然出現,而且極其鮮明。 </STRONG></P>
<P><BR><STRONG>這種幾乎無例外的方向性傳導,可以轉彎抹角地沿著特有途徑(經絡或不是經絡)朝著患處
的區域前進。 </STRONG></P>
<P><BR><STRONG>而遠離患處的另一側僅能前進少許或是連一寸也不能前進。 </STRONG></P>
<P><BR><STRONG>常在第一次施灸即可到達患處,有時也要在二次以上方能到達。 </STRONG></P>
<P><BR><STRONG>如左右上下同時施灸,則感傳可以先後或同時到達患處而彼此集合。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4:1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第二相(作用發揮期)</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當上述定向傳導到達患處後,感應並不同時停止,而是對患處能發出極期明顯的治療作用,
確實可立竿見影。 </STRONG></P>
<P><BR><STRONG>由此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同第一相一樣完全能為患者自身所感知,既是多樣性,也有規律性
。 </STRONG></P>
<P><BR><STRONG>大致均是感應先自患處邊緣而達患處中心,再逐漸向四周擴大,最後及於整個患處,但仍以
中心為強烈。 </STRONG></P>
<P><BR><STRONG>患處能出現發熱、發涼、盤旋、蟻行、風吹、芒刺等不同感覺。 </STRONG></P>
<P><BR><STRONG>如係膿腫有時似感知有氣體或膿汁向外流,患處的熱感可較灸處的熱感為大,感應的輕重強
弱及時間的長短,與病情的輕重緩急大致可成正比。 </STRONG></P>
<P><BR><STRONG>病癒重愈急,則感應亦愈快愈強,在嚴重病例,灸處的熱感似乎是被患處所抽吸。
</STRONG></P>
<P><BR><STRONG>病較輕較慢,感應亦較輕較慢,時間亦較短。 </STRONG></P>
<P><BR><STRONG>感應最後消失之處,也常是患處的中心部位。 </STRONG></P>
<P><BR><STRONG>但有時也可見有症狀並不十分鮮明,而感應時間卻能久不消失,最後病人因體位發生疲勞而
中止。 </STRONG></P>
<P><BR><STRONG>當作用發揮期開始不久和到達頂峰時,病人的自覺和他覺症狀即開始逐步有所減輕,如產生
舒適感,疼痛大減或停止,體溫下降,咳喘平靜等。 </STRONG></P>
<P><BR><STRONG>如為化膿性炎症每見腫脹當時即有所消退,皮膚出現皺紋。 </STRONG></P>
<P><BR><STRONG>所有以上這些效果,可以維持3~4小時,此時各種症狀又復燃,故必須連續施治。
</STRONG></P>
<P><BR><STRONG>在輕病也有一次痊癒者。 </STRONG></P>
<P><BR><STRONG>但均是無例外的因病情之減輕與痊癒,而感應亦逐步減弱與消失。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4:3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第三相(下降中止與循經再傳期)
</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不同部位與不同病變,感傳過程第一、二兩相基本是相同的,但至第三相則有兩種差別: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4:5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①下降中止期</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當作用發揮期到達頂峰時,感應即逐漸開始下降,並不能因火力持續不斷而感應亦持續不已
。 </STRONG></P>
<P><BR><STRONG>患處的感應多是由減弱而消失。 </STRONG></P>
<P><BR><STRONG>貫穿線(經絡)亦逐步退縮而消失,最後僅剩下灸處局部皮膚的灼熱而別無任何作用。
</STRONG></P>
<P><BR><STRONG>當上述情況出現後,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使感應再見,而一次治療到此也應中止。
</STRONG></P>
<P><BR><STRONG>因此灸治時間的長短不是固定的,是依照感應時間的長短決定的。 </STRONG></P>
<P><BR><STRONG>下一次治療間隔的時間,一般多在3~4小時以後,感應方可再見。 </STRONG></P>
<P><BR><STRONG>如另取對側或相距較遠的經穴,則不在此限。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5:0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②循經再傳期</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如僅取一個孔穴施灸,當感傳已達病處,第二相的作用已經完成後,有時並不以此為終點,
而能有以下幾種表現: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5:1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A先後再傳</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當身體有兩處性質相同或性質不同的病變同時存在(如頭痛、腹痛,或是關節痛同時並存)
,或是同一病種而雙側同時受累時(如雙側急性結膜炎,或雙側關節炎),則感傳可以先到較近或病變較重的
處所,使前一患處感應完畢後,再向後一患處移行,使兩種或兩處病變先後和連貫地各自發生一次感應過程。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5:2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B往返再傳</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感處先至甲病處,不久又走向病處,復由乙病處而返回甲病處,如此互相往返。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5:3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C輪流再傳</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身有多處或多種病變同時存在,感傳可以輪流和交替地出現。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