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29: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治腠理可用毫針</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刺法有直針刺與浮刺,直針刺是左手撮起皮膚,右手沿皮橫針直刺。 </STRONG></P>
<P><BR><STRONG>浮刺是不用手撮皮,斜行進針,以治病氣之淺者。 </STRONG></P>
<P><BR><STRONG>浮刺不是淺刺,《金針梅花詩鈔》有詩云:「須知浮刺一針斜,肌急而寒效可誇,且莫認浮

當作淺,浮而深入始無差。 </STRONG></P>
<P><BR><STRONG>可以參考對照。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0: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治脈(血管)用鋒針、毫針或針</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有出血與不出血之分。 </STRONG></P>
<P><BR><STRONG>出血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刺法有經刺、絡刺、豹文刺。 </STRONG></P>
<P><BR><STRONG>經刺是對較大較淺之靜脈點刺出血,絡刺是對淺表小靜脈點刺出血,對較深之血管不易刺中

出血,可用豹文刺,即數針齊下之簇針法,「以中脈為度,以取其經絡之血者。 </STRONG></P>
<P><BR><STRONG>用治病在血脈者。 </STRONG></P>
<P><BR><STRONG>還有贊刺法,即直對紅腫處進針,先深後淺,直出直入,漸刺漸淺之出血法,也與治脈有關

。 </STRONG></P>
<P><BR><STRONG>不出血的刺法是用鋒如黍粟之針,在較大的血管壁上進行按摩,手法是「著針勿斥,按摩

勿釋。 </STRONG></P>
<P><BR><STRONG>深入謂之斥,著針勿斥,即勿使針入過深之意,按摩勿釋,即對準血管壁反復按摩,不能一

觸即去,以調其虛實之氣,即調整血管之機能。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0:3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治筋(神經、肌腱)用燔針或圓利針</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刺法有劫刺、刺和恢刺等。 </STRONG></P>
<P><BR><STRONG>燔針即是火針,故刺法即名刺或劫刺,恢刺是用圓利針直向患處深針,並上下左右,提插

撚搗,以恢復筋脈的拘急。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0:4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治骨可用針,刺法有短刺與輸刺</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以治病在骨骼者。 </STRONG></P>
<P><BR><STRONG>《靈樞?官針》:「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STRONG></P>
<P><BR><STRONG>即當病之所在而進針,漸搖漸入,在針尖著骨時,反復搖動針身,使針尖在骨面來回摩擦。

</STRONG></P>
<P><BR><STRONG>因針尖及骨而止,所刺不深,故名短刺。 </STRONG></P>
<P><BR><STRONG>輸刺法有二,這是《靈樞?官針》五刺法中深內至骨,直出直入,以取骨痹之輸刺。

</STRONG></P>
<P><BR><STRONG>另一為《官針》九針法中外取手足之滎輸,內取腰背之藏俞,內外同取之輸刺。

</STRONG></P>
<P><BR><STRONG>名同而用不同,宜注意分別。 </STRONG></P>
<P><BR><STRONG>以上主要是指針刺而言,歷代以來,灸法更是豐富多彩,何病宜直接灸,何病宜間接灸與溫

和灸。 </STRONG></P>
<P><BR><STRONG>以及針灸聯合應用之火針與溫針等,莫不與被刺激部位的皮膚、肌肉、微血管、微淋巴管、

神經末梢和特有的經絡體系有關。 </STRONG></P>
<P><BR><STRONG>而效果的出現,就很難肯定是屬於那個方面,明瞭人身體不同組織與體系,在針灸療法中的

各自地位,才能全面地認識針灸與應用針灸。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0:5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對針與灸不同作用方式能產生相同效果的

說明</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所謂針灸學與針灸療法,針則是用針刺入肉,灸則是用火熏灼皮膚,兩者的物理性能與作用

方式均存在著絕對懸殊,為何能使之融合在一起而成為一門特有的學科與特有的醫療手段,對此也應有所說明

,目前某些教材與文章簡單地認為:因為灸與針這兩種方法常常合併在一起應用,故合稱為針灸學與針灸療法

。 </STRONG></P>
<P><BR><STRONG>這未免過分粗糙不足以說明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周氏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作一討論。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1:0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相同的定點特徵</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針和灸都是以特定的點(穴)所產生的定向反應為基礎所產生的效應。 </STRONG></P>
<P><BR><STRONG>針的定點當然是由其本身的形態所決定的,而灸法的「壯」,也是由點所產生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如果灸法是有「面」而無「點」,這就失去了灸法的意義,也就不會出現氣至病所的感傳作

用。 </STRONG></P>
<P><BR><STRONG>由於有了在定點作用下所出現的感傳線,才能使針與灸兩種不同的治療手段得以互相結合,

而不是走上了另一種溫熱療法的範疇。 </STRONG></P>
<P><BR><STRONG>這在第五節灸法的基本特點《灸不離宗賦》中還有說明。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1: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相同的生理反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人體本來就是能以相同的反應形式來應付各種干擾和刺激,但在針灸不同的刺激與作用下,

所產生的反應更是十分接近和一致。 </STRONG></P>
<P><BR><STRONG>早已證明,不論是針還是灸都可動員體內各種生理機制,提高機體的穩定性、抵抗力、可塑

性、代償性,和作用於免疫、營養、代謝等各個過程,以適應內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從而減輕與消除病理反

應與病理過程。 </STRONG></P>
<P><BR><STRONG>可見針和灸雖然是兩種作用方式不同,性質不同與機理也不盡相同的治療方法,而人體所產

生的反應則基本是相同的。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針和灸在生理上的內在聯繫和治療功效的共同基礎。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1: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近似的物理效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人類利用天然與人工的因素來治療疾病,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不僅在相當大的範圍內可以

代替藥物和補助藥物之不及,因而對許多病症在許多場合,其效果能淩駕於藥物之上,較之藥物實有過之而無

不及。 </STRONG></P>
<P><BR><STRONG>針和灸雖然是屬於物理療法的範圍,但由於針灸的內容豐富,方法特殊,原理深邃,才能使

之獨立門戶成為一門特殊的醫療方法與學科,這就使之與其他理療相比,既有區別,又有聯繫,而物理療法中

的許多機制與效果,也就為針灸療法所共有,而成為針與灸之間的有機結合。 </STRONG></P>
<P><BR><STRONG>理療除了冷凍方法外,其餘大部均是向體內導熱與導電,和誘發體內生熱與生電。

</STRONG></P>
<P><BR><STRONG>各種理療都是將熱與電慢慢傳給人體,而發生輻射與傳導等作用。 </STRONG></P>
<P><BR><STRONG>針刺的主要作用是誘發體內生熱與生電,而艾灸除了這種作用而外,更可向體內導熱與導電

。 </STRONG></P>
<P><BR><STRONG>人體本來就是一種復雜的電解質導體,在針灸的激發和導入等作用下產生的電位差,就可以

由高電位流向低電位而出現感傳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向體內導電、導熱和誘發體內生熱生電,所出現的這些反應,是針灸作用機制的中心環

節,也是針灸所有的物理效應之一。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1:4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物理因數的溫熱作用和由此所產生的一系列反

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有的是易知和易見的因果關係,有的則是難知和難見的間接反應。 </STRONG></P>
<P><BR><STRONG>而由直接作用所產生的間接變化,即所謂「熱外效應」既為許多物理療法所共有,也為針灸

療法所特有。 </STRONG></P>
<P><BR><STRONG>因而這也是針與灸相同的物理療效之二。 </STRONG></P>
<P><BR><STRONG>許多物理因數,均具有促進人體機能正常化的雙相性調節作用。 </STRONG></P>
<P><BR><STRONG>而針與灸在這方面的作用更為明顯突出。 </STRONG></P>
<P><BR><STRONG>這就說明良性的物理因數乃是以恢復機體的正常機能為主,而亢進或衰竭的機能紊亂,也就

可得以調整和提高,這既是針灸作用機制的優點,也是針和灸相同的物理效果之三。 </STRONG></P>
<P><BR><STRONG>針和灸之所以能結合在一起,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能對之作出詳細的探討和說明,自然可

以作為闡明針灸作用機制之一助。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1:5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確認灸效超出針效之上</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故常稱針灸為灸針:在針灸史上,唐宋之際灸法的應用是十分廣泛,迨至金元以後,直至近

人,逐步使人只知有針而不知有灸,為了能恢復灸法的地位,周氏常常把「灸」列在「針」的前面,稱為「灸

針療法」與「灸針學」,這並非是離經叛道的偏激之見,早在《素問?血氣形志論》即有:「五藏之俞灸刺之

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STRONG></P>
<P><BR><STRONG>《奇病論》:「病名曰息積……不可灸刺」諸說。 </STRONG></P>
<P><BR><STRONG>刺,當然是指針。 </STRONG></P>
<P><BR><STRONG>為了能促進灸法的復興,顯示灸療的特點,根據針和灸優點的比較,故周氏常把「灸」列在

「針」的前面,這既是與古說相符,也是矯枉必須過正之意。 </STRONG></P>
<P><BR><STRONG>針與灸雖然有著共同的生理反應與近似的物理效應,彼此結合在一起而成為一門特有的醫療

體系,但也由於作用方式的不同,因人體的反應與效果也就不盡相同,掌握針法與灸法的各自特點,以及對針

與灸的優缺點作出比較,才能充分發揮針與灸的治療效果。 </STRONG></P>
<P><BR><STRONG>周氏特就其顯而易見的幾個方面作為說明,簡介供參。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2: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直接化膿灸的作用特點</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直接用艾火燒灼無菌性的化膿灸,其特點當然是痛楚較大,必須形成Ⅲ度燒傷之灸瘡方可有

效。 </STRONG></P>
<P><BR><STRONG>朮時是皮焦肉爛,朮後是膿水浸淫,以致許多患者寧願遭受疾病的折磨,也不願遭此炮烙之

苦。 </STRONG></P>
<P><BR><STRONG>而且選穴受限,如顏面,心前區,陰部,關節部位,以及淺表血管所在諸穴,均不能應用。

</STRONG></P>
<P><BR><STRONG>而在灸瘡癒合後的瘢痕形成,更不易使人接受。 </STRONG></P>
<P><BR><STRONG>其次,另一方面的缺點就是化膿灸對一些陳年痼疾雖然最為相宜,而在新病與急病來說就不

宜應用。 </STRONG></P>
<P><BR><STRONG>因為新病和急病的病程短,而灸瘡的癒合常是在30天以後,如病癒而灸瘡尚在,這就會給

患者帶來新的痛苦,甚至在此過程中出現其他證候,也將歸咎於灸,而針就沒有以上的缺點,故爾被廣泛地應

用於臨床。 </STRONG></P>
<P><BR><STRONG>但是直接的化膿灸,開始時的燒灼痛固然在所難免,但灸瘡形成之後有分泌物滲出時,(不

是感染化膿)卻是有十分良好的治療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滲出越多,效果也就越好。 </STRONG></P>
<P><BR><STRONG>至分泌減少,灸瘡開始癒合,效果也就停止或減弱。 </STRONG></P>
<P><BR><STRONG>這是因為由直接灸所造成的灸瘡,乃是存在於體表的一種穩定而持續的溫和刺激,只要灸瘡

一天不癒合,則作用也就一天不停止(其他如割治,埋藏,以及穴位結紮等,也是一樣的道理)。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傳統化膿灸的主要特點,就是作用持久,刺激均衡,對慢性病與久病,有潛移默化的為

他種療法所不及之處,使病情在不知不覺中好轉和恢復,這是針刺與其他療法所不能相比的。 </STRONG></P>
<P><BR><STRONG>儘管這種方法粗糙原始,但對慢性病以及疑難雜症的治療,仍有一定的地位與作用。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2:1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直接非化膿灸的作用特點</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主要是用小艾炷的麥粒灸,當第一壯艾炷將盡未盡之際,每有輕微的爆炸聲,這種急劇強烈

的短暫刺激,每可當即生效,較之針刺作用更為快速明顯。 </STRONG></P>
<P><BR><STRONG>但痂皮很快即可癒合脫落,不遺瘢痕,這和火針的點刺法是一樣的。 </STRONG></P>
<P><BR><STRONG>這種方法也可說是針和灸的混合產物,其效果也就在針與灸之間,而較之單純的針刺作用,

其效果有明顯的提高。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2: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間接隔物灸的作用特點</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這是直接灸的發展和進步。 </STRONG></P>
<P><BR><STRONG>艾的本身就是一種物理和藥理的復合刺激,再加不同的襯墊物,如藥片中的薑、蒜、附片,

藥餅中的硫黃餅、蔥餅,樹皮中的槐皮、桃皮、桑皮等,均可入選,就更為靈活多變,豐富多彩。

</STRONG></P>
<P><BR><STRONG>這既可減少燒灼痛,也增強了灸的藥效成分。 </STRONG></P>
<P><BR><STRONG>皮膚雖可出現輕度的灼傷,但會造成灸瘡與形成瘢痕,因症選藥,對急性病與慢性病均皆相

宜。 </STRONG></P>
<P><BR><STRONG>這是單純的針刺療法所不能比擬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2: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溫和灸的作用特點</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這又是隔物灸的發展和進步。 </STRONG></P>
<P><BR><STRONG>目前溫和灸的種類繁多,均不破皮損肉,溫和舒適,與化膿灸存在著懸殊,其主要優點是: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2: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①可以對同一孔穴與部位多次重復使用</FONT>

】 </FONT></STRONG></P>
<P><BR><STRONG>無論為灸或針,其作用均是逐步積累,即應用次數越多,其效果亦逐步增強。

</STRONG></P>
<P><BR><STRONG>但如對同一孔穴反復進行針刺,針孔的疼痛即逐次增加,而感染機會也就逐步增多,療效亦

會下降,每為患者所拒受。 </STRONG></P>
<P><BR><STRONG>而溫和灸對同一孔穴與部位,雖連續使用百次以上,即或是發生輕微燙傷,也可在原處施灸

而有益無害,這是針刺的不足之處,也是極其明顯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2: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②艾灸作用是向體內導熱與導電</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針刺則是誘發體內生熱與生電,由灸與針所產生的溫熱作用,是針灸效果的一個組成部分。

</STRONG></P>
<P><BR><STRONG>針刺的溫熱感多是在手法協助下才能產生,而艾灸的產熱則是其自身的本能。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兩者又是不能相比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2: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③在灸針作用下所出現的感傳線</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即可作為針灸臨床效果的指徵,也是探討針灸機理的有力明證。 </STRONG></P>
<P><BR><STRONG>而在針刺作用下所出現的感傳線,絕大多數是依賴於手法的協助,而溫和灸則不然,如能使

艾火的位置穩定,作用集中,時間延長,當局部溫度蓄積到一定程度時,即可循經或不循經自然向遠端流行。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3:1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④灸治時間可以根據需要而延長</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灸感三相與許多灸效秘密的揭示,均是在採用持續的溫和灸所獲得的,而針刺則萬難辦到。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3: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⑤由針刺所導致的事故與副作用</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如出血、感染、暈針或休克,以及刺中內臟等,時有發生,這些在溫和灸除偶可出現「暈灸

」外,其餘均不會出現。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33:3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⑥全身各處均無禁灸之處</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即以眼球來說,也可採用特製灸具或用紗布覆蓋應用溫和灸。 </STRONG></P>
<P><BR><STRONG>通過以上比較,已足可證明艾灸的作用遠勝於針。 </STRONG></P>
<P><BR><STRONG>除以光電為熱源的屬於單純物理療法的灸具而外,而在保持原有艾灸作用的許多改良灸具,

也在不斷湧現。 </STRONG></P>
<P><BR><STRONG>我們既不能重針輕灸,同時也不願重灸輕針。 </STRONG></P>
<P><BR><STRONG>至於何病宜針,何病宜灸,這是因病因人,因學識經驗而各有不同,是不能作出具體規定的

。 </STRONG></P>
頁: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