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6:38: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從《內經》天人觀看「五臟宜通」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學術思想,是以對自然

界的宏觀研究為基礎,以對人體生命規律研究為核心的。 </STRONG></P>
<P><BR><STRONG>無論是在論述宏觀自然現象還是人體生命現象時,都自始至終貫串著一個共同的認識,這就

是「萬物恆動」。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STRONG></P>
<P><BR><STRONG>自然萬物和人體自身都處在永恆運動之中,正是由於運動不息,決定了寒暑交替,春秋往來

,朝暮移易,以及植物生、長、化、收、藏,動物生、長、壯、老、已的變化發展。 </STRONG></P>
<P><BR><STRONG>自然世界那麼萬象紛呈,其運動形式有無共同特點? </STRONG></P>
<P><BR><STRONG>答案是肯定的。 </STRONG></P>
<P><BR><STRONG>因為無論世界多麼復雜,其本元之質均為「氣」,《內經》正是以把握氣的運動特點來把握

天地萬物的運動特點的。 </STRONG></P>
<P><BR><STRONG>氣的基本運動形式是什麼? </STRONG></P>
<P><BR><STRONG>那就是《素問?六微旨大論》所明確指出的「升、降、出、入」。 </STRONG></P>
<P><BR><STRONG>欲升降,欲出入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STRONG></P>
<P><BR><STRONG>仍然是「通」。 </STRONG></P>
<P><BR><STRONG>不通,升降何為? </STRONG></P>
<P><BR><STRONG>不通,出入何由? </STRONG></P>
<P><BR><STRONG>是故天地氣交,陰陽消長,萬物生化,天人相應,無一不「以通為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35:3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天地氣交,非通不行:早在《內經》問世之前,中華先民便透過風、雨、雷、電等自

然現象,深刻把握住了彌散於天地之間的自然之氣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一刻不停地運動變化著。

</STRONG></P>
<P><BR><STRONG>《內經》為了通過認識自然去認識人體生命規律,大量繼承吸收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STRONG></P>
<P><BR><STRONG>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

</STRONG></P>
<P><BR><STRONG>雨出地氣,云出天氣」,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云雨的變化,而且形象地說明了天地之氣的基本

運動形式。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六微旨大論》進一步明確指出:「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

; </STRONG></P>
<P><BR><STRONG>降已而升,升者謂地。 </STRONG></P>
<P><BR><STRONG>天氣下降,氣流於地; </STRONG></P>
<P><BR><STRONG>地氣上升,氣騰於天。 </STRONG></P>
<P><BR><STRONG>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STRONG></P>
<P><BR><STRONG>深刻闡明了氣的升降是天氣和地氣相互作用的結果,以及這種相互作用對自然氣象、氣候的

重大影響———使之不斷地發生變化。 </STRONG></P>
<P><BR><STRONG>但無論是天氣之降,還是地氣之升,也無論是云氣之布,還是雨氣之施,都離不開氣機的交

通流行。 </STRONG></P>
<P><BR><STRONG>倘若天地閉塞,氣機不行,云氣從何而升? </STRONG></P>
<P><BR><STRONG>雨氣從何而降? </STRONG></P>
<P><BR><STRONG>地氣從何而上? </STRONG></P>
<P><BR><STRONG>天氣從何而下? </STRONG></P>
<P><BR><STRONG>所以說,天地氣交,非通不行。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35: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陰陽更迭,非通不立:有了天地氣交,便有了陰陽的對立統一。 </STRONG></P>
<P><BR><STRONG>四時往復,晝夜交替,無一不是陰陽對立統一規律的具體體現。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 </STRONG></P>
<P><BR><STRONG>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 </STRONG></P>
<P><BR><STRONG>一年之中,由春溫變為夏熱,是陽長陰消變化的結果; </STRONG></P>
<P><BR><STRONG>由秋涼變為冬寒,是陰長陽消變化的結果。 </STRONG></P>
<P><BR><STRONG>又《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STRONG></P>
<P><BR><STRONG>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STRONG></P>
<P><BR><STRONG>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STRONG></P>
<P><BR><STRONG>這種四時中的陰陽消長,和一日中的陰陽轉化,都是陰陽互通,而又互用在氣候、氣象方面

的生動體現。 </STRONG></P>
<P><BR><STRONG>倘無陰陽相通何來春溫夏熱,秋涼冬寒? </STRONG></P>
<P><BR><STRONG>又何來一日之中朝輝夕陰,晝明夜暗的陰陽盛衰變化? </STRONG></P>
<P><BR><STRONG>當我們求之於陰陽運動的實質———天體運動時,便能更深刻地理解「通」對於陰陽消長運

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六節臟象論》以「天為陽,地為陰; </STRONG></P>
<P><BR><STRONG>日為陽,月為陰; </STRONG></P>
<P><BR><STRONG>行有分紀,周有道理」的論述,揭示出自然界陰陽運動變化的實質,是天、地、日、月按照

一定軌道運行變化所導致的。 </STRONG></P>
<P><BR><STRONG>這絕不僅僅只是天體間位置關係的影響,而是天之陽,地之陰,日之陽,月之陰相互流通,

亦即光、熱、磁、電等諸多天體物理因素相互作用及其位置關係影響的結果。 </STRONG></P>
<P><BR><STRONG>如果太陽的物質流被完全阻斷,不能到達地球,或天體間位置固定不變,則地球之寒熱何由

交替發生? </STRONG></P>
<P><BR><STRONG>四時何由往復出現? </STRONG></P>
<P><BR><STRONG>晝何由始? </STRONG></P>
<P><BR><STRONG>夜何由止? </STRONG></P>
<P><BR><STRONG>陰陽運動何由體現? </STRONG></P>
<P><BR><STRONG>所以說,陰陽消長,非通不達。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36: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萬物滋生,非通不化:有了陰陽的消長運動,便有了萬物的滋生。 </STRONG></P>
<P><BR><STRONG>萬物的滋生,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STRONG></P>
<P><BR><STRONG>影響並促進這一過程完成的重要因素,仍然是「通」。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STRONG></P>
<P><BR><STRONG>天氣之施,地氣之受,天地氣合而有生,這是生命的起點,也是萬物繁衍的起點。

</STRONG></P>
<P><BR><STRONG>「相感」就是在相通基礎上的相互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沒有相通,無從相感,天氣自是獨陽,地氣自是孤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生命的發生便

失去了最基本的條件。 </STRONG></P>
<P><BR><STRONG>正是由於天地之氣能相通而後相感,天體運動過程中的陰陽消長,才能作用於地球自然,使

之發生,有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所說「東方生風,風生木……其化生榮……; </STRONG></P>
<P><BR><STRONG>南方生熱,熱生火……其化蕃茂……; </STRONG></P>
<P><BR><STRONG>中央生濕,濕生土……其化豐備……; </STRONG></P>
<P><BR><STRONG>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化肅殺……; </STRONG></P>
<P><BR><STRONG>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化清謐」的不同氣候、氣象、物候、物象變化。 </STRONG></P>
<P><BR><STRONG>沒有春氣的流通,便沒有和煦的春風,也就沒有萬物的復蘇; </STRONG></P>
<P><BR><STRONG>沒有夏氣的流通,便沒有炎熱的南風,也就沒有萬物的蓬勃發展; </STRONG></P>
<P><BR><STRONG>沒有長夏之氣的流通,便沒有天地氤氳,也就沒有累累碩果育成; </STRONG></P>
<P><BR><STRONG>沒有秋氣的流通,便沒有乾燥涼爽的西風,也就沒有萬物精氣的聚斂; </STRONG></P>
<P><BR><STRONG>沒有冬氣的流通,便沒有凜冽的北風,也就沒有萬物精氣的閉藏貯存。 </STRONG></P>
<P><BR><STRONG>可以肯定,季節氣候的變化,絕不僅僅只是溫差的變化,而是包含著除光、熱、磁、電外,

迄今尚未能完全知曉的種種物質流的改變。 </STRONG></P>
<P><BR><STRONG>正是來自宇宙的各種物質流與地球物質流的相互流通,相互作用,才有了生命的滋生。

</STRONG></P>
<P><BR><STRONG>也正是來自宇宙的各種物質流在各天體運行中處於不同位置時的量變,對生命體直接或間接

的影響,才有了生命的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繁衍; </STRONG></P>
<P><BR><STRONG>以及植物的生、長、化、收、藏和動物的生、長、壯、老、已的發展。 </STRONG></P>
<P><BR><STRONG>「通」,仍然是決定性的條件。 </STRONG></P>
<P><BR><STRONG>所以說,萬物滋生,非通不化。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36:2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天人相應,非通不能:正是由於有了萬物的滋生、演化,才逐漸有了人類的誕生。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STRONG></P>
<P><BR><STRONG>人和其他自然萬物一樣,也是天地之氣相互流通,相互作用的產物,與自然界也有著息息相

通的關係。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STRONG></P>
<P><BR><STRONG>這是最容易被人們感知的以呼吸、飲食與自然的相通。 </STRONG></P>
<P><BR><STRONG>不僅如此,而且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指出的那樣:「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

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STRONG></P>
<P><BR><STRONG>人體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無一不與自然界相通,無一不時時刻刻受到自然界種種因素

的影響,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內經》中十分豐富。 </STRONG></P>
<P><BR><STRONG>如《靈樞?本藏》說:「五藏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

</STRONG></P>
<P><BR><STRONG>指出了機體在適應自然變化的過程中,五臟和外界並不是簡單地相通,而是有著十分特殊的

聯繫,所以五臟之氣的升、降、浮、沉,與四時陰陽的消、長、盈、縮,具有相應的節律性。 </STRONG></P>
<P><BR><STRONG>又《靈樞?五亂》篇謂:「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

順則治,相逆則亂。 </STRONG></P>
<P><BR><STRONG>進一步闡明了不僅五臟與自然有著相通的關係,就連十二經脈也與四時、五行相應,而且只

有相應,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 </STRONG></P>
<P><BR><STRONG>《內經》中的這些有關天人相應的理論,是猜度臆斷之詞呢? </STRONG></P>
<P><BR><STRONG>還是言之有據,確有所本? </STRONG></P>
<P><BR><STRONG>《靈樞?五癃津液別》篇以「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 </STRONG></P>
<P><BR><STRONG>……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這一最直觀的生理現象,作了

最通俗易懂的回答和說明。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八正神明論》則以天氣的陰、晴、冷、暖變化對人體氣血浮沉的影響,作了更為深刻

的說明。 </STRONG></P>
<P><BR><STRONG>其謂:「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澤而衛氣浮……; </STRONG></P>
<P><BR><STRONG>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澀而衛氣沉。 </STRONG></P>
<P><BR><STRONG>沒有天人之氣的相通,天之寒、暑、陰、晴何能被人感知? </STRONG></P>
<P><BR><STRONG>又怎麼能夠引起機體腠理開闔,汗蒸尿聚,乃至氣血浮、沉、滯、暢的種種內在變化?

</STRONG></P>
<P><BR><STRONG>可見,天人相應,非通不能,《內經》是持之有據的。 </STRONG></P>
<P><BR><STRONG>但《內經》畢竟不是簡單討論天人相應的作品,而是以研究人體疾病這一客觀事物為宗旨的

醫學著作。 </STRONG></P>
<P><BR><STRONG>所以,有關天人相應,非通不能的大量論據,主要還包含在對人體發病和病理現象的論述中

。 </STRONG></P>
<P><BR><STRONG>《靈樞?歲露》篇十分肯定地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STRONG></P>
<P><BR><STRONG>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郤,煙垢著,當是之時,雖

遇賊風,其入淺不深; </STRONG></P>
<P><BR><STRONG>至其月廓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

殘,腠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STRONG></P>
<P><BR><STRONG>天體運動之所以能對人體生理和發病產生那麼深刻的影響,絕非神靈所為,而是建立在人氣

與自然之氣相通基礎上的「天人相應」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五臟以通為用」的具體體現。 </STRONG></P>
<P><BR><STRONG>因為人身氣血、毛髮、肌腠,無一不為內臟所主,其應時而動,應時而變的現象,正是內臟

氣機運動隨時變異的外在表現。 </STRONG></P>
<P><BR><STRONG>《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篇》,以疾病發展過程中朝、暮、晝、夜的不同變化,對天人在相通

基礎上的相應作了更為生動有趣的說明。 </STRONG></P>
<P><BR><STRONG>謂:「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 </STRONG></P>
<P><BR><STRONG>……四時之氣使然。 </STRONG></P>
<P><BR><STRONG>……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 </STRONG></P>
<P><BR><STRONG>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STRONG></P>
<P><BR><STRONG>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 </STRONG></P>
<P><BR><STRONG>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 </STRONG></P>
<P><BR><STRONG>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 </STRONG></P>
<P><BR><STRONG>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STRONG></P>
<P><BR><STRONG>這不是憑空想像,這是一切有過患病經歷的人都有過的客觀感受。 </STRONG></P>
<P><BR><STRONG>《內經》深刻揭示了這一現象的所以然之理,就在於人氣與天氣相通,並隨天氣之陰陽消長

而盛衰變化。 </STRONG></P>
<P><BR><STRONG>如果不能相通,晝、夜、旦、夕對於患病機體來說,不過是一種景象變化罷了,絕不可能施

加如此微妙的影響。 </STRONG></P>
<P><BR><STRONG>《內經》中相關的內容還多,但勿須一一列舉了,以上內容已足以說明「天人相應,非通不

能」是對「天人相應」關係的本質揭示了。 </STRONG></P>
<P><BR><STRONG>綜上可見,《內經》在討論天地氣交,陰陽消長,萬物滋生,天人相應等問題時,無一不以

「通」立說。 </STRONG></P>
<P><BR><STRONG>「通」,是宇宙萬物運動的必要條件,也是宇宙萬物運動的特點之一。 </STRONG></P>
<P><BR><STRONG>宇宙萬物如此,五臟何獨不然?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內經》在論述人體生理病理時,對「五臟宜通」,作了更為深入系統的總結。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36:5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天人相應,非通不能:正是由於有了萬物的滋生、演化,才逐漸有了人類的誕生。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STRONG></P>
<P><BR><STRONG>人和其他自然萬物一樣,也是天地之氣相互流通,相互作用的產物,與自然界也有著息息相

通的關係。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STRONG></P>
<P><BR><STRONG>這是最容易被人們感知的以呼吸、飲食與自然的相通。 </STRONG></P>
<P><BR><STRONG>不僅如此,而且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指出的那樣:「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

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STRONG></P>
<P><BR><STRONG>人體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無一不與自然界相通,無一不時時刻刻受到自然界種種因素

的影響,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內經》中十分豐富。 </STRONG></P>
<P><BR><STRONG>如《靈樞?本藏》說:「五藏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

</STRONG></P>
<P><BR><STRONG>指出了機體在適應自然變化的過程中,五臟和外界並不是簡單地相通,而是有著十分特殊的

聯繫,所以五臟之氣的升、降、浮、沉,與四時陰陽的消、長、盈、縮,具有相應的節律性。 </STRONG></P>
<P><BR><STRONG>又《靈樞?五亂》篇謂:「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

順則治,相逆則亂。 </STRONG></P>
<P><BR><STRONG>進一步闡明了不僅五臟與自然有著相通的關係,就連十二經脈也與四時、五行相應,而且只

有相應,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 </STRONG></P>
<P><BR><STRONG>《內經》中的這些有關天人相應的理論,是猜度臆斷之詞呢? </STRONG></P>
<P><BR><STRONG>還是言之有據,確有所本? </STRONG></P>
<P><BR><STRONG>《靈樞?五癃津液別》篇以「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 </STRONG></P>
<P><BR><STRONG>……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這一最直觀的生理現象,作了

最通俗易懂的回答和說明。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八正神明論》則以天氣的陰、晴、冷、暖變化對人體氣血浮沉的影響,作了更為深刻

的說明。 </STRONG></P>
<P><BR><STRONG>其謂:「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澤而衛氣浮……; </STRONG></P>
<P><BR><STRONG>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澀而衛氣沉。 </STRONG></P>
<P><BR><STRONG>沒有天人之氣的相通,天之寒、暑、陰、晴何能被人感知? </STRONG></P>
<P><BR><STRONG>又怎麼能夠引起機體腠理開闔,汗蒸尿聚,乃至氣血浮、沉、滯、暢的種種內在變化?

</STRONG></P>
<P><BR><STRONG>可見,天人相應,非通不能,《內經》是持之有據的。 </STRONG></P>
<P><BR><STRONG>但《內經》畢竟不是簡單討論天人相應的作品,而是以研究人體疾病這一客觀事物為宗旨的

醫學著作。 </STRONG></P>
<P><BR><STRONG>所以,有關天人相應,非通不能的大量論據,主要還包含在對人體發病和病理現象的論述中

。 </STRONG></P>
<P><BR><STRONG>《靈樞?歲露》篇十分肯定地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STRONG></P>
<P><BR><STRONG>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郤,煙垢著,當是之時,雖

遇賊風,其入淺不深; </STRONG></P>
<P><BR><STRONG>至其月廓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

殘,腠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STRONG></P>
<P><BR><STRONG>天體運動之所以能對人體生理和發病產生那麼深刻的影響,絕非神靈所為,而是建立在人氣

與自然之氣相通基礎上的「天人相應」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五臟以通為用」的具體體現。 </STRONG></P>
<P><BR><STRONG>因為人身氣血、毛髮、肌腠,無一不為內臟所主,其應時而動,應時而變的現象,正是內臟

氣機運動隨時變異的外在表現。 </STRONG></P>
<P><BR><STRONG>《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篇》,以疾病發展過程中朝、暮、晝、夜的不同變化,對天人在相通

基礎上的相應作了更為生動有趣的說明。 </STRONG></P>
<P><BR><STRONG>謂:「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 </STRONG></P>
<P><BR><STRONG>……四時之氣使然。 </STRONG></P>
<P><BR><STRONG>……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 </STRONG></P>
<P><BR><STRONG>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STRONG></P>
<P><BR><STRONG>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 </STRONG></P>
<P><BR><STRONG>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 </STRONG></P>
<P><BR><STRONG>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 </STRONG></P>
<P><BR><STRONG>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STRONG></P>
<P><BR><STRONG>這不是憑空想像,這是一切有過患病經歷的人都有過的客觀感受。 </STRONG></P>
<P><BR><STRONG>《內經》深刻揭示了這一現象的所以然之理,就在於人氣與天氣相通,並隨天氣之陰陽消長

而盛衰變化。 </STRONG></P>
<P><BR><STRONG>如果不能相通,晝、夜、旦、夕對於患病機體來說,不過是一種景象變化罷了,絕不可能施

加如此微妙的影響。 </STRONG></P>
<P><BR><STRONG>《內經》中相關的內容還多,但勿須一一列舉了,以上內容已足以說明「天人相應,非通不

能」是對「天人相應」關係的本質揭示了。 </STRONG></P>
<P><BR><STRONG>綜上可見,《內經》在討論天地氣交,陰陽消長,萬物滋生,天人相應等問題時,無一不以

「通」立說。 </STRONG></P>
<P><BR><STRONG>「通」,是宇宙萬物運動的必要條件,也是宇宙萬物運動的特點之一。 </STRONG></P>
<P><BR><STRONG>宇宙萬物如此,五臟何獨不然?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內經》在論述人體生理病理時,對「五臟宜通」,作了更為深入系統的總結。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45:0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從《內經》的生理觀看「五臟宜通」《內經》從人體生理結構、生理功能以及各系統生

理關係等方面,深刻闡述了天人相應、五臟互生、互用、互制等復雜而又微妙的關係,都是建立在氣機相通基

礎之上的。 </STRONG></P>
<P><BR><STRONG>不通,則內外隔絕,人體小宇宙的生命活動與自然大宇宙的陰陽升降,便失去了節律同步的

聯繫,客觀上等於失去了生命體生長繁衍所必須的外環境; </STRONG></P>
<P><BR><STRONG>不通,則臟腑氣血營運阻絕,各系統之間便失去了有機聯繫,客觀上等於失去了生命代謝活

動所必不可少的內環境。 </STRONG></P>
<P><BR><STRONG>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自然界有不需外環境或內環境而健康繁衍的生命體存在。

</STRONG></P>
<P><BR><STRONG>所以,無論是從天人相應看,還是從臟腑間的相互聯繫看,離開了「通」,都是不可能實現

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45:3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人體結構,無處不通:從《內經》所描述的人體結構看,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

是由無數大小不同的管道或資訊纖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

行於血氣。 </STRONG></P>
<P><BR><STRONG>《靈樞?逆順肥瘦》篇又說:「手之三陰,從藏走手; </STRONG></P>
<P><BR><STRONG>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STRONG></P>
<P><BR><STRONG>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STRONG></P>
<P><BR><STRONG>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STRONG></P>
<P><BR><STRONG>又,《素問?血氣形志》篇謂:「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

裡,是為足陰陽也; </STRONG></P>
<P><BR><STRONG>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

</STRONG></P>
<P><BR><STRONG>又,《靈樞?經脈》篇稱:「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

</STRONG></P>
<P><BR><STRONG>上膈屬肺,從肺係橫出腋下,下循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

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餘各經循行略)。 </STRONG></P>
<P><BR><STRONG>五臟以經隧相通,十二經屬臟絡腑,布行全身,陰陽經首尾相連,如環無端。

</STRONG></P>
<P><BR><STRONG>正是這套網狀系統組織,把臟腑、肢體、竅道乃至毛孔都連結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使

得表裡透達,上下交通,氣血營運無礙。 </STRONG></P>
<P><BR><STRONG>在生理學範圍內,只有物質基礎尚未弄清的功能活動特點的存在,而絕對沒有脫離物質基礎

的功能活動特點的存在。 </STRONG></P>
<P><BR><STRONG>經隧、經絡系統就正是「五臟宜通」的物質結構基礎。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46: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五臟六腑,肢體竅道,氣息相通:有了物質結構上的相通為基礎,於是便有了五臟與

六腑,與四肢百骸,與五官九竅在生理機能上的息息相通。 </STRONG></P>
<P><BR><STRONG>《靈樞?本輸》篇云:「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

</STRONG></P>
<P><BR><STRONG>與組織相應在「通」,與六腑相合亦在「通」,手太陰肺之脈,下絡大腸,上膈屬肺;

</STRONG></P>
<P><BR><STRONG>手陽明大腸之脈,絡肺,下膈屬大腸。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通」的基礎。 </STRONG></P>
<P><BR><STRONG>有了這樣的基礎,肺氣才能通過肅降助大腸傳送糟粕。 </STRONG></P>
<P><BR><STRONG>其餘五臟五腑亦然,其要在「通」。 </STRONG></P>
<P><BR><STRONG>五臟不僅內與六腑相合,而且外與血脈、筋骨、皮毛相應。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六節臟象論》稱:「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STRONG></P>
<P><BR><STRONG>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STRONG></P>
<P><BR><STRONG>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STRONG></P>
<P><BR><STRONG>其華在毛,其充在皮; </STRONG></P>
<P><BR><STRONG>為陽中之少陰,通於秋氣。 </STRONG></P>
<P><BR><STRONG>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STRONG></P>
<P><BR><STRONG>其華在發,其充在骨; </STRONG></P>
<P><BR><STRONG>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STRONG></P>
<P><BR><STRONG>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STRONG></P>
<P><BR><STRONG>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此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STRONG></P>
<P><BR><STRONG>五臟與血脈、皮毛、筋骨等組織經脈相係,氣息相通,其色澤才能在相應組織得到反映,其

精氣也才能源源不斷地充養相應組織,同時,五臟也借助這些外周組織溝通了同自然界的聯繫,並接受自然季

節氣候變化的深刻影響。 </STRONG></P>
<P><BR><STRONG>五臟與七竅也有著密切的聯繫,《靈樞?脈度》篇謂:「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

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STRONG></P>
<P><BR><STRONG>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STRONG></P>
<P><BR><STRONG>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STRONG></P>
<P><BR><STRONG>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STRONG></P>
<P><BR><STRONG>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STRONG></P>
<P><BR><STRONG>人能通過七竅感知外界的形、色、氣、味、音,主要取決於五臟氣機與七竅的息息相通。

</STRONG></P>
<P><BR><STRONG>《內經》所勾畫的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結構,以及所描述的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機能聯繫,

可以說是無處不通。 </STRONG></P>
<P><BR><STRONG>人體是一小宇宙,正是由於小宇宙的無處不通,才得以和無所不通的自然大宇宙建立全息的

聯繫,從而及時、全面、準確、深刻地反映出自然界運動、變化、發展對於人體生命活動的巨大影響。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47: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五臟六腑,肢體竅道,氣息相通:有了物質結構上的相通為基礎,於是便有了五臟與

六腑,與四肢百骸,與五官九竅在生理機能上的息息相通。 </STRONG></P>
<P><BR><STRONG>《靈樞?本輸》篇云:「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

</STRONG></P>
<P><BR><STRONG>與組織相應在「通」,與六腑相合亦在「通」,手太陰肺之脈,下絡大腸,上膈屬肺;

</STRONG></P>
<P><BR><STRONG>手陽明大腸之脈,絡肺,下膈屬大腸。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通」的基礎。 </STRONG></P>
<P><BR><STRONG>有了這樣的基礎,肺氣才能通過肅降助大腸傳送糟粕。 </STRONG></P>
<P><BR><STRONG>其餘五臟五腑亦然,其要在「通」。 </STRONG></P>
<P><BR><STRONG>五臟不僅內與六腑相合,而且外與血脈、筋骨、皮毛相應。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六節臟象論》稱:「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STRONG></P>
<P><BR><STRONG>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STRONG></P>
<P><BR><STRONG>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STRONG></P>
<P><BR><STRONG>其華在毛,其充在皮; </STRONG></P>
<P><BR><STRONG>為陽中之少陰,通於秋氣。 </STRONG></P>
<P><BR><STRONG>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STRONG></P>
<P><BR><STRONG>其華在發,其充在骨; </STRONG></P>
<P><BR><STRONG>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STRONG></P>
<P><BR><STRONG>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STRONG></P>
<P><BR><STRONG>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此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STRONG></P>
<P><BR><STRONG>五臟與血脈、皮毛、筋骨等組織經脈相係,氣息相通,其色澤才能在相應組織得到反映,其

精氣也才能源源不斷地充養相應組織,同時,五臟也借助這些外周組織溝通了同自然界的聯繫,並接受自然季

節氣候變化的深刻影響。 </STRONG></P>
<P><BR><STRONG>五臟與七竅也有著密切的聯繫,《靈樞?脈度》篇謂:「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

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STRONG></P>
<P><BR><STRONG>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STRONG></P>
<P><BR><STRONG>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STRONG></P>
<P><BR><STRONG>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STRONG></P>
<P><BR><STRONG>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STRONG></P>
<P><BR><STRONG>人能通過七竅感知外界的形、色、氣、味、音,主要取決於五臟氣機與七竅的息息相通。

</STRONG></P>
<P><BR><STRONG>《內經》所勾畫的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結構,以及所描述的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機能聯繫,

可以說是無處不通。 </STRONG></P>
<P><BR><STRONG>人體是一小宇宙,正是由於小宇宙的無處不通,才得以和無所不通的自然大宇宙建立全息的

聯繫,從而及時、全面、準確、深刻地反映出自然界運動、變化、發展對於人體生命活動的巨大影響。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47: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氣血營運,精微布散,所賴在通:人體生命活動的持續進行和健康發展,有賴從自然

界源源不斷地攝取營養物質,以供代謝之需。 </STRONG></P>
<P><BR><STRONG>從物質的攝入到代謝的完成,都需要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在結構上和功能上都暢通無

礙,才能順利實現。 </STRONG></P>
<P><BR><STRONG>這樣的條件,在健康機體是完全具備的。 </STRONG></P>
<P><BR><STRONG>所以,《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 </STRONG></P>
<P><BR><STRONG>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STRONG></P>
<P><BR><STRONG>《素問?經脈別論》也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

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 </STRONG></P>
<P><BR><STRONG>《素問?痹論》還說:「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

循脈上下以貫五臟,絡六腑也。 </STRONG></P>
<P><BR><STRONG>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

,散於胸腹。 </STRONG></P>
<P><BR><STRONG>由水穀精微化生的氣、血、津、液,有的行於脈中,有的行於脈外,運行全身,無處不至,

周而復始,無休無止。 </STRONG></P>
<P><BR><STRONG>因而才保證了「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素問?五

臟生成篇》),以及思維、語言等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 </STRONG></P>
<P><BR><STRONG>「通」,在氣血營運,津液布散過程中,仍然是決定性的條件。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50: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五臟生克,非通不制:在《內經》中,有關五臟生克的關係,是以季節氣候對臟腑生

理影響來曲折闡明的,這在前面有關天人相應關係的討論中,已轉引過不少《內經》的見解。 </STRONG></P>
<P><BR><STRONG>五臟生克,是五臟間的生理制約關係,沒有五臟的相互生,就沒有五臟的蓬勃發展;

</STRONG></P>
<P><BR><STRONG>沒有五臟的相互抑制,也就沒有五臟的平衡協調。 </STRONG></P>
<P><BR><STRONG>正如景岳在《類經圖翼》中所論:「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 </STRONG></P>
<P><BR><STRONG>無生則發育無由。 </STRONG></P>
<P><BR><STRONG>無制則亢而為害。 </STRONG></P>
<P><BR><STRONG>生與克,共同形成了五臟間的制約關係。 </STRONG></P>
<P><BR><STRONG>這種制約關係仍然是建立在五臟氣機相通基礎之上的。 </STRONG></P>
<P><BR><STRONG>沒有氣息的相互灌注,心自是孤立的心,肺自是孤立的肺……五臟之間隔塞不通,生的物質

如何布運? </STRONG></P>
<P><BR><STRONG>克的資訊又如何傳遞? </STRONG></P>
<P><BR><STRONG>這種制約關係是絕對無從建立的。 </STRONG></P>
<P><BR><STRONG>惟有在通的基礎上去求生,生才有根; </STRONG></P>
<P><BR><STRONG>在通的基礎上去求克,克才有源。 </STRONG></P>
<P><BR><STRONG>所以說,五臟生克,非通不制。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50:3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從《內經》的病理觀看「五臟宜通」五臟氣機通暢,是機體健康的根本保證,一旦氣機

阻滯,就會發生氣血營運失序,津液布散障礙的病理改變,而變生種種疾病。 </STRONG></P>
<P><BR><STRONG>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說:「百病之生……皆生於五臟也,……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

行於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STRONG></P>
<P><BR><STRONG>(1)五臟氣滯則病:五臟之氣,貴在流通,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氣機阻滯,都會引起氣血

不和而產生種種病症。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舉痛論》說:「五臟卒然而痛,何氣使然? </STRONG></P>
<P><BR><STRONG>……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澀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

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STRONG></P>
<P><BR><STRONG>……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

</STRONG></P>
<P><BR><STRONG>……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澀脈急,故脅

肋與少腹相引痛矣……」以上種種疼痛病症,都是由於寒邪阻滯經脈,氣機運行不暢所引起,經脈根於臟腑,

實際上,一切經脈氣機阻滯的病變,都間接反映了臟腑氣機受阻,仍然可以看作是五臟氣機在一定程度上的不

通。 </STRONG></P>
<P><BR><STRONG>臟腑氣機阻滯的病理改變,不獨外邪所致,精神情緒的失常也可導致。 </STRONG></P>
<P><BR><STRONG>所以,《素問?舉痛論》還說:「悲則心係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恐則精

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 </STRONG></P>
<P><BR><STRONG>無論上焦、中焦、下焦,都不是獨立於臟腑經脈之外的生理單位,而是以臟腑為內應,經脈

為網路的。 </STRONG></P>
<P><BR><STRONG>任何一焦的氣機閉塞,其實質都是內應臟器氣機障礙。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50:4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五臟不通則死:五臟貯藏精氣,並源源不斷地將其布散到全身,以維持機體代謝之需

。 </STRONG></P>
<P><BR><STRONG>五臟貯精布精作用的發揮,有賴建立在氣機通暢基礎上的整體協調運動,任何一臟的氣機不

通,都會使整體協調關係遭受破壞,而導致氣血營運廢止,精微不藏不布,代謝中斷,生命終結。

</STRONG></P>
<P><BR><STRONG>《素問?經脈別論》從生理角度正面闡述了精氣輸布與五臟的密切關係,其謂:「食氣入胃,

散精於肝,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STRONG></P>
<P><BR><STRONG>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以見到,這是一個多麼復雜的整體過程,其中任何一環遭受破壞,這一整體協調運動

都不可能完成,後果的嚴重性是可想而知的。 </STRONG></P>
<P><BR><STRONG>所以《素問?玉機真臟論》說:「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臟真雖不見,猶死

也。 </STRONG></P>
<P><BR><STRONG>正氣突然暴絕,或外邪陡然中於人,病起急驟,五臟氣機閉塞或斷絕,血脈不通,即使沒有

出現真臟脈,也屬死證。 </STRONG></P>
<P><BR><STRONG>《素問?熱論篇》還進一步指出:「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故死矣。

</STRONG></P>
<P><BR><STRONG>不僅五臟不通難治,而且一切伴有五臟損傷的六腑不通、營衛阻塞的病證都是難以挽回的。

</STRONG></P>
<P><BR><STRONG>有鑒於此,《熱論篇》強調:「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STRONG></P>
<P><BR><STRONG>五臟不通的病理影響,從微、甚看,主要可分以上兩類; </STRONG></P>
<P><BR><STRONG>從其臨床表現看,則或痛、或痹、或機竅閉塞,或神志失聰,現象頗為復雜;

</STRONG></P>
<P><BR><STRONG>從其病性範圍看,主要導致的是實證,更確切地說,主要是由風、寒、暑、濕、痰、食、瘀

、毒以及由情志激變等引起的臟腑氣機阻滯性病變。 </STRONG></P>
<P><BR><STRONG>從病理的角度,也可以反證,五臟確實宜通。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51:0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五臟宜通」說的實用價值陳氏指出:「五臟宜通」說的實用價值,主要體現在理論

和臨床兩個方面。 </STRONG></P>
<P><BR><STRONG>理論方面又分生理、病理兩大範圍。 </STRONG></P>
<P><BR><STRONG>臨床方面則主要是對中醫治療學思想的指導。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51:1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理論價值五臟「通」、「塞」的生理活動狀態特點研究,是一個長期被忽略的問題,「

五臟宜通」說不僅填補了這一研究空白,更重要的是,以精闢的見解,準確提煉出了五臟生理功能活動狀態特

點,澄清了醫林中的一個古老疑團。 </STRONG></P>
<P><BR><STRONG>「五臟宜通」,是一切健康機體都必須保持的生理狀態,在生理範圍內帶有普遍的意義。

</STRONG></P>
<P><BR><STRONG>為病理研究奠定了正確認識的基礎。 </STRONG></P>
<P><BR><STRONG>在病理學範圍內,則透過「五臟宜通」這一五臟生理活動狀態特點,深刻揭示出一切原因導

致的阻滯性病症,其內在本質都是五臟不通。 </STRONG></P>
<P><BR><STRONG>這雖不帶有覆蓋一切病理變化的普遍意義,但所統括的內容仍然很廣。 </STRONG></P>
<P><BR><STRONG>廣義言之,凡實證及虛實夾雜的病變,十之七八均在此中; </STRONG></P>
<P><BR><STRONG>狹義言之,凡五臟本臟不通者,多屬疑、難、重、危之證。 </STRONG></P>
<P><BR><STRONG>故此說對實證和疑、難、重、危證的病理研究尤有突出的指導價值。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51: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臨床價值「五臟宜通」說的臨床價值,主要體現在治療學方面。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至和平。 </STRONG></P>
<P><BR><STRONG>這可以說是「五臟宜通」說在治療學思想上的總體現。 </STRONG></P>
<P><BR><STRONG>具體落實到五臟,又如何體現? </STRONG></P>
<P><BR><STRONG>《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進一步指出:「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

之。 </STRONG></P>
<P><BR><STRONG>正如陳氏所說:「所謂達之、發之、奪之、泄之、折之,其實都是通的治療措施」,意在「

反復說明疏通五臟氣血津液,才是治病要領。 </STRONG></P>
<P><BR><STRONG>(見《中醫病機治法學》P:13,以下凡引本書內容,不再標書名,只標頁碼)在《內經

》治療學思想指導下,後世創立了「解表、湧吐、瀉下、溫裡、清熱、補益、和解、理氣、理血、除濕、祛濕

、祛痰、固澀、潤燥、升降等十五大法」。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51: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P:62)在這十五類大法裡,除固澀、潤燥、清熱、補益四法外,其餘十一類大法均與

「通」有著直接的聯繫。 </STRONG></P>
<P><BR><STRONG>此外,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補法也寓有通的意義,解表、祛痰在於宣通肺氣;

</STRONG></P>
<P><BR><STRONG>湧吐、瀉下、除濕在於暢通脾胃之氣; </STRONG></P>
<P><BR><STRONG>和解在於疏通肝膽之氣; </STRONG></P>
<P><BR><STRONG>升降在於通調三焦之氣; </STRONG></P>
<P><BR><STRONG>溫裡在於通行十二經之氣,理氣中之行氣、散結、開竅諸法,則或通心、腦之氣,或通百脈

之氣; </STRONG></P>
<P><BR><STRONG>理血法中之活血化瘀法在通心、肝、脈、絡之氣。 </STRONG></P>
<P><BR><STRONG>陳氏通過對臟腑病機和歷代治療大法的全面總結和深入研究,認識到在病機上,無論是痰阻

還是血凝,濕滯還是食積,六淫外襲還是七情內傷,其關鍵的病理環節都是「氣機鬱滯」。 </STRONG></P>
<P><BR><STRONG>始則邪傷氣滯,繼則氣滯邪聚,失治或誤治,則邪聚又進一步加重氣滯,形成惡性循環,終

致氣閉邪結,而成「營衛不行,五臟不通」之惡性候。 </STRONG></P>
<P><BR><STRONG>在前人創建的各類治法上,無論是解表還是通里,祛痰還是除濕,散結還是導滯,破瘀還是

排毒,疏鬱還是開竅,無不寓行氣於其中。 </STRONG></P>
<P><BR><STRONG>在此認識的基礎上,陳氏對「五臟宜通」說在臨床治療學上的具體運用,作了全面發揮。

</STRONG></P>
<P><BR><STRONG>其主要見解為:(1)五臟欲通,貴在調氣:陳氏認為,五臟不通,主要表現在對氣、血、

津、精的運行輸布上。 </STRONG></P>
<P><BR><STRONG>氣、血、津、精在輸布過程中的基本運動形式,仍然是升、降、出、入。 </STRONG></P>
<P><BR><STRONG>氣、血、津、精的升降出入,是通過五臟氣機的升、降、出、入來實現的,而「氣在升、降

、出、入中居主導地位。 </STRONG></P>
<P><BR><STRONG>在氣、血、津、精的運動中,氣的升、降、出、入尤起關鍵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因為氣為血帥,津隨氣行,故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氣暢則津布,氣鬱則津壅」。

</STRONG></P>
<P><BR><STRONG>(P:15)周學海《讀醫隨筆》也說:「升降者,裡氣與裡氣相迴旋之道也;

</STRONG></P>
<P><BR><STRONG>出入者,裡氣與外氣相交接之道也。 </STRONG></P>
<P><BR><STRONG>所以,五臟欲通,貴在調氣。 </STRONG></P>
<P><BR><STRONG>一切與五臟不通相關聯的病變,調暢氣機都是最重要的治療措施。 </STRONG></P>
<P><BR><STRONG>五臟不通的病變,宏觀上可分為虛實兩類,虛則正氣不足,實則邪氣有餘,因而其調氣原則

又迥然有別。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51: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欲通不能,實則當瀉:凡邪氣阻遏,而使得五臟氣機障礙的病變,邪氣阻滯是因,臟

氣不通是果,如痰阻於肺,血瘀於心,食滯於胃,濕聚於腎等皆是。 </STRONG></P>
<P><BR><STRONG>祛邪即能消除障礙,恢復臟氣流行的生理功能,所以祛邪即能通氣,故實則當瀉。

</STRONG></P>
<P><BR><STRONG>這裡的瀉,不是具體的瀉下法,而是包括瀉下法在內的一切排除實邪的措施,在消除病因的

同時,仍當視病情需要,不同程度地輔以調氣之法,使邪隨氣行而易去,正得氣導而易通。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7:52: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欲通無力,虛則當補:凡臟氣虛衰,推運無力而成窒礙之勢者,臟氣虛衰是因,氣機

窒礙是果,如心陽虛衰之胸痹,腎陽虛衰之癃閉,肺氣虛衰之喘滿,脾陽虛衰之脹滿等皆是。 </STRONG></P>
<P><BR><STRONG>此類以虛為本,欲通無力的五臟氣機障礙病變,補虛即是通氣,故虛則當補。

</STRONG></P>
<P><BR><STRONG>這裡的補,不是包括滋陰養液,填精養血,收斂固澀在內的一切補法,而是特指益氣溫陽的

補益元氣法。 </STRONG></P>
<P><BR><STRONG>此類補法的運用,一般也應佐以少許溫通氣機藥物,以助元氣推運激揚之力。

</STRONG></P>
<P><BR><STRONG>但絕不可用破散耗氣之品。 </STRONG></P>
頁: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